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

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尚书
  • 周书
  • 今文
  • 异文
  • 古籍整理
  • 文献学
  • 周朝历史
  • 版本研究
  • 中国古代文献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尚书》作为我国上古文献的汇编,保存了先秦时期政治、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

  《尚书》又名《书经》,亦单称作《书》,由虞、夏、商、周四部构成。本文以《周书》十九篇为中心,考订版本间之异文,结合各类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加以比勘。

  通过传本、古写本今文《尚书‧周书》之用字用词调查,将《尚书‧周书》的字与词研究相结合,既梳理了各版本之时间序列,亦总结了文字定本。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深入探讨该书的研究价值、内容范围和学术贡献,并力求达到自然、专业的描述风格。 --- 图书简介: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 一、 绪论:古籍整理与文献考辨的基石 《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是一部致力于深入梳理和系统考辨汉代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中“周书”部分异文的专题性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先秦两汉文献传承中的一个核心议题:不同传本《尚书》之间,特别是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在“周书”篇章上的文本差异与流变。 《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与政治伦理经典,其流传历程波折复杂。历代学者对《尚书》的真伪、篇章归属以及文本异同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本书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精确地聚焦于今文《尚书》的“周书”部分。这一部分包含了《大禹谟》、《皋陶谟》、《益稷》、《胤征》、《文命》等篇章,是研究上古史事与典章制度的重要依据。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进行文献层面的罗列与比对,更深入探究了这些异文产生的历史背景、流变路径以及对后世经学解读的影响。通过对这些细微文本差异的精细分析,本书为读者提供了理解汉代今文尚书学派对“周书”文本的独特阐释角度,并为进一步的《尚书》版本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二、 研究范畴与内容结构 本书的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核心研究模块: 1. 今文《周书》的文献溯源与定性 在研究异文之前,本书首先对今文《周书》的文本源流进行了梳理。这包括对《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今文尚书篇目的考证,结合出土文献(如睡虎地秦简、郭店楚简等)所反映的上古文献面貌,对今文“周书”的早期形态进行了推测与论证。重点在于界定今文《周书》在西汉时期的基本面貌及其与古文《周书》在篇章结构上的初始分野。 2. 核心异文的全面汇编与分类 本书的“汇编”部分是其重要的实践基础。作者穷尽了传世文献中所有涉及今文《周书》异文的记录,包括但不限于: 不同注疏间的差异对比: 选取汉代郑玄、三国时期的服虔,以及后世如孔安国、欧阳修等对今文《周书》的引述和注释,系统记录其与通行本的差异。 篇章内容细微之处的变动: 针对特定篇目,如《大禹谟》中关于“九德”的论述,《皋陶谟》中对“刑罚”的观点,细致对比不同传本的措辞差异。 句读与章句划分的歧见: 异文不仅体现在单字上,更体现在句法的断裂与重组上。本书特别关注了不同传本在章节划分和连贯性上的差异。 作者采取了清晰的分类标准,将异文归类为:字形异、词语异、句式异、篇章结构异,便于读者直观地把握文本的变动面貌。 3. 异文产生的动因探析 单纯的汇编并不能构成深入的研究。本书的“研究”部分,旨在探究这些异文出现的深层原因: 传写过程中的讹脱与音变: 这是古代文献流传中不可避免的因素。本书考辨了许多因音近或形近而产生的文字替换,并结合当时的书写习惯(如隶变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 今古文经学分野的影响: 汉代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在解读《尚书》时存在鲜明的立场差异。部分异文的产生,正是今文经学家为了强调其学派观点或为了适应其特定的阐释体系而进行的文本微调或选择性保留。 不同地域传本的差异: 考量了东汉时期“鲁诗”、“梁诗”等地域学派对今文《尚书》文本的可能影响,分析不同学派在地方上的流传所造成的文本分化。 4. 对经学史与文献史的启示 本书最终落脚于对《尚书》文献史的贡献。通过对今文《周书》异文的系统梳理,本书有助于我们: 重建汉代今文尚书学的面貌: 异文是特定学派思想最直接的物证。通过研究这些差异,可以更立体地还原汉代今文尚书学的具体面貌及其在政治文化中的作用。 深化《尚书》文本辨伪的认识: 明确了哪些异文是自然流变的结果,哪些可能是后人根据特定学说“改造”的产物,为辨别《尚书》文本的真伪和可靠性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服务于当代古籍整理工作: 为未来点校本《尚书》的修订提供翔实的参考资料,使得新的整理本能够在兼顾可靠性的同时,更全面地反映历史上的文本形态。 三、 学术价值与阅读群体 《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的撰写过程,体现了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审慎的学术态度。它避免了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文本差异,进行的细致入微的考辨。 本书不仅是先秦秦汉史、古籍版本学、中国经学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书,对于致力于《尚书》原文精读的古代文学、历史学、思想史的专业师生而言,亦是极具启发性的专业读物。它以一种近乎“显微镜”式的眼光,带领读者重返汉代经学争鸣的历史现场,领略经典在流变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张力。通过对这些“异文”的细致考察,读者得以窥见古代士人对“圣言”的敬畏与精细雕琢,以及文献在历史长河中“活着”的鲜活状态。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成杰


