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小百科(二)文化精华

中华文化小百科(二)文化精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精华
  • 百科知识
  • 历史文化
  • 国学
  • 文化传承
  • 民俗文化
  • 中国文化
  • 文化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华文化小百科(二)文化精华》是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趣味问答。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事件与文化典故,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有许多未解的谜团。本书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上重要、有趣的事件和人物,以问答的方式呈现,设问有趣,解答知识丰富、言语生动。此外,每个问答还配有相关插图,既提高了趣味性,也增加了知识性。

书籍重点

  中国文化精华的趣味问答

  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真的是我们的祖先吗?
  为什么太极图要画成一黑一白两条鱼的形象?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家」为什么那么重要?
  古代做官的人为什么父母去世后要辞官回家待上三年?
  中国人过春节贴对联的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风水」就是关于风和水的吗?它和建造房屋有关系吗?
  人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究竟指哪里?
  你去过孔庙吗?孔庙里祭祀的除了孔子还有谁?
  有的人事业无成,为什么会说「无颜见江东父老」?
  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不是大奸臣?
  「东坡肉」是苏东坡发明的吗?
  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
  作揖是古人见面时的一种礼节,那么怎样作揖才符合规矩?
  你知道「花中四君子」是什么吗?花怎么会成为君子呢?
  民间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是姓「孟」还是姓「姜」?
  少林寺是因林木稀少而命名「少林」的吗?
  皇帝有的称太宗,有的称太祖,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复姓,如司马、欧阳、尉迟,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男左女右」,为什么男在左、女在右?
  春、夏、秋、冬四季最初各有什么含义?

