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閤一:王陽明詳傳

知行閤一:王陽明詳傳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王陽明
  • 明朝
  • 哲學
  • 思想史
  • 傳記
  • 知行閤一
  • 心學
  • 曆史
  • 人物
  • 中國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知行閤一:王陽明詳傳》是日本陽明學代錶人物高瀨武次郎的一部心學大傳,也是介紹陽明先生一生最為權威的版本。主要從九大方麵來講述王陽明的一生:(一)王陽明傢世;(二)少年時代;(三)誌嚮動搖時代;(四) 精神曆練 龍場悟道;(五)第一次講學時期;(六) 第一次靖亂時期;(七)第二次講學時期;(八)第二次靖亂時期;(九)第三次講學時期,將王陽明的一生盡現讀者眼前。本書為1915年廣文堂再版本,可謂絕版書首現,具有較高的閱讀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瀨武次郎(1869-1950)


  東京大學博士、教授,日本近代著名哲學傢,研究中國學代錶學者。曾為天皇講過漢學課程,因研究陽明學廣為世所知。主要相關著作有《中國哲學史》、《日本之陽明學》、《陽明主義的修養》、《老莊哲學》等。

圖書目錄

原書序      005

第一章 王陽明傢世      009
第二章 少年時代      016
第三章 誌嚮動搖時代      033
第四章 精神曆練 龍場悟道      065
第五章 第一次講學時期      095
第六章 第一次靖亂時期      107
第七章 第二次講學時期      148
第八章 第二次靖亂時期      159
第九章 第三次講學時期       215
第十章 第三次靖亂時期       280

後 記       313
原書附錄      316
王陽明簡要年譜      319
原文參考書目      323
譯文參考書目      326

圖書序言

原書序

  縱觀公私憎愛於天下人豈能無彆,故而雜然者此人生,韆狀萬態,終歸難以衡量。看之大觀,無論上下貴賤、苦樂相伴,幸福則均一者耳。人之職分,實韆種萬類者也。雖從其一,奏偉功、揚芳名,終不足耳。而大苦之下可見大樂,則可謂天道酬人。此可知至公至平。試看古來偉人之行跡,辛苦艱難,一難將去一難又至,多無寜日。此豈非大苦者耶?然又觀其一言一行能左右天下之氣運,知其一舉一動能震撼乾坤,亦能感其無上愉快耳。況英名赫赫照青史,韆鞦之下猶為人敬仰者是也。此豈非人生一大快事哉?吾輩碌碌之徒如是,行屍走肉、蠢蠢爾無所作為,飽食暖衣間度過一生,倦怠天賦之職分,失人生之真義,靜動存亡於社會毫無影響,墳土未乾其名早既為人所忘者也。此豈非人生悲痛之極哉?以知苦樂相伴幸福均一之妄說,無能設令為震天撼地之大業,猶誓不廢一事一業,芳名終不能垂竹帛之上,猶盟失照稗史野乘,浮利虛名固希求不足。然空以醉生夢死畢,神聖之天賦奈之何也?唯陽明先生能為此大苦大樂之人也,身起為文臣,建蓋世之偉功,烝烝英名永照韆鞦。真是可謂百世之上至百世之下感奮興起者也。先生終世遭逢辛苦,吾人即其行跡藉以磨練心膽、策振氣象之高抬貴手者也。

  凡聰明敏活、能洞察幾微,又能妙計案齣者是有智之人;天真惻怛、感憤人類之不幸,感慨國傢之非運者是有情之人;豪健勇猛、臨大節無為所動,大敵當前無懼者是有意之人。有智之人得不惑,雖時難免失冷刻;有情之人待人接物有欽慕悅服之長所,然時難免馳於慷慨激越;有意之人臨事有泰然自若之利,然時難免壓製弱者之弊。庸常之人大抵偏長三者之一而止,若能二者兼達則必為傑士得成命世之偉業。況於能三者調和發達之人哉?先生屬於如何種類之人哉?有智之人、有情之人,或有意之人?之於其事蹟所徵,或如長於智,或如長於情,或如長於意,其或三者完備之者乎?夫先生明代大宗,為古今諸傢所等見,近者我邦(日本)學者之言所徵,齋藤拙堂1翁曾評道:「明氏中業最者當推王新建,救戴銑,因忤劉瑾謫、遭杖恤,吾可見其氣節。能懷柔京軍無犯,阻許泰、張忠之計,吾可見其智略。南中數十年破定寇亂,旬月平硃宸濠,吾可見其用兵之神。《傳習錄》《五經臆說》諸書難免遭後人議,然其要亦有一己見解,吾可見其學問之深。其餘,騎射之微,筆劄之小,以一無不曉也。而文章雅健,為一代大宗,可稱硃明第一人物。誰人謂不可哉?」蓋謂當適評,陽明先生豪健是由其意誌鞏固,思想深邃、武略縱橫是由其智力卓越,共語者感奮之、相接者悅服之是由其熱情所發,是由言語眉睫間之所錶。茅鹿門2評先生道「文成公百世殊絕之人」,亦固毫無溢美之詞。抑或成大業之人專乘機在者,人生百事皆以用兵比況成敗之機,隻在毫發之間。成功續以成功者則見機明敏乘之成勇壯者,但唯有拔群伎倆,雖無一點邪欲之念,其舉動必醜陋不足觀。讀先生傳記者,復當見其明敏乘之機、勇壯其行、熟察其心事之高潔者也。

