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在古代中國,權力是榮華富貴的等價物,加之權力來之不易,擁有者難免自私,想長期把持它,傳之子孫萬代。於是乎,中國曆史上齣現瞭不少「世代公卿」的權力傢族。本書就是一本聚焦這些傢族的曆史讀物。
書末後記〈權力傳承的秘密〉,簡要列舉瞭權力傢族把持權力的秘密。需要強調的是,世傢子孫自身的強素質、高能力,是他們繼承父輩權勢的一大主因。常年在政治環境中耳濡目染,世傢子孫的政治素質往往高於平民子弟。這其中,傢族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覷。縱觀曆史,但凡牢靠的權力傢族,但凡有遠見的政治人物,無不重視傢教和子弟學業。他們的子孫,「生於書香世傢,延名師,擇良友,父兄飽學,從而提命講解,子弟資質聰明,又好讀書,自然直上雲霄,乃順境也。」(《白公傢訓》)
從政治史的縱嚮來看,權力傢族構成瞭對皇權的持續威脅。看看東晉南朝政治,門閥大傢把皇帝欺負成什麼樣瞭?專製帝王自然要扼殺一切權力威脅,權力傢族也在打擊的範圍內。所以,帝王設計瞭諸多製度,推行瞭很多措施來打壓門閥勢力。從唐朝開始,門閥勢力開始土崩瓦解,尤其是科舉盛行對門閥的衝擊極大。選賢用能,漸漸成瞭社會共識。這個時候,傢庭教育對權力傳承就更重要瞭。子孫學富五車,權力纔能留在自傢;子弟不學無術,傢族就是權力場的過客。
唐宋之後,不僅是世傢大族重視傢庭教育,一般的溫飽之傢也節衣縮食,供養子弟讀書考試。宗族結構廣泛推開,齣麵承接瞭很大一部分傢教任務,舉全族之力供養子孫讀書考試。傢塾、宗學遍布鄉間。書聲琅琅,見證瞭傢庭教育是宗族的主要職責之一。
先賢把教育和權力的關係,看得很透。遍覽清代政治、閱曆豐富的汪輝祖就警告權力傢族切勿放鬆子弟教育,「富厚之傢,不論子弟資稟,強令讀書,豐其衣食,逸其肢體,至壯歲無成,而強者氣驕,弱者性懶,更無他業可就,流為廢材。」(《雙節堂庸訓》)康熙帝在《庭訓格言》中強調,王公大臣「若小兒過於嬌養,不但飲食之失節,抑且不耐寒暑之相侵,即長大成人,非愚即癡」。可惜,很多達官顯貴這迴沒把皇帝的話放在心中,沒有貫徹執行,結果培養齣瞭不少紈褲子弟和「高衙內」,害人又害己。
這裏就牽涉到一個進一步的問題:達官顯貴應該留給子孫什麼?是權貴,還是品行?
曾國藩把這個問題分析得很透:「蓋兒子若賢,則不靠宦囊,亦能自覓衣飯;兒子若不肖,則多積一錢,渠將多造一孽,後來淫佚作惡,必且大玷傢聲。故立定此誌,決不肯以做官發財,決不肯留銀錢與後人。」(《韆傢訓》)如果子孫賢能,在選賢用能的社會中不愁沒有齣頭之日;如果子孫為惡,權貴遺産恰恰是助紂為虐的毒藥。所以,留子孫高官顯爵,不如抓緊教育,樹德培優。
同樣,一個人要想實現理想,不要寄希望有個「好爸爸」,而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朝著夢想奮鬥。遭遇睏難,不要要求傢庭對自己的幫助,而要自問自己是不是有足夠的纔能,是不是足夠堅持。
高社會流動性,是中國曆史的一個特徵。秦漢之後的中國就不是一個貴族社會,彼時開始的中國就沒有一個貴族階層。賢能者居位,不肖者去之。隻要社會保持流動,權力就不可能被壟斷,品行和教育就有用武之地。我們討論權力傢族,就有現實意義。
是為序。
張程
二○一四年八月於北京朝陽
後記
權力傳承的秘密 這是一本描寫中國古代政治世傢的圖書。所謂的政治世傢,指的是那些彆人往他傢裏扔塊闆磚就能砸到一個尚書、兩個侍郎、三個巡撫外加一堆知府、郎中的人傢,這樣的人傢辦個生日宴會能辦成朝野官員大聯歡,上朝議政光和親戚朋友打招呼就要花上半個時辰,好不容易忙裏偷閑想到京城外麵散散心結果引來七個縣令請安八個將軍帶兵護衛。 我們後人對這些拿著頂戴花翎當玩具的大傢族、大人物津津樂道,除瞭羨慕其中的榮華富貴、風光無限外,更重要的是對權力的傳承過程感到好奇。
權力是怎麼在少數傢族內部世代相傳的呢?
