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真实的故事

毛泽东:真实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exander V. Pantsov, Steven I. Levine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中国现代史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政治
  • 20世纪中国
  • 革命
  • 文化
  • 历史
  • 领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5年唯一必读!
全球独家一刀未剪中文版
最具权威性毛泽东传记!

  披露首次解密的苏联档案,拨开神化与丑化的迷雾
  再现毛泽东作为革命者的激情与权谋,
  作为独裁者的残暴与盲目,
  以及身为丈夫与父亲的复杂人性
  从青年重视农民运动的革命者,到老年将全中国卷入斗争的掌权者



  由亚历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梁思文(Steven I. Levine)两位教授所撰写的《毛泽东:真实的故事》,首次揭露「俄罗斯社会暨政治史国家档案」中庞大丰富的中国共产党机密文件,包括中共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卷宗文件、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帐册及财务收据、共产国际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指令、列宁、史达林、托洛茨基和其他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文件、中共及国民党派驻共产国际代表的秘密报告,还有许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王明等中共高阶党员的相关资料。

  潘佐夫与梁思文利用共产国际所保存的毛泽东私人信件、他和史达林、赫鲁雪夫的会谈速记记录、苏联医生汇整的毛泽东病历、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和共产国际特务的秘密报告、毛泽东妻儿子女的个人资料,包括早先大家都不知道的第九个小孩于莫斯科出生的出生证明等珍贵史料,以全新视角重新解读毛泽东的一生。

  《毛泽东:真实的故事》内容丰厚扎实,全书共分36章,呈现毛泽东的多样性面貌——他是革命家、也是暴君;是诗人、也是专制者;是哲学家、也是政客;既为人夫、却又四处留情。毛泽东尽全力繁荣国家、巩固国际地位,却又自陷于政治和意识型态的死巷,并沉浸在个人崇拜中。作者潘佐夫与梁思文将毛泽东从圣人及恶魔的刻板印像中解放出来,还原为历史上一个有血有肉、复杂多变的人物,重新评价他的政治功过和私人生活。

本书特色

  ‧透过苏联解密档案,独家解读毛泽东与史达林、赫鲁雪夫的往来交恶秘辛,描绘苏联扶植、操控、牵制中共的错综关系,了解毛泽东于苏联羽翼下之危局和机运。

  ‧唯一跳脱中共官方神话与个人经验之侷限,以最新史料揭露毛泽东多样面貌真相的权威传记。更以过去未见的机密档案解开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背后的真相。

  ‧描绘这位自诩诗人的专制者如何从年轻时对革命的理想与坚持,转变为晚年对权力的执着与狂热。分析毛泽东严密矫饰、「丧事当做喜事办」的宣传手法,揭露毛泽东以「创造阶级敌人」迈向成功之冷酷哲学和阴狠果决的斗争手段。

全球媒体一致赞誉:  

  潘佐夫及梁思文已开启或许可称为最后的档案宝库,并以此描绘中国的革命巨人。他们以清晰的叙事及令人眩目的轶事,呈现出一个更完整的毛泽东、更多他身为人而具有的多重面貌,同时也展现出他如何热切地与史达林合作。──Patrick Tyler,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

  这本书是根据苏联的档案及最近在中国与西方解密的文献,从全新的视角展现中国领导人的生活与政治生涯……潘佐夫及梁思文成功地将毛泽东复杂人格的形像以平衡报导的方式呈现,并且展露出毛泽东信仰与行为间的矛盾。──Thomas P. Bernstein,《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终于出现一本展现毛泽东完整个人及政治面貌的着作─精力充沛的、理想化的、被蒙蔽的,以及最终邪恶的。作者大量使用中文文献资料,对毛泽东的家庭、同侪、敌人,以及毛泽东面对这些人时遇到的困境及他的应对之道有了更深入的见解。新发现的苏联档案也增加对毛泽东与史达林关系的认识。──Andrew J. Nathan,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一本新而重要的历史书籍……作者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在于他们对毛泽东的史达林主义的见解,以及认知到毛泽东各种运动中对苏联在经济上及意识型态上的仰赖。──John Pomfret,《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潘佐夫及梁思文生动地撰写了一本具权威性的传记。他们深入之前无法接触的苏维埃档案,永久地淘汰毛泽东的革命与苏联无关的政治神话。──Alice Miller,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一本全面性、可信度高的新研究,挑战对毛泽东与史达林、苏联关系的现有认知……伟大的舵手显得更有血有肉,他仍旧是复杂难解的。──《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具权威性的(传记)。──《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可信的……富含细节,这本书为未来毛泽东的传记立下一个高标准的典范。──Booklist