  男,1987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0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所攻读硕士学位,2013年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先秦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先后在《东亚文献研究》(韩)、《汉字研究》(韩)、《文化中国》(加)、《澳门文献信息学刊》(澳)、《书目季刊》、《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图书目录

壹、绪论    1

贰、今文《尚书‧周书》异文概述    7

一、异文来源    7
二、异文类型    9
(一)今本与古写本《尚书》之异文为通假字    10
(二)今本与古写本《尚书》之异文为异体字    11
(三)今本与古写本《尚书》之异文为正字与俗字    11
(四)今本与古写本《尚书》之异文为同音通用字    12
三、异文作用    12
(一)《尚书》异文对校读字词和理解文意有启示意义    13
(二)《尚书》异文用字和书写习惯是校读的重要依据    14
(三)《尚书》异文对梳理版本和考察源流有很大帮助    16

参、今文《尚书‧周书》异文校释    19
一、今文《尚书‧牧誓》异文校释    19
二、今文《尚书‧金縢》异文校释    31
三、今文《尚书‧大诰》异文校释    42
四、今文《尚书‧康诰》异文校释    47

肆、今文《尚书‧周书》文字定本    57

伍、《尚书•周书》异文表    77

一、今文《周书‧牧誓》异文表    78
二、今文《尚书‧洪范》异文表    85
三、今文《周书‧金縢》异文表    112
四、今文《尚书‧大诰》异文表    124
五、今文《尚书‧康诰》异文表    140
六、今文《尚书‧酒诰》异文表    164
七、今文《尚书‧梓材》异文表    180
八、今文《尚书‧召诰》异文表    186
九、今文《尚书‧洛诰》异文表    203
十、今文《尚书‧多士》异文表    224
十一、今文《尚书‧无逸》异文表    241
十二、今文《尚书‧君奭》异文表    260
十三、今文《尚书‧多方》异文表    282
十四、今文《尚书‧立政》异文表    307
十五、今文《尚书‧顾命》异文表    328
十六、今文《尚书‧吕刑》异文表    352
十七、今文《尚书‧文侯之命》异文表    380
十八、今文《尚书‧费誓》异文表    386
十九、今文《周书‧秦誓》异文表    391
引用书目    399
后  记    412

图书序言



  成杰同学的大作《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即将付梓,以洋洋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向学术界展现了这位青年学子在《尚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贺。

  成杰同学于2010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我和刘奉文先生的指导下,不仅圆满地完成了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学习,而且在为学期间,在海内外相关专业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研究论文。参与了三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其中一项是主要负责人。先后六次获得奖励,其中2012年5月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颁发的「第十二届中国古典文献学奖学金硕士生三等奖」;2012年12月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博学好问,学习与研究能力突出,深得全所教师和同学的器重和好评。可以说,此书即是他深厚学术积累的结果。

  《尚书》记录了距今四千年到二千六百年间虞、夏、商、周的史事,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因为后来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因此自古迄今,历代学者研究《尚书》的热情始终不减,以至于形成了专门的「《尚书》学」。《尚书》的编辑、传播、演变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是经学史上最为聚讼纷纭的一大公案,许多问题到现在都没能达成共识或得到解决,所以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尚书》学研究已走入困境。

  我虽然是行外之人,但多年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科研与教学的实践经验提醒我,《尚书》学是否陷入困境暂且不论,但欲解决此一公案中的诸多问题,必须正本清源,在前人研究的良好基础上,沉下心来多做基础性研究工作。而对其文字进行考订校勘,进行解读阐释,就是这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一。其学术价值和学术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传世文献之外,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出土文献,均为此种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成杰同学此书,真可谓是应时而作了。

