鱻鱼の味:到南方澳吃鱼、买鱼、认识鱼

鱻鱼の味:到南方澳吃鱼、买鱼、认识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渔业
  • 南方澳
  • 海鲜
  • 美食
  • 旅行
  • 台湾
  • 鱼类
  • 文化
  • 生活
  • 纪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结合鱼知识及地方美食的百鱼图鑑。
台湾沿海90%的鱼都在这里,除了风景、风味,更有风情。

  鱼※渔人※渔村生活※鱼艺术
  从眼睛到舌尖,品味南方澳的时鲜滋味。


  喜欢海洋,我的童年就受惑于屏东小琉球的内太空和美丽的珊瑚礁以及色彩缤纷的热带鱼,中学时期,拥有了一支伸入海洋的钓竿,让我借由长长的鱼线寻得无限希望,收起钓竿转而拿起相机,搭渔船出海,拍摄捕鱼作业有时像海上渔工,跟着老师出海调查纪录,有时也像是志工。

  喜欢海洋像乱流般的这股傻劲,因缘际会把我推向即将百年的渔港-南方澳,也因此有了《鱻鱼の味》,书中主舞台南方澳,是我喜欢海洋45年的出口,这本书里的鱼图鑑,我把每一尾得来不易的鱼摆的美美,这让我感觉自己好像鱼的送行者,当拍到美丽稀有的鱼时,高兴中总也些许感伤,出海时拍摄渔业丰收,替船长高兴总也担心海洋生态的失衡,在寻找海洋台湾的特色文化中,我喜欢港边职人和鱼艺术家,我认为这是透过海洋的另一种「看见台湾」。

