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魏晋南北朝
  • 官僚制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政治史
  • 制度史
  • 社会史
  • 学术研究
  • 隋唐史
  • 中古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年来,内陆亚洲史的研究蔚为风潮;
  北魏作为东亚史与内亚(北亚)史的交会点,当为研究的重点。
  洼添庆文是日本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极具代表性的学者,
  本书正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官僚制度经历巨大变化。其变化,既复杂又多面,不论官品乡品、外朝内朝、大人官、三都官、赠官、起家官,乃至于尚书门下、留台监国、爵号将军号……,学者阐释角度有异,论争因而亦多。

  洼添庆文是日本战后第二代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史研究的重要学者,本书则是他针对此期官僚制「走出自己的一条路」的集成之作。全书运用《魏书》、墓志铭等一手史料,以严谨绵密的考证,针对该时期官僚制的诸多问题提出深刻、极具参考价值的观点。全书分为「中央与地方官制」、「官僚制的内部」、「官僚制与宗室」三大部分,共收录作者官僚制相关论文十七篇,另加一篇序章,展现出文献研究与史料批判所能达到高峰,并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奠定深厚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专注于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官僚制度变迁与运作机制的学术专著。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制度史的分析方法,旨在系统梳理这一历史阶段国家权力结构、官员选拔任用、俸禄赏赐以及职事运作的演变轨迹。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与制度的开端(约400字) 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大一统帝国的余晖,下启隋唐制度的革新,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转型的关键时期。本书首先从宏观层面剖析了东汉末年政治的崩解如何为新制度的构建提供了土壤。汉代以来的察举制在士族势力的崛起面前逐渐失灵,权力中心从中央的“中朝”向地方的豪强转移,构成了魏晋官僚制度变迁的时代底色。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曹魏政权建立初期,曹丕如何着手对汉制进行调整与重构。重点分析了“九品中正制”的创立初衷及其在实践中如何被士族大家所把持和异化,成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社会固化工具。通过对《晋律》中关于职官设定的原始材料的梳理,展示了曹魏至西晋时期,国家权力机构的初步定型,包括尚书台、中朝的权力膨胀以及对门阀士族的制度性依赖。同时,本书也细致考察了西晋短暂统一期间,门阀政治的鼎盛形态,及其如何通过婚姻、地域联系等非制度化手段影响中央决策,为后续的崩溃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东晋偏安与南迁后的制度重塑(约450字) 永嘉之乱后,汉族政权南渡,标志着官僚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适应期。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东晋政权在江南的重建过程中,如何在资源相对匮乏、外部威胁持续的背景下,调整其官僚体系。 南渡初期,朝廷为了巩固统治,对世家大族采取了怀柔政策,这使得王、谢等老牌士族在南朝政权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制度层面表现为:中央机构的冗余化与地方割据势力(如刺史、方镇)权力的膨胀。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州衣冠”与“江南土著”在政治权力分配上的博弈,揭示了东晋中后期,中央权力对地方的控制力如何被不断削弱。 尤为重要的是,本部分对东晋的武官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面对北方强大的敌对政权,军队的独立性增强,掌握军权将领的政治地位显著上升。通过对镇守地方的将领及其幕僚系统的分析,阐述了军事力量如何渗透和影响文官体制的选拔与任用,为宋齐梁陈的更迭埋下了制度性隐患。此外,本书还比较了南朝在行政区划、赋税征收等方面,如何适应江南地区新的经济结构,体现了制度对现实的妥协与适应。 第三部分:北朝的军事化官僚与民族融合(约450字) 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官僚体系,因其鲜卑主导的军事背景和复杂的民族融合进程,呈现出与南朝显著不同的特征。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官僚结构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权力核心集中在皇帝和鲜卑贵族集团手中。本书详细考察了北魏早期的官职设置,特别是那些带有军事指挥性质的官衔,以及它们如何凌驾于传统汉制官僚之上。随后,重点分析了孝文帝改革,特别是“三长制”在基层行政管理上的尝试,以及官品制度的重新规范化。改革试图将鲜卑旧有的军事贵族结构与汉地传统文官制度进行融合,但其结果是复杂的,一方面促进了汉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六镇军人的不满。 在东魏、西魏及北周时期,面对分裂的局面,官僚机构的运行呈现出实用主义倾向。西魏宇文泰推行的“关中本位制”,实际上是建立了一套以军功为基础、以家族(如宇文、李、赵等)为纽带的军事-政治联合体。本书通过对比分析北朝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揭示了在北朝,制度的稳定往往依赖于军事胜利和统治者对具体士族的精确平衡,而非纯粹的文官法制。 第四部分:制度的终结与整合的基石(约200字)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总结了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度的整体特征——即在“门阀政治”的强大张力下,中央集权不断被稀释,但制度的变革并未中断。 尽管这一时期充满了分裂和动荡,但历代统治者并未放弃对有效治理的追求。从曹魏的制度探索,到东晋的艰难维持,再到北朝的军事化重塑,所有的实践都在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帝国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本书认为,正是对九品中正制的扬弃、对士族势力的逐步削弱,以及对文官选拔标准的持续摸索,最终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成熟奠定了制度基础和思想铺垫。全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深入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在转型期所经历的痛苦、创新与最终的整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洼添庆文


