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下)〈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精装)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下)〈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精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史
  • 晚清史
  • 西方视角
  • 伦敦新闻画报
  • 历史
  • 图像史
  • 中西关系
  • 文化史
  • 精装本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以西方着述角度看中国历史,扩大观察着眼角度,历史研究可以更为公正!
  ● 配以画报原图的速写、版图,艺术价值甚高,澳门版画研究中心诚心推荐!


  《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于1842年,是全球首份以图像为主,配以生动文字描述的一份刊物,它包括随行船队记者记下的,不单止东方中国的各种见闻。

  然而,本书将其刊物报导抽取与中国、香港或台湾等相关的内容,汇集成书,并将其翻译成中文,回馈华人读者,使其内容、资料更容易、方便流通,;兼且书中的插图速写、版画于艺术界来说亦是不可多得的瑰宝,此书无论于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都是绝佳收藏读物。

   至于话归中国史,向来主流均以信史为主,史官、官方的主论述都着眼于一朝兴衰,是以错过太多史料例如货币经济、民间生活等风貌。清代学者章学诚之《文史通义》,提倡「六经皆史」,显地方志,正跟《伦敦新闻画报》异工同曲,《伦敦新闻画报》以图像为内容主体,吸引目光有趣阅读,除了提供西方眼光角度怎样看中国之余,亦为民间史料、生活、某些风俗仪式揭秘。

  本书所辑录的是由1842年起至1873的晚清时期,在西方人眼中所报导的中国是怎样的国度,这些旧相片加上文字描述,就能够提供一个崭新的角度予我们审视近代史。

  中国历史向来是胜者写败者,至今都仍然未有确定、公认的、记录关于清朝的一部「正史书」,透过蒐集不同的史料,将更加能够还原历史面貌,例如中国与外国之间的战争因何而起,在西方人的眼中,一些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习惯、仪式、习俗又是怎样的呢?中国官修史向来都着重治乱兴衰,但在民生观察上的记载,彷彿甚少提及,于是这册书,可以让喜欢研究历史的读者获得更多有用的资讯;至于一张张的旧相片,也可以引起不同读者的兴趣,从图像作起点去阅读历史,一书在手,犹如亲身去了历史博物馆饱览展品一样。而最重要的是,该些图片速写都是驻当地记者或画家亲眼目击的第一手报导,有时候观点看法也与中国史料相左,于是可借中、西两方的史料作更客观、更有系统的整理。

联合推荐

  王祯宝 - 澳门版画研究中心会长

  钱纳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布尔哲(Auguste Borget 1809-1877)等名家东来,在珠江三角洲设置画坊,大量满足所谓「贸易画作」的市场所需。创刊于道光晚年(1842)的《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内容以图像为主的报纸,其插图就是大量取材自许多东来游记书籍中的插图,亦有部分是来自当时在广州十分流行的通草纸画。