  《鱻鱼の味》我的第一本书,不只是海鲜、鱼味,小故事,这本书也是我的海海人生,也载入许多海洋台湾的第一个纪录,多年的努力,希望你会喜欢。
 
浪花与乡愁:一册关于海洋生活与传统工艺的沉浸式田野调查 著者: 渔民口述史研究组 出版社: 海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饮食指南,也不是聚焦于某个特定渔港的旅游手册,而是一部扎根于台湾东海岸历史脉络与海洋文化深处的田野调查报告。它以“渔业的生命周期与知识传承”为核心,通过对苏澳、花莲及台东沿岸多个世代渔民的深度访谈和长期观察,系统梳理了台湾东部海洋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保留的古老技艺,以及海洋资源枯竭背景下的生存智慧。全书分为四大部分,详尽剖析了从渔船建造、渔法更迭到海产市场运作的复杂生态链。 --- 第一部分:盐渍时光——东海岸渔船的建造与演变 本部分聚焦于渔具与载体的物质文化。我们摒弃了对鱼类种类的简单罗列,转而深入探讨支撑渔业活动的“船”与“网”的工艺学。 1. 从木料到玻璃纤维:船体记忆的变迁 传统上,东海岸的渔船多采用就地取材的硬木结构,其建造过程是一门口传心授的技艺。本书详细记录了“船匠”这一角色的衰落与重塑。我们采集了数位老船匠的手稿笔记和口述,还原了他们依靠经验判断木材的纹理、曲度以及如何进行榫卯连接的全过程。书中配有大量手绘草图,展示了早期船只的龙骨布局、舱室分隔以及独特的船头造型,这些造型往往与当地的信仰和航行环境紧密相关(例如,为抵御东北季风的特定上扬角度)。 随后,本书追踪了玻璃纤维(FRP)船体大规模取代木船的历程。这不仅仅是材料的替换,更是一次生产模式的工业化。我们分析了这种转变对渔民群体结构的影响——传统船匠失业,取而代之的是依赖标准化模具和外部工厂的采购链。 2. 渔网的编织艺术与生态伦理 渔网的种类繁多,但本书的重点在于“渔网的知识产权”。不同的网眼大小、张力结构,对应着不同的捕捞目标和生态考量。我们记录了“织网师”(多为渔民的配偶或年长女性)如何根据季节洄游的鱼群习性,手工修补或定制渔网。书中详细解析了“刺网”与“流刺网”的结构差异,并探讨了在特定海域使用不同网具所隐含的区域性生态平衡观念。我们收录了当地渔民对于“不该捕捞的鱼”(如受保护的幼鱼或特定洄游期的成鱼)所持有的“不成文法”,这是比政府法规更早存在的自我约束机制。 --- 第二部分:洋流的密码——古老渔法的科学重构与现代困境 本章深入探讨了东海岸渔民对海洋环境的精细观察能力,以及这些传统知识在当代环境科学框架下的价值。 1. 天文、气象与海洋生物的关联 本书摒弃了对“迷信”或“传说”的简单描述,而是将传统渔民的预测方法置于海洋学背景下进行交叉验证。例如,渔民对于“风向变化导致的表层水温微调”的敏感度,如何预示特定底层鱼群的出现。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观察特定海鸟的飞行路径、特定藻类的生长状态,来推断适宜的下网点。书中收录了数张手绘的“潮汐与月相对应表”,展示了他们对潮汐节律的深刻理解。 2. 渔法的演变与捕捞效率的悖论 我们对比了传统的延绳钓、陷阱捕捞与现代化的深海底拖网捕捞。核心议题在于“捕捞努力量”(Fishing Effort)的量化。传统渔法往往追求精准的单次捕捞,而现代技术虽然提高了效率,却引发了资源衰退的恶性循环。本书通过对特定海域过去二十年捕获量数据的分析,直观展示了高效率捕捞对渔业生态系统的长期负面影响。我们记录了老一辈渔民对于新式声纳设备的复杂情感:既依赖其带来的便利,又深感其对传统技艺的取代和对海洋的“粗暴侦测”。 --- 第三部分:从港口到餐桌的逻辑——海产流通体系的社会学考察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视角从渔场转向陆地,分析了海产品在地方经济中的流通机制,以及“新鲜度”这一概念在不同市场中的价值重构。 1. 鱼市的权力结构与定价权 我们走访了数个重要的卸鱼码头与早市,解构了海产交易背后的社会网络。谁拥有“优先竞标权”?地方的“鱼行会”或合作社在定价中扮演了何种角色?本书揭示了在大型连锁超市和远洋贸易介入之前,地方渔村如何通过严格的社区内部协议来分配捕获物和控制价格波动。书中特别关注了“滞销鱼”的处理机制——在没有外部需求时,地方社区如何通过即时加工或社区共享来消化剩余渔获,以维持生态循环与社会稳定。 2. “新鲜度”的文化定义:即时消费与长期保存的对立 本书探讨了“刚捕捞上岸”的概念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含义。对于外地游客而言,新鲜度可能意味着“一小时内烹饪”;而对于渔民家庭而言,新鲜度则是一个更长的光谱,包括了腌渍、日晒和低温冷藏技术。我们详细描述了传统的海产品“初级加工技术”,如用粗盐制作的特定鱼干,这种加工方式不仅是为了延长保质期,更是为了赋予食材新的风味层次,使其能够适应内陆地区的口味需求。 --- 第四部分:海的记忆——社区认同与知识的代际传递 最后一部分关注海洋文化的人文层面,探讨渔业衰退对社区身份认同的影响。 1. 渔村的“空间叙事” 本书考察了渔港周边的建筑形态——晾晒场、修补棚、神龛的位置——如何构筑了渔民的集体记忆和日常生活的地理指引。我们分析了特定节庆(如祭江、船只进港仪式)的变迁,以及这些仪式如何从实际的航行安全需求,逐步转变为文化遗产的“再表演”。书中特别收录了对渔村中非捕捞群体的采访,如渔网修补匠的妻子、负责清理渔船的工人,她们是支撑渔业日常运转却常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幕后英雄”。 2. “不捕鱼的下一代”:知识的断裂与重塑 随着年轻人选择离开渔业,本书探讨了海洋知识如何面临断裂。我们追踪了数个家庭,观察父母辈的“捕鱼技术”与下一代“海洋管理知识”之间的鸿沟。本书没有简单地呼吁回归传统,而是探讨了在可持续渔业和海洋生态保育的新背景下,这些古老的观察方法应如何与现代海洋科学相结合,以构建一套新的、能够适应未来挑战的海洋生存法则。这是一种关于“人与海的关系”的重新协商。 --- 本书特点: 田野驱动: 资料来源于长达五年的实地民族志考察,拒绝二手资料的堆砌。 工艺还原: 大量图解和口述记录,还原了传统制造与捕捞技艺的复杂性。 社会生态视角: 将渔业视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来考察,而非孤立的经济活动。 语言朴实深刻: 采用贴近受访者口吻的叙述方式,充满历史的厚重感与对海洋的敬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文集