  日本东京大学文学硕士(人文科学研究科东洋史),御茶水女子大学文教育学部人文科学科教授,于2007年3月退休;亦曾任立正大学教授、日本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会会长,现为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公益财团法人东洋文库研究员。

  洼添庆文是日本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主要研究课题为北朝官僚制(以贵族、异民族、职官为中心),重要着作为《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另有《晋书食货志译註》(共着)、〈北魏服属部族小札〉、〈墓志的起源及其定型化〉等。

译者简介

赵立新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历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东吴大学历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现为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政治与社会中的权力现象和秩序感,此外关注中国与古代东亚、内陆亚洲的互动。着有《西晋末年至东晋时期的「分陜」政治──分权化现象下的朝廷与州镇》、《南朝宗室政治与仕宦结构:以皇弟皇子府参军为中心》,及〈南朝士人起家前的名声与交游〉、〈《金楼子.聚书篇》补注〉、〈平壤安岳三号墓(冬寿墓)的研究回顾〉等论文。

凃宗呈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任成功大学历史系专案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死亡与丧葬文化史、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史。着有〈东晋南朝士族的墓葬文化初探:以南京地区单室砖墓与随葬品为中心〉等论文。

胡云薇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中古士人史、社会文化史。着有〈千里宦游成底事,每年风景是他乡:试论唐人的宦游与家庭〉、〈初唐士族与文学关系初探:以李峤为例〉、〈闻哀小考〉等论文。

魏郁欣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毕业,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修士课程(前期博士课程)修了,专攻中国明清史和宗族史。目前就读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后期博士课程。

吕雅婷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现为国中教科书历史科编辑。

何源湖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暨日本语文学系毕业。译有《明治维新》、《日俄战争的时代》等书。

黄胡群

  国立台湾大学日本语文学系学士,东吴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专长为中国中古时期的政治史与宗教史,硕士论文题目为《祈福与教化:唐代儒家官僚推行地方祭祀的理念与落实》。

图书目录

推荐序/甘怀真

序章 日本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度的研究

【第一部 中央与地方官制】

第一章 关于北魏前期的尚书省
前言
一、北魏的大人官
二、明元帝时代的尚书
三、道武帝时代的尚书
四、太武帝以后的尚书
结语

第二章 北魏门下省初探
前言
一、北魏后期的门下省
二、北魏前期的门下省
结语

第三章 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前言
一、晋、宋、北魏的将军号及其序列――以官品表为中心
二、北魏初期的将军号
三、北魏初期将军号的序列
结语

第四章 北魏的「光禄大夫」
前言
一、「光禄大夫」与将军号
二、「光禄大夫」与将军号的组合型态
三、「光禄大夫」与其他职官的对应关系
四、「光禄大夫」的散官化
结语

