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中国建构

鸦片战争:毒品,梦想与中国建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ulia Lovell
图书标签:
  • 鸦片战争
  • 毒品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社会文化
  • 清朝
  • 贸易
  • 殖民主义
  • 战争
  • 全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过去一百五十年,鸦片在中国历史的形貌之多变,一如它的化学疗效。

鸦片战争打完一个半世纪以来,居然改头换貌,由区区的「边衅」,
变成中国现代史的悲剧性开头,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的重大支柱。

——本书作者 蓝诗玲

  鸦片战争,在今天的中国被型塑为「百年民族屈辱」的开端,在西方则是「打开」封闭古老帝国的象征。民族主义中国和大英帝国的意识形态掩藏了它的真相,它实际上却是一出过劳的满洲皇帝、虚假将军和务实通敌者共同演出的悲喜剧。对它的政治和文化诠释,既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发展,更为二十一世纪中英关系洒下不安的阴影。

  整个战争冲突历时长久,从一八三九年至一八四〇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一八五六至一八六〇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作者蓝诗玲的独到之处是,她利用丰富的中英文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文学作品、纪录片,以及英国参战者的回忆录等等,从战争本身的戏剧化入手,探讨了当事人对鸦片的看法及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英国人相信战争是个义举,能让两国建立平等关系,贸易自由化,并为中国人民打败腐败的官僚。一八三九年十月,英国内阁会议表决,要开打第一次鸦片战争。和我们今天的认知相异的是,在中华帝国方面,上自皇帝,下至地方官员,都视之为南方边疆的小型骚乱、或外国商人抗议地方官府的不公待遇。由于官僚无能,军事失误,政治投机和通敌,最后被迫与英国签定两个条约。

  总之,作者笔下的鸦片战争,是个充满荒谬、满是误解、无能和妥协的奇怪故事。然而在过去一百七十年里,它被夸大,竟然成为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建国神话:从孙中山到蒋介石,尤其是毛泽东,共同将之塑造成西方用鸦片和炮舰摧毁国家的阴谋,及中国人为此屈辱展开的百年斗争(一八四二到一九四九)。

  只有理解对鸦片战争的解释如何脱离了历史语境,才能解开中国新史学的关键要素:即什么是中国?中国如何建构。因此,鸦片这种当时并不没有简单视为毒品的东西,最后混成一剂建国梦想。至今,这场战争依旧潜伏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在自尊心和受害者心态之间保持张力。以至于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事件后,新的民族主义依附着鸦片战争的幽灵,再次占据公众记忆、困扰新时代的中西关系。

  蓝诗玲并非只是检讨中国,她指出,鸦片战争也塑造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爱国主义、自由贸易和基督教精神,正是这些成就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而为了赋予这场战争的道德性,英国人将中华帝国描绘成一个输出毒品与黄祸,随时要毁灭西方文化的邪恶帝国。而现在,和中国人相反,英国人将这场战争遗忘。这样的情形——妄想和偏见——则继续困扰中国与现代西方的关系,出现许多误判。

国际书评

  ◎ 作者蓝诗玲是一位天分极高的说故事人,她深刻了解中国与国外对鸦片战争叙述的差异。她充分利用这两项优势,在这部着作中描写鸦片战争,提供读者对此十九世纪历史的关键经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本书具有高度可读性,始终发人深省。——Jeffrey Wasserstrom,历史学家

  ◎ 近年来了解大英帝国及中国在鸦片战争所扮演角色的重要着作之一。……这也是一本神话克星级的着作。蓝诗玲使用丰富的中国和英国的资料来描述鸦片战争。在作者的笔下,鸦片战争是一场比中、英两边意识形态的对立还更加混乱有趣的悲喜剧。——Rana Mitter,英国现代中国史学家,《被遗忘的盟友》作者

  ◎ 本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以更大的角度出发,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中英关系中重要的篇章。——Xavier Paulès,法国现代中国史学家

  ◎ 本书作者蓝诗玲善于利用来自中国及西方的历史资料,翔实地描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于那些让西方人难以了解的中国的文化差异,以及对中国人来说难以理解的西方文化差异,她游刃有余。——Bernard Porter,英国帝国史学家

  ◎ 蓝诗玲笔下清晰的描述让这段历史高潮迭起,足以证明她高超的写作技巧。……蓝诗玲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观察敏锐,追溯了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发展,探索从十九世纪到现在中英两国如何纪念鸦片战争的方式。——华尔街日报

