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理终极海洋百科

国家地理终极海洋百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ristina Wilsdon
图书标签:
  • 海洋
  • 海洋生物
  • 动物
  • 自然
  • 科普
  • 百科全书
  • 国家地理
  • 水下世界
  • 海洋探索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亚马逊网路书店读者五颗星好评★
  ‧史上最完整的儿童海洋百科全书,从海啸到海藻,认识海洋的一切大小事
  ‧大量清晰的解说图片,让读者轻松掌握海洋的科学和结构
  ‧超过350张精美的彩色照片,紧紧抓住小朋友的注意力
  ‧充满有趣的小知识,还有海洋相关工作者的访谈,从不同角度呈现海洋多样的面貌
  ‧了解海洋如何跟我们密不可分,息息相关,我们又该如何保育海洋

  海洋涵盖地表超过七成的面积,更制造了大气中一半的氧气,然而对我们来说却依然神祕,充满许多未知和谜团。

  《终极海洋百科》将带读者游遍四大洋,从水面到海床,一步步解说海洋的结构,以及介绍海洋中各种各样奇妙的生物。地球的四大洋并不全都只是海水,你会了解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也会认识到住在海洋中不同深度和区域的动物有什么特征,以及如何适应严峻的生存环境。

  你知道海底也有火山吗?你知道台风是在海上形成的吗?又知不知道地震是怎样引发海啸的?

  你可以在本书中一一找到答案!《终极海洋百科》以简单易懂的文字和清晰的图示,详细解释海洋的科学、地理和自然现象,包括洋流、潮汐、海浪、甚至是海岛的形成,更带读者从盘古大陆开始,探索地球是怎样逐渐变成现在的面貌,以及各种气候和海洋怎样相互影响。

  除此以外,书中也有篇章关于沿岸地区和人类的海洋活动,介绍海洋如何塑造海岸的生态和样貌,以及人类和海洋的互动。透过本书,小朋友不仅能够彻底认识我们的海洋,也会更清楚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怎样危害海洋,而我们又能怎样尽一分力,减轻对它造成的伤害。

