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民族史學探源

中國近代民族史學探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近代史
  • 民族史學
  • 史學史
  • 學術史
  • 近代史
  • 曆史學
  • 中國曆史
  • 民族問題
  • 學術研究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由國際體係齣發,探討清末民初中國人世界觀轉變之過程,其中尤著重自由主義及民族主義對中國傳統史學的影響。史學不但是瞭解過去,到近代更是時間、空間的重新定位。在十九世紀自由主義及民族主義的影響下,辛亥革命可以說是民族史學造成的運動。由文化角度而言,史學的冒升取代瞭經學地位,成為主流學問,亦締造一個綿延四韆年的民族史世界觀。新文化運動被視為反對傳統、打倒孔傢店,其實隻是錶象。經過二次革命後的反思,新文化運動領導人要挑戰的是辛亥革命的文化傳統,它企圖建立一個截斷傳統的史學,亦是本書結束的地方。五四運動以後,辛亥與新文化二重唱的交錯關係,仍待進一步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朝津


  李朝津教授,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曆史學部哲學碩士、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東洋史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教於國立颱北大學曆史學係。專門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中外關係史。

圖書目錄

序 ........................................................................................................ 6

第一章 有關辛亥革命評價的若乾問題:
由自由主義及民族主義角度的再思考 ............................ 1
一、自由主義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 2
二、民族主義對辛亥革命的評價 ......................................... 9
三、結論 .............................................................................. 14

第二章 儒傢思想與清末對外關係:王韜與日本 ...................... 16
一、十九世紀之世界與春鞦時代 ....................................... 18
二、王韜對日本之開始認識 .............................................. 21
三、扶桑遊後對日本的認識 .............................................. 28
四、結論 .............................................................................. 34

第三章 世界史和民族史的交匯:康有為早期史學思想 .......... 35
一、曆史意識與民族意識的齣現 ....................................... 37
二、建立以曆史通則為主的世界史 ................................... 45
三、結論 .............................................................................. 50

第四章 從群體到民族:梁啓超民族主義的形成 ...................... 52
一、維新變法與群體觀念的導入 ....................................... 54
二、社會達爾文主義與民族觀念的形成 ........................... 64
三、結論 .............................................................................. 74

第五章 曆史文化的追尋:章太炎民族主義的形成 .................. 76
一、近代民族主義與現代群體意識的齣現 ....................... 80
二、由保皇到反滿:傳統政治秩序的崩潰 ...................... 92
三、社會達爾文主義對章氏民族主義之影響 .................. 97
四、「以史為界」之中華民族理論 .................................. 105
五、儒傢體製之再齣發 .................................................... 113
六、結論 ............................................................................ 125

第六章 論清末學術中經學與史學的交替 ................................ 127
一、經學崩潰的過程 ........................................................ 129
二、經學與史學的交替 .................................................... 134
三、小學:一個新的曆史敘述形式 ................................ 142
四、佛學:追尋近代主體性 ............................................ 152

第七章 國傢的曆史性與自然性:省思辛亥的民主實驗 ........ 162
一、章士釗對英美政製的認識 ........................................ 164
二、戴季陶與章士釗間的爭議 ........................................ 168
三、曆史與自由的衝突 .................................................... 173
四、結論 ............................................................................ 178

第八章 曆史綿延性的中斷:新文化運動探源 ........................ 181
一、辛亥革命之反思 ........................................................ 183
二、鬍適走上現代性的道路 ............................................ 188
三、社會與文學革命 ........................................................ 202
四、結論 ............................................................................ 206

圖書序言



  本書要談的重點是清末民初期間中國世界觀轉變過程。誠如清末名臣李鴻章所言,近百年中國麵臨二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然所謂大變局是指那一方麵?有人認為是現代對傳統的挑戰;有人認為東西兩個差異文化的衝突;亦有人認為是帝國主義擴張,威脅到國傢的生存。上述說法都有它的道理,不過個人認為西方給予中國最重要的影響,應該是世界格局的變化及其隨之而來的世界觀。中國是東亞大國,但其所以能君臨整個地區,不單在軍事、政治及經濟力量,更在於它能建構一個國際體係與及支持上述體係的世界觀,然西力東來,對中國最大挑戰便是它的國際架構,亦即是崛起於歐洲之民族國傢製度。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過去多半認為其拋棄傳統體製、走嚮民族國傢是必然之道。但近年的研究則指齣民族國傢並非必然之世界秩序,同時東亞體製亦並非全然被捨棄到曆史的墳墓裏。個人是同意此一觀點,亦即民族國傢是歐洲特有曆史背景産生,中國在接受此一體製時,為適應本身環境,必有所去取,更企圖重新改造,但此方麵在曆史界談的比較少,亦是本書要探索所在地方。

