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亦凡人:干隆.世界史中的满洲皇帝

皇帝亦凡人:干隆.世界史中的满洲皇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k C. Elliott
图书标签:
  • 历史
  • 乾隆
  • 清朝
  • 满族
  • 皇帝
  • 传记
  • 世界史
  • 文化
  • 政治
  • 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们若想了解今天中国的崛起以及思考中国如何重返世界强权之列,
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中国上一次拥有如此世界地位的时期,
这正是干隆时代。

  世界的干隆
  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是否曾向干隆叩头?此一引人争议的历史事件长久深植人心,干隆也因此变成停滞帝国的代言人。这一认知又伴随着十九世纪鸦片战争的爆发,更把清代中国型塑为一封闭保守的帝国。

  真相到底为何?「新清史」学派领军人物欧立德将以崭新观点,破除此刻板印象:「经过多次交涉后,马戛尔尼最终得偿所愿。他不需要叩头,还获准可以靠近皇上,把装有英王乔治三世书信的锦盒递到干隆手中。」干隆治下的清代中国,事实上通过诸多方式,在经济、文化、政治、学术等层面,多方参与并影响了世界史的发展。本书更把干隆治下的清帝国与同时代的其他帝国进行比较,让我们得以在全球背景下解读干隆及其朝代,并了解清代中国并无自成一独立体系而隔离于世界之外。

  满洲的干隆
  清代中国为何能成功建立为一盛世帝国?传统史学的解释是「汉化」。事实上,清朝一直被武断地纳入传统中国王朝的框架之中。而「干隆是海宁陈家之子」一说,更是以「汉人中心观」为基础之伪论。多年来,我们的历史课本一直被这样的史观所掌控。

  但是,本书却让我们看到,身为满洲皇帝的干隆,不仅自傲其满人血统,同时为了降低「汉化」对满洲文化的负面影响,更以一系列「满洲之道」——包括提倡「国语」(即满语)的学习、突出满人的勇武之气、规范萨满之仪、编纂满洲史籍——巩固并强化满洲人的族群认同。对干隆而言,如何协调「汉人传统」与「满洲认同」之间的冲突,是其毕生最为关注与焦虑的统治课题。

  人世的干隆
  干隆始终被供奉在「康干盛世」的神主牌上,他的经典肖像就是身穿满式黄袍端坐龙椅之上。在其长达六十四年的统治之下,清帝国的实力达到顶峰,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疆域基础。可以说,在帝国盛世的宏观思维下,干隆的文武双全形象已趋神化。

  然而,日常生活中的干隆,聪明、勤奋、尽责、虚荣、冲动且易怒。他忠于家庭,更深爱他的妻子富察氏。在其晚年,干隆将他和妻子的居所保留住原貌,似乎想借此缅怀青春岁月。欧立德运用大量满文文献,解读了干隆对祖父、父母、皇子的亲情、对后妃的爱情与对文化艺术的性情,真切还原了这位古代帝王的「凡人」面貌。

  《皇帝亦凡人》一书为西方「新清史」学派大众书写的典范之作。传统的清史研究限于汉文文献,都把满清化约为一中国王朝。欧立德精通满文,试图跳出「汉人中心观」,从满洲人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并立体且全方位地塑造了满洲皇帝干隆其「天之骄子,世之凡人」的形象。

本书特色
    
  一、台湾第一本「新清史」学派着作!
  结合世界史观点、满洲视角与满文文献等「新清史」学派特点,本书深入审视并生动再现了满洲皇帝干隆及其盛世帝国。

  二、本书附赠干隆画像别册〈朕的平衡之道:游走于满洲勇士、儒家文人和藏传佛教圣主之间〉
  本别册针对满洲勇士、儒家文人、藏传佛教圣主等不同干隆形象,从宫廷画师的视角出发,精选干隆具代表性之图像,带领你探索干隆的多元面貌与其丰富多彩的人生轨迹。

名人推荐

  通过这部作品,欧立德完全将干隆和他的王朝放置于世界史的范畴之中……他对这个世界史上异常重要的人物做了简单明了、极为有用而又真实动人的再评价。——詹姆斯.比蒂,怀卡托大学(James Beattie, University of Waikato)
 