  台湾屏东人
  辅大夜大传系毕业

  经历:
  1.福隆制作:综艺节目企划、编剧。
  2.汉光文化:图书出版、多媒体制作。
  3.高远文化:图书出版、多媒体制作、展场规划。
  4.相关海洋作品
  2003/渔业署─府前广场渔业主题馆─整馆规划、活动执行
  2003/渔业署─鲸鲨保育纪录片企划制作
  2004/国立台湾博物馆─鲸豚特展
  2005/基隆市政府─第一届基隆锁管季活动规划执行
  2010/特生中心─「鳗鳗长路」鳗鲡的一生鳗鱼生态展
  2010/交通部观光局东部海岸国家风景区管理处东鲸学堂执行
  2012/渔业署-世界海洋日活动
  2012/中华白海豚特展影像•艺像
  2014/花莲海洋公园-鲸豚教育馆
  2015/水蓝之舞•台湾艺鱼特展
 

图书目录

推荐序
邵广昭
陈春生
自序

壹、渔人的搏斗
海中鱼如何到餐桌上?
忘掉杀鱼这件事吧!
逛鱼市,找新鲜

贰、从鲭开始认识南方澳鱼世界
鲭鱼故乡—南方澳
鲭鱼可以鲜食吗?

参、天天都有新鲜事
鲭科
鲔鱼
黑鲔鱼(黑瓮串)
黄鳍鲔(串仔)

正鲣(鲲)
齿䲠(烟仔虎)
巴鲣(三点仔、花烟虎)

康氏马加䲠(马加)
旗鱼
立翅旗鱼(白肉旗鱼)
旗鱼文化之旅
鲨鱼
锯峰齿鲨(水鲨)
鬼头刀
鰺科
日本竹筴鱼(竹筴鱼)
杜氏鰤(红甘)
五条鰤(青甘)
红鱼
日本马头鱼(马头)
黄锄齿鲷(赤鯮)
红目大眼鲷(大目鲢)
赤鯥(红喉)
长尾滨鲷(长尾鸟)
蓝猪齿鱼(石老)
狐鲷(四齿仔)
鲉石

白带鱼
黄鸡鱼
刺鲳
金梭
须鲷
单角革单棘鲀(剥皮鱼)鮟鱇小鳞瓜子鱲(黑毛)
星斑臭肚鱼(臭肚)

锦绣龙虾(龙虾)
红斑后海螯虾(角虾、小龙虾)
隆嵴管鞭虾(甜虾)
珍珠虾
长脚斗士赤虾(小虾)


肆、南方澳美食地图
港边小吃
在地味

伍、南方澳小旅行
赏海景
拜妈祖
看文化

陆、南方澳鱼话鱼画
刘生根陈武夫
陈雪芬萧士尧
潘佑升

柒、人情故事照片说
鱼货冰鲜师—李昌池
拍卖师—林永木
黑鲔解鱼师—陈连发
鲨鱼肚处理师—李明来
旗鱼捆绑师—庄松平
鱼头分解师—庄美玉
戽斗船长—李源漳
承销人—萧芳铭
守着南方澳巾着网—邱庭标
渔业生力军—罗庆忠

捌、苏澳地区的渔业记事
鲨鱼岛国
台湾鲨鱼全利用
鲸鲨保育在台湾
出海有这么难吗?
观察鲸豚干扰渔获
季节鱼
小笔记

玖、鱻鱼の味我想说的是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南方澳是魅力渔港也是渔业教室


  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多年的好友文集兄的这本《鱻鱼の味》写序。我认识他至少已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时间,当时他正在为省渔业局作文宣或是月历,有找我来帮忙鑑定一些鱼种的名称。记得那时候我就对他的创意、美编、摄影及对作品的严格要求,印象非常深刻。后来我们又常在一些和海洋保育相关的民间团体,如自然生态摄影学会、中华鲸豚协会、珊瑚礁学会等的活动中经常见面。他也常送我一些他多样化的新作品供我参考,更让我觉得他是位才华洋溢,热爱海洋的行动派艺术家、摄影师及专业的企划。他在二○一五年在长荣海事博物馆所策划展出的「水蓝之舞—海洋台湾艺鱼特展」更是令人惊艳,他能够认识许多民间的能人异士,并集结展出他们的精彩作品,真是不简单。

