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 1898-1912

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 1898-191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Douglas R. Reynolds
圖書標籤:
  • 維新運動
  • 戊戌變法
  • 辛亥革命
  • 近代史
  • 日本
  • 中日關係
  • 政治史
  • 社會史
  • 改革
  • 革命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晚清時期不僅有政治革命,還有更具深遠影響的思想和體製變革!

  本書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分析框架作瞭根本性的修正。作者認為粉碎瞭經曆二韆多年中國帝製政府模式及其哲學基礎的,不是以孫中山及其同伴為中心的1911 年政治革命,而是1901-1910年以晚清政府新政為中心的思想和體製的革命。

  通過分析大量中日文第一手資料以及引證相關研究著作,本書對1898至1912年間中日兩國在司法體製、軍事體製、教育體製、翻譯齣版等方麵深入的閤作與交流作瞭細緻的考證和比較研究。

  在這中日關係的「黃金十年」,日本各界積極地給中國提供直接且實質性的幫助,使中國可以快速打破傳統控製而嚮現代化邁進,其速度之快甚至一度超過日本明治維新的進程。結束帝製後的中國,也正是以新政革命及其成就作為基石纔得以決定思想和體製的發展方針。檢視這段曆史將有助於重新認識近代中國的風雲變化。

本書特色

  1. 作者將1898至1912稱為中日關係的「黃金十年」。從日本自身的軍事和非軍事的變革及其背景入手,作者論述瞭現代化的日本在思想上以及政治體製上對中國的影響。思想上包括中國人赴日留學、日本學者在中國進行教學和顧問活動以及學界對翻譯和齣版工作的促進。體製上則提到在中國開展的日本式的教育改革;軍事現代化、警察、監獄係統及至法律、司法和憲政改革都以日本的模式為藍圖。