  夫英傑之士無待刺激能感奮興起,然常人所不能。剛毅之士無待輔助能堅忍不拔,然庸人所不能。雖設令英傑剛毅之士,亦猶得刺激輔助,愈以得勇邁強健者也。然則讀古來偉人傳記,追想其人物事業,翻其遺書感其英靈,有觸及神韻之效果。由智愚所異是觀,庸常之士率智識淺劣意誌薄弱,故每見聞其心誌所從難免動搖變移,吾人以是常講求刺激得輔助須之策,或與當時傑士相交鑒其言動,或揭偉人肖像以強一己敬慕之意,或翻先賢傳記以盛一己私淑之意,或誦聖賢遺訓為己修養之資,或玩哲人遺愛以賞其氣韻,或訪豪傑遺跡以追憶其之雄圖,或弔英雄墳墓,燒香獻花以慰其魂魄,孰可為精神修養一助也。若薄誌弱行之徒為之,缺少適當刺激輔助,放闢邪侈無所不至,遂一生禽獸一無是處。若剽悍獰猛之徒為之,缺少適當製裁指導,殘虐暴戾無所不至,終必毒害至社會。

  先生傳記有感奮人極大者,惰氣生時讀之生勇氣,邪念起時讀之歸正義之念,胸中沉鬱時讀之灑然如洗,誌氣浮靡時讀之活動心生,厭世之念起時讀之歸樂天之念,人生不安之念起時悟人生之穩健,怨恨嫉妒之心生時讀之恰如把雪片投諸烘爐,浮榮虛譽之念起時讀之忽焉歸恬淡高潔,陷玄遠空虛時讀之歸活用實學,流於支離散漫時讀之歸簡易直截,蓋先生一生極其多變又多趣。其多變多趣之所成即於上述諸件及讀者的刺激輔助成其所以者。餘甚好翻讀古今人物傳記,然未曾有見如讀先生的傳記,趣味津津令人感奮興起者也。故爾餘不顧文采謭陋,鬥膽論述先生詳傳之所以然,乞請讀者勿責文辭拙劣,於言外則當接近先生之風流餘韻耳!

高瀨惺軒 撰

  註

  1 齋藤拙堂(1797-1865),日本江戶幕府末期的硃子學者,名正謙,字有終,通稱德藏。因其博學為世所知,尤擅漢文,對日本古今漢文評論有《拙堂文話》,武士道論著《士道要論》《海防策》等。

  2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傢、藏書傢。字順甫,號鹿門,歸安(今浙江江吳興)人。茅坤文武兼長,雅好書法,提倡學習唐宋古文,反對「文必秦漢」的觀點,主張必須闡發「六經」之旨。編選《唐宋八大傢文鈔》。茅坤與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等同被稱為「唐宋派」。有《白華樓藏稿》《茅鹿門集》傳世。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王陽明傢世
 
大師王陽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三國魏晉時期的晉代光祿大夫王覽。由《王陽明年譜》可知,王覽原本是琅琊郡1人,到瞭他的曾孫王羲之的時候,王氏一族經遷徙定居在名為山陰2的地方。
 
據明朝文人湛若水3撰寫的《陽明先生墓誌銘》所載:文成公之父龍山先生,即大宗伯公,齣身名貴。其祖上名人輩齣,有如晉代高士王羲之(三○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一--三七九)、光祿大夫王覽(二○六--二七八)等。就像莊子所說的那樣,「夫水土之積也厚,其生物必藩」,真可謂是世代顯赫。
 
遠祖王羲之
 
話說世人都有追慕先祖的嗜好,閱讀他們的傳記,甚至仿傚他們的言行舉止,從中獲得勵誌嚮上的信心。王羲之距離王陽明先生雖然有一韆多年的時間,但仍然被記錄於王氏族譜之中。在王氏的族譜中,大概再沒有人比王羲之更為傢喻戶曉,更為世人所崇敬和仰慕的瞭。
 
王陽明先生齣生的地方距離因王羲之而聞名於世的蘭亭遺址4極近,蘭亭正是王羲之當年與風流雅士們把酒賦詩的地方。《蘭亭序》數百年來膾炙人口,流芳百世。在蘭亭遺址附近,就是王右軍5書法樓以及王右軍府邸舊址。王羲之當年罷官後,和諸文人墨客交遊廣泛,透過這些古蹟不難看齣王羲之當時是何等的風流雅趣。因此,後世之人經常以仰慕風流為名,至此流連忘返。當然,更有那些文人雅士前來憑弔、懷古,或尋找創作的靈感。
 
每次讀王陽明先生的傳記,或者讀王羲之的傳記,我都會獨自沉思品味。雖然與兩位王氏偉人相隔韆餘年,但他們放浪形骸的風骨氣節和在精神世界裏的癡迷陶醉,實在令人難忘。王陽明先生也頗得祖輩王羲之先生的情趣,這也許就是源自他對先祖的追慕思懷。從祖輩們流傳至今的祖製傢訓也極大地激勵瞭王陽明先生。
 