  全面的、有见识的、完整的……(一本)重要研究──Roderick MacFarquhar,《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这本书)对我们对这位伟大的舵手之认识提供了重大且令人毛发直竖的贡献──Jim Landers,《达拉斯新闻》(Dallas News)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


  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首都大学(Capital University)历史学教授、玛丽‧凯萨琳‧吉贺德人文学讲座(Mary Catherine Gerhold Chair in the Humanities)教授。潘佐夫生于莫斯科,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亚非研究中心(Moscow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获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颁授博士学位。出版多项着作,包括《布尔什维克与中国革命,1919-1927》(The Bolsheviks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9-1927)。

梁思文(Steven I. Levine)

  美国蒙大拿大学(University of Montana)莫林‧曼斯菲尔德及迈克‧曼斯菲尔德中心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博士。梁司文专攻现代中国政治及外交政策、美国—东亚关系,曾出版多本着作,其中包括与韩德(Micheal H.Hunt)合着的《弧形帝国:美国在亚洲的战争,从菲律宾到越南》(Arc of Empire: America's Wars in Asia from the Philippines to Vietnam)。

译者简介

林添贵


  国立台湾大学毕业,历任企业高阶主管及新闻媒体资深编辑人。译作近百本,包括《蒋经国传》、《蒋介石与现代中国的奋斗》、《宋美龄新传》、《裕仁天皇》、《被遗忘的盟友》、《季辛吉大外交》(合译)、《大棋盘》、《李洁明回忆录》、《雅尔达》、《躁动的帝国》、《转向:从尼克森到柯林顿美中关系揭密》以及卜睿哲的三本着作:《台湾的未来》、《一山二虎:中日关系的现状与亚太局势的未来》、《未知的海崃:两岸关系的未来》等。

图书目录

地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
长征路线图
主要人物
 
绪论  神话与事实
第一章  菩萨的义子
第二章  新世界的分水岭
第三章  我思故我在
第四章  空谷足音
第五章  红楼梦
第六章  民众的大联合
第七章  唿吸世界革命
第八章  「以俄为师」
第九章  布尔什维克战术的教训
第十章  加入国民党
第十一章  希望与失望
第十二章  与蒋介石斗法
第十三章  统一战线瓦解
第十四章  走上苏维埃之路
第十五章  井冈山上红旗飘扬
第十六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十七章  在共产国际羽翼下
第十八章  共产党式狗咬狗
第十九章  长征
第二十章  西安事变
第二十一章  谈情说爱的哲学家
第二十二章  巩固对中共的控制
第二十三章  史达林、毛泽东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十四章  红色麦加朝圣
第二十五章  韩战
第二十六章  新民主主义的矛盾
第二十七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二十八章  大转折
第二十九章  思想大解放
第三十章  大跃进
第三十一章  饥荒与恐惧
第三十二章  「海瑞罢官」
第三十三章  造反有理
第三十四章  红卫兵的悲剧
第三十五章  五七一工程疑云
第三十六章  赤皇驾崩
尾声
 
附录
毛泽东年表
毛泽东系谱
 
註释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绪论

神话与事实


  历史人物应该有客观的传记。可是,即使在最佳状况下要写出这样一本传记,挑战也很大。传记作家必须探索似乎没完没了的已出版和未出版的资料来源(经常涉及多种语文)、翻遍无数档案的内容、筛析真相事实和谣言虚假、在公开角色与私下角色之间找出平衡,判断传主一生的智愚。传主若是死守秘密的封闭社会领导人,困难度更要加倍。要为现代中国的创建人毛泽东写传,尤其如此。但是,现在距他在一九七六年去世已经三十五载,中国已发表重要的新文件,我们又可独家取得前苏联的重要档案,因此对于现代史上这位最重要的中国领导人已经可以得出更清晰、更精细、更完整的图像。这是这本传记的目标。

