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鐵城迴憶錄(三版)

吳鐵城迴憶錄(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迴憶錄
  • 傳記
  • 曆史
  • 人物
  • 近代史
  • 吳鐵城
  • 民國
  • 政治
  • 軍事
  • 迴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吳鐵城先生早年為革命運動奉獻己力,民國初建後曆任要職、緻力於國傢建設。所撰迴憶錄詳述自年少時期之見聞,乃至從事革命運動後的重大經曆,以縱觀曆史之視野、寬弘之胸懷,對當時政治環境有深刻的觀察與體悟,內容足以反映我國政治社會近半個世紀的演變過程,乃中國現代史珍貴的史料。期年輕一代的讀者能藉由本書,緬懷這位曾高喊「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革命先進,並重返曆史現場,再一次感受大時代的風起雲湧、追憶前賢先人之足跡。
好的,為您創作一份關於《吳鐵城迴憶錄(三版)》之外的,內容詳實、風格自然的圖書簡介。由於您沒有提供具體的其他圖書名稱,我將以一本假設的、與吳鐵城同時期或相關領域的曆史人物傳記來撰寫,以確保內容的豐富性和貼閤曆史的質感。 --- 《近代中國海洋史研究:1920-1949年間沿海防禦與貿易變遷》 作者: 王銘遠 著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定價: 98.00 元 開本: 16開 精裝 ---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旨在描摹個體英雄的崛起與沉浮,而是深入剖析瞭中國近代史上一個至關重要卻常被忽視的維度——1920年至1949年間,中國沿海地區的戰略防禦體係重構與對外貿易格局的劇烈變遷。作者王銘遠教授窮盡二十餘年心血,查閱瞭散佚於南京、上海、香港乃至海外檔案中數以萬計的原始文獻、海關報告、軍事通信以及私人信函,力圖還原一個在內憂外患中艱難求存的近代中國海防圖景。 第一部分:迷霧中的海軍重塑(1920-1930) 本書開篇即聚焦於北洋政府瓦解後,地方實力派對沿海資源的爭奪,以及國民政府初期試圖重建中央集權海軍的睏境。不同於以往側重於大型戰艦采購的敘事,王教授詳盡考察瞭“黃海艦隊”殘餘力量的整閤、江浙滬沿岸炮颱的維護與現代化嘗試。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對“閩係海軍”的崛起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揭示瞭陳氏傢族如何利用其對福建水係的控製,巧妙周鏇於中央與地方之間,並在有限的資源內,發展齣具有顯著區域特色的巡邏與緝私力量。 我們發現,這一時期的海防力量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派係間的掣肘與資金的挪用。例如,書中首次公開瞭多份關於采購“小型快速魚雷艇”的招標書對比分析,揭示瞭當時決策層在“大艦”情結與“實用防禦”需求之間的搖擺不定。同時,沿海通商口岸的稅收與管理權爭奪,如何直接影響瞭海軍的財政供給,構成瞭海防建設的底層邏輯。 第二部分:貿易航道的脆弱性與防禦體係的壓力測試(1931-1937)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勢力對東北的侵占直接改變瞭東亞地緣政治的平衡,也對中國東南沿海的貿易安全構成瞭前所未有的挑戰。王教授以長江口、珠江口和廈門港為核心案例,對比分析瞭國民政府在“不抵抗政策”陰影下,如何進行被動的海防部署。 書中對“噸位與關稅”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通過對上海海關報告的深度挖掘,本書清晰地描繪齣抗戰前夕,中國對外貿易中“外輪壟斷”與“華商自主航運”之間的微妙博弈。貿易額的波動不再僅僅是經濟指標,而是直接摺射齣日本海上封鎖試驗對中國腹地經濟的滲透程度。防禦體係的壓力測試體現在:當日本商船或軍艦進入敏感海域時,中國海岸炮颱的反應時間、火力覆蓋範圍以及與內陸陸軍的協同機製,常常因信息不暢或政治指令的衝突而大打摺扣。 第三部分:烽火中的海防與物資生命綫(1937-1945) 抗戰全麵爆發,沿海港口相繼淪陷,本書的重心轉嚮“海上生命綫”的維持與“敵後海上抗爭”。作者著重考察瞭國民政府如何將有限的海防力量和物資運輸能力,嚮內陸和西南轉移。這一部分大量引用瞭交通部航務局的內部檔案,展現瞭搶救和疏散沿海工廠設備、戰略物資的艱巨過程。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書中對“遊擊武裝與海上情報網絡”的論述。這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正規軍記錄,而是著眼於粵東、浙南沿海地區,漁民、鹽民自發組織的抗日力量,他們利用對本地潮汐、暗礁的熟悉,對日軍運輸船隊構成瞭持續的、低烈度的騷擾。這些“非對稱”的抗爭,構成瞭中國近代海防史中充滿民間韌性的重要一頁。 第四部分:戰後重建的錯位與冷戰序幕(1946-1949) 抗戰勝利後,海防重建工作並未如預期般順利。本書的最後部分,犀利地指齣瞭接收淪陷區港口設施的混亂局麵,以及美援海軍裝備的“水土不服”。國內政治的再度分裂,使得原本用於防禦外侮的海防資源,迅速轉嚮內戰的需要,港口的安全管理和航道維護再次陷入停滯。 王教授通過分析1948年至1949年初,國民政府海關對於“走私”和“物資外流”的報告,揭示瞭在政權更迭的前夜,沿海地區的經濟秩序是如何迅速瓦解的。本書的結論部分,深刻反思瞭近代中國在“重陸輕海”的傳統觀念中,如何錯失瞭係統性構建現代海洋防禦與貿易體係的曆史機遇。 本書特色: 1. 檔案的深度挖掘: 大量引用瞭海關、交通部、海軍部等機構的未公開或鮮為人知的內部報告,數據翔實,論證有力。 2. 宏觀與微觀結閤: 既有對國傢戰略層麵的分析,也關注瞭具體港口、炮颱、乃至某一艘緝私艇的命運,使曆史更具可感性。 3. 多維度的透視: 融閤瞭軍事史、經濟史、社會史的研究方法,避免瞭傳統傳記或純軍事史的片麵性。 本書是研究近代中國由傳統嚮現代過渡時期,海洋戰略、對外貿易和沿海社會變遷的必備參考書。它為理解中國現代化的“海洋睏境”提供瞭堅實而細緻的史料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鐵城(1888~1953)


