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百位三国英雄勾勒成败兴衰

夕阳红:百位三国英雄勾勒成败兴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人物
  • 英雄传记
  • 历史故事
  • 人物分析
  • 成败兴衰
  • 历史小说
  • 古典文学
  • 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为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

  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诡谲多变,其实前三国时期才是这段历史最精采的前奏曲。公孙策讲述这大时代的一百位重要英雄豪杰事蹟,面目清晰、个性分明的人物故事便勾勒出完整的历史面貌。

  曹魏、蜀汉、东吴三国的魅力无远弗届、历久弥新,至今仍是许多电影、小说、漫画等改编范本,其中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孙策、孙权、诸葛亮、周瑜......甚至庞统、鲁肃、赵云、吕布、徐束、袁绍......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角色。《三国演义》巨大的魅力,不仅成人爱看,也吸引很多青少年,透过阅读以古鑑今,增长历史知识,从中领略人生经历,吸收其中的养分。而本书── 【公孙策说历史故事】系列四《夕阳红》,则将从人物作为与其心境,引领读者看见不一样的三国,更深入领略故事中的精彩细腻。
 
  曹操其实不只是个奸雄--如果在治世,他应该会是能臣?他还是历史上第一次有留下手谕,指导部属成功败敌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诸葛亮?
  曹植和曹丕兄弟,为何竟是曹丕成为天子,而不是曹操最喜爱的曹植?关键竟是曹植的个性?
  聪明的杨修被杀,竟是因为解出了曹操的「鸡肋」?或者,其实是因为曹操要为曹丕斩除未来曹植争帝位的重要幕僚?
  孔融虽然小时了了,但终究丢掉了北海领地,而被曹操收容,原因何在?
  第一个提出「三国鼎立」的人是接替周瑜位置的鲁肃?
  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单刀赴会」,其实在正史上是鲁肃辩得关羽哑口无言?
  三国演义中俊美的吕布其实是个不义的莽夫?
  关羽的最后一仗打得唏哩唿噜,是因为他无法善待后勤?
  刘备三顾茅庐请回诸葛亮,他自认是如鱼得水,但实际上是被诸葛亮「设计」的?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确定三国鼎立,猇亭之战则宣告了鼎足均势破局。这三次战役的重要人物也在公孙策笔下一一道分明,勾勒出三国成败关键之所在……

  更多的人物剖析与历史故事,就在本书中。请跟随公孙策精简生动的文字,走进三国英雄的世界,看到以往没读到的三国!

本书特色

  1) 规划以1000个故事诉说中国历史关键时刻的【公孙策说历史故事】系列,继《英雄劫》、《大对决》、《黎民恨》之后,2015年新作《夕阳红》剖析汉末三国历史,应该是本系列最为一般读者熟悉的内容!延续前三本明快的叙事风格,但转为汉末三国之人物素描,历史评论家公孙策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辅以经史典籍的文本考据,从100个人物故事中抽丝剥茧,引领读者了解或许不曾真正了解的三国史。

  2)三国的魅力无远弗届、历久弥新,至今仍是许多电影、小说、漫画等改编范本。《三国演义》巨大的魅力,不仅成人爱看,也吸引很多少年,透过阅读以古鑑今,增长历史知识,从中领略人生经历,吸收其中的养分。而本书── 【公孙策说历史故事】系列四《夕阳红》,则将引领读者看见不一样的三国,更深入领略故事中的精彩细腻。

  3) 以古为镜,以人为镜,警惕现世,故事读来更添趣味。文中【原典精华】节录自《史记》、《资治通鑑》,有助强化国高中生国语文能力,是想要提升古文理解能力读者或年轻学子绝佳的课外读物。


