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時時有光:110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

歲月時時有光:110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周有光
  • 百歲人生
  • 訪談錄
  • 文化
  • 曆史
  • 人物傳記
  • 語言文字
  • 時代記憶
  • 長壽
  • 光明
  • 人生感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德高、學高和壽高的周有光先生2015年元月就一百一十歲瞭,堪稱中國文化界的「人瑞」大學者。周老五十歲前是金融學傢和經濟學教授,之後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研究,八十五歲離開辦公室,將關注的目光從研究字母、拼音、文字和語言學轉移到世界史、文化學、時代變化和人類社會曆史演進規律等問題的探索上。壽過期頤以後,周老仍然保有強烈的探索人類發展基本規律和當代科學技術新知識的濃厚興趣,閱讀、思考與研究的範圍越來越大,寫作的領域也越來越廣。

  周老認為在全球化時代,要從世界來看國傢,不要從國傢來看世界。他以科學發展的一元性,對人類文明和中外曆史經驗教訓以及對國傢、社會和文化發展深層次等問題進行瞭新的審視。他對文化學、人類發展史和21世紀發展前景等宏大問題的思考和研究,學術聲望超越國界,對當代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這位世紀老人大徹大悟,大智大勇,雖身居鬥室,對天下大事、社會態勢卻瞭如指掌。在狹小的陋室裏,知識淵博的周老與來訪者侃侃而談,無論是文字語言學、文化學,還是世界史或當代科學、人類發展及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等等,都能以平實的言語,講述關係人類命運當然也包括中國命運的大問題,深入淺齣,舉重若輕。沒有不痛不癢的套話,也沒有故作艱深,更沒有故作驚人之語,語言通俗風趣,且不失睿智。他不僅在學術生涯中所獲成就達到瞭近乎圓滿的界限,而且通過讀書、養性、敦品、勵行,還嚮讀者展示瞭知識分子應該具備的社會擔當以及風範和人生境界。本書是第一本收錄海內外採訪周有光先生的文章之集大成者。
歲月時時有光:110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 導讀: 本書並非關於周有光的訪談錄,而是深入探究中國現代曆史進程中,那些鮮為人知的人物群像與時代側影的一部紀實作品。它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期(1920年代至1980年代)在中國社會各個階層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堅守自我、或隨波逐流的普通人的命運軌跡。 --- 第一部分:南國的微光與北地的風沙(1920s - 1930s) 本書開篇將讀者帶迴民國鼎盛時期,但這並非聚焦於權力中心,而是描摹瞭江南水鄉與北方邊陲城市中,知識分子、手工業者和新興工商業者的日常生活圖景。 一、 鎮上的學徒與秘密的講堂: 我們首先遇到的是一位名叫陳秉文的年輕人,他自幼在蘇州城外一傢絲綢莊做學徒。陳秉文的視角,展現瞭傳統學徒製度在現代商業衝擊下的掙紮與蛻變。他如何在昏暗的後院裏,偷偷閱讀新思潮的譯本,並試圖將“科學管理”的理念帶入保守的傢族企業,最終導緻瞭與老掌櫃間的深刻衝突。 書中詳細記錄瞭當時民間教育的窘迫與活力。在江陰一隅,幾位失業的舊式塾師,如何集資創辦瞭一所“平民夜校”。這裏的學生背景復雜,有渴望識字的碼頭工人,有想要學習算術的小商販,甚至有被遣散的舊式衙門文書。他們的課程錶上,既有《新青年》的白話文,也有簡單的幾何公式。這段曆史揭示瞭民間力量在推廣新文化運動中的巨大韌性與局限。 二、 南洋歸來的商人與海關的壁壘: 鏡頭轉嚮廈門,這裏是海外與本土交匯的前沿。我們跟隨一位從南洋歸國、躊躇滿誌的華僑商人林德培。林德培帶著先進的橡膠加工技術和西式管理經驗,試圖在福建建立一座現代化的工廠。然而,他遭遇的不是技術難題,而是盤根錯節的地方勢力、變幻莫測的稅率以及外國列強控製下的海關壁壘。 書中引用瞭大量原始的商業信函與日記片段,細緻勾勒齣彼時商業環境中“關係”與“規矩”的拉扯。林德培最終的妥協與放棄,成瞭那個時代“引狼入室”與“閉關自守”兩種思潮博弈的一個縮影。 三、 西北的固守與流動的邊疆: 與東南的繁華形成鮮明對比,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瞭西北的黃土高原。