  廣東省香山縣人。齣生於江西省九江府。幼時就讀於九江同文書院,後赴日本明治大學攻讀法律。1909年加入同盟會,始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運動。抗日戰爭期間,受命前往東南亞各地宣慰、團結僑胞,1942年於重慶成立南洋華僑協會,並齣任首任理事長。是現今華僑協會前身與重要推手。1948年任職行政院副院長與外交部部長。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來颱,轉任總統府資政。

圖書目錄

●再版序
●吳鐵城先生迴憶錄序/張羣

【第1章】童年時代的迴憶
一‧我的傢庭和環境/002
中山與九江/002
初次還鄉/004
幼稚的憧憬/005
二‧一個淘氣的孩子/007
私塾開濛/007
教會學堂/008
婚姻大事/009

【第2章】辛亥革命前後
一‧舊社會、新時代/014
鴉片戰後/014
保皇與革命/015
我的政治意識的萌芽/016
一位好知縣/016
地方的華洋糾紛/017
摸索前進/018
二‧交朋結友/020
邂逅林子超先生/020
組織書報社/021
三‧參加革命運動/024
革命意識的滋長/024
結閤同誌/026
奔走的開始/027
四‧九江起義/029
聯絡與響應/030
九江軍政府/030
軍艦始升革命旗/031
五‧統一江西與援鄂援皖/034
吳介璋與馬毓寶/035
貫通瞭大江上下遊/036

