五朝皇帝与圆明园

五朝皇帝与圆明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清朝
  • 圆明园
  • 皇帝
  • 五朝
  • 文化
  • 建筑
  • 园林
  • 宫廷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雍正、道光在这里去世,
嘉庆、咸丰在这里出生,
这里是干隆最喜爱的行宫。

  圆明园的兴建经历了清王朝政治经济最鼎盛时期,又见证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一座圆明园就是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作者结合典籍与历史图片,讲述了雍正、干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在圆明园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嫔妃和太后在圆明园的故事。发生在圆明园中的很多重大事件,影响了中国近代史;而帝王生活的故事,丰富多彩又耐人寻味。
浩渺烟云:大唐盛世的兴衰与遗韵 一卷史册,洞察千年风云;半部残篇,追忆盛世辉煌。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王朝的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文明史上那段波澜壮阔、璀璨夺目的大唐盛世及其后微妙的嬗变轨迹。我们试图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以一种近乎侧写的方式,勾勒出那个由“贞观之治”开篇,历经“开元盛世”的巅峰,最终在“安史之乱”的巨变中走向转折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开元之初,风华正茂 本书的开篇,将细致描摹唐玄宗李隆基初登大宝时的景象。彼时,大唐的根基已然稳固,但积弊犹存。我们不谈宫闱秘辛,而是聚焦于文治武功的精微构建。 赋税制度的革新与挑战: 详细阐述了唐代赋税体系的演变,从均田制的崩溃边缘到两税法的初步酝酿,分析了地权兼并对国家财政的潜在威胁。重点考察了在盛世初期,地方豪强与中央权力之间的博弈如何影响了国家的资源分配。 军事部署与边疆经营: 深入探讨了唐朝对西域、漠北和东北的军事控制策略。书中将通过对节度使制度的早期形态的考察,揭示其在维护边疆稳定方面的初期成效,以及埋藏于权力下放结构中的隐忧。我们着重分析了唐朝与吐蕃、突厥等周边势力的复杂外交与军事互动,而非简单罗列战争胜负。 文化脉络的交融与爆发: 大唐的伟大,更在于其兼容并蓄的胸襟。本章细致梳理了长安城中胡风、梵音、中原儒学并存的文化生态。重点呈现了“诗歌自觉”的社会土壤,分析了科举制度如何成为社会流动的强大引擎,以及士大夫阶层在文化生产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当时长安城坊布局、海外贸易路线的地理学分析,展现“丝绸之路”的生命力。 第二部:盛世之巅,潜流暗涌 开元盛世是任何一个王朝的典范,但任何极致的繁荣都伴随着衰落的预兆。本部分将笔触转向盛世内部的结构性矛盾。 李林甫与杨国忠的政治遗产: 两位宰相的权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侧重于分析他们权力运作的机制,而非道德评判。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人事控制和信息垄断,逐步架空了传统的谏议制度和皇权制衡。重点解析了“外朝”与“内朝”权力重心的转移过程。 地方藩镇的坐大: 深入分析了节度使权力由军事统帅向地方行政、财政全权掌控的过渡。通过对比河北、河东等关键辖区的财政收入与军事集结能力,揭示了中央集权在实际运作层面已然被掏空的过程。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守成”思维下对权力分散的默许与适应。 社会阶层的固化与民生压力: 尽管物质财富空前,但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然显现。本书将通过对当时土地兼并案例的分析,探讨豪强地主阶层与佃农之间的关系如何日益紧张,以及这种张力如何为后来的叛乱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第三部:天宝之末,骤变与回响 “安史之乱”是唐朝命运的转折点,但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危机爆发的结构性原因以及危机爆发后的历史回响,而非战役的详细描述。 边将的“外重内轻”困局: 详细剖析了唐玄宗晚年对边疆军事实力的过度依赖,以及对内地防务的疏忽。重点探讨了胡汉将领的用人策略,以及这种策略在和平时期是优势,在危机时刻如何迅速转化为致命的弱点。 藩镇割据的肇始: 战乱过后,留下的不是重建,而是权力格局的彻底重塑。本书将重点分析郭子仪、李晟等人在平叛过程中,其所拥有的军事和财政权力是如何固化下来,并最终演变为影响中晚唐近三百年的藩镇割据雏形。这种权力结构如何打破了盛唐时期的中央集权模式,是本书讨论的核心议题之一。 文化精神的转向: 盛世的自信被战争的残酷取代。书中将分析在战乱的阴影下,士人的思想如何从对“太平盛世”的讴歌转向对“人生无常”的深沉反思,探讨这种精神转向对后世诗歌、哲学乃至审美趣味的深远影响。 结语:遗韵千载 《浩渺烟云》旨在提供一个非线性、重结构的大唐历史切片。它探讨的是权力运转的逻辑、制度演变的惯性,以及繁荣背后的结构性脆弱。我们试图通过对盛唐前期制度的精微审视,来理解为何一个如此辉煌的帝国,会在短短几十年间遭遇如此剧烈的动荡。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云,领略大唐在制度、文化与地缘政治上的复杂博弈与最终的宿命。这不是一个关于帝王功过的简单叙事,而是一部关于帝国生命周期的深度剖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阳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现在就职于圆明园遗址公园宣教部。着有《昔日的夏宫——圆明园》(2004)、《三山五园旧影》(2005)、《万园之园——圆明园胜景今昔》(2012)、《谁收藏了圆明园》(2013)。

