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意识与帝王意志

历史意识与帝王意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五篇文章:〈历史意识与帝王意志〉、〈历史的惯性与盛世的懵懂〉、〈张之洞与晚清国运〉、〈中国人的夷夏之辨与西方人的「夷夏之辨」〉、〈杨国强谈晚清的绅士与绅权〉,后三篇均为作者口述,黄晓峰整理。

  作者以通俗流畅的文笔勾勒出历史的脉络和潜在的线索,后三篇则以几个关键点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晚期社会的图景,注重通识和思辩,但不废实证工夫。

本书特色

  读者可以在大历史之外随着作者的妙笔对历史对社会多一层认识,多一些领悟。借助历史的通识和思辩,通彻了解百年变迁的曲折骨嵴,了解中国的往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国强


  一九四八年生于浙江,一九五三年迁居上海。一九八二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一九八五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一九八九年初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研究。

  曾担任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兼近代史研究室主任、历史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现代思想文化所兼职研究员,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特约研究员,东华大学客座教授,上海历史学会理事。二○○三年起被聘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终身研究员。

图书目录

历史意识与帝王意志
历史的惯性与盛世的懵懂
张之洞与晚清国运
中国人的夷夏之辨与西方人的「夷夏之辨」
杨国强谈晚清的绅士与绅权

图书序言

历史意识与帝王意志
 
清人章学诚说过:「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着述也。」
 
在政治学还没有移入中国的时代里,史学曾经长久地託负着天下的政治意识:「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取古昔民情之利病,代为之斟酌,而今之兴利以除害在矣。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政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鑑也。」前代的盛衰起伏之迹便在一遍一遍的翻耕中化为知识、智慧、思想和经验,融入了后来的国运和世运之中。因此,从孔夫子以来,中国人重作史,也重读史。居庙堂之高的人物和处江湖之远的人物,心为「宗社之安危」与「民情之利病」所牵,都对史学有着一种诚意和敬意。
 
虽说二千多年的议论常常以三代(夏、商、周)为理想,但后起者从已经过去的岁月里寻取镜鑑,则视野和重心大半都在秦汉之后。
 
于是而有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和一代一代推陈出新的史论。其间贯注的滔滔心力,使述史和论史成为中国文化中绵延厚积的传统。今人读古人,容易把他们头脑中的天命观念想得很大,其实历史的中心在人事,述史和论史成为中国文化厚积的传统,正说明了二千年政治代谢之中人事重于天命的理性清明。
 
二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里产生过许多辉煌。在一姓之天下的时代里,这是一种王朝的辉煌。但就「政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鑑」而言,更引人注目并能催人长思久想的,却往往是王朝的坍落和崩溃。
 
秦始皇灭六国,置郡县,为后来的历史重造了轨辙。在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影响是不灭的。然而秦汉易代之后,贾谊作〈过秦论〉,思虑所及,全在前朝的兴亡之间:「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是一个久耐思索的题目。
 
在他之后,一个一个王朝嬗蜕相续于此兴彼亡之中。因此,唐人杜牧作〈阿房宫赋〉,仍然从这个题目说起,而感慨所寄,则统括了后来一个一个倒塌了的王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鑑之,将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其间的反思,显然包含着更富广度的历史内容。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