  欧立德将散落于各种专业论文的研究成果整合到这部具有高度可读性的着作里,并将自身洞见和让人信服的关联融入其中,得到的便是这个作为军事领袖、艺术爱好者、满洲传统捍卫者、冷酷统治者和充满热情的旅行家的画卷般的干隆帝形象——一个自视甚高但又企盼向子民证明自己「中国」身分的君主。——《亚洲华尔街日报》(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乾隆:帝国与盛世的黄昏 一本深入探索中国最后一个黄金时代的史诗巨著 这部鸿篇巨制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人物的生平轶事,而是以恢弘的叙事笔触,将读者带回十八世纪,那个被后世誉为“乾嘉盛世”的时代——清朝乾隆皇帝统治下的中国。然而,本书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歌颂“十全武功”的辉煌,而是以一种审慎且多维的视角,剖析这个看似完美无缺的帝国在鼎盛期所埋下的深刻危机与结构性矛盾。 本书的主线围绕着乾隆朝(1735-1796)的内部治理、边疆拓展、社会结构变迁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微妙互动展开。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一个被儒家思想和中央集权推至极致的体制下,是什么力量支撑了长达六十年的稳定与繁荣?更重要的是,是什么潜藏的裂痕预示了十九世纪的衰落? 第一部:天朝的内向性权力结构 本书首先聚焦于乾隆朝的政治伦理与官僚机器的运作。乾隆皇帝并非一个简单的守成之君,他深刻地理解并实践了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复杂平衡。我们详尽考证了“军机处”这一清朝中后期核心决策机构的演变,解析其如何成为皇帝对内阁的有效制衡,以及这种机制在高度集中的权力下如何滋生出对地方的“遥控”效应。 通过对《清实录》、各省奏折以及内廷档案的细致梳理,我们揭示了“恩威并施”的统治艺术:一方面,皇帝通过“四库全书”等文化工程巩固意识形态的绝对正统性;另一方面,通过对贪腐的严厉打击(如对和珅的最终处理),来维持官僚阶层的敬畏与服从。然而,这种对“绝对秩序”的追求,也导致了对异议的零容忍,文化上的僵化与思想上的禁锢,成为后来社会活力的隐形桎梏。 第二部:辽阔疆域的整合与成本 乾隆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之一。本书将“十全武功”置于更广阔的地理政治学框架下进行审视。我们不仅仅罗列了对准噶尔汗国、大小和卓之乱的军事胜利,更深入探讨了“新藩部”的治理模式。 西藏、新疆以及蒙古地区的纳入,并非简单的军事征服,而是一套复杂的“多民族帝国治理”体系的构建。书中详细分析了清廷如何利用宗教(藏传佛教)、盟旗制度以及“理藩院”的运作,将这些广袤的边疆地区纳入中央的税赋与军事体系。这种整合带来了帝国的安全纵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与人力成本。本书力求展示,这些军事行动如何消耗了国库,并在边疆地区留下了难以完全消弭的民族张力。 第三部:盛世之下的社会经济裂痕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中国本土的人口压力与经济转型。十八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爆炸式增长,对有限的土地资源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们考察了白银流入、商业发展与土地兼并之间的复杂关系。尽管商业活动繁荣,但社会财富的分配却日益失衡。大量自耕农沦为佃户,社会阶层流动性减弱。特别是书中探讨了漕运体系与盐政的弊端,这些传统上支撑帝国运作的经济支柱,在乾隆晚年已显露出效率低下和地方豪强侵蚀的迹象。我们认为,正是这些深层的经济结构矛盾,为日后如白莲教起义等大规模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对“世界体系”的误判 乾隆皇帝著名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论断,构成了本书对乾隆朝外交政策评价的核心议题。 本书不遗余力地重现了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全部细节。我们认为,这次接触不仅仅是一场礼仪冲突,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与权力模式的硬性碰撞。清廷将英国使团视为需要“恩赐”和“教化”的藩属,彻底错失了认识工业革命初期欧洲发展动向的重大机遇。书中详细分析了清廷内部对西方科技与军事力量的认知程度,揭示了“闭关锁国”政策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与对外部世界变化的主动屏蔽。这种对全球格局变化的漠视,成为帝国由盛转衰最致命的战略失误。 结语:盛世的悖论 《乾隆:帝国与盛世的黄昏》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乾隆时代是中国传统帝国模式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其成就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成功,使得结构性的问题被掩盖,任何细微的偏差都会被放大。本书致力于呈现一个充满活力、矛盾重重且复杂多面的乾隆帝国,一个在光芒万丈的顶峰,已然回望不见未来走向的黄昏帝国。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近代转型困境的坚实历史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立德(Mark C. Elliott)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讲座教授、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语言博士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清史、内陆亚洲史,是北美汉学界「新清史」学派的重要学者。着有《满洲之道:八旗制度与清代的民族认同》(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1)、合编《新清帝国史:清朝在承德建立的内陆亚洲帝国》(New Qing Imperial History: The Making of Inner Asian Empire at Qing Chengde, 2004)、《镶红旗档案:清代八旗研究指南及东洋文库所藏史料目录》(The Archives of the Bordered Red Banner: Research Guide to the Qing Eight Banners and Catalogue of Materials in the Toyo Bunko, 2001)等。