這裏聚焦於一位紮根於甘肅定西地區的基層醫者——李大夫。李大夫的行醫經曆,直觀展現瞭現代醫學在傳統宗族社會中的艱難推廣。他不僅要對抗瘟疫,更要對抗根深蒂固的巫術信仰和對“洋法”的集體不信任。書中共記載瞭幾次李大夫成功救治重癥的案例,以及他因此而遭受的質疑和排擠。他的故事,是關於“專業精神”如何在陌生環境中尋找立足之地的艱苦敘事。 --- 第二部分:戰火、遷徙與理念的重塑(1940s - 1950s) 隨著曆史的推進,社會結構劇烈震蕩。這一部分關注的是在戰亂與重建期,知識、藝術與政治理念如何在個體生命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 一、 戰時物資與地下電颱: 本書重點刻畫瞭重慶一座被疏散的兵工廠裏的後勤人員群體。這些多是女性和年長者,他們負責在防空洞和簡陋的工棚裏維持物資的運轉。其中,一位名叫王曉梅的會計,她的工作不僅僅是記賬,更是通過微妙的數字調配,保護著工人們的口糧和工地的安全。書中通過她保存下來的幾本“模糊賬本”,重建瞭當時軍工生産的真實成本與人力的消耗。 同時,我們深入到一處秘密的地下電颱的維護者群體。他們是技術專傢,卻從事著與和平相悖的秘密工作。書中通過對幾位老電颱技術員的迴憶,探討瞭在信息被嚴格管製的時代,維護信息傳遞渠道的道德睏境與技術成就感。 二、 大後方的“學術孤島”: 在相對穩定的西南腹地,部分高等學府艱難維係著學術的火種。本書細緻描繪瞭昆明西南聯大周邊,幾位不同學科的教授,如何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保持學術的嚴謹性。例如,一位古文字學傢,如何在沒有可靠的拓片或原件的情況下,僅憑記憶和有限的資料,完成瞭重要的考據工作。書中對比瞭戰時嚴酷環境對學術創作的“催化”與“壓抑”的復雜作用。 三、 新政權下的“動員”與“新生”: 五十年代初,社會經曆瞭一場快速的組織化進程。本書選取瞭上海一傢大型紡織廠轉型為“公私閤營”的過程。重點不再是老闆的去留,而是車間裏那些曾經的“閑散工人”如何被重新組織起來,學習新的勞動紀律和政治理論。書中記錄瞭工人們學習識字掃盲的場景,以及他們如何從被動的接受者,逐漸成為生産決策中的一部分,這種身份的轉變帶來的興奮與迷茫。 --- 第三部分:變革的潮汐與個體的選擇(1960s - 1980s) 這部分聚焦於社會運動對知識、技術和人際關係産生的深遠影響,並記錄瞭改革開放初期,個體如何重新尋找定位。 一、 鄉村的“科學試驗田”: 在人民公社化的背景下,本書記錄瞭一位退伍軍人,如何堅持在自己負責的試驗田裏推行他從部隊學來的耕作技術,盡管這與當時的“大集體”模式格格不入。他的故事展現瞭基層乾部在執行上級指令時,如何巧妙地運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智慧來保護自己的專業判斷。他最終的成功,是建立在多次試驗失敗,以及與鄰村乾部的“秘密互助”之上的。 二、 文藝與“地下創作”的邊緣: 本書深入探討瞭特定曆史時期,一些專業文藝工作者如何處理創作與審查之間的關係。我們追蹤瞭一位劇作傢,他如何將深刻的社會隱喻,巧妙地植入到完全符閤當時要求的話劇中,使得颱下的觀眾心領神會,而颱上的審查者卻無從指摘。這種“雙重文本”的創作方式,成為一種獨特的生存哲學。 三、 啓動的齒輪:八零年代的“窗口”: 隨著政策鬆動,個體經濟和技術引進開始萌芽。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深圳早期的一批“倒賣”電子元器件的小販。他們是第一批嘗到市場經濟甜頭的人。書中對他們早期的市場行為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他們如何摸索定價機製、如何建立秘密的供貨渠道,以及他們麵對傳統觀念時所錶現齣的那種粗糲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創業精神。他們的故事,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即“效率”和“個人奮鬥”重新進入社會價值體係的核心。 --- 結語: 《歲月時時有光》並非一部宏大的編年史,而是通過一係列看似孤立的個體敘事,勾勒齣一部“由下而上”的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遷圖景。這些人物,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時代的風暴中留下瞭屬於他們那個瞬間的光亮與印記。本書旨在還原曆史的復雜肌理,探尋在劇變時代中,人性的堅韌、智慧與無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範炎培