  ◎ 对中国为什么这么行为有兴趣的西方人应该阅读《鸦片战争》。希望能够获得对自己的历史更平衡的观点的中国读者,更应该阅读本书。——经济学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蓝诗玲 Julia Lovell


  蓝诗玲是一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在伦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和文学。她的着作《长城:中国对抗世界,公元前1000年─公元2000年》在十八个国家出版。她将张爱玲、鲁迅等人的重要作品完整译成英文。她也为《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和《卫报》的文学副刊撰文。

译者简介

潘勋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毕业,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研究生。曾任中国时报国际新闻中心的撰述委员。译有《富强之路:从慈禧开始的长征》、《性的历史》、《野心时代》、《达文西密码大揭密》、《微趋势》等书。合译有《西方凭什么》、《活出历史:希拉蕊回忆录》、《一中帝国大梦》、《我的人生:柯林顿回忆录》、《世界是平的》、《欧巴马勇往直前》等书。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言
序言
序幕
第一章 鸦片和中国
第二章 道光的决定
第三章 广州之春
第四章 石灰和鸦片
第五章 战争的第一炮
第六章 解释性宣言
第七章 甜言蜜语及海参
第八章 琦善倒台
第九章 广州围城
第十章 很不英国派头的英国人
第十一章 厦门与舟山
第十二章 苏州过冬
第十三章 为大清中国而战
第十四章 南京条约
第十五章 和平与战争
第十六章 黄祸
第十七章 举国有疾
第十八章 国民党、共产党与鸦片战争
第十九章 结语
主要人物
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致谢
注释

图书序言

序言

  二○一○年十一月八日,英国首相卡麦隆率领人数不少的特使团访问中国。随行的有他四位最重要的大臣,以及五十名左右的企业高阶主管,他们都希望能与中国签订价值数百万英镑的商业合约(产品小自威士忌,大到喷射机,或由猪只到污水净化设备)。对任何熟悉中、英关系的人来说,难免勾起一些不快的回忆。英国最早两支渴望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使节团(一七九三年及一八一六年),都以冲突及挫折告终,原因在于两位特使都是骄傲的英国人,拒绝向大清皇帝磕头下跪。这些外交努力受挫,英方放弃磋商手段,诉诸炮舰外交来打开中国市场,间接导致两国几十年之间,发生时作时辍的战争。英方卖的货物主要是鸦片。

  卡麦隆微笑着,在小学生伴同下逛长城,帧帧快照神情快乐,但二○一○年访中行程并非一帆风顺。十一月九日,卡麦隆一行抵达天安门广场的人民大会堂,参加欢迎他们的官方典礼,据说一名中方官员要求他们取下胸前「国殇纪念日」配戴的罂粟花,理由是这些花勾起中、英双方一八三九到一八四二年间鸦片战争的痛苦回忆。

  情形看来,在中方的官方欢迎典礼上,有人煞费苦心,代表他(或她)的十三亿同胞感到受辱(姑举其一,国殇纪念日罂粟花很明显造型採用田野罂粟,而非鸦片罂粟)。好些中国互联网群体──自十五年前创生以来,互联网一向是激情爱国人士的老巢──愤怒回应。有位网民回忆说:「身为人类史上最大帝国的统治者,英国人曾参与或引发很多不道德的战争,比如鸦片战争,我们中国人知之甚详。」有位博客主问道:「这位英国首相如此骄横,坚持配戴罂粟花,是在打谁的脸?英国是怎么入侵中国的?靠鸦片。英国是怎么变得富强的?透过鸦片。」

  在同一时间的英国,这起事件很快就牵扯上国家领导层的信用:报导说,我国不动如山的部长们已拒绝对中方的要求屈膝。卡麦隆总理所属政党的一名成员说:「我们让他们晓得,罂粟花对我们意义重大,绝对要佩戴它。」(近些年来,国殇纪念日活动已沾染上政治色彩,政治人物要是西装翻领上没佩戴罂粟花时被右派小报逮到,就被批得体无完肤。二○○九年十一月,时任反对党领袖的卡麦隆及首相布朗(Gordon Brown)还用纪念日来进行公关较劲,摄影师拍到他们争着摆花圈致祭阵亡将士的一幕。)在某些英国报纸版面的角落,这起事件被解读为唿应一七九三及一八一六年两次中、英僵局,勇敢的小英国人拒绝中国巨人专横的磕头要求。