  其实,自从一九三六年七月,美国新闻记者艾德加‧史诺(Edgar Snow)首度写下毛泽东的生平故事以来,毛泽东已是无数西方文字写作的传记之主角。一年之后,史诺以这篇故事为中心写成《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这本影响历史深远的书迄今仍在印行。从西方文字写作的毛泽东传记脉络而言—我们写的这本传记很显然不合这个脉络—很值得说明为什么这个游击队头目转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会和这位年轻的美国记者会面。

  史诺在一九三○年代中期已是知名的新闻记者,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极端同情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他的文章散见于《纽约前锋论坛报》(New York Herald Tribune)、《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等主流媒体,享有思想独立的声誉,并不像在中国的其他左翼记者那样公开夸耀他们的亲共观点。

  也正由于这份声誉,吸引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注意。他们打算利用这个三十一岁的美国人改善他们的公共形象、扩张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史诺也有他本身的理由要找毛泽东。他是个雄心勃勃的记者,有追求重大新闻的本能,当然不放过可以轰动四方的独家报导的机会。两个人都想利用对方。史诺在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三日抵达陕北的保安,两天前毛泽东才在这个边区荒城扎营。毛泽东正在躲避国民政府首脑蒋介石委员长的追剿,国军已经痛击中国红军。

  毛泽东同意接受史诺一系列访谈;访谈中,他首先详细叙述童年身世及青少年时期的故事,然后才畅述他作为共产党革命家的事业。共产党挑选史诺是个很聪明的决定。这个容易受感动的美国人把毛泽东看成明智的圣哲之君、相貌像林肯、聪明、和气、有自信。两人一连多日在窑洞里秉烛夜谈,史诺拚命在笔记本上记下毛泽东的独白,很快就成为毛泽东的记录员、而不是有判断力的记者。任务一完成,史诺带着宝贵的笔记回北平,开始整理文稿,写成《红星照耀中国》。

  果如毛泽东和史诺所希望,《红星照耀中国》大为轰动,西方国家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和左翼人士尤其喜欢它。它把毛泽东细腻地描绘成罗曼蒂克的革命家,在已经对日益专制、一板正经的蒋介石失去信心的西方读者心目中,触动同情的神经。史诺这本开路先锋作品替日后许多同样或甚至更同情毛泽东的作者所写的传记定了调。日后的着作和史诺的书只有一个重点完全不同。史诺认为毛泽东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忠实的信徒,其余作家则认为早在一九三○年代末期,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已变得威权专制且自力更生。根据这一派观点,毛泽东身为独立自主的思想家和主角,基本上已和莫斯科保持距离,不像在党内斗争中败给他的那些死守教条的中国史达林派。毛泽东有骨气,是真正的中国革命家,不是史达林(J. Stalin)的跟班。这正是想向美国读者解释中国革命的作者,觉得毛泽东有魅力的特征。

  早在一九四○年代末期、一九五○年代初期,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布兰德(Conrad Brandt)和诺斯(Robert North)等美国中国事务专家,就举毛泽东和史达林的关系、以及他对中国的观点为例,提出他自有一套「独立」见解的说法。这套说法日后成为经典之论。他们写说,史达林不信任毛泽东,认为他是「农民民族主义者」、不是共产主义者。甚且,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农村革命情势上涨,正足以证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具有「历史角色」的观点,乃是错误的。中国的「农民革命」乃是后殖民世界全面农民革命这个戏剧化时代的序幕。苏共和中共在一九六○年代初期分裂之后,俄国和中国学者也接受同样的思路。

  同时,毛泽东也摇身一变,从脚踏实地的革命家变成一九六○年代某位传记作家笔下的「蓝蚂蚁的皇帝」(指的是中国人全都穿蓝色衣服)。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毛泽东迁入从前皇室居住的北京紫禁城。往后几年,除了亲近同事和随从人员,别人愈来愈不容易接触到他。每次公开露面,事先必经仔细规划;接受访问和公开讲话也愈来愈深奥难解。毛泽东在世时出版的西方语文传记,包括着名的中国事务学者施兰姆(Stuart R. Schram)一九六七年推出的最佳巨作在内,大体上依据的都是中国共产党已发表的文件;毛泽东发表的文章、讲词和声明;和毛泽东晤谈过的外国访客之印象;少数政治上的熟人和敌人的回忆录;以及各种零散的资料。毛泽东具有独立性、能够有创意地把马克思主义调适进中国的环境,一直都是中心论述。

