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明朝
  • 哲学
  • 思想史
  • 传记
  • 知行合一
  • 心学
  • 历史
  • 人物
  • 中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是日本阳明学代表人物高濑武次郎的一部心学大传,也是介绍阳明先生一生最为权威的版本。主要从九大方面来讲述王阳明的一生:(一)王阳明家世;(二)少年时代;(三)志向动摇时代;(四) 精神历练 龙场悟道;(五)第一次讲学时期;(六) 第一次靖乱时期;(七)第二次讲学时期;(八)第二次靖乱时期;(九)第三次讲学时期,将王阳明的一生尽现读者眼前。本书为1915年广文堂再版本,可谓绝版书首现,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高濑武次郎(1869-1950)


  东京大学博士、教授,日本近代着名哲学家,研究中国学代表学者。曾为天皇讲过汉学课程,因研究阳明学广为世所知。主要相关着作有《中国哲学史》、《日本之阳明学》、《阳明主义的修养》、《老庄哲学》等。

图书目录

原书序      005

第一章 王阳明家世      009
第二章 少年时代      016
第三章 志向动摇时代      033
第四章 精神历练 龙场悟道      065
第五章 第一次讲学时期      095
第六章 第一次靖乱时期      107
第七章 第二次讲学时期      148
第八章 第二次靖乱时期      159
第九章 第三次讲学时期       215
第十章 第三次靖乱时期       280

后 记       313
原书附录      316
王阳明简要年谱      319
原文参考书目      323
译文参考书目      326

图书序言

原书序

  纵观公私憎爱于天下人岂能无别,故而杂然者此人生,千状万态,终归难以衡量。看之大观,无论上下贵贱、苦乐相伴,幸福则均一者耳。人之职分,实千种万类者也。虽从其一,奏伟功、扬芳名,终不足耳。而大苦之下可见大乐,则可谓天道酬人。此可知至公至平。试看古来伟人之行迹,辛苦艰难,一难将去一难又至,多无宁日。此岂非大苦者耶?然又观其一言一行能左右天下之气运,知其一举一动能震撼干坤,亦能感其无上愉快耳。况英名赫赫照青史,千秋之下犹为人敬仰者是也。此岂非人生一大快事哉?吾辈碌碌之徒如是,行尸走肉、蠢蠢尔无所作为,饱食暖衣间度过一生,倦怠天赋之职分,失人生之真义,静动存亡于社会毫无影响,坟土未干其名早既为人所忘者也。此岂非人生悲痛之极哉?以知苦乐相伴幸福均一之妄说,无能设令为震天撼地之大业,犹誓不废一事一业,芳名终不能垂竹帛之上,犹盟失照稗史野乘,浮利虚名固希求不足。然空以醉生梦死毕,神圣之天赋奈之何也?唯阳明先生能为此大苦大乐之人也,身起为文臣,建盖世之伟功,烝烝英名永照千秋。真是可谓百世之上至百世之下感奋兴起者也。先生终世遭逢辛苦,吾人即其行迹借以磨练心胆、策振气象之高抬贵手者也。

  凡聪明敏活、能洞察几微,又能妙计案出者是有智之人;天真恻怛、感愤人类之不幸,感慨国家之非运者是有情之人;豪健勇勐、临大节无为所动,大敌当前无惧者是有意之人。有智之人得不惑,虽时难免失冷刻;有情之人待人接物有钦慕悦服之长所,然时难免驰于慷慨激越;有意之人临事有泰然自若之利,然时难免压制弱者之弊。庸常之人大抵偏长三者之一而止,若能二者兼达则必为杰士得成命世之伟业。况于能三者调和发达之人哉?先生属于如何种类之人哉?有智之人、有情之人,或有意之人?之于其事蹟所征,或如长于智,或如长于情,或如长于意,其或三者完备之者乎?夫先生明代大宗,为古今诸家所等见,近者我邦(日本)学者之言所征,斋藤拙堂1翁曾评道:「明氏中业最者当推王新建,救戴铣,因忤刘瑾谪、遭杖恤,吾可见其气节。能怀柔京军无犯,阻许泰、张忠之计,吾可见其智略。南中数十年破定寇乱,旬月平朱宸濠,吾可见其用兵之神。《传习录》《五经臆说》诸书难免遭后人议,然其要亦有一己见解,吾可见其学问之深。其余,骑射之微,笔札之小,以一无不晓也。而文章雅健,为一代大宗,可称朱明第一人物。谁人谓不可哉?」盖谓当适评,阳明先生豪健是由其意志巩固,思想深邃、武略纵横是由其智力卓越,共语者感奋之、相接者悦服之是由其热情所发,是由言语眉睫间之所表。茅鹿门2评先生道「文成公百世殊绝之人」,亦固毫无溢美之词。抑或成大业之人专乘机在者,人生百事皆以用兵比况成败之机,只在毫发之间。成功续以成功者则见机明敏乘之成勇壮者,但唯有拔群伎俩,虽无一点邪欲之念,其举动必丑陋不足观。读先生传记者,复当见其明敏乘之机、勇壮其行、熟察其心事之高洁者也。

