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唯一必读!
全球独家一刀未剪中文版
最具权威性毛泽东传记!
披露首次解密的苏联档案,拨开神化与丑化的迷雾
再现毛泽东作为革命者的激情与权谋,
作为独裁者的残暴与盲目,
以及身为丈夫与父亲的复杂人性
从青年重视农民运动的革命者,到老年将全中国卷入斗争的掌权者 由亚历山大‧潘佐夫(Alexander V. Pantsov)、梁思文(Steven I. Levine)两位教授所撰写的《毛泽东:真实的故事》,首次揭露「俄罗斯社会暨政治史国家档案」中庞大丰富的中国共产党机密文件,包括中共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卷宗文件、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帐册及财务收据、共产国际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指令、列宁、史达林、托洛茨基和其他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文件、中共及国民党派驻共产国际代表的秘密报告,还有许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王明等中共高阶党员的相关资料。
潘佐夫与梁思文利用共产国际所保存的毛泽东私人信件、他和史达林、赫鲁雪夫的会谈速记记录、苏联医生汇整的毛泽东病历、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和共产国际特务的秘密报告、毛泽东妻儿子女的个人资料,包括早先大家都不知道的第九个小孩于莫斯科出生的出生证明等珍贵史料,以全新视角重新解读毛泽东的一生。
《毛泽东:真实的故事》内容丰厚扎实,全书共分36章,呈现毛泽东的多样性面貌——他是革命家、也是暴君;是诗人、也是专制者;是哲学家、也是政客;既为人夫、却又四处留情。毛泽东尽全力繁荣国家、巩固国际地位,却又自陷于政治和意识型态的死巷,并沉浸在个人崇拜中。作者潘佐夫与梁思文将毛泽东从圣人及恶魔的刻板印像中解放出来,还原为历史上一个有血有肉、复杂多变的人物,重新评价他的政治功过和私人生活。
本书特色 ‧透过苏联解密档案,独家解读毛泽东与史达林、赫鲁雪夫的往来交恶秘辛,描绘苏联扶植、操控、牵制中共的错综关系,了解毛泽东于苏联羽翼下之危局和机运。
‧唯一跳脱中共官方神话与个人经验之侷限,以最新史料揭露毛泽东多样面貌真相的权威传记。更以过去未见的机密档案解开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背后的真相。
‧描绘这位自诩诗人的专制者如何从年轻时对革命的理想与坚持,转变为晚年对权力的执着与狂热。分析毛泽东严密矫饰、「丧事当做喜事办」的宣传手法,揭露毛泽东以「创造阶级敌人」迈向成功之冷酷哲学和阴狠果决的斗争手段。
全球媒体一致赞誉: 潘佐夫及梁思文已开启或许可称为最后的档案宝库,并以此描绘中国的革命巨人。他们以清晰的叙事及令人眩目的轶事,呈现出一个更完整的毛泽东、更多他身为人而具有的多重面貌,同时也展现出他如何热切地与史达林合作。──Patrick Tyler,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社长
这本书是根据苏联的档案及最近在中国与西方解密的文献,从全新的视角展现中国领导人的生活与政治生涯……潘佐夫及梁思文成功地将毛泽东复杂人格的形像以平衡报导的方式呈现,并且展露出毛泽东信仰与行为间的矛盾。──Thomas P. Bernstein,《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
终于出现一本展现毛泽东完整个人及政治面貌的着作─精力充沛的、理想化的、被蒙蔽的,以及最终邪恶的。作者大量使用中文文献资料,对毛泽东的家庭、同侪、敌人,以及毛泽东面对这些人时遇到的困境及他的应对之道有了更深入的见解。新发现的苏联档案也增加对毛泽东与史达林关系的认识。──Andrew J. Nathan,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
一本新而重要的历史书籍……作者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在于他们对毛泽东的史达林主义的见解,以及认知到毛泽东各种运动中对苏联在经济上及意识型态上的仰赖。──John Pomfret,《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潘佐夫及梁思文生动地撰写了一本具权威性的传记。他们深入之前无法接触的苏维埃档案,永久地淘汰毛泽东的革命与苏联无关的政治神话。──Alice Miller,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一本全面性、可信度高的新研究,挑战对毛泽东与史达林、苏联关系的现有认知……伟大的舵手显得更有血有肉,他仍旧是复杂难解的。──《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具权威性的(传记)。──《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可信的……富含细节,这本书为未来毛泽东的传记立下一个高标准的典范。──Booklist
全面的、有见识的、完整的……(一本)重要研究──Roderick MacFarquhar,《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这本书)对我们对这位伟大的舵手之认识提供了重大且令人毛发直竖的贡献──Jim Landers,《达拉斯新闻》(Dallas News)
巨龙的黎明: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风云的编年史 作者: [虚构作者名:陈望舒] 出版社: 远方文库 ISBN: 978-1-23456-789-0 --- 内容提要: 《巨龙的黎明》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古老帝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本书超越了单一人物的传记视角,旨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地缘政治冲突以及最终的革命浪潮是如何交织作用,催生出一个全新的政治实体。 本书的叙事始于清末的“新政”失败,详细考察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的遗产,以及辛亥革命爆发前夕各派系(立宪派、激进革命派、旧官僚势力)之间的复杂博弈。