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2版)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女性文學
  • 中國女性
  • 生命故事
  • 傳記文學
  • 女性研究
  • 社會文化
  • 曆史
  • 個人敘事
  • 重讀
  • 二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曆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係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

  從烈女賢媛、碑銘小說、史外綫索,到勞模事蹟和口述曆史,重新梳理兩韆年來各類中國女性的故事。

  中國女性傳記構成一個曆史傳統的領域,其重要性逐漸浮現。本書著手發掘這一豐富的傳統,是為瞭對中國女性曆史瞭解更多。然而我們發現,廣泛流播、曆史悠久的女子傳記,幾乎總是捲入到當時強有力的巨大意識形態議程之中。甚至那些允諾會進入內在生活的文類,諸如私人傳記概略和口頭訪問,也常常用當時流行的話語來講述那些生平故事。

  中國女子的典範故事以一種截然不同於現代西方模式的傳記概念而構成瞭挑戰。為瞭理解這些中國女子的生平故事,為瞭切實體會她們所做的選擇,必須認識到中國傳記傳統的文化特徵。「真實」的中國女子並非位於産生她們的、更大的文化規劃「之下、背後或之上」;她們就在這些規劃「之中」,在不同程度上參與瞭她們自己的生産,留下瞭一定程度上的適應、質疑、討價還價和偷樑換柱的挪用等種種痕跡,從而介入到對自身生平的敘述之中,並最終介入到曆史的寫作之中。

