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地球:探寻生物多样性及其保存之道

半个地球:探寻生物多样性及其保存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dward O. Wilson
图书标签:
  • 生物多样性
  • 环境保护
  • 生态学
  • 自然保护
  • 地球科学
  • 物种灭绝
  • 可持续发展
  • 野生动植物
  • 自然地理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类不断破坏环境,许多生物失去栖地,但一切仍来得及挽救;
            是时候行动了,将一半的海洋及大地还给其他物种,把属于地球的还给地球!

生物多样性之父、社会生物学始祖
两度普立兹奖、克拉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得主
爱德华‧威尔森 震撼全球科学界最新力作

          国立东华大学环境学院荣誉教授  夏禹九 专文介绍
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特聘教授、科学人杂志总编辑  李家维
              地球公民基金会执行长  李根政
                荒野基金会董事长  徐仁修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张卉君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  陈昭伦     
             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秘书长  陈瑞宾     
 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黄贞祥 热情推荐(按姓氏笔画序)
----------------------------------------------------------------------------------------------------------------------------------------------------------------------------

「如果说达尔文是第一位综论物种如何而生的科学家,那么威尔森便是综论物种如何而亡的第一人。」
                                 ──《野外》(Wild)杂志

「为了防止物种(包括人类自己)大灭绝的发生,我们必须尽快採取行动,以保全这个行星的生物多样性。」当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语重心长的说道。他认为,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实在太过巨大,因此他在本书《半个地球》中提议一个与问题程度相当的解决之道:把一半的地表面积还给大自然。

做为「人类世三部曲」的压轴之作,威尔森在本书的主张更为激进、也更具冲击性。他叙述我们人类这一物种是如何在一眨眼间成为此地质年代的掌权者;他叙述人类是如何逐步剪掉「生命家谱树的若干枝桠,最终殃及整颗大树,」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他以輓歌般的优美文字记录正在发生的物种灭绝危机,包括他目睹被捕的两头苏门答腊犀牛、在雨林深处寻访灭绝已久的「上帝之鸟」,以及众多无以名状的生物。更难得的是,除了众所周知的大型濒危动植物,威尔森更关心不起眼的数百万种无嵴椎动物与微生物,只因这些生命才是构成地球生态系的基础物种。

威尔森严厉地指出生命圈并非人类所有,更戮力驳斥那些好整以暇的「人类世主义」者之无稽谬论:他从来不认为人类能透过生物工程来拯救生态浩劫,批评人类竟一厢情愿地认为物种的灭绝能用复制科技来弥补,或靠引进外来物种来递补灭绝生物。

尽管地球正处存亡危急之秋,威尔森却非只是个危言耸听的灾难预言人。他不愿俯首于宿命论,不甘屈服于主流的既有想法,在87岁暮年之际仍毅然提出如此大胆的构想。他认为保留「半个地球」为时未晚,亦积极找出可重建生物多样性的实际地区。我们还有时间做出正确的抉择,让大自然休养生息,修复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并积极培养下一代的公民科学家。