  1944年齣生於江蘇常州。常州市社會科學院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吳地社會語言、民俗語言、曆史文化等方麵的研究。為常州市吳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江蘇省民間文藝傢協會會員、市作傢協會會員、《吳地文化》副主編。有《周有光年譜》、《常州方言》、《常州閑話——常州方言文化》、《常州閑話——學說常州話》等著作及相關論文齣版。受聘於江蘇理工學院,開設「常州方言文化」、「吳地文化」課程。

張森根

  1937年12月生於上海,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和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員。協助周有光先生編輯和齣版《朝聞道集》(世界圖書公司,初版2010年3月和增訂版2014年1月)、《拾貝集》(世界圖書公司,2011年3月)和《百歲新稿》修訂版(三聯書店,2014年1月)。曾主持10捲本中文版《劍橋拉丁美洲史》的編譯和齣版。其他譯著有《簡明拉美史》《現代拉丁美洲》《獨立以來拉美的經濟發展》和《中美洲史》等。

圖書目錄

百歲學者縱談天下事 10
趙誠(2005年10月)

和百歲老人周有光聊天 30
範炎培(2005年6月)

著名語言學傢周有光答記者問 41
教育部門戶網站(2006年3月)

再訪百歲老人周有光 49
範炎培(2007年10月)

訪「人瑞」周有光 61
龐暘(2008年)

文章都要改到讓中學生都能看懂 79
田誌淩(2010年1月)

文化視野下的中國書法 89
丁劍、白鋭(2010年6月)

大同是理想,小康纔是現實 107
靈子(2010年6月)

中國落後驚人  沒有經濟奇跡 129
馬國川(2010年7月)

百歲學人談語文現代化和網絡語言 141
謝綺珊(2010年7月)

知識分子沒有被收買——百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 144
馬國川(2010年11月)

百歲學人周有光談學校教育 164
新浪網文(2010年11月)

若走不齣神玄學思維  實現現代化是空話 173
浩宇(2011年1月)

如何弘揚華夏文化——周有光答客問 178
《炎黃世界雜誌》(2011年2月)

談21世紀的齣世與入世 190
新浪網文(2011年3月)

解放前我為何贊成共産黨反對國民黨 201
北方朔、賈葭、靈子(2011年4月)

百歲老人笑談世界民主化浪潮 213
雷天(2011年4月)

一百零七歲的年輕思想者 239
馬國川(2012年1月)

百歲學者周有光談政治 250
周素子(2012年1月)

儒學要與現代化握手 262
常強、硃亞丹(2012年3月)

讀《靜思錄》訪周有光  喜沾世紀老人的思想精華 276
宋紅(2012年3月)

專訪: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289
白麥剋(2012年3月)

復興文化要在更新——周有光先生茶壽敘話 293
張冠生(2013年1月)

「有光一生,一生有光」 304
劉洋(2013年1月)

動腦保長壽  百歲仍寫書——訪一百零八歲的周有光 311
Sengen 康雪(2013年1月)

採訪周有光手記 318
秦穎(2013年1月)

周有光給「地主」定位 325
韓三洲(2013年2月)

中國必須吿彆專製 328
《蘋果日報》(2013年3月)

文化史上的奇跡——專訪世紀老人周有光先生 336
潘耀明、鍾宏誌(2013年3月)

周有光眼中的中國 346
顔昌海(2013年3月)

一個百歲老人的世紀史 353
轉自Chaoxun雜誌(2013年5月)

書房一角——訪周有光先生記 363
硃航滿(2013年8月)

迴歸文明的常識 370
陳芳、李灝(2013年9月)

漢語拼音之父周友光的歲數 383
《柏林日報》(2014年1月)

聽一百零九歲的周有光先生談笑風生 386
葉芳(2014年4月)

附錄一:淺談周有光先生的學術成就 390
蘇培成

附錄二:一百零八歲的智慧老人周有光和他的精神世界 407
張森根

圖書序言

編輯說明

  德高、學高和壽高的周有光先生今年一月就一百一十歲瞭。當今世界百歲老人也許不稀罕,但像周老這樣著作等身、頭腦至今還那麼清晰的知識老人,卻是空前的。他是迄今仍在從事學術工作的最高壽學者,是這些年來中國思想文化領域褢興起的新啓濛中最年長的尖兵。周老先生一生有光的人生境界,被大傢視為楷模。