  中國傳記文類的權威論述仍多以男性為主,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曆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係統考察過,本書是首次嘗試。它預示著中國女子傳記作為一個有其獨特曆史重要性、學術完整性、獨特方法論及研究可能性的領域逐漸浮現。
塵封的記憶,不朽的篇章: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女性的思潮與抉擇 一部深度挖掘中國近現代知識女性群體在社會劇變中的精神肖像與生存策略的恢弘敘事。 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細膩的文本解讀,聚焦於二十世紀初至中葉,中國社會轉型期中湧現齣的一批傑齣知識女性。她們不僅僅是曆史的見證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和深刻的思考者。本書摒棄瞭傳統敘事中對女性的刻闆化描摹,轉而深入探究她們在傳統束縛與現代浪潮的激烈碰撞下,如何在思想領域進行自我塑造、如何在復雜的政治光譜中進行身份定位,以及如何在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的交織中做齣艱難的抉擇。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思潮的湧動”、“行動的軌跡”與“精神的隘口”三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展現瞭中國現代知識女性群體的多維麵貌。 --- 第一部分:思潮的湧動——在東西方思想的交匯點上確立自我 這一部分著重梳理瞭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的中國女性所接觸和吸收的西方思想資源,以及她們如何將其本土化,用以批判和革新根深蒂固的父權文化結構。 一、從“閨秀”到“學子”:教育革命的先驅 本書細緻描繪瞭二十世紀初女子學堂的建立背景及其對個體解放的深刻意義。重點分析瞭早期留洋學生群體,如浸潤於美國七校的女性精英,她們不僅學習瞭西方的科學與民主理念,更重要的是,她們在異國環境中完成瞭對自身“他者”身份的審視與重構。我們追溯瞭她們迴國後如何將現代教育理論應用於實踐,如何創辦教育機構,並在此過程中開始質疑“女子無纔便是德”的陳舊觀念。 二、新舊倫理的撕扯:個體自由與傢庭責任的悖論 知識女性的覺醒往往伴隨著對傳統婚姻和傢庭製度的挑戰。本部分深入剖析瞭知識女性群體中關於“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討論。通過梳理早期進步刊物上的論戰文章,揭示瞭這些先驅者在追求個體獨立情感與履行傳統孝道責任之間的巨大精神張力。書中不迴避討論“不婚主義”思潮的齣現,以及它如何成為女性錶達對父權製度抵抗的一種極端形式。 三、文學作為武器:從閨閣敘事到社會批判 本書將文學作品視為知識女性思想錶達最直接的載體。重點分析瞭早期白話文運動中,女性作傢群體所關注的核心主題——從對青春與愛情的懵懂探索,迅速轉嚮對社會不公、底層女性命運的深刻關懷。我們探討瞭她們如何藉鑒歐美現代主義的錶現手法,來描繪中國都市女性的內心世界,並最終將個人情感的抒發升華為對整個社會結構進行批判的工具。這種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是那個時代知識女性成長的標誌。 --- 第二部分:行動的軌跡——政治風雲中的角色定位與身份認同 知識女性的覺醒並非停留在書齋之中,而是迅速融入瞭國傢救亡圖存的洪流。本部分關注她們參與政治運動和公共事務的實踐過程,及其在不同曆史階段中的身份漂移。 一、從“女權運動”到“勞工解放”:參與公共領域的拓寬 本書詳盡考察瞭五四前後女權運動的組織形態及其訴求的演變。早期女權運動對政治權利的爭取,如何逐漸擴展到對工商業領域女性勞動權益的關注。我們通過考察她們組織的義賣、請願、街頭演講等活動,再現瞭她們如何衝破傳統對女性“公共性”的禁錮,將自身的聲音嵌入到民族主義話語體係中。 二、革命的召喚與意識形態的抉擇 隨著國民革命和隨後的國共分裂,知識女性麵臨著更為復雜的政治站隊問題。本部分著重分析瞭知識女性群體內部的分化:一部分選擇投身於國民政府的教育和文化建設;另一部分則被共産主義的階級解放理論所吸引,走上瞭更激進的革命道路。書中對那些活躍於左翼文化團體或地下工作的女性進行瞭個案梳理,展現瞭她們在嚴峻的政治環境下,如何將自我犧牲精神與革命信仰緊密結閤。 三、戰時體製下的文化生産與動員 抗日戰爭時期,知識女性的身份發生瞭顯著的變化——從爭取解放的“思潮者”轉變為動員民眾的“文化工作者”。本書分析瞭她們在戰時文藝、宣傳以及社會救助體係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探討瞭在民族危亡的背景下,個人主義和自由思想如何暫時讓位於集體主義的動員需求,以及這對她們後續的思想發展帶來的潛在影響。 --- 第三部分:精神的隘口——記憶、書寫與曆史的再審視 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這些知識女性在完成曆史使命後,麵對個人生活的沉澱和曆史進程的迴顧時所展現齣的復雜精神麵貌。 一、知識女性的“下野”與迴歸傢庭的張力 在新中國成立後,大量的知識女性被納入國傢體製,但與此同時,社會話語權和意識形態的重塑也對她們原有的個人主義傾嚮構成瞭新的限製。本部分探討瞭部分知識女性在新的政治語境下,如何重新調整她們的自我定位,以及這種調整對她們個人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帶來的內在衝突。 二、口述曆史的意義:沉默與自我敘事的重建 通過對少量存世的晚年訪談和未發錶的手稿的挖掘,本書嘗試構建一個“後見之明”的視角。我們審視瞭這些女性在迴顧自己充滿波摺的一生時,是如何篩選記憶、重塑敘事的。這種自我敘事的重建,往往是她們在曆史洪流被大一統話語覆蓋後,為個體經驗爭取價值的最後努力。 三、超越“模範”:現代性的持久遺産 本書的結論部分強調,這些知識女性的價值不在於她們是否完全符閤任何一種單一的“模範”標準,而在於她們為後世留下的關於“如何在一個動蕩時代中,以知識和良知來定義自我存在”的深刻啓示。她們的探索,為理解中國現代性的進程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女性維度,她們的睏境與成就,至今仍是中國社會文化研究中亟待深入挖掘的寶藏。 --- 本書特色: 史料紮實,視野開闊: 整閤瞭檔案文獻、私人信函、早期報刊、學術著作等一手資料,力求還原曆史的復雜性。 理論反思深刻: 運用後殖民理論、性彆研究等視角,對中國近現代史中的女性敘事進行多層次的解構與重構。 敘事引人入勝: 盡管學術性強,但通過鮮活的個體案例和清晰的邏輯結構,展現齣知識女性命運的戲劇性與深刻性。 本書適閤人群: 中國近現代史研究者、社會學與性彆研究學者、對知識分子群體變遷感興趣的讀者,以及所有關注中國女性發展史的普通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十四位世界各地的知名漢學傢,皆為中國女性史研究的權威人物:

1.曼素恩(Susan Mann)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曆史係榮退教授,研究明清中國、東亞的傢庭與性彆關係、中國婦女史等。

2.賀蕭(Gail Hershatter)

  美國加州大學聖剋魯斯分校曆史係教授,研究近代中國社會與婦女史。

3.錢南秀

  美國萊斯大學東亞係副教授,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婦女與性彆。

4.盧葦菁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曆史係副教授。研究中國婦女、傢庭與婚姻史、帝國晚期的社會與文化史。

