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传(二版)

唐高祖传(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唐朝
  • 唐高祖
  • 李渊
  • 历史人物
  • 传记
  • 古代史
  • 正史
  • 二版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掌握史料关键,立论分析精采,破解玄武门之变真相。
观点新颖,文笔流畅,重建唐高祖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王朝的建立者,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他不露声色,招兵买马,积聚人才,当情势成熟后,他揭竿而起,率众起义,最终夺取天下。

  李渊(五六六-六三五)是唐代开国帝王,对唐初政治、经济、文化等有很大很大贡献,但可惜没能尽早处理继承人问题,眼见太子李建成与各嫡子明争暗斗却一再纵容,未加控制,最终引爆「玄武门之变」,让位李世民,退居为太上皇。一般史书对李渊的记载,不如家喻户晓的唐太宗、唐玄宗,加上古代文献多半贬高祖、抬高太宗,对李渊一直未有公正评价。八○年代后虽有学者开始关注,但相较太宗、玄宗,唐高祖的研究显得相形见绌。

  本书忠于史料,参考各方学者研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唐高祖,纠正以往史籍对李渊的偏见,让读者了解他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及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本书特色

  ★作者全面性对史料的掌握和参考非常完整,分析也很合理;而关于玄武门之变问题的阐述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本书观点新颖又文笔流畅,值得一读。
  ★让读者正确认识唐高祖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及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牛致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56年毕业于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统、教研室主任、后为该校唐史研究所教授,1994年退休。在工作期间,除了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外,还努力从事史学研究。自1965年以来,共发表史学论文九十余篇。

图书目录

导  读   

第一章  初登历史舞台

历史进程的要求
初露锋芒 

第二章  从太原留守到大将军
准备行动而不露声色
誓师起兵

第三章  利用李密,排除关东的威胁
李密与瓦岗军
智胜李密
落井下石,谋杀李密

第四章  勇往直前,智取霍邑
进攻霍邑的决策
攻取霍邑

第五章  进军关中,立代王侑为帝
对河东攻而不取
兵分两路,发展势力
夺取隋都
从大丞相到皇帝

第六章  巩固关中
夺取河东
平定薛氏父子
不战而取河西

第七章  打败刘武周,太原失而复得
刘武周的强大
长安面临威胁,高祖亲自为李世民出征送行

第八章  东进中原,围洛打援
统一中原的先遣者李神通
隋唐之际的洛阳
窦建德援洛及其失败

第九章  沿江东下,攻取江陵
萧铣割据长江中游
攻取江陵,统一长江中游及岭南

第十章  统一长江下游与东南
杜伏威领导的起义军及其他江淮势力
辅公祏的反唐与失败

第十一章  消灭刘黑闼和徐圆朗起义军
刘黑闼起义
李建成消灭刘黑闼

第十二章  平定梁师都,完成全国统一
梁师都建国称帝
太宗平定梁师都

第十三章  唐朝的建立与突厥
太原起兵与东突厥
唐政权的巩固与东突厥
统一战争与东突厥
唐与西突厥

第十四章  开创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唐以前历史发展的概况
恢复发展赋役制度
货币制的发展
承前启后的唐律
确立唐代的官制
恢复发展科举制度
恢复发展府兵制度
发展传统文化
唐初各种制度的社会作用

第十五章  「贞观之治」的奠基人
「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重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重视纳谏
罗致人才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武德政治的历史作用

第十六章  智勇兼备的政治家、军事家
隋末善于应变
欲做皇帝而不露锋芒
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者
并非完美的英雄

第十七章  玄武门之变与高祖让位
高祖助长了李世民势力的膨胀
太子、秦王两大集团的形成
两大集团矛盾的激化
玄武门之变

第十八章  太上皇的岁月
地位一落千丈
弘义宫的被软禁生活

第十九章  怎样看待与高祖有关的历史文献
记载失实或互异的原因
太宗怎样干预修史
歪曲历史,篡改 实录

后  记
附  录  唐高祖李渊大事纪

图书序言

导 读

  提到唐朝的皇帝,我们最先想到的名字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和唐玄宗。李世民不但在建国战争中功业卓着,外交上还被北亚游牧民族尊为「天可汗」,而且有接纳谏言的度量,最后留下「贞观之治」的美名。武则天则是中国史上唯一登基称帝的女皇。在唐玄宗治下,唐朝出现转捩点,爆发了安史之乱。他和杨贵妃的故事,更被写成文学作品,传颂后世。相形之下,唐朝开国的第一位皇帝高祖李渊,较少受到重视,常常只是作为李世民之父的角色,融入儿子的生平背景,以致后人很难了解这位李唐王朝第一人的性格与作为。