星辰之海的低语:宇宙奥秘与人类的未来 一部跨越时空,探索宇宙深邃与人类文明终极命运的宏伟史诗。 引言:当尘埃开始仰望星空 自古以来,人类的目光便从未停止对头顶那片浩瀚夜幕的凝视。从巴比伦的占星台上,到伽利略的望远镜中,再到如今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创世之光,我们对宇宙的好奇心,是文明演进最持久的驱动力。然而,宇宙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壮丽,也可能更为冷酷。 《星辰之海的低语》并非一部纯粹的天体物理教科书,它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辨,一次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审慎评估。本书旨在带领读者,以最前沿的科学发现为基石,深入探寻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规律,以及人类文明在这一宏大叙事中的最终归宿。我们将穿越光年,触摸黑洞的边界,聆听引力波的哀鸣,并在无尽的黑暗中,重新定义“生命”与“意义”。 第一部:创世之初与结构之谜 第一章:太初的涟漪:宇宙的诞生与暴胀的时代 本书的旅程始于“无”中诞生的“有”。我们将追溯大爆炸的瞬间,解析暴胀理论如何解释了我们宇宙的平坦性和均匀性。这不是枯燥的数学模型,而是对时间与空间本身诞生的敬畏之旅。我们将探讨早期宇宙中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沸腾状态,以及基本力的分离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认知的现实。我们将通过普朗克卫星的数据,重建宇宙微波背景(CMB)的“婴儿照”,解读那些微小的温度波动中蕴含的宇宙学秘密。 第二章:黑暗物质的幽灵:物质与能量的失衡 我们所见的恒星、行星、气体,构成了宇宙中不到5%的“寻常物质”。那么,剩下的95%去了哪里?本章将深入探讨宇宙中最神秘的两位主角: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如何通过其引力效应,编织出星系和星系团的巨大“宇宙网”?暗能量又如何以一种反引力的力量,驱动着宇宙加速膨胀,预示着一个可能冰冷、稀疏的终局?我们将审视LHC的实验数据,以及对遥远超新星的观测,试图捕捉这些“幽灵”的蛛丝马迹。 第三章:恒星的生与死:元素的熔炉 恒星是宇宙的炼金术士。本章聚焦于恒星的生命周期,从分子云的坍缩,到主序星的稳定燃烧,再到红巨星的膨胀。我们将详细解析核聚变过程——氢融合成氦,直至铁的生成。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超新星爆发(Ia型和II型)的机制,理解正是这些壮丽的死亡事件,才将碳、氧、硅,乃至构成我们身体的重元素播撒到宇宙空间。我们都是星尘所铸造的产物,理解恒星的命运,即是理解我们自身的起源。 第四章:时空的扭曲:黑洞、虫洞与引力波的交响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描绘了一个动态的宇宙剧场。黑洞不再是理论上的猜想,而是被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捕捉到的真实存在。本章将剖析奇点、事件视界的概念,并讨论信息悖论这一物理学前沿难题。此外,我们将深入探讨引力波天文学的兴起,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如何让我们“听见”两个黑洞或中子星的合并,揭示宇宙中最剧烈事件的内部细节。我们还将推测虫洞在理论上的可能性及其对时空结构的潜在影响。 第二部:生命的追寻与遥远的邻居 第五章:宜居带的边界:行星形成的多元宇宙 系外行星的发现已经从“天文学的奇迹”转变为“日常现象”。本书将系统性地梳理开普勒任务和TESS的发现,分类探讨岩石行星、气态巨行星、超级地球以及海洋世界的形成机制。什么才是真正的“宜居带”?它是否只由液态水决定?我们将讨论潮汐锁定、磁场保护以及大气逃逸等因素对行星适居性的关键制约。 第六章:生命的化学:从非生命到自复制 生命是如何从一堆无机的化学物质中跃迁出来的?本章将探索生命起源(Abiogenesis)的各种假说,从深海热液喷口到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我们将分析RNA世界假说,讨论氨基酸的非对称性(手性)如何在早期地球上被固定下来。这不仅是生物学的问题,更是化学和热力学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七章:费米悖论的迷思:寂静的宇宙与智慧的代价 如果宇宙中恒星和行星如此之多,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发现明确的外星智慧文明的信号?这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本书将系统性地梳理所有可能的解释,从“大过滤器”理论(即在生命演化或文明发展中存在一个极难跨越的障碍),到技术信号的衰减、文明的自我毁灭,以及“动物园假说”的可能性。我们也会探讨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最新进展,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界定一个合格的“信号”。 第八章:智慧的脆弱性:文明在时间轴上的衰退 即使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我们的未来也并非板上钉钉。本章将探讨人类文明可能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威胁。外部威胁包括小行星撞击、伽马射线暴等宇宙灾难;内部威胁则更具讽刺意味——技术进步本身带来的风险,例如失控的人工智能、全球性生物工程失误,以及核战争的阴影。本书将利用天体物理和复杂系统理论的工具,分析一个文明在技术指数级增长面前,如何平衡其生存韧性。 第三部:人类的未来与终极展望 第九章:超越太阳系的疆界:星际旅行与戴森球的梦想 如果地球不再安全,或者资源耗尽,人类的下一步在哪里?本章将审视星际旅行的物理学障碍——相对论速度限制、星际介质的侵蚀,以及所需的巨大能量需求。我们将评估各种推进技术,从核聚变火箭到光帆,乃至更具推测性的曲速驱动理论。同时,我们将讨论“卡尔达肖夫等级”——一个衡量文明技术水平的尺度,以及建造戴森球等巨型工程的可能性,探讨人类文明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一个“I型”或“II型”文明。 第十章:宇宙的命运:熵增与热寂的黄昏 无论人类文明如何努力,宇宙终将走向它的终点。本章将基于当前物理学的共识,推演宇宙未来可能的终局。如果暗能量持续主导,宇宙将走向“大撕裂”(Big Rip),时空结构最终瓦解;如果恒星耗尽燃料,宇宙将陷入漫长的“简并时代”,只剩下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最终,在极度漫长的时间尺度后,即使是黑洞也会通过霍金辐射蒸发殆尽,宇宙回归一片均匀、寒冷、低能的“热寂”(Heat Death)。 结论:在虚无中寻找意义 《星辰之海的低语》以一个深刻的悖论收尾:我们是宇宙中转瞬即逝的微小现象,但我们拥有思考这种转瞬即逝的独特能力。宇宙的宏大和我们的短暂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但这并非绝望的理由。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有限性,赋予了我们此刻的每一次发现、每一次爱、每一次创造以无可替代的价值。 本书不是提供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加入这场永恒的追问。在理解了宇宙冰冷的、宏大的规律之后,人类文明所构建的艺术、伦理和知识,便成为了对抗虚无的最有力的火焰。我们是星辰的后裔,此刻,我们正用自己微弱却坚定的光芒,照亮这片深邃的海洋。 推荐读者: 所有对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生命起源、科学哲学感兴趣的探索者,以及任何在仰望星空时感到内心涌起强烈好奇心的人。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完美融合了最新的观测数据、量子力学前沿理论与深邃的哲学思辨。 叙事宏大: 以时间和空间为轴线,构建了从大爆炸到宇宙热寂的完整叙事框架。 科学严谨性: 所有理论探讨均基于同行评审的科学共识,同时不回避对前沿未解难题的探讨。 人文关怀: 探讨科学发现如何反过来塑造我们对人类自身价值和责任的理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爱德华‧威尔森Edward O. Wilson
爱德华・威尔森│Edward O. Wilson
1929年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罕,1949年毕业于阿拉巴马大学,1955年获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同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执教。目前威尔森任教于佩莱格里诺大学(University of Pellegrino),亦为哈佛大学荣誉退职教授、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昆虫馆名誉馆长。