沧海遗珠:大唐长安的隐秘史诗 一、引子:迷雾中的盛世剪影 大唐,一个以恢弘气象和万邦来朝著称的黄金时代。然而,在长安城那光鲜亮丽的朱红宫墙之下,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暗流涌动与个体挣扎。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被史书反复书写的帝王将相,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行走在盛世阴影中的“沧海遗珠”——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几近被湮没,却以自身独特的命运勾勒出大唐社会肌理的普通人与边缘群体。 我们试图穿越贞观之治的雄浑叙事和开元盛世的霓虹,探寻繁华背后的“未尽之言”。这是一部关于长安城内外的民间志、职场百态以及隐秘信仰的书写,力求还原一个立体、有温度,甚至略带酸涩的大唐侧影。 二、市井百态:长安里坊的生存哲学 长安城,百万人口的巨型都市,其生命力源于里坊的日常运作。本书的第一部分,将细致描摹不同里坊的社会生态。 1. 坊市制度下的微观经济学: 详细考察里正、什役如何维系着里坊的治安与供给。我们将聚焦于朱雀大街两侧的西市与东市,并非记录胡商的奇珍异宝,而是深入研究那些“无名”的匠人。例如,研究一位专为宫廷烧制玉石的低级工匠,其技术传承的秘密,以及他对朝廷赏赐的复杂情感——既渴望又畏惧。探讨小型作坊如何应对官府的重税和垄断,他们如何在严格的宵禁制度下,发展出“夜市”的地下交易网络,以及这种网络如何影响了长安的商业道德。 2. 里坊中的人际网络与信息流动: 在严密的户籍制度下,信息的传播往往依赖于口耳相传。我们将描绘“牙行”(中介商)在信息不对称市场中的角色,他们如何掌握着长安城内的人才流动和房产买卖的脉络。深入剖析里坊间的攀附与倾轧,一位新迁入的官员,如何在陌生的里坊中,通过贿赂基层吏员、资助地方僧人等方式,快速构建起自己的“软权力”网络。 3. 职业的尊严与卑微: 记录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职业群体。例如,城市中的“乞丐帮”如何形成有效的互助与信息站;专业的“盗墓人”如何与地方官府达成心照不宣的默契,以换取特定墓葬的“安全挖掘权”;以及那些在酒肆中游走的“说书人”,他们如何将朝廷的政策和民间的情绪,编织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成为事实上的“民间舆论引导者”。 三、宫闱之外:权力边缘的挣扎与博弈 大唐的权力核心光芒万丈,但权力边缘的挣扎同样激烈。本书的第二部分,着重于那些“半成品”或“被遗弃者”的命运。 1. 落魄的士族与新贵的冲突: 讲述一批在科举制度冲击下,祖业凋零的关陇士族后裔。他们不再拥有显赫的官职,但依然固守着昔日的文化傲慢,试图通过联姻、资助地方诗社等方式维持影响力。对比之下,新晋的寒门官员,即便身居高位,也常因缺乏“士族根基”而在政治斗争中遭受排挤。这种文化上的“代沟”如何体现在日常的宴饮和诗会中,成为无形的政治壁垒。 2. 女性的“隐形权力”: 避开武则天或杨贵妃这类传奇人物,转而关注那些生活在权力阴影下的女性。例如,一位高级宦官的年迈母亲,她如何利用儿子建立的威势,在后宫与外朝之间充当非正式的“说客”;一位被丈夫遗弃,但精通医术的低级宫女,如何在民间以行医的名义,收集并交换政治情报。她们的决策往往不被记录,却能微妙地影响到政策的执行走向。 3. 边地的“编外人员”: 聚焦于吐蕃、奚、契丹等边境民族的“人质”或“留学生”。他们被安插在长安的官宦之家,表面上接受教化,实则是在进行长期的文化渗透与情报刺探。本书将还原一个被遗忘的“文化间谍”的故事,他如何利用对汉族礼仪的精通,获取信任,最终将长安城内的军事部署信息,通过秘密渠道传回其母国。 四、信仰的交汇:兼容并蓄下的精神暗战 大唐是宗教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佛教、道教、祆教、景教等百花齐放。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信仰如何在社会动荡中成为个体的精神支柱,以及不同信仰间的隐秘角力。 1. 偏远寺院的经济帝国: 考察那些远离京畿、位于交通要道附近的寺庙,它们如何通过放贷、兼并土地、甚至私铸货币等手段,积累起巨大的世俗财富。我们将追踪一位负责管理寺庙田产的“僧兵头目”,他如何周旋于地方官府、地主和流民之间,其行为更像是一个地方军事承包商,而非虔诚的修行者。 2. 异教的地下化生存: 在国家提倡儒学和佛教的主流叙事下,祆教(拜火教)和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如何在民间以“伪装”的方式存续。描绘一位祆教祭司,他将祭祀仪式巧妙地融入到道教的炼丹术或民间禳灾活动中,以维护其社群的信仰认同。同时,分析官方对这些异教的警惕与打压,往往是针对其实际的经济组织能力,而非纯粹的教义。 3. 谶纬之学的“回光返照”: 即使在理性的开元年间,对“天人感应”的迷信依然存在。本书记录了一批试图利用古代谶纬之说来证明自己政治合法性的小流派,他们散布关于“紫薇星陨落”、“石碑自现”的谣言,试图在民间制造恐慌,以期引发朝廷的重视。对这些边缘思想的关注,展现了盛世之下,人们对秩序崩塌的深层焦虑。 五、尾声:历史的尘埃与回响 《沧海遗珠》的最终目的,是提醒读者,历史并非只有庙堂上的金字榜单。那些沉默的声音、那些不起眼的交易、那些在里坊角落里发生的挣扎与妥协,共同构筑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大唐气象”。当尘埃落定,史官只记录了胜利者的功绩,而这些“遗珠”的故事,则以另一种更接近人性的方式,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等待被重新发现和审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公孙策