  乍看之下,这个论述颇有根据。直到一九四九年底,毛泽东从来没去过莫斯科,史达林也完全不认识他。同时,称毛泽东是「反列宁主义」、指控他犯了「托洛茨基主义」这项滔天大罪的负面报导,不时从中共党内外消息管道传到莫斯科。因此,赫鲁雪夫(N. S. Khrushchev)说史达林认为毛泽东是「住窑洞的马克思主义者」,显然也合乎逻辑。一九五○年代末期,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谴责史达林主义之后,毛泽东本人也经常回忆说,他意识到史达林不相信他。

  然而,仔细检视之后,关于毛泽东和史达林、苏联关系的这类定论,其实并不正确。事实上,近来出现的苏联和中国档案透露,毛泽东是史达林忠实的追随者,按捺着性子向他的主子一再表示效忠,直到史达林过世之后,才敢脱离苏联模式。

  这一项揭露是值得彻底再评价毛泽东的许多原因之一。真相早就躺在中国共产党、苏联共产党和共产国际(Communist International, Comintern)的秘密档案中。直到最近,这些档案才全部或局部公开。关于毛泽东政策、观点和私生活有许多新揭秘,最有趣的部分包含在莫斯科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党部档案室有关毛泽东及其敌人、友人未出版的文件当中。布尔什维克在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开始组织这个档案室。打从一开始,它的主要职责就不只限于蒐集与布尔什维克党史有关的文件,也负责蒐集与国际劳工及共产主义运动史有关的文件。一九四三年共产国际解散后,它所有的文件资料全部移交给中央党部档案室。一九五○年代,共产情报局(Communist Information Bureau, Cominform)的档案也都存放到那里。最后,一九九九年六月,前共产主义青年团档案也併入这个蒐藏。今天,这些整合起来的档案被称为「俄罗斯社会暨政治史国家档案」(Russian State Archiv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稍微介绍一下这些档案的内容,就可以知道它们是我们写这本毛泽东传记努力挖掘新资料的重要来源。

  第一,它们是全世界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苏联共产党党史文件最大的蒐藏所。它们蒐藏大约两百万份书面文件、一万二千一百零五份照片材料和一百九十五部纪录影片,分为六百六十九个主题。档案的核心部分是有关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十分丰富的文件。它们包括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卷宗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各种帐册及财务收据;共产国际和布尔什维克党给中国的指令;列宁、史达林、托洛茨基(L. Trotsky)和其他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文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派驻共产国际代表的秘密报告;许多重要的中国革命家之相关个人资料。

  有关中国共产党人私人文件的蒐藏,特别有意思。不像其他许多档案材料,即使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叶尔辛(B. Yeltsin)意识型态「解冻」的短暂时期,这些文件也不开放给大多数学者。它们一直锁在档案室的最高机密部门。即使今天民众要借阅这些档案也受到高度限制。只有本书作者之一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等极少数专家,才获准借阅这些材料,而且因与馆方人士及当今俄罗斯学者私交甚笃才能够持续接触到它们。这些管制材料包括三千三百二十八个卷档,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王明和其他许多中共高阶党员的相关资料。

  有关毛泽东的卷档最令人叹为观止。它包括十五卷非常独特的文件,有他的政治报告;私人信件;毛泽东和史达林、史达林和周恩来、毛泽东和赫鲁雪夫的会谈速记记录;由苏联医生汇整的毛泽东病历;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和共产国际特务的秘密报告;有关毛泽东妻儿子女的个人资料,包括早先大家都不知道的第九个小孩在莫斯科出生的证明;由他在中共党内政敌执笔控诉他的报告;还有许多苏联大使馆和KGB特务从一九五○年代末期至一九七○年代初期就中国政治局势呈报的密电。我们是首开记录可以利用所有这些材料的毛泽东传记作者—这些材料在重新评价毛泽东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时,乃是无价之宝。