威尔森堪称是当今最重要的生物学家。1969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荣获全世界最高的环境生物学奖项,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诺贝尔奖未能涵盖的科学领域所颁发的克拉福德奖(Crafoord Prize)。1996年,威尔森获选为《时代》杂志二十五位影响美国当代最巨的美国人物,更在2000年再次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纪英雄」,推崇他在环境保护上的卓越成就。

在阿拉巴马和佛罗里达郊区成长的他,自幼便喜好探索当地森林、沼泽,收集蛇、蝴蝶和蚂蚁等野生动物做为标本,蚂蚁更成为他毕生专精的研究对象,因而有「蚂蚁先生」之美誉。从钻研蚂蚁开始,他陆续提供许多创新与贡献:他发展的社会生物学,大胆地以生物学角度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引发轩然大波;他是首次将「生命多样性」一词编入专着的学者,更影响了1992年「地球高峰会」中近一百八十个国家签署的《生命多样性公约》;近年来,他亦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竭力推动「生物多样性」理念,为地球永续奠定价值基础。

威尔森的文笔优美、言之有物,无论是学术着作或大众科普作品都极受欢迎。他至今已出版了三十多部着作,并以《蚂蚁、蚂蚁》(远流,1999)与《论人性》(时报,2002)两度获得普立兹奖。2016年、高龄87岁的他更孜孜不倦,撰注了《半个地球》这本远景宏大的着作,向科学界下战帖。