王羲之往下至二十三世孫王壽,官至迪功郎6,這在王陽明先生的年譜和墓誌銘中都有相應記載。至於晉代的王覽是否為王陽明的祖上,根據目前已知材料尚且無法作齣準確考證。時隔韆餘年,要釐清其高祖究竟為何人,的確有些不易。
 
然而常言道:「積善人傢必有餘慶。」作為曆史上的名門望族,王傢後裔繼承其綿延韆年的血統在中國曆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因此,我們不得不對此進行揣測,此事寜可信其有,也不能信其無。

用戶評價

评分

《知行閤一:王陽明詳傳》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在於它顛覆瞭我過去對“聖人”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像王陽明這樣的曆史偉人,一定是生而知之、不食人間煙火的。然而,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看到的是一個充滿掙紮、不斷探索的凡人。他有過年少時的睏惑,有過被貶謫時的痛苦,有過與權貴周鏇時的無奈。這些真實的經曆,反而讓他的思想更具說服力,也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尤其是書中對陽明先生平定寜王之亂等軍事活動的描繪,不僅僅是冷冰冰的軍事戰術介紹,更是結閤瞭陽明先生的“心即理”和“知行閤一”的哲學思想,展示瞭他在亂局中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如何運用智慧去化解危機。這讓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智慧並非閉門造車,而是在與世界的互動和衝突中磨礪齣來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與其仰望高不可攀的聖賢,不如從陽明先生的人生經曆中汲取力量,在日常的挑戰中實踐自己的“良知”。

评分

這本《知行閤一:王陽明詳傳》真是一部令人醍醐灌頂的著作!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特彆是心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許多相關的書籍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過於碎片化,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認知體係。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的這一需求。作者以詳實的曆史考據為基石,細緻入微地勾勒齣瞭王陽明從少年時的叛逆求索,到中年時的頓悟悟道,再到晚年時將心學思想傳播天下的完整人生軌跡。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親眼見證瞭陽明先生如何在一個充滿質疑和壓力的環境中,堅持自己的學術主張,並最終將其發展成為影響深遠的哲學流派。書中的許多細節,比如他對父親的孝順、對友人的情誼、對國傢大事的憂慮,都讓這位古代聖賢變得鮮活而立體,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真實人物。讀完這本書,我對“知行閤一”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麵意義,而是深刻體會到其背後蘊含的實踐精神和道德擔當。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生智慧和行動力量的史詩。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真是令人耳目一新。《知行閤一:王陽明詳傳》並不是一本枯燥的史書,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傳記小說。作者巧妙地將曆史事實與人物情感融為一體,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戲劇性和感染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陽明先生與周遭人物關係的刻畫,無論是他與弟子們的教學相長,還是他與傢人的溫馨互動,都展現瞭一個立體而豐滿的人物形象。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陽明先生處於人生低榖時,作者並沒有迴避,而是細緻地描繪瞭他內心的痛苦和堅守,這種真實性使得他的思想光輝在逆境中愈發耀眼。通過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陽明心學的精髓,更感受到瞭陽明先生作為一個人,其堅韌不拔的意誌和對理想的不懈追求。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偉大的思想往往孕育於普通的人生,而偉大的實踐則需要勇氣和堅持。

评分

《知行閤一:王陽明詳傳》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一次與古人思想的深度對話。作者在梳理陽明先生一生思想發展脈絡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其思想的時代局限性,而是以一種客觀而包容的態度,引導讀者去理解其思想的精妙之處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價值。書中對於陽明心學一些爭議性觀點的闡釋,也十分清晰透徹,幫助我解開瞭長久以來的疑惑。我尤其贊賞作者在分析“緻良知”時,將之與當下社會中個人價值實現和道德建設的議題聯係起來,使得古老的心學思想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它不是讓你去膜拜一個符號,而是讓你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這種“即心即理”的智慧,如何在行動中驗證自己的認知。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哲學不是遙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實踐指南。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看待問題的方式都發生瞭一些細微而深刻的改變。

评分

拿到《知行閤一:王陽明詳傳》這本書,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其厚重感和嚴謹的學術態度。與市麵上一些流於錶麵的陽明學解讀不同,這本書顯然是作者傾注瞭大量心血進行研究的成果。從早期文獻的梳理,到不同學派觀點的辨析,再到陽明先生生平事跡的考證,每一個環節都做得相當紮實。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讀陽明學核心概念時,並沒有簡單地套用現成的理論,而是深入到曆史語境中,去理解陽明先生提齣這些思想時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例如,書中關於“緻良知”的闡釋,就非常清晰地指齣瞭其在麵對當時社會黑暗和個人道德迷失時的重要意義。作者通過引用大量的史料和陽明先生的語錄,生動地展現瞭陽明心學如何從一種抽象的哲學理念,轉化為指導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力武器。這本書不僅讓我對陽明心學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認識,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意。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和學習的傳世之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