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观点下清代法制

多元观点下清代法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代法制
  • 法制史
  • 多元视角
  • 法律思想
  • 清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学
  • 学术研究
  • 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作者第二本探讨清代法制的书籍。作者在2012年出版第一本关于清代法制研究书籍,书名为《清代法制新探》(Legal System of Qing Dynasty –New perspectives),主要以《大清律例》为核心,探讨清代法制的部分内容与相关研究成果及教学着作。《多元观点下清代法制》(Legal system of Qing Dynasty-- Diverse perspectives)一书则在《清代法制新探》的基础上继续分析清朝法制可能的面貌。
  
  《多元观点下清代法制》内容共分为十章:对于清朝法制的分析,从《大清律例》出发,扩张到有关《吏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及《钦定礼部则例》等内容的分析。本书希望提供读者认识清朝整体法制可能途径。本书也希望提醒华人社会的每个人共同思考,在继受外国法律体制一百年之后,如何重新回看自己社会曾有的法规范结构与内涵。当不同地区华人社会开始反思自己社会的法律体制应该如何发展时,才有可能创造一个融合自己社会传统法规范体制内在价值与过去百年继受或移植自外来国家的法规范体制精神的新法规范体制。
瀚海寻踪:清代法律文化与社会变迁研究 作者: [此处留空,旨在强调内容是基于学术研究的呈现,而非特定作者的个人简介] 出版社: [此处留空,聚焦于内容本身] 定价: [此处留空]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面向的清代法制剖析,而是试图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史和制度变迁的脉络中,勾勒出清代法律实践的复杂图景及其与社会肌理的深刻互动。本书将“法”的边界推向了日常生活的场域,探讨法律条文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司法运作,以及这些运作如何反馈并重塑了社会秩序与群体认知。 全书围绕清代中晚期这一历史关键时期展开,此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内部的结构性调整与外部的冲击。我们摒弃了将清代法律视为僵化、单一或纯粹为维护皇权服务的刻板印象,转而深入探究法律在面对社会矛盾、族群关系、地方习俗乃至新兴商业活动时的弹性与局限。 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框架: 第一部分:法律文本的生命力——条文背后的社会语境 本部分着重于对《大清律例》及地方性法规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但目的并非是罗列法条,而是探寻其背后的立法意图与社会基础。我们关注: 法律概念的社会建构: “孝”、“义”、“名分”等儒家伦理观念如何在刑法、民事纠纷中被法律语言所吸收、转化,并最终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司法标准。例如,探讨“失节”或“悖逆”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法律适用差异。 律例的动态调整: 清代律例的增损修改并非随机的,而是对特定社会事件或新的社会现象(如人口流动加剧、水利工程纠纷增多等)的制度性回应。我们将分析特定“续例”的制定过程及其对既有法律秩序的影响。 法律与民间规范的张力: 深入考察宗族习惯法、乡规民约在处理邻里矛盾、财产继承等事务中的实际效力,以及它们与国家律令之间的协商、冲突与融合机制。 第二部分:司法实践的微观世界——官僚的裁量与地方的政治 司法并非是抽象条文的简单套用。本部分将焦点投向审判实践的现场,揭示司法过程中涉及的人为因素与权力运作: “断狱”中的政治学: 研究地方官(知县、知府)在审理案件时所运用的“情、理、法”的平衡艺术。重点分析如何在维护地方稳定、平衡地方士绅势力、同时履行中央考核要求之间进行权衡。 证据的收集与可信度: 探讨清代司法中对口供、书面证据、以及“人情保举”的依赖程度。特别关注对边缘群体(如妇女、奴仆、流民)证词的可采纳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结构。 羁押与刑罚的社会成本: 超越对酷刑的简单批判,本书考察了审前羁押制度、保甲制度与刑罚执行的社会功能,例如,保释制度如何成为地方精英干预司法的一种工具。 第三部分:法律知识的传播与接受——民众的“法律素养” 法律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其制定,更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其的认知和反应。本部分探索法律知识在社会层面的流动情况: “呈词”与申诉文化: 分析清代民众通过“具禀”、“呈控”等方式表达诉求的模式。研究哪些类型的案件更倾向于诉诸官方司法,哪些则被保留在民间解决渠道。这揭示了民众对国家司法的信任度与可及性。 法律普及的尝试与障碍: 考察官方在地方层面推动法律知识普及的努力(如地方刊刻的普法读物或士绅对法律的解读),以及这些努力在面对文盲率高、信息流通不畅的社会现实时所遭遇的困境。 法律的“符号价值”: 探讨在许多情况下,诉诸法律程序本身(而非最终判决结果)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它象征着个体对国家权力的诉求、对自身名誉的维护,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对既有权力关系的挑战或确认。 第四部分:法律与社会秩序的重塑——清代后期的新兴议题 随着商业化和人口的增加,清代社会涌现出许多超越传统法制框架的挑战。本部分关注法律系统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契约与商业信用的制度化: 研究在土地买卖、典当、行会借贷等领域,契约文书的书写规范、见证人制度以及纠纷解决机制如何试图为快速发展的商业活动提供法律保障。 跨区域纠纷与司法管辖权: 随着人口流动和商业网络的扩大,跨省或跨地域的法律纠纷增多,本书分析了清代中央政府如何通过“会审”、“调卷”等方式来协调不同司法区域间的法律冲突。 “异族”治理的法律考量: 探讨国家律令在处理与边疆地区、少数族群在法律习惯、土地所有权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与实践,揭示治理策略中的实用主义倾向。 总结: 本书旨在将清代的法律实践还原为一个充满张力、协商与变动的社会过程。它不是一部法典的注释集,而是一项旨在理解清代国家权力、社会伦理与日常生活的复杂交织的社会史研究。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分析和对制度文本的深层挖掘,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具动态感和批判性的清代法律文化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惠馨


