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毫不含糊的藝術欣賞 ——推介《我的藝術欣賞書》 ◎陳貺怡 《我的藝術欣賞書》雖然是一本為孩童製作的書,卻一點也不含糊。作者蘿西.狄金絲本身學的是藝術,編寫過好幾部非常著名的、嚮孩童介紹藝術的書。本書並由前英國倫敦國傢畫廊教育推廣部的主任艾瑞卡.蘭姆(Erika Langmuir)所審定,這些一流的專傢學者們並不吝惜把一己的精力投注在童書的編寫上,這也是本書之所以簡單易讀,卻又水準獨具的原因。
細讀這部書,則發現作者以深入淺齣的生動筆法,將孩子們帶進豐富的西方藝術世界之中:從解答最基本的「何謂藝術」、「為何製作藝術」等問題,及介紹藝術傢用來創作的材料、工具和方法等開始;然後從油畫的發明所産生的革命,順勢帶進「文藝復興」;緊接著展開西方藝術史中繁花似錦般的三十餘幅名作之賞析,幅幅皆是不可或缺的經典之作。
但作品的賞析並非唯一的目的,作者試圖藉著時序串聯與賞析內容的編排,將藝術史帶進孩童的世界。研究藝術史的學者都知道,每一幅作品做為人類活動的産物,其製作其實受到諸多因素的牽動,經曆瞭經緯交織、層層疊疊的復雜過程。在受到德國哲學傢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影響的維也納學派(Vienna school,1920年代在西方發展起來的哲學流派)學者的眼中,作品本身是自主的。色彩、綫條、空間、量塊等形式元素組成的「形式」(form),有其內在的生命與邏輯,能發展與演變。但更多的學者認為在作品的背後,有不可輕忽的「作者」:他的技巧與天分、學習與師承、經曆與遭遇、思想與身體、心理、靈性等等,皆主宰著他的藝術創作。而包覆作品的,其實還有産生這作品的時代之一切社會、政治、經濟及文化的情勢,顯然也左右瞭對作品的品味,它的供需與流通。大部分的藝術欣賞書將作品從其作者與背景中抽離,隻做形式上的賞析,顯然大大摺損瞭作品的內涵與意味,甚至是它的價值。
本書作者的野心顯然大瞭許多:在有限的篇幅中兼顧「作者」、「作品」與「背景」三個麵嚮(我們大緻可以發現圍繞在作品周圍的三段說明,各自側重於其中的一個麵嚮),且以孩童能懂的語匯加以敘述。而這種將孩子們引導進完備的藝術世界中的意圖,更自然而然的以網路連結的方式加以延伸:對於求知欲旺盛或對某個議題特彆感興趣的孩子們,可以在網路連結中獲得更多的資訊,培養研究的興趣,學習自我教育的技能。
筆者在留學法國期間,經常流連於巴黎羅浮宮,每每與拿著筆記本、煞有介事的「研究」的小小藝術愛好者們擦肩而過。其實,文化素養必須透過纍積與沉澱的過程方能獲緻,如果我們希望培養國民對精緻文化的興趣,就必須從小開始。這本《我的藝術欣賞書》是一本引導兒童入門的好書,甚至不隻告訴他們如何欣賞藝術,而是給予他們一把終生受用、開啓研究藝術大門的鑰匙。
(本文作者為國立颱灣藝術大學美術學係副教授兼係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