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的那些事儿(下):1644,帝星升沉

明朝最后的那些事儿(下):1644,帝星升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明朝史
  • 历史
  • 历史小说
  • 清史
  • 帝王将相
  • 历史传记
  • 1644年
  • 明朝灭亡
  • 晚明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继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名作家果迟接棒续写《明朝最后的那些事儿》。

  1644,帝星升沉,这一年中国先后出现了五位皇帝。

  大明崇祯十七年(西元1644年),中国历史舞台上真是群星璀灿,凡是想玩政治的玩家,从天潢贵胄到山野匹夫,纷纷粉墨登场,竟先后出现五个皇帝,这就是: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大清顺治帝福临、大顺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顺帝张献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们中,若不以成败论英雄,除了那个朱由崧,其余个个称得上是强者,中原问鼎,杀来杀去,最后剩了一个顺治,其实是多尔衮。

  1644年是中国明朝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李自成大顺军在1644年4月25日(农历3月19)日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之变。原本奉旨勤王的吴三桂退守山海关,闯王李自成招降未果,因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吴三桂为求自保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兵败退回北京城,6月3日李自成举行了称帝仪式,次日清晨离京逃往西安,多尔衮命吴三桂追击大顺军,后来李自成兵败死于湖北,6月5日多尔衮进入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崩溃的大明王朝,宗室及遗留大臣多辗转向南走,6月19日(农历5月15日),在明朝残余的地主、官僚、军阀的扶植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 10月6日(农历8月16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改元大顺,建立大西政权。入主北京的清廷决定自沈阳迁都到北京,10月30日(农历10月1日)爱新觉罗‧福临即位于北京,改元顺治,是清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
尘封的王朝挽歌:一部关于隋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史诗 本书聚焦于隋朝由开国之初的强盛,到炀帝时期由盛转衰,以及随后唐朝初期如何在废墟上重建秩序、走向贞观之治的宏大历史画卷。 它并非仅仅罗列帝王将相的功过,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社会结构、制度演变、思想冲突以及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将目光投向那段波澜壮阔的六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探寻一个庞大帝国如何崛起、又如何无可避免地走向分裂与重生。 第一部分:隋之雄风与危机的萌芽 本书开篇将详细描绘隋文帝杨坚如何结束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而高效的中央集权帝国。我们不再停留于“统一天下”的表面叙事,而是深入探究隋朝初期一系列开创性的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的初步完善、开皇律令的精妙设计,以及对关陇集团政治遗产的继承与扬弃。 重点章节将剖析隋朝强大的经济基础——如何通过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短时间内将国家财富积累到空前的高度。然而,盛世的表象下,暗流已在涌动。我们将细致考察隋文帝晚年对继承人选择的失误,以及高氏家族(皇室母族)势力膨胀对朝局稳定的潜在威胁。制度的“刚性”在社会结构转型期的适应性显得不足,为后来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炀帝的雄心与帝国的透支 隋炀帝杨广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君主之一。本书力求还原一个复杂的多面形象,摒弃脸谱化的批判,深入分析其决策背后的逻辑。大运河的开凿,从工程学的角度看是千古奇迹,但其对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以及对南方经济的强行整合,在当时社会承受力已达极限时,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隋炀帝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是帝国由盛转衰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不仅描绘战争的残酷与前线的失利,更侧重于分析后方征调制度的崩溃、赋役的畸重如何直接导致了全国性的民变。我们将聚焦于那一时期地方豪强、寒门士子和底层民众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反抗,详述翟让、李密、窦建德等各地起义领袖的崛起轨迹,以及他们最初诉求的微妙变化。 第三部分:群雄逐鹿与旧秩序的瓦解 随着隋朝中央权威的彻底崩塌,天下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群雄并起”阶段。本部分将系统梳理各地割据势力的形成与相互攻伐。 关陇集团的残余力量: 李渊在太原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对旧有军事政治资源成功整合的结果。我们将分析他如何利用关陇勋旧的支持,以“奉旨勤王”的名义,步步为营,最终控制了长安。 地方豪强的崛起: 窦建德在河北、山东的势力扩张,展现了传统士族在乱世中对地方资源的重新掌控能力。他们的治理模式与中央政权有何不同?他们对隋朝律法的继承和背离体现在哪里? 新兴势力的挑战: 李密占据洛阳,短时间内汇聚了大量反对隋朝的旧臣和流民,他的政治纲领与军事策略的局限性,最终导致了虎牢关一役的致命失败。 本书不会将这些群雄简单地视为“反贼”,而是视为对后隋秩序不同解决方案的探索者。他们的成败,揭示了统一性、军事效率与政治合法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四部分:唐之初创与贞观之治的基石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唐朝的建立初期——一个充满血腥和政治博弈的时期。 “玄武门之变”: 此事件的影响被以往研究过度简化。我们将从政治继承制度、太子集团与秦王集团的结构性矛盾、以及高祖李渊的政治手腕等多个维度,深度解剖这次宫廷政变。它如何重塑了唐初的权力格局,并为李世民后续的统治定下了基调? 李世民的整顿乾坤: 贞观之治并非凭空而来。李世民的成功,在于他如何快速地吸取隋亡的教训。本书将重点分析他如何在魏征等人的辅佐下,重建国家机构: 1. 制度的吸纳与改良: 如何将隋朝的优秀遗产(如选官制度的改革意图)与关陇集团的军事力量进行有效结合,并避免了隋亡时期的过度劳役。 2. 军事威慑与边疆治理: 唐朝初期如何通过对东突厥的决定性胜利,确立了在东亚世界的宗主地位,以及“羁縻”政策的早期形态。 3. 思想的宽容与制衡: 与隋朝后期思想控制的趋紧不同,唐初对士人的态度相对开放,这吸引了大量人才,成为国家重建的重要智力支撑。 结语:一个时代的终结与新篇章的开启 本书最终将落笔于唐太宗时期,此时帝国已基本走出隋末的巨大创伤,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充满活力的阶段。通过对隋唐之变这一历史巨变的全景式梳理,本书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一个强大的、制度健全的王朝,其灭亡的根本动力究竟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还是内部结构性的矛盾与领导者的决策失误?它试图展示,在隋唐交替的烽烟中,中华文明是如何完成一次痛苦的“换血”,为后世更成熟的帝国形态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流畅,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与史料解读,力图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隋唐史研究范本。我们深入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的细节,重现那个雄浑而又悲壮的时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果迟


