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小者生存策略
廖育正
都是自费想了想不如
先进监狱算了没想到
那里竟然有低消携带
宠物和撰写论文者则
外加一成服务费我靠
论文若是地狱,柏伶领我们观落阴。她从地府历劫归来,倖存于「废结合」 状态,口中唸着自编的怪异诗词。地狱十层有八,阎王扮教授,刀山是理论,油锅炸文本,掀开笔电像开铡,排排坐着唇亡齿寒的则是平日一同瞎扯蛋的学姊长妹弟。这是柏伶的阿鼻地狱游记。她沿途纪闻,嬉游论文的阴曹十殿:
想要毕业就要
起一间楼仔厝
即使无人欲住
即使是鬼屋或
凶宅也不能够
否认有的同业
每一个月都能
准时完工成交
接下一笔订单
鬼岛特低的出生率和特高的硕博士比率,加深文科研究生的徬徨。对未来不安,对就业困惑,对收入放空,对房租唸咒,诸种困境使人心灰挫败。长期一事无成、虚掷光阴,自我感觉不良好,为世俗价值所弃的切身感受,柏伶的同行应该都能体会。如果「并不是只有我这么含慢」, 那么人生能否回到「还没被论文写之前的样子」?
这种研究生式的天问,来自于无时无刻的论文焦虑、年纪焦虑、人生焦虑。它们无所不在──在耳机中播放,在餐盘里堆叠,在饮水机前流淌、在浴室镜面起雾。万般惶然以无视脉络的方式,在最尴尬的时机,荒谬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一番独特的研究生现象学。
不过却又过了
整整一个礼拜
只有要回家前
不管多晚的风
还是会强迫我
对刚刚过世的
每一天坦白:
自己就是兇手
柏伶浸淫文学正典,也以电影为精神食粮。她幽默地改编正典为护身咒语,避雅趋俗的语气既是自我解嘲,也是对世俗标准的企图解构。不管是和论文的「肝交关系」, 亦或梦中口考的「大体完整」vs.「略施小技」, 都反映了本地盛行的研究生密闭恐慌症。她的「论文系列」诗,就像课本边缘的即兴涂鸦,宅生活的诸种琐事简直凡存在即合理,师友同窗闺密则被反覆言及加波及。 这构成了柏伶的系谱。此系谱以清华为公约数,以人社院为运算式,在零碎的生活细节里微观,用同志死党心思敏锐的嬉笑为解释,暗示了对学院权力的片面考察。
或许清华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的身分太令人窒息,柏伶酷爱所有不登大雅之堂的玩意──把词拆开,把音念破,把字写歪,频以谐音、错别字、闽南语,来戏弄国家颁订的标准字音字形。她对「标准」并无敬意,但对喜爱的文艺经典则怀以既崇敬又崩溃的心情。她的改写,无关闽南对中原的颠覆。她的胡闹,是对正色正典处处心眼的拘谨中文系之顽皮调侃,也是对社会主流价值的纸上反对。她如此敏于自嘲,敏于在日常中进行言语恶搞,其实源于学院中人的疲惫。她自成一格的胡诌歪写,仰赖大量的谐音,成了青年写实的心灵切片。这样的幽默,彷彿一场流行语再造的行动,无意追求技艺的圆满,有时应合了广义反传统美学脉络下的某种当代生活诗学。
充斥我们生活周遭的外来语、误用语、闽南语等,在柏伶的选用下,体现出奇特的质感。她像是在日常的文字图景中调整光圈,凸显出本地语言和典故的种种滋长,再以特定的国字词组进行构句,进而衍生出怪怪的语意。这些诗暗示了「语」和「文」的权充及挪用,它们沿着一条条怪异的路径而成形──而柏伶则在语汇的人孔盖上静静拉筋,在电梯内悄悄抬腿,在满堂高歌的伴唱带前狂练瑜伽。当我们置身日常语文里习而不察,唯柏伶在文字中时蹲时卧,扭腹下腰,憋气伸展而没法张扬,是这样带来一种生鲜的风格。
最抑郁敏感的时候,柏伶意识着自己的身体。她把手伸进「自己的缝」,抽出一张张五颜六色干溼交杂的纸巾; 让「上面的唇」与「下面的唇」紧张对峙; 或以女厕为舞台,以天窗为聚光灯,像位名伶或圣母产下「非洲黑人」与「超级赛亚人」。 以令人不适的身体展演,若有似无地挑拨异男社会的女色想像。
蛇落下来了
模特儿一般
瘦的子宫颈
我最骄傲的
女动脉
柏伶笔下一条条落下的「蛇」,化月事为冰冷崩毁的身体感,构成特异的阅读经验。应对着世俗压力的体内崩盘,正如污秽之排泄,而柏伶不时使劲的括约肌仍属女体的括约肌。小题要大作,秽物需聚焦;像模特儿一样瘦的唯有子宫颈,流淌着具有性别意识的女动脉。柏伶写过两本夏宇诗的学位论文,不循一般论述方式,是不折不扣的才女体。她的诗艺,偶尔借用了机智的转喻,那种在使用(use)和提及(mention)之间的灵活切换、交互定义,搭配不同程度的离题,隐约有着对夏宇的变造或唿应。
虽然大多时候刻意用俚俗来带过一切,睹物感事的柏伶讽喻也忧伤:以pollution为破鲁迅, 公路玉兰花女子「像下午一点的阳光╱照在身上有点痛」, 或捷运上老妇人的「合理活」, 乃至「李白家具名床展」, 诸如此类的诗是一番正义跃然纸上。她从诙谐的语气切换忧伤的频道,语气一转又成无厘头的自称虽小:
麻雀虽小
也没我小
因为我
超虽小
虽小者,乃相对于虽大者言。虽大者谁?教授也,俗世也,时代社会经济价值也。「这个道理小时候我懂」便是虽小者随口道出逗趣又调侃的话,藏讥讽于童趣,寓意多重而锋芒不露。柏伶虽小,不是不懂世故,而是尽己本分地认清虽小:以虽小挑逗虽中,逗虽中怂恿虽大。调侃世故,调戏正典,想死的时候回到执恋的生活,虽小外还有虽爆的超虽超小──或许就是虽小者的最衰者生存策略。
李记
李记的logo是绝望的正方形
每一边都是另一边的再现
这一餐再现下一餐
这礼拜三再现上礼拜三
周休二日之前完全
等于周休二日之后
过年前是过年后
这个人
也是
那个人
甚至这首诗
或是那首诗
完全都没有
李记不能描述的样子
用最令人不安的方式来说
李记不只是李记
即使我从小姓陈
李记就是
生活本身
李记就是
生命本身
就是
寂寞
本身
註:李记,日子的台语。
这个月所有我要失去的
蛇落下来了
冷泠泠
每一条
都在背叛我
蛇落下来了
魔鬼的
长头发
抒情不分叉
蛇落下来了
死掉的
上个月
这掌纹
迅速更新中
蛇落下来了
模特儿一般
瘦的子宫颈
我最骄傲的
女动脉
蛇落下来了
有时候
我明白
她的每句话
除了这一句
小记:
以此诗向方思的「夜性急地落下来了」和唐捐的「赛性急地落下来了」致意。
《冰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是如此的独特,它如同寒风中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我一直以为,“冰”是冰冷、坚硬、缺乏生命力的象征,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张力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被冰雪覆盖的世界,却在这个看似严酷的环境中,展现了生命蓬勃的“冰能”。这里的“冰能”,并非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类在极端环境下所爆发出的惊人韧性、智慧和对未来的不懈追求。书中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那样真实而平凡,却又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被书中对于细节的刻画所深深吸引,无论是环境中冰晶的形态,还是人物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感受。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外在的强大,而是源于内心的坚定和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当我拿起《冰能》,以为会读到一个关于冰雪世界的冷酷童话,却没想到,它是一首关于生命顽强不息的赞歌。