  本系列新书:
  中华文化小百科(一)华夏历史
  中华文化小百科(二)文化精华
  中华文化小百科(三)衣食住行
  中华文化小百科(四)民俗风情
  中华文化小百科(五)多彩汉语
探寻中华文明的广袤画卷:一部超越《中华文化小百科(二)文化精华》的文化之旅 引言:超越知识的边界,领略中华文明的恢弘气象 我们在此呈现的,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深入中华文明的深层肌理、超越现有知识体系局限的文化巨著。它并非对现有百科知识的简单罗列与重复,而是一场着眼于文明脉络、思想演变与审美变迁的深度探寻。如果说知识的积累是点状的,那么对文明的理解则是结构性的。本书致力于构建起一座理解中华文明的宏大框架,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任何单册的知识汇编所能企及。 第一编:文明的源头与早期哲思的奠基——从神话到先秦思想的重构 本书摒弃对传统神话故事的简单介绍,转而聚焦于这些神话背后所蕴含的早期宇宙观、社会结构雏形以及人类对自然秩序的初步认知。我们将探讨“盘古开天”、“女娲补天”等叙事如何成为早期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的文化基因。 第一章:早期宇宙论与社会秩序的萌芽 神话的符号学解读: 不仅叙述故事,更深入分析其符号意义,例如“水”与“火”在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对立与统一,如何映射早期社会的生存挑战与文化选择。 “邦国时代”的权力结构研究: 考察从部落联盟到早期王朝(如夏、商、周)的权力更迭中,祭祀、宗法制度和早期政治哲学是如何相互渗透、共同塑造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第二章: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与体系的形成 本书对先秦诸子的阐述,将采取“体系比较”而非“条目罗列”的方式。重点在于揭示不同学派之间思想的内在逻辑联系、相互批判的焦点,以及它们如何在历史的特定阶段成为主流或被边缘化的深层社会原因。 儒家思想的“实践哲学”探源: 深入剖析孔子“仁”与“礼”的辩证关系,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阐释与变异(例如,与董仲舒新儒学的融合过程),强调其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的演变史。 道家思想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侧重于《老子》和《庄子》中对“道”的形而上学探讨,以及这种形而上学如何投射到政治理想(无为而治)和个人精神自由的追求上。我们将探讨庄子哲学如何影响后世的文人艺术创作。 法家与名家的“现实主义”: 对比韩非的集权法制思想与公孙龙的逻辑辩论,分析在战国剧变背景下,何种思想更有效地震慑了社会动荡,并对后世的专制主义产生了哪些结构性影响。 第二编:汉唐盛世的文化融合与制度的成熟 本部分将避开对已知的“汉赋唐诗”的表面赞美,转而关注文化制度化、思想统一化以及对外交流的深度影响。 第三章: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整合工程 儒家独尊背后的权力逻辑: 分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将儒家升格为官方意识形态的政治策略,以及这种“独尊”如何为后世的士人阶层奠定了选拔和效忠的基础。 谶纬之学与民间信仰的渗透: 探讨在官方意识形态确立的同时,那些看似迷信的谶纬思想如何通过民间传播,反过来影响了统治阶层的决策和士人的心态。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士人精神的“出走”: 考察在政局动荡时期,士人阶层为何集体转向对“名教与自然”的探讨,分析竹林七贤的言行背后对现实政治的无声反抗与精神逃逸。 第四章:盛唐气象的多元性与文化输出 长安城的“世界性”文化生态: 聚焦于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胡风、佛教文化、中原文化如何在一个城市空间内实现复杂的混合与再创造。例如,探讨胡旋舞、健舞、以及中亚香料贸易对唐代审美的影响。 佛教的中国化进程与哲学深化: 不仅介绍佛教的传入,更侧重于天台宗、禅宗等中国本土化宗派如何吸收了道家和儒家的概念,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如何与统治者的“护法”思想相结合。 第三编:宋明理学的思辨深化与文化转向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解析宋代知识分子群体如何从“应世”转向“修身内求”,以及这种转向对社会结构和日常伦理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宋代理学:从宇宙论到个人道德实践 “理”的形而上学回归: 深入分析周敦颐、二程、朱熹对“天理”的界定,强调“格物致知”作为一种系统性的认知方法论,而非简单的知识获取。对比佛学与道家,理解理学试图在现世伦理中为个体寻找永恒价值的努力。 理学对社会阶层的固化影响: 研究理学思想如何通过家训、乡约等形式下沉到基层社会,固化了宗族结构和妇女的伦理地位,探讨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与压抑个体活力之间的张力。 第六章:明代心学与晚期思想的觉醒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革命性: 将心学视为对朱熹理学的内在修正与突破。重点分析“致良知”如何从一种道德要求,转化为一种主体意识的觉醒——强调个体心性的自主性和实践力量。 晚明市民文化与思辨的碰撞: 考察李贽等人对传统儒家权威的挑战,分析晚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何为这种思想的解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思想土壤,以及这种思辨如何成为未来启蒙思想的潜在源头。 