  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源头在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同胞兄弟,逼迫父亲退位,自己登上皇位。这场军事政变乃是兄弟争夺帝位的流血冲突。虽然从现实政治的角度视之,争夺权力乃人之常情,不择手段亦不足为奇,但演变成诛灭兄弟全家,取父亲之位而代之,在人情义理的正当性上很难自圆其说。当时经历这场剧烈斗争的人们,即使在局势底定后,迫于胜利者的权势不敢多言,但心里自有评断,未必认同太宗的作为。这也在太宗心底投下了阴影。

  李世民是个贵族阶级的武人青年,屡立战功打下江山,最后更排除对手,成为皇帝。因此他志得意满,认为自己的功业无人可比。但他慢慢了解到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有着「以史制君」的传统,即君主的言行举止,无论善恶对错,都将记录在史书中,留供后世评断。当李世民的权势达于颠峰,他更牵挂后世的名声与评价,即历史定位。而他最在意的事,就是自己取得皇位的正当性。所以在父亲死后五个月,他开始想知道朝廷修撰的史书,如何记载和诠释他取得皇位的过程和手段。

  朝廷的史官编写近现当代的史书,由于事涉在世的人物,为避免遭受当事人或后裔子孙的干扰,所以不让外界得知内容。但太宗以绝对至上的权力提出要求时,史官终究屈服,上呈史书给皇帝。李世民读后,特别针对玄武门之变的记载,下令重新编写。由于后世所知有关唐初的历史,追本溯源,大多来自这批资料,既然这些内容已经被太宗下令修改以符合他自己的观点,那么其中涉及父亲李渊、长兄李建成的记载,从太原起事到玄武门之变这十年的史事,可能都被刻意改写,以形塑李世民的正面形象,贬抑其父兄的性格与成就。因此宋代以降到现代的史家并不轻信这些记载,而是抱持批判的态度,对李渊父子开国到兄弟相残、皇位交替的这段历史,往往尝试从被纂改的史书中找出残留的迹证,重建历史的真相,还给李渊和李建成一个公道。本书以李渊为主角,也秉持这个立场。读者展卷之际,不妨思考李渊在唐朝建国的过程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发挥哪些作用,以及他对两个儿子的态度为何。

  阅读本书时,读者除了可以体会作者如何回复李渊的清晰面目之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即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地域上,关中地区与黄河下游之间敌对的历史以及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还有权力上,集权政府和地方社会的互动,以及统治与被统治阶级的抗衡。

  首先,关于地域。李渊身为隋朝的北疆重臣,从山西太原起兵,南下进入关中,夺取长安,以此作为逐鹿中原的基地。长安不只是隋朝的都城,更重要的是关中从北魏末年以降,孕育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关陇集团。这个集团由北魏的鲜卑军人领导,他们从外地来到关中,进一步与当地的汉人结合,建立北周政权。正是这一支军事力量及其立足的根据地,在其后数十年间统一天下:北周先击败以洛阳为核心的北齐政权,将领土向东扩展到黄河下游。随后,杨坚篡夺北周,建立隋朝,出兵征服南方的陈朝,重建统一帝国。当隋末陷入纷乱,最早爆发叛变的地方正是过去北齐的统治区域,尤其今山东、河北一带,因为当地人民被强力动员去建设洛阳和运河、征伐高丽。

  对当地民众来说,这是征服者的剥削和役使。对东向以临天下的关陇集团来说,如何压制被征服的土地,掌控和运用其人力与资源,则是关键的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隋朝之所以大兴土木,建设难攻不落的洛阳城,兴修仓储屯积米粮,开辟运河,都旨在控制黄河下游和江、淮这些被征服的土地和人民。读者可在本书读到以夺取洛阳为目标的众多战役,以及来自关陇的李唐军队如何一再出兵讨伐山东、河北的军事力量,其背后都有此一地缘政治的因素。甚至在唐朝开国之后,政权核心的关中,如何与山东、河北以及江、淮互动,始终都是关键的议题。

  其次,关于权力。隋朝末年,各地出现的反抗势力超过一百以上,从各自独立到逐渐统合,规模约数万到数十万人。这些势力之领袖的出身背景,有部分是隋朝的地方官员,还有部分是世家大族。两者都是掌握权力的统治阶级。相形之下,绝大多数反抗压迫的地方势力来自被统治的阶级,即基层民众的「叛乱」,本书多称为「农民起义」。过去对这些叛乱或起义的解释,多着眼于隋朝大规模动员百姓,征调物资和人力,进行土木工程和发动战争。但这种观点其实是将隋的兴亡归咎于帝王个人的性格与作为,即隋的国力富强是隋文帝节俭的成果,但毁于炀帝的奢侈挥霍。这个看法让人忽略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即隋朝重建帝国,不只兼併各有不同历史传统的土地,而且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推行统合的政策与划一的制度,以强力的政令系统介入地方社会:一方面打击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年间成长茁壮的世家大族,强化国家的权力,一方面将过去依附在世家大族之下的基层民众予以解放,重新纳入国家的支配。也就是说,隋朝不只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同时重新架构新的社会秩序,调整国家、世家大族与基层民众三者之间的角色、互动与关系。