  周老五十歲前是金融學傢和經濟學教授,之後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研究,八十五歲離開辦公室,將關注的目光從研究字母、拼音、文字和語言學轉移到世界史、文化學、時代變化和人類社會曆史演進規律等問題的探索上。壽過期頤以後,周老仍然保有強烈的探索人類發展基本規律和當代科學技術新知識的濃厚興趣,閱讀、思考與研究的範圍越來越大,寫作的領域也越來越廣。他迄今齣版的三十多本著作中,約有一大半是在他退休之後完成的。周老認為在全球化時代,要從世界來看國傢,不要從國傢來看世界。他以科學發展的一元性,對人類文明和中外曆史經驗教訓以及對國傢、社會和文化發展深層次等問題進行瞭新的審視。他對文化學、人類發展史和21世紀發展前景等宏大問題的思考和研究,學術聲望超越國界,對當代思想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周老先生一生創造瞭諸多奇跡,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的知識人,從經濟學、金融學教授成為文字學、文化學的著名學者,成為令人敬仰的公共知識分子。這位世紀老人大徹大悟,大智大勇,身居鬥室,天下大事、社會態勢,瞭如指掌。他的生活寜靜而快樂,在狹小的陋室裏,知識淵博的周老與來訪者侃侃而談,無論是文字語言學、文化學,還是世界史或當代科學、人類發展及世界經濟發展的規律等等,都能以平實的言語,講述關係人類命運當然也包括中國命運的大問題,深入淺齣,舉重若輕。沒有不痛不癢的套話,也沒有故作艱深,更沒有故作驚人之語,語言通俗風趣,且不失睿智。甚至會忘記瞭年齡,童心未泯,交談相當活潑、熱鬧。周老不僅在學術生涯中所獲成就達到瞭近乎圓滿的界限,而且通過讀書、養性、敦品、勵行,還嚮讀者展示瞭知識分子應該具備的社會擔當以及風範和人生境界。因此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周老的為人為學,成為後輩們追尋的榜樣。當前齣現瞭閱讀周有光、仰慕周有光、探索周有光的一泓涓涓細水,正在匯聚成一股暖暖的溪流。

  多年來,周老的著作、談訪錄和視頻在海內外廣泛傳播,一篇篇採訪周老的文章散發於中外媒體以及網絡中,為瞭方便讀者,我們以審慎的態度,編輯這本《歲月時時有光——周有光採訪錄》,以採訪(或發錶)的時間先後作為編排順序。原文原貌,原本照錄,編者不作改動(除明顯文字有誤),盡力保持原味。至於內容真誤,編者不作考證,讀者自辨,引者自酌。對所收錄的採訪文章,不置評議,讀者自思。讓讀者自己去閱讀周老的人生,相信在這個嘈雜聲四起的時代,或許可以為這個有點浮躁的世界注入更多清澈的思想智慧的源流,讓更多的人有可能沐浴其中,盡享其人生智慧帶來的啓濛和啓迪。

編者 識於
2015年1月

圖書試讀

百歲學者縱談天下事
趙誠(2005年10月)


2005年10月18日,在中國社科院拉美所研究員張森根先生的引見下,我和丁東先生訪問瞭中國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傢周有光先生。周先生已年過百歲,早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二戰後由美國齣發,考察過歐洲經濟和社會,早年跟陳望道先生,認真讀過《共産黨宣言》、《資本論》;在重慶時,周恩來邀請他和其他人士探討過將來的國傢建設;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從香港迴到中國,想在經濟上為國傢乾一番事業,任復旦大學經濟研究所和上海財經學院教授,著有《新中國的金融問題》。但由於中國當時選擇瞭蘇聯模式,自劃於世界經濟之外,其所學非用,因業餘研究語言文字有造詣,1955年後改從事語言文字研究,他參與製訂漢語拼音方案,1961年齣版《漢字改革概論》,主持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的製訂,以後成瞭中國語言學上著名的學者,學術成就在世界享有盛譽。退休前還參加鄧小平先生親自定下的中美文化交流項目《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翻譯編纂。八十五歲高齡時退休。退休後,周先生放眼留意天下大事,反思一生經曆,關注中國和人類社會發展。這位百歲老人,思路清晰,睿智非凡,侃侃而談,令人如沐仙風。

一落座,周先生就風趣地説:很高興你們來。我到一百歲瞭,基督教有一句話,上帝愛的人,先到天堂,反過來我是上帝不愛的人,天上不要,地下不要的人。

問:你在2005年9月10日在《群言》上發錶的對文化的看法文章,其中説到社會科學不容易得到公認,能否談一談原因何在?

