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沦陷大营救

香港沦陷大营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战役
  • 二战
  • 营救行动
  • 历史
  • 战争
  • 香港历史
  • 真实事件
  • 冒险
  • 抗战
  • 历史小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那次秘密大营救不成功,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的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作家周而复

  1941年12月,日军南侵,香港经历十八天奋战后迅速沦陷,茅盾、邹韬奋等居港抗日文化人士顿时陷入险境。为了营救这批文化精英,中国共产党动员各地下组织和抗日游击队,展开了历时十一个月的营救行动,终于成功协助八百多位文化精英脱险,安全抵达大后方。正如作家茅盾所言,这场营救是「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本书作者是当年营救行动的见证者,曾负责接待茅盾、邹韬奋等知名文化精英。他根据本人亲身经历、可靠的历史文献以及口述材料,详细记述了沦陷期间中共地下人员在香港营救文化精英的策划过程及惊险情节,为这段历史留下珍贵而生动的纪录,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
《帝国黄昏:1941-1945的太平洋风暴》 作者:王承德 出版社:天风文库 第一章:迷雾中的远东棋局 1941年,太平洋上空的局势如同一锅即将沸腾的浓汤。欧洲战场的硝烟尚未散尽,亚洲的暗流却已汹涌澎湃。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深入剖析英美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战略角力。 我们首先将目光投向珍珠港事件之前数月,探究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逻辑及其对东南亚资源的渴望。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阶段,而香港,作为英属的东方明珠,其战略地位显得尤为敏感和重要。我们详细梳理了当时驻港英军的防御部署,分析了其在“远东堡垒”概念下的盲区与误判。 这一章深入探讨了情报工作的蛛丝马迹。从上海租界的细微动向到南洋群岛的物资调拨,日本军方的意图是如何通过零星的情报片段逐渐清晰的。同时,我们也考察了香港总督杨慕琦及其文官集团在战前决策中的心态——他们既对日本的野心有所警惕,却又普遍低估了日军的进攻决心和速度。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西方世界关注欧洲的纳粹威胁时,东方战场的火山正在积蓄能量。本书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勾勒出1941年深秋,香港这座国际都市表面平静下涌动的危机。 第二章:风暴降临:圣诞节的陷落 1941年12月8日清晨,当太平洋彼岸的珍珠港响起爆炸声时,日军的铁蹄已经踏入了九龙半岛。本书细致重构了日军对香港的全面进攻过程。这不是一场漫长的围城战,而是一场以闪电速度完成的军事奇袭。 日军兵分三路,从深圳河畔发起突击。我们着重分析了驻守新界的英军和加拿大温尼伯营官兵的英勇抵抗,描述了他们如何依托简陋的防御工事,与训练有素的日军精锐部队展开殊死搏斗。龙跃、大埔等地的战斗细节,通过对战地日记和战后口述历史的交叉验证,被还原得栩栩如生。 香港岛的战况更为惨烈。英军决定放弃九龙,退守港岛的战略意图,在本章中被置于严格的军事逻辑下审视。日军利用小型船只横渡维多利亚港,夜袭尖沙咀和中环的场面,充满了戏剧性的紧张感。作者特别强调了当时皇家海军在远东力量的薄弱,以及空中支援的缺失如何成为决定性因素。 12月25日,“黑色的圣诞节”,港督杨慕琦在半岛酒店向日本指挥官无条件投降。本书细致描摹了投降仪式的历史场景,并探讨了这一事件对同盟国士气造成的沉重打击。香港的陷落,标志着香港历史上一个黑暗时代的开始。 第三章: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殖民统治的颠覆 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香港沦陷后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1941年末至1945年8月)。这一时期,香港的社会结构、经济命脉乃至民众的生存状态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洗劫与重塑。 日军建立的军政权对香港的控制是严酷而直接的。我们详细考察了日占时期的经济政策,特别是“米骚动”和随之而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如何将香港市民推向饥饿的边缘。日占政府推行的“大东亚共荣圈”口号下,教育体系被篡改,文化机构被审查,昔日繁荣的自由港变成了被严格配给和物资管制的封闭区域。 社会治理方面的变化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本书记录了日军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残暴手段,包括宪兵队的横行霸道和针对被视为“敌对分子”的民众的任意逮捕与处决。我们通过对当时的幸存者访谈记录,还原了日占时期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为了生存而挣扎,如何在恐惧中维系着社群的血脉。 第四章:暗流涌动:抵抗与援助网络的构建 尽管笼罩在日军的铁蹄之下,香港的抵抗从未停止。本章深入挖掘了活跃在香港及周边地区的地下抵抗力量。 核心内容围绕着由广东人民抗日武装力量领导的东江纵队在新界、九龙和香港岛建立的秘密联络点和游击活动。这些游击队不仅进行情报收集和破坏活动,更肩负着保护重要物资和文化人士撤离的重任。书中详述了他们在日占区内如何与本地的爱国商人、医生、教师等社会精英合作,构建起一个错综复杂的生命线网络。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国际援助的零星努力。少数外国侨民和同盟国情报人员在日占区的活动,以及他们与地下组织间的微妙合作,为外界提供了关于香港被占领情况的关键信息。这一章旨在说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类对自由的渴望和互助精神也从未熄灭。 第五章:重光与重建:战后香港的伤痕与希望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香港迎来了“重光”的时刻。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战争结束后的过渡时期。 日军撤离后,香港面临着巨大的权力真空、物资短缺以及亟待审判战争罪犯的复杂局面。我们详细描述了英军接收政权的过程,以及新界等地出现短暂的社会混乱和复仇情绪。 战后的香港,百废待兴。本书探讨了英国殖民政府如何迅速恢复对港口的控制,以及香港市民在经历四年残酷统治后,对未来的复杂心态——既有重获自由的喜悦,更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殖民政府需要重建秩序,而香港社会则在伤痕中孕育着新的发展动力。 《帝国黄昏》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军事冲突和政治角力的历史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韧性、民族苦难与希望的宏大叙事,为读者描绘出二战期间远东战局下,一个重要枢纽城市经历的剧变与挣扎。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奇