  夫英杰之士无待刺激能感奋兴起,然常人所不能。刚毅之士无待辅助能坚忍不拔,然庸人所不能。虽设令英杰刚毅之士,亦犹得刺激辅助,愈以得勇迈强健者也。然则读古来伟人传记,追想其人物事业,翻其遗书感其英灵,有触及神韵之效果。由智愚所异是观,庸常之士率智识浅劣意志薄弱,故每见闻其心志所从难免动摇变移,吾人以是常讲求刺激得辅助须之策,或与当时杰士相交鉴其言动,或揭伟人肖像以强一己敬慕之意,或翻先贤传记以盛一己私淑之意,或诵圣贤遗训为己修养之资,或玩哲人遗爱以赏其气韵,或访豪杰遗迹以追忆其之雄图,或弔英雄坟墓,烧香献花以慰其魂魄,孰可为精神修养一助也。若薄志弱行之徒为之,缺少适当刺激辅助,放辟邪侈无所不至,遂一生禽兽一无是处。若剽悍狞勐之徒为之,缺少适当制裁指导,残虐暴戾无所不至,终必毒害至社会。

  先生传记有感奋人极大者,惰气生时读之生勇气,邪念起时读之归正义之念,胸中沉郁时读之洒然如洗,志气浮靡时读之活动心生,厌世之念起时读之归乐天之念,人生不安之念起时悟人生之稳健,怨恨嫉妒之心生时读之恰如把雪片投诸烘炉,浮荣虚誉之念起时读之忽焉归恬淡高洁,陷玄远空虚时读之归活用实学,流于支离散漫时读之归简易直截,盖先生一生极其多变又多趣。其多变多趣之所成即于上述诸件及读者的刺激辅助成其所以者。余甚好翻读古今人物传记,然未曾有见如读先生的传记,趣味津津令人感奋兴起者也。故尔余不顾文采谫陋,斗胆论述先生详传之所以然,乞请读者勿责文辞拙劣,于言外则当接近先生之风流余韵耳!

高濑惺轩 撰

  註

  1 斋藤拙堂(1797-1865),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朱子学者,名正谦,字有终,通称德藏。因其博学为世所知,尤擅汉文,对日本古今汉文评论有《拙堂文话》,武士道论着《士道要论》《海防策》等。

  2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江吴兴)人。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白华楼藏稿》《茅鹿门集》传世。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王阳明家世
 
大师王阳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国魏晋时期的晋代光禄大夫王览。由《王阳明年谱》可知,王览原本是琅琊郡1人,到了他的曾孙王羲之的时候,王氏一族经迁徙定居在名为山阴2的地方。
 
据明朝文人湛若水3撰写的《阳明先生墓志铭》所载:文成公之父龙山先生,即大宗伯公,出身名贵。其祖上名人辈出,有如晋代高士王羲之(三○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一--三七九)、光禄大夫王览(二○六--二七八)等。就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夫水土之积也厚,其生物必藩」,真可谓是世代显赫。
 
远祖王羲之
 
话说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阅读他们的传记,甚至仿傚他们的言行举止,从中获得励志向上的信心。王羲之距离王阳明先生虽然有一千多年的时间,但仍然被记录于王氏族谱之中。在王氏的族谱中,大概再没有人比王羲之更为家喻户晓,更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了。
 
王阳明先生出生的地方距离因王羲之而闻名于世的兰亭遗址4极近,兰亭正是王羲之当年与风流雅士们把酒赋诗的地方。《兰亭序》数百年来脍炙人口,流芳百世。在兰亭遗址附近,就是王右军5书法楼以及王右军府邸旧址。王羲之当年罢官后,和诸文人墨客交游广泛,透过这些古蹟不难看出王羲之当时是何等的风流雅趣。因此,后世之人经常以仰慕风流为名,至此流连忘返。当然,更有那些文人雅士前来凭弔、怀古,或寻找创作的灵感。
 
每次读王阳明先生的传记,或者读王羲之的传记,我都会独自沉思品味。虽然与两位王氏伟人相隔千余年,但他们放浪形骸的风骨气节和在精神世界里的痴迷陶醉,实在令人难忘。王阳明先生也颇得祖辈王羲之先生的情趣,这也许就是源自他对先祖的追慕思怀。从祖辈们流传至今的祖制家训也极大地激励了王阳明先生。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孙王寿,官至迪功郎6,这在王阳明先生的年谱和墓志铭中都有相应记载。至于晋代的王览是否为王阳明的祖上,根据目前已知材料尚且无法作出准确考证。时隔千余年,要釐清其高祖究竟为何人,的确有些不易。
 
然而常言道:「积善人家必有余庆。」作为历史上的名门望族,王家后裔继承其绵延千年的血统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因此,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揣测,此事宁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无。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