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1
葛永光(前监察委员,台大政治系、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
寻找大师 有人说,这是一个缺乏大师的时代。我常思考:为什么?
也许,这是一个无法产生大师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速成的时代,一切都讲求快速,而大师则必须经年累月,能耐住寂寞的钻研知识和追求真理。
也许,这是一个功利的时代,而功利的时代是不易产生大师的时代,因为,功利容易使人利慾薰心,容易使人在追逐名利中,失去了进步的动力与道德反思的能力。
也许,这是一个无法产生大师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不重思想的时代,没有思想的激辩,就无法产生具有深刻思想的大师,而大师却是能启迪我们思想,指引我们人生方向的人。
也许,这个时代不易产生大师,因为没人愿意培养大师,也没有多少人尊重大师,而大师是需要一个好的环境来滋养的,也需要一个尊重大师的环境来养成。
得到诺贝尔奖,并不代表是大师,只代表你是那个狭窄知识领域的杰出专家。如果挟着诺贝尔光环,什么都沾,不知也当知,更可能误了国计民生。
一个知名的、着作等身的学者,并不代表是大师,只代表你是一个出色的专业研究人士。
当然,那些政治人物、名嘴、企业家、各界名人,更不能忝列大师之林。
也有人说,我们社会不乏大师。譬如,我们有行销大师、面包大师、宗教大师、经济学或管理学大师、算命大师等,这些当然都不是我们所谓的大师。
一个大师,必然是中国古人所谓的经师与人师,大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以己身示范,做为道德的表率,如同《论语》所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大师不仅是有学问、有知识的人,而且是有道德,又能以道德表率来化育青年学子及一般市井小民的人。
一个大师,不仅是有知识和道德的人,更是一个经过人生历练,对人生有深刻体会而能自成一套思想体系,并以此思想体系启迪众人,指引人生价值方向的人。
一个大师,也是一个充满人道关怀,终身致力于完善社会,使更多人受惠的人。
其实,我们社会并不乏这样的大师,只是,没人重视寻找和发扬大师精神的工作。
原本,这是政府应该做的工作。如今,却由郑贞铭老师寻找了一百位大师,做为后人效法、学习及「见贤思齐」的典范。这是一件有价值而又有意义的工作。
从前面所说的大师的标准,郑老师本身也可称为是大师。他一生致力于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着作,并在海内外各地,特别是海崃两岸遍地耕耘,而在文大新闻系培育英才尤多,他的言行作为影响不少青年学子。他的报恩思想、弘扬「大师」的精神与理念,相信对后人都会产生无比的影响。因此,由大师来寻找和撰写大师的故事,应该是别有意义的。
谨借此短文,祝贺本书之出版,也表达对郑老师之敬意。
推荐文2
李天任(中国文化大学校长)
百年大师,百年树人 《管子》「权修」中这样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便是今天教育工作者奉为圭臬的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当面对郑贞铭教授这本「百年大师」巨着时,不由得兴起「百年生机」、「百年明灯」与「百年树人」的雄心触动,澎湃于胸臆之间,无疑的,这正是「百年大师」所产生引领前津的深刻激励。
站在人类千万年历史长河里,百年,只是弹指之间;回首中外古今多少英雄豪杰,而今安在?然而,时代的巨轮永远以前人足迹为转动轴心向前推进,这「轴心」由谁奠基?由谁打造?谁来传递?谁来传播?谁来传承?谁来传扬?
一连串的问号,其总结的答案,我们可以在「百年大师」这本巨着中找到。
虽是弹指之间,大师们的影响可传之万世万代!因着他们,时代的巨轮才有坚固的轴承,永不停止的向前推进。
大师,是为我们燃灯照明的人!
台湾的大学院校教育不论制度上、程度上,这些年除了本身停滞不前,对外也显然失去竞争力,在全球性评比中,且不论欧美、澳洲、日本,即使邻近地区如南韩、新加坡、香港乃至中国大陆相比较,台湾都远不如前,这个危机是从事教育工作者极为忧虑的。
媒体报导,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的二○一四年全球人才竞争力的报告,对六十个国家的评比结果,台湾从二○一二年第十九退步到二○一四年第二十七,与邻近地区相比,落后于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其中「大学教育」差异最甚,新加坡第四,香港第十三,马来西亚第十四,而台湾是第三十一。
「数字会说话」,上面的数字告诉了我们一个警讯:百年树人的伟大工程,我们台湾遇到严峻的困境。
困境当前,有识之士莫不忧且惧,忧民族种子的枯萎,惧国家发展的衰颓!