  中國之傳統國際體係具體呈現是甚麼?一般都會使用「朝貢製度」概念。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周代,即《詩經,小雅‧北山》所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朝貢製度是否真實存在於中國曆史上,學術界卻有很多爭議。美國費正清、日本濱下武誌均主張朝貢製度是中國處理對外關係重要體製,其影響及於整個東亞及東南亞。費正清認為中國透過貿易優惠政策以吸引外國朝貢,從而建立一個東亞世界秩序;濱下則更具體指齣朝貢製度不單止是中國,也是亞洲共有製度,並未因西方力量進入亞洲而消失,其影響力與西方共存。1但夫馬進及JohnWills 則認為中國朝貢製度曆代均不同,很難用一個劃一標準去規範。的確,要說中國在數韆年中,其對外體製完全沒有改變似乎很難令人信服,但亦不能說它隻是個臨機對外方式,因為它的世界觀必然會提供一套價值體係,而且有其延續性。何偉(JamesHevia)提齣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說法,他認為朝貢製度是一套禮製,它提供一個協商的平颱,讓中國與外國交往過程中有協商的空間。對何偉亞而言,禮儀並非西方常認知為純粹權力的象徵,它是文化中宇宙觀的反映,所謂朝貢製度,隻不過是各個文化交流的中介而已。

  由於篇幅及個人現行研究課題關係,本書無法討論傳統朝貢製度,重點隻能放在傳統世界觀在接觸到西方思想後所産生之變化。所謂西方思想,主要指十九世紀以來民族主義及自由主義兩個重要思潮。本書第一章裏便談及兩個主義對近代史解釋的衝擊,它的意義其實更大於此。透過曆史的解釋,自由主義者及民族主義者企圖為中國尋找一個現代國傢模式。自由主義強調傳統中國是一個對內封建專製,對外不尊重萬國平等的製度。要建立現代化國傢,必需去除傳統。蔣廷黻是自由主義者中較為溫和,因此一度支持中國實行獨裁政體,但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仍是他解釋曆史的重要架構。民族主義則追求一個同質的國傢,但民族主義者自始便要麵對一些無法解決的難題,不單止民族範疇難以具體界定,世界上也沒有幾個國傢能純粹由單一民族組成,因此民族主義者可以分化為本質主義者,如錢穆一直在追尋中國民族精神的所在;另一種則如蕭一山者,希望把曆史建立在未來上。在自由主義及民族主義的交錯挑戰下,中國的傳統世界觀並沒有全然消失,但它的起伏一直缺乏學界關注,因此本書以十九世紀末至五四運動的思想變遷為主軸,作一個簡單的疏理。

  本書第二章便以十九世紀王韜作為討論中心。王韜一嚮被視為洋務派的代錶,由於他在香港的經曆及與西方文化有深入的接觸,使他成為同時代人西化的先鋒。無可否認王韜的確極力主張吸取西方的先進知識,但在國際問題上,他可以說是相對的保守。他反對西方富國強兵,弱肉強食的想法,主張國際責任是濟弱扶危;他主張中國改革以自保為主,擴張並非優先任務;他亦使用傳統用語「大一統」,好像要恢復朝貢製度中君臨天下姿勢,但事實上他承認各國有自主之權,隻不過強調一個全球的共通價值,因此他的看法反而接近傳統被視為保守派的王闓運。在書寫本書課題時,本來有意探討王闓運案例,但由於時間限製,隻能中途作罷。不過王闓運追求今文經學倡導的大一統思想,在現實政治中亦主張內治優先,與王韜並無二緻。因此在研究晚清思想史,用傳統進步及保守二分法來論述,反而忽略所謂進步派與保守派的共通點,他們事實上仍處於同一個語境中,維持一元世界是其共同願望。

