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

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illiam H. McNeill
图书标签:
  • 传染病
  • 医学史
  • 人类历史
  • 瘟疫
  • 流行病学
  • 公共卫生
  • 社会史
  • 疾病
  • 历史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病菌,是塑造人类历史的推手,
枪砲、钢铁也挡不住这股力量!

  「疟疾」的兇暴,使庄严的朝圣之旅,化成疫病的温床;
  「霍乱」的版图,借交通便利的无国界化,再展新势力;
  「禽流感」的威胁,迫使高密度畜养的经济方式,面临挑战;

  生活在树上的灵长类远祖,因跳蚤和体蝨而搔痒不已;初踏上地面的人类祖先,由于大草原弥漫的昏睡症而病恹恹;开始农耕的文明社群,遭血吸虫症削弱了整体生产力;欧亚间的经济贸易,致使天花悄悄跟着商旅队伍进入新地域;蒙古大军势如破竹,将鼠疫散布欧亚大陆;西方帝国靠着无心传染的天花,达成了殖民野心;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跃进,更是让全球成为疾病大镕炉。

  麦克尼尔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至本世纪前半,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形塑不同文明的特色。《瘟疫与人》为读者揭示一幕幕条分缕析、鉅细靡遗的传染病与文明交融史。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是否能靠着现代公共卫生技术,而让文明不再受传染病影响呢?《瘟疫与人》一书中有最好的解答!

得奖纪录

  联合报读书人版每週新书金榜推荐
  中国时报开卷版一週好书推荐
  诚品书店「诚品选书」

媒体推荐

  读过《瘟疫与人》,就会从此改变看待世界历史的观点。──《纽约书评》

  《瘟疫与人》有着深奥微妙的内容,强而有力的分析。──《华盛顿星报》

  《瘟疫与人》是令人屏息之作。──《国家观察者报》

  具有原创性的非凡之作……读完《瘟疫与人》绝对会收获匪浅,麦克尼尔的苦工没有白下。──《华盛顿邮报》

  《瘟疫与人》是麦克尼尔继《西方的兴起》之后,又一辉煌的着作。他以恢宏的规模,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堪称论点精采且挑战性高的学术成就。──《柯克斯评论》(The Kirkus Reviews)

  《瘟疫与人》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强调的是一般历史书里不常探讨的事件。读者一旦开卷阅读,将爱不释手……本书值得立即推荐给大众。──《坦帕论坛时报》(Tampa Tribune-Times)

  洞见深远……《瘟疫与人》兼具原创性与刺激性,肯定会激起一阵波澜。──《出版人週刊》

  《瘟疫与人》是才气纵衡的一本书。──《克利夫兰日报》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证了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冲击,是非常精采的历史推论。──《进步》月刊

  作者在本书中展现惊人的学识涵养……《瘟疫与人》的写作手法纯熟……它势必吸引广大的群众。──《绮色佳日报》

  《瘟疫与人》用引人入胜的史例,提出极为出色又具有十足挑战性的论述。──《纽约》杂志

  这是兼具重要性与原创性,又精心研究的作品。──《图书馆杂志》

  《瘟疫与人》这本书令人无可抗拒。──《波士顿週日先锋报》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用大量累积的证据,论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常见的关键角色。──《巴顿鲁治倡导报》(Baton Rouge Sunday Advocate)

  《瘟疫与人》对于世界历史有着极具吸引力的新解读。──《旧金山观察家报》

  麦克尼尔做了一件值得赞赏的事,对于人们忽略的传染病与流行病,他提供了数量惊人的细节。──《芝加哥日报》

  《瘟疫与人》鉅细靡遗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洞见,看透疾病这种自然灾祸,如何在长远的历史中大幅消灭世界人口。──《纳奇兹民主报》(Natchez Democrat)

  杰出历史学家的创新研究……对于历史事件专业的重新解读,加上科学细节的支持,麦克尼尔提出了非常强力的论点。──《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

  启蒙人心……《瘟疫与人》绝对值得推荐阅读。──《大湍城日报》(Grand Rapids Press)

  麦克尼尔以熟练的学术风格,提出了大量证据,指出疾病在人类活动中扮演中心角色,进而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展。──《每日新闻》