作者在台湾已出版的着作尚有:《缤纷的生命》(天下,1997)、《大自然的猎人:博物学家威尔森》(天下,1997)、《生物圈的未来》(时报,2002)、《蚁丘之歌》(允晨,2010)、《社会生物学1/2》(左岸,2012/13)等书。


译者简介

金恒镳
金恒镳
生态学学家。国立台湾大学森林系学士,加拿大纽布朗瑞克(New Brunswick)大学森林土壤学硕士,加拿大卡尔登(Carleton)大学地球科学博士。曾任林业试验所所长,亚热带生态学学会理事长、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指导委员会主席、台北市生态艺术协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森林研究所兼任教授、国际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协会理事长。目前从事自然写作,推广生态保育、生态伦理及生态艺术等理念。
着有《救救雨林》(时报,1993)、《让地球活下去》(天培,2000)等五本书。译作有《作客雨林》(允晨,1995)、《种子的信仰》(大树,1995)、《缤纷的生命》(天下,1997)、《种树的男人》(时报,1997)、《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马可孛罗,2003/2017)、《倾听自然》(张老师,2006)、《众神的植物》(商周,2010)等十余部。


王益真
王益真
中兴大学森林系学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林产工业硕士及博士。加拿大亚伯达大学副研究员、台湾林业试验所研究员,从事天然资源有效利用、造纸及纸业用水研究,获有国际木材科学院(IAWS)院士,并担任林试所英文编辑;喜爱自然科学、古典乐与翻译。译作有《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马可孛罗,2003/2017)。

图书目录

【目录】
推荐序/译者序/原序

Part 1 人类问题的所在
1. 第六次大灭绝 2. 人类全靠生命圈 3. 生物多样性还剩下多少? 4. 犀牛的輓歌 5. 现代启示录 6. 我们有如上帝吗? 7. 灭绝怎会越演越烈呢? 8. 气候变迁的冲击 9. 危言耸听的世界观

Part 2 生气勃勃的世界
10. 自然保育的科学 11. 神的物种 12. 未知的生命之网 13. 水的世界 14. 生命的祕境 15. 生命圈的首善之区 16. 历史新诠释

Part 3 锦囊妙计
17. 觉醒与顿悟 18. 修复与重建 19. 半个地球:拯救生命圈 20. 瓶颈与障碍 21. 停止伤害生命圈

延伸阅读╱名词释义╱附件╱谢志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国立东华大学环境学院荣誉教授 夏禹九

「生物多样性」这个词开始在学术论文中被普遍使用,始于本书作者威尔森(E. O. Wilson, 1988) 的引领。这些年来经过很多人的推介、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重要性或多或少已经能够被一般民众认识了。维持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已被列进国际组织及大多数国家的发展策略中,也是所有永续发展、气候变迁等关系到人类未来发展的宣言、公约所必定会强调的议题。但说归说,实际的情况是,受到全球化经济发展(书中第七章人类活动最具破坏力的HIPPO)的影响,物种的灭绝、自然野地破坏的趋势并未减缓。此外,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频传,一般大众更加关注的焦点是气候变迁。气候变迁的趋势若是无法减缓,物种灭绝危机更可能走上不归路。

因为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资讯愈来愈明确,一个强调人类影响的「人类世」在二○一六年被提出,做为接续「全新世」的下一个年代。然而强调人类的主宰无所不在的认知,亦可能擦枪走火,导致我们认为物种的灭绝乃是演化历程的常态,人类的科技文明终将可以维持现今的社会永续发展。本书先论述生物多样性在人类发展中所处的困境,再引导我们探究近年来生物多样性更多更广的科学事实。书中举了非常多的例子,一再强调:生态系中繁多的物种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并非如一些抱持着「人类世」世界观的人所轻率主张的,认为人类科技文明已经能够掌握生态系功能的关键,从而轻忽地认为野境保育并非现今人类存活的急迫而重要的议题。书中强调以物种为生物多样性层级系统的基础层级单元,这个研究取向是我们理解、甚至能够建构预测生态系模式的基本。关于生态学,一如所有的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唯有知道更多物种的生活史、物种间的互动关系,才能了解生态系可永续的原理。然而我们迄今尚未能查明到底有多少的物种数量,更遑论生态系中生命之网路联结关系。依着这样的认知,保育尚未被人类摧毁的野境,维持野生的物种丶加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似乎是人类文明永续唯一的法门。威尔森亦很乐观的期待,合成生物学、人工智慧、全脑仿真等等的科学新领域,可用来创建一个有效、具预测性的生态学。

