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时时有光:110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

岁月时时有光:110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周有光
  • 百岁人生
  • 访谈录
  • 文化
  • 历史
  • 人物传记
  • 语言文字
  • 时代记忆
  • 长寿
  • 光明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德高、学高和寿高的周有光先生2015年元月就一百一十岁了,堪称中国文化界的「人瑞」大学者。周老五十岁前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之后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八十五岁离开办公室,将关注的目光从研究字母、拼音、文字和语言学转移到世界史、文化学、时代变化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等问题的探索上。寿过期颐以后,周老仍然保有强烈的探索人类发展基本规律和当代科学技术新知识的浓厚兴趣,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周老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他以科学发展的一元性,对人类文明和中外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深层次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审视。他对文化学、人类发展史和21世纪发展前景等宏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学术声望超越国界,对当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位世纪老人大彻大悟,大智大勇,虽身居斗室,对天下大事、社会态势却了如指掌。在狭小的陋室里,知识渊博的周老与来访者侃侃而谈,无论是文字语言学、文化学,还是世界史或当代科学、人类发展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等等,都能以平实的言语,讲述关系人类命运当然也包括中国命运的大问题,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没有不痛不痒的套话,也没有故作艰深,更没有故作惊人之语,语言通俗风趣,且不失睿智。他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所获成就达到了近乎圆满的界限,而且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还向读者展示了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社会担当以及风范和人生境界。本书是第一本收录海内外採访周有光先生的文章之集大成者。
岁月时时有光:110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 导读: 本书并非关于周有光的访谈录,而是深入探究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人物群像与时代侧影的一部纪实作品。它聚焦于特定历史时期(1920年代至1980年代)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中,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自我、或随波逐流的普通人的命运轨迹。 --- 第一部分:南国的微光与北地的风沙(1920s - 1930s) 本书开篇将读者带回民国鼎盛时期,但这并非聚焦于权力中心,而是描摹了江南水乡与北方边陲城市中,知识分子、手工业者和新兴工商业者的日常生活图景。 一、 镇上的学徒与秘密的讲堂: 我们首先遇到的是一位名叫陈秉文的年轻人,他自幼在苏州城外一家丝绸庄做学徒。陈秉文的视角,展现了传统学徒制度在现代商业冲击下的挣扎与蜕变。他如何在昏暗的后院里,偷偷阅读新思潮的译本,并试图将“科学管理”的理念带入保守的家族企业,最终导致了与老掌柜间的深刻冲突。 书中详细记录了当时民间教育的窘迫与活力。在江阴一隅,几位失业的旧式塾师,如何集资创办了一所“平民夜校”。这里的学生背景复杂,有渴望识字的码头工人,有想要学习算术的小商贩,甚至有被遣散的旧式衙门文书。他们的课程表上,既有《新青年》的白话文,也有简单的几何公式。这段历史揭示了民间力量在推广新文化运动中的巨大韧性与局限。 二、 南洋归来的商人与海关的壁垒: 镜头转向厦门,这里是海外与本土交汇的前沿。我们跟随一位从南洋归国、踌躇满志的华侨商人林德培。林德培带着先进的橡胶加工技术和西式管理经验,试图在福建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工厂。然而,他遭遇的不是技术难题,而是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变幻莫测的税率以及外国列强控制下的海关壁垒。 书中引用了大量原始的商业信函与日记片段,细致勾勒出彼时商业环境中“关系”与“规矩”的拉扯。林德培最终的妥协与放弃,成了那个时代“引狼入室”与“闭关自守”两种思潮博弈的一个缩影。 三、 西北的固守与流动的边疆: 与东南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聚焦于一位扎根于甘肃定西地区的基层医者——李大夫。李大夫的行医经历,直观展现了现代医学在传统宗族社会中的艰难推广。他不仅要对抗瘟疫,更要对抗根深蒂固的巫术信仰和对“洋法”的集体不信任。书中共记载了几次李大夫成功救治重症的案例,以及他因此而遭受的质疑和排挤。他的故事,是关于“专业精神”如何在陌生环境中寻找立足之地的艰苦叙事。 --- 第二部分:战火、迁徙与理念的重塑(1940s - 1950s) 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结构剧烈震荡。这一部分关注的是在战乱与重建期,知识、艺术与政治理念如何在个体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一、 战时物资与地下电台: 本书重点刻画了重庆一座被疏散的兵工厂里的后勤人员群体。这些多是女性和年长者,他们负责在防空洞和简陋的工棚里维持物资的运转。其中,一位名叫王晓梅的会计,她的工作不仅仅是记账,更是通过微妙的数字调配,保护着工人们的口粮和工地的安全。书中通过她保存下来的几本“模糊账本”,重建了当时军工生产的真实成本与人力的消耗。 同时,我们深入到一处秘密的地下电台的维护者群体。他们是技术专家,却从事着与和平相悖的秘密工作。书中通过对几位老电台技术员的回忆,探讨了在信息被严格管制的时代,维护信息传递渠道的道德困境与技术成就感。 二、 大后方的“学术孤岛”: 在相对稳定的西南腹地,部分高等学府艰难维系着学术的火种。本书细致描绘了昆明西南联大周边,几位不同学科的教授,如何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例如,一位古文字学家,如何在没有可靠的拓片或原件的情况下,仅凭记忆和有限的资料,完成了重要的考据工作。书中对比了战时严酷环境对学术创作的“催化”与“压抑”的复杂作用。 三、 新政权下的“动员”与“新生”: 五十年代初,社会经历了一场快速的组织化进程。本书选取了上海一家大型纺织厂转型为“公私合营”的过程。重点不再是老板的去留,而是车间里那些曾经的“闲散工人”如何被重新组织起来,学习新的劳动纪律和政治理论。书中记录了工人们学习识字扫盲的场景,以及他们如何从被动的接受者,逐渐成为生产决策中的一部分,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的兴奋与迷茫。 --- 第三部分:变革的潮汐与个体的选择(1960s - 1980s) 这部分聚焦于社会运动对知识、技术和人际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个体如何重新寻找定位。 一、 乡村的“科学试验田”: 在人民公社化的背景下,本书记录了一位退伍军人,如何坚持在自己负责的试验田里推行他从部队学来的耕作技术,尽管这与当时的“大集体”模式格格不入。他的故事展现了基层干部在执行上级指令时,如何巧妙地运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智慧来保护自己的专业判断。他最终的成功,是建立在多次试验失败,以及与邻村干部的“秘密互助”之上的。 二、 文艺与“地下创作”的边缘: 本书深入探讨了特定历史时期,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如何处理创作与审查之间的关系。我们追踪了一位剧作家,他如何将深刻的社会隐喻,巧妙地植入到完全符合当时要求的话剧中,使得台下的观众心领神会,而台上的审查者却无从指摘。这种“双重文本”的创作方式,成为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 三、 启动的齿轮:八零年代的“窗口”: 随着政策松动,个体经济和技术引进开始萌芽。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深圳早期的一批“倒卖”电子元器件的小贩。他们是第一批尝到市场经济甜头的人。书中对他们早期的市场行为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们如何摸索定价机制、如何建立秘密的供货渠道,以及他们面对传统观念时所表现出的那种粗粝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创业精神。他们的故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即“效率”和“个人奋斗”重新进入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 --- 结语: 《岁月时时有光》并非一部宏大的编年史,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孤立的个体叙事,勾勒出一部“由下而上”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图景。这些人物,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时代的风暴中留下了属于他们那个瞬间的光亮与印记。本书旨在还原历史的复杂肌理,探寻在剧变时代中,人性的坚韧、智慧与无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范炎培