  《瘟疫与人》是首屈一指的重要着作,一部道地的革命性着作。──《纽约客》

  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美国作家兼历史学家,普立兹非小说奖得主。

  《瘟疫与人》提出了非常创新,也极具挑战性的历史概念,令人阅读时欲罢不能。这本书企图引起轰动,而它也的确办到了!──哈里森‧梳士巴利(Harrison Salisbury),美国记者,普立兹国际报导奖得主。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瘟疫与人: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冲击》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包含对该书本身的介绍,而是构建一个虚构的、引人入胜的同类主题图书的简介。 --- 《潮汐之痕:海洋文明的兴衰与遗失的航道》 内容简介 《潮汐之痕》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航海的书籍,它是一部深入骨髓的历史叙事,探究了人类文明与无垠海洋之间那种既依赖又恐惧的复杂关系。本书将时间轴拉伸至数千年,从最早的独木舟试探性地划过内海,到恢宏的远洋帝国凭借风帆和罗盘征服全球,再到蒸汽与钢铁如何彻底重塑了蓝色星球的命运。 作者历经二十载,走访了从太平洋的珊瑚环礁到北冰洋的冰封海岸,结合考古发现、失传的航海日志以及前所未有的海洋地质学证据,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充满失落与荣耀的海洋文明画卷。 第一部分:初始之锚——泥土与浪花的邂逅 本书开篇追溯了史前人类如何被海岸线所吸引,探讨了早期渔猎采集社会对潮汐规律的理解如何演化为初步的航海技术。我们不再将古埃及的船只视为单一的奇迹,而是将其置于尼罗河三角洲与黎凡特贸易网络的交汇点进行审视。重点分析了早期航海家如何克服“地平线恐惧症”,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星辰和洋流建立起最初的、脆弱的文化联系。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地中海东部青铜时代晚期“海上民族”的争议性解读,他们并非简单的掠夺者,而是环境压力下,大规模迁徙的海洋化社群。 第二部分:风暴之上的帝国——商业、宗教与制海权 中世纪和近代的海洋扩张,往往被简化为技术进步的线性描述。然而,《潮汐之痕》揭示了制海权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和经济驱动力。威尼斯、热那亚的财富如何建立在对地中海航道的垄断之上,以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大航海时代”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全球资源分配的格局。 本书详细剖析了不同文化对海洋的不同认知: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如何巧妙地利用季风系统,在印度洋建立起跨越数千英里的贸易网络,其复杂程度远超欧洲同时期的成就;而中国郑和下西洋的庞大规模与相对的内向性,则被放置在明朝廷的政治哲学和资源管理体系中进行重新评估。作者认为,每一次成功的远航,都是特定社会结构、政治意志和有限资源投入的完美“汇聚点”。 第三部分:隐藏的航道——失落的技术与未被记录的旅程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对“失落的知识”的探寻。我们习惯于将经纬度定位系统视为现代科学的必然产物,但《潮汐之痕》深入探讨了波利尼西亚群岛间,那些依靠洋流的微妙变化、特定鸟类的迁徙路径和波浪模式进行导航的非文字记录系统——“星象编织”。作者与当代波利尼西亚的知识守护者合作,重现了那些仅凭口述和感官经验完成的史诗级航行。 此外,书中还首次公开了一系列被历史尘封的航海图残片,这些碎片暗示了在哥伦布之前,某些北欧渔民群体可能已到达了北美更偏远的海岸线,并且留下了至今仍无法完全破解的标记。这些“未被主流承认”的航道,挑战了我们对“发现”这一概念的固有理解。 第四部分:钢铁的代价——工业化与海洋的创伤 工业革命带来了蒸汽船和电报,似乎彻底驯服了海洋。然而,这种驯服是有巨大代价的。《潮汐之痕》批判性地审视了工业时代的海洋活动,包括过度捕捞对生态系统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以及大规模的石油运输如何将地缘政治的冲突转移到深海之中。 书中对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的分析,不再是工程学的胜利,而是全球贸易链条对自然环境的残酷压缩。作者通过对比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海上冲突,揭示了当海洋成为纯粹的战略通道时,其承载的文化与生态意义如何被完全牺牲。 总结:未来的潮汐 在结尾部分,作者展望了深海采矿、无人潜航器和气候变化对全球洋流系统的影响。他提醒读者,人类对海洋的理解从未真正完成,每一次新的技术飞跃,都伴随着对海洋更深层次的误读和掠夺。我们正站在新一轮“海洋冲击”的门槛上,理解古代与近代航海文明的兴衰教训,或许是决定我们未来能否与海洋和谐共存的关键。 《潮汐之痕》是一部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海洋生物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宏大著作,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脚下这片覆盖了地球大部分面积的水域,认识到人类的每一次呼吸,都与那永不停歇的潮汐紧密相连。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麦克尼尔
William H. McNeill