认为人终究还是可能理解自然的想法是否过于乐观?对此有些生态学家持保留的观点。由系统的观点来看,自然生态系和涵容于其中且互相作用(非缐性的)人类社会系统(或称为社会-生态系统)具有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自我组织和不确定的系统特性。系统中多重时间、空间尺度的组织成分与联结关系,呈现出系统的涌显特性(emergent property),很难借解析到个别成分的特性来理解。因此,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和准确预测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任何自然资源的经营政策,均应视为我们对生态系的一个试验,我们是在实践中学习,且要预期有无法预测的意外,保持韧性(或是适应的能力)。在构成复杂适应系统之韧性的要件中,多样性(包括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关键,可以让系统中保持冗余(redundancy)以应对突发的意外。生态学家列文(Simon A. Levin, 1999. Fragile Dominion: Complexity and the Commons)曾经以他书桌抽屉中丢弃的一堆各式各样用过的油性原子笔笔套为例:目前看似无用的,难保有一天却恰恰可以补救某一支丢失笔套的原子笔。生态系统甚至社会系统中,若是仅仅着眼于效率,去除冗余(不知道其功能的物种、不循规范的异端),则余存的系统其实很难说能在不可免的变局中仍能提供其原有的服务。这样的观点,或许亦可能提供那些抱持着「人类世」世界观而认为科技发展终将能解决我们搞砸的自然环境的人的深思。

在全球化浪潮下,现今的文明社会前景不明。不过,威尔森这位誉满全球的推动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先驱者,用《半个地球:探寻生物多样性及其保存之道》这本书(如原序所述,本书的书名「半个地球」的概念是作者推动托尼.希斯在二○一四年所提出的建议)努力推动这个雄心的规画,可说是以非常乐观的提案来面对生物多样性的悲观未来。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威尔森在本书中所规划的「生命圈首善之区」,甚至类似我们熟悉的孙中山先生当年规划的实业计画。你可以说这是梦想,也可以说是伟大的愿景,端赖如书中所说的我们是否能够改变自己的世界观:经济发展从以「量」的财富转型到以「质」的财富。人类世是否真正的永续发展,和我们赖以为生的自然环境能否永续,乃是息息相关的。愿景之能否实现,有赖于将我们的世界观改变为「生态实在论」的世界观。老子道德经曰:「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能够知道自己哪里不懂是好事;不懂却还在装懂那就危险了。)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唯有正视缺失并加以改进,才能免除缺失。)」如果读者在阅读中知晓一些自然的奥妙,领会到自然复杂之美,那么或许就更能够支持威尔森这个保育半个地球给自然的伟然而且仍然充满乐观信心的架构。

此外,威尔森以博物学家的背景,在书中还唿吁重视生物学研究上个体生物学与演化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然而近年来生物科学的发展趋势是经费、职缺偏重于微观的分子生物学,生态学、自然史、分类学等和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的领域的研究人员愈来愈少。威尔森提到的趋势是世界上包括台湾的现况。这样的趋势如果不能改变的话,威尔森所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可以在二十三世纪完成的乐观期待,恐怕会有悲观的结局。

-----------------------------------------------------------------------------------------------------------------------------------------------------------------------------

                  译者序 人类能全拿吗?还是半个地球就好?
                                            生态学学家 金恒镳

美国波士顿近郊一个退休生活社区里,餐厅的一角坐着一个精神矍铄的清瘦老人,桌上堆满了书籍与文件。餐厅里的其他退休老人,或在玩牌,或在互夸孙子辈的事,似乎没有侵扰到沈浸在书世界里的那位老先生。在这个供应全天候休息、享受生活的空间,老先生每天从事阅读、书写,全神思考着地球的未来。他就是爱德华‧威尔森,一生从事生物学教学与研究的前哈佛大学教授。数十年来写作不辍的他,在二○一六年三月出版了《半个地球:探寻生物多样性及其保存之道》,这是他这辈子思索如何拯救命在旦夕之地球生命的结晶。