第四编:近世的冲击、重塑与文化身份的再定义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跳出传统史观的窠臼,重点分析西方冲击下,中华文化如何进行痛苦的自我审视与激烈的外部对话。 第七章:传统文化在危机中的自我辩护与转型 中体西用的理论困境: 分析张之洞等人在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时,如何艰难地在“体”(精神内核)与“用”(器物技术)之间划定界限,以及这种界限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可避免的模糊性。 晚清知识群体的“文化焦虑”: 探讨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如何重新解读和改造儒家经典,试图将其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构建蓝图。重点分析他们如何通过“新史学”来重塑民族记忆。 结语:面向未来的文化视野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一套动态的、多维度的中华文明分析工具。它要求读者不仅了解“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从这里走向未来”。它强调文化是一个持续进行中的建构过程,而非一套静止的陈列品,为读者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具批判性的文化认知框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真的是我们的祖先吗?中国龙和侏罗纪的恐龙一样吗? ………………1
汉服、唐装、长袍、中山装……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国服」? ……4
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设计为什么要用「祥云」图案? ………………6
俗话说:「君子动口不动手。」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 ………………………………8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它们合起来比皇帝还重要, 这是为什么? ……………………… 10
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有了「中国」这个名字? …………………… 12
黄河氾滥给沿岸居民带来了灾难,为什么我们还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 14
为什么太极图要画成一黑一白两条鱼的形象? ……………… 16
我们称打听小道消息的人很「八卦」,真正的「八卦」到底是什么呢? …………………………… 18
在鲁迅小说《故乡》中,闰土的命相是「五行缺土」,这是怎么回事? …………………………… 20
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家」为什么那么重要? ………… 22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之一,可是他为什么要残忍地杀死自己的亲兄弟? ………………… 24
古代做官的人为什么父母去世后要辞官回家待上三年? …… 27
中国人过春节贴对联的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29
皇帝自称是「真龙天子」,东海龙宫有「龙王」,他们是一样的龙吗? ……………………………… 31
「风水」就是关于风和水的吗?它和建造房屋有关系吗? …… 33
中医看病为什么只要试试脉搏、看看舌头就基本能判断病情? ………………………… 35
人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究竟指哪里? …… 38
故宫的房子都是红墙黄瓦,为什么却被称作「紫禁城」? …… 40
你知道北京的西单、东单、西四、东四都是怎么得名的吗? … 42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把睡觉说成是「见周公」? ………………… 44
孔子似乎什么都会,那么他会武功吗? ……………………… 47
你去过孔庙吗?孔庙里祭祀的除了孔子还有谁? …………… 49
有个成语叫「墨守成规」,为什么不能写成「默守成规」呢? … 52
庄子的妻子死了,他不但不哭,反而敲着盆唱歌,这是为什么呢? ……………………………54
孟子的母亲搬了许多次家,是为了换个大点的房子吗? ……… 57
有的老人去年是72岁,今年一下子就说自己已经74岁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 59
有的人事业无成,为什么会说「无颜见江东父老」? ………… 61
杜甫被称为「诗圣」,张仲景被称为「医圣」,那么被称为「史圣」的是谁呢? ……………… 63
汉朝的苏武为什么跑到贝加尔湖边上放羊? ………………… 65
「金屋藏娇」究竟藏的是谁? …………………………………… 67
我们说家里穷,会用「家徒四壁」这个成语来形容,这个成语最早形容谁家? …………………… 69
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不是大奸臣? …………………………… 71
一位学者的藏书在战乱中散落,他的女儿一点儿不差地默写出好几百本,她是谁呢? ………………… 74
历史上有个人曾经连续大醉六十天不醒,这是怎么回事? …… 76
南京的乌衣巷里住的人都要穿黑色的衣服吗?为什么叫「乌衣巷」? …………………… 78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说一个人很有劲没有被五斗米压断腰吗? … 80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诗人,你知道他是什么学历吗? … 83