「百年大师」书中述及,台大前校长傅斯年先生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首次主持该校校庆,致辞中表示要「纯粹地为办大学而办大学」。他以荷兰哲学家史宾诺莎认为的「宇宙的精神在于追求真理」的概念与师生共勉,「我们贡献这所大学于宇宙的精神。」
这段文字,已然为今天台湾高等教育应秉持的理念,有了明确的指引;或可为我辈解忧。
傅先生展现的就是点灯人为后代照亮的最佳例证。
书中另有蔡元培先生的一段纪载,值得吾人警醒:一九一七年一月九日,北京大学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发表就任就职演说,与北大学生约法三章:一是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二是砥砺德行,「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心励人」;三是敬爱师友,「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相互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
「大学生」该如何把握人生最精华的时光受最有价值的教育,蔡先生言简意赅的指引了正路。其实,他也为教育工作者燃亮了明灯。
一九一六年十二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大校长,当时的北大其实是一副腐朽破败的烂摊子,朝野期待蔡先生能「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代」。
我们也期待郑贞铭先生的「百年大师」问世后,不但在校园里广为流传,也在社会上蔚然成春风、沛然如春雨,能够「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代」!
推荐文3
李金振(国立金门大学前校长)
大师典范 我的恩师郑贞铭教授,虽然真正授业时间只有一年,但却是终身受益。那是民国五十九年,我和古宁头同村同学李福井同时考取同一个学系--文化大学新闻学系。系主任郑贞铭没大我们几岁,但从每週的师生谈话时间,郑主任训勉的内容,教导为学与做人的真谛多于系务报告。同时,念兹在兹地提起其在政大新闻研究所时的恩师曾虚白、谢然之、王洪钧等教授的身影。此外,并规定每週阅读名人的鉅着,如《剑桥倒影》、《又来的时候》、《燃烧的火焰》等,并写读书报告。
我出生于烽火漫天的古宁头战役,成长于「八二三」砲战火药味尚未完全消散的金门战场,平日所接触的大多是军人武士,脑海里充满着两岸肃杀之气。俟来到华冈殿堂,聆听郑主任情词殷切地介绍国内外大师的风采,对于犹如一张白纸的我们,耳提面命所期勉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亦如海绵般地全盘吸收,也成了我日后做学问与服务公职的础石。
吾师郑教授常说的一句话:「无爱不成师。」「爱」成了他在大学任教半个多世纪的原动力。欣闻吾师致力于我国百年大师的编撰,其出发点就是为了要帮助青年朋友的成长。郑老师有鑑于一般青年学子沉迷于电脑、手机,丰富的资讯并非全是知识;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如何将资讯过泸成知识,再由知识提升为智慧,亟需典范人物的模仿与学习。
惟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时间益发不敷分配。要学生阅读每一位大师的相关着作,几乎是缘木求鱼。于是,郑老师突发奇想,召集多位贤达学人,着手于百年大师的人生精华,先阅读每位大师的着作和相关的报导,再深入浅出地以四千字描绘大师的风范。言简意赅,是不可多得的新构想。
吾得知此一构想,喜不胜收,立即吩咐金门大学李钖捷教务长,着手将之规画为通识教育的课程。透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借以缩短青年学子与大师的距离。因此,本书堪称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教科书,谨此郑重推荐,并对恩师郑贞铭教授的用心良苦与辛劳,致上十二万分的敬意。
李金振 谨志
二○一四年十一月十二日
推荐文4
宋晶宜(文学家兼报人,前《民生报》总编辑)
永恆的价值 郑贞铭老师是我在文化大学新闻系的系主任,他和我的师生缘,不仅仅是华冈山中岁月的四年,一直延续了四十多年至今。
在大学时代,郑老师总是催着我们读名人传记,也常常邀请新闻界的名师来校上课、演讲。他总说,从名人的身上,可以学到受益一辈子的榜样,那是千金难买,万金不换的财富。
这些年,只要看到郑贞铭老师,他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演讲;不是在看书,就是在写作。其实,这是他大半生始终都在做的事。
近几年,他足遍大江南北,听到他去金门,去上海,去北京,去长沙,去厦门,问他哪儿好吃好玩,他全不在意,也说不上来,总听他神采风扬地数说哪个门生,哪位义子如何如何,因为,他还是在讲学,还是在写作。
春风化雨,桃李门生就是他的生命。无爱不成,无书难寝,就是他的生活。
三年多以前,郑老师经历一场心脏手术,几乎是从鬼门关里走一回,当他出院之后,大家都以为他这次该好好休息了,没想到未久,他又四处奔波,不但举办「大师讲座」,还孜孜于「百年大师」鉅着的出版。我勐然领悟,对郑贞铭老师而言,大师典范、大师精神真是永恆的动力,也是永远的价值。
去年中秋节,适巧我们都在北京,有机会和郑老师及其义子士伦、士轩、孟涛相聚,看见他们亲如父子,热谈「百年大师」的创作历程,当时连出版经费和稿费都没着落,他们已花两年多时间,完成近四十万字的百位百年大师的故事及画像,当时深受感动,甚至有些震撼。
在滚滚商业红尘里,怎么还有如此执着的「傻子」?