  当读者留心历史人物的阶级与身份地位,对隋唐之际各股势力的竞逐,或将有不同的观点。相较于李渊出身关陇集团,身兼隋朝的外戚与重臣,在北齐故地崛起的军事力量皆以基层民众为主力,其中有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以及窦建德与刘黑闼的势力。瓦岗军先后与隋朝的两大军团(守卫东都洛阳的兵力,以及隋炀帝死后、从江都北返中原的禁卫军)拼斗不休,可见其战斗力之强大。窦建德与刘黑闼更是李渊父子最大的劲敌,李世民、李建成先后出征,恩威并施,最后才平定这块区域的独立力量。如果隋末群雄之战最终由李密或窦建德、刘黑闼胜出,这两股以基层民众为基础的势力,是否将扬弃关陇集团统治国家的政策方针,是否会和出身统治阶级最顶端的李渊父子走出不同的道路,从而改写七世纪以降的中国历史?

  虽然这是一本以皇帝为主角的传记,但读者不必站在帝王将相、成王败寇的立场来看,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百姓。对李渊父子来说,迫于生存、起而反抗的基层民众都是「盗贼」。隋唐之际,对人民的动员与役使、镇压和屠杀,可说是非常严厉与残酷。如果读者不轻易将自己代入帝王将相的角度,将会发现历史舞台上还有形形色色的人物,散发无比的光彩,像是女性、奴婢、商人、胡人等;在这激变的大时代,各式各样的人生也值得吟味,比如降将的际遇、野心家的奋起与叛徒的下场等。这些都是读史的趣味。

  历史没有理所当然的发展,前景从来都不明朗,有时瞬息之间,情势大变。战场上更有许多偶然、意外的因素,左右大局。本书在这些关键时刻,常列出当事人的不同想法及其彼此争论。读者此时不妨掩卷沉思,与其完全同意作者的分析,不如根据作者提供的讯息,在这分歧的岔路上停步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与决定之后,再移步到下一页。愿意缓步流连在历史密林中的读者,更可以细读本书引用的史料,设法理解其意涵,必将产生更多的心得与见解。如此一来,将可迈入独立思考、不为作者左右的境界。

  本书作者牛致功教授生于1928年,在他二十岁以前的生涯,经历了中日战争与国共战争。或许是亲身经历战争的洗礼,本书在分析李唐建国过程中政治与军事的战略与战术时,多运用军事分析的语汇与思考方式。标榜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史学界尤其重视基层民众在历史上的角色和地位,所以本书的讨论也对农民起义多所着墨。以上两点都是台湾史学界较为欠缺的部分,所以本地的读者也能受益于此书。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初登历史舞台
 
在唐代的皇帝中,唐太宗、唐玄宗早已家喻户晓,史学界对其进行研究者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关唐太宗、唐玄宗的专着也有多种。但是,对于开国皇帝唐高祖的认识,由于古代文献贬低高祖,抬高太宗的影响,至今还有对其进行完全公正的评价。八○年代以来,虽然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也出现了一部分较好的论文,但和对太宗与玄宗的研究来说,还是相形见绌。本书想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参考其他有关学者研究的成果,对高祖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试图纠正以往史籍贬低高祖的偏见,以便人们正确认识唐高祖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及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历史进程的要求
 
唐高祖,姓李名渊、字叔德,因其死后的庙号是「高祖」,所以,后来的史书都称其为唐高祖。唐高祖生于北周天和元年(五六六),死于唐贞观九年(六三五),也就是从南北朝末期到唐朝初年。这段历史,正是中国的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的时代。唐高祖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统一是大势所趋
 