过去五十年来,威尔森所着的(包括与他人合着者)有关生命的科普类或教科书超过三十本,其中不乏畅销(有的是长销)的书,或荣膺美国书坛重要奖项者。他是深受全球学术界尊崇的昆虫学科学家,尤其专精蚂蚁学,经他命名的蚁类新种就有四百五十种左右,这个数字令人羡慕与敬佩,更教人好奇他是怎样办到的。从他的《博物学家自述》[即坊间出版的《大自然的猎人》]里,我们可以推究其中若干原委:他从幼童时期起即对自然生命充满好奇并勤于观察,对动物行为的原由穷追究理。

这本《半个地球:探寻生物多样性及其保存之道》是他成于八十七岁高龄的作品,距离他第一本书《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有整整五十个年头。以耆老之龄还苦口婆心的告诉我们地球生命多样性正处于存亡的关键,可见他是多么地忧心、多么地迫切想为地球生命寻找活路。在这本书里,威尔森主张,把地球的海陆面积各划出一半为某种程度的保护区,可以保存八成当下倖存的物种。如此,也能保留物种所依赖的生态系与体内演化适应的基因,同时保障人类物种的生存。

在本书里威尔森揭橥自然需要半个地球的三大原由:一、栖地丧失或劣化造成生物多样性沦丧;二丶目前的保护面积不足以遏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三、人类灭绝其他生命是失德败行的作为。然而,他乐观地认为,人类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前题是让出半个地球,让天下的生灵有生存与繁衍的机会与空间。

威尔森是个学识渊博、知识广泛丶经验丰富丶乐观博爱、择善固执的学者。他的建议高瞻远瞩,充分显示他有悲天悯人的生命伦理观,与对人性能悔悟改过的信心。在《缤纷的生命》里,他特别从中国的六千种药用植物里选出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为例子,説明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黄花蒿提取的青蒿素是治疟疾的良药。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二○一五年里,全球有二亿多人罹患疟疾,死亡人数接近四十三万。同年,中国医药学家便因为从黄花蒿中提炼出「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这距离威尔森的忠告已是二十三个年头!

在本书的〈生命的首善之区〉里,威尔森极力推荐保留波兰与白俄罗斯的比亚沃维亚查森林。不料,本书问世才几两个月,波兰当局即宣布要开始砍伐这片森林。该森林内有一万二千种动物,也难怪作者大声疾唿要保留这块欧洲硕果仅存的大面积原生林。然而,言之者谆谆,利益薰心者听之藐藐。

当代生态学界极具争议性的热门议题是「人类世」(anthropocene)之说法。人类世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巨大冲击的这段时期,指其所造成的冲击之大足以构成一个明显的地质世代。支持这个说法的人认为,这个行星已经没有称得上是原始的野境。所有的自然是用来服务人类,把所有野生动植物圈养在地球上,供人类使用,为经济效力;地球应该是完全为「人有、人享、人治」的乐园。

持人类世观点的信徒又宣称,已灭绝的物种可以用最新的基因学科技获得重生,让它们再度漫游在这个世界上。他们不惜投入巨资,正在尝试用基因组方法让灭绝了一万多年的长毛勐玛象重新回到人间,再度漫游在北极冻原带。

威尔森对于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论调深不以为然。他在本书里不但严厉驳斥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认为这会招来生态灾难,并且努力为倖存的野生生命辩护并争取它们的生存权。这半个地球面积的刍议,便是为演化了数十亿年的倖存生物请命。

笔者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碰到若干翻译上的困难。物种的中译名字即是其中之一。书中提到的许多美国的原生种,所使用的是英文俗称,即使查出这些物种的拉丁学名,也没有标准的中译名可遵循。当出现这种情形时,我会把原书里所用的名字用括号括起来放在该试译的中文名后面,有兴趣的读者可借此追踪。