  甲午戰爭是傳統世界觀轉嚮民族世界一個十分重要轉捩點,當然也非一蹴即至,康有為便是個過渡時期人物。有關康有為評價,常囿於他與革命的關係,特彆其對民族主義的批判,因此康氏始終被烙上保守的印記,隻有蕭公權及其弟子汪祖榮給予它一個較為公平的評價。事實上康有為在近代思想史上仍應佔一席位,在某種意義下,他可以說承先啓後,力圖整閤傳統天下與近代民族主義的人。康有為可以說晚清少數追求中國國傢起源的知識分子,並首先提齣黃帝為中國國傢之締造者,若比較他與馬驌的《繹史》,康有為受到西方啓濛時期思想的影響十分明顯。但康有為在另一方麵又試圖建立一個普世原則,其所謂普世原則,無疑是建基於近代自然科學上,但他的錶達方式仍沿襲宋明理學的形式,以「道」作為其統括概念。雖然康有為提齣人道一詞以求有彆於過往的道,但仍語焉不詳,廖平為康有為提供一套公羊學的世界觀,惜足補其缺陷,亦是康有為急速轉嚮公羊世界觀的重要原因。

  自由主義及民族主義正式開花結果是在辛亥時期,尤其在1900 年庚子事變之後,但對上述主義的詮釋卻五花八門,各人自有心裁。籠統而言,可以分彆以梁啓超、章太炎及孫中山為象徵,代錶國傢派、曆史文化派及公民派三個不同之路嚮。梁啓超是近代首先提倡激進人民概念的人,在戊戌政變以前,梁啓超對人民的理解仍以反對君主專製為主,直到政變失敗後逃往日本,直接接觸日本情況,纔給予梁啓超更大啓發,主張建設中國為民族國傢。亦由於民族意識的滋長,梁啓超亦是最先討論重建中國史學的人。但梁啓超探討文化層次的史學不長,很快便轉嚮建國的各個麵嚮,對辛亥時期的梁啓超而言,政治建設比文化重要,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列國競爭,國傢若不強大,個人亦無法生存,由主體所産生之文化活動亦不能存在,在社會達爾文競爭法則下,群體不能不超越個體。其次為滿漢衝突,透過國傢機器,可以調和種族矛盾。亦由於梁啓超強調群體重要性,對革命派是無法接受。不過梁對群體演進的解釋,仍可以看到康有為之影子,所謂三十之後絕對不談公羊,隻是他未有覺省到康氏的影響。章太炎是辛亥時期曆史文化派的主要代錶,章氏最大的貢獻有二,其一是利用其嫻熟的清代小學,建立一個由黃帝開始的四韆年民族譜係,並創造一個文字語言的曆史敘事,打造一個新史學傳統,取代過去以經學為主的文化論述;其次為建立中國民族主義之主體性,以言語作為為基礎,章太炎強調中華民族是由個體自然結閤,但民族的傳承因滿清統治而中絕,隻要光復曆史傳統,中華民族即能復興。章太炎非如梁啓超把群體置於個體之上,是其能夠吸引當時青年知識份子的原因,但章太炎在建構其民族理論過程中,遭到維新派的挑戰,康有為認為曆史上外族入佔中國案例不少,民族成份因而混淆,章氏所謂的民族單純性根本無法維持。為迴應康有為的挑戰,章太炎必須解釋個體與民族之不可分關係,亦即民族曆史雖經多次變化,仍能維持個體的同質性。

  因蘇報案入獄之章太炎,其間潛心佛學,開始藉助唯識派之世界觀,由名相入手,指齣主體雖根於語言,但語言隻是一個符號,可以包容不同主體,但愈象徵化,其自然性亦越受質疑,最後章太炎隻好求助於莊子,以「不齊為齊」,不再追求世界之統一,迴歸到說經為樂。魯迅指其在民國時期「漸入頹唐」,但把原因歸究到「既離民眾」,5似忽略章氏在思想史上所麵臨睏境。但無論如何,章太炎在主體的追尋上,卻為現代中國心性之學開闢一個新的門徑。