  1947年于康乃尔大学博士毕业后,即任教于芝加哥大学,教职生涯长达四十年。麦克尼尔的史学着作产量丰富,目前翻译成繁体中文的作品有《世界史》、《威尼斯共和国的故事》、《欧洲历史的塑造》、与儿子劳勃・麦克尼尔(Robert McNeill)合着的作品《文明之网》,以及《瘟疫与人》。

  麦克尼尔向来擅长以分析眼光,细数宏大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他的《西方的兴起》曾荣获196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瘟疫与人》是麦克尼尔融合流行病学史与人类文明史的代表作,受这种新史观影响的着名作品,即有《枪砲、病菌与钢铁》。

  麦克尼尔于1996年获颁欧洲重要的奖项──伊拉斯谟奖(Erasmus Prize),以表彰他在世界史上的贡献;2009年荣获美国人文奖章。麦克尼尔于2016年7月8日逝世,享寿九十八岁。

审订者简介

陈建仁


  出生于香蕉王国的高雄县旗山镇,在家排行老七,个性爽朗、乐观,喜欢大自然。毕业于台湾大学动物系、公共卫生研究所硕士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研究所博士班,专攻人类遗传及遗传流行病学。曾任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流行病学研究所创所所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行政院卫生署署长、行政院国科会主委、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中华民国第14届副总统。曾获国科会杰出研究奖、教育部国家讲座、中央研究院院士、总统科学奖、世界科学院院士、行政院杰出科技贡献奖等。在国际着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六百余篇,着有《流行病学》、《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等书。

译者简介

杨玉龄

  辅仁大学生物系毕业。曾任《牛顿》杂志副总编辑、《天下》杂志资深文稿编辑。目前为自由撰稿人,专事科学书籍翻译、写作。

  着作《肝炎圣战》(与罗时成合着)荣获第一届吴大猷科普创作首奖金签奖、《台湾蛇毒传奇》(与罗时成合着)获行政院新闻局第二届小太阳奖。

  译作《生物圈的未来》获第二届吴大猷科普译作首奖金签奖、《消失的汤匙》获第六届吴大猷科普译作银签奖、《大自然的猎人》获第一届吴大猷科普译作佳作奖、《小提琴家的大姆指》获第七届吴大猷科普译作佳作奖、《雁鹅与劳伦兹》获中国大陆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三等奖。另着有《一代医人杜聪明》;译有《基因圣战》、《大脑开窍手册》、《幻觉》等数十册(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再版导读 宏观的疾病文明史 李尚仁
导读 古往今来话传染病史 陈建仁
 
缘起 史学家的漏网之鱼
第1章 狩猎族群的行踪
第2章 古文明世界的疾苦
第3章 欧亚疾病大镕炉
第4章 蒙古帝国打通路径
第5章 闯入美洲新世界 
第6章 近代医学大放异彩
 
附录 中国流行病史
作者志谢
名词注释

图书序言



  大约二十年前,为了撰写《西方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West)一书,我曾阅读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的这段历史,以充实相关的知识。众所周知,当时柯尔特斯(Hernando Cortez)只带了六百名不到的随从,就征服了拥有数百万人的阿兹特克帝国。这么一小撮人怎么可能战胜人口众多的帝国呢?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那些常见的解释似乎都不够充分。即使蒙提祖马(Montezuma)和他的伙伴在刚开始时,错把西班牙人视为天神,但没多久,他们就从经验中获得实情了。或许在第一回合交手时,马匹和火药令土着既惊且怕。然而,在武装冲突后,马匹的血肉之躯以及西班牙人所舞弄的原始枪炮,自然会暴露出它们的极限。当然,柯尔特斯有办法号召墨西哥境内多支印地安民族,合力对抗阿兹特克帝国,是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那些印地安盟邦要不是有理由认定柯尔特斯会赢,是不会选择站在西班牙人这一边的。

  事实上,这则奇特的墨西哥征服记,只是更大谜团中的一部分(随后不久,在南美洲又发生同样惊人的历史: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能够漂洋过海来到新大陆的西班牙人并不多,但是他们却能成功的把文化传播给为数极众的美洲印第安人。然而,单凭欧洲文明固有的魅力,以及西班牙人所精通的科技优势,似乎仍不足以解释,为何印地安人会如此大规模的叛离历史悠久的传统生活方式及信仰。

  譬如,为何墨西哥及祕鲁的古老宗教会消失得这般彻底?村民对于庇荫他们农田无数年代的神明和祭典,为何不再虔诚了?纵然在西方传教士的心目中,这是因为基督教的真理是如此明晰,因此根本无需解释为何能成功转变数百万印地安人的信仰;但来自传教士的宣教以及基督教本身的吸引力,似乎也不足以解释这一切。