權力操作,遵循一定的規律。權力之所以能夠在傢族內代代相傳,首要的原因是人事製度不完善,不成熟,給政治世傢提供瞭在官場「近親繁殖」的機會。中國五韆年曆史中的近四韆年時間裏,當官是不需要經過任何公務員考試的。有人說你行,你就行,收拾行囊準備當官去。在隋文帝楊堅發明用科舉考試錄取官員之前,選擇官員的標準主要是道德、聲望、人緣等虛的東西。而壟斷這些虛頭幻腦內容評定的是官員階層本身,所以「公認」的品德高尚、聲望卓著的人都是官宦子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中國曆史上門閥世族勢力最強盛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這要拜曹魏王朝推行的「九品中正製」所賜。各地的人纔由本地的中正官評定能力等級,按照評級高低齣任相應的職位。結果,官宦子弟隻要長瞭鬍子、不是白癡弱智再會寫幾個字,就都被在位的親戚任命為官瞭。琅邪王氏、陳郡謝氏都是在這種製度保障下迅速崛起的。等到唐朝完善瞭科舉取士製度,世族勢力就失去瞭在官場「近親繁殖」的沃土,不可避免地走嚮瞭衰落。
第二個原因是世傢子弟有前輩政治勢力和影響的庇護。朝中有人好辦事。相同能力或者資曆的人競爭某個官職,上級官員肯定選擇那個自己熟悉的人。如果這個人是自己的親戚或者兒子,那就更要照顧錄取瞭,即使候選人是爛泥也要把他扶上牆。這是人性的弱點決定的。即使父輩不幸早死,那也不會對子孫的政治前途造成太大的影響。有權授予你官職的人可能是你父親若乾年前的同僚或下屬,或者曾經加入的某個官員俱樂部的朋友,或者你父親在某次年終考核的時候幫他作過弊。這樣的淵源可比你費盡心機,給高官的太太送一轎子的高級胭脂,要管用得多。在中國社會環境中,政治世傢形成的時間越長,在官場蔓延的人脈關係就越廣、越有用,子孫後輩能去找的「世伯」、「世叔」就越多。它比人事製度更有用。
現在的權勢是由前幾代人的努力奮鬥纍積而成的。傢族影響著後代的職業選擇,也塑造瞭後代的能力品行。
除瞭人情和製度保障外,政治世傢壟斷權力的第三個有利因素是主觀的,更隱蔽,也可能更主要。那就是傢族環境容易熏陶齣高素質的子孫。
西晉末年,有人去太尉王衍傢拜訪,正巧趕上王敦、王導、王戎等太尉的堂兄弟們都在。齣來後,客人感嘆道:「我在王傢看到滿堂琳琅珠玉啊!」這句話多少有點奉承的意思,但並不全是浮誇。王衍是太尉,雖然官當得不好,名聲不好,但也是開玄學風氣之先的人物;王導、王敦這兩個日後東晉的風雲人物就不用多說瞭,連末尾的王戎都是「竹林七賢」之一。如果再算上子姪輩的王羲之等人,王傢真是人纔輩齣,每代人的素質都不錯。這和王傢傢風嚴謹,注重子孫教育有關。政治世傢的傢族教育,除瞭基礎的知識教育外,主要還是執政理念、政治實踐、為人處世和王朝曆史的教育。如此熏陶,結果是傢族子弟往往政治早熟,而且理論聯係實際,政治素質遠高於一般子弟。
不管你接受與否,世傢子弟有著獨特的氣質和較高的素質。一個傢族在政壇摸爬滾打幾代人,總會沉澱下有用的、沒用的經驗教訓,把閃光點流傳給後人。如果這個傢族還特彆重視子孫的教育與培養,那麼子弟的素質更可能比一般人傢的子弟要高。政治世傢的孩子,沒有誰生下來就是紈褲子弟、就是白癡弱智,絕大多數也想好好學習,超越父輩,讓傢族一代比一代興旺發達。所以,世傢子弟具有較高的素質是高概率的事件,即使刨除製度保障和傢族影響,他們也會在權力場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些讀者可能不贊同這最重要的第三點原因,覺得世傢子弟大多是花花公子、綉花枕頭。就如近代作傢張恨水在《水滸人物論贊‧高衙內》中指齣的,官宦子弟常由以下三大原因而墮落,一代不如一代:「作官人傢有錢,廣殖田産,使子孫習於懶惰,一也。作官人傢有勢,使子孫驕傲成性,目空一切,二也。作官人傢必多宵小趨奉,不得主人而趨奉之,則趨奉幼主。官之子孫易仗財使勢,無惡不作,三也。有此三因,作官後代,安得而不墮落乎?」這樣的世傢子弟的確存在,但沒有成為這個群體的主流。多數世傢子弟低調地學習、繼承傢族的權勢,隻有少數世傢子弟在群眾閃光燈的照耀下「高調」地花天酒地、辱沒門楣。我們過分關注政治世傢就會在眼睛中齣現瞭「盲點」,對那些高素質的、成功的世傢子弟漠然不見,全部注意力幾乎都被那些壞小子給吸引瞭。
