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那些事儿(上):1644,帝星升沉

明朝最后的那些事儿(上):1644,帝星升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朝史
  • 历史
  • 历史小说
  • 1644年
  • 帝王将相
  • 政治斗争
  • 王朝兴衰
  • 历史故事
  • 清史
  • 晚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继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名作家果迟接棒续写《明朝最后的那些事儿》。

  1644,帝星升沉,这一年中国先后出现了五位皇帝。

  大明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中国历史舞台上真是群星璀灿,凡是想玩政治的玩家,从天潢贵胄到山野匹夫,纷纷粉墨登场,竟先后出现五个皇帝,这就是: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大清顺治帝福临、大顺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顺帝张献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们中,若不以成败论英雄,除了那个朱由崧,其余个个称得上是强者,中原问鼎,杀来杀去,最后剩了一个顺治,其实是多尔衮。

  1644年是中国明朝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李自成大顺军在1644年4月25日(农历3月19)日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之变。原本奉旨勤王的吴三桂退守山海关,闯王李自成招降未果,因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吴三桂为求自保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退回北京城,6月3日李自成举行了称帝仪式,次日清晨离京逃往西安,多尔衮命吴三桂追击大顺军,后来李自成兵败死于湖北,6月5日多尔衮进入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崩溃的大明王朝,宗室及遗留大臣多辗转向南走,6月19日(农历5月15日),在明朝残余的地主、官僚、军阀的扶植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 10月6日(农历8月16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入主北京的清廷决定自沈阳迁都到北京,10月30日(农历10月1日)爱新觉罗‧福临即位于北京,改元顺治,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果迟


  果迟,生于1946年,湖南湘阴人,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历史题材的中长篇小说及戏曲、电影文学作品多部,近年有晚清风云系列小说三部:《英伦涅槃》、《西省战记》、《甲午祭坛》及《武则天》、《断案精华》共约200万字问世。

图书目录

【代序】 从顺字说起      007

第一章  崇祯皇帝      011
1 想起了魏忠贤     012
2 官贪吏要钱     018
3 御驾亲征     025
4 募捐     035
5 国丈不捐太监捐     044

第二章  白龙鱼服      055
1 弔亡     056
2 君臣际会     064
3 无心救驾     077
4 文武百官,个个该杀     084
5 首辅怕担责任     090
6 大将南征胆气豪     095

第三章  大顺皇帝     103
1 李岩执法     104
2 防范于未然     110
3 天之高,地之厚     118
4 宁武关下     127
5 变数     138
6 吓垮了韩霖     149

第四章  摄政王爷      163
1 潜龙勿用     164
2 多尔衮的抱负     172
3 十七年前的故事     179
4 豪格的阴谋     192
5 处变不惊     202
6 摄政王     206
7 决计南征     216
8 君臣定大计     223

第五章  崇祯皇帝      235
1 崇祯罪己     236
2 还有大军五十万     248
3 金之俊出山     256
4 北京在望     273
5 银子不如烧饼     283

第六章  大顺皇帝      295
1 最后的门槛     296
2 英雄与美人     307
3 来自山海关的警报     318
4 群臣劝进     328
5 悉数难逃     344

图书序言

代序

从顺字说起


  大明崇祯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中国历史舞台上真是群星璀灿--凡是想玩政治的玩家,从天潢贵胄到山野匹夫,纷纷粉墨登场,竟先后出现五个皇帝,这就是: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大清顺治帝福临、大顺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顺帝张献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们中,若不以成败论英雄,除了那个朱由崧,其余个个称得上是强者,中原问鼎,杀来杀去,最后剩了一个顺治--其实是多尔衮。个中原因,先不要去管它,巧的是同一时期,竟出现了三个「顺」字。

  按「顺」字从川从页,与「逆」相反,应是顺畅、顺应之意。能人们看中这个字,用它来做自己的年号或国名,无非是想表示自己「顺乎天而应乎人」,这皇帝当得名正言顺,今后顺顺遂遂,可传之万代。不过,纵观史籍,「顺」字似不是一个吉祥的字眼儿,古往今来,用此字作年号或帝号、国号的大有人在,他们想「顺」却似乎都不太「顺」。

  据史载:较早取「顺」字为年号的,有唐朝的史思明,他杀安庆绪自立后,一度改国号为「大燕」,建元「顺天」,但不久即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了;这以后,金末的杨安儿在山东建元「天顺」;五代的马希范在长沙建元「应顺」;大理国的段思聪在云南建元「顺德」等等等等,最后都是「鸦鸦乌」收场;直至元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妥懽贴睦尔--后来也被谥为「顺帝」,因群雄并起,天下大乱,逃到大沙漠中也还是被人杀死;最有趣的是在宋朝,那个叫李顺的四川农民起义军首领,据说有人从他名字--「顺」字中,竟看出他能做一百零八天皇帝,于是他真的造反了,也真的才一百多天便兵败被擒;至大明,英宗朱祁镇在复辟后改年号为「天顺」,这以前他重用宦官王振,招至土木堡之变,自己被瓦剌捉走,七年后才重登大宝。他不思教训,又重用石亨及宦官曹吉祥等人,杀忠臣于谦。未几,石亨跋扈,曹吉祥谋反,闹得政局反覆,人心惶惶,终英宗之世,国事似乎大不顺;这以后,大野心家朱宸濠乘正德皇帝不理朝政,便在南昌造反,也建元「顺德」,但这「顺德」才叫了四十三天便叫王阳明给收拾了,自然说不上「顺」。细心人还发现,大明的太祖朱元璋得国于元顺帝,传了二百七十六年,但大明的江山最终也失于带「顺」字的人:李自成建国大顺,张献忠建元大顺,终于将崇祯皇帝逼得在煤山上了吊。可李自成、张献忠也不是出天子的气候,最后落得让清朝的多尔衮「顺」手牵羊。