  一窥疾病角色

  在柯尔特斯征服史的诸多解释中,有一项不经意的说法(我已记不得它的出处了),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则解答。在审慎思考这个答案以及它背后的涵义后,我的新假说变得愈来愈有可能,且愈来愈有分量了。因为,就在阿兹特克人把柯尔特斯及其手下逐出墨西哥城的那晚,天花传染病正在城中肆虐、蔓延。那位率队攻打西班牙人的阿兹特克将领也死于那场「悲伤之夜」(noche trista,这是后来西班牙人对这场疫病的称唿)。这场致命传染病酿成的瘫痪效应正足以解释,为何阿兹特克人当时并未乘胜追击溃败的西班牙人,反而让对手有时间、有机会喘息及重整,进而联合其他印地安族人来包围墨西哥城,赢得最后的胜利。

  再者,像这样「只杀死印地安人,而西班牙人却毫发无损的传染病」,在心理方面的暗示也很值得考量。这种差别的遭遇,当时只能用超自然力来解释,而在这场战争中,哪一方受天神的庇护也是无庸置疑的。在西班牙人信奉的神展示了卓越的神力之后,环绕着印地安神祇所建立的宗教、祭师与生活方式,再也无法维持下去。难怪,印地安人会如此温顺的接受基督教,向西班牙人俯首称臣。上帝显然偏袒西班牙人,而且此后每一场从欧洲(不久后又加上非洲)引进的传染病大暴发,都不断的重复这种教训。

  这类一面倒向侵犯印第安人的传染病,提供了门路,以理解西班牙人如何在军事及文化上,轻松的征服美洲。然而,这个假说立刻引发了其他问题:西班牙人是何时且如何获得这种染病经验,使他们能在新大陆无往不利?为何印第安人不具有能消灭西班牙人的地方疾病?只要试着回答这些问题,很快就会开始发现迄今仍被忽略的史学领域:即人类与传染病交锋的历史,以及每当旧有疾病的疆界被打破,使得新传染病入侵某个对它缺乏免疫力的民族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也提供了许多十六、十七世纪发生在美洲的类似事件纪录。本书的重点即在描绘这类致命接触的主轴。我的结论将令读者大吃一惊,因为在传统历史中备受冷落的事件,却占据我论点中的枢纽地位。主要原因在于,负责筛检人类在历史上存活纪录的学者,对于各种疾病模式可能产生的重大变化,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史学家忽略了传染病

  「从未遇过的传染病袭击人类族群时,会发生的惨剧」这类重大事件,欧洲历史确实记录了几桩。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可以算是最主要的代表,其次是十九世纪的霍乱大流行,后者破坏性虽然没有那么大,但却是比较近代且记载较完备的案例。然而,历史学家从来不把这些案例,视作重大传染病暴发这种大型事件,因为这类与新疾病惨烈交手的早期案例,被深深的埋藏在过去,那时的纪录残缺不全,使得事件的规模和意义都轻易的遭到后人忽略。

  在评鑑古代典籍时,史学家自然会受限于他们个人对传染病的体验。由于现代人已历经过各种疾病,对于许多熟悉的传染病,都练就出相当程度的免疫力,因此总能很快的镇压住一般的疫病流行;训练有素的史学家,生活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不由得会把疫病造成重大伤亡的所有论点,都当成夸大之辞。

  事实上,从前的史学家之所以没能适度看重这整个主题,基本原因是在于他们不了解「疾病在普遍具有罹病经验的族群中暴发流行」与「同样的疾病在缺乏免疫力的族群中蔓延」间的重大差别。史学家若预设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所有传染病的模式,都和欧洲地区的传染病模式大同小异,那么疫病流行自然就没什么好提的,因此,史学家也倾向採用随兴的方式,把这类资料轻描淡写过去,正如我在柯尔特斯的胜利中所阅读到的一样。

  于是,流行病史成为古文物研究者的领地,他们兴致勃勃的抄抄写写,记下一堆基本上没什么意义的数据,就只因为这些资料刚好就在手边。不过,还是有黑死病以及其他几个流行病例,都是在军营内突然暴发疫病,因而扭转了军情,有时甚至决定了战争的胜败。像这类插曲当然不可能遭人遗忘,但是它们所带有的不可预测性,却令史学家深感不自在。我们都希望人类历史的轨迹有理可循,而史学家为了迎合大众需求,通常也特别强调历史中可计算、可定义而且多半也能控制的因素。然而,当疫病在战时(或和平时期)成为决定历史的关键因子时,这份解析历史的努力恐怕徒劳无功。因此史学家总是低调处理这类重要的疫病事件。