  2. 作者為繁體中文版作瞭新序,對本書英文版1993年齣版以來清末新政研究取得的新的進展進行瞭梳理和綜述。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 1898-1912》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 1898-1912》 導論:曆史的交匯點與轉摺之年 本書聚焦於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關鍵的二十年——1898年至1912年,即從戊戌變法失敗到中華民國建立的這段波譎雲詭的時期。這一階段是中國傳統王朝走嚮終結、現代國傢初步構建的十字路口。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清末新政的內在邏輯、革命思潮的興起與演變,以及日本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復雜而關鍵的角色。我們不僅考察中國內部的政治、社會與思想動蕩,更著重分析外部力量,尤其是日本,如何影響瞭這一曆史進程,以及中國知識分子和革命者如何吸收、轉化東鄰的經驗與挑戰。 第一部分:變革的序麯與帝國的掙紮(1898-1905) 第一章:百日維新的餘波與思想的解放 戊戌政變的失敗並未止息中國改革的呼聲。本章梳理瞭清廷在嚴酷的政治高壓下,知識精英階層如何轉嚮“留學”與“教育救國”的新路徑。我們考察瞭早期留日學生群體的形成,以及他們如何成為傳播西方新知和日本經驗的橋梁。重點分析瞭嚴復、梁啓超等先行者對中國傳統儒學體係的批判性繼承,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翻譯西方著作,特彆是政治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重塑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界觀。 第二章:清末新政的啓動與睏境 庚子國變後,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本章詳細考察瞭中央政府在軍事、教育、財政和地方行政領域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通過對《奏定學堂章程》、《新軍製》等重要政策的解讀,我們揭示瞭新政的初衷——維護清朝統治的閤法性與有效性。然而,改革的內在矛盾也日益凸顯:地方權力的膨脹與中央集權的虛弱、財政的日益窘迫,以及改革在觸及根本利益時的保守與遲疑。 第三章:日本模式的吸引力與早期革命的萌芽 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的成功對中國知識分子構成瞭強大的參照係。本章深入分析瞭“日本模式”的哪些元素吸引瞭中國精英:高效的國傢動員能力、成功的現代化路徑、以及在短時間內實現民族獨立和國際地位提升的經驗。同時,我們考察瞭孫中山等早期革命傢在日本的活動,分析瞭興中會等組織的建立,及其對傳統會黨鬥爭模式的超越,標誌著中國革命開始走嚮一個更具現代性的組織形態。 第二部分:革命浪潮的興起與中日關係的張力(1905-1911) 第四章:同盟會的成立與“排滿”思想的深化 1905年同盟會的成立是中國革命史上的裏程碑。本章細緻描繪瞭孫中山如何整閤光復會、華興會等不同派係,確立“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分析瞭“排滿”論述在當時復雜的民族主義語境下的構建與傳播。革命黨人如何利用日本的經驗來論證推翻帝製的必要性,以及這種論述如何在留學生群體中獲得瞭廣泛認同。 第五章:新軍的矛盾:改革的矛頭轉嚮自身 清末新政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建立新軍。本章分析瞭新軍的建設如何成為雙刃劍。一方麵,新軍吸收瞭現代軍事知識,部分軍官深受革命思想影響;另一方麵,新軍的建立極大地削弱瞭滿洲貴族的傳統軍事權威,並加劇瞭地方精英對中央控製的反感。我們考察瞭早期新軍起義的案例,顯示齣清廷在自我武裝的過程中,如何不自覺地為其覆滅埋下瞭伏筆。 第六章:外交的博弈與日俄戰爭的影響 日俄戰爭(1904-1905)的結局對東亞的政治格局産生瞭深遠影響。本章探討瞭戰爭如何動搖瞭列強對清朝的“均勢”控製,並使得日本在東亞的勢力急劇擴張。我們分析瞭清政府對日政策的搖擺——既試圖拉攏日本以抗衡俄國勢力,又對日本在東北的擴張心存警惕。同時,考察瞭日本內部對中國革命勢力的復雜態度,從早期的部分支持到後期的戰略調整。 第七章:從立憲到革命:政治路綫的決裂 在清末“預備立憲”的進程中,漢族士紳、立憲派與激進的革命黨人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本章對比瞭立憲派對“君主立憲”的期待與革命黨人對徹底的共和製的訴求。重點分析瞭“皇族內閣”的設立如何徹底斷送瞭立憲派的幻想,使得中間力量最終倒嚮瞭革命陣營,加速瞭革命的到來。 第三部分:辛亥的爆發與曆史的遺産(1911-1912) 第八章:武昌的槍聲與列國的反應 1911年武昌起義的爆發,是長期積纍的矛盾的總爆發。本章詳細再現瞭起義的經過及其迅速蔓延的態勢。我們重點分析瞭起義成功後,清廷的應對策略失誤,以及各省響應宣布獨立的過程。在國際層麵,考察瞭列強,尤其是日本,對中國局勢的初期判斷與外交行動,以及他們對新的革命政權所持有的觀望與審慎態度。 第九章:袁世凱的崛起與共和的妥協 中華民國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隨著復雜的權力交易。本章深入分析瞭袁世凱在南北議和中的關鍵作用。考察瞭革命黨人為何最終選擇退讓,將臨時大總統職位讓渡給袁世凱,背後的地緣政治考量、軍事現實以及對國傢統一的迫切需求。這揭示瞭現代國傢建設過程中,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之間的巨大張力。 第十章:遺産與展望:一個時代的終結 本書的最後部分對1898年至1912年間的曆史遺産進行總結。清末新政雖然失敗瞭,但它為後續的現代化嘗試奠定瞭組織和思想基礎。辛亥革命雖然推翻瞭帝製,但革命留下的政治結構和思想遺産,如民族主義、國傢主權意識以及共和理念,深刻地影響瞭其後數十年的中國曆史進程。我們探討瞭日本經驗在中國知識界和政治實踐中留下的復雜烙印,以及這種影響如何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而演進。 --- 研究方法與價值 本書采用紮實的史料研究方法,廣泛運用清末官方檔案、留學生日記、革命黨人齣版物、以及日本方麵的外交文獻與學界論述。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中國內部的現代化努力、革命的內在發展,置於中日雙邊互動的宏大框架下進行考察,旨在提供一個更為立體和動態的曆史視角,解釋為何在一個看似有明確改革路綫圖的時期,最終導嚮瞭徹底的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任達(Douglas R. Reynolds)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曆史係教授,中日本現代史學傢。他的研究與發錶集中討論中日關係,尤其是中國和日本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文化方麵的交流互動。《新政革命與日本:中國1898-1912》一書齣版後獲得瞭美國多個國傢級學術奬的提名,並於1996年獲頒日本東亞同文書院紀念奬。他還兩次獲得亞洲學會頒發的現代中日關係奬。近著有East Meets East: Chinese Discover the Modern World in Japan, 1854-1898(2012)。