图书目录

一、雍正与圆明园
1.1圆明园的建成
1.2三朝皇帝共赏牡丹
1.3雍正登基后全面扩建圆明园
1.4样式雷与圆明园建设
1.5葡萄牙使臣到访圆明园
1.6雍正十二美人图
1.7笃信道教的雍正皇帝与圆明园
1.8雍正皇帝驾崩于圆明园

二、干隆与圆明园
2.1幼年在圆明园学习受教
2.2扩建圆明园
2.3修建长春园
2.4修建西洋楼
2.5移天缩地,意在君怀:对江南园林的仿建工程
2.6《四库全书》与圆明园
2.7圆明三园内的书画收藏
2.8干隆在圆明园的茶舍
2.9干隆与“五福五代堂”
2.10干隆与纪恩堂
2.11兰亭八柱与《曲水流觞》
2.12圆明园内的买卖街
2.13“训守冠服国语骑射”碑与山高水长
2.14干隆在圆明园接见外国使节
2.15六世班禅与圆明园
2.16干隆与后妃在圆明园
2.17奉三无私殿的宗亲宴
2.18圆明园与《十二月禁籞图》
2.19退位太上皇

三、嘉庆与圆明园
3.1干隆在圆明园宣佈传位给十五子颙琰
3.2剷除和珅
3.3继续经营圆明、长春二园
3.4大规模扩建绮春园
3.5分割春熙院,圆明五园从此不存
3.6英国使臣再来圆明园

四、道光与圆明园
4.1继续营建和重修圆明三园
4.2道光皇帝与皇太后的感情
4.3改正大光明石桥
4.4裁撤圆明三园僧道
4.5分割熙春园:圆明三园格局定型
4.6道光皇帝园居生活
4.7道光皇帝驾崩

五、咸丰与圆明园
5.1咸丰的园居生活
5.2杏花春馆土地庙
5.3圆明园四春
5.4同道堂和“天地一家春”
5.5“天地一家春”与慈禧
5.6咸丰在圆明园的三十岁万寿节
5.7咸丰逃离圆明园
5.8圆明园最后的抵抗
5.9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圆明园毁灭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五朝皇帝与圆明园》实在太引人遐想了!我简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五朝皇帝,才能与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产生如此深厚的联系?是他们共同见证了圆明园的兴衰?还是说,某几位皇帝的生平故事,正是围绕着圆明园展开的?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好几种可能:或许是清朝早期几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如同康熙、雍正、乾隆,他们在位期间,圆明园从最初的皇家离宫逐步发展成规模宏大、集南北风景之大成的园林。他们的政治抱负、生活情趣,是否都在这片精心营造的皇家乐土中留下了印记?又或许,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清朝,而是将视角放得更广,探讨不同朝代的皇帝,是如何看待和利用皇家园林的?比如,明朝的皇帝是否也有类似的、虽然规模可能不及圆明园,但也极具代表性的园林?而“五朝”这个数字,又暗含着怎样的历史跨度?是五位功勋卓著的皇帝,还是五种截然不同的统治风格?我对书中对皇帝个人性格、治国理念如何与园林景观相呼应的部分充满期待,比如,某位皇帝的霸气是否体现在雄伟的山峦设计上?某位皇帝的隐逸情怀又是否寄托于曲径通幽的亭台楼阁之中?我甚至在想,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皇帝日常生活、宫廷趣闻的细节,那就更加生动有趣了。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语,让人渴望去揭开那层层叠叠的历史面纱,去探寻人与园林之间,那跨越朝代的,复杂而迷人的故事。

