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包围野生动物,把牠们逼到墙角、消灭牠们、并吃掉牠们时,
我们也染上了牠们的疾病!
人类踏进了病原的地盘,创造了绝佳的条件让自己成为新的宿主,
也替神祕病原制造了全新的生态机会,为自己招来下一场大祸!
我们无法避开这些可怕疾病而置身事外,因为我们就活在自然界里,
人类常常忘了,自己也是动物之一,而且和其他动物密不可分!
2003年肆虐中港台的SARS疫情,会不会再次死灰复燃?
伊波拉病毒什么时候会在非洲以外地区爆发大流行?
从HIV、亨德拉病毒、伊波拉、禽流感到SARS……,
新兴疾病从其他动物跨物种跳跃到人类宿主的机会越来越频繁,
演化会不会终将造就出无法遏止的超级病原?
下一场凶残的人类大规模流行病,杀害数百万人的重大疫情,肯定是一种新疾病引发的──至少是人类新遇上的种类。致病原祸首肯定是我们陌生的,不熟悉的,却也不会是从外太空来的。这种杀手病原体──最可能是种病毒──很有可能是从非人类动物外溢传进人群。
逵曼的《下一场人类大瘟疫》是一部科学报导鉅着,循线周游世界,探究这项主题。五年来,逵曼和科学家形影不离,实地深入田野──孟加拉一处树梢、刚果一片森林、中国一家竹鼠养殖场、纽约州杜且斯郡一处郊区林地──还进入了他们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他访问了倖存者,採集了身亡者的故事。他从最新研究发现了意外事项,得知了公共卫生官员心中的忧惧,提出了研究人员眼中必须高度关注的状况。《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讲述科学、历史、祕辛和人类创痛,化为读之不忍释手的剧情。
「下一场大祸」会在哪处偏远地带,从哪种无辜的动物现身?那会是中国南方某种啮齿类动物?西部非洲某种猴子?马来西亚恰好停栖在某家养猪场上方的某种蝙蝠?在这个快速旅行且稠密人类族群之间频繁交流的时代,新兴疾病有可能不到几个小时就传遍全球。不过它会从哪里开始,如何起步?最近起次爆发可以提供一些指引,于是逵曼投入寻根探源,追查伊波拉、马堡病毒症、SARS、禽流感、莱姆病以及其他古怪阴森的外溢案例,像是非洲土着煮食一只死掉的黑猩猩,导致全村遭伊波拉肆虐;一名染上SARS的超级传播者入住香港一家酒店,导致疫情迅速扩展到加拿大、新加坡跟越南;以及世纪黑死病──爱滋病又如何从喀麦隆的一只黑猩猩起步等等。
《下一场人类大瘟疫》提出一些急迫的问题:这些事件是偶发不幸或连带有关?它们只是不巧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者是我们因故引发的?可以採行哪些措施?不过《下一场人类大瘟疫》不只是实地报导的嘹喨号角,它还优雅道出一段求知的故事,铺陈穿梭时光,跨越地貌,也带我们全新认识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奥妙运作。
得奖记录 本书由自然科普得奖作家、畅销书《多多鸟之歌》作者耗时5年完成,荣获:
美国科学作家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Writers)「社会科学新闻奖」(Science in Society Journalism Awards)
英国生物学会书籍奖(Society of Biology Book Award)
【各界好评】 李伟文(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诚心推荐
「这是部惊心动魄又饶富兴味的科学报导鉅着,读来彷若侦探小说。大卫.逵曼带领我们踏上求知之旅,深入探究爱滋病、伊波拉以及其他带有一种恐怖共通特性的其他疾病:它们全都从野生动物跨种跳跃传给人类。逵曼为文解释这项渐增的趋势,他不只发出预警,提醒我们未来有可能面临什么样的疾病,还促使我们反省,我们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占了什么样的地位。」──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sacson),《贾伯斯传》(Steve Jobs)作者
「称大卫.逵曼是我们的最伟大科学作家之一,实在太小看他了。他是我们的最伟大作家之一,句点。逵曼不怕肩起浩大的重要课题,这本《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让他肩起了他迄今最浩大,也最重要的课题。这是一本以最优雅文笔,最高妙思维包裹的医学惊悚读物。」──汉普顿.赛兹(Hampton Sides),叙事历史学畅销书作家,《户外探索》(Outside)特约编辑
「大卫.逵曼再次成就壮举。耐人寻味又骇人听闻,《下一场人类大瘟疫》是一本谈现实真相的惊悚着作,论述结果会影响到我们所有人。」──伊莉莎白.科尔伯特(Elizabeth Kolbert),《一场灾难纪实》(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作者
「大卫.逵曼的书为什么这么好,理由在于他随时都乐意动身前往危险的偏远地带,追根究柢一探自然之祕。他在撰写《下一场人类大瘟疫》时,表现出最无畏的举止,不论他是健行穿越非洲丛林,或徒手处理有可能染上致命病毒的马来西亚蝙蝠。他完成旅程,带着一本极端重要的书本返还,并引据论证我们对自然界的不断侵扰,如何让我们的全球健康陷入险境。」──卡尔.齐默(Carl Zimmer),《病毒星球》(A Planet of Viruses)和《演化:跨越40亿年的生命记录》(Evolution: The Triumph of an Idea)作者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跨物种传染病侵袭人类的致命接触》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阐述该书的主题、结构和核心论点,但不会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 --- 《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跨物种传染病侵袭人类的致命接触》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一个日益紧迫的全球性议题:人畜共患疾病(Zoonoses)对人类社会构成的生存性威胁。