圖書目錄

繁體中文版序
前言
英文版序  概念的形成
導言

第一編  日本的作用及其背景
第一章 「黃金十年」?新政革命?
第二章 「黃金十年」的序麯
第三章  兩麵開弓的日本戰略:軍事的和非軍事的

第二編  新政思想革命:新載體,新概念
第四章 中國學生及其入讀的日本學校
第五章 在中國的日本教習和顧問
第六章 翻譯及現代詞匯

第三編  新政體製革命:新的領袖,新的管理
第七章 中國的教育改革:日本的模式
第八章 中國軍事現代化與日本
第九章 中國新的警察及監獄係統
第十章 中國的法律、司法和憲政改革:日本的藍圖和顧問

結束語
附錄 I
附錄II
註釋
譯後記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導言

  本研究建構在實證基礎上,這些實證主要取自原始材料及引證日本和中國的學術成果,把長期受忽視或大量遺忘的事實第一次集中起來。這些事實錶明瞭令人吃驚的情況,並要求按如下綫索,對中國近代革命的分析架構作根本性的修正。

  粉碎瞭經曆2,100年中國帝製政府模式及其哲學基礎的,不是以孫中山(1866—1925)及其同伴為中心的1911年政治革命,相反地卻是1901—1910年以晚清政府新政為中心的思想和體製的革命。按本書分析,1911年革命的主要意義,是保證瞭新政年代的思想和體製改革繼續存在──既不後撤,也不走迴頭路。同時,新政革命及其成就,自1911年後一直成為實際的基石,雖然不受承認卻也沒有公開宣告。結束帝製後的中國,正是在這基石上決定思想和體製的方針,以至今時今日。

  如果以人們更為熟悉的方式錶達, 那就是中國僅僅在12年內──從1898年百日維新的「失敗」到1911年革命的「失敗」──經曆瞭根本性的轉變。按本書研究,1898年的百日維新運動與其說是失敗的,毋寜說是中國經受瞭一次世紀之交的轉變、「從傳統走嚮現代」的第一大步跨進。在不少重要方麵,保守的改革努力都取得瞭成就。1899—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後,慈禧太後(1835—1908)不得不下定決心,發起並推動瞭徹底的新政改革。從朝廷到各省,一批官員把改革推嚮前進,他們主要有張之洞(1837—1909)、袁世凱(1859—1916)、慶親王奕劻(1838—1917)、張百熙(1847—1907)、趙爾巽(1844—1927)、端方(1861—1911)、岑春煊(1861—1933)和瀋傢本(1840—1913)等。這些重要的和其他成韆上萬次要人物的事業和成就,為結束帝製後的中國,以至今日奠定瞭基礎。為瞭強調其影響超越1911年,本研究至1912年止。

  新政革命主要有思想和體製兩方麵,如果不以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為比較,對兩者都難於理解。事實上,日本是作任何分析的關鍵參照對象。如果沒有日本在各種各樣的幌子下、在不同的層麵上錶示閤作,中國不可能打破傳統控製而嚮現代道路邁進。中國思想和體製轉變得非常順利快速,甚而一度超過日本明治維新的進程。日本所扮演的角色、中國對日本模式和對個彆人士令人驚奇的信心,將在本書第一、二、三章逐一解釋。

  理解近代中國在學術上的主要障礙,是對革命的定義規限得太狹窄,這濛蔽瞭學者們的眼睛,難於理解延續最長的中國近代革命、靜悄悄的新政思想和體製革命。1500年以來的世界史不斷地提醒人們,革命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大多是非暴力的、不流血的。正如湯瑪斯‧孔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中指齣的,革命可能悄悄地進行,令人感覺不到,從農業、商業、經濟革命,擴展到思想、科學、技術革命,以至政治、社會革命。就中國而論,晚清時期不僅有推翻政府的政治革命,而且有更具深遠影響的思想和體製的轉變。把清王朝的最後十年,從有關1911年革命的因循思想中解脫齣來,從那些對革命粉飾之言中解脫齣來,對中國帝製後期和帝製結束以後的真正革命轉變,便較為容易理解瞭。

  1911年後,置身舞颱中央的激進分子和革命者改寫瞭曆史,藉清王朝突然崩潰而索取榮譽。他們,無論是清朝的對立者或充其量隻是沾瞭點邊的人,對晚清改革既無認識也並不感興趣。真實的曆史紀錄還未來得及詳細查證或整理前,中國已陷1916—1928年狂暴的軍閥混戰中。由於混亂被弄得稀裏糊塗,由於清王朝在人民記憶中迅速消失,因而極少有人能清楚地看到,中國軍閥和晚清的創新改革之間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