  赵雨乐  - 香港公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
  《伦敦新闻画报》是难得一见的英国近代报刊,从创刊的1842年开始,它意味着在华种种的事象观察,俨然替晚清向近现代中国过渡立下另类的解读。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以该报的中国见闻为切入点,不失为崭新的中国史研究园地,充分做到微观而宏观的文化分析,可说得上是现时探析《伦敦新闻画报》的我国学界权威。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不涉及《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下)〈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精装)》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古韵新声: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转型与演进》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与复杂演进。从晚清的传统技艺向现代艺术的艰难过渡,到新文化运动对西方思潮的吸收与本土化,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兴盛与艺术观念的重塑,直至改革开放后多元化思潮的涌现,本书系统梳理了百年间中国艺术家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挣扎与创造。 第一部分:旧瓶装新酒——传统艺术的边缘与现代性的初探(约1900-1920年代) 二十世纪伊始,中国艺术界正处于一个“两难”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延续千年的文人画、宫廷画等传统体系在王朝覆灭后失去了稳固的依托,面临着审美趣味的巨大冲击。传统士大夫阶层对艺术的定义权和赞助权逐渐瓦解,艺术家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的社会功能和表达范式。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折衷主义”的早期形态。一些受过传统教育的画家,如在翰墨丹青中尝试融入写实主义光影与解剖学观念的先行者,他们的作品既保留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又开始关注对外部世界的准确描摹。同时,欧洲传入的油画和素描开始在少数精英学府中悄然生根发芽。这一阶段的艺术活动,虽然规模有限,却是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打破常规”的起点。我们考察了留日学生群体对日本“洋画”的接受,以及由此催生出的对“美育”的呼唤,如何从精英圈层渗透到初步的教育体系中。 第二部分:激荡与融合——艺术教育的制度化与现代主义的登场(约1920-1940年代) 随着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艺术机构的建立成为推动变革的关键动力。本部分详述了国立艺术学校和私立美术学院的建立背景及其对中国艺术面貌的重塑作用。留法、留德、留美的艺术家回国后,带来了印象派、后印象派乃至野兽派、立体派的直接影响。这股浪潮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与中国本土的民间艺术、民间版画资源进行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 重点分析了“学院派写实主义”的形成过程,它如何试图用西方成熟的写实技巧来表现中国的主题和情感。然而,真正的张力来自于对民族性表达的执着追求。艺术家们在形式探索中,开始自觉地将传统山水画的“气韵生动”与现代构图理念相结合,试图构建一种既“世界化”又“中国化”的视觉语言。此时的艺术评论界也极其活跃,关于“什么是中国画的未来”的争论,构成了那个时代文化光谱中极富张力的一环。 第三部分:革命的画布——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转向与国家叙事(约1950-1970年代) 1949年后的历史转折,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艺术创作的目的、主题、赞助主体乃至审美标准,都围绕着国家建设与意识形态需求进行了重构。本书详尽分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Socialist Realism)在中国的确立过程,以及它如何吸收了俄国巡回画派的写实传统,并与中国传统年画、宣传画的叙事手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革命现实主义”。 这一时期,艺术创作聚焦于工农兵形象的塑造、历史的宏大叙事以及劳动场面的歌颂。本书细致考察了“十七年”间(1949-1966)的题材限制、创作规范以及对艺术家的身份定位。随后,文化大革命对艺术的冲击被独立评估,分析了这一时期艺术生产的非正常化状态,以及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在官方语境下的被边缘化与民间力量的隐性存续。 第四部分:破冰与回响——改革开放后的多元化探索(约1980年代至今) 改革开放如同春雷,瞬间打破了僵化的艺术格局。艺术界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和前卫思潮的饥渴式学习,催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爆发性生长。本书重点阐述了八十年代“伤痕艺术”向“反思艺术”的过渡,以及“星星美展”等先锋群体的出现。 这部分内容深入剖析了“八五新潮”对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消化与本土化过程。艺术家们开始挑战既有的宏大叙事,将目光投向个体经验、城市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从观念艺术的引入,到装置艺术的尝试,再到影像媒介的介入,艺术表达的形式空前丰富。我们还将探讨“学院派”如何逐步吸收当代语境,以及民间艺术如何重新获得关注,共同构成了今日中国艺术市场与学术讨论的复杂图景。 总结 《古韵新声》力求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腻的视角,将中国艺术的百年历程置于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法的演变史,更是关于一群艺术家如何在剧烈的时代变动中,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并最终构建起一个既根植于深厚土壤,又面向世界对话的现代艺术体系的史诗。本书适合所有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艺术史及社会转型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弘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亦担任博士生导师。

  他从上世纪起九十年代开始走访哈佛、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大量国内已遗失于外地的珍贵记录,是以此书所载都是极为珍贵的材料。

