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旗手:江青与「文革」(上)

毛泽东的旗手:江青与「文革」(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Sisyphus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江青
  • 文化大革命
  • 政治人物
  • 传记
  • 历史
  • 中国现代史
  • 中共历史
  • 红色历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革命火焰已经高高地升起来了
领袖的追随者,极左的急先锋!

  最后我们高唿:
  中国共产党万岁!
  无产阶级专政万岁!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
  毛泽东思想万岁!
  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江青

  红卫兵小将们、战友们:

  你们好!(热烈鼓掌)毛主席问你们好!(热烈鼓掌,高唿: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他很关心你们,他的心情像你们今天这样的,非常关心你们!

  ──江青于中央首长在北京市中学批判反动路线大会上的讲话(1966.12.16)

  完整史料编撰与整理,本书分爲上、下两册,详细收录「文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江青的现场讲话四十多万字,本书的起讫时间爲1950-1967年,以「文革」时期的文献爲主,内容涉及政治运动与文艺指示。其中包括江青等人的审判文书,江青大事记,以及「文革」研究专着、关于江青的研究论文。全面深入展示了江青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的理念与实践。

本书特色

  史料揭示真相,历史昭示真理!
  文革史研究的里程碑,第一手文革史料。
  首次全面、系统出版,还原「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原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西西弗斯 John Sisyphus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思想与文化研究。

图书目录

「文革」风云丛书‧总序
「文革」史料整理综述
体例说明
【1950】
江青在电影指导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摘录)(1950.9.8)
江青在一般故事片题材规划座谈会上的讲话(摘录)(1950.10.14)
【1951】
《武训历史调查记》(节选)(1951.7.23)
【1962】
【1963】
【1964】

