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中国历史、思索台湾未来
──史景迁传世经典──
三百年来,十六位西方顾问,他们如何改变中国?
回顾一六二○年到一九六○年这段历史,可看到西方人以唯我独尊之姿来到中国,深信自己师出有名,急欲『开发』被他们视为落后的民族,这些西方顾问的境遇实可为借镜:傅兰雅和丁韪良坚忍不拔,汤若望、李泰国及托德精力充沛,胡美和鲍罗廷洞察敏锐,戈登和史迪威精明干练,赫德和魏德迈善于组织,南怀仁和伯驾匠心独运,华尔和陈纳德勇气卓绝,白求恩无私奉献。然而,这些人的故事是警世教训,而非鼓舞人心的宣传。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人对西方方法论及目标的绝对信心已摇摇欲坠,历经越战的美国人对此亦产生动摇。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今天的中国似乎已有自信,西方人到中国,就得按中国人的规矩行事。如果,中西双方都对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话,至少还有机会不让由来已久的误认再度发生。
──史景迁
本书写的是在中国的西方顾问。从一六二○年代到一九五○年代这三百多年来,这些人贡献优异技能,供中国人驱策。初则引入天体运行理论,终则让中国人见识到空战战术与原子科学的神乎其技。史景迁从上百位在华工作的洋顾问中挑选十六位代表人物。这十六人各有所长──有天文学家、军人、医生、行政管理专才、翻译家、工程师,还有一位职业革命家。他们的生涯虽横跨三个世纪,但是所积淀的生命历程却有着惊人的延续。他们经历了类似的亢奋和危险,怀抱类似的情怀,承受类似的挫折,在行为中映射出他们的时代,也突显了中国固有的基本价值观。
本书不採「通史」的写法,而是深入描写十六位西方顾问的内心世界,追索个别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因此除了史籍之外,也大量採用私人书信日记。他们带着西方的技术与思维,满怀自信地前来中国,却几乎铩羽而归或埋骨他乡,他们身处两种行为规范、两种思维方式针锋相对的关键地带,从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读者或许能看出两种文化的特质。借西方文明代言人的角度来观看中国,自然也钩勒出自明清、民国、国民政府、中共政府以来中西文明的互动,以及中国的变与不变。台湾读者不难从史景迁富有感情的笔锋,在这些前仆后继的先驱身上读出无数的弦外之音,对于未来的国际互动和局势发展,也可作为后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