他曾说,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事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以坚强的意志及坚定的内心为主宰去任事,不为任何慾念动摇,不受任何外力摇撼。
他们在写到陈寅恪、吴宓教授时,为他们的晚年遭遇因感动而落泪。他告诉我,写蔡元培时,他和士轩至少读了近四十万字的资料,才浓缩出近四千字的精华,每个大师的写作几莫不如此。而汪士伦也不知花多少时间,找了无数史料,才画得出栩栩如生的大师画像。
什么是师生情谊?如父如子,如兄如长,就是他们如此这般。
多少个深夜秉烛畅谈,都是为了让「百年大师」的精神复活再起,这样的认真、这样的尊重,岂不更是了不起的情操?
郑贞铭老师的名言「小小的教室,大大的世界」,曾深深启发无数人的心灵,如今「百年大师」鉅作的诞生,我衷心地想,每个图书馆,每个教室,每个办公室,每个家庭,每个华人,都应该拥有这本书,因为它说的不单是大师的故事,它谈的是中国人的典范,它说的是中国文化的价值,值得世代流传。
推荐文5
赵俊迈(现任北美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大师」.引路 「大师」的界定并不简单,因为他在今天社会上被滥用了;如果,简单的叙述这个名词概念,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伟大的导师。
根据记载,「大师」初始是对佛的尊称。后世遂延伸尊称有德的佛门龙象。
「有德」的高僧,才会被敬重,这是被尊为「大师」的必备要素;因此,在这里,原本的名词界定已然升高为「意义」的界定,「德」诚然是「大师」的核心价值。
贞铭先生的鉅着《百年大师》,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跃然纸上的不单单呈现出大师们的绝代风华和傲然风骨,更深层的是承载、传递了这些大师们由内而外彰显的「厚德」--以君子之光辉容载万物的伟大德行!
具厚德者必有大爱、大仁、大智、大勇。
贞铭先生五十年前参与文化大学(学院)新闻系之创办,半世纪的青春岁月奉献给新闻教育事业,而先生所坚持的教育理念,始终秉持「人文思想的扎根与发扬」,先生曾说:「深感人文与社会知识在新闻教育中之重要,人文思想有理性的思考,亦有人性尊严的颂扬,一个有理想有贡献的新闻工作者,理当有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
准此,以现代的思维与观点来观照,有厚德的大师,自是充盈着人文关怀、散发人文精神的仁者、智者、勇者!
书中大师行列里,蔡元培、胡适之、钱穆、曾虚白、林语堂、张其昀、林海音等等都在近百年历史恆河中,留下让后人景仰的足迹。他们羽扇纶巾、风流潇洒的身影,让人不得不与力拔山河、叱咤风云的大英雄相比较。
无论哪个时代,都有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在那个时空里,不约而同地在各个角落、阶层、事业、领域中,各自发挥着他独特的光、与众不同的热,他们发挥惊世才华,产生威力无比、成就长远影响,有的是惊天动地如成吉思汗、项羽、拿破崙、孙中山等英雄豪杰,有的则如春雨无声润物绵长,古有孔孟、老庄,西有亚里斯多德、达文西等才德智者。
「百年大师」中的主角,多属春雨润无声的厚德君子。
他们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则历史故事,而是「有为者亦若是」的鲜活典范。
社会的巨轮不会自转,必有巨人推动,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自诩是推动转轮的巨人。
反观今天的时代青年,有几个人愿挽起袖子担此重任?
不知是时代变了,还是青年变了,当兴起此一浩叹时,请拾起这本《百年大师》,借着大师不朽的精神给自己加持,沾染一些他们的智慧与胸襟,让自己检视丢失了哪些人文精神、欠缺了哪些人文素质?
友人e来一句名言,用在贞铭先生出版这本鉅着的用心良苦、以及书中阐扬的大师精神,是肯綮的註脚,名言文字很简练:「爱的最高境界是引路。引路,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心地坦荡、胸襟广阔的大爱。」
「百年大师」传播给这个世纪、这个社会的正是这种大爱与厚德。
除了书中的先哲、前贤之外,着述此书的贞铭先生本人也是承先启后、百年树人的大师!
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