5.季傢珍(Joan Judge)

  加拿大約剋大學曆史係教授,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報刊史及婦女史。

6.鬍纓

  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東亞係副教授。研究中國文學與文化、女性主義理論。

7.姚平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曆史係教授,研究唐代婦女與唐代宗教。

8.柏文莉(Beverly Bossler)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曆史係教授。研究唐宋元時期的性彆、婦女與傢庭史。

9.柯麗德(Katherine Carlitz)

  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語文學係教授。研究明清小說、戲劇與中國性彆關係史。

10.伊沛霞(Patricia Ebrey)

  美國華盛頓大學曆史係教授。研究中國宋代社會文化史。

11.王安(Ann Waltner)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曆史係教授。研究十六、十七世紀的中國社會史、婦女史、宗教等。

12.伊維德(Wilt Idema)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教授。研究中國民間文學、敘事文學、婦女文學。

13.魏愛蓮(Ellen Widmer)

  美國韋爾斯利學院東亞語言文學係教授,研究中國文學中的性彆、在中國的傳教士、東亞比較文學、韓國文學等。

14.遊鑑明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近代中國與颱灣婦女史。

圖書目錄

編者序:遊鑑明
導言:鬍纓、季傢珍

一、學術方法論:傾聽沉默,質疑內質

1. 曼素恩(Susan Mann):傳記史料中的言與不言
2. 賀蕭(Gail Hershatter):重獲新生:二十世紀五○年代陝西農村婦女勞動模範的産生

二、傳記與教化
3. 錢南秀:「列女」與「賢媛」:中國婦女傳記書寫的兩種傳統
4. 盧葦菁:貞女傳記:禮儀論辯、道德批評和個人反思的平颱
5. 季傢珍(Joan Judge):典範時間與世俗時間:魏息園的《綉像古今賢女傳》與晚清時刻
6. 鬍纓:性彆與現代殉身史:作為烈女、烈士或女烈士的鞦瑾

三、非傳統的傳記資料
(一)碑銘及小說
7. 姚平:唐代女性墓誌綜覽
8. 柏文莉(Beverly Bossler):貞操的想像:從貞妓到節婦
9. 柯麗德(Katherine Carlitz):情婦、長舌婦、妖婦與良婦:明中期墓誌銘及小說中爭競的女性形象
(二)史外綫索
10. 伊沛霞(Patricia Ebrey):嚮皇後(1046-1101)及史傳以外的傳記資料
11. 王安(Ann Waltner):生命與書簡:對曇陽子之再思

四、自己的聲音?
12. 伊維德(Wilt Idema):薄少君百首哭夫詩中的自傳與傳記性質
13. 魏愛蓮(Ellen Widmer):清代中期江南的女性傳記作傢
14. 遊鑑明:改寫人生之外:從三位女性口述戰爭經驗說起

結語:如何閱讀中國女子傳記
附錄 1:正史列女傳統
附錄 2:《世說》賢媛傳統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導    言
  
  劉嚮(西元前77-前6年)編纂的《列女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國漆室邑的一個女子因「魯君老、太子幼」而憂傷,這時,鄰傢婦人迴應說,此乃「大夫之憂」,而非女子之憂,漆室女反駁說:「昔晉客捨吾傢,係馬園中。馬佚馳走,踐吾葵,使我終歲不食葵。……夫魯國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禍及眾庶,婦人獨安所避乎?」

  大約在這個故事編纂兩韆年之後,鞦瑾(1875-1907)寫下瞭下麵這首詩:
  
  幽燕烽火幾時收,
  聞道中洋戰未休。
  漆室空懷憂國恨,
  難將巾幗易兜鍪。
  
  漆室女的故事為這位現代詩人評論其時代提供瞭貼切的典故。這一典故允許她吐露對二十世紀初中國民族危機的關切、批評妨礙她充分參與政治的性彆約束。鞦瑾自己不久後真的「將巾幗易兜鍪」,領導製訂瞭反對清政府的軍事起義計畫,而這一行動使她付齣瞭生命的代價。一九一一年民國建立時,她被贊頌為民族主義烈士。鞦瑾的一生從此變成瞭一個供後來的讀者們引用、模仿的現代典範故事,就像她本人引用漆室女的故事一樣。

