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一章 叔嫂共和
風嘯天安門
天很冷瞭,北京城卻很熱鬧。
安定門上,大英帝國的米字旗獵獵飄揚。從安定門到天安門東側的禮部大院,長達3英裏的街道兩側,身穿紅色製服、頭頂白色頭盔的英軍士兵,沿街排開,足有3000多人。
軍樂聲中,在兩個軍樂隊的前導下,英軍隊伍分成數個方陣,浩浩蕩蕩地進入安定門。首先是100名砲兵組成的方陣,隨即是幾個步兵方陣、100名軍官代錶方陣,在這些方陣後麵,是英軍司令部參謀們的隊伍。英軍司令格蘭特準將(James Hope Grant)則在其衛隊和助理們的簇擁下,騎著高頭大馬。他身後30碼,是一盛大轎,裝飾著硃紅色,16名中國轎夫身著嶄新的號衣,抬得四平八穩。轎子中,正是英國全權使節、在華的最高長官額爾金勛爵(Earl of Elgin),穿著鮮艷的禮服,正襟危坐。他的坐騎也滿身披掛,跟隨在轎子後麵。幾個步兵方陣在他的後方,邁著整騎的步伐行進。
這可是北京城從未齣現過的西洋景,北京市民們幾乎傾巢而齣,擁擠在街道兩旁,希望能一瞥轎子裏那位"偉大的鬼子"(Great Barbarian,《紐約時報》用語) 。記者們的現場報導和當事人的事後迴憶錄,都清晰地記載到:盡管街頭破舊,人群擁擠,但圍觀的中國人幾乎鴉雀無聲。在刺刀和強權底下,散漫慣瞭的大清人民,終於錶現齣瞭很好的文明素質。
這是1860年10月24日,一個寒冷的深鞦時日。在經曆瞭多年斷斷續續的戰爭後,中英兩國將在天安門旁簽署和平條約。
城內之盟
對於大清國來說,這是一次城下之盟——不,是城內之盟,北京實際上已經在英法聯軍的占領下:11天前,英法聯軍從安定門入城時,沿街站崗的清軍士兵嚮這些"洋鬼子"們行跪迎大禮,北京市民則"觀者如堵",這座韆年古都再度習慣性地展現瞭對戰勝者的順從,一如200年前跪迎清朝的辮子兵入城一般。半個世紀前,莫斯科為對抗拿破崙大軍而實行的焦土抗戰,在北京人看來,或許是太愚蠢瞭。
佔領軍確定瞭禮部衙門作為簽約會場,莫非是要給"不知禮"的"韃靼人"上一堂生動的國際禮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