  补充这些俄罗斯及中国档案的是近年来在中国出版的许多传记材料、回忆录和手册。其中有毛泽东的秘书、情妇、亲友故旧的回忆录和日记,全都有助于我们重新解读毛泽东的一生。同样重要的是北京中共中央委员会持有的一批受到严格管制的文件,这些档案近来因中国历史学者的努力而为人所知。档案内括十三册的毛泽东手稿集,时间上溯至中共建党之始。另外有七册韶山的毛泽东家族年谱、毛泽东的私下谈话记录、毛泽东之前不为人知的草稿、演讲稿、建议、评论、笔记及诗词。

  我们这本毛泽东传记是根据以上所有这些独特档案及最新出现的文件,再加上许多熟悉毛泽东的人士之访谈录所写成。因此,它的资料最新。近来张戎和哈利戴(Jon Halliday)着作的《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Mao: The Unknown Story)遭学术界批评,指它不可靠、判断歪曲。我们设法避免这些缺陷,比其他任何传记作者更仔细地、严谨地採用广泛的资料来源,审慎评估证据,提出不受政治考量影响的坚实、有力的判断。这种冷静的态度使我们可以呈现出这位伟大的舵手之多样性面貌—是革命家、也是暴君;是诗人、也是专制者;是哲学家、也是政客;既为人夫、又四处留情。我们展现出毛泽东既非圣人、也非恶魔,只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确尽全力要为国家带来繁荣,并争取国际尊敬。可是他犯了不少过错,自陷于政治和意识型态乌托邦的死巷,并且沉浸在个人崇拜之中,身边簇拥着一堆阿谀谄媚的廷臣。

  毫无疑问,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乌托邦者之一,但是他和列宁、史达林不同的是,他不仅是个政治冒险家,也是个民族革命家。他不仅推动激进的经济、社会改革,也在原本半殖民地的中国完成民族革命,并且统一了深陷内战的中国大陆。原本被先进的西方世界及日本所鄙视的中国及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手中争回了世界的尊敬。可是,他的国内政策造成全国大悲剧,数千万人断送了性命。

  我们也试图写出一个有血有肉、有趣的人的故事,花了相当篇幅讲述毛泽东的性格、个人及家庭生活,以及他的政治和军事领导。本书有许多摘自回忆录和访谈录的有趣故事,呈现毛泽东为人子、人夫、人父、朋友、情人,以及战略家、理论家、政治家和政治斗士的诸多面貌。我们从许多角度展现毛泽东也有七情六欲,会陷入深邃的忧郁,也会有飞涨的激愤,是个有强大意志力和野心的人物,在他担任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时,实际上获得无限制的权力。我们的目标是画出鲜活的图像,希望能使对毛泽东和中国所知不多的读者有兴趣一读。我们也试图描述毛泽东所遇到的五光十色的众多人物,以及他在中国居住、念书、工作和休憩的地方,从他出生地韶山沖到过得有如皇帝的紫禁城都会提到。我们这本书透过它最重要的领导人叙述现代中国的历史,试图传递中国的感受、气味和感触。

  我们的研究也发现许多有关毛泽东生平的惊人的新事实,需要修正我们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以及特别是毛泽东本人的既有的共同认识。根据广泛的研究,我们记载中国共产党从一九二一年建党至一九五○年代初期持续依赖莫斯科财务支持。仔细注意毛泽东的一生,我们发现只有考量到它持续依赖莫斯科对它下达权威的政策指导和指令,才能理解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有关张国焘、周恩来、刘少奇、蔡和森、瞿秋白、邓中夏、王若飞、陈云、李立三、高岗、俞秀松及其他人的档案材料也显示,中共依然听命于史达林及其副手,他们不但控制共产国际,手上也掌握着中共领导人的命运。我们从中共主要人物因为所谓的错误或「托派活动」被迫接受无数的、羞辱性的盘问及自我批判,可以看到这一点。甚至,还有证据显示史达林在一九三八年考虑公审周恩来、刘少奇、康生、陈云、李立三及其他人在内的共产国际官员。如果不是他放弃这个计划,许多中共领导人或许就成为他的枪下幽魂。不过,有些文件显示,他谋杀了大多数中共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的代表团人员(举行时间为一九三五年七月至八月)。