传说唐代潮州时常有鳄鱼出来伤人,为什么有位文人写了篇文章,鳄鱼就迁徙入海了呢? …………… 86
唐代有一种红色的信纸叫「薛涛笺」,很多文人视若珍宝,这是为什么呢? ……………………… 88
历史上写词写得最好的皇帝是哪一个? ……………………… 90
「东坡肉」是苏东坡发明的吗?它和一般的红烧肉有什么不同? ………………………………… 92
台北市有一座山,原来叫草山,后来改名为「阳明山」,你知道这有什么来历吗? …………………………… 95
现代人闲暇时喜欢旅游,可是明代却有人把旅游当作生活的全部,这是为什么? ………………………………… 98
郑板桥自己刻了一方闲章,写着「青藤门下牛马走」,这是什么意思? ………………………………………101
几乎每个佛寺里都有佛塔,佛塔是和尚登高观景用的吗? …104
《西游记》中沙僧的兵器叫禅杖,禅杖本来就是用来打仗的吗?…107
为什么唐代的公主喜欢出家当女道士? ……………………… 109
观音菩萨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 ………………………………111
为什么和尚要剃光头,而道士却要留长发? …………………113
佛寺的主持为什么称为「方丈」? ………………………………115
唐僧为什么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 …………117
寺庙中烧香为什么一般是三支,而不是越多越好? ……………119
佛教文化中为什么到处可见莲花形象? ………………………121
为什么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123
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吗?「四大」到底是哪四大? ………………125
中国民间有很多神仙,城市有城隍神,乡村有土地神,家里供财神,海边拜妈祖,他们都属于哪一种宗教? ………127
「八仙」为什么要过海? ………………………………………130
中国的太空船被命名为「神舟×号」,这样的叫法有什么渊源吗? ……………………………………133
宋代的词和现代的歌词都叫「词」,二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136
「清谈误国,实干兴邦」,「清谈」是什么意思? ………………138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还有天下第二、第三行书吗? …………………………140
宋朝有一个皇帝是第一流的书画家,但他最后的下场却特别悲惨,他是谁?………………………143
据说现在的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青花瓷能够卖出上亿元的天价,这些瓷器在古代也特别值钱吗? …………146
据说唐代的时候,只要把一部不算太厚的书读熟了,参加科举考试就有一半成功的可能,这是部什么书? ……………148
为什么在敦煌的沙漠中一个不起眼的山坡上,竟隐藏着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 …………………………151
小明的爸爸妈妈一点都不会唱戏,却在家里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这是为什么? …………………154
媒人常常被称为「红娘」,这有什么来历? ……………………157
西方人用五颜六色的颜料画画,而中国人却主要用墨汁画画,这样能画出各种颜色的景物吗? …………159
为什么现在看到的《富春山居图》被分成了一大一小的两段? …161
古代没有广播电视,各地怎样才能及时地了解京城所发生的大小事情? ………………………164
练书法的人常常提到「颜筋柳骨」,难道字也有筋骨吗? …166
你喜欢听评书吗?古代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表演艺术呢? ……169
我们常说的「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个朝代的历史吗? ……172
「文房四宝」是哪「四宝」? ……………………………………175
北京奥运会上所击打的「缶」是什么样的乐器? ………………178
《水浒传》中,林沖被「刺配沧州」,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 …………………180
古代的大理寺是寺院吗? ………………………………………183
为什么我们把岳父称为「泰山」? ………………………………186
古代有外国人在我国做官吗? …………………………………188
古代也有「驻京办」吗? ………………………………………191
「门当户对」在旧时指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很适合结亲。那么,如何才能「门当」?怎样才算「户对」?…194
抱拳的时候是要左手抱右手呢,还是右手抱左手? …………197
我们经常用「腰缠万贯」来形容人很有钱,「万贯」究竟是多少钱? ……………………………199
很多人结婚或者开业都要选个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为什么也称「黄道吉日」? ……………………201
为什么很多药店都叫「××堂」,而很多饭店都叫「××居」?…204
狮子和老虎都号称百兽之王,为什么中国人的家门口通常安放石狮子,而不放石老虎? …………………206
古人计时的工具是「钟表」吗? …………………………………208
人们爱用「半斤八两」表达「差不多」,可半斤是五两,怎么会和「八两」差不多? ……………………211
农历的十二月为什么又称为腊月? ……………………………213
人们在喝酒时经常猜拳行令,这行酒令是怎么产生的? ……215
古代的政府也会安排公众假期,给人们放假吗? ……………217
除了红茶、绿茶外,还有别的颜色的茶吗? ……………………219
古代的「茶博士」是关于茶叶的学位吗? ………………………222
古人住四合院有什么讲究吗? …………………………………224
现代人送别亲友的时候要吃饺子或者喝酒为其饯行,古人是怎么送行的呢? ………………………227