  曾着《晚清映像》、《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书籍。

图书目录

出版说明
1858
马尼拉速写:华人音乐会(Sketches in Manilla: Chinese Musical Party)
中国速写:香港的街市与维多利亚港(Sketches in China: Gilman’s Bazaar and Victoria Harbour in Hong-Kong)
中国速写:割稻、中式房屋(Sketches in China: Rice-harvesting and a Chinese House)
中国画「大败鬼子真图」(Chinese Drawing of the Fatsham Creek Affair; A Sporting Tour in Governor Yep’s Land)
在中国的战争:叶名琛、船女、寺庙与水兵(The War in China: Commissioner Yeh, Sampan Girl, Joss House and the Crew of a Gun Boat)
在中国的战争:来自《陆上邮报》与《追踪报》的报导(The War in China: News Reports from Overland Mail and Moniteur)
在中国的战争:激战广州(The War in China: Fierce Fighting in Canton)
在中国的战争:抓获叶名琛(The War in China: Commissioner Yeh Captured)
在中国的战争:炮轰广州城(The War in China: Bombarding the City of Canton)
在中国的战争:军事辎重队(The War in China: The Military Train, Canton)
广州的城墙和城门(The Walls and Gates of Canton)
在中国的战争:从广州到香港(The War in China: From Canton to Hong-Kong)
在中国的战争:广州的旧码头(The War in China: The Old Landing-Place in Canton)
在中国的战争:疗伤的英军与中国的新年(The War in China: The Wounded British Officers and the Chinese New Year)
中国速写:香港跑马场(Sketches in China: Hong Kong Races)
广州的英国商品贸易(Sale of English Goods, Canton)
中国速写:解禁后的广州街头(Sketches in China: Canton after the Ban is Lifted)
中国速写:广州的员警、哨兵和苦力(Sketches in China: Policemen, Sentries, and Coolies in Canton )
中国速写:关于广州的谣言(Sketches in China: Rumours of Attacks in Canton)
向广州白云山附近的清军兵勇们发起的进攻(Attack on the ‘Braves’ Near the White Cloud Mountain, Canton)
英法联军舰队进攻白河要塞(The Attack of Peiho Forts by the English and French Fleets)
中国速写:登陆广州与商店被焚(Sketches in China: Landing in Canton and the Burning of a Store)
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Signing the Treaty between England and China at Tien-tsin)
广州速写:「复仇者」的烧杀劫掠(Sketches in Canton: Return of the Avengers)
广州速写:城内的恐慌(Sketches in Canton: Panic at the Commissariat Stores)
中国报导:伤病员登上「广州」号(China: The Embarkation of Sick and Wounded on Board the ‘Canton’)
中国报导:哈里森船长、清军水师兵船的袭击(China: Captain Harrison, Chinese Boat Attack)
中国速写:女水果贩子与鸦片鬼(Sketches in China: Chinese Fruit Girl and Opium Smokers)
中国速写:广州海幢寺住持授职仪式(Skethes in China: The Consecration of a Buddhist Abbot at the Temple of Honan)
鸦片鬼的堕落历程(Opium-Smoking in China, from Drawing by a Native Artist)
1859
广州速写:一位中医、伍浩官的花园(Sketches in Canton: A Chinese Doctor, Howqua Garden, Near Canton)
中国速写:妇女发型、洗衣方式(Sketches in China: Hair Style Like a Teapot, Washing Linen)
中国速写:翻山越岭和艺人表演(Sketches in China: A Mountain Pass, Entertainment in the Village of Lin-Cong)
中国速写:在中国旅行—中途歇息(Sketches from China: Traveling in China—the Midday Halt)
中国画家(Chinese Artists)
1859 年的中国人礼仪风俗(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in 1859)
台湾汉族人的礼仪风俗(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Chinese in Formosa)
台湾的汉族人礼仪风俗(Chinese Manners and Customs in Formosa)
1860
对原香港副总督坚中校的表彰(Chinese Mirror Presented to Lieut.-Colonel Caine, Late Lieutenant-Governor of Hong-Kong)
英国舰队在中国(The English Fleet in China, off Kintang)
中国报导:英法联军即将北上(China: The Combined Fleet in China is Getting Under Way for the North)
中国报导:克兰忒爵士及其参谋部成员(China: Sir Hope Grant and the Staff of the British Expedition in China)
中国报导:英国军队在大连湾(China: The British Forces in Talien-Wan)
中国的咸丰皇帝(Hsian Fou, Emperor of China)
关于中国战争的插图说明(Illustrations of the War in China)
有关在华战争的插图:英法联军的登陆、北塘的旁遮普街(Illustrations of the War in China:The Landing of the Allied Forces, Punjaub Street at Pehtang)
