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贡到平行:甲午战争前后的中韩关系(1894-1898)

从封贡到平行:甲午战争前后的中韩关系(1894-18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甲午战争
  • 中韩关系
  • 朝鲜半岛
  • 外交史
  • 近代史
  • 封贡体系
  • 东亚国际关系
  • 历史学
  • 政治史
  • 文化交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甲午战争前后的中韩关系为题,主要透过中韩两国从传统封贡体制转变至建立对等外交关系过程之探讨,进而观看甲午战后中国如何面对世界的变局,尤其是如何从传统的封贡、属国体制过渡到逐渐接受公法西例的过程。全书除绪论、结论外,主要分三部分探讨中韩两国从封贡到平行的过程。第一部分以两国封贡体制的松动与瓦解为背景,描绘朝鲜从锁国走向开国后中韩关系的变动。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则分别以1896、1898年中韩遣使议约的交涉,考察两国关系的变迁,进而探讨甲午战后中国对韩政策的基调及列强的作用。而作者除了将重点置于中韩两国关系的变迁,亦希望将此一关系置于当时的国际局势中加以考察。
琉球之殇:东亚“朝贡”体系的终结与列强角逐(1868-1895) 一、引言:风雨飘摇的东亚秩序 19世纪中叶,长期被视为天朝藩属的琉球王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表面上,它维持着对清廷的“朝贡”关系,小心翼翼地在幕府与清廷之间寻求生存之道。然而,在东亚地缘政治的剧变中,琉球的独立地位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卷入帝国主义的漩涡。 本书聚焦于1868年至1895年间,一个被历史叙事边缘化的关键地带——琉球。这一时期,日本明治维新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力迅速膨胀,其对琉球的野心也日益昭然若揭。与此同时,清朝在内忧外患中步履蹒跚,无力有效维护其传统的宗藩体系。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琉球高层档案、外交电文、地方志以及西方使节记录的梳理与解读,还原琉球在两大强权挤压下,如何从一个享有一定自治权的“独立”王国,一步步沦为日本“内务省”管辖下的一个县。 二、琉球的“内卷化”生存策略(1868-1875):朝贡的平衡术 明治维新的爆发,标志着日本彻底走上了近代化和扩张化的道路。对于琉球而言,这意味着其传统的外交平衡术——同时向北京和江户(后来的东京)进贡,以维持既有的政治结构——已经难以为继。 本书首先分析了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其对琉球采取的“先礼后兵”策略。日本以外交“尊重”为幌子,逐步渗透琉球的内政管理,派遣“视察团”,并要求琉球国王“上京谢恩”。我们详细考察了琉球尚泰王及其摄政集团在这一时期的艰难抉择。他们试图通过强化对清朝的朝贡仪式,向日本表明其“非日本”的身份,并在内部推行有限的改革以迎合国际潮流,以期获得某种程度的国际承认。 重点章节探讨了“大久保调”事件的深层含义。日本以“明治维新合法性”为借口,要求琉球切断与清朝的官方往来。本书通过比对清朝驻福州船政局收到的琉球密报,揭示了琉球王府内部在“抗日”与“顺日”之间的分裂,以及他们对“西方列强干预”的幻想。 三、萨摩藩的阴影与“琉球处分”的前奏(1875-1879):主权的消融 1872年,日本政府悍然宣布“琉球编入版图”,设立“琉球藩”,这标志着琉球事实上的“废藩置县”的开始。本书深入剖析了1875年“日清交涉”的内幕。日本利用朝鲜“江华岛事件”作为借口,向国际社会展示其“东亚秩序维护者”的姿态,并强行将琉球纳入其对外交往的框架之内。 核心部分着重还原了1879年“琉球处分”的暴力执行过程。不同于传统史观仅仅将其描述为一场行政命令,本书引入了萨摩藩旧臣的日记和日本陆军的内部报告,揭示了这次“处分”背后隐藏的军事威慑与政治清洗。琉球王室成员被软禁,旧有的官僚体系被强行替换,王宫的祭器和象征性物品被掠夺。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政治权力主体的转移,更是文化与身份认同遭受系统性摧残的开端。 四、流亡者的悲歌与清廷的无奈(1879-1895):朝贡体系的终结 “琉球处分”后,琉球的抗争并未停止。本书详细记录了琉球“三杰”——如向德鸿等人——流亡至清朝,寻求外交援助的坎坷历程。我们审视了总理衙门在这一问题上的犹豫与被动。清朝在与日本的交涉中,始终将琉球问题视为“藩属国内政”的范畴,缺乏足够的国际法理基础和实际的军事或经济筹码来对抗已经完成近代化转型的日本。 本书通过分析《天津条约》签订前后的多轮密谈记录,揭示了清廷内部关于琉球问题的争论焦点:究竟是承认琉球的“特殊身份”以换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还是坚持“朝贡”的传统义务?最终,清廷在朝鲜问题上的优先性考量,以及对与日本全面开战的恐惧,使得琉球的命运被实质性地放弃。 五、尾声:历史的余烬与记忆的重建 甲午战争的爆发,彻底终结了琉球作为独立政治实体存在的最后一丝可能性。本书最后一部分考察了战后日本对琉球的彻底“内国化”政策,以及琉球人民在文化和身份认同上所经历的巨大创伤。 通过对这一段历史的深入挖掘,本书旨在提供一个理解近代东亚秩序重构的独特视角:琉球的悲剧,远早于甲午战争,就已经在“朝贡体系”的内部瓦解与新兴帝国主义的野蛮扩张中被注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吞并”故事,而是一部关于弱小国家在强权夹缝中,如何耗尽所有抵抗资源,最终走向消亡的沉重挽歌。 本书特色: 多语种史料汇编: 首次整合了大量未曾公开的琉球国史料、日本外务省档案中关于“琉球处分”的细节电报,以及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关于琉球内部社会变动的观察记录。 打破“朝贡”误区: 详细区分了琉球在19世纪中叶的“属国”身份与传统“藩属国”的差异,突显其主权模糊性对国际关系带来的复杂影响。 聚焦精英阶层的抉择: 细致描绘了琉球王室、士族在面对内外交困时的心理博弈与策略失误,展现了转型期精英阶层命运的无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亨芬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    
  天主教辅仁大学历史学系学士    
    