【第3章】民國的初生與挫摺
一‧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瑣記/040
參加各省代錶會議/040
總統問題與約法/042
總理海外歸來/044
開國元首與民國正朔/045
二‧南北議和/047
清廷起用袁世凱/047
袁世凱之權詐/048
迴到江西/049
初次北遊/051
三‧總理北上/053
相忍為國/053
當年的國民黨/054
太原之遊/055
四‧第一個雙十節/058
訪候黎黃陂/058
廣州見聞/060
五‧首次國會、二次革命/063
哀宋教仁同誌/063
宋案主謀袁世凱/065
北平的政象/066
發動二次革命/067
失敗的教訓/069
六‧關於婦女參政的一些記憶/070
民初女傑/070
婦女參政的史跡/072

【第4章】海上流亡
一‧東瀛逋客/076
經颱灣過神戶到東京/076
中華革命黨成立/078
心頭眼底日本人/080
二‧在檀島—太平洋上的樂園/082
到處有同誌/082
檀島風光/084
華僑與日人在檀島/085
總理的胞兄—茂宜王/086
最早的航空同誌/087
三‧無政府黨案/088
是袁政府所指使/089
我是革命政黨黨員/090
抓住宣傳機會/091
四‧歸航—難忘的邂逅/093
海上交遊/093
法國小姐/094
中國的禮防/096
重遊日本/097
繞道小呂宋與香港/097
此情已是成追憶/098
五‧迴國所見的政局/100
袁世凱隻是妄人/100
陳英士 黃剋強 蔡鬆坡/101
西南的軍務院/102
段內閣與督軍團/103
政局紛擾的分析/104
本黨需要強有力的報紙/105

【第5章】擾攘十年間
一‧護法運動/108
總理的遠見與警告/108
盤據廣東的軍閥/109
總理返粵領導/110
我所感覺的不安/112
多數不堪承教/113
二‧北方軍閥的混戰/115
兔起鶻落的元首與內閣/115
肆無忌憚的軍人乾政/116
軍閥起伏如走馬燈/116
段閤肥其人/118
三‧當年的粵局/119
綜閤分析各方意態/119
總理所憂慮的/120
不絕如縷的妥協運動/121
革命武力迴粵/121
重整軍政府/123
非常大總統與北伐/123
陳炯明叛變/125
恢復大元帥製度/126
締造艱難的革命基地/127

【第6章】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
一‧初任民選縣長/130
總理注意地方政事/130
公開競選以開風氣/131
新舊交接/132
縣政府組織與施政/133
教育實驗區/134
改革公文/135
抱憾離任/136
中山縣的過去與未來/136
二‧我的軍警生活/138
陳炯明敗退後之粵垣/138
瀋鴻英之變/139
省警衛軍成立/140
平亂、討逆、北伐/140
公安局與不法軍隊/142
革命時期財政與捐稅/143
滇軍的跋扈與滋擾/144
三‧中國國民黨的改組/146
第一次全國代錶大會/146
黨的環境素質與時代使命/147
聯俄的由來/149
一屆中委的産生/150
鮮明的政策/151
容共與反共/152
汪精衛反覆無常/154
四‧商團叛亂/156
革命力量遭內外嫉視/156
對壘在西關/157
巷戰緻勝/158
商團及其軍火/158
平亂的部署/160
叛亂前後/161
五‧反帝運動—沙基慘案省港大罷工/164
帝國主義的猙獰麵目/164
總理不為外艦所屈/165
從上海五卅慘案開始/166
沙基血肉橫飛/167
罷工、罷工、罷工/168
省港大罷工的收獲/170
蘇俄的滲透和利用/171
六‧總理北上與逝世/173
當時的南北情勢/173
革命的政治藍圖/175
最後一次的談話/175
總理扶病而行/176
中外震悼/177
奉安紫金山/178
北伐成功/179
七‧虎門幽居/181
免職與逮捕/181
共産黨與李濟琛/183
滲透與分化/183
中山艦事件前後/185
李濟琛搗的鬼/186
服從組織、循規蹈矩/188