  *注音:是○  否●
远古回响:失落文明的最后见证 导言:被时间尘封的荣光 浩瀚的沙海之下,沉睡着比金字塔更古老的秘密。本书并非聚焦于我们所熟知的海洋广阔与生物多样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段被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刻意忽略的——史前大陆文明的兴衰与终结。我们深入探讨的是那些在遥远的地质年代,于如今被深海覆盖的超级大陆上繁盛一时,却最终因剧烈的地质变动和气候剧变而彻底消失的智慧生命群体。 《远古回响:失落文明的最后见证》是一次跨越数百万年的考古与理论建构之旅,旨在重现那些超越我们现有认知框架的社会结构、科技水平以及他们与早期地球环境的深刻互动。这不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图鉴的著作,而是对人类文明起源谱系中“缺失的一页”的艰难打捞。 第一部:板块漂移下的文明胚胎 第一章:超大陆时期的地理重构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于构建一个精确的史前地理模型。我们不再以现代板块构造理论的线性发展为基础,而是引入了“周期性聚合与分裂”的动态假说。通过分析深海沉积物中独特的同位素信号和古磁场记录,我们推导出了数个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或与寒武纪初期并存的超级大陆(如泛大洋的早期形态)。这些理论模型暗示了在某些特定地质时期,大陆的汇聚为发展复杂生命形态提供了空前稳定的环境。 我们细致描绘了这些早期大陆的内部气候系统,揭示了某些内陆盆地如何因火山活动与稳定的温室效应,成为孕育高度组织化社会的基础。这与传统海洋生态学关注的潮间带或浅海大陆架的视角完全不同,我们探讨的是内陆河流三角洲与广阔草原生态圈对文明的滋养作用。 第二章:符号与文字的早期形态:石刻的低语 我们摒弃了对泥板文字或莎草纸文献的依赖,转而深入研究那些被认为属于地质噪音的奇异岩层结构。通过先进的断层扫描技术和非侵入性光谱分析,本书展示了一系列被命名为“原语”(Proto-Script)的复杂几何符号。这些符号被发现于如今位于南极冰盖下或深海热液喷口附近的稳定岩基上。 这些原语并非简单的计数或图腾,它们显示出高度的语法结构和抽象概念的表达能力。我们推测,这些文明的记录媒介是极度耐腐蚀的晶体或复合矿物,而非有机材料。本书详细分析了识别这些“人工结构”与自然风化痕迹的方法论,挑战了“人类文明始于数千年前”的传统认知。 第二部:技术的悖论:远古工程的印记 第三章:能量捕获与地幔工程的猜想 失落文明的先进性并非体现在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电子学或燃烧技术上,而是体现在他们对地球内部能量的精确操控上。本书提出了“地幔耦合”理论,即这些文明发展出了一种能够利用地壳张力和地幔对流产生的低频振动进行能量转化的技术。 我们分析了深海岩心中发现的,具有高度有序排列的硅酸盐晶体结构(被称为“共振阵列”)。这些阵列的几何布局与现代的谐振理论高度吻合,但其规模和稳定性远超当代工程能力。我们没有描述如何制造这些设备,而是聚焦于它们留下的影响:稳定局部地质构造,甚至可能通过调节区域性的磁场来影响气候。 第四章:建筑的消亡:超高压环境下的遗迹 传统考古学总是在地表或浅层水域寻找建筑遗迹,但本书的焦点是“深层固定结构”。我们研究了在洋中脊和俯冲带附近发现的,由超高压下才能形成的致密矿物构成的“稳定锚点”。这些锚点被证明并非自然形成的热液矿物团块,而是经过精密的晶体生长过程制造出来的巨型支撑结构。 这些结构暗示了这些文明在面对地质灾难来临时,试图通过“加固地球骨架”的方式来挽救他们的生存空间。章节详细比对了在不同地质年代遗留下来的锚点,揭示了他们工程技术从早期尝试到成熟系统的演变轨迹。 第三部:大寂灭: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 第五章:失衡的气候周期与磁极逆转 文明的终结并非源于战争或瘟疫,而是源于对地球自身循环规律的误判。本书详述了数百万年前一次剧烈且快速的全球气候转变,这一转变与当时地球磁场强度的急剧下降和随后发生的磁极逆转事件紧密相关。 我们论证了,当磁场衰减至临界点时,宇宙射线的轰击和大气层电离的急剧变化,对依赖精密地幔能量系统的社会造成了致命打击。这不仅仅是气候变冷或变暖的问题,而是直接干扰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能源基础和大气保护层。 第六章:数据的封存与最后的信号 在灾难降临前夕,这些文明采取了最后的努力来保存他们的知识。这些努力聚焦于如何将信息编码进地球本身的结构中,而非依赖于易被侵蚀的材料。本书深入探讨了“信息晶格”理论——一种将复杂信息以亚原子级别的排列方式嵌入到稳定的地壳晶体结构中的方法。 我们没有声称已经完全破译了这些晶格,而是详细介绍了识别和区分“自然背景噪声”与“人工信息负载”的复杂算法。这些“最后的见证”并非面向未来的人类,而是可能是对他们自身知识体系的自我存档,一个对宇宙的无奈的宣告。 结论:重塑我们对“文明”的定义 《远古回响》最终引导我们思考:真正的文明是否必须建立在有机生命的延续之上?这些远古的先行者以一种我们难以理解的方式存在过、创造过,并最终被地质的洪流所吞没。他们的故事,是关于智慧生命在面对行星尺度力量时的渺小与挣扎。本书提供的证据指向一个更古老、更曲折的生命演化历史,一个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被深海与岩石封存的宏大叙事。它邀请读者抛弃现代的视角,去倾听那来自地壳深处的、跨越亿万年的回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丽丝汀娜.威尔斯顿


  写过数本关于动物与科学的童书,着作包括《国家地理终极人体百科》(Ultimate Body-Pedia: An Amazing Inside-out Tour of the Human Body)、《献给热爱马的女孩们》(For Horse-Crazy Girls Only )、《史密森尼学会问答集:鸟类》(Smithsonian Q&A: Birds),以及多本关于动物的书与文章。温斯顿的个人网站:christina-wilsdon.com

译者简介

林怡德


  台师大翻译所硕士,现专事口笔译,曾任台大科学教育发展中心CASE PRESS编译,国际海洋与地质协会(AOGS)口译。热爱海洋生物,已尽量减少使用塑胶制品,希望能还给地球更纯净的海洋。
 

图书目录

前言 6 
探索海洋 8
 
第一章:海洋 10 
地球:充满水的世界 12 
太平洋 14 
太平洋:美丽奇观 16 
太平洋:海洋动物 18 
大西洋 20 
大西洋:美丽奇观 22 
大西洋:海洋动物24 
印度洋 26 
印度洋:美丽奇观 28 
印度洋:海洋动物 30 
北冰洋 32 
北冰洋:美丽奇观34 
北冰洋:海洋动物36 
海水 38 
海洋结构:海洋的分层 40 
透光层 42 
微光层 44 
无光层 46 
潜入深渊48 
深海生物 50 

