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宗教与中国(历史•哲学篇)

基督宗教与中国(历史•哲学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中国历史
  • 宗教哲学
  • 文化交流
  • 基督教思想
  • 中国宗教
  • 历史研究
  • 哲学研究
  • 中西文化
  • 宗教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宗教与文化的碰撞中,中国人何去何从?信了耶稣的中国人,不拜祖先的中国人还是不是中国人?当拥有全世界最多信众的基督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等),与全球人口最多、五千年来沐浴在中华文化之中的中国相遇,两者自晚明迄今产生了不少冲突。

  本书由浅入深,从中国基督教信徒所面临的两种价值的矛盾,到基督教与晚清社会的碰撞,以至与新中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分析这两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的认识、交流与交锋。

  本书除了可作为人文学科通识教材之外,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行文呈现基督宗教与中国相遇的面貌,展现人文学科的思考方式,是一本学习人文学科的入门书籍,亦适合对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有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冯志弘(1978–)

  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2006–2014年,任职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中文及历史学系;现任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范畴包括:唐宋思想与文学,宗教与中国文化;着作包括《北宋古文运动的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大学诗选》(编)(东岸书店,2001)等,并在《清华学报》、《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人文中国学报》、《新亚学报》、《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图书目录

导论
人间神话:传教士•早期华人信徒的故事
第一章   三百年孤寂:王征与申氏的故事
第二章    吃饭!马礼逊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   梁发的屋子:第一位华人宣教士的屋子毁掉了─ 兼论威廉•裴利的「钟表匠类比」 中国不在天地之中:晚清与民初的中国基督宗教
第四章  宣传,兹事体大:「上帝会」如何招兵?
第五章    成也宗教、败也宗教:太平天国覆亡的一种假设
第六章   「愚昧」与「无知」之别: 从晚清破除西洋妖术的「粪桶妙计」说起
第七章  血泪未干的吵架: 1922–1927年「非基督教运动」的几个观点
第八章  等待三百年的发现:晚清与民国反教风潮有何不同?五星照耀下:当代中国政权管治下的基督宗教
第九章  为人民服务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基督宗教的「统战」
第十章  为人民服务之二:「教义」与「为祖国多作贡献」
第十一章 难以解拆的纠结:中梵关系
第十二章 大题小做:「共产主义,可以让宗教消失吗?」不可「凭信心」:历史材料与文献可靠度问题
第十三章 盘古•女娲•阿无罗汉: 读「明清开封犹太人碑」随笔
第十四章 历史材料的拿捏:以曾国藩公文、私人书信对 天津教案的敍述差异为例
第十五章 文献「可靠度」之一:关于孙中山信仰的两条材料
第十六章 文献「可靠度」之二:宫崎滔天、宋庆龄对 「孙中山信仰观念」的论述和诠释问题
第十七章 文献「可靠度」之三: 关于1949年蒋介石求签的「记述」终篇
第十八章 信则有不信则无?宗教导人向善?: 关于宗教的本质和功能

图书序言

导论

  ─课堂里有些经历,让人印象难忘。正如写这篇序文的时候,我始终想起,那位同学问我的问题。
 
  那是一节「中国文化课」课后,一位男同学向我走过来,说:「老师,抱歉,我想问:『我是基督徒,不拜祖先。请问,我还算是中国人吗?』」
 
  我有点错愕,可又完全明白发生了甚么事。
 
  那一课,我讲的是「华夷之辨」─就是如何定义「中国」和「非中国」,或者「中国人」和「非中国人」的问题。我举了「地域」、「种族」、「法律国籍」、「文化认同」等几个衡量标准。讲到最后的「文化认同」准则,我向同学提问:「如果熟悉或认同中国文化就可以称为『中国人』,那么,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还有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他们是否可以称为『中国人』呢?」
 
  上述困惑是中国基督徒面对的难题。─或者也是我们在写作这本书,读这本书的时候,必须面对的问题。
 
  近数十年来,研究「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成果相当丰富。不计算明清来华传教士的着述─单说与本书名字相近的着作就有好几本 。由德礼贤(Pasquale M. D'Elia 1890–1963)的《中国天主教传教史》 和王治心(1881–1968)的《中国基督教史纲》 算起,研究中国或香港基督宗教史的通论专书也有不少  。谢扶雅  、林治平  、 夏其龙  、谢和耐(Jacques Gernet) 、卓新平  、梁家麟  、庄祖鲲  、戚印平  、邢福增  、赵建敏  、杜小安   等专门研究中国基督宗教史的名家,或筚路蓝缕,或至今笔耕不辍。台湾周联华曾出任蒋介石、宋美龄的牧师,出版了《基督信仰与中国》 。罗香林  、吕实强  、梁元生  、李金强  、黄一农  、黄正谦   等,都有与基督宗教与中国相关的专题着作。典范在前,再多写一本《基督宗教与中国》,意义何在?
 