  果迟,生于1946年,湖南湘阴人,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有历史题材的中长篇小说及戏曲、电影文学作品多部,近年有晚清风云系列小说三部:《英伦涅槃》、《西省战记》、《甲午祭坛》及《武则天》、《断案精华》共约200万字问世。

图书目录

【代序】 从顺字说起      009

第七章  雄关内外      013
1 山海关成了世人注目的焦点     014
2 吴三桂翻脸     025
3 借兵     034
4 决计讨吴     040
5 关键的一天     049
6 榆关初战     056
7 走投无路     067
8 欢喜岭     073
9 干坤一掷     085
10 吴三桂受封     093

第八章  大顺皇帝      099
1 冷暖北京城     100
2 决计南走     105
3 李自成登基     113
4 一把火     119

第九章  摄政王爷      125
1 皇上早就登基了     126
2 奇遇     135
3 多尔衮的难处     147

第十章  大顺皇帝      163
1 一败再败     164
2 刘宗敏割爱     170
3 私议出走     179
4 李岩被杀     187

第十一章  摄政王爷      197
1 多尔衮执法     198
2 孔孟如此可恶     204
3 满人不学汉人     212
4 万里车书盍混同     218
5 国难莫做大臣     229
6 凌逼南明使者     235
7 小皇帝的恶作剧     242
8 二王掣肘     246
9 何不自己当了     251

第十二章  大顺皇帝      259
1 土崩瓦解     260
2 风雪走襄京     266
3 父老兄弟     273
4 雪拥蓝关     278

第十三章  豫亲王爷      285
1 跃马虎牢关     286
2 窝里斗     294
3 哀扬州     300
4 哀金陵     309
5 哀大顺     316
6 末路     323