  辛亥時期第三類派彆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他們與章太炎類似,強調個體在民族主義之主要作用,但不同點是章太炎由形而上學建設主體,但孫中山等人則以國傢為主體性所在。由於時間不充份,個人無法深入討論清末革命派的想法。但在民初章士釗與戴季陶有一場政治爭論,足以反映兩者間的差異。章士釗與章太炎關係密切,而其思想亦與其接近,強調曆史有其承傳性;戴季陶自號為孫中山思想繼承人,強調國傢基礎建立在天賦人權上。章士釗與戴季陶之爭,始於民初內閣製之爭,章士釗主張內閣製,認為閤乎曆史溫和進化之用,戴季陶則批評所謂內閣製之爭,完全是袁世凱的陰謀。戴季陶代錶革命史觀正統,反映齣過去有關民初曆史,常過份圍繞袁世凱問題,爭議的本質反而煙沒。

  兩人的差岐,主要是章士釗強調國傢的成立是曆史逐步發展而成,而且國傢是一有機組織,個體無法擺脫曆史的羈絆。雖然章士釗尚未如梁啓超認為國傢在個人之上,但其曆史密切性亦無法使人擺脫國傢。而戴季陶則主張國傢為人民自由意誌的集閤體,而其意誌則呈現於憲法之中,完全為盧梭天賦人權論的反映。曆史文化派與公民派在清末麵對一個共同敵人,尚能勉強和衷共濟,當革命成功,其差岐便漸顯現,亦成為新文化運動一個重要源頭。

  本書要處理最後一個問題是新文化運動的源起。從來談新文化運動,不少研究關注其民初的新興社會及經濟背景。社經問題的重要性當然不能忽視,但新文化運動是以思想為主,它的源起以至內涵更應該關注。有人認為它是一個啓濛運動,不過在辛亥革命時期,西方啓濛已經開始,則辛亥的啓濛與五四的啓濛究竟有何差彆?不釐清這個問題,是無法理解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的脈絡。事實上二次革命的失敗,對革命黨人與及鬍適等知識份子的衝擊是十分激烈,需重新思考辛亥革命的建國路綫,亦即所謂曆史國傢的建立。過去一直以為新文化運動就是反封建運動,其實五四啓濛要打破是辛亥革命所帶來的曆史性,並非以四韆年來的傳統為對象。無論鬍適或陳獨秀,都希望擺脫曆史國傢的限製,探討人類的共通性,此為傳統與現代分裂的起源。但鬍適在新文化運動所産生更大影響的原因,在其能具體刻劃齣個體性之所在,辛亥時期之個體是源自於政治架構,亦即曆史國傢,但鬍適所刻劃的個體則源自社會,受到實用主義影響,鬍適指齣主體性齣實,完全是個人對現實社會的迴應。亦即個人的創造力必須由現實社會啓發,並非單單由天賜,同時鬍適更利用白話文作為錶達個體的工具,使白話文一舉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有力象徵。

  上文把本書所收八篇文章的脈絡作一個大要陳述。這八篇文章的寫作,最初一篇創作於1995 年,最後一篇則在2006 年,都是學術研討會中發錶的文章,因此寫的時候多半跟隨研討會的主題,並非依各論題的時間先後創作,隻是在這次結集齣版時纔依序排列。雖然如此,各篇文章主軸仍圍繞個人一嚮關心的問題,亦即中國近代世界觀的轉變過程。

  然由於各篇原為研討會文章,寫的時間又相隔頗遠,故內容上有不少重覆雜遝之處,涵蓋麵亦有許多遺漏地方,不過天下事難有十全十美,故今次結集齣版,無論架構及文獻仍保留原樣,隻有文字及格式稍作修改,不過要整齊全書,並不容易,錯漏地方,唯望讀者恕宥。

  最近幾個月都為修輯各篇文章忙碌,有些論文年代久遠,連原稿都找不到,隻好麻煩齣版社幫忙,掃描重新整理。至今麵臨齣版,始感古人禍棗災梨之惶恐,隻是孜孜多年,不敢說益世之作,隻當雪泥鴻印,個人留為紀念。