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并非死寂,而是充满了暗流涌动的生命力。书中的人物,没有英雄的壮举,他们的生活平凡而艰辛,却因为在极端环境中生存,而展现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冰能”——那是一种不屈服于寒冷的意志,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希望,一种在孤独中相互取暖的情感。我沉浸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中,仿佛能听到风雪的低语,能感受到冰雪的寒意,更能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涌动的各种情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却组成了人物们顽强生命力的注脚。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明确的教导,却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反思生命的意义,思考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火焰不灭。
评分翻开《冰能》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被冰雪覆盖的世界,寒冷而寂静,却又暗藏着一股澎湃的生命力。作者的笔触,仿佛带着冰雪的触感,将那个世界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的生活普通而平凡,却因为身处严酷的环境,而展现出一种别样的坚韧和力量。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描写所震撼,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对话,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我仿佛能听到寒风呼啸的声音,能感受到冰雪冻结的寒意,更能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涌动的复杂情感。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却引发了我对生命、对希望、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最艰难的境地,只要心中还有一丝微弱的火焰,就永远不会被彻底的寒冷所吞噬。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沉淀,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初次接触《冰能》这个书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冰天雪地的壮丽景象,然而,深入阅读之后,我才发现,这绝非仅仅是对寒冷世界的描绘。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力量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在极端环境下,生命顽强生存、奋力绽放的图景。书中的角色,没有惊世骇俗的能力,他们的生活充斥着日常的琐碎与不易,却正是这些平凡的个体,在冰冷的现实中,凭借着一种内在的“冰能”——对生存的渴望、对希望的坚守、对彼此的扶持——散发出动人的光芒。他们的言语,朴实却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他们的行为,微小却足以点燃他人心中的希望之火。我仿佛能听到凛冽北风的呼啸,感受到彻骨寒冷的侵袭,更能深切体会到角色们内心深处涌动的温暖与坚韧。书中对环境的细致描摹,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每一处细节都仿佛拥有生命力,将我完全拉入那个世界,与主人公一同经历那严酷的考验。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冰冷,更是一种情感上的疏离与孤独,然而,恰恰是这种孤独,催生了人物之间更加真挚的情感连接,让他们在冰冷的世界中找到了彼此的慰藉。
评分读完《冰能》,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却又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本书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刻意去宣扬什么大道理,它只是静静地讲述着一群人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生存,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冰能”。这里的“冰能”,并非物理学上的能量,而是一种精神上的韧性,一种在寒冷中燃烧的热情,一种不被绝望吞噬的希望。书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却组成了人物们顽强生命力的注脚。我看到了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寻找食物的艰辛,看到了他们在寒夜里依靠微弱的炉火取暖的场景,更看到了他们在面对困难时,彼此扶持、相互鼓励的温暖瞬间。作者的文字,如同冰原上的一缕清泉,干净、纯粹,却又滋养着读者的心灵。我被书中人物的真诚所打动,被他们的坚韧所感染。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生命之中,不需要张扬,却能抵御一切严寒。
评分《冰能》给我带来的震撼,是语言难以完全表达的。它不似那些轰轰烈烈的史诗,也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相反,它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一个边缘化的群体,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徐徐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轨迹,他们的喜怒哀乐,都那样真实而平凡,却又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会被一个场景,一个眼神,一段对话而久久不能释怀。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无论是人物微小的动作,还是环境细微的变化,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雕细琢,每一个词语都饱含深意。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冰冷建筑上凝结的雾气,能听到角色低语时带着寒意的呼吸,更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涌动的复杂情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这个词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呼吸、心跳,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在绝境中不屈的意志,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微弱期盼。它没有给我具体的答案,却引发了我无数的思考。它让我明白了,即使身处最黑暗的境地,也总有一束光,能够穿透冰层,照亮前行的道路。