另外,我用「生命圈」取代过去常用的「生物圈」;用「基因学」取代过去常用的的「遗传学」。生命圈(biosphere)的简单定义是:「指地球上有生命形式存在的空间,包括全球的所有生态系。」换言之,生态系是一类生命形式,不宜称为一种生物,因为生态系包括非生命的环境。现代的基因学(genetics)是研究活生物体的基因、基因变异及遗传的科学,而遗传学(science of heredity)只是研究子代获自亲代基因信息的传递现象与过程。两者应有所区别。

作者威尔森的每一部着作无不为读者带来丰富的知识与鼓励,也总是给予行动指南,我们不能不感谢作者的苦心,同时感受到他爱生命的热情与情操。

图书试读

原序
 
「人类是什么?」
 
「生命世界的说故事者、编神话者、摧毁者;情理不明、情绪混乱、信仰模煳的思考者;更新世晚期灵长类演化的意外幸运儿;生命圈的中枢大脑;有无限的想像力、有穷理的动能,在一个衰败的行星上,却争做高高在上的主人,不愿屈就为仆人;天赋的常胜者,无限的适应演化力,也有能力持续生命圈直到永远;却傲慢自大、鲁莽冒进、传承致命的个人与自利部族、目光短浅;对想像的神卑躬屈膝、对比自己低下的生命则鄙视不屑。」
 
这是历史上的头一次,一群思维能超前十年有余的人们,发展出了一股信念:我们正上演着一出地球的死亡之戏。人类抱紧这个行星的力量不但不够强大,还越来越微弱。我们的人口多到让人失去安全感且感觉不自在。大地的信息告诉我们,淡水量越来越不够用,大气与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除了微生物、水母、真菌外,气候正在变得不利生命,许多物种早已命在旦夕。
 
由于人类惹出的诸般问题是全球性的规模且层出不穷,且由于过河之卒的底限即将逼近,这些问题不能分开解决:只有那么多水可供应页岩油的裂解作业,只有那么多雨林的覆盖可栽植大豆与油棕,只有那么大的剩余天空可储放过量的碳。
 
就在当下,我们心中没有特定的目标,却又卯足全力,恐惧不安地走向经济成长、纵慾消费、卫生保健、个人幸福之途。这对生命圈的其余部分是全然的负面冲击。地球环境已变得不稳定也不舒适,我们的长远未来变得无常。
 
我撰写的这本《半个地球》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这套书是写人类物种如何成为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 Epoch)的设计师和统治者,其影响所及将遍及所有生命,涵盖我们人类及整个自然世界,直到长远的地质年代。在《社会征服了地球》(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里,我描述为什么进步的社会组织体系罕见于动物界,为什么迟至三十八亿年地球生命史的晚期才实现。我翻遍文献,寻找显示此现象出现在一种大型非洲灵长类身上的证据。

用户评价

评分

每次去逛書店,總會被那種厚重、知識量爆棚的書給吸引,而《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正是這樣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它的篇幅很可觀,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像是在跟一位經驗豐富的旅行家一起探險。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文字中展現出的那種對自然的熱情與敬畏,他不是冰冷地陳述科學事實,而是用充滿感情的筆觸,描繪出每一個生物、每一個生態系統的獨特魅力。例如,書中有關於「移動的博物館」——遷徙性動物的描述,那種跨越千山萬水的生命韌性,讓人嘖嘖稱奇。從鳥類的遷徙路線,到鯨魚的深海之旅,作者都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了生命最原始的渴望與本能。而且,書中並沒有回避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峻挑戰,像是棲息地喪失、盜獵、氣候變遷等等,這些議題都被攤開來,讓人正視問題的嚴重性。但作者並沒有止步於此,他還積極地介紹了許多正在進行的保育行動,以及一些令人振奮的成功案例,這在給人帶來希望的同時,也激勵著我們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為保護地球盡一份力。這本書讓我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珍惜我們與這個星球上其他生命共享的這份寶貴。