  我們的導言以對古代《列女傳》的現代引用開始,因為它是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的原始文本(ur-text),並以此為本書中的所有文章提供瞭意識形態的、曆史的基礎。劉嚮這部收錄瞭一二五篇傳記的文集生成瞭一大傳統;這一傳統一直主導著中國有關女子的著述與思考,上迄編纂文集的西元前三十四年、下至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鞦瑾時代都還遠未終止。在長達兩韆多年的時間中,它作為斷代史——現存最早的例子是範曄的《後漢書》——地方史、各種教化文本以及文人著述中女子傳記部分的模闆發揮著作用。

  《列女傳》早已被譯成英文,近年,至少兩部英文研究著作以劉嚮的文本,以及官方女子傳記傳統為主題。但除此以外,至今多數研究中國傳記文類的權威論述仍是基於對男性傳記的分析。女子傳記的特性及其在中國曆史傳統中的位置尚未被係統考察過。

  本書乃這種係統研究的首次嘗試。它預示著中國女子傳記作為一個有其獨特曆史重要性、學術完整性、獨特方法論及研究可能性的領域逐漸浮現。在中國女性曆史與文學這一現已確立的研究領域的滋養下,下麵這些文章匯集瞭相當一批關於女子傳記的研究,範圍覆蓋瞭兩韆年的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示範瞭多個不同學科及跨學科的方法。

一、作為中國曆史資料的女子傳記
  
  本書所討論的女子生平故事不僅對中國女性曆史,而且對作為一個整體的中國曆史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資料。這些文章運用瞭不同的方法和各式各樣的材料,卻一緻證明,女子傳記能令我們重新思考一些曆史學術假定,修正我們關於主要曆史趨勢的理解。

  雖然《列女傳》及其後來各種修訂版本的明確目的是描繪、控製及規範女子生活,但不同文本的最終目標卻是塑造中國的文化與道德。劉嚮最初編這個集子是為瞭在儒傢價值標準下促進整個帝國——而非特定性彆的——文明發展。帝國晚期的學者們追隨劉嚮,用有德婦女的故事來譴責社會習俗的腐化,在他們自己的時代推行一種有關政治的道德願景。把女子傳記作為培養道德之方式的實踐也不是儒傢僅有,佛教徒、道教徒和現代的民族主義者全都把女子典範故事當作教育工具。

  儒士們沒有壟斷對教育性傳記的運用,同樣,被公認為有巨大影響力的《列女傳》對中華帝國的女子來說也並非唯一的道德模闆。對傳記在中國生平著述傳統中的意識形態霸權的這些重要挑戰,往往反映齣未載入史冊的、對儒學在中國文化中哲學霸權的挑戰。本書發掘齣瞭另一些女性傳統及非正統的「傳記」文類。前者最突齣的例子是「賢媛」傳統。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在西元五世紀所開創的這一傳統,在劉嚮《列女傳》所生産齣的有德典範譜係旁邊發展起來,使得中國文化領域中挑釁儒傢女性準則與社會規範的某些因素明確凸顯齣來。循著類似的脈絡,本書還考察瞭大量其他體裁的傳記紀錄,為探索被列女式文本所忽略的私人感情生活提供瞭洞見。例如,唐代的墓誌銘就凸顯瞭女子——和男子——生活中的私人側麵,比如,情感糾葛、虔信佛教這類在更受儒傢訓誡約束的標準傳記中大多隱匿不見的側麵。

  更重要的是,本書集中證明瞭,中國文化雖然時常因其延續數韆年而飽受稱頌,但它是不斷變化的,正如其賡續不絕一樣。事實上,正是這一動態演變使得這種延續成為可能。《列女傳》傳統在對其霸權的重重挑戰中勝齣,並持續瞭兩韆多年;但即便是它,也從未固定不變。它最標準的傳記功能是中國文化自我繁殖這一持續不斷之進程的媒介,而非永恆不變的文化造物。那些維護現狀的人通過引用古代先例,將他們自己對常見典範故事的闡釋挪用到其《列女傳》的擴充版本中,令自身閤法化瞭。同樣,那些現狀的批評者們,包括革命者鞦瑾,則認可對當代文化及政治權威的挑戰,並以這種方式賦予瞭古代故事以新的涵義。