英法联军攻佔大沽要塞(The Storming and Capture of Peiho Forts)
在广州取得的胜利(The Victory of Canton)
在中国的战争:在北京的城墙下(War in China: Under the Wall of Pekin)
费恩与普罗宾骑兵师(Fane’s and Probyn’s Horse Service in China)
皇家龙骑兵禁卫军跟八旗兵在北京附近的遭遇战(The King’s Dragoon’s Guards Closing with Tartary Cavalry in the Engagement Near Pekin)
1861
英中和约(The Peace with China)
罗亨利先生(Mr. Henry Brougham Loch)
中国的家庭生活(Domestic Life in China)
中国的春节(The China New Year)
中国人支付赔款(Payment by the Chinese of the Indemnity Money)
北京的古玩街(Curiosity Street, Pekin)
北京速写(Sketches from Pekin)
北京俄国传教使团的教堂(The Russian Mission Church in Pekin)
中国火炮(Chinese Guns)
中国战争赔款的银两过秤(Weighing the Indemnity Money)
战争赔款抵达天津(Arrival at Tien-tsin of Indemnity Money)
中国皇帝的夏宫(The Emperor of China’s Summer Palace)
北京的皇城(The Imperial City, Pekin)
卢逖,在北京邻近夏宫找到的小狗(Looty, a Little Dog Found in the Summer Palace, Near Pekin)
来自巴黎一年两次美术展的图画(Paintings from the Biannual Exhibition in Paris)
1862
中国喜鹊(The Chinese Magpie)
中国长城的一个局部(Part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1863
关于中国内战的插图说明──清军攻打奉化(Illustrations of the Civil War in China: Imperialist Expedition to Fungwha)
上海速写:城隍庙茶馆、常胜军(Sketches in Shanghai: Teahouse, Chinese Soldiers with Foreign Officer)
1864
中国商人在俄国中部下诺夫哥罗德市的年度商品交易会上(Chinese Merchant at the Great Annual Fair in Nijni Novgorod, Central Russia)
中国的太平军叛乱(The Taiping Rebellion in China)
北京英国公使馆的警卫(The Guards at the British Embassy in Pekin)
阿礼国出任驻日大使后回到日本(Rutherford Alcock Returned to Japan after being Made a Minister)
阿礼国爵士(Sir Rutherford Alcock)
中国的风景(Views in China)
1865
中国巨人(The Chinese Giant)
讨伐中国的海盗船(Expedition against China’s Piratical Junks)
1866
中国外交特使团(China’s Diplomatic Mission)
跟中国海盗的遭遇战(An Encounter with Chinese Pirates)
1867
英中贸易商船(The New Steam-ship for the China Trade)
北京的赛马场(The European Racecourse at Pekin)
1868
上海的中式婚礼(A Chinese Wedding at Shanghai)
在伦敦的中国外交使团(The Chinese Embassy in London)
1870
艾尔弗雷德亲王在香港(Prince Alfred in Hong-kong)
扬子江的风景(Scenery of Yang-tze-kiang)
1872
北京的公主府大门(Entrance to the Bride Princess’ Palace in Pekin)
中国皇帝的婚礼(The Imperial Wedding)
1873
中国的皇室婚礼与普通婚礼(The Chinese Imperial Wedding and a Chinese Marriage Procession)
中国皇帝的婚礼:半夜里的神秘仪式(The Procession of the Imperial Wedding: The Mystical Rites at Midnight)
本报关于中国的插图(Our Illustrations of China)
中国速写:长城、十三陵(Sketches in China: The Great Wall and the Imperial Tombs)
北京的城墙(The Wall of Pekin)
中国速写:北京天坛(Sketches in China: The Temple of Heaven, Pekin)
北京的一座教会学校(Boys’School, Pekin)
中国速写:北京贡院(Sketches in China: Hall of Examination, Pekin)
中国速写:北京寺庙、英国公使馆(Sketches in China: A Buddhist Temple and the English Legation in Pekin)
中国速写:国子监、孔庙、京报、木偶剧(Sketches in China: Hall of Classics, Temple of Confucius, Pekin Gazatte, and the Chinese Punch and Judy)
中国速写:天津见闻(Sketches in China: Scene at Tien-tsin)
中国速写:上海当舖、北京的八旗兵弓箭手(Sketches in China: Chinese Pawnshop at Shanghai, and the Archery Practice of the Manchoo Tartar Soldiery at Pekin)
维多利亚公园的中国凉亭(Chinese Pavilion in Victorian Park)
中国速写:北京教会女校、汉口喜庆剧院(Sketches in China: Girls’ School in Pekin, Gaiety Theatre in Hanckow)
中国速写:纺纱的农妇(Sketches in China: A Spinning Woman)
中国速写:北京街景(Sketches in China: Street Scene in Pekin)
中国速写:年轻的同治皇帝(Sketches in China: The Young Emperor of China, Tung-che Whang-Ti)
觐见中国皇帝(Reception of the Foreign Ministers and Consuls by the Emperor of China at Pekin)
中国速写:上海的舢板(Sketches in China: A Sampan at Shanghai)
在中国做耶诞节葡萄干布丁(Making a Christmas Pudding in China)