  当然,有一些圈外人会扮演提出异议的角色,例如美国细菌学家靳塞(Hans Zinsser),蒐集了一堆足以说明疾病的确举足轻重的例子。因此,靳塞那本读来令人津津有味的着作《老鼠、蝨子与历史》(Rats, Lice and History)中,指出斑疹伤寒大流行,如何经常破坏国王与武士的锦囊妙计。

  但这类书籍并未尝试把疾病史摆进人类历史中更重大的场景。这类书籍和其他书籍一样,还是把偶尔暴发的疫病惨案,视为突发且无法预期的事件,这在本质上已超出史学诠释的范围,因此无法引起诠释历史的专业历史学者的兴趣。

  本书借由揭示各种疾病传播的模式如何影响远古与现代人类的历史,想把流行病史带入历史诠释的领域。我所做的诸多猜测及推论都仍在试探阶段。我提出的这些论点,还有待精通各种难懂语言的专家,细心审视经典古籍,来加以确认或是纠正。像这类的学院派研究工作,往往需要写成论文,做为「箭靶」,看是否经得起考验。我提出的想法和猜测,应该合乎上述的要求,同时还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关心人类历史诸多旧观念之间所存在的重要鸿沟。

  除了我必须提出的细节内容外,想必大家都会认同「进一步了解人类社群在自然平衡中不断变迁的地位」,应该成为我们解析历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没有人能怀疑,传染病在过去及现在都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寄生」无所不在

  在开始说故事之前,有几项关于寄生、疾病、瘟疫的论点以及相关的观念,或许有助于避免让读者弄混。

  对于所有生物而言,疾病和寄生现象都是无所不在的。某生物从另一方生物身上成功取得食物,对后者(宿主来说),等于一场恶性感染或疾病。所有动物都依靠其他生物为食物来源,人类也不例外。觅食问题以及人类社群在觅食上的各种招式,充斥在经济史中。反倒是「避免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少见,大体是因为人类早在相当远古的时代,就已经不畏惧大型掠食者,例如狮子或野狼。话虽如此,我们或许还是可以把大部分人类的生命,视为一场介于「病菌的微寄生」以及「大型天敌的巨寄生」之间的危险平衡;而所谓的大型天敌,主要是其他的人类。

  微寄生物(microparasite)指的是微小的寄生物(病毒、细菌或是多细胞生物),它们能在人体组织中,找到维生所需的食物来源。有些微寄生物会引发急性疾病,结果不是很快的把宿主杀死,就是在宿主体内引发免疫反应,让自己被宿主杀死。偶尔这类致病的生物不知怎的,进入特殊宿主的体内,使宿主成为带原者,有能力感染其他人,自己却不生病;另外还有一些微寄生物,有办法和它们的人类宿主,达成比较稳定的平衡关系。这类感染无疑也会吸走宿主体内的部分能量,但是它们的存在并不会妨碍宿主的正常功能。
巨寄生物(macroparasite)也展现出类似的多样性。有些会立即致命,例如,当狮子、野狼在吃人或是吃其他动物时,势必会令宿主立即丧命;有些巨寄生物则容许宿主无限期(indefinitely)的存活。

  早在远古时代,从事狩猎的人类,其技巧和威力便已超越了他们的动物天敌。人类于是窜上了食物链的顶端,从此不再那么容易被大型掠食动物吞噬。然而从那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互相残杀」几乎是两相邻部落的互动特色。这使得成功的人类狩猎者,真正跃上和狮群、狼群同等级的地位。

  接着,当生产食物成为某些人类社群的生活方式后,另一种新版本的巨寄生方式也跟着出现。征服者可以从生产者手中取走食物,供自己消耗,因此对于生产者而言,征服者便成为另一种型态的寄生物了。尤其是在土地富饶的地区,甚至证明了人类社会可以发展出相当稳定的巨寄生模式。

摘自 缘起〈史学家的漏网之鱼〉

再版导读

宏观的疾病文明史
李尚仁


  长年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加拿大裔历史学者麦克尼尔 (William H. McNeill),于2016年7月8日以九十八岁高龄逝世。他的经典名着《瘟疫与人》中译本在同一年度再版,可说是台湾对这位重要历史学者极佳的致敬与纪念。麦克尼尔被视为是目前十分热门的「世界史」(world history)研究领域的先驱,成名作是出版于1963年的《西方的兴起》,该书的主标题或许会让人以为麦克尼尔谈的是「西方」的历史,其实他讨论的是数千年来人类各种文明的互动,以及西方如何于短短五百年间在此过程中兴起。麦克尼尔另一本世界史名着是1982年出版的《权力的追求》(The Pursuit of Power),讨论军事与科技如何影响权力关系与人类社会。