  而且,我还要说:我不习惯批评别人着作的不足。当我阅读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我马上对王征和申氏的故事着迷。因此在这本书中,我情不自禁大量引述了黄一农已经作了介绍的材料,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动人又哀伤的故事。去年,我写了一篇研究「进化论」(或译演化论)对孙中山信仰影响的论文 ;最大原因,正是我读了黄宇和研究孙中山伦敦蒙难的巨着  ,由此深深明白考据的艰难和快乐,同时唤起了我对孙中山的关注。还有,读了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的《太平天国》 ,我明白了甚么是「史识」。对于这些着作,我怎可能不佩服?
 
  但另一方面,中国历史的专家学者,自然对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课题着迷,但历史专科以外的大学生呢?我们凭甚么要求主修经济学或物理学的同学,必需好好读一读「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然后问心无愧地告诉他们:值得的?
 
  就是说:当我们把「基督宗教与中国」这个科目,或者这本书,放置在大学通识教育的范畴里─它应当担演怎样的角色,又有何使命?或者,这正是这本书的意义,也是这本书和上述专门研究的不同之处。我们固然关注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本书着重说明「基督宗教与中国」这个课题,可以与大学通识课程强调「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发现」(discovery)、「创新」(innovation)的理念相联系。建基于这个想法,这本书的构想和定位是这样的:
 
  一. 书中每一篇文章,都不应该停留在只让同学认识历史材料和故事的层面。它们应当唤起同学思考的冲动。并且,通过研究中国「基督宗教」的种种变化,形象鲜明地呈现中国人/传教士/信徒遇到的难题、挣扎、希望、出路,借此让同学以小见大,掌握人文学科的思考方式。正因如此,我期待读者特别留意本书处处强调思考─这将是一次思辨的旅行。
 
  二. 这本书并不担负宣教使命。但是,无论读者是否信仰宗教,我期望这本着作,能够让同学对宗教的本质、以至对人们的「信仰心」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或者,这样同学会稍为明白全球逾50亿相信「神」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宗教情感与思考模式。这种认识是必需的,因为这关乎在全球化中,不同宗教或文化体系的人,如何相处、自处的问题。
 
  三. 这本书并非包罗万有,面面俱圆;但我渴望它可以是一个不错的示例,建立同学对历史材料的敏锐触觉─要懂得注意材料的「可靠度」,不可人云亦云。在判断历史「善恶是非」之前,但愿同学愿意弄清楚历史「事实」,不要冤枉古人,不要冤枉好人。正因如此,本书的定位是学术随笔,不追求长篇累牍,文字但求深入浅出,甚至运用了若干文学敍事技巧。另一方面,本书每一篇文章都认真查阅了所有引述资料,探用严谨的学术注释,确保言必有据。
 
  四. 这本书想说许许多多的心灵故事,想说人的故事。没有人像沈从文一样,能够写出这样透彻的话,完全呈现了我的心情:「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期望本书在或多或少的程度上,写出了一如沈从文所向往的人性。
 
  按着这四个期望,笔者拟订了写作重点;由于「基督宗教与中国」课题的内容非常丰富,暂定出版两本着作。现在出版的第一本书,集中写「历史」、「哲学」和「思想」的文章。之后出版续篇,再延续至其他文化和艺术领域。
 
  这本书分四部分,分别以1)「人物」、2)「事件」、3)「当代政教关系」、4)「文献材料」为切入点。书中每一篇文章都着力紧扣「分析」和「思考」的向度。这四个切入点虽然各有偏重,但综合起来,应能体现以人带事,因事见义、以点串线、由古入今的不同敍述意义。本书每一篇文章后面,都附有「延伸阅读」材料,好让对相关课题有兴趣的读者进一步探寻。「延伸阅读」材料包括原始文献、普及读物,也有学术专着。有些是几页纸的精品文章,有些是煌煌巨着,这些材料都是本书作者认为值得一看的。例如,如果您想研究太平天国,怎可能不读一读简又文、罗尔纲、茅家琦、史景迁的大作?我始终认为,学术上的经典和权威,自有长久的意义。不是说权威的着作一定没有错误,而是说:经典之为经典,是由于它们有一种历久弥新的眼光和识见,正因如此,阅读名家学者的文字,我们会震撼,会感动。
 