东汉灭亡以后,三国分裂的局面逐步形成,中间虽然经过西晋的短暂统一,但仅仅三十六年,又出现了东晋与十六国的并立,继之又是南北朝的对峙。如果从西晋灭亡算起,持续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状态必须结束。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文化使人们向往统一,反对分裂。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进一步提高了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是统一的纽带。例如,共同的文字,可使人们具有提高文化素质的同一手段,共同的道德观念,可使人们具有相同的是非标准。对统治者来说,无不想取得为人们所公认的正统地位。南北朝时,南朝的《宋书》,视北魏为「索虏」,专立《索虏传》叙述北魏的历史。《南齐书》中有《魏虏传》,显然也是贬魏。该书对北魏建国称「僭称魏」,还有什么「伪太子」、「伪太后」、「伪尚书」等称谓,这样写的目的当然是要说明南齐的正统地位。反之,北朝的《魏书》也针锋相对,反唇相讥。专立什么《僭晋司马睿传》、《岛夷桓玄传》、《海夷冯跋传》、《岛夷刘裕传》、《岛夷萧道成传》、《岛夷萧衍传》等等。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唐高祖传(二版)》中,我获得了一种更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逻辑的体验。作者在叙述上,非常注重因果关系的阐释。尤其是在描述李渊如何一步步从地方实力派崛起为天下共主的过程中,书中详细分析了当时隋朝统治的弊端,民间的反抗情绪,以及李渊所处的太原,在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上的优势。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瓦岗军”等重要反王势力,与李渊之间互动关系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还涉及到政治上的联合、离间,以及信息战。书里还涉及了当时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比如“李密起兵”、“王世充之乱”等,并解释了这些事件对李渊政权建立的影响。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唐朝建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李渊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告诉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评分

这套《唐高祖传(二版)》我入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地读了几遍。第一次翻开它,就被那厚重的纸张和精心设计的封面所吸引,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大唐初年。书中的内容,我尤其欣赏其对于李渊早年经历的细致描摹。史书上对他的记载大多是“马上得天下”,但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勾勒他作为太原留守时的种种作为,包括他对地方势力的安抚,对军事的筹划,以及在隋末乱世中如何巧妙周旋,积蓄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一些关键事件的解读,比如他如何说服晋阳的豪强支持自己,如何应对来自长安的压力,以及他与家人的关系。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李渊这个人物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政治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决策的立体形象。读到这里,我脑海中会不断浮现出当时那种风声鹤唳、危机四伏的场景,也更能理解他后来为何能迅速崛起。书中的语言也很考究,不乏一些文言的韵味,但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读起来有一种古朴典雅的阅读体验。总而言之,它为我打开了一个了解李渊早期历史的全新视角。

评分

《唐高祖传(二版)》带给我的震撼,在于其对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剖析。尤其是关于“玄武门之变”之前的那段时期,作者的描写简直是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而是深入到当时的政治格局、权力斗争的细枝末节。书里详细阐述了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三兄弟之间微妙而复杂的矛盾,以及他们各自的党羽势力、政治手段。我尤其被作者对于李世民那种胸怀大志、勇于决断的形象刻画所吸引,同时也能感受到李建成在维护太子地位上的不易和挣扎。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比如科举制度的雏形、世家大族的势力范围、以及民间流传的各种谶语和传闻,这些都为理解这场政治风暴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我反复阅读了关于李渊在处理三子关系时,那种摇摆不定、左右为难的心态描写,感觉非常真实。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同时又不失文学性,读起来仿佛置身其中,亲历那段刀光剑影、阴谋诡计交织的历史。

评分

读完《唐高祖传(二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解读。作者没有将李渊神化,也没有过度地将其妖魔化,而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李渊晚年的一些描写,比如他在退位后,虽然失去了权力,但依然关注国家大事,以及他与儿子李世民之间亦父亦君的复杂关系。书中对李渊的晚年生活、他的个人情趣、他的心路历程都有相当细腻的刻画。我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位皇帝,在权力巅峰过后,回归个人生活时的那种复杂情感,有释然,也有遗憾。书里也提及了他的一些身体状况和性格的变化,这些细节的加入,让这个历史人物更加鲜活,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书中的一些插图和地图,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地形地貌和军事部署。它让我不再将历史人物视为冰冷的符号,而是看到他们也是有情感、有弱点的普通人,只是恰好身处那个伟大的时代。

评分

购买《唐高祖传(二版)》完全是出于对唐朝历史的浓厚兴趣,而这本书也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提供了一种更为“平民化”的视角来审视这位开国皇帝。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李渊建立唐朝后,在国家治理方面所做的努力。虽然大家可能对他的军事才能更为熟悉,但这本书着重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统治者,在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文化推广等方面所付出的心血。例如,书中提到了他如何改革和完善隋朝的政治制度,如何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如何鼓励农业生产,以及他对佛教、道教等宗教的态度。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全面的李渊,一个不仅仅是靠武力打下江山,更是努力维系和发展国家根基的君主。书中的一些小故事,比如他如何处理与功臣的关系,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都显得格外生动。虽然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脉搏的跳动,感受到大唐初年那种开创性的勃勃生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