  然而,在此表相后头,各种因本事件产生的反应则要微妙得多。姑举其一,英媒鼓譟式的标题〈卡麦隆拒绝中方要求拿掉「冒犯人」的罂粟花〉背后,很难证实到底拒绝了中国政府里的哪个人。实际上除了前文所举、偶尔有人表达怒气以外,中国网路界及媒体似乎并不格外介意,网民及记者平静地讨论英国人佩戴罂粟花的象征意义,甚至惋惜中国怎么没有类似纪念国殇将士的仪式。而在英国,广大的公众反应也显得很节制。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平常时很爱国褊狭,可是读者在线上新闻报导专页上留下的评论都很有同理心,甚至有几许罪恶感。「只因(佩戴罂粟花)对英国很重要,不意味它是举世皆然。我可以肯定,我们有些英国人对中国多重视中国历史一事,其实一无所悉──尤其是鸦片战争,难怪他们对此会有点儿敏感。」

  鸦片战争在过去一百七十年激起许多敌意、误解及扭曲,卡麦隆的罂粟花争议仅是最新近的例子。自从战争开打以来,政治人物、战士、传教士、作家及毒枭一再讲述、诠释此冲突。在中国,这场战争被认定为是西方侵略的头一个象征行为,也是一个国家合力奋斗,对抗外国人以毒品及暴力来羞辱中国的阴谋。与此同时,对英国这样的国家来说,战争改变许多对中央王国的流行见解:就西方人看来,中国变成傲慢、化石般的帝国,用炮舰外交把它丢进现代世界,反而是功德无量。冲突的真相是一出由过劳的帝王、撒谎的将军及务实通敌者合演的悲剧,远比我们所熟知的还紊乱。这本书描述的故事,正是那场蛊惑着中西关系几近两个世纪的不凡战争。

图书试读

第一章 鸦片与中国

请思忖一张帝国末期中国鸦片烟民的照片。在那张很传神的照片里,两名男子斜躺在卧榻上,身着提花、有衬里的丝质长袍。其中一人手揽着一名年轻女子,而女子斜躺在他身上(看来有一丝不舒服──或许是抽大烟者瞅着她,也可能是因为相机的关系。)两男颈靠在床头板,视线往下盯着相机;眼睛半瞇,嘴巴无表情。(不知何故,烟民之一凑巧拿着一只模型狗。)即使到今天,化学合成麻药让鸦片显得温和;而摄影家布拉塞拍摄下的巴黎前卫人士,让这种毒品的形像大改,较像是浪荡文人的优雅时尚,但那幅晚清照片还是让人有几许不舒服;举个例子,拿一张两个白人酒鬼的相片来比,感觉更是如此,即便那对烟民显然生活优裕,不会沉溺于极端恶事。或许是现代人看来,躺在那里嗑你最爱的毒品,总之显得格外堕落,这种懒散状态很不像话。然而烟民回头,透过(我们想像中)吸毒而迷茫的双眼,平静地看着我们,他们似乎并不服气:「我们是故意、快乐地吸食到自己与世相忘。这碍着你什么了吗?」

我们的政治再怎么开放,还是难免对吸食鸦片採取道德及科学兼有的偏见,而偏见在西方(与中国)是自一百多年前开始累积起来的;把鸦片打造成不祥的罪孽,是社会上堕落或是专干坏事的人才喜欢做的事。除了是一种耻辱以外,将吸食鸦片标签化其实还显现出更深沉的社会现象:而这个现象在西方传教士及医疗意见还没出现之前,在整个十九世纪广获辩论,接下来中国政府决定,谴责国内吸食鸦片的嗜好是病态、不正常的──是举国自制力生了病,国家一切麻烦的根基都在于此。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英国,鸦片的转变都是令人称奇的,后来在一八四○年代初期,两国还以它之名打了一仗。鸦片在中、英两国一开始都是洋药(分别来自印度、土耳其),十九世纪期间也都落地生根,只是接下来──在同一世纪末期──被当成外来毒药,严厉驱赶出境。十九世纪大多数时候,除了认定鸦片能止痛以外,不管大众或医学专家的意见皆莫衷一是。它的伤害性比酒精更大还是更小?服用的人会兽性大发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