  1944年出生于江苏常州。常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吴地社会语言、民俗语言、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为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吴地文化》副主编。有《周有光年谱》、《常州方言》、《常州闲话——常州方言文化》、《常州闲话——学说常州话》等着作及相关论文出版。受聘于江苏理工学院,开设「常州方言文化」、「吴地文化」课程。

张森根

  1937年12月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和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协助周有光先生编辑和出版《朝闻道集》(世界图书公司,初版2010年3月和增订版2014年1月)、《拾贝集》(世界图书公司,2011年3月)和《百岁新稿》修订版(三联书店,2014年1月)。曾主持10卷本中文版《剑桥拉丁美洲史》的编译和出版。其他译着有《简明拉美史》《现代拉丁美洲》《独立以来拉美的经济发展》和《中美洲史》等。

图书目录

百岁学者纵谈天下事 10
赵诚(2005年10月)

和百岁老人周有光聊天 30
范炎培(2005年6月)

着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答记者问 41
教育部门户网站(2006年3月)

再访百岁老人周有光 49
范炎培(2007年10月)

访「人瑞」周有光 61
庞旸(2008年)

文章都要改到让中学生都能看懂 79
田志凌(2010年1月)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书法 89
丁剑、白鋭(2010年6月)

大同是理想,小康才是现实 107
灵子(2010年6月)

中国落后惊人  没有经济奇迹 129
马国川(2010年7月)

百岁学人谈语文现代化和网络语言 141
谢绮珊(2010年7月)

知识分子没有被收买——百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 144
马国川(2010年11月)

