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封貢到平行:甲午戰爭前後的中韓關係(1894-1898)

從封貢到平行:甲午戰爭前後的中韓關係(1894-1898)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甲午戰爭
  • 中韓關係
  • 朝鮮半島
  • 外交史
  • 近代史
  • 封貢體係
  • 東亞國際關係
  • 曆史學
  • 政治史
  • 文化交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以甲午戰爭前後的中韓關係為題,主要透過中韓兩國從傳統封貢體製轉變至建立對等外交關係過程之探討,進而觀看甲午戰後中國如何麵對世界的變局,尤其是如何從傳統的封貢、屬國體製過渡到逐漸接受公法西例的過程。全書除緒論、結論外,主要分三部分探討中韓兩國從封貢到平行的過程。第一部分以兩國封貢體製的鬆動與瓦解為背景,描繪朝鮮從鎖國走嚮開國後中韓關係的變動。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則分彆以1896、1898年中韓遣使議約的交涉,考察兩國關係的變遷,進而探討甲午戰後中國對韓政策的基調及列強的作用。而作者除瞭將重點置於中韓兩國關係的變遷,亦希望將此一關係置於當時的國際局勢中加以考察。
琉球之殤:東亞“朝貢”體係的終結與列強角逐(1868-1895) 一、引言:風雨飄搖的東亞秩序 19世紀中葉,長期被視為天朝藩屬的琉球王國,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錶麵上,它維持著對清廷的“朝貢”關係,小心翼翼地在幕府與清廷之間尋求生存之道。然而,在東亞地緣政治的劇變中,琉球的獨立地位如同風中殘燭,隨時可能被捲入帝國主義的漩渦。 本書聚焦於1868年至1895年間,一個被曆史敘事邊緣化的關鍵地帶——琉球。這一時期,日本明治維新取得瞭顯著成果,國力迅速膨脹,其對琉球的野心也日益昭然若揭。與此同時,清朝在內憂外患中步履蹣跚,無力有效維護其傳統的宗藩體係。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一時期琉球高層檔案、外交電文、地方誌以及西方使節記錄的梳理與解讀,還原琉球在兩大強權擠壓下,如何從一個享有一定自治權的“獨立”王國,一步步淪為日本“內務省”管轄下的一個縣。 二、琉球的“內捲化”生存策略(1868-1875):朝貢的平衡術 明治維新的爆發,標誌著日本徹底走上瞭近代化和擴張化的道路。對於琉球而言,這意味著其傳統的外交平衡術——同時嚮北京和江戶(後來的東京)進貢,以維持既有的政治結構——已經難以為繼。 本書首先分析瞭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後,其對琉球采取的“先禮後兵”策略。日本以外交“尊重”為幌子,逐步滲透琉球的內政管理,派遣“視察團”,並要求琉球國王“上京謝恩”。我們詳細考察瞭琉球尚泰王及其攝政集團在這一時期的艱難抉擇。他們試圖通過強化對清朝的朝貢儀式,嚮日本錶明其“非日本”的身份,並在內部推行有限的改革以迎閤國際潮流,以期獲得某種程度的國際承認。 重點章節探討瞭“大久保調”事件的深層含義。日本以“明治維新閤法性”為藉口,要求琉球切斷與清朝的官方往來。本書通過比對清朝駐福州船政局收到的琉球密報,揭示瞭琉球王府內部在“抗日”與“順日”之間的分裂,以及他們對“西方列強乾預”的幻想。 三、薩摩藩的陰影與“琉球處分”的前奏(1875-1879):主權的消融 1872年,日本政府悍然宣布“琉球編入版圖”,設立“琉球藩”,這標誌著琉球事實上的“廢藩置縣”的開始。本書深入剖析瞭1875年“日清交涉”的內幕。日本利用朝鮮“江華島事件”作為藉口,嚮國際社會展示其“東亞秩序維護者”的姿態,並強行將琉球納入其對外交往的框架之內。 核心部分著重還原瞭1879年“琉球處分”的暴力執行過程。不同於傳統史觀僅僅將其描述為一場行政命令,本書引入瞭薩摩藩舊臣的日記和日本陸軍的內部報告,揭示瞭這次“處分”背後隱藏的軍事威懾與政治清洗。琉球王室成員被軟禁,舊有的官僚體係被強行替換,王宮的祭器和象徵性物品被掠奪。這一過程不僅僅是政治權力主體的轉移,更是文化與身份認同遭受係統性摧殘的開端。 四、流亡者的悲歌與清廷的無奈(1879-1895):朝貢體係的終結 “琉球處分”後,琉球的抗爭並未停止。本書詳細記錄瞭琉球“三傑”——如嚮德鴻等人——流亡至清朝,尋求外交援助的坎坷曆程。我們審視瞭總理衙門在這一問題上的猶豫與被動。清朝在與日本的交涉中,始終將琉球問題視為“藩屬國內政”的範疇,缺乏足夠的國際法理基礎和實際的軍事或經濟籌碼來對抗已經完成近代化轉型的日本。 本書通過分析《天津條約》簽訂前後的多輪密談記錄,揭示瞭清廷內部關於琉球問題的爭論焦點:究竟是承認琉球的“特殊身份”以換取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還是堅持“朝貢”的傳統義務?最終,清廷在朝鮮問題上的優先性考量,以及對與日本全麵開戰的恐懼,使得琉球的命運被實質性地放棄。 五、尾聲:曆史的餘燼與記憶的重建 甲午戰爭的爆發,徹底終結瞭琉球作為獨立政治實體存在的最後一絲可能性。本書最後一部分考察瞭戰後日本對琉球的徹底“內國化”政策,以及琉球人民在文化和身份認同上所經曆的巨大創傷。 通過對這一段曆史的深入挖掘,本書旨在提供一個理解近代東亞秩序重構的獨特視角:琉球的悲劇,遠早於甲午戰爭,就已經在“朝貢體係”的內部瓦解與新興帝國主義的野蠻擴張中被注定。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吞並”故事,而是一部關於弱小國傢在強權夾縫中,如何耗盡所有抵抗資源,最終走嚮消亡的沉重挽歌。 本書特色: 多語種史料匯編: 首次整閤瞭大量未曾公開的琉球國史料、日本外務省檔案中關於“琉球處分”的細節電報,以及西方傳教士和領事關於琉球內部社會變動的觀察記錄。 打破“朝貢”誤區: 詳細區分瞭琉球在19世紀中葉的“屬國”身份與傳統“藩屬國”的差異,突顯其主權模糊性對國際關係帶來的復雜影響。 聚焦精英階層的抉擇: 細緻描繪瞭琉球王室、士族在麵對內外交睏時的心理博弈與策略失誤,展現瞭轉型期精英階層命運的無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亨芬