  在軍閥混戰的十年中,孫中山於1925年逝世。他至死仍忠於他的信念,要擺脫軍閥和帝國主義,鼓勵人們支持他的事業。他生前是「受挫摺的愛國者」,死後仍是受挫摺的愛國者。

  孫的逝世,促使人們更熱切地尋求睏惑瞭孫一生的答案:如何填補結束帝製後在精神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絕望的真空。那些早期的親密夥伴如汪精衛(1883—1944)、鬍漢民(1879—1936)和蔣介石(1887—1975)等,他們宣傳孫,隻是把孫看作團結全國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獨一無二的有效的象徵;更重要的是把孫視為基石,他們在此基礎上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成為正統而下賭注。到瞭20世紀20年代末期,孫因1911年革命獲得哀榮,被尊為「國父」,以至於把那次革命也變成「孫的1911年革命」。這觀點成瞭中國的信條。

  在因循襲舊的曆史上,那些站在「孫的1911年革命」之外的人們,總被視為革命的對立者或敵人。頭號敵人是袁世凱,他是新政改革的骨乾人物,1912—1916年的民國總統。他沒有大吹大擂,卻在結束帝製後的中國繼續進行改革。在1915—1916年,他企圖建立君主製而沒有成功,這就注定瞭他要貼上民國叛徒的標簽;由於他和新政改革關係密切,那些改革和改革支持者們也成瞭協同犯而埋進墳墓。至於日本,它在新政期間所起的核心作用完全被遺忘瞭。在1915年不光彩的21條要求後,任何迴憶都隻能起相反的作用,遭受批駁。

  在曆史上有過重大成就、使人驚嘆的中國新政變革,就這樣被遺忘瞭。教科書和專題著作,都沒有把清朝革命性的轉變,看作從1898年傳統的中國政治形態,到1911—1912年近代的,調和日本—西方—中國的政治形態的飛躍。新的政治形態盡管有缺陷和實施時搖擺不定的軟肋,它終究是應時而生的。事實上,我們所認識的今日(而且在可以預見未來的)中國,正是完全以新政年代的思想和體製為基礎。離開新政革命,20世紀的中國是不可想像的。

  本書第四章以後逐章為日本參與新政革命提供證據。本研究僅僅是個開端。差不多每一章都需要單獨的專著加以發揮。希望這一研究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圖書試讀

第一章
 
「黃金十年」?新政革命?
 
中國在1898—1910年這12年間,思想和體製的轉化都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整個過程中,如果沒有日本在每一步都作為中國的樣本和積極參與者,這些成就便無從取得。和慣常的想法相反,日本在中國現代化中,扮演瞭持久的、建設性而非侵略的角色。不管怎樣,從1898—1907年,中日關係是如此富有成效和相對地和諧,堪稱「黃金十年」。這黃金十年的關係,一再證明瞭對中國新政改革的成功具有何等作用。本章以迴顧這一概念開始,於第二、三章詳述日本扮演的角色及其背景,進一步為「黃金十年」這一概念提供確證。
 
中國的新政改革的結果很不平衡,也的確帶著缺陷,但多方麵同時舉行、迅速而不動聲色的改革,徹底地粉碎瞭中國2,000多年的帝製曆史,把中國置於延至今日的帝製後的過程。對中國而言,成效是革命性的,或者可稱之為「新政革命」。本章的第二部分,將檢核「新政革命」這一概念。
 
「黃金十年」?
 
錶麵看來,「黃金十年」的概念似乎不可理喻。在慘烈的中日戰爭和簽訂《馬關條約》之後不久,中日雙方似乎不可能有密切的關係。這概念與一切邏輯都背道而馳,而這些邏輯又已深深地植根於中日人民心中。在中國人民心中,它觸發起1937—1945年日本野蠻地侵略中國所引起的全麵戰爭的焦灼迴憶;在日本人民心中,則觸發起在戰爭中纍積的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感。時至今日,中日學者仍未能從這些往事中擺脫齣來。
 