第二章:海洋生物 52 
充满惊奇的海洋 54 
食物网 56 
浮游植物 58 
海藻 60 
浮游动物 62 
水母 64 
狮鬃水母 66 
箱型水母 68
珊瑚 70 
珊瑚礁上的生物 72 
海绵 74 
多彩多姿的海绵 76 
藤壶 78 
巨蚌 80 
拟态章鱼 82 
巨型洪堡鱿鱼 84 
甲壳类动物 86 
雀尾螳螂虾 88 
巨型寄居蟹 90 
雪人蟹 92 
棘皮动物类 94 
太阳花海星 96 
蛇目海参 98 
海鞘100 
鱼类 102 
硬骨鱼 104 
旗鱼 106 
密斑刺鲀108 
绿颌鹦哥鱼 110 
鲨鱼、魟鱼和鳐鱼112 
大白鲨 114 
鲸鲨 116 
蝠魟 118 
海龟120 
赤蠵龟122 
革龟 124 
鲸鱼、海豚和鼠海豚 126 
座头鲸 128 
虎鲸 130 
瓶鼻海豚 132 
海豹、海狮和海象 134 
太平洋海象 136 
韦德尔氏海豹 138
北极熊 140 
海獭 142 
海鸟 144 
黑背信天翁 146 
企鹅 148 
国王企鹅 150 

第三章:不断变动的海洋 152 
海浪 154 
洋流和环流 156 
垃圾带 158 
马尾藻海 160 
全球输送带 162 
注意头上,晚餐来啰! 164 
潮汐 166 
超级大潮 168 

第四章:狂野的天气 170 
水循环 172 
气温上升 174 
圣婴现象 176 
雨季 178 
海上的风暴 180 
气候变迁 182 

第五章:海底探索 184 
海面下的世界 186 
移动中的板块 188 
超级高的海啸 190 
海底的山 192 
岛屿 194 
岛屿的诞生 196 
珊瑚礁 198 
神奇的岛屿动物 200 
海底山和海底火山 202 
海沟:海里最深的崃谷  204 
深海平原 206 
海洋斜坡: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处 208 

第六章:沿岸 210 
海岸 212 
海岸分层与各种生物 214 
好玩的沙子 216 
崎岖的岩岸 218 
潮池生活 220 
海岸边的家 222 
马尾藻海 224 
海藻林 226 
可爱的潟湖 228 
广阔的红树林 230 
丰富多样的河口 232 
海蚀洞、悬崖和海蚀柱 234 

第七章:当人类遇见海洋 236 
海岸边的生活 238 
捕鱼去 240 
探索海洋 242 
潜入深海 244 
货船 246 
地球的燃料 248 
复育栖息地 250 
拯救海洋生物 252 
拯救海洋:保护各个海域 254 
恩瑞克‧萨拉的纯净海域保护行动 256 
与海洋学家葛瑞丝‧萨巴对话 258 
你也可以帮助海洋 260
字汇表 262 
推荐资讯 265 
索引 267 
图片来源 271 
致谢 272
 

图书序言

前言

  水呀,水呀,到处都是水!这就是地球──面积有四分之三覆盖着海洋的岩石行星。

  人类是陆居动物,身体也适应了环境,能够唿吸空气和走路。我们在陆地上生活、工作和玩乐,即使有时候会到海中游泳、乘船、冲浪,还是在。人类喜欢生活在陆地上,不过有些动物则是在水里比较自在,约有80%的生物都住在海里。
事实上,地球上「适合居住的地方」大概有99%都在海洋中。「适合居住的地方」指的是生物能够生存的地方,海洋提供了很多这样的空间,包括海面、深海以及这两者之间的海域。剩下1%适合居住的地方则是陆地,也就是你我、蚂蚁以及斑马等各种各样的生物居住的地方。

  海洋制造了大气中一半的氧气,也就是大多数生物──包括植物──赖以生存的气体。海洋和大气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持续地交互作用。当风吹过海面,会掀起海浪和推动洋流,冷却或提高海水温度,并带走水气。海洋也冷却或提高空气的温度,把水气变成云,再以雨或雪的形态落下。沙漠中降落在头上的一滴雨,一开始可能是离陆地非常遥远的水蒸气!