第十四章  摄政王爷      333
1 床底下抡斧头     334
2 从头做起     341
3 阿济格「睡筛子」     352
4 民胞物与     359
5 三朝天子一朝臣     366

尾  声  顺治皇帝      373

图书序言

代序

从顺字说起


  大明崇祯十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中国历史舞台上真是群星璀灿--凡是想玩政治的玩家,从天潢贵胄到山野匹夫,纷纷粉墨登场,竟先后出现五个皇帝,这就是:大明崇祯帝朱由检、大清顺治帝福临、大顺永昌帝李自成、大西大顺帝张献忠以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们中,若不以成败论英雄,除了那个朱由崧,其余个个称得上是强者,中原问鼎,杀来杀去,最后剩了一个顺治--其实是多尔衮。个中原因,先不要去管它,巧的是同一时期,竟出现了三个「顺」字。

  按「顺」字从川从页,与「逆」相反,应是顺畅、顺应之意。能人们看中这个字,用它来做自己的年号或国名,无非是想表示自己「顺乎天而应乎人」,这皇帝当得名正言顺,今后顺顺遂遂,可传之万代。不过,纵观史籍,「顺」字似不是一个吉祥的字眼儿,古往今来,用此字作年号或帝号、国号的大有人在,他们想「顺」却似乎都不太「顺」。

  据史载:较早取「顺」字为年号的,有唐朝的史思明,他杀安庆绪自立后,一度改国号为「大燕」,建元「顺天」,但不久即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了;这以后,金末的杨安儿在山东建元「天顺」;五代的马希范在长沙建元「应顺」;大理国的段思聪在云南建元「顺德」等等等等,最后都是「鸦鸦乌」收场;直至元朝最后的一个皇帝妥懽贴睦尔--后来也被谥为「顺帝」,因群雄并起,天下大乱,逃到大沙漠中也还是被人杀死;最有趣的是在宋朝,那个叫李顺的四川农民起义军首领,据说有人从他名字--「顺」字中,竟看出他能做一百零八天皇帝,于是他真的造反了,也真的才一百多天便兵败被擒;至大明,英宗朱祁镇在复辟后改年号为「天顺」,这以前他重用宦官王振,招至土木堡之变,自己被瓦剌捉走,七年后才重登大宝。他不思教训,又重用石亨及宦官曹吉祥等人,杀忠臣于谦。未几,石亨跋扈,曹吉祥谋反,闹得政局反覆,人心惶惶,终英宗之世,国事似乎大不顺;这以后,大野心家朱宸濠乘正德皇帝不理朝政,便在南昌造反,也建元「顺德」,但这「顺德」才叫了四十三天便叫王阳明给收拾了,自然说不上「顺」。细心人还发现,大明的太祖朱元璋得国于元顺帝,传了二百七十六年,但大明的江山最终也失于带「顺」字的人:李自成建国大顺,张献忠建元大顺,终于将崇祯皇帝逼得在煤山上了吊。可李自成、张献忠也不是出天子的气候,最后落得让清朝的多尔衮「顺」手牵羊。

  要说六六大顺,多尔衮倒真称得上,故清世祖建元「顺治」--这真是玩弄文字的人,最终也被文字嘲笑。

  其实,顺天是容易的,几千年来,「天」已是一条坐在金銮殿上的皇帝们都得穿的花短裤,好遮住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一旦改朝换代,失国者谓之「天意难回」;得国者则谓「受命于天」,堂哉皇哉,坐在宝座上自鸣得意,不会脸红。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天何言哉?