  《瘟疫与人》的内容更广泛、企图心也更大。表面看来该书探讨的是疾病史,而此类研究早已有之,毕竟传染病的暴发常会对历史有重大影响。例如斑疹伤寒对远征俄国的拿破崙大军造成巨大伤害,或是中世纪晚期的瘟疫对欧洲封建制度的冲击。然而,《瘟疫与人》处理的范围远超过个别事件、疫情与疾病,而企图讨论史前时期直到现代疾病如何影响人类的历史。

  简洁原理看疾病史

  尽管涉及的范围庞大,《瘟疫与人》的基本解释原理却相当简单,它建立于简单的免疫学与疾病地理学观念。简而言之,人群接触到来自不同环境的新病原时,常会因为缺乏免疫力而导致严重疫情与大量死亡。这种接触可能是因为人群迁徙到新的环境,也可能是外来的人群或病媒将新的病原引入。接触过微生物而仍存活者,则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当病原与免疫力达成平衡后,该疾病往往成为当地的风土病,尤其是儿童疾病,其杀伤力大减。

  温暖潮湿的热带森林,致病微生物种类多于寒冷干燥的温带地区;拥挤城市的传染病多于地广人稀的乡间;农业耕作和畜牧也会带来更多的传染病。除了病菌这类微型寄生物之外,人们还常常面临榨取其劳动果实的巨型寄生物,像是统治者、征服者与殖民者等等。本书从这些基本原理出发,来探讨生态、疾病与人类历史的关系;从史前时代到现在的人类历史,就是微型寄生物、巨型寄生物以及被寄生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与结果。

  《瘟疫与人》是生态史与环境史的重要经典,但它不是唯一的先驱。麦克尼尔自承在写作《西方的兴起》时,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为何为数甚少的西班牙冒险家,能够击败印加与阿兹特克等大帝国,进而征服美洲?许多证据显示,其实是美洲原住民对西班牙人带来的传染病缺乏免疫力,遭到疫情严重打击,而让野心家有机可乘。麦克尼尔并不是头一个研究此一课题的学者,美国历史学家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 Jr.)稍早在1972年出版的《哥伦布大交换》,就是探讨此一主题的生态史名着。

  但《瘟疫与人》更进一步,试图以生态因素解释许多看似难解的历史现象,像是玄奥的宗教教义。例如,相对于中国入世的儒教,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之所以教导人弃绝尘世,是由于印度温暖的环境具有更多的传染病,致使生产力低的人民在应付国家的税赋之后,资源所剩无几,因此发展出贬低物质世界的宗教。他还推测印度种姓制度的产生,是因为北方征服者为避免染上南方部落民族身上的寄生虫病,所发展出的接触禁忌。有趣的是,麦克尼尔在书中也否定过去疾病史常有的看法,像是梅毒是哥伦布的船队从新大陆带到欧洲的说法。

  学界多方检视

  《瘟疫与人》一出版就广受好评,学界大多赞赏其宏观视野与大胆综述所带来的启发。然而,如此充满惊人之论的着作必然会引起批评,尤其是史料的使用与推论必遭到严格检视。具有医师资格,也专研疾病史与疾病地理学的着名医学史学者艾克纳希特(Erwin Ackerknecht, 1906-1988),就称《瘟疫与人》为「科幻小说」。英国医学史学者阿诺(David Arnold)1996年出版的《自然的问题》(The Problem of Nature)一书就宣称,麦克尼尔对于黑死病与蒙古帝国扩张之间的解释,具有高度臆测性质。阿诺提出许多的质疑,例如鼠疫真的是起源于中国云南?会不会在十四世纪时中亚的老鼠就已经带有鼠疫桿菌了?鼠疫真的是借助蒙古大军传播的吗?会不会是气候变迁导致带菌的老鼠从原栖地出走,而使得人类与牠们接触的机会大为增加?

  此外,中国史籍关于疫病的记载大多十分简略,在1330年代与1340年代大量发生的疫病,真的是鼠疫?还是其他传染病?这种对于将现代医学知识套用于过去史料的批评,在1990年代的医学史学界达到高峰。学者怀疑能否透过史料记载,对过去的疾病进行「回顾诊断」,毕竟古代人对疾病的认知与描述和现代医学大不相同,而古代医者所信奉的体液说等医学理论,也和现代细菌学大异其趣。除非有好的遗体标本,否则今天的学者也没办法对古代病人做细菌学检验,怎能光凭文字记载就断定当时的人罹患的是何种疾病,甚至进而做出各种令人啧啧称奇的历史推论?