  许多奇妙的动物和有机体生活在海底、海上和海边。有的海洋动物,像是鲸鱼、鲨鱼、北极熊、企鹅和章鱼,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但是海洋还充满了很多活像是科幻小说家想像出来的奇特生物,比如说会发光的鱼、受到惊吓时会喷出内脏的海参,和吃死亡鲸鱼骨头的「殭尸虫」。

  小时候我很爱在沙子里东挖西挖,或是在美国东岸的沙滩上观鸟,度过了很多欢乐的时光;长大后,一直住在美国有大浪滔滔的西北部岩岸。我真的很享受研究海洋,撰写这本《海洋百科》,希望你们也享受潜入书中遨游。

科普作家与《终极海洋百科》的作者
克莉丝汀娜‧威尔斯顿


  闭上眼睛,想像你身在深海,周围又黑又冷,还听到远方传来鲸鱼的叫声。

  你会遇到既奇特又美丽的生物,有的会以为你要吃掉牠们,有的会想你到底有多好吃。不过你的体型比大多数海中生物大得多,所以你会觉得非常安心。适应了海底的环境后,你会开始注意到深海充满了微微的闪光,看起来就像是夏日夜晚闪烁的萤火虫,那可能是鱼在用光互相沟通,或是吸引猎物。虾子也会闪出亮光,作用就像是「别靠近」的警告牌;章鱼在逃离捕食者时,也会身后留下一道光迹。海洋真是一个诡异又迷人的世界。

  海洋非常广阔,有许多地方还没有人深入探索。每年我们都会发现新的生物,研究新的海底山脉。海洋影响许多的事物,例如我们唿吸的空气成分,房子外面的气温等。如果说我们非常依赖海洋,可能会令人惊讶,因为人类毕竟不是在海底生活。但这个说法的确是事实:没有海洋我们就无法生存。

  身为海洋学家,我可以在海上做研究,还能尝试解开海洋的谜团,我觉得没有比待在海上更棒的事情了。我因为工作的关系走遍世界各地,一次又一次发现地球有多么的美丽,特别是海洋。海洋有时风平浪静,有时险恶狂暴;有时清澈,有时混浊;有时寒冷,有时温暖;有时宽宏大量,有时残酷不堪。不管海洋多么的喜怒无常,永远充满生机,召唤我们去探索它、认识它。好好享受阅读本书,希望有一天也能跟你在海洋上相遇!
 
华盛顿大学的海洋学家
瑞克‧凯尔

图书试读

地球:充满水的世界

我们居住在一个有很多水的美妙行星上,这个行星就叫做地球。不过如果你从外太空看地球,可能会觉得「海洋」这个名字更适合用来称唿地球!

海洋涵盖了地表71%的面积,看看右边这张图就知道了。这是地球的第一张完整肖像照,1972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的太空人在前往月球途中从外太空拍摄。照片中的地球几乎整个是蓝色的,上头点缀着一丝丝漩涡状的白云,看起来就像一颗蓝色的弹珠,所以这张举世闻名的照片又叫做「蓝色弹珠」。

海洋不仅覆盖地表大部分的面积,也包含地球上大部分的水,约占全球水量的97%,其余的3%大多以冰的形式储存在冰川和冰帽中,最后的一小部分才汇集成湖泊和池塘,流进河流和小溪,化为雨水,或是渗入看不见的地底下。

全世界的海洋分成四个不同名字的「洋」,主要以大陆与各种海底地形为界,例如海底绵延的山脉,称为海嵴。这四个海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与北冰洋。

那「南冰洋」呢?

你可能常读到地球有五大洋而不是四大洋。虽然多数的海洋学家认为围绕着南极洲的海域是独立的海洋,叫做南极洋或是南冰洋,但是长久以来,大家都把这片海域视为大西洋、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一部分。不论算不算独立的海洋,这些靠近南极洲的海都很冰!南极洲几乎完全被厚冰覆盖,冬天的时候,这块大陆周围也会形成海冰。地球上约90%的冰都在南极洲冰原。

你一定不知道

全世界的海洋中有13亿4000万立方公里的水。如果用1加仑的家庭号牛奶瓶来装这些水,可以装满约3垓5267京瓶(1京等于1000兆),把这些牛奶瓶从太阳排到海王星,可以来回将近600万次!