  學曆──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學係博士生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碩士    
  天主教輔仁大學曆史學係學士    
    
  專長領域──    
  近現代中國史、中日關係史    
    
  指導教授──    
  林明德 博士    
    
  經曆──    
  曾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助理編輯    
    
  著有〈甲午戰後清朝對朝鮮政策研究以1896年遣使議約為例〉、〈近四十年來 有關「甲午戰後清韓關係史」的研究迴顧〉、〈民國時期的李鴻章形象(1912-1949)〉等論文。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深信,《從封貢到平行:甲午戰爭前後的中韓關係(1894-1898)》這本書一定蘊含著豐富的曆史細節和深刻的洞見。題目中所涵蓋的“封貢”到“平行”的轉型,本身就揭示瞭兩個國傢關係模式的根本性變化,而1894-1898這五年,正是這一轉型的關鍵時期,充滿瞭戲劇性和深刻的意義。甲午戰爭的爆發,無疑是這一切轉變的催化劑,它不僅是中日兩國命運的轉摺點,更是朝鮮半島乃至整個東亞曆史格局的顛覆。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在戰後的混亂與動蕩中,朝鮮是如何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掙紮求存,並努力尋求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其中必然涉及到朝鮮內部的政治派係鬥爭,改革的嘗試,以及如何在強勢崛起的日本、以及意圖擴張的俄國等列強之間,周鏇騰挪,維護脆弱的國傢主權。同時,對於戰敗後的中國而言,其與朝鮮的關係也進入瞭一個全新的階段。作者將如何描繪中國在這種實力衰落的背景下,其對朝鮮的外交政策的調整,以及如何應對朝鮮日益增長的獨立意識和對外部勢力的引入,這將是本書吸引我的重要原因。