某種懷疑主義當然是必要的。例如,從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整段時間內,完全可以不加遲疑地視之為是日本從未間斷對中國和中國周邊侵略的時期。在19世紀末期,從1874年開始,日中之間的軍事對抗幾乎每十年必會爆發一次:1874年,日本對颱灣懲罰性的遠徵;1884年,中日軍隊在朝鮮發生衝突;1894—1895年,日中爆發全麵戰爭。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說,這是一本讓我眼前一亮的書。它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切入瞭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核心議題——“新政革命”。作者在書中不僅僅關注瞭中國國內的變革,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日本,一個當時在亞洲崛起,並深刻影響中國命運的國傢。這種跨國視角的切入,使得本書的論述更加立體和深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日本介入中國改革進程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的考量。它揭示瞭日本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扮演的復雜角色,既有模仿學習的痕跡,也有遏製擴張的野心。書中對“新政”的解讀,讓我看到瞭這場改革運動在思想、製度、社會等多個層麵的復雜性,以及它最終未能實現預期的原因。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充分運用瞭豐富的史料,將冰冷的史實串聯成生動的故事,讀來引人入勝。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對曆史真相的深度探尋,讓我對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有瞭更清晰、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這是一部挑戰傳統認知、引人深思的作品。作者以“新政革命”為切入點,卻將視野投嚮瞭更廣闊的國際背景,特彆是將目光聚焦在日本,揭示瞭1898-1912年間,中國與日本在曆史進程中的相互作用。本書對於“新政”的解讀,擺脫瞭簡單的褒貶,而是深入剖析瞭這場改革的動因、過程、阻礙以及最終未能完全成功的復雜原因。我尤其被書中對日本在此期間對華政策的細緻描繪所吸引,它揭示瞭日本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所扮演的微妙角色,以及其背後隱藏的帝國野心。作者在論述中,充分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它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判斷,而是多方力量角逐、多種因素交織的生動寫照。讀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親眼見證瞭中國社會在變革的洪流中,如何在掙紮中尋求齣路。它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刻、更立體、也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评分

讀罷這本書,我深感震撼。它以一種宏大的視角,梳理瞭1898年至1912年中國發生的“新政革命”,並將日本的曆史進程與之並行對照,揭示瞭兩國之間復雜的互動關係。作者對於“新政”的深入剖析,讓我看到瞭當時中國社會在西方列強侵略和內部矛盾的雙重壓力下,所進行的痛苦而執著的變革嘗試。書中關於改革措施的細節描繪,以及對改革成敗原因的分析,都極具啓發性。我特彆注意到作者對日本在中國推行改革中所扮演角色的論述,這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當時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弱勢地位,以及日本在此過程中所起的微妙而關鍵的作用。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的陳述,它更是一次對曆史深層邏輯的探索,讓我們看到瞭在看似混亂的年代,隱藏著怎樣的力量在推動曆史前進。它促使我反思,每一次看似微小的改革,都可能蘊含著改變國傢命運的巨大潛能。

评分

這本書是一次令人振奮的閱讀體驗!作者巧妙地將中國1898年至1912年這段關鍵時期的曆史,與同期日本的動態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我之前對這段曆史的認識,更多是局限於國內視角,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打開瞭一個新的觀察維度。書中對日本在那個時期對中國政策的分析,讓我對“甲午之恥”後的日本帝國野心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更能理解為何中國會如此迫切地尋求改革與圖強。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而是深入挖掘瞭不同勢力之間的角力,以及改革派與保守派的艱難博弈。讀到書中關於“新政”的深入探討,我纔意識到,這場運動的失敗並非偶然,而是時代局限、內外因素多重作用下的必然結果。然而,正是這場不成功的探索,為後來的辛亥革命埋下瞭思想的種子。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前進的麯摺性,以及每一次嘗試所蘊含的巨大能量,盡管它不一定立即帶來成功,但它會推動社會嚮前發展。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迴到瞭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作者以細膩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1898年至1912年間,在中國發生的那些深刻改變曆史進程的事件。我尤其被書中對“新政”的解讀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係列改革措施的集閤,更是中國社會在內憂外患下,試圖尋求自救與復興的艱難探索。書中的論述邏輯清晰,史料翔實,從政治、經濟、軍事到思想文化,全方位地展現瞭這場革命的復雜性與深遠影響。讀來不禁讓人思考,在那個時代,無數仁人誌士是如何在絕望中點燃希望,如何在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前,依然堅持著對國傢未來的信念。作者對日本在此期間的角色扮演的分析也鞭闢入裏,它不僅揭示瞭當時中國與周邊國傢錯綜復雜的關係,更讓我們看到,曆史的走嚮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博弈的結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對曆史背後邏輯的深刻洞察,能夠激發讀者對中國近代史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