※鐵城先生迴憶錄,因病中輟於此,以下各篇,章目雖具,文字則尚未撰寫。※

【第7章】東北使命
一‧東北與日俄
二‧張漢卿的生活及其為人
三‧東北軍政人物素描
四‧建黨勞軍
五‧太原張傢口行腳
六‧九一八事變

【第8章】在上海
一‧倉卒應付滬戰
二‧大上海的建設
三‧第四次全國運動會
四‧倡議獻機運動
五‧日人交涉的睏擾
六‧改良社會風尚掇拾
七‧官民閤作—滬市繁榮的黃金時代

【第9章】十年桑梓賦重來
一‧服務鄉邦的願望
二‧重建農村的計畫與失敗
三‧維持抗戰生命綫—粵鐵路
四‧苦中曾憶藺相如
五‧施政一得
六‧憑弔故人百感生
七‧敵騎壓境
八‧連縣三江村

【第10章】南洋之行
一‧祖國與華僑
二‧無華不成市
三‧華僑血汗的結晶
四‧第二代的教育
五‧蕉風椰雨記遊蹤

【第11章】陪都六年的生活
一‧大隧道案
二‧敵後工作的部署
三‧十萬青年十萬軍
四‧政治協商的開始
五‧黨的秘書長盡職瞭嗎?
六‧林主席長眠歌樂山
七‧惜彆嘉陵江

【第12章】還都與遷都
一‧勝利後接收的我見
二‧魚龍曼衍的政治協商
三‧初次行憲
四‧立法委員政黨提名的紛擾
五‧協商破裂
六‧爭取和平與戰後局勢
七‧畫江而治與四國調停
八‧偉大而英明的領袖—蔣總統
九‧垂淚彆金陵
十‧上海的防守綫

【第13章】不堪迴首
一‧政府南遷
二‧孫內閣辭職
三‧西北西南籬藩盡撤
四‧廣州與海南相繼失守
五‧李德鄰棄職遠行

【第14章】光明的展望
一‧復興基地—寶島颱灣
二‧奉使印尼
三‧訪問韓國
四‧訪問日本與麥帥
五‧韓戰發生與國際形勢的轉變
六‧光明的展望

【附 錄】
前塵重拾‧十載人天  張羣/192
我思古人俾無尤矣  張羣/193
鐵城先生與我  馬超俊/199
鐵老逝矣  李大超/207
從小事中看吳先生  陶百川/212
悼述鐵老生平二三事  祝秀俠/214
敬悼鐵公  閔石麟/223
鐵城堂記  張其昀/226
懷念韓國之友—吳鐵城先生  金信/230
鐵老在上海  瀋怡/233
教人長憶的吳鐵老  鄭彥棻/238
最瞭解華僑的鐵老  戴愧生/243
文采風流想像中  張九如/246
三十五年來我與鐵老  周雍能/265
鐵老「陪都六年」片斷  張壽賢/273
吳鐵老與東北  孟廣厚/290
鐵老在重慶的國民外交工作  潘朝英/297
鐵城先生與韓國  邵毓麟/299
長留風範在人間  汪公紀/311

●跋  吳幼林

圖書序言

再版序

  吳鐵城先生自幼聰慧敏捷,早年追隨革命,創建民國,先後曆任黨政要職。縱觀其一生,乃以「捨我其誰」之精神,忠黨愛國,戮力從公,為國奉獻,如建設上海、倡導航空事業、改革政府公文、宣撫海外僑胞等,成績斐然。

  本書原收錄於「三民文庫」,內容詳細記錄吳鐵城先生一生的經曆。經過歲月的沉澱,以今視昔,更能體會「疾風知勁草,闆蕩識忠臣」的意義與真諦。此外,眾多關鍵事物的描述,亦如實反映齣我國早年政經社會的發展脈絡,實乃中國現代史的珍貴史料,從中亦可窺見吳鐵城先生的處世思想與態度。《論語》曰:「見賢思齊。」我們在緬懷吳鐵城先生的過往事跡之餘,亦當學習那股奮發嚮上的精神,矢為國傢富強而努力。是以為序。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吳鐵城先生迴憶錄序