第五章 北魏州的等级
前言
一、宣武帝、孝明帝时期州的等级
二、北魏前期州的等级
三、结语:州的等级与户口数

第六章 北魏的「赠官」
前言
一、北魏后期的赠官
二、北魏前期的赠官
三、产生赠官差别的因素
结语

第七章 北魏的太子监国制度
前言
一、留台
二、留台与监国
三、监国
结语

第八章 北魏的地方军(特别是州军)
前言
一、地方军的分布
二、地方军的活动
三、地方军的组成
四、结语:州军的确立

第九章 北魏的都督──从军事面来看中央与地方
前言
一、北魏「武官都督」的出现
二、北魏都督区的特质
结语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官的本籍任用
前言
一、东汉末、三国、西晋时的本籍任用
二、东晋、南朝的本籍任用
三、五胡十六国及北朝的本籍任用
四、隋代的本籍任用
五、地方官本籍任用因素的探讨
六、「得乡情」的分析
七、任用同一家族的考察
八、关于乡兵的检讨
九、族望的讨论
结语

第十一章 四世纪的东亚国际关系──以官爵号为中心
一、五胡十六国的君主称号
二、五胡诸国所得官爵
三、周边诸国所得官爵

【第二部 官僚制的内部】

第十二章 国家与政治

前言
一、南朝的议
二、北朝的议
三、目前的三个课题
结语

第十三章 北魏后期的政争与决策
前言
一、六辅辅政期(太和二十三年四月~景明二年一月)
二、宣武帝(世宗)亲政期(景明二年一月~延昌四年一月)
三、孝明帝期之一:于忠专权期(延昌四年一月~九月)
四、孝明帝期之二:灵太后临朝期(延昌四年九月~正光元年七月)
五、孝明帝期之三:元叉专权期(正光元年七月~孝昌元年四月)
六、孝明帝期之四:灵太后再临朝期(孝昌元年四月~武泰元年四月)
结语

第十四章 北魏的「议」
前言
二、 一、宣武帝、孝明帝时期的议
二、孝文帝亲政期的议
三、孝文帝亲政前北魏之议
四、北魏前期议的特色
结语

【第三部 官僚制与宗室】

第十五章 河阴之变小考

前言
一、河阴之变的牺牲者
二、免于灾难之人
三、元氏担任府官事例
四、占据中央官的元氏和北族的位置

第十六章 北魏的宗室
前言
一、北魏后期政治史中的宗室
二、北魏宗室的状况
结语

第十七章 从籍贯、居住地、葬地看北魏宗室
前言
一、在洛阳的籍贯和居住地
二、邙山的墓域
结语

后记
索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洼添庆文教授《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中译本之出版,应是中国史研究的盛事。我因为一些机缘,成为这本中译本出版的主要规划者。我以这个身分,为本书作序。

  洼添庆文教授的史学专业,是中国魏晋南北朝史。他曾任高知大学、御茶水女子大学与立正大学教授,目前已从大学教育工作上退休。长期以来,洼添教授是日本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代表性学者,曾担任日本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会会长,其着作等身,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就是展开于各位读者面前的这本书。

  洼添教授于东京大学求学阶段(大学部与研究所),即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正是西嶋定生教授发展其中国史、东亚世界论并与研究生们组成研究团队的时期。由于西嶋教授等几位东京大学的中国史大家的卓越成就,使东京大学成为全世界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镇。包括洼添教授在内,当时属于这个研究团队中的年轻学者――日文称作「若手研究者」,其后都在学术舞台上擅场一方,成为史学界领导人。若以学术分工来说,洼添教授负责魏晋南北朝史,尤其是北魏官制,他从1980年代以来就是日本史学界在这个领域的专家。另举几位我认识的学者及其研究领域:池田温教授之汉唐间律令制研究;金子修一教授之汉唐间东亚世界的国际关系;尾形勇教授之汉代皇帝制度研究;鹤间和幸教授之秦汉帝国形成研究;李成市教授之古代东亚世界中的韩国史研究;平势隆郎教授之先秦历史与考古。其中也有台湾学者,如:郑钦仁教授之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高明士教授之唐代东亚世界的政治与教育。我无缘参与这个团队,常想见当时的盛况。

  学者间有「东京学派」之说,虽也有异议。无论有无这个学派,东京大学的东洋史研究自创立以来,有非常明显的学风与特色。我们可以用几个概念归纳之,即疑古、实证与史料批判。扼要言之,历史学研究必须建立在文献解读的基础上。任何历史学的成说,如经学中的说法、从社会科学或民族主义而来的信念,都须通过史料的解读才能确立或推翻。历史学研究一定要有史料中的史实,但史料要经过批判才能利用,此即史料批判的研究方法与信念。