江青同中央美术学院教员的谈话(1964.10.25)
江青对电影《海鹰》的指示(1964.12.27)
江青同志对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京剧革命现代样板戏《奇袭白虎团》摄制组部分同志的指示(辑录)(1964.12.27)
●本月
江青对电影《海鹰》的指示(1964.12)
●本年
江青参观美术展览时的谈话(1964年冬)
【1965】
江青对电影《海鹰》的指示(1965.5.23)
【1966】
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2.2-2.20)
江青给毛泽东的信(1966.3.14)
江青给林彪的信(1966.3.19)
江青在全军创作会议上谈关于电影的问题(1966.4)
江青、陈伯达在北京大学的讲话(1966.7.22)
江青、陈伯达在北京大学的讲话(1966.7.23)
康生、江青在北京大学全校辩论会上的讲话(1966.7.25)
江青、戚本禹在北京轻工业学院会见学生代表时的谈话(1966.7.26)
康生、江青、陈伯达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1966.7.27)
江青对北京市海淀区中学生的讲话(1966.7.28)
江青、陈伯达在撤销北京轻工业学院工作队大会上的讲话(1966.7.29)
江青、康生、陶铸、陈伯达在中国科学院万人大会上的讲话(1966.7.30)
江青、朱德、康生在北京大学的讲话(1966.8.4)
江青、王任重、康生对北京中学生的讲话(1966.8.6)
中央领导同志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讲话(1966.8.16)
江青、杨成武在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司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66.8.27)
江青、刘志坚在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总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66.9.5)
江青接见北京中学生代表谈阶级路线(1966.11.14)
陈伯达、江青对北京航空学院同学的讲话(1966.11.19)(存目)
陈伯达、江青、周恩来、谢镗忠、吴德在文艺界大会上的讲话(1966.11.28)(存目)
●本月
江青同美术工作者的谈话(1966.11)
陈伯达、江青接见北京航空学院红旗战士的讲话(1966.12.13)
江青接见向《红旗》杂志贺喜群众的讲话(1966.12.13)
中央首长在北京市中学批判反动路线大会上的讲话(1966.12.16)
中央首长在全国在京造反派批判反动路线大会上的讲话(江青、陈伯达、周恩来)(1966.12.17)
陈伯达、江青等接见广播事业局和广播学院代表的讲话(1966.12.18)
江青等接见首都大专院校代表时的座谈纪要(1966.12.18)
中央首长对做接待来京师生工作的干部的讲话(1966.12.19)
江青对北京体育学院革命造反派的谈话(1966.12.25)
江青、陈伯达与全国红色劳动者造反总团代表的谈话(1966.12.26)
江青、周恩来等接见全国赴京上访职工代表时的讲话(1966.12.26)
陈伯达、江青与北京红卫兵座谈纪要(1966.12.27)(存目)
中央文革召集的部分大专院校革命师生座谈会纪要(1966.12.27)
中央文革小组江青、伯达同志召集部分大专院校革命师生座谈会纪要(1966.12.28)
江青、周恩来等接见徒步来京红卫兵时的讲话(1966.12.28)
江青等在会见清华革命师生员工大会上的讲话(1966.12.30)
【1967】
江青等接见北京航空学院红旗三战士的谈话纪要(1967.1.1)
中央文革小组与北京航空学院「红旗」座谈要点(1967.1.2)
陈伯达等对「赴广州揪王任重革命造反团」的指示(1967.1.4)(存目)
中央首长与「毛泽东思想红卫兵首都兵团」座谈纪要(1967.1.4)
周恩来、江青接见全国文艺新闻体育界职工的讲话(1967.1.4)
陈伯达、江青在新华社接见革命群众时的讲话(1967.1.7)(存目)
周恩来、江青接见农林口革命造反派时的讲话(1967.1.7)
中央首长接见军队院校学员代表时的讲话(1967.1.8)
中央首长在工厂造反派和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1967.1.8)
江青、陈伯达在工矿企业座谈会上谈大夺权问题(摘要)(1967.1.9)
中央首长接见学生工人及军事院校代表时的讲话(1967.1.10)
中央首长在人民大会堂讲话纪要(1967.1.10)(存目)
江青、徐向前对南京军队院校进京汇报团的讲话(1967.1.12)
江青在新华社的讲话(1967.1.12)
徐向前、江青关锋接见空军机关及空军院校代表时的讲话(1967.1.13)
陈伯达、江青接见聂元梓、孙蓬一的谈话(1967.1.16)(存目)
陈伯达、江青对中央广播事业局「毛泽东思想战斗团」的谈话(1967.1.17) 236
陈伯达、江青对中央广播事业局全域革命同志的讲话(1967.1.17)
江青、周恩来在大专院校及各机关造反派座谈会上的讲话(1967.1.17)
中央首长在北京工人革命造反派座谈会上的讲话(1967.1.18)
杨成武传达陈伯达江青关于肖华问题的指示(1967.1.20)
江青、陈伯达对造反派学生的讲话(1967.1.21)
江青谈「北京日报」问题(1967.1.22)
中央首长与北京工农兵体院毛泽东主义兵团谈话纪要(1967.1.22)
中央首长在首都部分院校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一)(1967.1.22)
中央首长在首都部分院校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二)(1967.1.22)
周恩来、江青、陈伯达、康生同体育界座谈纪(1967.1.23)
周恩来、江青关于萧华问题的指示(1967.1.23)
周恩来、江青在全军文革召集的三军各组织代表会上的讲话(1967.1.24)
江青与北京广播学院曹惠茹同学的谈话(1967.1.25)
陈伯达、江青给北京航空学院「红旗」的电话指示(1967.1.26)(存目)
陈伯达、江青与首都大中专院校代表座谈记录(1967.1.26)(存目)
江青、周恩来传达林彪关于工矿企业文化大革命的讲话(1967.1.31)
周恩来、江青等接见军队院校及文体单位代表的讲话(1967.1.31)
江青、戚本禹对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群众代表的讲话(1967.2.1)
陈伯达、康生、江青审查一九六六年国庆影片时的讲话(1967.2.4)
叶群、陈伯达、江青在总政治部所属单位座谈会上的谈话(1967.2.18)
中央首长在首都革命造反红卫兵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67.2.22)(存目)
江青、谢富治在中学革命造反派座谈会上的讲话(1967.2.24)
江青、陈伯达、叶剑英在北京卫戍区干部大会上的讲话(1967.2.25)
江青在广播事业局的讲话(1967.2.27)
中央首长第三次接见青海代表会议纪要(1967.3.23)
江青、周恩来在首都中学红卫兵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67.3.25)
中央首长在总后勤部机关干部大会上的讲话(1967.3.30)
中央首长在四川汇报会上的讲话(1967.3.31)(存目)
●本月
江青、谢富治与北京中学生代表座谈纪要(1967.3)
中央首长接见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代表的讲话(1967.4.3)(存目)
中央首长与北京红代会代表座谈纪要(1967.4.4)
中央首长与北京农业大学「东方红」的谈话(1967.4.4)(存目)
江青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67.4.12)
康生、江青在接见四川赴京代表时的讲话纪要(1967.4.17)(存目)
江青在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1967.4.20)
中央首长接见《人民日报》驻外地记者的讲话(1967.4.21)
中央首长接见获释的「联动」分子时的讲话(1967.4.22)(存目)
中央文革关于释放「联动」小头目的指示(1967.4.22)
萧华、江青、周恩来在宣读《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四川问题的决定》会上的讲话(1967.5.7)
中央首长对北京学生代表的讲话(1967.8.11)(存目)
陈伯达、康生、江青接见「三军」党委时的指示(1967.8.17)
周恩来、康生、江青签发的给昆明军区的电话指示(1967.8.29)
江青同志有关文艺必须反映人民战争的论述(1967.8.29)
中央首长分别接见大专院校代表的讲话(1967.9.16)
中央首长分别接见大专院校代表的讲话(1967.9.17)(存目)
●本月
中央首长谈姚文元的文章《评陶铸的两本书》(1967.9)
江青在北京工人座谈会上的讲话(1967.11.27)
中央首长接见北京红代会成员时的讲话(1967.11.27)
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文革小组编的《江青同志讲话选编》(1967.11.20)
林彪接见军委政工组、文艺组、军报组关于政治思想工作的讲话(1967.12.8)
●本年
江青对电影界的谈话摘录(1967)
江青研究论文
「文革」研究文献
后记