图书序言

《一图胜千言》

“An illustration worth a thousand words”


   西方是个讲求理性逻辑的地域,早在中世纪海权拓展的年代,以西班牙、葡萄牙为首的远洋船队,每隔几个月,随着天气、水流许可就大举而出。那年代,由皇侯 贵胄赞助的航程上,基本的船务人员和商贸代表之外,还有另一类人,他们身负到处探索、详细纪录船队登陆每个补给口岸的风土人情的任务。这些人中,许多不单 是文笔精练的游记专家如Allen Thomas(1849-1924),见到异国景物有难以形容之处,他甚且懂得用画笔描绘,一一交待细节。今日今时,欧美众多博物馆仍藏有大量所谓殖民时 期的游记插图,无论是热带雨林的一草一木和花鸟虫鱼,或某个早已消失的蛮荒氏族的衣冠文物,都能一页页形象鲜明地给你细说从前。

  十九 世纪初,经过几百年的通航,成就了西方航海事业的顶峰时期。在摄影术还未流行的年代,来华贸易的商贾在回航时要带上一鳞半爪纪念,就得靠那些洋人画师画几 幅广州十三行会的盛况或他们在澳门驻留之处的山容地貌了。再晚一点,钱纳利(George Chinnery 1774-1852)、布尔哲(Auguste Borget 1809-1877)等名家东来,在珠江三角洲设置画坊,大量满足所谓「贸易画作」的市场所需。创刊于道光晚年(1842)的《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 第一份内容以图像为主的报纸,其插图就是大量取材自许多东来游记书籍中的插图,亦有部分是来自当时在广州十分流行的通草纸画。

  通草是 我们制作灯蕊的原料,经刨薄如纸,堪比西方的水彩画纸,华裔的西画工匠利用水粉可画出比油画更低成本的行货,这类画作题目广泛,从一花一叶到山光水色,由 贩夫走卒七十二行到春宫秘戏行刑斩首,应有尽有,本书106页《鸦片鬼的堕落历程》所描绘的细节,几乎也可以肯定是拷贝于通草纸画。这类产品因为价廉物 美,颜色经久不退,是最受欢迎的手信,也都成了现今遗于海外最真确的昔日写照。

王祯宝 - 澳门版画研究中心会长

序言

   对于在殖民地时代生活过的香港人而言,英式管治的传统思维特色是特别感受得到的。在西力东渐下,她带着西方优越的帝国主义来华,视落后的中国土地为可供 英国贸易拓展的又一版图,并在两次鸦片战争后,陆续割佔香港岛和九龙半岛。自此,英国商船扬帆于条约港口,深入内河重镇,各种文化教育工程随商业活动应运 而生,逐渐改变中国的天朝格局。

  今天到港岛奥卑利街一游,当发现如域多利监狱、中区警署、前中区裁判司署等西洋建筑,仍然耸立在中环 心脏地带。它们想说明的是,一切关乎行政、立法、司法的优良建设,英国人早已成功地在所属的殖民地实现,并且按照该国在奥卑利(Old Bailey)400多年以来的综合性司法机关(包括法庭、监狱、刑场)照搬如仪。不但如此,类似的基因传承,在香港以外的印度、马来西亚、星加坡等亚洲 邻近地方,比比皆是,构成大英帝国畅通无阻的政治文化走廊。