在中国很多地方为什么清明节要插柳枝? ……………………230
外国人称赞中国美食,世界各地都能找到中国餐馆,中国饮食文化到底有什么魅力呢? …………………233
为什么称他人的父亲、儿子是「令尊」、「令郎」,称自己的父亲、儿子就是「家父」、「犬子」? ………………235
《百家姓》一共有一百种姓吗?中国的姓氏究竟有多少种呢? …237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名字的由来是否与黄土地有关? ……239
「皇帝」一词是秦始皇发明的吗? ………………………………241
《论语》的「论」为什么不读「ㄌㄨㄣˋ」而读「ㄌㄨㄣˊ」? ……243
现在常用「眼中钉」来比喻痛恨的人,那么「眼中钉」一词最早有什么来历呢? …………………244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给歌妓的,后人为什么对其如此推崇? ………………245
我们常说的「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是指五岳之首的泰山吗? ………………………………………247
「一问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为什么不是「四不知」「五不知」呢? …………………………………249
「金镶玉」是北京奥运会奖牌所採用的设计样式,这种样式有什么来历吗? ………………251
人们常用「凤毛麟角」比喻稀缺珍贵的人或物,世上真有凤毛、麟角吗? ……………………………253
流行歌曲中所唱的「红尘」意思是「红色的尘土」吗? ………255
成语「问鼎中原」的意思是到中原去学习鼎的有关知识吗? …257
古典小说中常说「一炷香的工夫」,「一炷香」的时间究竟有多长? …………………………259
俗语里用「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比喻必然要发生的无法阻挡的事情,这里的「娘」是指谁? ……………261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形容人知识渊博,才学高深,学问为什么用「五车」和「八斗」来衡量? …………264
为什么是「不到黄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长江心不死」? …266
我们经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江湖」到底指什么地方? ……………………………268
借某种名义做某件事情,为什么叫「打幌子」? ………………270
「井」指水井,那么「市井」和「水井」有关吗? ………………272
「寒门、寒舍、寒窗」中的「寒」都是「寒冷」的意思吗? ……274
「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是睡觉的床吗? …………………276
我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古代的行业确有三百六十行吗? ……………………278
成语「更胜一筹」中的「筹」是什么东西? ……………………280
古人常用飞雁传书,飞雁如何能传递书信? …………………282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那么「诸子百家」正好是一百家吗? ………………………………284
我们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为什么是「三秋」,而不是「三春」? …………………286
为什么我们把参加婚礼叫作「喝喜酒」? ………………………287
形容一个人能说会道常用「舌灿莲花」,为什么用莲花而不是别的花来做比喻呢? …………………288
李白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席」到底有多大? …………290
大汉、汉子、好汉、男子汉,都和汉代有关吗? …………………292
「模」和「范」都是指用压制或浇注的方法使材料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那么「楷」和「模」是同一种东西吗? ………294
「规矩」现在常用来比喻标准或法度,但你知道「规」和「矩」最初指哪两种工具吗? …………………296
沈阳、洛阳、淮阴、江阴,中国地名中为什么有这么多「阴」和「阳」二字? ………………………298
「新官上任三把火」最初是指烧了哪三把火? …………………300
旧时所称的「老爷」,是指年龄很大的人吗? …………………302
「一寸光阴一寸金」,为什么「光阴」能用「寸」来测量呢? …304
我们常说「日月如梭」,「梭」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要用「梭」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306
戏曲中的术语「叫板」怎么就有了「挑战」的意思呢? ………308
做事情有条理、有层次常被夸为「有板有眼」,这和板子、眼睛有什么关系吗? …………………310
古代用「布衣」代指平民,那么,「白衣」和「乌衣」又分别代指谁? ……………………312
「水浒传」中有「第一把交椅」的说法,交椅是一种什么样的椅子?「第一把交椅」为什么成了首领的代称? ………314
鲁迅先生少年时代曾在「三味书屋」读书,这里的「三味」指哪三味? ……………316
「君子」是个褒义词,可为什么小偷会被称为「樑上君子」? …318
武侠小说里有一门武功叫「弹指神功」,平时我们也用「弹指间」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你知道「弹指」究竟是多长时间吗? ………320
成语「张冠李戴」里的「张」和「李」最初确指姓「张」的人和姓「李」的人吗? ……………………322
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叫「分道扬镳」,「镳」是什么?「分道」时为何要「扬镳」? …………324
我们把一方向另一方示威称为「给个下马威」,你知道「下马威」的真实来历吗? …………………326