  知名专栏「去梯言」作家,擅长借用历史典故,批判政治乱象,针针见血,将「以史鑑今可以知兴替」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着有:《黎民恨──王莽篡汉到光武中兴的人心离变》、《大对决──秦末真假英雄的权谋与争霸》、《英雄劫──春秋时代南方三国的恩怨情仇》、《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水浒传教你职场生存术》、《西游记教你职场不败术》、《冰鑑识人学》、《跟康熙学策略》、《公孙策说唐诗故事》、《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史记经典100句》、《战国策经典100句》等书。

  公孙策此番发愿,以4年时间在网路上连载1000个历史故事,目前已经发表超过目标,仍继续写作中。继2011年《英雄劫》、2012年《大对决》、2014年《黎民恨》之后,2015年开春,将以读者耳熟能详的三国时代故事《夕阳红》,一新您的耳目!

  相关着作
  《冰鑑识人学(改版)--看曾国藩如何成功识人、用人》
  《去梯言--历史之眼看台湾》
  《大对决:秦末真假英雄的权谋与争霸》
  《英雄劫——春秋时代南方三国的恩怨情仇》
  《西游记教你职场不败术》
  《黎民恨:王莽篡汉到光武中兴的人心离变》

图书目录

〈总 序〉三十本经典,一千个故事
〈推荐序〉书写历史人物:愚蠢的人,或理性的人? 黄春木
〈作者序〉五度空间学习──人物心境是重点中的重点
1. 刘宏──皇帝公开卖官
2. 黄巾──巫医变贼匪
3. 许劭──「乱世奸雄」一鎚定音
4. 曹操──治世能臣的一面
5. 张温──不杀董卓养虎遗患
6. 刘焉──避祸反得割据四川
7. 何进──外戚杀宦官
8. 袁绍──引狼入室
9. 董卓进洛阳
10. 汉献帝刘协
11. 吕伯奢──坐实奸雄形象
12. 韩馥让冀州
13. 郑泰──董卓搞不定朝廷官员
14. 曹洪──曹操败部复活
15. 刘虞──不当傀儡天子
16. 公孙瓒──幽州争夺战
17. 刘备──刘关张赵兄弟帮
18. 孙坚──英雄不长命
19. 刘表据有荆州
20. 公孙度──割据辽东
21. 程昱──慧眼识曹操
22. 吕布刺杀董卓
23. 蔡邕──要命的一声惊叹
24. 王允──李傕、郭汜兵变
25. 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
26. 陶谦──曹操报父仇
27. 张邈叛曹迎吕布
28. 典韦──曹操侥倖逃命
29. 麋竺──陶谦让徐州
30. 孙策──父子都受袁术耍弄
31. 吕范——孙策威震江东
32. 李傕、郭汜——关中诸将内战
33. 张济、段煨、张杨——流浪天子回洛阳
34. 沮授——袁绍放弃大好机会
35. 袁术——称帝自我感觉良好
36. 董昭——曹操迎天子到许昌
37. 郭嘉——高级人才弃袁绍投曹操
38. 孔融——丢掉北海,曹操收容
39. 袁涣——吕布辕门射戟
40. 祢衡击鼓骂曹
41. 张绣——曹操宛城大挫
42. 陈登——吕布饲老鼠咬布袋
43. 贾诩——曹操弃宛救许
44. 陈宫——刘备一句话害死吕布
45. 太史慈、孙策英雄惜英雄
46. 公孙瓒、袁术亡
47. 荀彧——袁绍与曹操对决「十败十胜」
48. 郭图、审配——袁绍听谗分散兵权
49. 杨阜——凉州诸将坐山观虎斗
50. 韩嵩——刘表摇摆不定
51. 董承——刘备卷入政变阴谋
52. 田丰——袁绍一误再误
53. 关羽斩颜良
54. 许攸阵前倒戈
55. 逢纪——官渡之战
56. 孙权——兄终弟即
57. 鲁肃——首提「鼎足三分」
58. 袁谭——兄弟阋墙,曹操得利
59. 辛毗——袁谭靠向曹操
60. 李孚——大胆骗过曹操两次
61. 陈琳--曹操不记旧恨
62. 田畴--曹操远征乌桓
63. 徐庶--刘备三顾茅庐
64. 诸葛亮--旷世战略隆中对
65. 甘宁--孙权击斩黄祖
66. 刘琦--刘表死,荆州降
67. 赵云--长坂坡救阿斗
68. 孙刘联手抗曹
69. 周瑜--东吴的主战将领
70. 黄盖--赤壁大战第一功
71. 蒋干--衬托周瑜的配角
72. 吕蒙--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73. 韩遂--凉州军阀败散
74. 张松--刘备得蜀的贵人
75. 庞统--刘备入蜀
76. 严颜--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77. 刘璋--拱手让益州
78. 蒋济--淮南人民附孙权
79. 曹操逼死伏皇后
80. 诸葛瑾--孙权讨荆州
81. 司马懿--曹操得陇不望蜀
82. 张辽--勇将力守合肥
83. 周泰--东吴「兄弟治国」
84. 曹丕--贾诩高招定王储
85. 曹植--文采胜过才能
86. 杨修--该死因为太聪明
87. 吴质--低调的高级智囊
88. 庞德--关羽水淹七军
89. 陆逊--扮猪吃老虎
90. 桓阶--曹操锐气已消
91. 傅士仁、糜芳--关羽兵败被杀
92. 曹彰--曹魏接班顺利
93. 张飞--刘备又丧一臂
94. 于禁--曹丕的性格阴险面
95. 赵咨--孙权身段柔软
96. 孙桓--猇亭之战
97. 刘阿斗--刘备白帝城託孤
98. 邓芝--联吴制魏的第一线外交官
99. 马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100. 张昭--孙权称帝
后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书写历史人物:愚蠢的人,或理性的人? 黄春木(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历史科教师)