百岁学人周有光谈学校教育 164
新浪网文(2010年11月)

若走不出神玄学思维  实现现代化是空话 173
浩宇(2011年1月)

如何弘扬华夏文化——周有光答客问 178
《炎黄世界杂志》(2011年2月)

谈21世纪的出世与入世 190
新浪网文(2011年3月)

解放前我为何赞成共产党反对国民党 201
北方朔、贾葭、灵子(2011年4月)

百岁老人笑谈世界民主化浪潮 213
雷天(2011年4月)

一百零七岁的年轻思想者 239
马国川(2012年1月)

百岁学者周有光谈政治 250
周素子(2012年1月)

儒学要与现代化握手 262
常强、朱亚丹(2012年3月)

读《静思录》访周有光  喜沾世纪老人的思想精华 276
宋红(2012年3月)

专访: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289
白麦克(2012年3月)

复兴文化要在更新——周有光先生茶寿叙话 293
张冠生(2013年1月)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304
刘洋(2013年1月)

动脑保长寿  百岁仍写书——访一百零八岁的周有光 311
Sengen 康雪(2013年1月)

採访周有光手记 318
秦颖(2013年1月)

周有光给「地主」定位 325
韩三洲(2013年2月)

中国必须吿别专制 328
《苹果日报》(2013年3月)

文化史上的奇迹——专访世纪老人周有光先生 336
潘耀明、钟宏志(2013年3月)

周有光眼中的中国 346
颜昌海(2013年3月)

一个百岁老人的世纪史 353
转自Chaoxun杂志(2013年5月)

书房一角——访周有光先生记 363
朱航满(2013年8月)

回归文明的常识 370
陈芳、李灏(2013年9月)

汉语拼音之父周友光的岁数 383
《柏林日报》(2014年1月)

听一百零九岁的周有光先生谈笑风生 386
叶芳(2014年4月)

附录一:浅谈周有光先生的学术成就 390
苏培成

附录二:一百零八岁的智慧老人周有光和他的精神世界 407
张森根

图书序言

编辑说明

  德高、学高和寿高的周有光先生今年一月就一百一十岁了。当今世界百岁老人也许不稀罕,但像周老这样着作等身、头脑至今还那么清晰的知识老人,却是空前的。他是迄今仍在从事学术工作的最高寿学者,是这些年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褢兴起的新启蒙中最年长的尖兵。周老先生一生有光的人生境界,被大家视为楷模。

  周老五十岁前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之后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八十五岁离开办公室,将关注的目光从研究字母、拼音、文字和语言学转移到世界史、文化学、时代变化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规律等问题的探索上。寿过期颐以后,周老仍然保有强烈的探索人类发展基本规律和当代科学技术新知识的浓厚兴趣,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他迄今出版的三十多本着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他退休之后完成的。周老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来看国家,不要从国家来看世界。他以科学发展的一元性,对人类文明和中外历史经验教训以及对国家、社会和文化发展深层次等问题进行了新的审视。他对文化学、人类发展史和21世纪发展前景等宏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学术声望超越国界,对当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老先生一生创造了诸多奇迹,从传统成功过渡到现代的知识人,从经济学、金融学教授成为文字学、文化学的着名学者,成为令人敬仰的公共知识分子。这位世纪老人大彻大悟,大智大勇,身居斗室,天下大事、社会态势,了如指掌。他的生活宁静而快乐,在狭小的陋室里,知识渊博的周老与来访者侃侃而谈,无论是文字语言学、文化学,还是世界史或当代科学、人类发展及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等等,都能以平实的言语,讲述关系人类命运当然也包括中国命运的大问题,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没有不痛不痒的套话,也没有故作艰深,更没有故作惊人之语,语言通俗风趣,且不失睿智。甚至会忘记了年龄,童心未泯,交谈相当活泼、热闹。周老不仅在学术生涯中所获成就达到了近乎圆满的界限,而且通过读书、养性、敦品、励行,还向读者展示了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社会担当以及风范和人生境界。因此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周老的为人为学,成为后辈们追寻的榜样。当前出现了阅读周有光、仰慕周有光、探索周有光的一泓涓涓细水,正在汇聚成一股暖暖的溪流。

  多年来,周老的着作、谈访录和视频在海内外广泛传播,一篇篇採访周老的文章散发于中外媒体以及网络中,为了方便读者,我们以审慎的态度,编辑这本《岁月时时有光——周有光採访录》,以採访(或发表)的时间先后作为编排顺序。原文原貌,原本照录,编者不作改动(除明显文字有误),尽力保持原味。至于内容真误,编者不作考证,读者自辨,引者自酌。对所收录的採访文章,不置评议,读者自思。让读者自己去阅读周老的人生,相信在这个嘈杂声四起的时代,或许可以为这个有点浮躁的世界注入更多清澈的思想智慧的源流,让更多的人有可能沐浴其中,尽享其人生智慧带来的启蒙和启迪。