评分初见《冰能》这个名字,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冰雪覆盖、寒气逼人的画面,仿佛置身于一个被冰封的世界。然而,当我翻开书页,却惊喜地发现,这不仅仅是关于寒冷的故事。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冰雪之下涌动的生命力,一种在极端环境下挣扎、求生、甚至绽放的独特力量。书中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能力,也没有拯救世界的宏图伟志,他们只是生活在那个冰冷世界中的普通人,却因着对生存的渴望,对希望的执着,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光辉。他们的对话,往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们的行动,可能微不足道,却能点亮他人心中的微光。我仿佛能听到呼啸的北风,感受到刺骨的寒意,更能体会到角色们内心深处的温暖与坚韧。书中对环境的描写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命力,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同经历那严酷的考验。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冰冷,更有一种情感上的疏离和孤独,但正是这种孤独,催生了人物之间更加真挚的情感连接,让他们在冰冷的现实中找到了彼此的温暖。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反思生命的意义,思考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火焰不灭。
评分《冰能》这本书,如同它名字所暗示的那样,给我带来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寒意,但这种寒意并非令人绝望,反而有一种别样的魅力。我沉浸在作者构建的那个冰封的世界里,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冷冽气息,仿佛能听到风雪刮过窗棂的呼啸。然而,在这严酷的环境之下,却涌动着一股不为人知的生命力量,那就是书中人物所拥有的“冰能”。这种力量,不是超能力,也不是魔法,而是他们面对绝境时的勇气、智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刻画,无论是冰雪的质感,还是人物微表情的变化,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世界。书中的情节,并没有大起大落,更多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着日常的挑战,感受着生活的点滴。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能够闪耀的希望之光。读这本书,像是在进行一场灵魂的探险,在冰冷的现实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力量。
评分《冰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它以一种极其冷静却又充满力量的叙事方式,描绘了一个在极地环境中生存的人们的故事。这里的“冰能”,并非人们想象中的神秘力量,而是一种深藏在生命本源中的韧性、勇气和对希望的执着。作者对细节的把握,可谓是登峰造极。每一片飘落的雪花,每一次寒风的呼啸,甚至人物眼角眉梢的微小变化,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读者亲身感受到那个世界的严酷与美丽。书中的人物,没有耀眼的光环,他们只是最普通的人,却在绝境中展现出了最不平凡的一面。他们的对话,看似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情感的温度。他们的行动,可能只是微不足道的点滴,却足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走过漫长的严冬。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群坚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让我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以及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火焰不灭。
评分《冰能》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如此的独特,仿佛置身于一个被冰雪王国所笼罩的国度。然而,这并非一个冰冷空虚的世界,而是充满了温暖和生命力的。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在严寒之地的人们,他们所展现出的独特“冰能”——一种在绝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在寒冷中相互扶持的温暖。我被书中那些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所打动,被人物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书中的细节描写更是令人赞叹,仿佛能听到呼啸的北风,能感受到刺骨的寒意,更能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渴望。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在冰冷的现实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温暖和力量。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思考了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火焰不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