  三国,是一段非常迷人的历史,千古多少风流人物也谈不尽、说不完。现在公孙策从「人物心境」着眼,重新讲三国,并且标举历史的学习应是「五度空间学习」,这对于中学生,或是爱听历史故事的社会大众而言,确实是一个言简意赅的提醒。
  
  公孙策在全书十分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关键,我认为是相当重要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目前中学历史教科书所呈现的,几乎是一个没有「人」的历史,即使有人名的交代,却经常是面目模煳的,人变成历史的配角,仅是历史叙事中一个用来指涉「事实」的媒介而已。在如此侷限中,人沦为历史的客体,甚至是历史「决定论」下的产物。

  其实,无论中国与西方史学传统,向来是「重视人物」的。从这样的体认来反思,公孙策侧重「人物心境」的努力,便很有意义。

  在大多数情形下,我们解读历史人物,往往出现两种典型的「想像」,一种是古人很愚蠢,另一种是古人很理性。前者譬如汉灵帝,怎么会煳里煳涂开列价码表,出卖各等官职呢?后者譬如吕蒙,即便同乡故人,私取民家斗笠是为了维护公物,仍然得依律下令处斩。但公孙策显然在本书中很希望再提示另一种可能,那便是人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在当下遭受了影响,因而做出不同于以往,或迥异于性格的决定与行动,其结果甚至造成历史发展的转变。

  不过,想要洞烛历史人物当下心境的转折或冲动,这是谈何容易的功夫!更何况,公孙策认为,「小事情」这等偶发细故,往往是历史发展的转捩点,如此「见微知着」的历史解释,非比寻常,相关的书写论述并不轻松,而面临的挑战或许更大。

  例如第五十五回谈到袁绍的败亡,究竟有多大的程度可以归因于逢纪进馋,导致田丰被处死,无法助袁绍挽救危局?第七十四回谈到刘备取益州,究竟有多大的程度可以归因于曹操没有正视、重用张松?这其实都是极不容易论断,也难以获得共识的问题。

  幸好公孙策在全书已经用心地铺陈大量的史实,因此读者自己可以前后比对、统合,在事理中体会人情,在人情中解读事理,加上全书用字浅显洗鍊,又能适度引用《三国志》、《资治通鑑》等典籍印证,白话解说,使得可读性大为提高。