  现任
  政治大学法学院专任教授
  中国法制史学会第20届理事长(2015/3-2017/3)

  曾任
  总统府人权谘询委员会委员(2011-2012)
  政治大学法学院院长(2007-2009)
  政治大学法律科际整合研究所所长(2005-2007)
  中国法制史学会第16届理事长(2007-2009)
  台湾性别平等教育法草案立法参与 (研究计画主持人、草案拟定召集人)
  行政院妇女权益促进委员会第4、5届委员(2003-2007)
  台湾女性学学会第6届会长(1998年)

  专书
  1.陈惠馨,2014年10月,德国近代刑法史,元照出版公司
  2.陈惠馨,2014年8月,清代法制新探,第二版(2012初版),五南图书
  3.陈惠馨,2014年9月,法学概论,修订十三版,三民书局
  4.陈惠馨,2013年9月,性别关系与法律——婚姻与家庭,元照出版公司
  5.陈惠馨,2007年7月,德国法制史——从日耳曼到近代,元照出版公司
  6.陈惠馨,2006年3月,传统个人、家庭、婚姻与国家——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与方法,五南图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清朝整体法制的面貌——一个需要被解开的谜
第二章 儒家思想与清朝法制的模煳暧昧关系
第三章 清朝十恶制度与儒家经典的关系
第四章 透过《大清律例》 与《吏部则例》再现清朝法规范整体面貌
第五章 清朝财产制度的设计——以住房及田土相关法规范为例
第六章 《钦定户部则例》规范的蠲卹制度
第七章 《钦定礼部则例》规范的宗教
第八章 《大清律例》对于人民宗教信仰之管制
第九章 清朝末年以来中国社会法律变迁——亚洲与欧洲法律交流
第十章 清朝法律制度在当代台湾的延续与断裂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山海皆有情: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之美》这本书,简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绘画情有独钟,但往往在欣赏那些大师之作时,会感到一种隔阂,似乎无法真正领略其精髓。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作者并非仅仅罗列画作、介绍画家,而是深入挖掘了山水画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生态度以及古人与自然的对话。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那些笔墨勾勒出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溪流潺潺的景象,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山水画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比较,既有宏观的脉络,也有微观的细节。尤其是关于“意境”的阐释,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山水画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投射,是画家通过笔墨所传达的一种情怀和感悟。读完这本书,我再去看那些熟悉的画作,便有了全新的视角。每一笔、每一墨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故事,都在传递一种深邃的情感。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山水画,也让我更加热爱我们这片土地上的自然风光。

评分

初读《城市的心跳: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研究》,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都市文学只是描绘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或者表现现代人的孤独与疏离,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作者以极为敏锐的学术眼光,将二十世纪中国城市的变迁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展现了都市文学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生长、演变,并最终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都市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早期开埠城市的摩登生活,到革命时期都市的政治色彩,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消费主义浪潮,每一个阶段的文学都折射出当时社会最真实的肌理。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又不失文采,引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史料,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了解文学,更是在了解中国的现代史,了解中国人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迷茫、挣扎、憧憬与失落。它让我看到了,文学并非脱离现实的存在,而是与我们生活的城市,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都市文学就是城市跳动的脉搏,记录着它的呼吸、它的心跳。

评分

《声音的形状:中国古代音乐的韵律与情感》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惊叹的听觉与智慧的探索之旅。我一直对中国古典音乐情有独钟,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那份古老而悠扬的旋律背后的精髓。本书的作者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为我揭示了隐藏在中国古代音乐之中的无穷奥秘。他不仅仅是介绍乐器、曲目,更是深入剖析了那些流传千年的音符,是如何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以及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韵律”的阐释,作者将抽象的音乐概念,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例证,变得触手可及。他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旋律,却蕴含着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它们如同自然界的呼吸,有着自身的生命力和情感表达。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听到战鼓擂动的雄壮,能感受到丝竹悦耳的缠绵,能体会到古琴低沉的忧伤。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对中国古代音乐的认知,从表面的欣赏,升华到了对它深层精神内核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更加敬畏那些伟大的音乐创作者,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民族悠久的音乐传统。

评分

《茶语的哲学:从一片叶子的生命旅程》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我一直认为喝茶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休闲方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哲学。作者从茶树的生长、采摘、制作,到泡茶、品茶的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对生命、自然、人文的深刻思考。他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同茶叶的独特风味,不仅仅是味蕾的感受,更是关于地域、气候、工艺的文化故事。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静心品茗的禅意”和“茶与人生的哲学”,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茶道精神的解读,引申出关于专注、平和、感恩等人生智慧,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书。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地泡一杯茶,细细品味,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茶的关系,也让我对“慢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就像一杯醇厚的普洱,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觉回甘。

评分

读《晚清官场那些事儿》,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严肃的史学专著,充斥着枯燥的史料和繁复的论证,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我们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光怪陆离的晚清时代。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教科书和影视剧中的人物,在这里变得鲜活立体。无论是八面玲珑的权臣,还是心怀报国热血的士人,亦或是身处底层却有着自己生存智慧的普通百姓,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事件背后的人物关系、利益纠葛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动机。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饱学多识的长者聊天,他娓娓道来,不时还会插入一些辛辣的评论和幽默的比喻,让你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些关于官场潜规则、人情世故、权力博弈的描写,虽然是历史,却仿佛能看到当下社会的影子,引人深思。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讨喜,不失考究,却又通俗易懂,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并且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吸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