图书序言

「文革」风云丛书‧总序

  优秀的历史学者都认为史料对于研究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即是史料学。」史料固然并非史学的全部,而史学的学科起点必须建立在史料勘查、辑佚、校勘等整理工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史料积累的历史学家,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历史学者沈志华介绍他的治学经验道:「浩瀚的史料,其实很简单,我觉得做研究能成功要窍门,第一,你得下工夫,谁也不比谁聪明到哪儿去,都差不多。……别的学问我不敢说,你说你搞哲学,你划着船转悠转悠,回去就能想出点东西来。搞历史的不行,搞历史不是想出来的,是看出来的,你得看材料,看不到就不知道,怎么可能想出来一件事呢?道理可以想出来,史实想不出来的,史实是看出来的。」从材料入手,强调实证,这是史学研究的铁律。沈志华进一步强调核实原始材料的重要性,他说:「研究历史需要看大量史料,不看就是蒙自己,如果没有史料那就没办法了,至少我对这个事情的判断是只要能看到的东西,我必定把它找来看,就是人家都写了,你都不敢信,你都要找原件看看,做学问不下这点苦工夫,不可能做到有多好。」1不但要高度重视史料,而且要做到广泛搜求、竭泽而渔;即使有二手材料可用,也要亲见原始资料才放心。

  瑞典隆德大学「文革」史专家沈迈克(Michael Schoenhals)谈治学体会时,也强调佔有史料的重要性,他介绍了「文革」研究的心得与经验:「不管你准备去写哪个题目、深入什么课题,你脑子里肯定不是『一张白纸』,而是由无数早已接触到事实而形成的一些初步观点和看法。为了对这些观点和看法进行核对总和改进,从而写一部不但对你自己能说明问题的,而且对你想像中的读者(中国的也好,外国的也好)较有意义的历史着作,你首先必须查阅汗牛充栋般的原始资料。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阅读大量材料的重要性。」2他在研究过程中最喜欢使用的中国出版物之一,就是研究资料中的「大事记」或「年谱」。他认为此类材料的信息量往往非常大。

  文学史家钱理群对枯燥史料的研究倾注了个人的生命体验,从中发现了一番别样的滋味。他说:「史料本身是一个个活的生命存在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因此,所谓『辑佚』,就是对遗失的生命(文字的生命,及文字创造者的生命)的一种寻找与启动,使其和今人相遇与对话;而文献学所要处理的版本、目录、校勘等整理工作的物件,实际上是历史上的人的一种书写活动与生命存在方式,以及一个时代的文化、文学生产与流通的体制与运作方式」,「无不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命内容」。3史料的确并非冰冷之物,研究者的生命体验、问题意识以及所处时代的社会氛围决定他会唤醒哪些相关的史料。向公众开放史料,无异于复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本丛书的编撰思路借鑑了谢冕编撰「百年中国文学总系」,而他的思路则来自于《万历十五年》、《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的启发,即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从而区别于传统的历史着作。根据这一启发他提出了丛书编写的三点原则:

  一、「拼盘式」:即通过一个典型年代里的若干个「散点」来把握一个时期的文学精神和基本特征。比如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个作家群、一种思潮、一个现象、一个刊物等等。这说明丛书不是传统的编年史式的文学史着作。二、「手风琴式」:写一个「点」,并不意味着就事论事、就人论人,而是「伸缩自如」。「点」的来源及对后来的影响都可以涉及,强调重点年代,又不忽视与之相关的前后时期,从而使每部着作涉及的年代能够相互照应、联系。4三、「大文学」的概念:即主要以文学作为叙述对象,但同时鼓励广泛涉猎其他艺术形式,如歌曲、广告、演出等等。5

  根据谢冕的上述宗旨,本丛书以「文革」历史风云作为对象,通过敏锐的问题意识,试图梳理重要的人物、观念、事件、运动、思潮等历史脉络;以深入的文献考证,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编撰专题性的史料文集。

  例如本丛书以人物为主的史料编撰,聚焦研究对象整体的生命历程,全面展现重要问题的来龙去脉,勾勒人物跌宕复杂的人生轨迹。这种编撰方式,可以称之为史料传记,或人物史传。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中的行动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研究历史,从根本意义上而言也就是研究人;反之,研究人,是了解历史的一条主导进路。研究人的历史,首先需要掌握历史的载体,即史料。通过对史料的整理、辑佚、考据、爬梳,进一步确立理解历史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关于史料的阐释经验与学术传统。以「文革」人物个案为对象的史料考察,是形成中国当代通史的前提,也是建构中国当代史料学的基础。

  本丛书希望凸显五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文献性。希望达到奠基学术根基的目的,为「文革」研究建立扎实的史料基础。第二,知识性。通过编者按、编者注等诠释形式对一些史料解题,或者对细节进行补充说明。第三,故事性。每一本书都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在编撰体例中试图给读者一种讲故事的起承转合的感觉。第四,问题式。本丛书的选题或者每一本书中的专题设计聚焦于特定对象,例如普遍有争议的、有疑问的重要问题,产生了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事件、运动、思潮或者制度。总之,这些选题都应该具有学理思考的深度。第五,读本式。每一本书从选题、内容与体例安排等等方面的设计,试图将该选题的相关问题与知识进行整体扫描,一网打尽。不仅提供原始资料,而且还有研究文献等,为读者了解该选题提供一个学术地图或者研究攻略。

  本丛书的编撰方式所体现出的「史料学」,有待读者做出回答,敬祈社会各界专家、朋友多多指教。

图书试读

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2.2-2.20)

(一)

一九六六年二月二日到二月二十日,江青同志根据林彪同志的委託,在上海邀请部队的一些同志,就部队文艺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座谈。

来上海之前,林彪同志对参加座谈会的部队同志曾作了如下的指示:「江青同志昨天和我谈了话。她对文艺工作方面在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她有很多宝贵的意见,你们要很好重视,并且要把江青同志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她看,有什么消息,随时可以同她联系,使她了解部队文艺工作情况,征求她的意见,使部队文艺工作能够有所改进。部队文艺工作无论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不要满足现状,都要更加提高。」萧华同志和杨成武同志,对这次座谈都表示热情赞助和支持,指示我们一定要按照江青同志的意见办,并对江青同志这样关心部队的文艺工作表示感谢。

在座谈开始和交谈中,江青同志再三表示:对毛主席的着作学习不够,对毛主席的思想领会不深,只是学懂哪一点,就坚决去做。最近四年,比较集中地看了一些作品,想了一些意见,这些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都是共产党员,为了党的事业,应当平等地进行交谈。这件事,去年就应该做,因为身体不行,没有做到。最近,身体好一些,根据林彪同志的指示,请同志们来共同商量。

江青同志建议先看作品,再阅读一些有关的文件和材料,然后交谈。江青同志给我们阅读了毛主席的有关着作,并先后同部队的同志个别交谈八次,集体座谈四次,陪同我们看电影十三次,看戏三次。在看电影、看戏过程中,也随时进行了交谈。另外,还要我们看了二十一部影片。在此期间,江青同志又看了电影《南海长城》的样片,接见了《南海长城》的导演、摄影师和一部分演员,同他们谈话三次,给了他们很大的教育和鼓舞。我们在接触中感觉到:江青同志对毛主席思想领会较深,又对文艺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长时间的、相当充分的调查研究,亲自种试验田,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