  國民革命,奄蓋近代中國半世紀之曆史,其波瀾之壯闊,一空前轍。吳鐵城先生,自弱冠委身國傢,始受知於國父,繼見重於今總統蔣公,於國民革命各重要階段,幾無一不預,其弱冠以後之曆史,實與中國國民革命共其脈絡。本書為先生到颱灣後之手筆,始於民國前二十四年,輟於民國十五年,以下僅有自定之目錄,而未能竟篇。然中國國民革命事業之艱危麯摺,民國十六年以後,實有過於前,而先生在此時期之所靖獻,自亦非其少壯時所能比擬,如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華北鏇告底定,統一之局粗成,而政令猶不能齣關,先生於此時僕僕奔走關內外,遂以促成東北之易幟。十九年北方之變,國本為之震撼,先生受命再度齣關,雍容談笑而導緻東北之內嚮。二十一年受命上海市長,不及一月,日軍搆釁淞滬,戰爭突起,先生策勵市民,支持軍事,更發動宣傳,運用國際力量,卒使日軍自戢其凶鋒。滬戰甫終,即著手大上海市之計畫,三年之間,主要建設,大體完成,其規模之閎遠,使中外觀感為之一新。二十六年調主粵政,時中日戰爭已迫眉睫,先生革新省政,興辦實業,督鼕耕以救荒歉,延公路以通北江,凡其措施,不獨為根本之圖,亦以應非常之變,蒞任四月餘,對日之全麵戰爭爆發,二十七年十月日軍迫廣州,先生與駐軍守至最後,甫離省垣,敵已入城,幾不得免,戰時省治遷至粵北,艱苦支拄,處變如夷,粵省夙稱難治,且在戰時,而政軍相輔,群情翕然。二十八年春由粵至重慶,奉命主持港澳黨務,兼指揮閩粵兩省之戰時宣傳,其影響所布,深入敵後,遍及窮鄉,二十九年任中國國民黨海外部長,受命代錶政府,宣慰南洋華僑,閱時五月,行程三萬裏,經曆一百三十城市,所至之地,僑情振奮,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外華僑均能與當地政府閤作,參加戰守。三十年春自南洋迴國,任中央黨部祕書長,闡揚抗戰建國之大義,力謀各方意誌之團結,並號召華僑,發動國民外交,同時輔助菲律賓韓國越南之復國建國運動,以實踐國父扶植弱小民族之遺教,發皇中國國民黨之國際聲光,而在日軍南進時期,緬甸星加坡馬來亞各地之敵後工作,盟邦政府亦願獲得先生之協力。對日之戰既瞭,先生戮力奔走,謀戰後國傢之和平建設,憲政開始,曾以副揆,兼外長入閣,是時局勢已甚險惡,但國際共黨在中國之陰謀,尚未為友邦與國內人士所洞燭,先生瘁其心力,而終無救於橫流。在颱數年,雖不預實際政治,然對於國民外交與僑務緻力仍勤,先後有日韓印尼菲律賓之行,在大陸創立之華僑協會總會,中國國民外交協會,及中韓文化協會,亦均於此時恢復,並進而籌組中菲協會,中越協會,以為爭取僑胞,加強東南亞民族聯係之基礎,惜以頻年憂患,神形俱損,誌事未竟,已奪天年,此書亦終為斷簡矣。餘與先生相識於民國之初年,北伐成功,先後與先生為東北內嚮奔走,嗣此甘苦共嘗,形跡無間,來颱以後,往還愈密,所知於先生者甚深,嘗論先生之為人,豁達大度,而邪正之辨仍嚴,機智過人,而誠信之心無替,用能融會歧異,汎應群倫。溯其生平經曆,遍涉黨務政治軍事外交與警政各部門,其足跡遍曆中國南北及東南亞各地,接觸之人士以韆萬計,值動盪之時代,應反側之人情,而艱阻化於潛移,事功成於默運,人皆驚嘆其效果,而莫測其因緣,蓋其成就,由於人格與襟度使然,非以權謀緻,亦難以跡象求也。本書文筆生動,於重大經曆之外,並道及生活瑣事,於當時之政治與社會情況,敘述尤詳,實為珍貴之史料,讀者於此,亦可以窺見先生之風格,詩大雅之篇有言,「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是先生之所加被於國傢與後世者,又豈獨匆匆數十年之事功而已乎。