  对于中国古代史研究而言,史料批判是非常重要的。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研究者仍抱怨史料有阙,但中国古代史的文献不算少,尤其是官方留下来的着作,如正史。只是这些正史的史料要转化为史实,必须经过考证工夫,不可以只相信「史料会说话」。《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一书主要的史料来源是《魏书》,我们可以说这本书是以《魏书》为基础所展开的北魏官僚制研究,再扩及整个魏晋南北朝。洼添教授对于以《魏书》为主的相关正史,作出绵密的考证,建构以实证为方法得出新的历史知识。本书的若干部分也包括了考古出土文物的研究,尤其是墓志铭,用以证明若干官制。本书日文版出版之后,作者在期刊上发表新论文,主要是以出土文物论证这个时期的官僚制相关历史,读者可自行参考。考古出土推陈出新,某些新史料会使本书的若干考证面临修正必要,这是史学研究的常态,不足为奇。无论如何,本书展现了文献研究与史料批判所能达到的高峰,并成为其后研究的基础,我深表推崇与敬意。

  至于《魏书》在东京大学的研究,其因缘是1960、1970年代西嶋定生教授在东大发展东亚世界论时,也是江上波夫教授等人的北亚史观点下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论大盛时期。北魏的历史是东亚世界与北亚(或内陆亚洲)的交会,自是讨论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论的重要对象。若要研究北魏史,《魏书》是重要史料,而《魏书》虽列正史,在当时研究的成果却不多。于是西嶋定生教授在东大组织了「魏书研究会」,由于研究领域之故,洼添教授是该研究会的核心成员。该研究会的成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是以抄卡片的方法抄录未经标点的《魏书》中的语汇,在西嶋定生教授的主导下,计画出版《魏书语汇索引》一书。但世事难料,后来因电脑化与资讯检索的普遍运用,尤其检索正史更是便利,这类索引书的实用价值降低了。为纪念西嶋定生教授的功绩,魏书研究会仍如约出版该书,只是未料西嶋教授于1998年因病猝逝,出版时间则是隔年的1999年。尽管有些遗憾,《魏书语汇索引》一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日本学者是如何地毯式的研读《魏书》,其实功不唐捐,本书就是成果之一。

  推动北魏史研究,是我们要翻译这本名着的目的。从1970年代中期算起约30年,本书代表了这个时代以北魏为主的魏晋南北朝的官制研究。从今天历史学研究现况来看,本书的讨论仍极具价值。近年来,内陆亚洲史研究蔚为一时风潮,骑马游牧民族、欧亚大陆农牧混合地带、征服王朝等历史的研究,都有突破性的进展,名着迭出。这样的研究当然冲击了东亚世界论。历史学研究不是在比谁的大理论是对的,我想西嶋定生教授也不会认为他的东亚世界论是不用随着研究开展而修正的。其实,他的学生们在这个工作上已作了很多。从东亚世界论的立场上看,作为东亚史与内亚(北亚)史交会的北魏史,当是一个研究重点,值得再推动。

甘怀真(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图书试读

序章 日本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度的研究

一、


伴随三公权力逐渐丧失,魏晋以后转为名誉职;在汉代身处皇帝左右的尚书、中书诸官及侍中,则独立构成官厅,乃至于唐代的三省制。另一方面,地方长官则掌握了军事权力并且开府,除了汉代以来已存在的属官外,尚拥有大量的府官,更以品制取代汉代的秩禄制。因此,魏晋南北朝的官僚制度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关于此一变化,无论是作为横跨中国全时代官僚制变迁一环的研究,或纯粹处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研究,在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都有大量的着作出版,直到现在仍持续着。反观日本却仅有和田清(1942的论文)(以下省略西历年代的前两个数字)的出版。山本隆义(68)虽是透过鸟瞰全时代来探讨草制机构的实貌及其变迁,但有关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部分,除了些微提及担任草制的门下官吏外,其他都是中书省的记述。

和田清(42)的副标题为「特别以中央集权及地方分权的消长为核心」。滨口重国(66)所负责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记述并不仅限于官制,还包含田制,并将魏晋南朝一节的标题定为门阀贵族的成立及君主权的衰退,北朝两节的标题则定为后魏的君主权力与东西魏、北齐、北周的君主权力,以官制与军制作为标题的仅有一节。亦即该书并非单就官制的制度层面进行叙述,而是试图在君主权力的实貌中赋予官制地位。这样的研究方向,不仅和田清(42)採用,也深刻地反映在很多已经出版的个别官僚制研究中。