  十九至二十世纪期间,英国人在海外看英国事业,从来便不以当地族群的观点 作衡量标准;坦然以胜利的管领者自居,从中确立严谨有序的指导思想,才是殖民地总督首要的重塑要务。就好像曾担任港督轩尼诗的中文秘书欧德理 (Ernest John Eital),1895年写过《欧洲在中国──香港历史从起初至1882年》,主体意识都是近代西方国家如何与中国展开外交周旋,最后在条约缔结下成功改 造香港,强烈展示着列强改造中国的主客关系。

  此种中西交流过程,有着自高至低的教化列序,血统至纯的管治中核,诚如社会学家韦伯界定 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三种精英。通过他们的教养启蒙,本土精英才得以由学校教育、活动社团、书籍报刊等不同渠道吸收西方知识养分。尽管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 西方入侵中国了如指掌,但在西方舆论机器的主导下,足以在文化产物上挑战西方话语权者甚为罕见,各类出版多以模仿西式风格为时尚,每倾力于中文写作,从本 地族群内部以釐清政见的分歧。

  时移势易,西方工业革命抬头、民族国家主义兴起,均驱使欧洲各国如英国一样,积极打造先进国家的形象。 相较元代马可波罗东游,明清耶稣会士来华,以及欧洲启蒙学者的东方品评,晚清在西方人眼中少了一份可欣赏的文化,又加添一重战争而来的错判,普遍认为中国 已然陷于不能自理的管治危机当中。故此,西方国家重燃清朝的好奇,尤如探险者蛮方猎奇心态,自视为继美洲之后开拓另一新大陆的文化先驱。经过几度中外角 力,西方对于中国战场实力心里有数,他们最想知晓的,或许是从康雍干盛世延续的清朝国力何以衰败至此。基于先入为主的优劣比较,西方世界关于中国的报导, 是否须如实交代始末已经不重要。间中渗进多点文字的激情,以及夸张的叙事手法,倒可引发英国社会上下共鸣,效果将更为轰动。

  《伦敦新 闻画报》是难得一见的英国近代报刊,从创刊的1842年开始,它意味着在华种种的事象观察,俨然替晚清向近现代中国过渡立下另类的解读。它以消闲的报章形 式刊载国际要闻,精致的标题,简炼的文稿,配以派遣海外的画家暨记者,绘画一幅幅生动的插图,迅速成为脍炙人口的时代报刊。内中围绕中国事物的讨论尤多, 好像皇帝大婚仪式、武官练炮方式、洋商与行商交往、沿岸山川地貌、民间生活风尚等等,皆循多角度描述人事。在中国处于绷紧的国际格局下,这些报刊上的软性 评论,洋溢着讽刺时弊的西方幽默,也往往反映了超于现实的遐想,从文本的形成可窥探浓厚的建构主义。

  沈弘教授访学英国,大量缀集此报 与中国相关的部分,注意于图文之间的对照工序,考证时人没有留意的历史事实,当中功力实为深厚。将是书命名《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记录的晚 清》,以该报的中国见闻为切入点,不失为崭新的中国史研究园地,充分做到微观而宏观的文化分析,可说得上是现时探析《伦敦新闻画报》的我国学界权威。吾人 佩服之余,谨撰此序以表敬意。

赵雨乐 - 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 2015年6月12日

图书试读

我们继续上星期《伦敦新闻画报》第641 页上的速写和报导。在广场上女王伊莎贝尔二世画像的旁边有两个人像,我开始以为是木雕像,代表女王陛下身旁的两个卫兵。我觉得这倒是个别出心裁的好主意,因为用木雕的卫兵来站岗是绝不会疲倦的。

这两个卫兵身着盛装—头戴三角帽,手持画戟。但我后来才发现他们原来是真人,每30 分钟换一次岗。

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比这更不寻常的事情了,因为我盯着他们看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看出他们的肌肉有丝毫的动弹。

广场上用以照明的灯是一个盛着椰子油和一根灯芯的普通平底无脚酒杯—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平时晚上点的油灯。