  1922年生于广东省中山县,1940年毕业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并任《文艺青年》半月刊主编。1941年离港到东江办报,先后任《东江民报》主编、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社长。抗日战争结束后,返香港创办《正报》;1947年初协助乔冠华筹办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同年10月起任《华商报》经理、代总编辑,并任中共香港工委候补委员、报刊委员会副书记。1949年10月,任《南方日报》副社长。1957年参与创办《羊城晚报》,长期任总编辑,直至「文化大革命」该报被封。1974年10月起出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广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1978年重返香港,历任中央驻香港代表机构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秘书长、宣传部部长、秘书长。1988年接任《大公报》社长,1992年离休。曾主编八十万字的《香港概论》(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甚获好评;其他着作有《粤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深邃的蓝色背景下,一艘小艇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奋力前行,远处隐约可见城市的轮廓,这幅画面立刻勾勒出一种紧张、悲壮而又充满希望的基调。光影的处理十分细腻,海浪的拍打仿佛能透过纸面传来,小艇上人物的剪影虽然模糊,却传递出一种坚毅和决绝。我虽然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凭这张封面,就对书中的故事充满了好奇。它让我想象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什么样的力量驱使着人们在绝境中寻找出路,又是什么样的目标让他们甘愿冒险。封面上那种搏击风浪的意象,暗示着故事中必然充满了挑战、牺牲和勇气。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幅精心设计的画面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波澜壮阔的叙事,是关于个人的求生,还是集体的抗争?是秘密的潜行,还是公开的壮举?这本书的封面语言,是一次无声却极具感染力的预告,它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了探索的种子,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充满人性光辉和复杂情感的故事情有独钟,而“香港沦陷大营救”这个书名,虽然听起来像是宏大的历史事件,但“营救”这个词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性关怀。我设想着,在战火纷飞、人心惶惶的背景下,总会有一些普通人,甚至是身处险境的人,选择挺身而出,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其中的情感纠葛,可能是亲情、友情、甚至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博爱。我好奇的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人性的善恶会被如何放大和考验?那些参与营救的人,他们当初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克服恐惧和困难的?他们的内心深处又经历了怎样的挣扎和蜕变?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营救的故事,更是在探讨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坚韧、牺牲和光辉。我期待它能够给我带来心灵的触动,让我看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的温暖瞬间。

评分

一个引人入胜的书名,往往能激起读者对故事内容的无限遐想,而“香港沦陷大营救”就具备这样的魅力。它勾勒出一种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在一个重要的城市遭遇重大危机之际,一场关乎生命的救援行动正在悄然展开。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可能的画面:夜色掩护下的秘密行动、惊心动魄的身份交织、以及生死攸关的抉择。我好奇的是,这场“营救”是属于官方性质的,还是民间自发的?参与者又是哪些群体?是身怀绝技的特工,还是普通的市民?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是如何在绝境中显现的?这本书名所带来的悬念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够带我进入一个充满紧张感和感人情节的世界,去感受那份在黑暗中闪耀的希望之光。

评分

从书名上看,这本书似乎聚焦于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这让我联想到许多优秀的战争题材或历史纪实作品。我通常会关注这类书籍在史实还原上的严谨性,以及叙事手法是否能够引人入胜。一个成功的“大营救”故事,应该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的紧张氛围和危机四伏。我期望书中能够展现出细节的丰富性,无论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的言行举止,还是营救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和面临的挑战,都应该被细致地描绘出来。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来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宏大背景下,个体所承受的压力和所迸发出的力量。一个好的历史故事,不仅是记录史实,更是能够引发读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探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带给我一场既有知识性又不乏情感共鸣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事件总是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的标题——“香港沦陷大营救”——直接触及了我关注的焦点。它唤起了我对那段艰难岁月的记忆,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个体命运。标题中的“沦陷”二字,预示着故事的背景必然充满了压抑和危险,而“大营救”则是一束希望的光芒,它暗示着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人在奋不顾身地进行着救援行动。我猜测书中会描绘出当时香港社会的复杂面貌,包括不同立场的人们,以及他们在民族危难下的选择。我尤其好奇的是,这次“大营救”的规模有多大?营救的对象又是哪些人?过程中又会遇到怎样的阻碍和牺牲?这本书的出现,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故事,更是提供了一个审视历史、铭记英雄的机会。我期待它能以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方式,带领读者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理解那些为了保护生命和尊严而付出的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