  我们每一个人谈论历史、探究历史,其实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为了「回答问题」。因此,我们拣选了主题、取舍了材料、建构了因果,也做出了评价,甚至在「隐身」中将史事「引申」到时事,发为议论。由于历史有太多细节与转折,而现实又有太多暧昧与变化,因此谈古论今,永远是一件题材丰富、趣味盎然的事情。

  现实经验里,在愚蠢与理性之外,人们当然还有诸多样貌,因此历史中的人物自然也不应该只有愚蠢或理性两种可能,过往许多历史书写在人物处理上出现这样的倾向,反映的是一种思想怠惰或贫乏的问题。人的丰富或复杂如何阐释与彰显,并且从中得着发现和启示,这是读史、写史者都必须面临的考验,历史迷人之处就在这里。公孙策这本新书已经做出了尝试,而「三国」应该也会继续是跨世代不断寻求对话交流的好题材。

作者序

五度空间学习──人物心境是重点中的重点


  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家伙将三国英雄全都送进了浪花泡沫,我对此颇有意见。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它们其实长存于人们心中,不因岁月流逝而消失。因此,书名借三国演义卷头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句,想表达的是:青山绿水都可能变色,但是夕阳却是一样的红。

  以人物为章名,则是有感于史学家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言:「人才莫盛于三国。亦为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重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以人物串接故事,正能突显三国时代的特色。然为免读者因章名而误以为各章是人物小传,所以用副标题说明各章重点内容。

  二○一四年春天,我定下了往后的致力方向:推动「五度空间学习」,在时空四度空间之上,加入「人物心境」第五度空间。这跟我之前提倡的「人文史地一贯」主张一致,但更强调「人物心境」。

  读历史、写历史、说历史那么多年下来,一项重要心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不同心境之下,会做出不同的决定,採取不同的行动(包括不决定、不行动)。这一点,有殊于常识性的「性格决定论」,同一个人即使性格恆常不善变,仍会因时空、氛围,甚至健康状况而做出「异常」决定或举动。

  袁绍为什么不接受沮授「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建议?刘表为什么不採纳蒯越偷袭曹操后方的计策?曹操为什么对张松冷淡,而失去取蜀先机?它们都做出异于各自性格的决定,而做出异常决定的原因,却都是「小事情」。这些小事造成了历史的偶然,但偶然往往改变了历史。易言之,「人物心境」是那么的关键。因此,体会人物心境当然应该是读历史的重点之一。

  五度空间学习还有一重意思:知识载具的科技大进,由平面而立体,乃至文字、图片、影片、音乐、戏剧……所有可以承载知识的形式,都因为数位汇流科技大进,而能同步、即时呈现,甚至已不止「五度」空间。

  本书是系列的第四本,全系列其实都是着眼于数位阅读时代的「N度空间」而写作,成为电子读物指日可待,更冀望「五度空间学习」成为大家的共识。

公孙策
二○一四年十二月

图书试读

14. 曹洪──曹操败部复活

董卓终于展开迁都行动,同时将洛阳全面摧毁:纵火焚烧皇宫、官厅房舍,当然波及邻近民宅,京城洛阳成为一片焦土,二百里内鸡犬不留。

毁掉京城建筑物还不够,董卓将洛阳所有富豪集中,全数诛杀。并且驱赶全城人民,共数百万人之多,前往长安。(洛阳到长安,航空距离三百五十公里。)

董卓在干什么?他要消灭任何「洛阳再起的可能,免得他走了,其他人据有洛阳,足以号召跟他对对抗。毁了城市,杀了富豪,逼迁人民,才能彻底消灭一个帝都。

屠杀富豪,当然也没收了他们的财产。但董卓还不够,他命令吕布,挖掘东汉历代皇帝陵寝以及公卿的坟墓,盗取所有珍宝。至于俘虏的山东士兵,则裹以油布,活活烧死。

董卓亲自坐镇洛阳,为迁都行动断后。而山东诸侯联军,一个个都不敢出击。

曹操向诸侯晓以大义,力陈「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四海之内为之愤怒,这正是天亡董卓之时,也是一战而定天下的大好时机,绝对不可错失」,可是诸侯没人理他(每个人都有官衔,曹操没有,更看轻他是宦官后人)。