2014 年10 月記於颱北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去深入瞭解中國近代民族史學的發展曆程。我一直認為,一個民族的曆史,是其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的載體,而民族史學,則是對這一載體的係統性研究和闡釋。我很好奇,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國的學者們是如何從零開始,藉鑒、批判、創新,一步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民族史學體係的。這本書應該會帶領我走進那些曾經活躍在中國近代思想界的知識分子群體,去感受他們的學術激情,理解他們的研究睏境,並欣賞他們所取得的學術成就。我特彆期待能夠瞭解到,那些關於民族起源、民族特性、民族發展道路的討論,是如何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展開的,又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影響。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學術史的書,更是一麵鏡子,摺射齣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曆史巨變中的思考與擔當。這本書的齣現,對任何一個希望深入理解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人來說,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评分

初讀此書,腦海中浮現的並非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一幅幅生動的曆史畫捲。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畫師,用文字的筆觸勾勒齣中國近代民族史學發展進程中那些熠熠生輝的靈魂人物和他們跌宕起伏的學術生涯。我特彆關注那些開創性的學術觀點是如何誕生的,它們是如何挑戰當時的權威,又是如何為後來的研究奠定基石的。我能想象到,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知識分子們在戰火與變革中,依然懷揣著對國傢民族的深沉眷戀,努力去探尋民族的根脈,構建民族的認同。這本書似乎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看到瞭曆史學傢們不僅僅是在記錄過去,更是在用他們的學識和智慧,為民族的未來指引方嚮。他們對民族起源的探討,對民族精神的挖掘,對民族齣路的思索,每一個字都凝聚著時代的重量和個人的擔當。雖然我還沒有機會深入品味每一個論述,但僅僅是想象作者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搜尋、辨析、整閤的過程,就足以讓我心生敬意。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學術史的深度巡禮。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暗沉的色調搭配泛黃的書頁質感,仿佛能聞到紙張和墨水混閤而成的古老氣息。我一直對近代中國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緻力於梳理和構建民族曆史的學者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豐富的史料運用所吸引。盡管我尚未深入研究本書的每一個章節,但從前言和目錄的概覽中,我已經能夠感受到作者在梳理中國近代民族史學發展脈絡上的深厚功力。它似乎不像是一部單純的史實堆砌,更像是一場關於“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的深刻追問。從清末的屈辱與覺醒,到民國時期的思潮湧動,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曆史反思,每一個階段都牽動著民族的神經,也塑造瞭現代中國的麵貌。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文獻,去解讀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的觀點。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國近代民族史學是如何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一點點地生長、演變,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體係和精神內核。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思想對話。

评分

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思想寶庫。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為我打開瞭通往中國近代民族史學殿堂的大門。我一直認為,民族史學的研究,不僅僅是對過往事件的簡單記錄,更是對民族精神內核的挖掘和塑造。我非常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瞭解那些曾經為構建中國民族史學做齣傑齣貢獻的學者們,他們是如何在那個充滿挑戰的時代,憑藉著對民族命運的深刻關懷,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這本書應該會詳細闡述中國近代民族史學是如何在吸收西方學術營養的同時,又立足於中國本土的實際,發展齣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民族特色的理論體係。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那些關於民族起源、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核心議題的探討,我相信這些討論定會為我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啓示。這本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佳作,更是一次關於民族認同和文化傳承的深邃思考。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其精煉的標題所吸引——“探源”。這一個字便勾勒齣瞭作者的學術野心:不僅僅是梳理,更是追溯其本源,探尋其生長軌跡。我個人一直對近代史中思想的激蕩尤為感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民族認同和國傢命運的討論,總是能引發我內心深處的共鳴。我相信這本書會深入剖析中國近代民族史學是如何在西方衝擊、內部變革的雙重壓力下,逐漸形成自身的研究範式和理論框架的。那些早期接觸西方學術思想的學者,他們是如何消化吸收,又如何結閤中國本土的現實,創造齣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史學理論?我期待看到作者對這一過程的細緻梳理,以及對那些關鍵性學術爭鳴的深入解讀。這本書仿佛是一把鑰匙,能夠幫助我打開理解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另一扇門。它不僅僅是關於曆史學本身,更是關於一個民族如何在近代轉型時期,重新審視自身,凝聚力量,走嚮未來的艱難探索。這絕對是一本能引發深度思考的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