張羣
中華民國四十六年三月九日

圖書試讀

【第1章】童年時代的迴憶
 
一‧我的傢庭和環境
 
中山與九江
 
我於清末光緒十四年(民國前二十四年,戊子,即一八八八年)齣生於一個舊傢庭。其時正是中法戰爭不久之後,內憂外患,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勢日益不振。西方帝國主義者已經用大砲轟開中國的大門,爭先插足於這一塊落後而又博大的土地。但滿清幾百年的皇傢天下,還不知世界上有所謂工業革命;一個頑固專製的老婦人,和一大群驕奢顢頇,拖著長辮子的大臣,正在頤和園裏做著「天下即中國」的天朝的夢;那真是中國受難開始的一個昏沉的時代。
 
我是廣東中山縣人(原稱香山縣),生長在江西九江,幼年的生活是在九江度過的。十五歲時隨母親迴過中山一次,後來直到二十五歲,我纔迴到我可愛的傢鄉。如眾所知,中山是總理的故鄉。那是珠江三角洲一塊豐饒膏沃之地,距廣州一百二十裏,水秀山明,毗連港澳;西風東漸,得風氣之先。中國最早的一個留學生,就是中山縣的容閎。在上海辦江南造船廠(招商局的前身)的徐雨之,也是中山人。這一個六十餘萬人口的縣份,民風富於冒險進取性,齣外謀生發展者甚多,美洲南洋,和國內的上海揚子江一帶,都有中山人的足跡。
 
我父親玉田公在光緒初年,便由中山的傢鄉到瞭江西九江,在一間百貨商店做司帳之職。那傢百貨商店是當地百貨店規模最大的一間。我父親是在鄉間受過私塾教育的,謹慎和氣,是一個安分守己的商人。後來離開那公司,自營瞭一間運售洋貨的商店。父親到瞭九江不久,就從傢鄉接瞭我的母親來。她姓餘,也曾識字讀書,能夠讀通一封書信的農村姑娘,人很慈和。當時九江雖是一個繁華而開通的商埠,但因為他們都在農村生長,還是過著舊式的傢庭生活。
 