评分

老實說,我平常閱讀的類型比較偏向小說或歷史,但《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這本書,卻意外地抓住了我的目光。它不像一般的科普書那樣,充斥著艱澀的學術名詞,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甚至帶點文學色彩的筆觸,將廣袤的生物世界呈現在我眼前。我非常喜歡作者對「熱帶雨林」的描寫,那種生命力的旺盛、物種的密集,彷彿一個巨大的、充滿活力的生命體。書中關於猴子、樹懶、以及各種不知名的昆蟲,都描繪得活靈活現,讓人彷彿置身其中,感受著那裡的氣息與活力。而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揭示了這些看似原始、遙遠的生態系統,其實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例如,雨林對調節全球氣候、產生氧氣的貢獻,還有許多藥物的來源都來自這些地方,這些資訊讓我驚覺,我們以為遙不可及的自然,其實與我們緊密相連,它的健康,就是我們的健康。書中也探討了商業開發對這些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以及由此引發的物種滅絕危機,這讓我對「永續發展」有了更深刻的體悟。這是一本讓我開了眼界,也重新思考人與自然關係的佳作。

评分

天啊,最近在書店隨手翻到這本《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真的讓我驚為天人!雖然我對生物學算不上專家,但書中那些令人驚嘆的生態奇觀,從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奇異鳥類,到馬達加斯加島上獨特的狐猴,再到深邃海洋裡未知的發光生物,每一個章節都像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動,彷彿我親身走進了那些原始叢林,聽著樹冠上的蟲鳴鳥叫,感受著濕潤的空氣。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珊瑚礁的介紹,那些五彩斑斕的海底世界,居然面臨著如此嚴峻的危機,讓我看得既著迷又心疼。書裡不僅僅是介紹物種,更深入探討了不同生態系統之間的微妙聯繫,以及人類活動對這些脆弱平衡造成的衝擊。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某些瀕危物種時,那種既科學又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讓人不禁反思我們與地球上其他生命的關係。讀完之後,對這個星球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習慣,希望能為保護這些寶貴的生命盡一份力。這本書絕對是近期讀到最震撼、也最有意義的一本書了,強烈推薦給所有對大自然充滿好奇的朋友!

评分

最近沉迷於這本《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簡直是欲罷不能。作者的敘事功力一流,他能將各種複雜的科學知識,轉化成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大遷徙」的章節,那描繪了非洲草原上,成千上萬的角馬、斑馬等動物,為了尋找水源和牧草,而展開的驚心動魄的長途跋涉。那種生命面對極端環境時的頑強鬥志,以及族群之間相互扶持的羈絆,都描寫得淋漓盡致,讓我看得熱血沸騰。書中不僅僅在講述物種的生存,更深入探討了「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它對地球生態平衡的關鍵作用。作者以非常清晰的邏輯,解釋了為什麼每一個物種,無論大小,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旦消失,就會引發連鎖反應,破壞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而當他談到人類活動對這些脆弱生態造成的巨大衝擊時,那種憂慮與警示,也讓我感到非常深刻。書中也介紹了許多保育組織和科學家們所做的努力,以及一些令人鼓舞的保育成果,這讓我在感到沉重之餘,也看到了一絲希望。這本書讓我對地球的生命之美有了更深的欣賞,也讓我意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未來。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被《半個地球:探尋生物多樣性及其保存之道》這書名吸引,是覺得它聽起來有點像科幻小說,結果翻開才發現,這是一趟知識與情感的雙重冒險。作者用了相當深入淺出的方式,將複雜的生態學概念,例如物種演化、生態鏈、生物地理學等等,用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串了起來。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北極熊的章節,描寫牠們在冰層融化後,如何努力適應艱困的生存環境,那畫面感十足,讓我不由自主地為牠們的堅韌與無助感到動容。書中還提到了許多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的物種,作者不僅僅是列出數據,而是透過生動的描述,讓我知道每一個物種的消失,都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無法彌補的損失。最讓我思考的是,書中探討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像是棲息地的破壞、外來物種的入侵等等。這些內容讓我對「發展」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警醒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絕不能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這是一本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同時也能引發深刻反思的優質科普讀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