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毫不含煳的艺术欣赏 ——推介《我的艺术欣赏书》 ◎陈贶怡 《我的艺术欣赏书》虽然是一本为孩童制作的书,却一点也不含煳。作者萝西.狄金丝本身学的是艺术,编写过好几部非常着名的、向孩童介绍艺术的书。本书并由前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教育推广部的主任艾瑞卡.兰姆(Erika Langmuir)所审定,这些一流的专家学者们并不吝惜把一己的精力投注在童书的编写上,这也是本书之所以简单易读,却又水准独具的原因。
细读这部书,则发现作者以深入浅出的生动笔法,将孩子们带进丰富的西方艺术世界之中:从解答最基本的「何谓艺术」、「为何制作艺术」等问题,及介绍艺术家用来创作的材料、工具和方法等开始;然后从油画的发明所产生的革命,顺势带进「文艺复兴」;紧接着展开西方艺术史中繁花似锦般的三十余幅名作之赏析,幅幅皆是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但作品的赏析并非唯一的目的,作者试图借着时序串联与赏析内容的编排,将艺术史带进孩童的世界。研究艺术史的学者都知道,每一幅作品做为人类活动的产物,其制作其实受到诸多因素的牵动,经历了经纬交织、层层叠叠的复杂过程。在受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影响的维也纳学派(Vienna school,192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哲学流派)学者的眼中,作品本身是自主的。色彩、线条、空间、量块等形式元素组成的「形式」(form),有其内在的生命与逻辑,能发展与演变。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在作品的背后,有不可轻忽的「作者」:他的技巧与天分、学习与师承、经历与遭遇、思想与身体、心理、灵性等等,皆主宰着他的艺术创作。而包覆作品的,其实还有产生这作品的时代之一切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情势,显然也左右了对作品的品味,它的供需与流通。大部分的艺术欣赏书将作品从其作者与背景中抽离,只做形式上的赏析,显然大大折损了作品的内涵与意味,甚至是它的价值。
本书作者的野心显然大了许多:在有限的篇幅中兼顾「作者」、「作品」与「背景」三个面向(我们大致可以发现围绕在作品周围的三段说明,各自侧重于其中的一个面向),且以孩童能懂的语汇加以叙述。而这种将孩子们引导进完备的艺术世界中的意图,更自然而然的以网路连结的方式加以延伸:对于求知欲旺盛或对某个议题特别感兴趣的孩子们,可以在网路连结中获得更多的资讯,培养研究的兴趣,学习自我教育的技能。
笔者在留学法国期间,经常流连于巴黎罗浮宫,每每与拿着笔记本、煞有介事的「研究」的小小艺术爱好者们擦肩而过。其实,文化素养必须透过累积与沉淀的过程方能获致,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国民对精致文化的兴趣,就必须从小开始。这本《我的艺术欣赏书》是一本引导儿童入门的好书,甚至不只告诉他们如何欣赏艺术,而是给予他们一把终生受用、开启研究艺术大门的钥匙。
(本文作者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