  要说六六大顺,多尔衮倒真称得上,故清世祖建元「顺治」--这真是玩弄文字的人,最终也被文字嘲笑。

  其实,顺天是容易的,几千年来,「天」已是一条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们都得穿的花短裤,好遮住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一旦改朝换代,失国者谓之「天意难回」;得国者则谓「受命于天」,堂哉皇哉,坐在宝座上自鸣得意,不会脸红。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天何言哉?

  要说顺天,真是只有天晓得。能人们见天不会说话,便一个个宣扬自己「顺天」,下边一句「应乎人」就不去管了。这么多「顺天」或「天顺」的皇帝年号,几曾见叫「顺民」的?倒是个个都要民去顺他,不然,赫然震怒,砍得你人头滚滚,血流漂杵。

  据说,李自成进北京时,曾下旨将干清宫那「敬天法祖」的匾额改为「敬天爱民」,而且,早在进入河南时,便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此话不知是他那个急功近利的副军师李岩,出于宣传的需要,还是闯王本人的「脱口秀」,反正一下就号召了不少的人,但这以后就没有下文了,老百姓干巴巴地等着,还来不及沐浴皇恩,他便被多尔衮追得四处逃命了。假设他能成功,从他进入北京前后的行为举止看,一定比以往的皇帝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李自成心里也是念念不忘皇帝宝座的,就是在山海关被杀得大败,临撤出北京也不忘在武英殿举行登基大典,要是他真的当了皇帝,你不纳粮他和文武百官及三宫六院的后妃们吃什么?何况他要比你吃得好。

  倒是那个以异族入主中原的爱新觉罗氏还实在一点,他们虽不说「不纳粮」,却宣布「永不加赋」,据说,这一条规矩定得死,直到溥仪下台前,也没有违背这祖训,爱新觉罗氏也就因此在历史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了二百六十七年。

  其实,老百姓心中是有桿秤的--不听你怎么说,但看你怎么做,「顺天」是空心汤圆,「顺民」才名归实至,其结果也就是民顺他,因而天下太平。可是,古往今来,有几个皇帝明白天意即民心?试翻廿五史,朝代更迭,花样翻新,红脸杀进,白脸杀出,到头仍不过恶性循环。

  千古兴亡多少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果迟

图书试读



崇祯皇帝


1 想起了魏忠贤

崇祯皇爷真是乱了方寸--当群臣退下后,他竟下密旨,令心腹太监王承恩,悄悄地派人去收拾、掩埋魏忠贤的遗骨。

初冬的阳光,幽幽地照在他面前的金砖地上,起眼望去,天空是灰蒙蒙的,滚滚寒流,从西北不期而至,檐下铁马叮咚,阶前杂草瑟瑟,红墙黄瓦,层层叠叠,虽然巍峨壮丽,但久而不觉其雄,倒像是迷魂阵一般,道道宫墙,将宫殿划成棋盘一般,大圈内套着小圈圈,他就被这些圈在九宫内,感到莫名的孤独和不安。目下他喉头枯涩,嗓子干裂,想说又不知说什么,真想向着宫墙大吼几声,出一出胸中的闷气。

自鸣钟一连响了四下,殿上仍死气沉沉,远远低头侍立的宫人,如幢幢鬼影,长长的身姿,在金砖上投下道道阴影。他不由揽镜自照,只见自己那张脸是那么苍白,看不到一丝血色--才三十出头的他,竟是如此的孱弱,病殃殃的,像是一个痨病鬼,一阵风也可吹倒。

皇帝长着一副弱不胜衣的身子骨,别人一定会想到酒和色上去。这可是天大的冤枉,崇祯皇爷一直自诩为尧舜之君,虽然他的爷爷万历帝,曾躲在深宫,创下一个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与朝臣见面的历史纪录;虽然他的父亲即位才一个月便死了,身后且留下「三案」的是是非非;虽然他的哥哥天启帝坐七年江山,只怕当了六年零十一个月的木匠,把紫禁城中,他看不顺眼的门啊、窗啊都改造了一番。但崇祯皇爷初登大宝,便励精图治,拨乱反正,雷厉风行,几乎让他的臣子们耳目一新,以为中兴有望,欣喜不已。

他御讳朱由检,为大明高祖朱元璋的第十一代子孙。有崇拜姓名学的后人,从这个名字的字形上,看出他后运不佳,说分明预示了他必吊死在一棵树上。事后诸葛们,说得有鼻子有眼,但若说这名字取得不好,这也不是他的错。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