  史达林没把毛泽东列入「黑名单」。史达林本人及共产国际的确协助毛泽东在中共党内崛起掌权。其实,毛泽东并不像东德的瓦尔特‧乌布利希(Walter Ulbricht)、保加利亚的托多尔‧日夫可夫(Todor Zhivkov)或依附于莫斯科的其他中欧、东欧共产党领导人,但是我们不再有怀疑,他的确忠于史达林,向史达林寻求指导与支持(我们谈到毛泽东、史达林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至一九五○年一月的会谈,就会透露这方面的内情。同样有密切关系的是,我们会叙述韩战期间毛泽东和史达林侷促不安的关系。史达林并没有打算统一韩国,而是设法让美国不只和北韩交战,也和中国冲突,希望借此削弱美国。史达林企图进而在全球搧风点火掀起革命)。一直要到史达林于一九五三年三月去世之后,毛泽东才开始与苏联领导人保持距离。他觉得赫鲁雪夫是不值得信任的小丑,刻意蔑视他。我们会显示毛泽东和赫鲁雪夫个人不和,是中、苏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到了一九六○年代末期,中、苏交恶已升高到一个程度,却经常被低估。依据前苏联的秘密档案,我们显示在一九六○年代末期,中、苏关系已紧绷到苏联领导人甚至开始考虑武装介入中国事务,例如针对中国的工业重镇发动原子攻击或炸毁中国的原子基地。

  我们也试图呈现年迈的毛泽东于一九五○年代末期至一九七六年九月去世这段期间一个鲜明、客观的图像。这段期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一九五八至六一年)和文化大革命(一九六六至七六年),企图大胆依循独特的毛式社会主义路线改造中国社会,却造成极大规模的悲剧。这些事件全都根据新的档案材料检视,目的是指出其狂妄的目标和中共高级领导人彼此之间的权力斗争;毛泽东因为上了年纪,对他们日益疑神疑鬼,技巧地加以操纵以遂其目的。

  和传统观点不同的是,我们显示文化大革命不只是毛泽东最后的夺权斗争,而且是非常不幸、有许多严重瑕疵想达成其乌托邦理想—要在新的理想社会建立新的理想公民—的努力。到了一九六○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重建社会政治关系还不够。即使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人还是有惰性、自私自利。每个人都会潜藏贪婪的自我,梦想重回资本主义。因此,如果听任发展,即使共产党本身也会堕落。他因此得到一个信念:若不先捣毁中国文化里的旧传统价值,就不可能建立共产主义。然而,他显然低估了人性。这个误判不仅造成文化大革命失败,也使毛泽东主义的计划全盘破灭。毛泽东所拟想的粗糙的威权专制共产主义制度、一个严厉统制的社会,随着毛泽东本人去世也埋入地下。

  总结而言,身为历史学者,我们的职责不在责备或赞颂毛泽东。我们给自己订的职责是,尽最大努力详细地呈现二十世纪一位最有权有势的政治领袖。我们希望本书有助于读者对毛泽东、对他所生长的时代和国家、对他所创造的中国,有更深入、更正确的了解。

图书试读

第二十九章
思想大解放
 
一九五六年发生另一件事,大大震撼了中国和全世界。二月二十五日,赫鲁雪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秘密会议发表报告,谴责史达林搞个人崇拜。这位已故的独裁者被控诉多项罪行。赫鲁雪夫强调,史达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犯了严重错误,违反集体领导的原则,并且建立个人独裁。他谈起史达林在民族问题及农业政策上犯的错误,也谈他在苏联国际关系上犯的错误。然而,他没有提到史达林不信任毛泽东;赫鲁雪夫倒是提到史达林对待狄托犯了错误。