  历史经典瑕不掩瑜

  不过,正如任教于牛津大学的着名医学史学者哈里森(Mark Harrison)所指出,学者如果採取这样彻底的怀疑态度,认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所描述记载的疾病,绝对无法对应到今天的疾病分类,那么就不可能进行任何长时段、大地理范围的疾病史研究,更遑论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

  换句话说,要不要做回溯诊断以及进行疾病生态史的推论,需要看探讨的是何种议题而定。如果学者追问的是社会文化与医学理论,如何影响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那当然不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来做回溯诊断。但如果要宏观了解生态、经济与长时程历史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透过现代科学知识来揣摩当时的疾病种类,仍旧是无可避免的。在《疾病与现代世界》(Disease and the Modern World)这本书中,哈里森强调执着于这样的争论是没有益处的,疾病史的研究应该要「百花齐放」。

  《瘟疫与人》这样的经典,影响力有时会出现在出乎意料的地方。法国学者拉图(Bruno Latour)往往被视为是对科学与科技有着激进看法的前卫思想家,他有时也被某些人批评为极端相对主义者。然而,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书中,将微生物与人类帝国比喻为微型寄生物与巨型寄生物,以吞食消化来比喻族群与文明的征服、消长乃至灭绝,此种看法成为拉图的《巴斯德的实验室》一书的灵感来源之一,不只多次加以引用,而且还大为赞赏。

  麦克尼尔以同样的视野看待微型寄生物与巨型寄生物,正符合拉图将人类与非人类(微生物、动植物、机械甚至整个地球)都当成网络中的行动者的理论观点。强调科学推论的环境决定论与前卫的相对主义建构论,在此出现奇特的交会,这也许就是麦克尼尔的史学想像,展现于《瘟疫与人》的奇特魅力。

  家学渊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麦克尼尔一家祖孙三代都是历史学者。他的父亲约翰・麦克尼尔(John McNeill)是长老会牧师,也是研究基督教史的学者。他的儿子约翰・劳勃・麦克尼尔(John Robert McNeill)是目前仍很活跃的杰出历史学者,和乃父一样专攻世界史与环境史,着有《太阳底下的新鲜事》,更和父亲合写了《文明之网》。这两本书在台湾都已有中译本出版。劳勃・麦克尼尔在史学上克绍箕裘,甚至在父亲成名的疾病环境史研究领域也发光发热,他在2010年出版的《蚊子帝国》(Mosquito Empires),探讨欧洲殖民加勒比海区域以来,黄热病与疟疾等病媒蚊传播的热带疾病,以及该区域频繁发生的战事,如何塑造此地的历史。此书出版以来获得学界极大的好评,赞誉不断。《蚊子帝国》的卓越成就,或许正说明了《瘟疫与人》所开拓的研究途径,在更细腻的分析方式下,仍可带来丰硕的史学成果。

(本文作者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

图书试读

古籍中少不了瘟神
 
然而,文字证据还是能清楚的证明,流行性疾病的确曾在古代中东地区出现过。在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Epic of Gilgamesh)所提及的灾难中,曾把河水氾滥描述为「瘟疫之神造访」,另一本年代相仿的埃及古籍(西元前2000年),也曾把对法老王的敬畏,拿来和某个瘟疫年时对疾病之神的敬畏相提并论。
 
在中国也一样,根据最古老的可辨识文字(约西元前十三世纪)中,显露出当时的人们对传染性流行病已相当熟悉。古代河南安阳的统治者曾经问道:「今年是否为疾年,又有几许人丧命?」于是,他的卜卦专家便把这个问题,以现代学者能读懂的文字型式,记录在羊的肩胛骨上,以便在祭典时,向神明寻求答案。《圣经》的文字记载,虽然年代要晚了许多,但是其中可能保存了可追溯到差不多同个时期的口传历史。因此,在〈出埃及记〉中所描述的埃及疫病,可能真的有历史根据。其中曾经提到,摩西为埃及招来的疫病是「在人身上和牲畜身上成了起泡的疮」,不只如此,单单一个晚上,某种致命的灾难降临埃及的长子、长女,使得「无一家不死一个人的」。
 
我们也可以把上帝惩罚非利士人(Philistines)扣押约柜、上帝对大卫罪孽的惩罚(若《圣经》所言属实,即把一百三十万名以色列、犹太壮丁中的八万人杀死),又或者耶和华使者造访,一夜之间「在亚述营中杀了十八万五千人」〔迫使亚述王辛那赫里布(Sennacherib)自犹太撤军,没能拿下耶路撒冷城〕等等事件,视为流行病的造访。
 