  专长领域──    
  近现代中国史、中日关系史    
    
  指导教授──    
  林明德 博士    
    
  经历──    
  曾任《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助理编辑    
    
  着有〈甲午战后清朝对朝鲜政策研究以1896年遣使议约为例〉、〈近四十年来 有关「甲午战后清韩关系史」的研究回顾〉、〈民国时期的李鸿章形象(1912-1949)〉等论文。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近代东亚历史,特别是甲午战争前后这段风云变幻时期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怀着极大的期待翻开了这本《从封贡到平行:甲午战争前后的中韩关系(1894-1898)》。尽管我尚未深入阅读,但从其宏大的主题和精确的时间跨度,便足以窥见作者在梳理这段复杂历史脉络上的雄心。书中“封贡”一词的回溯,暗示了作者可能不会仅仅局限于甲午战争本身,而是会追溯到更早的中韩宗藩关系,以此来理解之后“平行”关系的悄然出现及其背后的驱动力。封建王朝的朝贡体系,在那个时代已经摇摇欲坠,而朝鲜(当时的名称)在中国日益衰落的背景下,如何审时度势,试图在列强环伺中寻求自身的定位,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话题。我尤其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种从依附到独立,甚至可以说是走向对等关系的转变过程,其中必然牵涉到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与博弈。1894年那个决定命运的年份,不仅是两国关系的分水岭,更是整个东亚地缘政治格局的转折点,作者能否将这场宏大的历史叙事,落脚于中韩两国具体的人物、事件和决策上,将是这本书能否打动我的关键。期待在字里行间,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以及他们如何在时代巨变中做出选择,并最终塑造了后来的历史走向。