毛泽东没有出席这次苏共全代会。朱德、邓小平及其他人员代表中国共产党与会,他们将这个惊天动地的新闻回报给毛主席。毛泽东也大吃一惊。他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才发贺电给苏共二十次大会,照例歌颂已经去世的史达林。贺电提到「列宁创造、史达林养大的所向无敌的苏联共产党」。朱德也极为尴尬,他在大会主席台上才宣读贺电,全场掌声如雷。赫鲁雪夫这番话给人的印象是,他根本不管他的讲话会在共产世界引起什么回响。他甚至没把报告书交给外国的共产党过目。毛泽东必须靠新华社译自《纽约时报》三月十日刊登的全文,才得知箇中内容。赫鲁雪夫只顾着解决自己的问题。换句话说,在谴责史达林主义时,这位苏联新领导人的行径与史达林无异,一点儿都不怀疑莫斯科所有的卫星附庸国家会照单全收克里姆林宫所讲的一切。他们曾经在一九三九年接受令人难以置信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即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完全翻转了苏联与希特勒德国的关系,而今他们也将接受史达林被批判。
 
然而,经过一番思索,毛泽东压抑下原先不痛快的感觉。姑且不论其他,批判克里姆林宫前独裁者使他彻底解脱。赫鲁雪夫于一九五四年到访所开始的过程,现在达到它合逻辑的结尾。隔了一阵子,赫鲁雪夫送来了官方正式消息,毛泽东注意到这个拆卸史达林神坛的苏联首脑并没有百分之百的自信。他很明显试图争取毛泽东的赞同。毛泽东为此甚爽;它证实了他原先对赫鲁雪夫的印象;赫鲁雪夫是个软弱的伙伴。这个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在私函中告诉毛泽东,苏共通过了有关史达林的决议之外,又提议协助中国兴建五十一个军事项目和三个科学研究机构。他也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兴建一条连接新疆乌鲁木齐到中苏边境的铁路。换句话说,赫鲁雪夫企图争取毛泽东。一九五六年四月七日,赫鲁雪夫的个人代表米高扬和中方签署了一份苏联援助兴建五十五个新工业设施(包含制造火箭和原子武器的工厂)的协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毛泽东:真实的故事》,我最大的感受是,任何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都隐藏着无数个体的命运和选择。毛泽东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核心的驱动者之一,他的思想、他的决策,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影响了亿万人的生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关注了政治层面的博弈和策略,更深入地挖掘了他内心深处的动机和考量。书中对他在不同历史关头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斗争的描绘,极具感染力。有时,我甚至会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与他一同经历那些艰难的抉择。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毛泽东:真实的故事》给我带来了极其宝贵的阅读体验。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被定义为“伟人”或“领袖”的历史人物,也同样拥有普通人的情感、欲望和局限性。书中对毛泽东在决策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内部的矛盾、以及外部环境的制约,都有着细腻的描写。这使得我能够以一种更加人性的视角去理解他的行为,而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政治符号上。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毛泽东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权力的博弈、人性的挣扎以及历史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于毛泽东的认知是相当有限且片面的。我曾以为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是黑白分明的,要么是伟人,要么是罪人。但《毛泽东:真实的故事》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展现了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的不同面向。我看到了他作为革命家的果断与魄力,也看到了他在个人生活中的情感纠葛与挣扎。书中并没有回避他犯下的错误,也没有过分拔高他的功绩,而是力求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呈现一个更接近真实的他。这种不带偏见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开始独立思考,并对历史事件产生更深入的探究欲望。

评分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许多关键节点,我总是感到一种模糊不清的困惑,总觉得在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上,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和深刻的解释。《毛泽东:真实的故事》恰恰填补了我的这一认知空白。作者的叙事逻辑清晰,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一一梳理,并巧妙地将毛泽东的个人经历与时代大潮紧密结合。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但文字的深度和细节的丰富程度,远超一般的影像资料。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历史细节的挖掘,这些细节往往能揭示出宏观决策背后的动因,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被广泛接受的历史结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着实让我对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关键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一直以来,我对毛泽东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和官方宣传的形象。然而,阅读《毛泽东:真实的故事》的过程,更像是在剥洋葱,一层一层地揭开历史的面纱,触碰到一个更加复杂、多面、甚至充满矛盾的个体。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般的严谨,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包括尘封的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一些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材料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个立体的毛泽东形象。书中对于他早年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的影响,以及思想的形成过程,都有着极为详尽的描写,这让我能够理解为何他会做出后来那些影响深远的决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