  本书推荐的延伸阅读材料,绝大部分都能够通过香港高校图书联网「港书网」(Hong Kong Academic Library Link /HKALL)找到。
 
  我要感谢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编辑小组委员会慨允出版本书,使我的文字能够和读者见面。感谢出版社陈家扬先生、陈明慧女士给予建议─有了你们的指导,我才更明白怎样的着作,才是真正体贴读者需要。感谢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城大中文及历史学系、香港教育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给予我在大学教学和研究的机会和使命。对我来说,每一篇文章和每一次课堂,既是理性的探索,也是抒情。

  我想用最怀念的心情,在这里写上黄正谦博士的名字。2010年,正谦博士和我一同构思「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这个科目,一同撰写计划书。后来正谦博士转到香港中文大学,其后转职香港大学任教,我们就无缘一同教学了。2011年,王景松老师接棒和我并肩作战。后来,又邀得林学忠博士和徐丽莎博士加入。黄正谦博士已经辞世。我一直记得,2010年8月那个盛夏的晚上,我们如何在黔东南古朴的村寨里,一同敞开心灵,像敞开一个世界一样,真诚地说着彼此生命的故事。在这篇序文中,我不打算添上太多神学色彩,所以我只说,我记得正谦博士的快乐。我希望他仍然记得那年盛夏的快乐。
 
  最后说,我如何回应那位男同学的提问:「基督徒,不拜祖先。那还是中国人吗?」
 
  我没有马上向他说明利玛窦对中国祭祖问题的看法  ,那不是时候。我看着他的眼睛,感受着他的情绪,我知道那不是说历史材料的时候─这可以留待日后慢慢向他说明。
 
  我的回答是:「如果您不在乎中国人的身份,你不会问我这个问题。除非您认为『只有』上香、献祭、向塑像鞠躬这些仪式,才能够让您更爱你的祖先和亲人─相反不这样做,您的爱就有了亏损─」我仔细地端详着他的眼睛,我知道可以继续说了:「如果不是这样,您可以真心地爱着自己的祖先,然后你一定要记得,你们有同样的血缘。」他好像舒缓了下来。我说:「您的祖先是中国人,他们是您的祖先,你们命定有相同的身份,没有谁能夺走这个身份。」
 
  那已经是几年前的话了,我们讲了不过几分钟。上面一段书面语,我作了文字润辞,大意是保留下来了的。
 
  我这样回答,对吗?

图书试读

或者,我们常常听到这些说法:
 
—中国是东方的,基督宗教是西方的
 
—儒家(儒教)、道教,以及中国化的佛教是本土的,基督宗教是外来的
 
—中国是包容的,基督宗教是排他的这些论断,从宏观角度钩勒了「基督宗教」与「中国」的大不相同。但我常常疑心:这种认识,除了在大格局里提供了极其便利的「定论」之外—它是否过于高高在上?—以至,无法反映一个又一个,关于「文化相遇/文化冲突」的心灵故事?
 
这正是本书序文里,提出「利玛窦(Matteo Ricci)和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是否中国人」这一疑问的原因。从「对中国的认识」甚至在某程度上「对中国的认同」而言,利玛窦和戴德生是很够资格的。这两位分属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教士,他们在不同年代,穿着中国人的服饰,向中国人述说他们的信仰。利玛窦说中文,熟悉中国经典,还能用中文撰述,有《天主实义》等名着;他死在中国,埋在中国。
 