于是曹操单独率军而上,追击董卓,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市)被凉州将领徐荣击败,士卒死伤甚多。曹操被流箭射中,坐骑受伤。堂弟曹洪将自己的马让给曹操,曹操不接受。曹洪说:「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不可以没有曹操。」曹操这才上马,趁夜遁走。曹洪步行护送曹操一直到汴水,河水深,人马不能渡,曹洪顺着河找到船只,才跟曹操一同渡过汴水。

(原典精华)

操兵败,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1。从弟曹洪以马与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操俱济2。

──《资治通鑑.汉纪五十一》与《三国志.魏书.曹洪列传》

1.    被:破音字读作「批」。被创:受伤。
2.    济:渡河。

曹操虽败,徐荣却为曹操的奋战精神所慑,不敢进击联军大本营酸枣(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任何一段历史的宏大叙事,最终都是由无数个体的命运交织而成。《夕阳红:百位三国英雄勾勒成败兴衰》这个书名,恰恰击中了我的这一点。我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将“百位”英雄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成败兴衰”的图景。它会是一个多线叙事,还是会以某种主线人物为核心,辐射开去?我期待的不仅仅是 jednotlivých 英雄的传记,而是能够看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他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例如,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可能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影响到其他英雄的命运。这本书如果能够描绘出这样一张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并在这个网络中,清晰地勾勒出每个英雄的上升与坠落,那将是一项极其了不起的成就。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历史并非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由无数鲜活生命的热血与智慧所铸就。

评分

我对《夕阳红:百位三国英雄勾勒成败兴衰》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三国时期。我们通常看到的很多三国作品,可能侧重于某一位或几位核心人物的传奇故事,但这本书提到的“百位三国英雄”,这数量就足够令人振奋了。这意味着它可能涵盖了从主流的曹刘孙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稍显黯淡,但同样不可或缺的人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这片历史的迷宫,不仅认识那些如雷贯耳的巨星,更能发现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同样值得被铭记的“配角”。这些人物的经历,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权力、欲望、忠诚、背叛等种种人性在不同情境下的真实体现。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百位”这样庞大的英雄群体中,提炼出他们各自的“成败兴衰”的脉络,是否能通过这些个体的命运,折射出整个三国时期的大趋势和转折点。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对我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评分

坦白说,我对《夕阳红:百位三国英雄勾勒成败兴衰》这本书的关注,源于它所传递出的“夕阳红”这个意象。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沉淀、一种回望,一种对过往辉煌与落寞的深刻体悟。我理解,这本书可能并非着重于早期三国争霸的激昂,而是更多地将目光投向那些在历史的晚期,或是在人生暮年,依然在各自的舞台上书写着自己篇章的人物。或许是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在功成名就后,如何面对权力中心的变迁;或许是那些在乱世中挣扎的普通人,如何在这段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历史人物的晚年生活,他们的智慧、他们的遗憾、他们的传承,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留下的最后影响。这种对“夕阳”的解读,可能会让三国故事呈现出别样的韵味,充满着沧桑感和人生况味。

评分

一直以来,三国故事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我希望《夕阳红:百位三国英雄勾勒成败兴衰》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讲述故事的层面,更能挖掘出其中深层的管理智慧、领导艺术、军事谋略,甚至是处世哲学。例如,曹操是如何在乱世中整合各方势力,建立起强大的曹魏政权?刘备如何在屡战屡败中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三分天下?诸葛亮为何即使鞠躬尽瘁,也无法实现北伐大业?这些成功与失败的案例,都蕴含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我期待这本书能对这些英雄人物的决策进行细致的分析,剖析他们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做出艰难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最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如果这本书能像一位高明的老师,将这些历史人物的智慧和经验提炼出来,并用现代的语言和视角进行解读,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三国历史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成长的启迪之书。

评分

一本名为《夕阳红:百位三国英雄勾勒成败兴衰》的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无限遐想。我一直对三国这个时期情有独钟,那里群星璀璨,英雄辈出,既有智谋超群的谋士,也有勇冠三军的猛将,更有那些在乱世中挣扎求存,最终书写传奇的帝王将相。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英雄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并且深入剖析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就太妙了。想象一下,曹操的雄才大略,刘备的仁义天下,孙权的隐忍崛起,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关羽的忠义无双,张飞的勇猛鲁莽……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果能在这本书中被赋予更深邃的解读,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他们的性格特点又如何塑造了他们的命运,这些都是我渴望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能够触及人物内心深处,去探究那些驱使他们前行的动力,以及那些让他们功亏一篑的原因。毕竟,历史的魅力,往往就隐藏在那些鲜活的个体身上,而他们的成败兴衰,更是引人深思的教科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