评分

作為一名對近代東亞曆史,特彆是甲午戰爭前後這段風雲變幻時期頗感興趣的讀者,我懷著極大的期待翻開瞭這本《從封貢到平行:甲午戰爭前後的中韓關係(1894-1898)》。盡管我尚未深入閱讀,但從其宏大的主題和精確的時間跨度,便足以窺見作者在梳理這段復雜曆史脈絡上的雄心。書中“封貢”一詞的迴溯,暗示瞭作者可能不會僅僅局限於甲午戰爭本身,而是會追溯到更早的中韓宗藩關係,以此來理解之後“平行”關係的悄然齣現及其背後的驅動力。封建王朝的朝貢體係,在那個時代已經搖搖欲墜,而朝鮮(當時的名稱)在中國日益衰落的背景下,如何審時度勢,試圖在列強環伺中尋求自身的定位,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張力的話題。我尤其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這種從依附到獨立,甚至可以說是走嚮對等關係的轉變過程,其中必然牽涉到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麵的互動與博弈。1894年那個決定命運的年份,不僅是兩國關係的分水嶺,更是整個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轉摺點,作者能否將這場宏大的曆史敘事,落腳於中韓兩國具體的人物、事件和決策上,將是這本書能否打動我的關鍵。期待在字裏行間,看到那些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巨變中做齣選擇,並最終塑造瞭後來的曆史走嚮。

评分

《從封貢到平行:甲午戰爭前後的中韓關係(1894-1898)》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在曆史的洪流中,國傢之間的關係總是在不斷演變,而“封貢”到“平行”的轉變,尤其是在甲午戰爭這個關鍵節點前後,無疑是極具研究價值的。我非常期待書中能詳細描繪甲午戰爭對朝鮮半島産生的深遠影響。這場戰爭不僅是兩個國傢之間的軍事衝突,更是對既有東亞國際秩序的顛覆。朝鮮,作為長期以來處於中國宗藩體係下的國傢,在甲午戰爭後,其地位和所麵臨的國際環境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作者如何展現朝鮮在這個時期,如何從試圖擺脫中國的傳統羈絆,到在日俄等列強的夾縫中尋求生存空間,甚至開始主動構建更為獨立的國傢認同,這將是我重點關注的內容。同時,中國在戰敗後,其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銳減,這對其國內的政治格局和對外政策必然産生瞭巨大的衝擊。書中能否深入探討中國如何麵對這種失落,以及在新的國際現實下,如何重新定位與朝鮮的關係,這將是這本書能否引人入勝的關鍵。

评分

我被《從封貢到平行:甲午戰爭前後的中韓關係(1894-1898)》的題目深深吸引。這個標題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深刻的曆史辯證法,“封貢”到“平行”,這不僅僅是國傢間關係的性質變化,更是時代精神的嬗變。甲午戰爭,這場東亞海域爆發的決定性衝突,它徹底粉碎瞭傳統東亞秩序的根基,也迫使包括中國和朝鮮在內的周邊國傢,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作者選擇的1894-1898這個五年區間,正是戰後舊秩序瓦解、新格局尚未完全確立的混亂時期。朝鮮,作為傳統上深受中國影響的國傢,在這個時期必然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動蕩。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在經曆巨變之後,朝鮮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又是如何努力擺脫中國的影響,試圖確立自己獨立的國傢地位的。同時,對於中國而言,戰敗的屈辱和國內的變革,也使得其與朝鮮的關係不得不重新定位。昔日的宗主國,在實力衰落的現實麵前,如何調整其對朝政策,又如何在日俄等列強的勢力範圍內,為自己留下一席之地,這一切都充滿瞭戲劇性。我相信,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梳理曆史事實,更在於挖掘齣隱藏在這些事實背後的深層邏輯和動力。

评分

讀到《從封貢到平行:甲午戰爭前後的中韓關係(1894-1898)》的書名,我立刻聯想到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1894年,這是一個注定被載入史冊的年份,甲午戰爭的炮火不僅撕裂瞭東亞的海空,更深刻地改變瞭中國與朝鮮兩國之間的曆史軌跡。從“封貢”這種帶有濃厚傳統色彩的宗藩關係,到“平行”這種更具現代意味的國傢間平等交往模式,這中間的轉變過程,絕非一蹴而就,必然充滿瞭無數的掙紮、妥協與抗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在甲午戰爭這場災難性的事件之後,朝鮮王室和政府是如何應對國內外的復雜局勢,他們是如何在國內尋求改革以圖自強,又是如何在外部列強的強大壓力下,周鏇於日、俄、美、英等國之間,試圖維護國傢的主權和獨立。中國方麵,在經曆瞭慘痛的失敗後,又將如何重新審視和調整其對朝鮮的政策?是繼續試圖維持昔日的影響力,還是不得不承認現實,接受朝鮮的獨立地位?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它將目光聚焦於這兩個曾經緊密相連,卻又在曆史洪流中走嚮不同方嚮的國傢,通過對這段特殊時期關係的梳理,希望能為我們理解近代東亞政治格局的演變提供一個重要的視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