编者 识于
2015年1月

图书试读

百岁学者纵谈天下事
赵诚(2005年10月)


2005年10月18日,在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员张森根先生的引见下,我和丁东先生访问了中国着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周先生已年过百岁,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二战后由美国出发,考察过欧洲经济和社会,早年跟陈望道先生,认真读过《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在重庆时,周恩来邀请他和其他人士探讨过将来的国家建设;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从香港回到中国,想在经济上为国家干一番事业,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着有《新中国的金融问题》。但由于中国当时选择了苏联模式,自划于世界经济之外,其所学非用,因业余研究语言文字有造诣,1955年后改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他参与制订汉语拼音方案,1961年出版《汉字改革概论》,主持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制订,以后成了中国语言学上着名的学者,学术成就在世界享有盛誉。退休前还参加邓小平先生亲自定下的中美文化交流项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翻译编纂。八十五岁高龄时退休。退休后,周先生放眼留意天下大事,反思一生经历,关注中国和人类社会发展。这位百岁老人,思路清晰,睿智非凡,侃侃而谈,令人如沐仙风。

一落座,周先生就风趣地説:很高兴你们来。我到一百岁了,基督教有一句话,上帝爱的人,先到天堂,反过来我是上帝不爱的人,天上不要,地下不要的人。

问:你在2005年9月10日在《群言》上发表的对文化的看法文章,其中説到社会科学不容易得到公认,能否谈一谈原因何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光阴的故事,在周有光先生身上,被赋予了别样的重量与温度。捧着这本《岁月时时有光:110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我的心头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直接聆听一位智者跨越世纪的低语。周有光先生,一个如其名一般,在时光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名字,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110载的春秋,他见证了多少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多少时代的风云?这不仅仅是一本访谈录,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记忆,以及一位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不灭的求知欲。翻阅之间,我仿佛能感受到老人当年笔耕不辍的身影,那份对知识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界的好奇,跨越年龄的界限,深深地触动了我。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岁月的沉淀,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命,审视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种精神的洗礼,一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解读。

评分

在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图书中,这本《岁月时时有光:110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如同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气质吸引了我。110岁,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它代表着生命的长河在时间的长卷上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记。而周有光先生,无疑是一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智者。当我拿起这本书,我并没有直接去寻找故事的细节,而是让自己的思绪沉浸在“岁月”、“光”、“110岁”这些关键词所营造的氛围中。我想象着,这位老人,他的生命旅程必然充满了起伏与波澜,他的眼神中,一定蕴藏着无数的故事,他的话语里,一定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是对一位百岁老人的采访记录,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与智慧碰撞的契机。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动心灵、启迪思想的篇章。

评分

对于《岁月时时有光:110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这本书,我首先是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岁月时时有光》这几个字,就已经足够勾勒出一种豁达与从容的人生境界,而“110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则为这意境增添了厚重感与真实性。周有光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仿佛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时代的缩影。我开始想象,在这样一位跨越了如此漫长岁月的老人面前,记者将如何提问?老人又将以怎样的视角,回溯他那丰富而传奇的人生?我期待着在书中找到答案,期待着通过他的视角,去了解那些我未曾经历过的时代,去感受那些在我生命中模糊的历史印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访谈,更像是一部活着的教科书,一本穿越时空的史记。我想从中汲取智慧,学习他那历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的清醒与睿智,学习他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光彩。

评分

读罢《岁月时时有光:110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我内心激荡的不仅仅是对周有光先生个人传奇经历的惊叹,更是被他身上所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永恒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所深深打动。110年的岁月,足以让一个人见证无数的沧桑巨变,而周先生在如此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对世界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对学习保持着不懈的热情,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一份口述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安然度过漫长岁月,如何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找到内心安宁与智慧的指南。我期待着,在书页之间,能找到那些关于他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化解困境,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闪光点。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生命力量的传递。

评分

《岁月时时有光:110岁老人周有光访谈录》这本书,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跨越世纪的信物,一份来自智者的馈赠。110岁,这个数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智者,带着他的人生智慧,向我们娓娓道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聆听周有光先生的声音,去感受他穿越百年的目光。我相信,他的故事,他的见闻,他的感悟,定会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迷茫与困惑中,找到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回忆录,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与智慧碰撞的体验。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启迪思考、触动灵魂的文字,让我在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心灵的升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