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尘:梁兆熙2015个展

时光之尘:梁兆熙2015个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绘画
  • 艺术展
  • 梁兆熙
  • 现当代艺术
  • 油画
  • 风景
  • 记忆
  • 时间
  • 展览图录
  • 艺术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体现景物存在的状态,梁兆熙的绘画始终隐喻时间,召唤似曾相识,勾起生命记忆与遗忘互为表里的关联。他在新作中所呈现的时间,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而是时光不断在变换之中的状态。他的画面给人一种如生之感,但又彷彿坠入历史,已是陈迹。生命的历程中,时光难逃,物我註定皆老,即使躲过遗忘,最终亦只能以记忆的形态,续存于历史之中。和光同尘,重返创作的梁兆熙,似乎对生命幡然另有体会。
好的,以下是一份基于“时光之尘:梁兆熙2015个展”这一主题,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具体展览内容的图书简介: --- 《流光之岸:当代艺术的叙事与重构》 图书简介 引言:时间洪流中的永恒凝视 《流光之岸:当代艺术的叙事与重构》是一部深入探讨当代艺术创作核心议题的理论与实践合集。本书旨在超越单一媒介和风格的限制,聚焦于艺术家如何在瞬息万变的时代语境中,捕捉、转化并重塑时间、记忆与空间的关系。我们相信,艺术不仅是时代的镜像,更是对既有叙事结构进行解构与重建的有力工具。本书收录了多位重要艺术理论家、策展人及艺术家的深度访谈、评论文章以及对前沿艺术现象的分析,构成了一幅当代艺术思想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时间性的多维解码——从具象到抽象的流变 当代艺术对“时间”的理解已不再是线性的、钟表式的计量。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艺术家如何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模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边界。 记忆的物质化: 探讨了艺术家如何通过材料的陈旧、损耗和叠加,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在作品中获得触觉上的实体感。我们考察了那些使用“废弃物”或“遗迹”进行创作的实践,这些实践挑战了我们对“永恒”与“瞬间”的传统认知。例如,某些装置艺术如何通过光影的变化,暗示着一个被拉伸或压缩的时间维度,迫使观者进入一种非同步的体验。 过程即作品: 详细分析了基于“发生学”的艺术创作模式。重点关注那些将创作过程本身置于最终成品之上的作品,探讨其如何质疑艺术品的完成度与收藏价值。时间的流逝不再是背景噪音,而是构成作品意义的核心要素。 历史的断裂与缝合: 考察了在后全球化语境下,艺术家如何审视宏大历史叙事的破碎性。这包括对档案、文献的挪用与再语境化,以及如何通过并置看似无关的历史碎片,创造出新的、更具批判性的时间感知。 第二部分:空间叙事的建构与瓦解 空间在当代艺术中是流动的、可塑的。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投向了艺术家如何操纵观看者的物理和心理空间,从而引导其进入特定的叙事场域。 场域特定性(Site-Specificity)的演进: 追溯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场地特定性艺术观念的转变。探讨了当代艺术家如何在数字空间、虚拟现实以及城市公共空间中,实践“场域依赖”的创作。这不仅关乎作品与环境的物理互动,更涉及对场所集体记忆和社会权力结构的介入。 内部景观与外部世界的张力: 分析了那些在封闭空间中创造微观宇宙的雕塑和影像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构建了一个与外部世界隔绝的“异度空间”,迫使观者审视自身的在场性与隔离感。我们探讨了“容器”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边界的模糊化来解构“室内/室外”、“真实/虚构”的对立。 身体作为测量工具: 关注了表演艺术和行为艺术中,身体与空间互动的实践。身体不再仅仅是表达的载体,而是作为一种移动的标尺,丈量和标记空间的属性。这部分内容强调了观众在场体验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空间如何被观众的移动轨迹所重塑。 第三部分:符号的重构与媒介的边界消融 数字时代的来临,加速了艺术媒介的融合与符号系统的迭代。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当代艺术家如何应对信息爆炸时代下,意义的生成与消解。 图像的后生产力: 深入研究了“采样”(Sampling)、“挪用”(Appropriation)和“混音”(Remix)等创作手法在当代视觉艺术中的运用。讨论了当图像的复制成本趋近于零时,原创性与权威性如何被重新定义。这部分内容特别关注了数字错位(Digital Glitch)美学,揭示了技术表象之下的不稳定内核。 文本与视觉的共生: 分析了当代艺术中对语言的回归与反思。探讨了艺术家如何将文学结构、哲学思辨融入视觉创作,以及如何利用非规范的文本排列和排版,挑战既有的阅读习惯。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出现,而是文本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介入到画面或空间之中。 跨媒介的对话场域: 考察了那些模糊绘画、雕塑、录像、装置之间界限的综合性创作。当代艺术的趋势显示出对单一媒介的超越,艺术家们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多感官、多层次的体验环境。例如,一幅看似平面的作品,可能隐藏着声音的线索,而一个雕塑的肌理可能暗示着一段被编码的影像序列。 结语:面向未来的艺术实践 《流光之岸》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致力于开启一场关于“如何看”和“如何理解”的深度对话。通过对这些复杂创作手法的梳理与分析,本书旨在为研究者、创作者和所有热爱艺术的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框架,以应对未来艺术在技术、社会和哲学层面不断提出的新挑战。它是一份对当代艺术能量的致敬,也是对艺术如何继续承载人类复杂经验的坚定信念的体现。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梁兆熙(Liang Zhaoxi)