根据这些章节,这群旧约《圣经》的作者,在西元前1000年到西元前500年间,把这些文章写成当时的格式时,就已经相当了解突然暴发致命疾病的可能性,而且还把这类流行病解释为上帝的惩罚。现代译者都习惯用「plague」这个字来形容大规模的传染疫病,因为欧洲持续受到这股致命威力的疾病侵扰,直到十八世纪才定出淋巴腺鼠疫(bubonic plague,即黑死病)这个名词。不过,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假设古代那些流行病,也是淋巴腺鼠疫的大暴发。任何一种熟悉的文明性传染病,不论是经由唿吸道传染(如麻疹、天花或感冒),或是经由消化道(如霍乱和痢疾),都可能造成《圣经》里那种突然暴发的大规模死亡。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海量的历史信息,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视历史的视角。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从微观的人物故事切入,然后将其放大,展现出宏观的历史进程。我常常被书中某些生动的人物刻画所打动,他们可能是普通百姓,也可能是当时的权力者,但他们都在历史的洪流中,为了生存而努力。而且,作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显然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考证,但他在写作时,却能将这些严谨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解释的对比。比如,有些文化将其归咎于神灵的惩罚,有些则试图从自然界寻找原因。这些不同的解读,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水平,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这本书让我觉得,历史的进程并非是单线发展的,而是充满了偶然、变数和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又上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我早就耳闻很久了,一直想找时间好好翻阅一下。最近终于如愿以偿,一口气读了好几个章节,简直欲罢不能。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像一位资深的说书人,将那些发生在过去、看似遥远的瘟疫故事,讲得生动形象,仿佛就在我们身边一样。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瘟疫是如何影响当地社会结构、政治格局甚至是人们思维方式的细致描绘。举个例子,书中关于黑死病在欧洲肆虐的那部分,我能感受到那种绝望、恐慌,但同时也看到了社会阶层的松动、宗教观念的动摇,以及最终催生出一些我们今天依然能看到的社会变革的影子。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而且,作者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但他的笔触又很有分寸,不会让人感到过度压抑,反而能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在面对巨大灾难时的脆弱与坚韧。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更是关于人类文明如何被挑战、被重塑的过程。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写作手法相当独特,而且我个人非常欣赏。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历史教科书,一股脑儿地把事实堆砌给你。相反,作者巧妙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融为一体。他会深入浅出地解释一些关于病原体、传播途径的科学知识,但又不至于让你感到头晕脑胀,反而觉得这些知识是理解事件的关键。更重要的是,他会非常擅长捕捉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我读到某个章节时,仿佛能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在瘟疫面前是如何挣扎求生,如何互相帮助,又或者如何在恐惧中变得冷漠。这种“代入感”非常强,让我对历史人物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另外,书中对于不同文化如何应对瘟疫的对比也非常有趣。比如,东方和西方的传统医学在处理类似症状时,会有怎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反映了怎样的文化基因,都让我大开眼界。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人类与传染病的关系,我从中获得的远不止历史知识,还有对人性、对社会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深刻体悟。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跨越时空的普遍性。读到书中关于古罗马时期某个传染病如何导致社会动荡的描述,再读到关于近代某个亚洲国家遭受疫情影响的案例,我能清晰地看到,尽管时代背景、科技水平、医疗手段千差万别,但人类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疾病时,所产生的恐慌、猜疑、社会秩序的动摇,以及最终的应对方式,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者巧妙地将这些零散的历史片段整合成一个宏大的叙事,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传染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文化问题。他对于不同社会群体在疫情中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进一步加剧或缓解危机,都有着非常精辟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群体免疫”的历史演变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博弈的探讨印象深刻。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留下过印记,而理解过去,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沉闷的学术专著。毕竟“瘟疫”和“历史”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总给人一种严肃、压抑的感觉。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带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即使在描写那些最黑暗的时期,也能找到一丝人性的光辉或者荒谬。我特别欣赏他对细节的把握,比如某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甚至是他们的迷信和信仰,都与瘟疫的传播和影响息息相关。他能把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读到关于某些小型局部瘟疫的章节时,感觉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纪录片,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而且,作者在分析问题的时候,非常有条理,逻辑清晰,不会让人觉得云里雾里。他会从多个角度去探讨瘟疫的成因、发展以及后果,让我对很多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我来说,这是一本“有温度”的历史书,它让我看到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与看不见的敌人搏斗,又是如何在绝境中展现出非凡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