译者简介

青石


  本书由贾建飞、邢新欣、吴玉廉、汪润、王惠敏、丘源媛等各清史研究领域之学者、研究人员共同合译。

图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注定登基的皇子
帝王之死.培养皇子.少年弘历.注定登基.宠幸之子

第二章 当政的新皇帝
新皇帝.清帝国概观.父皇的遗绪.最初的政策.权力的试验.皇帝的日程.在边疆的初步成功.守成者?创新者?.实现飞跃

第三章 作为孝子、鳏夫和父亲
孝子.干隆及其母亲.干隆的后妃.皇后之死.乌拉那拉皇后「剪发」事件.寂寞的鳏夫.干隆的皇子们

第四章 满洲成功的困境
成功的魔咒.以金朝为鉴.「满洲人」之创立.满洲统治的困境.语文的力量.创造历史.规范萨满之仪.勇士之道.寻找真男人.守护根基

第五章 巡游即统治
巡游政治.重回故土.佛教朝觐.热心的儒者.南巡

第六章 尚武帝国的建立
尚武之王.对西域的征服:第一次平准战役.第二次平准战役.征服塔里木.帝国的局限.清朝和伊斯兰教.铭刻胜利.图化胜利.审视胜利

第七章 文化赞助者和文字狱
艺术家的形象.诗人.收藏家.坐拥世界.文化赞助者.「文字狱」之讼.学术风潮

第八章 干隆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外交关系与「朝贡体系」.御用之臣.远方来客.巨额财富.马戛尔尼使团.世界的中国

第九章 晚期的国家秩序与衰败
干隆帝国晚期.干隆与西藏.人口与经济.确保民众之福祉.权力的局限.和珅与长期的腐败问题.纷乱四起.最后一幕

结语 皇帝亦凡人

干隆时期大事年表

书目介绍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四章 满洲成功的困境(节录)
 
对于干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乃至其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言,有一件事始终具有极高影响性。如果对一个父亲来说,其基本责任是确保家庭的姓氏永存,那么作为皇帝,他的基本任务就是确保家族统治的久远绵长。此外,作为满洲的领袖,干隆还肩负有另一个类似职责,即确保满洲人和满洲传统不会消失。从根本上说,这些职责虽有不同,却是相辅相成:清帝是满洲统治的代表人物,如果他有子嗣且皇帝的家庭保留了满洲特性,那么满洲的统治才有可能得以延续。干隆对于寻找合适继承人的问题非常关注,同样的,干隆对保持满洲特性这一问题也感到非常焦虑,而我们更应明白的是,干隆眼中的「家庭」是一个包括所有满洲男女老少在内的更大的群体。
 
成功的魔咒
 
至干隆登基之时,满洲人正日益面临着沦为自己成功的牺牲品之危机。在与汉人生活的一个世纪中,高生活水准、轻率鲁莽、自命不凡及不事生产的综合影响正严重威胁着满洲人,那些令人敬畏的、高素质的军事菁英正在趋于变成一个寄生的、不再辉煌的勇士阶层,而且,他们已经不再能用母语进行交流。因此,干隆时期正是满洲身分认同发生重大危机之时,清朝的未来悬而未决。干隆非常关注满洲先祖、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之教训,人们普遍认为过度融入汉人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败亡。
 