  1953生于索罗门,1980年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1990年于诚品画廊举办第一次个展,现定居法国巴黎。

  个展
  2015  时光之尘In the Dust of Time─2015梁兆熙个展,赤粒艺术,台北,台湾
  2014  东京梦华录─梁兆熙个展,世界画廊,台中,台湾
  2012  拾光─梁兆熙个展,小画廊,高雄,台湾
  逆旅悠尘─梁兆熙个展,紫藤庐,台北,台湾
  2011  梁兆熙‧ 彭康隆 双个展,一票人票画空间,台北,台湾
  2009  科元艺术中心,台中,台湾
  2001  飞元艺术中心 ,台北,台湾
  1999  飞元艺术中心 ,台北,台湾
  1997  臻品艺术中心,台中,台湾
  1996  三行画廊, 香港
  飞元艺术中心 ,台北,台湾
  1994  阿普画廊 ,台北,台湾
  1993  串门艺术空间, 高雄,台湾
  1992  皇冠艺文中心 ,台北,台湾
  1990  诚品画廊 ,台北,台湾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时光之尘:梁兆熙2015个展》,我才真正体会到“慢”在艺术创作中的力量。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关注那些被遗忘的、细微的、甚至有些“无用”的事物,本身就是一种勇气,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回溯。梁兆熙的作品,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择,还是形式的表达,都透着一股“慢”劲儿。他似乎是在用一种近乎仪式性的方式,去触摸那些被时间磨蚀的痕迹,去聆听那些被喧嚣掩盖的声音。我脑海中浮现出他作品中那些仿佛被风吹拂过的痕迹,那些细腻的纹理,它们就像是时间留下的印记,记录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过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展览的回顾,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我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匆忙忽略的部分,重新审视那些看似渺小却意义非凡的存在。梁兆熙用他的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喘息的空间,一个回归内心平静的出口。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能够超越语言的界限,直接触及观者的灵魂。而梁兆熙的《时光之尘:2015个展》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艺术家对生命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那些被时光悄悄带走的痕迹,有着一种深刻的眷恋和敬畏。他没有选择去抵抗时间的流逝,而是选择去拥抱它,去理解它,去从中提炼出一种独特的诗意。那些“尘埃”,在他手中,不再是肮脏、渺小,而是变成了承载记忆、见证岁月的载体。我仿佛透过书中的影像,看到了艺术家在创作时专注的神情,感受到了他对每一个细节的执着。这本书,就像是一次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2015年的展览现场,与梁兆熙的作品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开始思考,在我们匆忙的生活中,是否也应该停下脚步,去留意那些“时光之尘”,去感受它们所蕴含的生命故事。

评分

《时光之尘:梁兆熙2015个展》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艺术家对于“虚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在东方美学中,“虚”往往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是“实”的生发之处。梁兆熙的作品,正是巧妙地游走在“有”与“无”之间。他并非刻意营造空旷,而是通过对材料、光影、留白的精准把控,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在场”的虚无,一种“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的氛围。我仿佛看到了作品中那些若隐若现的线条,那些被光线切割出的阴影,它们都指向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感知。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展览的每一个细节,让我能够反复品味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具匠心的构图。梁兆熙没有用复杂的技法来炫耀,而是用最纯粹的方式,去触碰观者的内心深处,引发那些关于生命、时间、存在最原始的思考。

评分

收到《时光之尘:梁兆熙2015个展》这本书,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湾当代艺术的读者,心中真是充满期待。梁兆熙这个名字,近年来在艺坛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他的作品总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静力量,既有东方的哲学底蕴,又不乏现代艺术的探索精神。2015年的个展,想必是艺术家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承载了他当时最真实的思考与情感。我特别好奇,在这场名为“时光之尘”的展览中,梁兆熙是如何将“时光”的流逝感与“尘埃”的渺小、易逝、却又无所不在的特质结合起来的。是透过绘画的笔触、雕塑的质感,还是装置的空间叙事?我设想着,或许是泛黄的纸张,被时间的风轻轻拂过,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如同历史的注脚。又或许是细微的颗粒,在光影的投射下,舞动出生命的轨迹,展现着存在与消亡的辩证关系。这本书,不仅仅是展览的记录,更是艺术家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我期待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些不易察觉却又深刻的艺术语言,感受梁兆熙在时间长河中,所拾取的那些关于生命、存在与尘埃的哲思。

评分

这本《时光之尘:梁兆熙2015个展》的装帧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温润的触感,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器物,而不是一本冰冷的印刷品。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作品细节的呈现,摄影师的镜头精准地捕捉到了梁兆熙作品中那些微妙的光影变化和肌理质感。即使隔着书页,我也能感受到那份沉淀在画布上的厚重,或是那件雕塑表面细密的刮痕。很多时候,我们去美术馆看展,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很多细节容易被忽略。而这本书,就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反复品味的窗口,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近距离观察艺术家倾注心血的每一个角落。梁兆熙的作品,从来都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懂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观者的耐心,更需要一种愿意去感受、去体悟的心境。而这本书,恰恰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条件,让我得以在一个更私密、更自由的空间里,与艺术对话,与“时光之尘”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