由于女王的特殊状况,整个城市会不时地像这样佈置起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跨文化的碰撞意味。“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些在东西方交流史中可能被忽视的角落的好奇心。下卷,更是意味着前文的铺垫,让我更加期待它将展开怎样的画卷。而“伦敦新闻画报”这个具体的史料来源,又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生动的色彩。我常常在想,在那个信息传播远不如今日便捷的年代,西方世界是如何通过他们的视角,甚至是带有偏见的视角,去描绘和理解正在剧烈变革的晚清中国。1842-1873,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到洋务运动的萌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本书,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不同于传统叙事的视角?它是否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或是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它如何呈现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复杂性,以及西方观察者们观察到的中国社会与他们自身社会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这本书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一段被历史洪流冲刷过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往事。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精装的质感,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审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要一探究竟。标题中的“伦敦新闻画报”几个字,让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图像资料产生了极大的期待。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一张张生动的照片或版画,配以当时的文字描述,将是如何震撼人心。这些图像,很可能比枯燥的史料更能直观地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人物神态、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点滴。尤其是在1842-1873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眼见为实,这些来自西方媒体的视觉记录,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晚清历史的维度。它们记录的,可能不仅是重大历史事件的表面,更能深入到社会肌理,展现出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服饰风俗、城市景观,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我甚至可以想象,那些在画报上出现的西方记者、传教士、商人,他们又是如何观察和评价他们眼中的中国,他们的文字和图像,是否会带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又是否能捕捉到某些被中国人自己所忽略的侧面?这本书,无疑是对这段历史的一次视觉化重现,一次跨文化的对话。

评分

翻阅《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下)》,我被一种既疏离又亲近的阅读体验深深吸引。它所呈现的晚清,并非我们熟悉的历史教科书上的宏大叙事,而更像是一幅幅散落在西方报刊中的碎片,经过作者的精心梳理和解读,重新组合成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整体。1842-1873年,正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也是最为痛苦的时期,旧的秩序在崩塌,新的事物在萌芽。通过《伦敦新闻画报》这个特殊的窗口,我们得以看到西方世界是如何审视这场变革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描绘,那些关于市井百态、民间习俗、甚至是人们对于西方事物的好奇与抵触的细节,是否会被生动地呈现出来?这些微观的观察,往往比宏大的政治军事事件更能触及历史的灵魂。同时,我也很好奇,在这些西方记者的笔下,中国人的形象是被如何塑造的?是刻板的东方主义,还是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描绘?书中是否会揭示出,在西方世界的眼中,中国的“落后”与“愚昧”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他们自身难以理解的智慧与韧性?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

评分

这本书名《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下)》以及副标题“《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精装)”给我一种极强的探索欲。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叙述并非只有一种标准答案,而“遗失在西方”这个说法,恰恰点出了另一种可能存在的视角,一种被我们自身历史书写所忽略的声音。1842-1873年,这段时期对于中国而言,是屈辱与阵痛的开端,是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时代。而《伦敦新闻画报》作为当时西方重要的图文并茂的媒体,它所呈现的晚清,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充满着猎奇、偏见,还是能捕捉到一些更为深邃的洞察?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当时中国社会结构、阶层关系、以及普通人生存状态的细致描绘,这些细节往往最能展现历史的真实温度。更重要的是,我想看看,在西方记者的镜头和笔下,晚清的中国是如何被“他者化”的,这种“他者化”的过程,又反过来对中国人认识自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就像是一次跨文化的考古,试图从西方历史的碎片中,打捞出那些关于中国自己的、可能已经模糊或被遗忘的记忆。

评分

读完《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下)》,我脑海中涌现出的,是关于历史的“他者视角”的深刻思考。将目光投向1842-1873年间,那个西方世界透过《伦敦新闻画报》窥探中国的视角,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具价值的参照。它不单单是记录事件,更是一种文化的折射,一次文明的碰撞。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存在的偏见和误解的?作者是否能够超越单纯的史料复述,对这些西方观察者的记录进行批判性的分析,挖掘出他们观察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心态?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的多元性呈现,毕竟,一个国家在剧烈变革时期,不可能只有一种声音或一种面貌。西方媒体的记录,是否会捕捉到中国社会的某些角落,是国内史料相对忽略的?例如,关于普通民众对西方事物的反应,对新兴技术的态度,以及各种民间组织的运作等等。这本书,让我感觉它是在重构一种“被观看”的历史,而这种观看,本身就蕴含着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文化解读。因此,它不仅仅是关于中国历史,更是关于不同文明如何认知彼此,如何构建对“他者”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