新郎为什么又叫「新郎官」,是因为旧时新郎都是当官的吗? …328
北京有十三陵,沈阳有北陵,皇帝的墓葬为什么叫「陵」呢? …330
办丧事是悲伤至极的,可民间为什么还有「喜丧」的说法? …332
四川越王楼被称为天下诗文第一楼,它在诗文中出现的频率到底有多高? …………333
「八方」指八个方向,「八音」指所有传统乐器,「八珍」泛指一切美味,中国人偏爱数字「八」吗? ……………335
九州、十八般武艺、三十六罗汉、七十二变化、八十一难、一百零八将……在中华文化中,「九」的地位很高吗? ………337
农历一年一般有十二个月, 但有的年份会有闰月,变成十三个月,「闰月」是怎么回事? …………340
我们现在用「年、月、日」来记录日期,那么古人是怎么记录日期的? ………………………342
为什么西方古代建筑多为石质,而中国古代的建筑却多为木质? …………………344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佩戴玉制饰品,是因为玉很值钱吗? ……346
为什么把结义兄弟称为「义结金兰」呢?这种行为与「黄金」和「兰花」有关吗? …………………………348
我们常说「五福临门」,「五福」指的是哪「五福」?民间常用什么图案来表现「五福」? ……………………350
人逢喜事精神爽,古人向往的人生四大喜事是哪四件? ……352
鸟儿都有雌雄之别,那么「凤凰」是雌的还是雄的? …………354
中国人以红色表示喜庆,可为什么又忌讳用红笔写名、写信呢? …………………………356
「鹿鹤同春」的吉祥纹样总要画上鹿与鹤,鹿与鹤为什么成为了吉祥动物? …………………358
春、夏、秋、冬四季最初各有什么含义? ………………………360
中秋赏月极富诗情画意,你知道赏月背后有哪些文化内涵吗? 363
家谱一般都是一姓一谱,为什么孔、孟、颜、曾四个家族共用一个家谱? …………………………365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后要取字,如杜甫字子美,白居易字乐天,取字有什么讲究吗? ……………367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男左女右」,为什么男在左、女在右? 369
中国的姓氏五花八门,古代都有哪些奇怪的姓呢? …………370
为什么古代的男子留长发?清代的男子还要编辫子? ………372
社区是基层的居民组织,古人有类似的居民组织吗?…………375
孔子的家乡有座尼丘山,孔子名丘字仲尼,这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377
民间常给孩子起名叫「猫崽」「狗蛋」,为什么要用动物给孩子起名? ………………………………379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一些复姓,如司马、欧阳、尉迟,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381
李白被称为「李十二」,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古人真有那么多兄弟吗? ……………………383
皇帝有的称太宗,有的称太祖,这是怎么回事呢? ……………385
少林寺是因林木稀少而命名「少林」的吗? ……………………387
古代帝王将相陵墓前的石像被称为翁仲,翁仲在历史上确有此人吗? …………………………………388
「牺牲」是指为了光荣的事业献出生命,可为什么在古代「牺牲」又与猪牛羊有关呢? ……………389
民间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是姓「孟」还是姓「姜」? …391
你知道「花中四君子」是什么吗?花怎么会成为君子呢? ……393
「大丈夫」是男同胞自豪的称谓,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大丈夫」? …………………396
我们现在强调「保护生态,爱护环境」,那么古人有这种意识吗? …………………………398
我们经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到底指什么人? 401
见到朋友握握手,是现代才流行的新式礼节吗? ……………403
作揖是古人见面时的一种礼节,那么怎样作揖才符合规矩? 405
生活中请人让路或谘询问题时为什么要说「借光」? …………407
称唿对方家人时在前面加一个「令」字就能表示尊敬,这是为什么? ………………………409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常拿着一块狭长的板子,是做什么用的? ……………………………411
猪八戒是以佛家的八种戒规命名的吗? ………………………413
《西游记》中唐僧寻母时扮作「化缘的和尚],「化缘」是什么意思? ………………………………415
「宇宙」在佛教里为什么被称为「大千世界」? ………………418
佛教戒律禁止佛门弟子吃肉,那济公和尚为何能酒肉穿肠过呢? ………………………………419
在风景区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寺、庙、祠、观、庵等建筑,它们有什么区别? …………………………421
鲁智深自称「洒家」,别的和尚为什么不这样自称? …………424
古代有伯父、仲父、叔父、季父之称,为什么只有伯父和叔父保留下来了? …………………………426
孔子为什么将赡养老人和养活狗马作对比?他想说明什么道理? ……………………………………428
分餐制是现代人创造的吗? ……………………………………430
怎样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 ……432
形容男子有才学常称「才高八斗」,那么形容女子有才学有什么说法呢? ………………………………434
桑和梓是两种树木,为什么常用「桑梓」来代称家乡? ………436
山东又称齐鲁大地,可山东省的简称为什么是「鲁」而不是「齐」? ……………………………………438
现在的很多书没有插图怎么也叫「图书」? ……………………440
今天图书馆的图书一般是用26个英文字母来编号分类,那么中国古代是怎么给图书分类的呢? ………442
现在的字典按照中文拼音字母排序,古代的字典按什么排序? …444