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人类文明的扩张、全球化的加速以及与野生动物接触的增加,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着我们与微生物世界的关系。本书旨在剖析这种“跨物种接触”如何成为下一场全球大流行病的温床,并系统性地审视我们面临的挑战与潜在的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看不见的边界:跨物种传染的生态学基础 本书的开篇部分,着重于构建理解人畜共患病风险的生态学框架。我们不再将人类视为独立于自然环境的实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生物圈网络之中。 环境变迁与生态失衡: 随着人类对自然栖息地的侵占、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它们的种群密度和分布模式也随之改变。这种栖息地破碎化迫使野生动物更靠近人类居住区,大大增加了病原体跨越物种屏障的“接触点”。作者详尽地分析了生态扰动如何为病毒的溢出(spillover)创造了理想条件,并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如何可能反而增加了对特定病原体的暴露风险。 全球化与人流的加速: 现代社会的互联互通性是前所未有的。从偏远地区到国际大都市,人类和动物的流动速度和规模,使得任何新出现的病原体都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扩散到全球每一个角落。本书剖析了国际贸易、旅游业以及全球供应链在无意中扮演的“生物走廊”角色,阐明了地理隔离如何不再是控制疫情的有效屏障。 宿主-病原体动态的演变: 跨物种传染并非单一事件,而是复杂的动态过程。本书探讨了不同宿主(如蝙蝠、啮齿动物、鸟类等)携带的病毒库特性,以及当这些病原体进入人类宿主时,其毒力和传染性的潜在变化。这一部分强调了“生态学语境”在决定一个新兴病原体是否能引发流行病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解码致命接触:病原体的渗透与适应 本章节聚焦于那些具有最高风险的病原体家族,并解析它们如何成功地适应人类宿主,实现从动物到人类的有效传播链的建立。 未知病毒的“潘多拉魔盒”: 病毒学家们估计,在已知的病毒家族中,绝大多数尚未被人类发现或充分研究。本书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等代表性病原体的演化策略,以及它们在跨越物种障碍时的分子生物学挑战与适应机制。我们探讨了病毒如何通过基因重组、适应性突变等方式,逐步获得在人类细胞中高效复制和有效人传人的能力。 从“溢出”到“传播”的临界点: 从动物界首次感染个别个体(溢出事件)到形成稳定的人际传播链,中间存在一个关键的“临界点”。本书详细分析了哪些因素决定了一个溢出事件是否会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灾难。这包括初始感染者的免疫状态、病毒本身的内在特性、以及早期公共卫生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有效性。 抗生素耐药性的阴影: 虽然本书主要关注病毒和新发传染病,但同时也警示了细菌性人畜共患病带来的复合型威胁。随着抗生素的滥用,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新型病原体的挑战,还有那些已经适应人类环境、且对现有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细菌的威胁。本书探讨了农业和兽医领域对全球抗生素耐药性危机的影响。 第三部分:前线防御与未来蓝图:构建韧性体系 面对不断升高的风险,人类社会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防。本部分侧重于跨学科、跨部门的全球健康安全策略的构建。 “同一健康”(One Health)的实践: 本书强调了“同一健康”原则的不可替代性。这意味着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必须被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管理。本书探讨了如何有效整合兽医学、医学、生态学和公共卫生部门的资源,建立一个统一的监测和响应框架,从而在病原体溢出早期阶段就能将其捕获。 全球监测与早期预警: 建立一个灵敏、快速的全球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的核心。本书审视了当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如高通量测序)在环境样本、动物宿主及高风险人群中的应用潜力,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识别潜在的“热点地区”和“高风险病毒信号”。 社会脆弱性与政策干预: 流行病的爆发不仅仅是生物学事件,更是社会事件。贫困、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信息不透明以及公众信任度的下降,都会极大地放大疫情的破坏力。本书深入剖析了社会经济结构在传播链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建立更具韧性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改善疫情信息沟通机制、以及制定前瞻性的全球合作条约的重要性。 结语:选择我们的未来 本书以对未来的深刻反思作结。人类正处于与微生物的“军备竞赛”之中,但我们拥有知识和技术来改变这场竞赛的走向。下一场大流行病是否会发生,以及它将带来何种程度的灾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所做的选择——是继续忽视生态边界,还是选择负责任地与自然共存。本书呼吁读者认识到,预防下一场大流行,不仅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生存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