评分

对于《五朝皇帝与圆明园》这样一本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名字,我第一反应就是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将“五朝皇帝”与“圆明园”这两个看似庞大而复杂的概念融为一体的。我猜测,这本书可能并非简单地讲述圆明园的建造历史,而是更侧重于探讨不同朝代的皇帝,他们对于“皇家园林”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实践,以及圆明园作为其中一座巅峰之作,是如何集大成并超越前代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究竟是哪“五朝”的皇帝,他们在位期间,又为圆明园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哪些力量?是像康熙、雍正、乾隆这样,与圆明园有着直接而紧密联系的清朝皇帝?还是作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挖掘出更早的、虽然可能没有直接建造圆明园,但对皇家园林发展理念产生影响的皇帝?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解析,不同皇帝的统治理念、个人喜好、甚至是性格缺陷,是如何在圆明园的规划、设计、装饰乃至园内活动中得到体现的。例如,某位皇帝的军事才能是否在园林中得到了某种形式的象征?某位皇帝的艺术造诣又如何在亭台楼阁、假山叠石中得以展现?我甚至想象,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皇帝在圆明园中的日常起居、宴请宾客、甚至是政治角力的生动细节,从而让这些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

评分

《五朝皇帝与圆明园》这个书名,立刻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充满了神秘感与探索的价值。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究竟是哪“五朝”的皇帝,他们的命运与这座辉煌的皇家园林发生了怎样的交织?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猜测它不仅仅是关于圆明园这座建筑奇迹的介绍,更是一种对历史人物与空间叙事的深度挖掘。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不同朝代的皇帝,即使他们可能并未直接参与圆明园的建设,但他们的统治理念、文化追求,甚至是时代的变迁,都能够与圆明园的某种特质产生联系?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皇帝在面对“皇家园林”这一概念时的不同理解和实践。或许,有些皇帝将园林视为彰显国力、展示权力的舞台,其设计风格必然雄浑壮丽;而另一些皇帝,可能更侧重于园林的宁静致远,寄情山水,其布局则趋于雅致闲适。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在“五朝皇帝”的视角下,解读圆明园的独特魅力,它为何能够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又为何最终走向毁灭?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对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好奇心,让我渴望深入其中,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人与园林之间的复杂关系。

评分

《五朝皇帝与圆明园》这个书名,直击我对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皇家园林的痴迷。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从最初的皇家行宫,到后来成为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大成、兼收中西建筑风格的宏伟园林,圆明园的背后,必然承载着几代帝王的意志与梦想。我特别好奇,书中所指的“五朝皇帝”,是否意味着作者将圆明园的建设与发展,与五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皇帝联系起来?是说这五位皇帝都亲身参与了圆明园的规划、设计或扩建?还是说,他们各自代表了圆明园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侧面?比如,或许有皇帝注重园林的实用性,是作为批阅奏章、处理政务的场所;而有的皇帝则将其视为休憩养生、寄情山水的乐土;更有甚者,可能将圆明园作为展示国家强大、彰显皇权的象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些皇帝的性格特质、艺术品味以及政治抱负,是如何投射到圆明园的设计理念、建筑风格、景观布局之中的。这本书的名字,预示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将历史人物的性格与地理空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我渴望去了解,那些坐在权力巅峰的帝王们,是如何在这座人间仙境中,留下他们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

当我看到《五朝皇帝与圆明园》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关于历史、艺术、建筑,以及权力的书!” 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研究清朝乃至更早的朝代的皇家园林史,尤其是圆明园这座集大成者。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详细描绘圆明园从破土动工到鼎盛时期,再到最终毁灭的全过程。这其中,必不可少地会涉及到几位重要的皇帝,他们的决策、他们的品味、他们的个人经历,都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圆明园的面貌。我会特别关注作者如何分析这些皇帝的统治思想与园林设计之间的联系。比如,雍正皇帝的务实作风,是否体现在园林中更为简洁、实用的建筑风格上?乾隆皇帝的文人情怀和对异域风情的迷恋,又如何在圆明园中留下痕迹,尤其是在“西洋楼”的设计上?“五朝皇帝”这个说法,让我联想到,作者可能不只是局限于清朝,而是将圆明园的建造和发展,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或许会追溯到更早的朝代,比如明朝,看看之前的皇家园林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又有哪些是圆明园所突破和创新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揭示那些隐藏在宏伟建筑背后的,皇帝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和政治考量。这本书的名字,足以勾起我对那个辉煌而又令人扼腕叹息的时代的无限好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