  在书中,成杰同学以《尚书》中的《周书》十九篇为中心,用其目力所及之传世和出土文献考订版本间之异文。其用力之勤,用意之深,作为其师,我是能真切感受得到的。限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成杰同学没能对《尚书》全书的文字「异文」做出整理与研究。但仅以此部分言,其对《尚书》文本研究所做的贡献,亦足资褒奖了。当然,书中亦有稍显稚嫩之处,对一位青年学子不可求全责备。相信随着年龄和学养的累积,成杰同学终会对《尚书》和《尚书》学研究做出新的贡献。

  成杰同学现正在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导师为着名中国古典文献学家程章灿先生。我与程先生素有交集,对程先生为人为学深感钦佩。成杰同学投学于章灿先生门下,可谓如鱼得水。在章灿先生的点拨下,成杰同学一定会成长得更快。

李德山
2014年6月3日于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部极其严谨和深入的学术著作。我曾接触过一些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深知要处理好“异文”这样细致的问题,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和精力。想象一下,作者们要翻阅大量的古籍版本,仔细比对,辨别真伪,梳理流变,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汇编”二字,更是暗示了其规模之庞大,成果之丰厚。这本书很有可能囊括了现有研究的精华,为未来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平台。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对异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作者是如何运用各种文献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他们是如何判断哪个版本更接近原始面貌的?有没有一些特别有争议的异文,书中是如何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论证的?如果这本书能对这些方法和过程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哪怕是作为学术研究的背景知识,对于我这样想要了解学术研究过程的读者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治学之严谨,逻辑之清晰,以及学术探索的深度,让我领略到古籍整理研究的真正魅力。

评分

坦白讲,我第一次看到《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这个书名时,脑海里闪过的画面是:一张铺满泛黄古籍的案头,几个学者围坐在一起,神情专注地对照着文字,时而低语,时而笔录。这个书名透着一股浓浓的学术范儿,也暗示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考据和细致的辨析。我对《尚书》本身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周书》部分,它记录了西周初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源流的关键。然而,任何古籍在流传过程中都难免出现“异文”,这些细微的字词差异,有时可能对理解历史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正是在进行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梳理、比对、汇编这些异文,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科学而系统的方式,展现出作者们是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比如,他们是如何选择底本的?在处理不同版本的异文时,有哪些原则和方法?有没有一些令人惊叹的发现,能够让我们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有全新的认识?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尚书》和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另一扇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典文献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和探索的神秘感。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埋首故纸堆的学者,一丝不苟地对照着不同版本的古籍,细致入微地辨析字词的细微差别,仿佛在与历史对话,试图还原最真实的过往。《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周书”部分更是承载了西周初年的重要史事。然而,古籍的流传过程中,文本的讹误、异文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这本书似乎正是要在这片看似浑浊的文献之海中,用科学严谨的方法,打捞出那些珍贵的“异文”,并将其汇编成册,供后人研究。我不懂具体的考据方法,但我能想象其过程的艰辛与乐趣。每一处异文的发现,可能都意味着对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甚至是文化观念的全新解读。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窥见这背后宏大的学术工程,感受到学者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哪怕只是一些精彩的案例分析,也足以让我领略到学术的魅力,激发我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献的进一步探求。

评分

说实话,初看到《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这个书名,我有点儿望而却步。我并非专业出身,对“今文”、“异文”、“汇编”这些词汇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总觉得这类学术专著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枯燥乏味的论证。然而,我对《尚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却抱有极大的好奇。它记录了华夏早期文明的曙光,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石。如果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更具普及性的方式,将《尚书‧周书》中那些可能存在的文本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信息,用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那该多好啊!比如,能不能通过几个引人入胜的例子,说明一个看似微小的文字差异,是如何导致对一段历史事件的不同理解,甚至是引发一场学术争论的?书中会不会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将这些学术研究与生动鲜活的历史情境联系起来?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和考证,而是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对《尚书》这片古老的文献园林进行一次充满发现的旅行,让我不仅仅是“知道”,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魅力。

评分

《今文<尚书‧周书>异文研究及汇编》——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庄重和学者的气息。对于一个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人来说,它代表着对我们祖先智慧和历史记忆的深度挖掘。我一直觉得,《尚书》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政治思想、以及道德伦理观念的一扇重要窗口,而“周书”更是承载了我们民族早期文明的重要篇章。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古籍的传承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异文”,这些细微的差异,往往隐藏着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甚至可能颠覆我们已有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在为我们拨开迷雾,试图还原一个更真实、更丰富的历史图景。我特别好奇,在汇编和研究这些异文的过程中,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相互矛盾的记载?他们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一个字、一个词的差别,是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或是对某个事件的理解的吗?我希望能从书中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以及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求,即使我不是专家,也能从中受益匪浅,拓宽我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