  這一傳記傳統的流動性既反映、也構建瞭隨時變遷的文化、性彆規範。雖然傳記的一般目的——教導——在整個曆史中始終如一,但它所傳授的課程卻發生瞭至關重要的改變:從古代對數代同堂大傢庭的倡導到社會主義時代的增加棉花産量;從帝國晚期對殉節烈女的贊美到二十世紀初對革命烈士的頌揚。正是因為每一則生平故事都蘊藏著豐富的闡釋可能性,一位像鞦瑾這樣的現代讀者纔可能有目的地挪用古代漆室女的故事,把她自己備受阻撓的革命熱望與這位遠古女子政治焦慮聯係起來。很多像鞦瑾這樣的曆史人物在曆史長河的某個特定時刻調動、挪用或質疑傳記傳統的種種方式,更多揭示齣瞭她們所處的特定時刻的復雜性,而並非劉嚮文本中那套一成不變的價值標準。

二、女子傳記與女性貞節崇拜
  
  中國女子傳記傳統的動態性在從十到十四世紀所強調的規範的根本轉變中得到瞭最顯明的體現;這一轉變産生瞭後來廣為人知的「明清女性貞節崇拜」。轉變前的傳記材料對女性值得贊美的品質有著多焦點的描述,包括口纔、公共責任心以及經濟方麵的纔能。與之相反,後來的材料則日益強調對《列女傳》高度規定性的闡釋來嚴格規範女性道德與性徵。

  被認可的女性品質從劉嚮原初文本中的寬廣範圍(用瑞麗的話來說,包括瞭「知性美德」)窄化為妻子忠貞這一單一價值標準,是更廣泛的曆史力量的産物。這些力量包括:北宋(960-1126)與南宋(1127-1279)在遼、金、濛古勢力的政治-軍事威脅下所産生的地緣政治焦慮,以及這些北方遊牧民族截然不同的性彆規範所引起的社會威脅——當北宋陷落於金、南宋被濛元(1260-1368)徵服時,這些威脅戲劇性地變成瞭現實。這些外部産生的焦慮又雪上加霜地摻進瞭生於內部的焦慮,比如,這一時期,尤其是明(1368-1644)代晚期日益增長的女性識字率。第二個徵服王朝,清(1644-1911)進一步——雖然是搖擺不定地——發展瞭帝國對貞女及寡婦的奬賞係統,在一個人口快速增長、社會不穩定的時代成功地把它擴展到瞭普通人中。結果是貞節崇拜的持續強化。

  從宋代到清代對妻子忠貞日益加劇的激烈的、公開的、官方認可,及其在文人作品、斷代史與地方誌中所孵化齣的大量的典範故事,共同強調瞭女子作為象徵化身、女子傳記作為社會準則公告之工具的有效性。在政治、文化轉摺的關鍵時代——往往伴隨著王朝或政權更迭,這一象徵性、規範性角色的作用最為明顯。由此可見,婦德定義的演變既反映也同時構建瞭更寬泛的曆史趨勢。

三、文類思索
  
  在我們對女子生平故事之曆史復雜性與重要性的考察中,我們從如下假定開始,即,「biography」是一個縮略術語(shorthand term),一個方便的、約定俗成的英文翻譯。這一英文術語攜帶著它獨有的文體類屬期望,例如,按時間順序排列的結構和心理發展,但中國的材料一般不會實現這些期望。這些材料包括多種傳統形式,常常是簡潔扼要的短文,最多有幾頁篇幅。這些短文有著獨特的社會、文化功能,諸如詳述個人生活的某些側麵,而非完全展開個人生活。為瞭闡明這一區彆,概括齣中國傳記形式與西方不同的特徵,我們在此將簡要描繪中國生平著述傳統中的主要次文類。

  司馬遷的《史記》奠基瞭正史的「傳」。此書寫作於西元前一○九年到前九十一年之間,包括七十篇列傳或閤傳。除瞭關於呂後統治的一篇之外,司馬遷的钜著中沒有女子傳記。

  關於女子生平的傳記集始於西元前三十二年劉嚮的《列女傳》。女子傳記傳統與男子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重疊,而其顯著特徵是按照特定美德來組織章節安排。附錄於斷代史或地方誌的絕大多數女「傳」「是全無敘事細節的條目,雖然它們齣現在被約定俗成地譯為『biography』(傳)的標題之下」(參見曼素恩收錄於此書的文章)。這些高度公式化的條目無意於敘述生平,而意在突齣那些證明瞭特定婦女之典範美德的重要行為。

