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若想了解今天中国的崛起以及思考中国如何重返世界强权之列,
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中国上一次拥有如此世界地位的时期,
这正是干隆时代。
世界的干隆 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是否曾向干隆叩头?此一引人争议的历史事件长久深植人心,干隆也因此变成停滞帝国的代言人。这一认知又伴随着十九世纪鸦片战争的爆发,更把清代中国型塑为一封闭保守的帝国。
真相到底为何?「新清史」学派领军人物欧立德将以崭新观点,破除此刻板印象:「经过多次交涉后,马戛尔尼最终得偿所愿。他不需要叩头,还获准可以靠近皇上,把装有英王乔治三世书信的锦盒递到干隆手中。」干隆治下的清代中国,事实上通过诸多方式,在经济、文化、政治、学术等层面,多方参与并影响了世界史的发展。本书更把干隆治下的清帝国与同时代的其他帝国进行比较,让我们得以在全球背景下解读干隆及其朝代,并了解清代中国并无自成一独立体系而隔离于世界之外。
满洲的干隆 清代中国为何能成功建立为一盛世帝国?传统史学的解释是「汉化」。事实上,清朝一直被武断地纳入传统中国王朝的框架之中。而「干隆是海宁陈家之子」一说,更是以「汉人中心观」为基础之伪论。多年来,我们的历史课本一直被这样的史观所掌控。
但是,本书却让我们看到,身为满洲皇帝的干隆,不仅自傲其满人血统,同时为了降低「汉化」对满洲文化的负面影响,更以一系列「满洲之道」——包括提倡「国语」(即满语)的学习、突出满人的勇武之气、规范萨满之仪、编纂满洲史籍——巩固并强化满洲人的族群认同。对干隆而言,如何协调「汉人传统」与「满洲认同」之间的冲突,是其毕生最为关注与焦虑的统治课题。
人世的干隆 干隆始终被供奉在「康干盛世」的神主牌上,他的经典肖像就是身穿满式黄袍端坐龙椅之上。在其长达六十四年的统治之下,清帝国的实力达到顶峰,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疆域基础。可以说,在帝国盛世的宏观思维下,干隆的文武双全形象已趋神化。
然而,日常生活中的干隆,聪明、勤奋、尽责、虚荣、冲动且易怒。他忠于家庭,更深爱他的妻子富察氏。在其晚年,干隆将他和妻子的居所保留住原貌,似乎想借此缅怀青春岁月。欧立德运用大量满文文献,解读了干隆对祖父、父母、皇子的亲情、对后妃的爱情与对文化艺术的性情,真切还原了这位古代帝王的「凡人」面貌。
《皇帝亦凡人》一书为西方「新清史」学派大众书写的典范之作。传统的清史研究限于汉文文献,都把满清化约为一中国王朝。欧立德精通满文,试图跳出「汉人中心观」,从满洲人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并立体且全方位地塑造了满洲皇帝干隆其「天之骄子,世之凡人」的形象。
本书特色 一、台湾第一本「新清史」学派着作!
结合世界史观点、满洲视角与满文文献等「新清史」学派特点,本书深入审视并生动再现了满洲皇帝干隆及其盛世帝国。
二、本书附赠干隆画像别册〈朕的平衡之道:游走于满洲勇士、儒家文人和藏传佛教圣主之间〉
本别册针对满洲勇士、儒家文人、藏传佛教圣主等不同干隆形象,从宫廷画师的视角出发,精选干隆具代表性之图像,带领你探索干隆的多元面貌与其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
名人推荐 通过这部作品,欧立德完全将干隆和他的王朝放置于世界史的范畴之中……他对这个世界史上异常重要的人物做了简单明了、极为有用而又真实动人的再评价。——詹姆斯.比蒂,怀卡托大学(James Beattie, University of Waikato)
欧立德将散落于各种专业论文的研究成果整合到这部具有高度可读性的着作里,并将自身洞见和让人信服的关联融入其中,得到的便是这个作为军事领袖、艺术爱好者、满洲传统捍卫者、冷酷统治者和充满热情的旅行家的画卷般的干隆帝形象——一个自视甚高但又企盼向子民证明自己「中国」身分的君主。——《亚洲华尔街日报》(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