  要说顺天,真是只有天晓得。能人们见天不会说话,便一个个宣扬自己「顺天」,下边一句「应乎人」就不去管了。这么多「顺天」或「天顺」的皇帝年号,几曾见叫「顺民」的?倒是个个都要民去顺他,不然,赫然震怒,砍得你人头滚滚,血流漂杵。

  据说,李自成进北京时,曾下旨将干清宫那「敬天法祖」的匾额改为「敬天爱民」,而且,早在进入河南时,便喊出「闯王来了不纳粮」的口号,此话不知是他那个急功近利的副军师李岩,出于宣传的需要,还是闯王本人的「脱口秀」,反正一下就号召了不少的人,但这以后就没有下文了,老百姓干巴巴地等着,还来不及沐浴皇恩,他便被多尔衮追得四处逃命了。假设他能成功,从他进入北京前后的行为举止看,一定比以往的皇帝好不到哪里去。

  要知道,李自成心里也是念念不忘皇帝宝座的,就是在山海关被杀得大败,临撤出北京也不忘在武英殿举行登基大典,要是他真的当了皇帝,你不纳粮他和文武百官及三宫六院的后妃们吃什么?何况他要比你吃得好。

  倒是那个以异族入主中原的爱新觉罗氏还实在一点,他们虽不说「不纳粮」,却宣布「永不加赋」,据说,这一条规矩定得死,直到溥仪下台前,也没有违背这祖训,爱新觉罗氏也就因此在历史舞台上,咿咿呀呀地唱了二百六十七年。

  其实,老百姓心中是有桿秤的--不听你怎么说,但看你怎么做,「顺天」是空心汤圆,「顺民」才名归实至,其结果也就是民顺他,因而天下太平。可是,古往今来,有几个皇帝明白天意即民心?试翻廿五史,朝代更迭,花样翻新,红脸杀进,白脸杀出,到头仍不过恶性循环。

  千古兴亡多少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果迟

图书试读



雄关内外


1 山海关成了世人注目的焦点

多尔衮带着忠于他的满蒙汉八旗大军,大举向关内进发了。此一去,终于成就了大清国二百六十七年江山。

相传多尔衮进关时,曾遇一老叟迎于马头,扬言道:「成也摄政王,败也摄政王。」

多尔衮听出此话有些来历,便亲自下马盘问道:「老人家,这么说,江山由孤得之,亦由孤失之?」

老头笑而不答,自顾自说:「自孤儿寡母得之,自孤儿寡母失之。」

说完便不见了。

按满清于一六四四年入关,成功于摄政王多尔衮之手,时顺治才六岁,由寡母孝庄太后扶持,走向御座;至一九一一年溥仪逊位,当时当政者贤醇亲王载沣,也已封为摄政王,时溥仪也不过六岁,由寡母隆裕太后牵着,走下太和殿的御阶。

究竟是巧合,是偶然,还是那报应不爽的历史轮回?

多尔衮出师四天,前锋正穿辽河套指向锦州,为了与流寇抢时间,争速度,多尔衮一边派出降将、前明总兵祖大寿,去宁远城劝降吴三桂,一边打算在劝降不成后,便让大军绕过宁远、山海关,直接从蓟州或居庸关长城进入内地,先一步拿下北京。

不想前锋抵达辽河西岸时,又接到有关明朝的情报,先是吴三桂、唐通接到崇祯的手诏,令他俩火速带领本部人马,或增援北京,或协守居庸关,眼下唐、吴二人,都遵旨率部弃关西进。

多尔衮得知这个消息,那高兴劲难以形容,满洲八旗善野战不善攻坚。这以前,他们可深入内地,在河北、山东一带驰骋,明军数十万莫敢撄其锋,但数次攻宁远和山海关,却都是无功而返。不想眼下这两座名城竟主动放弃了,这就是说,他们进入关内已畅通无阻了,根本就用不着绕道走居庸或蓟州了,也用不着祖大寿的劝降了。

这真是天赐良机啊!

这时,范文程和洪承畴还在后面,多尔衮马上令人将此喜讯送到后方,催范、洪二人火速赶到前头来。二人得知消息,几经商议,几乎是在赶路途中,由洪承畴执笔将一个说帖写好,送呈多尔衮之前。在这个说帖里,洪承畴请睿王下旨,让辎重行李居后,全军轻装急进,计道里、限时日,务必以最快的速度,抢在流寇之前进入京畿一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非常着迷,尤其是关于那些在历史巨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小人物”。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没有只关注那些帝王将相,而是把镜头对准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我读到那些因为战乱而颠沛流离的百姓,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各种艰难的选择,那种绝望和无奈,让我感同身受。还有那些曾经效忠于明朝,但在新政权下挣扎求生的官员和士人,他们的内心纠结和痛苦,也被作者描绘得十分动人。有一段描写,作者刻画了一个曾经是明朝小官吏,在新朝建立后,既不愿意投降,又无法逃避,最终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的无奈形象,读得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不仅仅是那些大事件的记录,更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集合,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作者用他细腻的笔触,让这些曾经被遗忘的人物重新焕发了生命,非常有感染力。