用戶評價

评分

在市麵上琳琅滿目的圖書中,這本《歲月時時有光:110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如同一股清流,以其獨特的氣質吸引瞭我。110歲,這本身就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數字,它代錶著生命的長河在時間的長捲上留下瞭多麼深刻的印記。而周有光先生,無疑是一位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的智者。當我拿起這本書,我並沒有直接去尋找故事的細節,而是讓自己的思緒沉浸在“歲月”、“光”、“110歲”這些關鍵詞所營造的氛圍中。我想象著,這位老人,他的生命旅程必然充滿瞭起伏與波瀾,他的眼神中,一定蘊藏著無數的故事,他的話語裏,一定閃爍著智慧的火花。這本書,我認為,不僅僅是對一位百歲老人的采訪記錄,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機會,一次與智慧碰撞的契機。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能夠觸動心靈、啓迪思想的篇章。

评分

《歲月時時有光:110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這本書,在我手中沉甸甸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跨越世紀的信物,一份來自智者的饋贈。110歲,這個數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帶著他的人生智慧,嚮我們娓娓道來。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這本書,去聆聽周有光先生的聲音,去感受他穿越百年的目光。我相信,他的故事,他的見聞,他的感悟,定會如同一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在人生的迷茫與睏惑中,找到方嚮。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迴憶錄,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機會,一次與智慧碰撞的體驗。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找到那些能夠啓迪思考、觸動靈魂的文字,讓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獲得心靈的升華。

评分

光陰的故事,在周有光先生身上,被賦予瞭彆樣的重量與溫度。捧著這本《歲月時時有光:110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我的心頭湧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直接聆聽一位智者跨越世紀的低語。周有光先生,一個如其名一般,在時光中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名字,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詩。110載的春鞦,他見證瞭多少曆史的變遷,經曆瞭多少時代的風雲?這不僅僅是一本訪談錄,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時代的縮影,一個民族的記憶,以及一位個體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與不滅的求知欲。翻閱之間,我仿佛能感受到老人當年筆耕不輟的身影,那份對知識的執著,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世界的好奇,跨越年齡的界限,深深地觸動瞭我。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凝聚著歲月的沉澱,閃爍著智慧的光輝,讓人在閱讀的同時,也開始反思自己的生命,審視自己的人生。這是一種精神的洗禮,一種對生命意義的重新解讀。

评分

對於《歲月時時有光:110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這本書,我首先是被它的標題所吸引。《歲月時時有光》這幾個字,就已經足夠勾勒齣一種豁達與從容的人生境界,而“110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則為這意境增添瞭厚重感與真實性。周有光先生,這個名字本身就仿佛承載著一段曆史,一個時代的縮影。我開始想象,在這樣一位跨越瞭如此漫長歲月的老人麵前,記者將如何提問?老人又將以怎樣的視角,迴溯他那豐富而傳奇的人生?我期待著在書中找到答案,期待著通過他的視角,去瞭解那些我未曾經曆過的時代,去感受那些在我生命中模糊的曆史印記。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一個人的訪談,更像是一部活著的教科書,一本穿越時空的史記。我想從中汲取智慧,學習他那曆經滄桑卻依然保持的清醒與睿智,學習他如何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光彩。

评分

讀罷《歲月時時有光:110歲老人周有光訪談錄》,我內心激蕩的不僅僅是對周有光先生個人傳奇經曆的驚嘆,更是被他身上所展現齣的那種對知識的永恒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所深深打動。110年的歲月,足以讓一個人見證無數的滄桑巨變,而周先生在如此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始終保持著一顆年輕的心,對世界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對學習保持著不懈的熱情,這本身就是一種瞭不起的成就。這本書,我相信,不僅僅是一份口述曆史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安然度過漫長歲月,如何在這變幻莫測的世界中,找到內心安寜與智慧的指南。我期待著,在書頁之間,能找到那些關於他如何麵對挑戰,如何化解睏境,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的閃光點。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生命力量的傳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