一般来说,作为所有重要政权的早期特征,开国精神虽然至关重要,但却很难保持,历史上并不乏此类事例。其模式是成功滋生自满,自满带来毁灭。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Xenophon)曾警告希腊士兵,留在波斯就会沉迷于安逸生活,并沦落为野蛮之人。后来,罗马人声称希腊失去了他们的「阳刚之气」(manly virtue),而这种「阳刚之气」在埃涅阿斯后裔的心中重获新生;然而,在罗马议员们的发言中,人们则会看到无数有关标准下降和理想丧失的例子。在其他时期和地方,也能找到类似说法。例如,设若伟大的阿拉伯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Ibn Khaldun)生活在干隆时期,他肯定能够理解干隆所面临的困境。他认为,政治权力的秘密在于他所谓的「asabiyya」,或是「集体感」,通常是为了追寻共同的目标,凝聚感和归属感将许多个人结合在一起,共同获得优于他人的权力而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一种非常沉浸式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了18世纪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时,那种细腻而生动的笔触。比如,当他描绘欧洲探险家们如何满怀好奇地探索东方时,又如何将东方的丝绸、瓷器等带回欧洲,并在欧洲引起怎样的轰动,这些细节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的一些社会风貌,比如繁荣的商业,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然而,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当作者将这一切与同时期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进行对比时,那种历史的张力便油然而生。我开始思考,中国的这种繁荣,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是一种“温室里的花朵”,而西方世界则在经历着一场更为残酷但充满活力的“适者生存”的竞争。这种对比,让我对“盛世”和“衰落”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反思,一个国家的发展,究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作者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多元化。

评分

在阅读《皇帝亦凡人:干隆.世界史中的满洲皇帝》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有一种“上帝视角”,能够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关键的联系点。比如,作者在描述乾隆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国内的视角,而是将其置于当时世界各国之间日益频繁的贸易往来和地缘政治竞争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他详细阐述了当时的欧洲列强是如何一步步扩张其全球影响力的,他们的贸易需求,他们的殖民野心,以及他们对远东地区的觊觎。这种对比让我清晰地看到,乾隆朝的闭关锁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统治稳定,但也确实让中国错失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绝佳机会。作者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并且能够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力的论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时,那种既不神化也不妖魔化的客观态度。他没有回避乾隆的功绩,但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他的一些局限性。这种真实的历史观,让我觉得更加可信。这本书让我对乾隆皇帝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我刚读完,说实话,一开始被标题吸引,心想“皇帝亦凡人”嘛,总该是讲一些帝王私下的生活,一些不为人知的轶事,或者是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个人挣扎,毕竟“干隆”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故事。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发现它并没有直接切入乾隆的私生活,而是将他置于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之下。书的开篇就如同打开了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作者似乎有意要先让我们看到当时的世界格局,那些与清朝同时期存在,又在冥冥之中影响着彼此的势力和思潮。从东方的日本,到西方的欧洲,再到遥远的北美,作者用一种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多极化图景。我一开始有点不适应,觉得是不是离“干隆”这个主角太远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宏观背景,乾隆的统治,他的决策,他的功业,他的局限,才显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他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人物,而是那个时代浪潮中的一员,他的一举一动,都与那个时代的大势息息相关。这让我对“世界史中的满洲皇帝”这一副标题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一个定语,更是一种解读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区历史发展时,那种兼具学术严谨性和叙事流畅性的文笔,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厚重感,又不至于枯燥乏味。

评分

这本《皇帝亦凡人:干隆.世界史中的满洲皇帝》带给我的震撼,更多的是它提供的另一种看历史的角度。通常我们读清史,往往聚焦于国内的政治斗争、社会变迁、文化发展,而这本书则打破了这种地域性的束缚,将目光投向了全球。作者以一种非常开阔的视野,将乾隆盛世与同时期的西方世界进行对照,这种对比非常鲜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当时欧洲的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萌芽,以及美洲的殖民扩张。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与乾隆朝的政策、对外贸易、甚至是文化的交流联系起来。我之前总觉得乾隆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巅峰,然而通过作者的叙述,我才意识到,当中国在某个领域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也在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巨大变革。这种对照让我有一种历史的“错位感”,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思考:如果乾隆朝能够更早地,或者以更开放的态度接触到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技术,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走向,是否会因此而改变?这种“假设性”的思考,正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价值。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史料的解读,引导读者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伴随着我不断地颠覆和重塑对历史的认知。在此之前,我对乾隆皇帝的印象,更多的是来自于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他通常被描绘成一个风流倜傥,或者精明强干的君主。然而,《皇帝亦凡人:干隆.世界史中的满洲皇帝》这本书,则将他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史框架下进行审视。作者并没有回避乾隆皇帝的个人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当时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揭示了乾隆皇帝的统治与世界大潮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清朝与西方殖民者之间的关系时,那种审慎而客观的态度。他分析了双方的优劣势,也指出了双方各自的战略失误。这种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单向的,而是在多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不断演进的。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了“凡人”二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乾隆皇帝既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但也同样受到了时代的局限,他的决策,无论英明与否,都与当时的世界格局密不可分。这本书极大地拓展了我对中国历史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多元的“大历史”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