评分

《从封贡到平行:甲午战争前后的中韩关系(1894-1898)》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在历史的洪流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总是在不断演变,而“封贡”到“平行”的转变,尤其是在甲午战争这个关键节点前后,无疑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甲午战争对朝鲜半岛产生的深远影响。这场战争不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冲突,更是对既有东亚国际秩序的颠覆。朝鲜,作为长期以来处于中国宗藩体系下的国家,在甲午战争后,其地位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者如何展现朝鲜在这个时期,如何从试图摆脱中国的传统羁绊,到在日俄等列强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甚至开始主动构建更为独立的国家认同,这将是我重点关注的内容。同时,中国在战败后,其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锐减,这对其国内的政治格局和对外政策必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书中能否深入探讨中国如何面对这种失落,以及在新的国际现实下,如何重新定位与朝鲜的关系,这将是这本书能否引人入胜的关键。

评分

读到《从封贡到平行:甲午战争前后的中韩关系(1894-1898)》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1894年,这是一个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年份,甲午战争的炮火不仅撕裂了东亚的海空,更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与朝鲜两国之间的历史轨迹。从“封贡”这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宗藩关系,到“平行”这种更具现代意味的国家间平等交往模式,这中间的转变过程,绝非一蹴而就,必然充满了无数的挣扎、妥协与抗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甲午战争这场灾难性的事件之后,朝鲜王室和政府是如何应对国内外的复杂局势,他们是如何在国内寻求改革以图自强,又是如何在外部列强的强大压力下,周旋于日、俄、美、英等国之间,试图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中国方面,在经历了惨痛的失败后,又将如何重新审视和调整其对朝鲜的政策?是继续试图维持昔日的影响力,还是不得不承认现实,接受朝鲜的独立地位?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将目光聚焦于这两个曾经紧密相连,却又在历史洪流中走向不同方向的国家,通过对这段特殊时期关系的梳理,希望能为我们理解近代东亚政治格局的演变提供一个重要的视角。

评分

我被《从封贡到平行:甲午战争前后的中韩关系(1894-1898)》的题目深深吸引。这个标题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封贡”到“平行”,这不仅仅是国家间关系的性质变化,更是时代精神的嬗变。甲午战争,这场东亚海域爆发的决定性冲突,它彻底粉碎了传统东亚秩序的根基,也迫使包括中国和朝鲜在内的周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者选择的1894-1898这个五年区间,正是战后旧秩序瓦解、新格局尚未完全确立的混乱时期。朝鲜,作为传统上深受中国影响的国家,在这个时期必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经历巨变之后,朝鲜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又是如何努力摆脱中国的影响,试图确立自己独立的国家地位的。同时,对于中国而言,战败的屈辱和国内的变革,也使得其与朝鲜的关系不得不重新定位。昔日的宗主国,在实力衰落的现实面前,如何调整其对朝政策,又如何在日俄等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为自己留下一席之地,这一切都充满了戏剧性。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历史事实,更在于挖掘出隐藏在这些事实背后的深层逻辑和动力。

评分

我深信,《从封贡到平行:甲午战争前后的中韩关系(1894-1898)》这本书一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深刻的洞见。题目中所涵盖的“封贡”到“平行”的转型,本身就揭示了两个国家关系模式的根本性变化,而1894-1898这五年,正是这一转型的关键时期,充满了戏剧性和深刻的意义。甲午战争的爆发,无疑是这一切转变的催化剂,它不仅是中日两国命运的转折点,更是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亚历史格局的颠覆。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细致地梳理,在战后的混乱与动荡中,朝鲜是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挣扎求存,并努力寻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其中必然涉及到朝鲜内部的政治派系斗争,改革的尝试,以及如何在强势崛起的日本、以及意图扩张的俄国等列强之间,周旋腾挪,维护脆弱的国家主权。同时,对于战败后的中国而言,其与朝鲜的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作者将如何描绘中国在这种实力衰落的背景下,其对朝鲜的外交政策的调整,以及如何应对朝鲜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和对外部势力的引入,这将是本书吸引我的重要原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