戴德生的名言,至今华人基督徒仍然耳熟能详:「我若有一千英磅,中国可以全数拥有。我若有一千条性命,中国可以全数拥有。」(If I had a thousand pounds China should have it—if I had a thousand lives, China should have them)[1] 今天,戴德生的第五代后人戴继宗(James Hudson Taylor IV)还在台湾宣教。像利玛窦和戴德生,他们有着中国人的名字,比许多不谙中文的华侨后代,「中国」得多。但是,为甚么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仍然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英国传教士戴德生」—而不说中国人利玛窦、中国人戴德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学术研究上的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对于基督宗教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及其哲学体系与中国本土哲学思想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入的探讨。书中对于“中西文化观的冲突与调和”的论述,堪称精彩。然而,我个人的阅读偏好,则更倾向于那种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叙述方式。我热衷于探索那些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那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爱、对于救赎、对于生命意义的共同追寻。书中对“启蒙运动与基督教在华传播”的联系,虽然逻辑清晰,但如果能穿插一些当时在华传教士写下的书信、日记,或者那些受其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回忆录,那无疑能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个体是如何在各种思潮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又是如何将外来的思想内化,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书中关于“宗教自由与国家权力”的分析,虽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更想看到的是,那些在历史的缝隙中,个体信仰如何艰难地生存和发展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对于深入理解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与中国哲学思想的互动,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它以一种宏观的、系统的视角,审视了基督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影响。然而,我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往往更容易被那些触动心灵的故事所吸引。我渴望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复杂,体验不同文化碰撞所激发的火花,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书中对“传教士的教育贡献”的论述,虽然客观,但如果能聚焦于某一位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传教士,讲述他们在中国土地上,如何创办学校、培养人才,他们的教育理念如何与中国传统教育相结合,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那将更具感染力。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那些在历史真实中,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书中对“教会在社会改革中的角色”的分析,虽然触及了重要议题,但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社会运动,展现基督教徒是如何在其中扮演积极角色的,或者是在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有哪些感人的案例,那会更加引人入胜。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学术讲座,严谨而深邃,但对于我这种更偏爱故事性和情感连接的读者来说,或许少了些“温度”。它对基督教在中国历史上的演进轨迹进行了宏观的勾勒,并且深入剖析了其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互动与张力。然而,我所期待的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个体故事,那些普通人在信仰抉择中的挣扎与坚持,那些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诞生的感人篇章。书中对“理学与神学”的比较分析,虽然鞭辟入里,但往往落脚于抽象的理论层面。我更想知道,当一位中国文人,在接触到基督教教义后,他内心的原有世界观是如何被撼动,又是如何重塑的?他是否会因为新的信仰而改变了对家庭、对社会、对生命的看法?书中对“普世价值”的探讨,虽然深刻,但如果能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在某些社会动荡时期,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是如何被实践,又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那无疑会更有说服力。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在文字间跳跃的鲜活生命,而非仅仅是冰冷的理论符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基督宗教与中国(历史•哲学篇)》的书,虽然我原本抱持着对这个主题的浓厚兴趣,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所聚焦的领域,似乎更偏向于宏观的历史脉络梳理和深层哲学思辨,而非我个人所期望的,那种更为微观、更具象化的文化碰撞和日常生活的细节呈现。例如,书中对于早期传教士如何在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中进行传播,以及具体的传播策略和遇到的挑战,虽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宏观背景铺垫,而非深入探究其具体实践。我更感兴趣的是,当不同信仰体系的理念在民间悄然渗透时,普通百姓的生活习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微妙改变?那些被吸收、被改造,甚至是被排斥的基督教元素,又是如何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肌理之中的?书中对于这些“化学反应”的细致描绘,似乎略显不足。我渴望看到的是,在每一个小小的村落、每一户寻常的家庭中,基督教的种子是如何被播撒,又如何在当地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长出怎样的独特形态。书中关于“神学本土化”的探讨,虽然理论性很强,但如果能辅以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比如某个地方的教堂建筑风格如何融入中国元素,或者某个中国教会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回应当地的社会诉求,那将更能打动我。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学术报告,对于那些希望获得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它对基督宗教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其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相互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然而,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更偏爱那些带有叙事性的文字,能够让我沉浸其中,感受历史的温度,体会人性的深度。书中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与基督教的关系,虽然分析得很到位,但如果能提供更多当时知识分子之间交流的细节,比如他们的书信往来、沙龙讨论,或者他们在阅读了基督教著作后,在自己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变化,那会更具吸引力。我想要看到的是,思想的火花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又是如何点燃新的认知。书中关于“中国教会的自主与发展”的探讨,虽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如果能穿插一些普通教徒的生活片段,比如他们在信仰中获得的慰藉,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或者他们在社区中扮演的角色,那将更能展现信仰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