二、

在日本的魏晋南北朝研究,尤其魏晋南朝研究,是承继内藤湖南以来,以贵族制为中心发展的。如同谷川道雄所言,此一贵族是以官僚的面貌出现。贵族制的研究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僚制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自早期的研究以来就对官僚培育体系的官吏登用法表现出兴趣,可谓理所当然。冈崎文夫(22)已经就中正评品与九品官制的先后关系,以及后汉末人物品题目与中正制之间的关联性等进行了考察﹝再次收录于冈崎文夫(35)﹞。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简直是一次令人惊叹的时空穿越之旅。我原本以为会读到枯燥的历史数据和繁琐的制度条文,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导游,带领我深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没有简单地罗列曹操、刘备、孙权建立的政治架构,而是通过对各个时期官僚体系的细致剖析,展现了权力如何演变,门阀士族如何兴衰,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个体,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沉浮。书中对九品中正制的讲解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一个选官制度的介绍,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像,描绘了寒门士子如何渴望改变命运,而世家大族又如何固守特权。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寒窗苦读的少年,怀揣着对仕途的憧憬,在九品中正的门槛前徘徊;也看到了那些权倾朝野的大家族,如何运用家族势力,将子弟安插在高位。作者的笔触细腻,语言富有感染力,使得那些沉寂千年的历史人物和制度,重新鲜活起来。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历史,更是在体味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复杂。

评分

我抱着一份对历史制度的好奇心翻开了《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结果却收获了一份意想不到的深刻洞见。这本书并非是那种简单堆砌史料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作者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严谨态度,对那个时代的政治运作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解剖”。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门阀政治”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门阀士族”这个笼统的概念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家族的崛起与衰落,分析了他们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通过联姻、推荐、甚至阴谋诡计来巩固和扩张自己的权力。书中对不同时期中央与地方官僚关系的演变,以及少数民族政权在官僚制度上的融合与创新,也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述。我开始理解,为何那个时代会出现如此多的政治动荡和权力更迭,原来这背后有着如此精巧而又残酷的制度设计和权力博弈。作者的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即使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历史研究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随他的思路,领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制度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评分

这本书《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迷宫,而作者则是我唯一的引路人。他没有直接给我一张地图,而是带着我,一步步地探索,去理解这个迷宫的构成。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监察制度”和“军事与行政合一”等主题的论述所吸引。我原本以为,古代的官僚制度只是简单的层级管理,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那个时代早已存在着相当复杂而又灵活的权力制约与平衡机制。作者通过对具体官职的设置、权力分配的分析,以及不同时期官僚机构的演变,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政治运作的智慧与局限。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权力斗争中小心翼翼的官员,他们如何在制度的框架内,施展自己的才华,同时又要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书中的论述,不仅仅是对制度的梳理,更是对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生动再现,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坦白说,读《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的初衷,是想找找些关于当时选官制度和行政运作的知识,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简直像是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那个分裂又融合的时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展现在我面前。作者对于“寒门”与“士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变化,有着极其精妙的分析。我读到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如何因为政治风向的转变而迅速没落,又如何有背景平平却才华横溢的士人,凭借着时代的契机,一步步攀上权力的高峰。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典型,既有对名臣的深入剖析,也有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小官僚的生动描绘,让我感受到官僚制度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舞台。尤其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论述制度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其背后的人性逻辑和社会背景,将政治与人性、制度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和启发。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魏晋南北朝那个群雄逐鹿、思想活跃的时代充满了兴趣,但关于其官僚制度的细节,总是感觉有些模糊不清。然而,《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时代政治核心的大门。作者对于不同政权,如曹魏、蜀汉、东吴,乃至后来的北朝各政权的官僚体系,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分析。我惊讶于南北方在官僚制度上的差异与借鉴,也惊叹于少数民族政权如何在借鉴汉族官僚制度的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书中对“清谈”之风与官场运作的关系,以及“举秀才”、“征名士”等非常规选官方式的分析,更是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政治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作者的叙述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刻理解,他通过对细节的挖掘,揭示了官僚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受到权力、家族、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