  與官方傳記並列的是私人傳記,一個至少始於十一世紀的流行文類。這一文類包括由傢庭成員、親密友人或非官府指定的私人學者所寫的傳記概略。這些概略往往是為瞭獲得或展示文學價值(literary merit)而作,經常是受新亡者傢庭的委託,最後也會收入作者的文集之中。有時,這些非正式的傳記是作為草稿而寫,稍後會作為官方傳記的素材提交。它們一般包括關於死者有德性的行為的紀錄,類似於那些在更正式的《傳》中所能發現的紀錄一樣;此外,也包括在更官方的傳記中不太閤宜的私密軼事。

  訃告/喪葬傳統也包括瞭豐富的傳記材料,包括墓誌銘、悼詞和殯葬文章。這些材料或者刻於石上,隨死者一起埋葬,或者立於墓前。雖然這一紀念文化主要是約定俗成的、說教的,但它往往能比正式傳記描繪齣全麵得多的女子生活圖景。

  正如中國、西方的傳紀觀念有著顯著的差彆,西方概念上的自傳在中國傳統文學中也並沒有一個現成的對應物。較恰當的對應物可以在詩歌傳統和作者死後齣版的文集中找到。這些集子代錶瞭個人一生的作品,被認為是較充分的生平紀錄。它們一般都有由著名作者撰寫的序跋,提供瞭文集作者的生平訊息,及序文作者的自傳信

四、方法論
  
  中國女子傳記的獨特性迫使我們發展相應的研究方法和閱讀策略,而這一傳記傳統的動態性要求我們極為謹慎地精心創建史料分析工具。

  如前所述,迄今為止,漢學學者們所精心設計的傳記分析模式聚焦於男子傳記,僅在最一般的層麵上適用於女子傳記研究。關於西方女子傳記的女性主義研究在過去幾十年間已經産生瞭重大的文本發現,並常常激發起理論反思,但對我們的研究計畫來說同樣價值有限。關於浪漫主義激發下的西方傳記傳統的研究及批評理論方麵更晚近的創新雖然非常有趣,但同樣沒提供什麼適用於中國傳統的方法。我們作這本書的初衷就是為瞭尋找足以涵括中國女子傳記傳統之豐富性與獨特性的適用方法。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的一個中國女子傳記研究關鍵問題,即,如何理解這些傳記的主體。我們中的一些人認為,學者的首要任務是復原曆史行動者之主體屬性(Subjecthood)的任何遺跡,同時不忘記形塑這一主體屬性的曆史限製。當傳記紀錄是有限的或程式化時,這在中國傳統女子傳記中很常見,我們必須既闡釋正統文本中的沉默與刪節,又要找到可能為瞭解該主體故事的一些片段提供途徑的新的非正統資料。與之相反,麵對著這些或正式、或非正式的傳記材料中任何統一的真實自我都不可捉摸的狀況,我們中的許多人完全放棄瞭對傳主內在性的尋求。取而代之,我們研究聚焦在中國女子傳記生産中無處不在的文化規劃。

  我們的中國女子傳記研究把我們引導到瞭關注主體性(subjectivity)、自我(selfhood)和能動性(agency)的西方女性主義哲學中一場重要辯論的中心。十年前是這場辯論最為激烈之時,當時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的混亂關係正處於頂峰。綱要性地總結一下:在後現代批評中,主體是通過一係列語言學的意指過程(signification)建構的結果,而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則堅持對其政治目的來說至關重要的自主、自我反思的主體性。作為一位後現代女性主義者,硃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提齣瞭一種同時求助於兩種批評的、頗有前途的理論立場:「被語言建構就是在一個給定的權力/話語網絡中被生産,但這一權力/話語網絡並非天衣無縫,而是有著內部的斷裂及不經意的巧閤,因此是有可能被重新意指、重新調用、從內部的顛覆性引用的。」一個傳記主體,諸如被女性貞節及流行文人話語的文化規劃所建構的明清貞女,仍可能像巴特勒所設想的那樣,是一個批判主體嗎?

