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困愁城:日佔香港的大众生活

坐困愁城:日佔香港的大众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历史
  • 日佔時期
  • 二战
  • 大众生活
  • 社会史
  • 文化史
  • 抗战
  • 香港战史
  • 殖民地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通过民间藏品,寻找「三年零八个月」的市民生活

  1938年下旬,广州、深圳等地相继沦陷,日军在边境多番挑衅,战争阴霾已笼罩香江,战事一触即发。1941年12月6日,香港市民正享受着週末假期,快活谷挤满了观赏赛马的市民,市面上一片歌舞昇平。然而两天后,日军大举进攻香港,经过十八天激战,香港失守,市民开始了在日军铁蹄下的没有明天的生活。七十年过去了,香港早已成为国际大都会、亚洲金融中心,但这段艰苦岁月仍然刻印在老一辈的市民心中,难以磨灭。

  本书透过一百多件珍贵的日佔香港的民间藏品,包括租单、电费单、水费单、土地税单、房产税单、保险库收据、股息单、马票、马牌、电车票、巴士票、轮船票、明信片、通用邮票、报刊广告等,并辅以适量的文字解说,希望能让读者对「三年零八个月」的市民生活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铭记这段老一辈香港人难以遗忘的艰苦岁月。

名人推荐

  是书却另辟蹊径,透过超过一百件民间留传下来的日佔时期旧物,包括:租单、电费单、水费单、土地税单、房产税单、保险库收据、银行股息单、电车票、巴士票、轮船票、马票、马牌、明信片、老照片、通用邮票、报刊广告等,涵盖经济活动、粮食物资、社区生活、交通运输、邮政服务、教育事业、消遣娱乐七个范畴,配以精简的文字解说,以重构「三年零八个月」普罗市民的生活面貌,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认识这段历史。──丁新豹(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

  本书的两位作者以文字表述,以及难得一见的文物和照片,记录了这段黑暗的日子。每件物事都是会说话的明证,告诉我们历史的教训,只要它们被保留、被展示,都会不停的「说」下去,警示世人香港经历了一段口和笔难以道尽的涂炭之苦。──高添强(香港史及历史照片研究专家)

  此书亦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教导大家利用档案等原始史料去编写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貎,对有志研究香港史或需要写研习报告的读者们,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衷心期望两位可以继续在不同课题上合作,将香港历史的抽屉一一打开,实是读者之福。──刘国伟(长春社文化古蹟资源中心执行总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周家建


  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文学士,香港大学文科硕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高级项目主任、拔萃男书院校史博物馆名誉顾问。研究领域包括香港沦陷史、加拿大华人史、香港足球运动发展史、香港历史建筑物。着有《20世纪的香港经济》(合着)、《吞声忍语:日治时期香港人的集体回忆》(合着)、《建人‧建智:香港历史建筑解说》(合着)、《九龙城区风物志》(合着)、《濬洪净流:香港渠务今昔》(合着)等。
 
  张顺光,邮票、明信片及历史文献收藏家,尤爱收藏香港旧明信片及有关电车的物品。现为顾问公司工料测量师、香港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邮学会及香港邮学会会员。编着有《香港历史明信片精选》、《香港明信片精选1940s-1970s》、《香港电车》等。

图书目录

序一  丁新豹
序二  高添强
序三  刘国伟
序章
01  艰苦经营的经济活动
02  供应紧绌的粮食物资
03  严密监控的社区生活
04  窒碍难行的交通运输
05  诸多限制的邮政服务
06  宣扬和魂的殖民教育
07  聊胜于无的消遣娱乐
终章
鸣谢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简直是让人拍案叫绝!我之前对日占时期的香港了解不多,只知道大概的事件,总觉得那段历史是灰暗而沉闷的。但《坐困愁城:日占香港的大众生活》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分析,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一个个零散的细节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全景图。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娱乐”的部分,尽管在严酷的统治下,人们依然想方设法寻找生活的乐趣。那些关于电影院的描写,关于听收音机的紧张,甚至关于地下赌博的兴盛,都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生命力是如何顽强的,他们是如何在压抑中寻找出口的。书里还穿插了一些当时的报纸、广告和漫画,这些一手资料的呈现,让历史的质感扑面而来。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穿着粗布衣裳、眼神里带着疲惫却又闪烁着一丝希望的香港市民,他们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积极地在夹缝中求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看到了普通人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智慧。

评分

这本《坐困愁城:日佔香港的大众生活》真是让我读得手心冒汗,心潮澎湃。我一直对二战时期的历史,特别是被占领时期的社会百态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历史书给人的感觉总是宏大叙事,或是政治军事的博弈,离普通人的生活总是隔着一层纱。这本书却完全不同,它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切入香港市民最基层、最真实的生活肌理。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搜集和细致的考证,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物资匮乏下的精打细算,街头巷尾的俚语和笑话,日伪宣传画的荒诞与无奈,以及在严酷统治下,人们如何挣扎求生,如何维系情感,如何寻找哪怕一丝慰藉。我尤其被那些关于食物的描写所打动,饥饿是战争最残酷的敌人之一,而书里那些关于代用品、关于黑市交易、关于一家人围坐一桌,却只能分食几片粗粮的情景,真实得让人心痛。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在极端困境下韧性的赞美。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却又无法忘却的岁月,也更加理解了和平的珍贵。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遗忘”与“铭记”的深刻反思。《坐困愁城:日占香港的大众生活》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段被许多人刻意淡忘的岁月。我之前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几个简短的描述,而这本书则将我拉入了那个真实而鲜活的世界。作者的功力在于,他能够从宏大的历史事件中抽离出来,关注每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我被书里关于“身份认同”的探讨所吸引,在日伪统治下,香港市民的身份是如何在夹缝中摇摆,他们如何在“顺民”与“反抗者”之间寻找自己的位置。书中还涉及了当时的“法律与秩序”,日伪政权的统治手段,以及普通人在法律真空下的生存法则,都令人触目惊心。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也照出了人性的多面。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更加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那些曾经的苦难,不应被遗忘。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扇打开的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着的不是灾难,而是被压抑许久的真实生活。我一直以为,战争时期的人们只能苦苦挣扎,但《坐困愁城:日占香港的大众生活》却展示了他们的复杂性。书中关于“社会关系”的探讨尤其深刻,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人际网络的维系显得尤为重要。邻里之间的互助,亲戚之间的扶持,甚至是与日伪官员的微妙周旋,都构成了当时社会运行的复杂图景。我尤其被书中描写的“家庭”故事所打动,在最困难的时候,家庭成为唯一的避风港,也成为人们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那些关于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关怀,以及在艰难时期,为了维持家庭的完整而做出的牺牲,都让我热泪盈眶。这本书没有回避历史的残酷,但它更着力于展现人们如何在残酷中寻找温情,如何在绝望中孕育希望。它让我们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反而可能在极端环境中更加耀眼。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震撼心灵的旅程。我原本以为自己对日占香港的了解已经足够,但《坐困愁城:日占香港的大众生活》所展现出的细节之丰富,观点之深刻,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善于捕捉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并赋予它们深刻的历史意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分析,日伪政权试图渗透和改造香港市民的思想,但人们又是如何巧妙地进行抵制和消解的,这些都展现了香港人独特的文化韧性。书里还穿插了许多当时的口述史料,这些来自普通市民的第一手回忆,带着浓烈的情感和生动的细节,让历史仿佛触手可及。我读到那些关于坚持传统习俗、关于保护本土文化的故事时,深感敬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被剥夺自由、被强制同化的压力下,人们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文化根基,并以自己的方式反抗。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录,更是关于一个民族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精神的赞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