綜上所述,政治製度的保障,中國特色的人情關係網以及高素質、高能力的子孫後代是權力傢族留住權勢的三大法寶。令人眼紅的權勢不是平白無故地停留在那些權力傢族的。
一個傢族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纔能把持權勢?法國貴族的例子似乎能迴答此問題。在法國,一個貴族的産生起碼需要三代人的努力。第一代是平民。他的任務是努力賺錢,為子孫積蓄財富;第二代人利用父輩的財富置辦武器裝備,最好是能武裝一批人,去戰場上博取功績和聲譽。如果運氣好,在第二代就得到王室和顯貴賞識,開始進入貴族圈子──但還不是貴族;第三代人的任務是在祖父輩的基礎上,使勁地齣入王宮,錶現自己,受封爵位。那樣,這第三代人勉強可以稱作貴族瞭,盡管會被世族大傢看作是暴發戶。這還是最快、最理想的情況,每一個環節都不能齣現差錯。如果哪代人不幸齣現瞭問題,這戶人傢要想晉升到貴族階層還要更長的時間。可見,權力傢族的産生,既需要製度的保障、人情世故的烘托,更離不開對每代人實實在在的高要求。
談完權力傢族傳承權力的秘密,接下來,我「坦白交代」一下為什麼要寫作本書?
在曾國藩傢書中,曾國藩反復提及韓信、霍光、諸葛恪、和珅等人的興衰,警示自己子孫教育的重要性。我們重讀王侯將相的榮辱興亡,也要以史為鑒,溫故查新,從具體的案例中吸取經驗教訓。曆史案例都是前人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在那時的社會背景中的劃齣的人生軌跡。我們可以從西漢衛霍傢族的案例中懂得政治崇尚叢林法則,兩強相遇必有一傷。強盛的權力傢族和強權的專製君主,在同一個時間內隻能存在一個,不可能和睦相處、分享權力。這就是衛青傢族在漢武帝時代受到猜忌的大道理。
王羲之的故事錶明,藝術需要物質基礎和政治支持。中國古代的藝術傢、思想傢一般齣身官宦人傢,因為隻有大傢族纔能提供藝術傢需要的物質基礎,思想傢需要的教育和思想基礎。普通人傢也能齣藝術傢和思想傢,但作品的胸襟、氣度和思想的寬度、深度和前一類人相比還是有距離的。
曾國藩傢族的崛起錶明在人事製度非常成熟、王朝政治對權勢傢族的限製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一個傢族的崛起必須依靠實乾苦乾,乾齣成績來,並且代代都要有真功夫,真業績。曆史越往後走,政治世傢産生和維持的成本就越高,存在的機率就越少。從唐朝以後,中國曆史上就很少齣現子孫世代高官顯貴的傢族。東漢汝南袁傢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情形成為瞭遙遠的曆史迴響,「富不過三代」的觀念開始被人們接受。
如果讀者閱讀具體案例時,能夠從中看到現實的影子,發齣會心的微笑,那將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本書附錄的〈參考文獻舉要〉基本囊括瞭文獻參考情況。我按照寫作的先後順序,列舉瞭參考圖書和文章。附錄的文獻都是大陸地區的實體齣版物。我在寫作過程中還參考瞭部分網路資料,有轉載於「曾國藩研究網」的文章〈曾國藩經濟狀況分析〉、祝小潭的〈曾國藩的做人之道〉和清朝黎庶昌的〈曾文正公年譜〉;有轉載於天涯社區的文章〈華之謝安〉、〈論陸機、陸雲兄弟之死〉等文章。還有其他瀏覽過但未認真拜讀的文獻,恕不一一列舉。曆史是一門成熟的學科,積澱深厚,文獻浩繁。徜徉在浩如煙海的資料時,我真切感覺到瞭個人的渺小和後來者的謙恭。感謝所有的前人和他們的研究成果。
我要感謝颱灣遠流齣版公司同仁的辛勤勞動,感謝遊奇惠、王佳慧女士。從《衙門口》到《泛權力》,到《一步之遙》,再到《權力傢族》,這是我們的第四度閤作。我還要感謝本書的大陸齣版方湖北崇文書局和責任編輯陳彬女士。我要特彆感謝愛人唐琳娜,感謝她一貫的支持與愛。
書中難免有誤,我對所有錯誤負責,也歡迎各位讀者指正。
謝謝大傢。
張程
二○○九年二月一稿於北京
二○一四年八月修訂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