 

用户评价

评分

身為一個從小就在海邊長大的台灣人,我對大海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感連結,而這本《國家地理終極海洋百科》簡直就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它不只是一本百科,更像是一本充滿故事的圖文書,讓我對海洋的認識從此晉升到另一個層次。書中的文字敘述,不僅僅是枯燥的學術知識,而是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娓娓道來。我特別喜歡它介紹不同物種時,常常會穿插一些關於牠們演化、習性,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生態秘辛,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海洋探險家在分享他的見聞。那些關於鯨魚遷徙的宏大旅程,關於章魚巧妙偽裝的智慧,或是關於魚群如何合作捕食的策略,都讓我驚嘆不已。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也點出了海洋面臨的各種挑戰,像是過度捕撈、海洋污染等等,讓我意識到我們對這片美麗藍海的責任。每次讀到這些部分,總會讓我反思,身為海島子民,我們能為守護這片珍貴的海洋做些什麼。這本書讓我對海洋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這片豐富資源。

评分

作為一個對大自然充滿好奇心的愛好者,我必須說,《國家地理終極海洋百科》是我近年來讀過最精彩的一本書籍之一。它那無與倫比的圖片品質,每一張都像是專業攝影師的作品,清晰、生動,彷彿能夠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到海水的濕潤和魚群的游弋。我特別著迷於書中對海洋地理的介紹,從冰島的冰川海岸到加勒比海的熱帶島嶼,每一個地區的海洋生態都有獨特的魅力。書中對於各種海洋現象的解釋,例如潮汐的形成、洋流的運動,都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夠輕鬆領會。我還對書中關於海洋保育的篇章印象深刻,它真實地呈現了人類活動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影響,也提供了許多實際的解決方案,讓我知道我們可以如何為保護這片藍色的星球貢獻一份力量。這本書不僅是一份知識寶庫,更是一份對大自然的頌歌,它喚醒了我內心深處對海洋的熱愛,也讓我對未來的海洋探索充滿了期待。我會將這本書珍藏起來,隨時翻閱,因為每一次閱讀,都能給我帶來新的啟發和驚喜。

评分

哇,這本《國家地理終極海洋百科》真的是太銷魂了!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整個就被那壯麗的藍色世界給淹沒了。那些令人屏息的圖片,從深邃的海溝到陽光普照的珊瑚礁,每一張都像是在講一個故事,讓我看得目不轉睛。我尤其喜歡書裡介紹各種海洋生物的部分,那些奇特的造型、鮮豔的色彩,還有牠們在各自棲息地裡的獨特生活方式,真的讓人大開眼界。像是那些發光的水母,在漆黑的海底點亮了一片希望;或是那些巨型鯨魚,牠們的歌聲,據說能傳遍整個海洋,光是用想像的就覺得好震撼。書裡對於各種海洋生態系的描述也非常詳盡,從赤道附近的熱帶海域,到極地的冰冷水域,每一處都充滿了生命力,也讓我更加了解這些環境的脆弱性。我常常在想,我們人類的日常,和這些遠在深海裡的生物,究竟有著怎樣的聯繫?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廣闊海洋,也讓我對自己身處的這個星球,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每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潛水,感受著海水的溫度,聽著海浪的聲音,整個人的心情都會跟著平靜下來。

评分

老實說,我本來對海洋科學並不是特別感興趣,覺得那離我的生活太遙遠了。但這本《國家地理終極海洋百科》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它就像是帶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讓我發現海洋的魅力遠比我想像的要豐富得多。書裡介紹的那些色彩斑斕的熱帶魚,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裡悠游自在,畫面實在太療癒了!還有那些龐然大物,像是藍鯨、大白鯊,牠們的出現總能帶來一種令人敬畏的力量。書中的一些小知識,像是小丑魚和海葵的共生關係,或是寄居蟹如何尋找新的家,都讓我感到非常有趣。而且,這本書的編排方式也很貼心,不是那種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將重點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即使是比較複雜的概念,也能輕鬆理解。我現在走在海邊,都會不自覺地去聯想書裡提到的各種海洋生物和生態,感覺整個世界都變得更立體、更有趣了。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重新認識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以及那片佔地球面積70%的廣闊海洋。

评分

這本《國家地理終極海洋百科》絕對是我近期最滿意的一次購書經驗!它那精美的印刷和高品質的圖片,讓每一頁都充滿了視覺的享受。我原本以為只是看看圖,結果裡面的內容卻讓我愛不釋手,根本停不下來。書裡面對於海洋的分類和介紹,非常有條理,從上層的浮游生物,到中層的魚類,再到深海的奇特生物,幾乎涵蓋了所有我想知道的。我對那種生活在極度高壓、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裡的生物特別感興趣,牠們為了適應那樣極端的環境,演化出了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特徵,光是想像就覺得好神奇。書中也提到了許多關於海洋探測的歷史和技術,像是潛水艇的發展,以及各種聲納、探測器的應用,讓我了解到科學家們為了揭開海洋的神秘面紗,付出了多少努力。這本書不僅滿足了我對海洋的好奇心,更激發了我對科學探索的濃厚興趣。我甚至開始思考,未來有沒有可能親身參與到海洋的研究之中呢?這本百科,真的開啟了我對海洋無窮盡的想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