作者通过大量的档案材料和口述历史,重建了中华民国初年,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到地方军阀割据时期,国家权力真空下的社会生态。 核心部分深入探讨了“五四运动”及其对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群体的思想冲击。作者着重分析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不同思潮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矛盾中被选择、改造和传播。这种思想的涌动,为后续的政治动员奠定了基础。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前夕及战争期间的合作与竞争。详细梳理了国民政府在统一国家、推行“训政”过程中的得失,以及共产党如何在根据地建设、土地改革和动员农民方面取得的经验。作者没有回避国共两党在军事策略、意识形态纯洁性以及与国际力量关系上的巨大分歧,力求展现一个多维度的、充满张力的历史进程。 《巨龙的黎明》不仅关注高层政治和军事决策,更细致地描绘了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通过对乡村社会变迁、工人运动的兴起、知识分子流亡迁徙的描写,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中国的每一次重大政治决策,都深深根植于其深厚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之中。 核心章节与分析侧重: 第一部:帝国的黄昏与碎裂 (1900-1916) 本部分详尽分析了清末“预备立宪”的政治困境,探讨了地方士绅阶层对中央权力的消解作用。着重考察了辛亥革命在不同地区的爆发模式及其对地方精英的后续影响。作者认为,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并未解决中国最根本的“权力下沉与合法性重塑”的问题,为军阀时代的来临埋下了伏笔。对孙中山先生在流亡与回国期间政治理念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尤其关注其后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酝酿过程。 第二部:思想的熔炉与革命的萌芽 (1917-1927) 此阶段是文化和社会思想的剧烈震荡期。本书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论战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并将其置于全球性思潮冲突的背景下考察。重点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如何取代先前流行的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成为一股强大的组织性力量。在国民党“一大”及其后的改组过程中,本书详细剖析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如西方派、日本派、孙科派)如何影响其对共产党的吸收和容纳政策。对北伐战争的军事部署、社会动员以及在南方和中部地区建立的党政体系的初步形态进行了重建。 第三部:在破碎中求存与抗争 (1928-1937) 南京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并非如其宣传中那般光鲜。本书细致考察了国民政府在财政金融改革(如法币改革)、交通建设以及外交突围方面的努力与困境。同时,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国民政府在处理地方军阀残余势力、处理社会阶层矛盾(特别是工人运动的压制)方面的政策失误。关于中共早期根据地的发展,作者侧重于分析其在江西等地推行的土地革命政策,如何有效地在贫苦农民中建立了其群众基础,以及这种“土地革命路线”与城市工人运动路线之间的张力。 第四部:民族存亡与革命力量的重塑 (1937-1945) 抗日战争是检验和重塑中国政治力量的试金石。本书详尽记述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付出的巨大牺牲,分析了其后方大后方经济的崩溃与通货膨胀对民生的毁灭性影响。在共产党方面,本书着重分析了其在敌后根据地如何通过“三三制”政权和减租减息政策,有效团结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并成功地将反日斗争与长期的革命目标相结合。作者对延安整风运动的起因、过程及其对中共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统一性的贡献进行了细致考察,认为这是中共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史学方法与创新点: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作者不仅依赖传统的外交史和党史材料,更大量引用了社会学中的“地方精英研究”、经济史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以及人类学中的“乡村社会结构重塑”的框架。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地方士绅、农民和城市知识分子声音的捕捉,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毛细血管”感知的历史叙事,避免了宏大叙事中常见的“唯上史观”或“英雄史观”的局限性。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 在西方民主和东方专制、传统儒学与现代科学之间,近代中国是如何艰难地进行思想抉择的? 影响中国革命成功的因素中,是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更重要,还是对中国深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问题)的解决方案更具决定性? 在面对外来侵略时,中国的不同政治派别在国家认同和战略目标上,究竟存在哪些根本性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巨龙的黎明》并非提供最终答案,而是为读者提供了一面透视中国世纪性转折点的复杂镜子。它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牺牲与国家重生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