评分

这本书太出乎我意料了!我原本以为这只是又一本讲明末历史的书,但作者的叙事方式和切入点完全抓住了我。开篇的那一段,作者描述了京城在崇祯十七年年初的那种压抑又诡异的气氛,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每个细节都透露着不安。他没有直接切入大战,而是从一些小人物的视角出发,比如那些为生活奔波的百姓,还有那些在风雨飘摇中试图维持秩序的官员。你能感受到那种末世的恐慌,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无力感。尤其是我读到关于那些小官僚在官场上勾心斗角,但面对大局却无能为力的描写时,感觉特别真实,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亲眼看到大厦将倾的景象。作者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甚至有些地方还带着一丝黑色幽默,让人在沉重中又能找到一点喘息的空间。他对历史人物的刻画也很立体,不是简单的脸谱化,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抉择和挣扎。这本书让我对明末的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只是干巴巴的史实堆砌,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

评分

这本书在描绘政治斗争方面,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似乎对明末的朝堂政治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历史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导致明朝覆灭的政治根源。我特别喜欢他关于“党争”和“内耗”的论述,他把那些错综复杂的官场派系斗争,以及那些官员们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的无休止的争斗,描述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大臣们如何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如何为了权力而陷害同僚,我真是忍不住皱起了眉头,感觉这些事情在现代社会也有某种程度的体现,只是换了另一种形式。作者对崇祯皇帝的刻画也十分精彩,他展现了这位末代皇帝的无奈、猜忌以及最后的绝望,那种“事与愿违”的悲剧感,在他笔下被放大了很多。我记得有一个章节,描写了崇祯在得知北京被攻破时的反应,那种从震惊到愤怒再到绝望的情绪转变,作者写得非常细腻。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一个王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外敌入侵,更多的是内部的腐朽和分裂,作者把这一点展现得非常深刻。

评分

这本关于明朝灭亡的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我一直觉得历史书上的战争描述有些过于宏大叙事,缺乏代入感,但这本书完全不同。作者在描述李自成攻打北京的几个关键战役时,简直是把读者直接拉到了战场前线。他详细描绘了攻城时的混乱,士兵们如何呐喊、厮杀,箭矢如雨点般落下,火光冲天,还有那种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真实感。更难得的是,他没有忽略那些普通士兵的命运,那些在战场上为了生存而拼命的普通人,他们的恐惧、绝望,甚至是那一丝求生的本能,都被作者捕捉到了。我记得有一段描写,是在攻打北京城的一处关键城门,双方士兵的搏杀异常惨烈,作者用了大量的感官细节,比如汗水、血腥味、金属碰撞声,还有士兵的喘息声,读起来让人心惊肉跳。同时,作者也穿插了一些对战术和战略的分析,让你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局面,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写法,让我对战争的理解更加全面。这本书不仅仅是讲故事,更是让你去感受那个残酷时代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结尾部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没有落入俗套地描绘胜利者的光辉,而是更加关注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当李自成最终进入北京,我以为故事会以他的胜利而告一段落,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他花了很大篇幅去描述李自成政权的短暂和最终的失败,以及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苟延残喘的挣扎。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讲述清军入关以及后续统治的建立时,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描绘成征服者,而是也探讨了他们的策略、他们的统治方式,以及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巩固政权的。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剃发令”的描写所触动,它不仅仅是一个命令,更是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冲突和统治者的意志。作者对这种剧烈变革时期,普通民众所经历的痛苦和适应,也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是如此的复杂和难以预测,胜利者和失败者之间的界限有时会变得模糊,而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充满了无数个体的命运沉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