  本書文章的作者們牢記著上述核心問題,麵對其曆史材料獨一無二的挑戰,使用瞭三種既有所重疊又相互包含的閱讀策略,每一位作者通常都依賴於不止一種策略。第一種是將各種類型的正式傳記定位到語境中閱讀,進行精細闡釋。這一策略的前提是關於中國女子生平的多數傳記著述都囿於慣例、高度程式化。唯一可能被復原的聲音並非傳記主體的,而是傳記作者們的——一般是男性。與其因這些限製而哀嘆,我們寜可嘗試剋服它們,集中關注這些文本所能有效揭示齣的更大的文化和世界構造規劃——它們貫穿於某個特定時刻對女子生平的描繪之中。

  我們的第二種策略找齣瞭關於女子生平新的、非標準的訊息來源,避開瞭正式傳記文本中的沉默與限製。這些來源包括小說——小說與非小說的邊界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比在我們當代世界更易相互滲透;個人書信——為我們理解官方紀錄的生平故事增添瞭新的維度;墓誌銘——作為規範資料的對抗文本(counter-text)發揮作用;具有上文提及的自傳傾嚮的詩歌;詩集序言;以及口頭訪問。

  解讀女子生平的第三種策略牽涉到找齣女子所寫的文本。發掘齣女子用自己的語言錶達自我的資料,允許我們至少剋服某些典型的列女式敘事的局限——在這一敘事中,女子隻能通過她們的行為得到錶現。雖然這類女性作者的傳記或自傳文本遠沒有我們所希望的那麼豐富,而且這些文本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曆史性彆觀的限製,但熟悉豐富材料基礎、不受嚴格類屬定義限製的研究者仍然能夠找齣,並富有成效地分析這類文本。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2版)》這本書,讓我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它以一種近乎平實的語言,講述瞭中國女性跌宕起伏的生命曆程。我驚嘆於作者的洞察力,能夠挖掘齣如此豐富而多樣的女性生命故事。書中的每一位女性,都仿佛是活生生的個體,帶著她們獨特的經曆和情感,展現在我麵前。我看到瞭她們的隱忍,看到瞭她們的反抗,看到瞭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看到瞭她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地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這本書讓我對“女性”這個詞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她們不再是標簽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曆史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對女性的價值有瞭更深刻的尊重。

评分

這本《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2版)》給我帶來的衝擊力是巨大的,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曆史的理解,往往是片麵的,尤其是在涉及女性的部分。過去那些被淹沒的聲音,那些不被重視的經曆,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充分的呈現。我被書中那些女性的堅韌與智慧深深打動,她們在艱難的環境中,用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去愛,去奮鬥。書中的敘事方式很獨特,它將個體生命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之下,卻又不失對個人情感世界的細膩描繪。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為她們的命運而感嘆,為她們的勇氣而鼓掌。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女性的故事,更是關於人性,關於時代,關於生命本身。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中國社會的復雜性,以及女性在這個社會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2版)》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是沉甸甸的。它並非是一部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作者的筆觸非常冷靜,但字裏行間卻湧動著強大的情感力量。那些被收錄的生命故事,跨越瞭漫長的時間維度,展現瞭中國女性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磨難與奮鬥。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去想象她們當時所處的睏境,去感受她們內心的煎熬。書中的敘述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不是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摺射齣整個社會的變遷。我尤其被那些看似平凡卻蘊含著巨大能量的女性所打動,她們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卻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這本書讓我反思瞭許多關於女性地位、社會角色以及個人價值的議題。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過去,也啓迪著未來。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讓我對“中國女性”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在此之前,我對女性的認知可能比較單一,更多地是從一些宏大的曆史敘事中去理解。但《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2版)》則將視角拉得很近,聚焦於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她們的喜怒哀樂,她們的掙紮與堅持,都變得無比真實。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她們所處的時代,親眼目睹瞭她們的生活。那些被壓抑的纔華,那些被剝奪的權利,那些為瞭生存和尊嚴所付齣的努力,都讓我深受觸動。作者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做得非常紮實,這使得書中的故事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與過去女性的對話,她們的故事,讓我對“女性力量”有瞭更深刻的體悟,這種力量,不是外在的張揚,而是內在的堅韌與智慧。

评分

這次終於拿到瞭期待已久的《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2版)》,迫不及待地翻開。書中的每一頁都仿佛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被曆史洪流或輕描淡寫或遺忘的女性生命。我一直對那些在時代變遷中默默承受、又頑強生長的女性形象充滿好奇,她們的故事,是構成我們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閱這本書,我仿佛能聽到她們穿越時空的低語,感受到她們內心的波瀾。書中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女性生活狀態的描繪,都力求真實而細膩,沒有過多的渲染,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捕捉,那些生活中的瑣碎,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那些點滴的溫情,都構成瞭她們完整的生命圖景。讀完後,我對中國女性的韌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心靈共鳴的旅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