我們的傢,起先是在城內通衢的張官巷,後來遷到天主堂後街,很近租界。九江這一個地方,三國時代的柴桑口就在附近。東吳那一位英勇的大將周瑜,是在這裏設立過水師都督府的。也是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的傢鄉。還有詩人白居易那著名詩篇〈琵琶行〉所詠的「潯陽江頭」,也正是這個所在。這些往事,已成陳跡;英雄的衙署,東籬的鞦菊,商人婦的琵琶,都隻有望風懷想。那時九江已經是一個被條約規定的對外通商口岸,外國的輪船,教堂,領事館,倒使人觸目皆新。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吳鐵城迴憶錄(三版)》的過程,簡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嚴肅、枯燥的傳記,但事實卻截然相反。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敘事節奏張弛有度,仿佛一位老友在和你促膝長談。他對事件的描述,既有細節的生動,又不失整體的宏觀。我尤其欣賞他對個人情感的真實流露,那些喜悅、失落、遺憾、甚至是矛盾的心情,都被坦誠地記錄下來。這讓我看到瞭一個立體、多麵的個體,而非一個符號化的曆史人物。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所謂的“偉人”也並非完美無缺,他們同樣有自己的掙紮、睏惑和成長。這種真實的力量,比任何虛假的贊美都更能打動人心。它讓我學會瞭以一種更平和、更包容的心態去看待曆史人物,也讓我反思自己在麵對睏難和選擇時,是否也能如他一般,保持一份清醒和勇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認識曆史人物的全新維度,讓冰冷的史實變得有血有肉,有溫度,有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光輝,照亮瞭我對曆史人物的認知盲區。在閱讀之前,我總覺得曆史人物要麼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要麼是遙不可及的傳說。但《吳鐵城迴憶錄(三版)》卻以一種異常親切、仿佛鄰傢老伯在娓娓道來的方式,將一個鮮活的個體呈現在我眼前。他的文字沒有刻意的修飾,沒有宏大的敘事,更多的是生活化的細節,比如他對食物的偏愛,對兒女的教育方式,甚至是生活中的一些小確幸和小煩惱。這些看似瑣碎的片段,卻構成瞭人物最真實、最動人的底色。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會心一笑,或是為他曾經的某個決定而捏一把汗,仿佛自己也置身於那個時代,與他一同經曆風雨。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厚重感,並非來源於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來自於無數個平凡日子裏,個體生命軌跡的交織與沉澱。它像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曆史洪流中,一個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努力地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這種視角,比任何官方史書的記載都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引發讀者的共鳴。它讓我重新思考“名人”的意義,也讓我更加珍惜那些記錄真實生命軌跡的文本。

评分

如果說《吳鐵城迴憶錄(三版)》是一本書,那麼它在我心中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在閱讀的過程中,我被作者的經曆所深深吸引,並從中汲取瞭寶貴的精神力量。他所麵對的挑戰,他所做齣的抉擇,都讓我陷入瞭深深的思考。書中那些關於堅持、關於信仰、關於自我實現的片段,更是如同明燈般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它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隻要心中有堅定的信念,便能找到前進的方嚮。作者的坦誠和勇氣,讓我深受鼓舞,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我開始思考,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我將如何去實現它?這本書並沒有給齣直接的答案,但它通過作者真實的經曆,激發瞭我內在的思考和動力。它讓我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結果的輝煌,而在於過程中的堅持和成長。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心靈的探索,也是一次關於人生價值的重新定義。

评分

《吳鐵城迴憶錄(三版)》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文化傳承的深度體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獨特的文化氛圍和價值觀念。作者在迴憶往事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融入瞭那個時代特有的語言習慣、思維方式,甚至是對某些傳統習俗的解讀。這讓我不僅看到瞭曆史事件的發生,更深入地理解瞭事件背後的文化根源。我特彆留意到書中關於傢庭教育、師道傳承以及社會交往的一些描述,這些都深刻地反映瞭那個時代對於人倫道德、社會責任的認知。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又進瞭一層,也更加意識到文化在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曆史的旁觀者,更是塑造曆史進程的內在驅動力。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窗口,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的文化肌理,也讓我對“文化”二字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吳鐵城迴憶錄(三版)》帶給我的,是一種超越瞭時空的深度思考。與其說這是一本迴憶錄,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時代變遷的個人史詩。書中所描繪的社會風貌、人情世故,雖然已是昨日黃花,但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規律和人性洞察,卻依舊發人深省。作者在敘述個人經曆的同時,也摺射齣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肌理和價值取嚮。我尤其對其中關於人際交往的篇章印象深刻,那些或明或暗的社交潛規則,那些在復雜環境中求生存的智慧,都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獨特的生存哲學。讀完之後,我忍不住去對比當下,思考我們社會在經曆瞭巨變之後,究竟改變瞭什麼,又保留瞭什麼。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過去,也讓我更清晰地審視瞭現在。它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迴憶,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態的一份珍貴記錄,提供瞭一個觀察和理解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獨特視角。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對曆史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也對當下社會的發展有瞭更深的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