图书序言

前言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四季?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说「男左女右」,为什么男在左、女在右?……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乍一看平平常常,但要把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却未必那么简单。

  就像每一条溪水都有源头,每一个今天的现象,都有历史的影子。了解现象,探究过去,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一个「为什么」的解答,会牵出新的「为什么」,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消长连缀,可照出整个中华文化的轮廓—我们愿与读者分享这样的体验:寻找,回答,联想,生发。因此,我们推出了「中华文化小百科」丛书。

  本套丛书本着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的原则,专注于解答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问题,编写时按照专题、领域进行分类,分别为华夏历史、文化精华、衣食住行、民俗风情、多彩汉语,分辑推出。

  丛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呈现。设问力求生动有趣、简洁通俗,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回答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语言风格明快活泼,不做繁琐考究,适量引用古代经典,在原题的基础上有所扩展。

  问答配有插图与图註,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生僻字词标出中文拼音,配以简註,帮助读者扫清阅读障碍。

  本套丛书由精通中华文化、乐于分享知识的专业人士协力完成,感谢他们的辛勤努力。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也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将中华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给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比如,在介绍中华传统节日时,它不仅仅讲了节日的由来和习俗,还给出了很多关于如何在家中复现传统年俗的实用方法,例如如何制作应节的食物,如何进行家庭装饰,甚至连一些简单的民间游戏都介绍了,非常适合带着孩子一起体验。我一直想让我的孩子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又苦于不知从何下手,这本书真是及时雨。再比如,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部分,它不仅介绍了各种菜系的特色,还探讨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理念,并且给出了很多关于如何健康饮食、如何品味食物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我一直以为我挺会吃,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在吃这件事上,还有这么多讲究和学问。此外,书中关于待人接物、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探讨,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学到了很多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的处世之道。总的来说,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拿来就能用”的文化宝典,它让我们在享受文化的同时,也能将这些宝贵的传统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评分

我一直觉得,学习文化最怕的就是枯燥乏味,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顾虑。它的内容编排非常巧妙,不是那种死板的知识罗列,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那些鲜活的文化故事。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它没有仅仅列出“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些名词,而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它们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以及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造纸术的部分,它详细描述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以及当时的工匠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创造出这种伟大发明的。读起来就像在听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传奇,让人心潮澎湃。又比如,介绍中国茶文化时,它不仅仅讲了茶叶的种类和冲泡方法,还融入了文人雅士品茶论道的场景,那些关于茶的诗词歌赋也被巧妙地穿插其中,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种将知识与情感、故事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韵味。有时候,我会因为书中一个有趣的典故而忍俊不禁,有时候,又会因为一段感人的传说而潸然泪下。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多才的老者,用他丰富的阅历,向我娓娓道来中华文化的千姿百态,让我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展现的中华文化并非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演变、充满活力的整体。在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时,它并没有将它们孤立开来,而是强调了不同时期文化之间的传承与创新。比如,在讲到汉唐盛世的文化时,它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对外开放、兼容并包的文化景象,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往来,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都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勃勃生机。它没有回避某些历史时期的文化局限性,但更侧重于展现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是如何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生命力的。而且,在探讨一些传统文化概念时,它也适时地引入了现代的解读和应用,让我觉得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早已过时,而是依然能够为我们当下提供思考的维度。例如,在讲到“天人合一”的理念时,书中就联系到了现代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让我们看到古老的哲学思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种辩证的、动态的视角,让我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更加立体、丰满,也更加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新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华文化不息的生命力,以及它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封面那中国古典水墨画风格的图案,既有文化底蕴又不失现代感,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喜欢。拿到手上,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光滑,翻阅的时候有种沉甸甸的满足感,一点也不像那种廉价的印刷品。我尤其喜欢书中的插图,色彩运用非常考究,线条勾勒也很细腻,每一幅都仿佛一幅小小的艺术品,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各种侧面。比如,介绍传统节日那部分,插画就把热闹的庙会、温馨的家庭团聚描绘得活灵活现,让人身临其境。还有介绍古代建筑的章节,那些精美的故宫、园林、寺庙的细节图,看得我直流口水,恨不得立刻飞过去亲眼看看。甚至一些简单的器物,比如瓷器、玉器,在画家的笔下也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使是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也能通过这些精美的图画,对中华文化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每幅插图的下方,都有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不会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却又能提供必要的信息,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绝对是给人带来愉悦和震撼的,完全超出我的预期,让人忍不住想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去探索更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精彩。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它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文化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关于“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思想的核心,以往我总觉得它们是比较抽象的哲学概念,但在书中,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事例来解释它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信”的解读,书中引用了“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到“信”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又比如,在介绍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时,它并没有直接抛出“道家”、“墨家”之类的术语,而是先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入手,然后引申出老子、庄子等人的思想,并且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等概念,让我这个对哲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听得懂、有感悟。甚至连一些比较复杂的传统习俗,比如古代的祭祀礼仪,书里也用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插图,解释了它们的由来和意义,让我不再觉得它们只是封建迷信,而是历史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化繁为简、以点带面的讲解方式,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对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感觉自己离那些古老而伟大的思想,真的近了很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