  台湾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鱼源的枯竭仍然是大家不太了解,或不愿去面对的另一个真相。永续发展中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是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但「海洋保护区」的措施,但却因无法有效地管理而难以发挥功效。海洋保育的教育宣导工作,过去多年来,多半还是靠民间团体或少数学者或保育人土在努力推动。《台湾的海鲜指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五年前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开始大力推动,希望能从消费者自己本身的改变来作起。把过去只懂得享受海鲜美味而不知道会破坏海洋生态的不当「海鲜文化」,逐渐转变为真正有内涵,也可以让资源能永续利用的「海洋文化」。这也符合了近年来日本在倡导以人为营造方式来永续经营的里山和里海的倡议。二○一五年,立法院虽然已通过在「海洋委员会」下新增加一个「海洋保育署」,但如果不能够争取到足够的编制人员及经费,则其功能仍然会十分有限。

  台湾的许多渔村因为渔获的减少,正纷纷转型为以观光休闲为主的渔业。这也是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不得不去推动「渔村转型」或「渔村再造」的原因。但如何能成功地把过去只鼓励大家买鱼、吃鱼,而不管物种是否会灭绝的一些「假日鱼市」或是举办「鱼季」或「鱼祭」的活动,能转变成以欣赏渔村风情、体验当地的海岸生态特色或传统的家计型渔业,让渔村能够继续维持经济发展,才是目前最应该积极努力的方向。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要有人能够蒐集每个不同渔村的文史资料,予以深入报导,并能说服当地的社区居民能配合转型才能成功。这本《鱻鱼の味》的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因为以「鲭鱼的故乡」为名的南方澳,曾几何时,也因为资源的衰退、体型的变小,而在二○一三年政府不得不祭出限渔的措施,南方澳也正面临需转型为生态及文化深度旅游的压力。《鱻鱼の味》这本书正符合需求,完整地介绍了南方澳的人、事、时、地、物;从介绍南方澳的三个主要的鱼市场开始,再介绍到当地的具特色鱼种、捕鱼的渔具渔法、鱼货拍卖、处理和产销的过程,到介绍海产店的着名海产及美食,寻找在地的艺术和文化、拜访各种不同的鱼达人、以及值得顺道一游的私房景点或名胜古蹟等等,真可说是一本全方位的精彩好书。读完此书后,相信您一定会迫不及待,希望能很快再度造访这个位在台湾东北部,历史悠久,属于台湾三大渔港之一的南方澳,会对这个魅力渔港有着全然不同的认识及感受。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兼执行长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讲座教授
邵广昭谨识

推荐序二

发现南方澳.渔业博物馆


  认识林文集超过十年,知道他常跑南方澳,记录渔乡风情,找鱼拍照,南方澳经济鱼种从表层的洄游鱼类,如鲭、鰺、鲣、鲔、䲠、旗鱼以及中底层的黄鸡、鲷鱼、马头、红喉、石斑、石老、龙虾、花枝……等,丰富多样的水产,就像是一本台湾活的水产图鑑也是渔业博物馆。

  民国九十九年他把在南方澳蒐集、拍摄的鱼图,建国百年,他出版台湾百鱼图,海报里头的鱼大部分来自南宁鱼市场的「现流仔」,新鲜看得见,所以台湾海鲜餐厅张贴的月历几乎都是他的作品,饕客想知道鲜鱼的名字和长相,几乎贴在墙上的月历都能看到。

  一般民众习惯称唿的南方澳渔港,其实有三个鱼市场,其中南宁鱼市场小而美,主要贩售以延绳钓、一支钓、曳绳钓、定置网、刺网和底拖渔船捕获的现流仔,鱼种新鲜多元,周边餐厅、小吃林立,吸引许多饕客、游客前来抢鲜,南宁鱼市场是许多海鲜创意料理主厨必争之地,每当中午十二点过后,各式渔船陆续进港,每每船未靠岸,就会上演先下手为强的抢鱼大战。毕竟再厉害的料理长,可以无菜单料理,但可不能没有新鲜的鱼。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南方澳周边的海鲜餐厅近水楼台,厨房直通渔港,除了新鲜、正时,家家都有自己的私房料理和对鱼的解析,能满足嘴刁的渔船船长,当然也是饕客的最爱。在南方澳吃鱼,除了在地特色食材,比起城市这里的料理,少了摆盘装饰的精致,多一分粗犷豪迈和新鲜,动筷子前还可以知道餐桌上鱼的名字,渔民用什么方式捕获,这就是日本奉行已久的食鱼之味,也是南方澳独有的特色。

  一○一年九月二十五日林总监,陪我走一趟钓鱼台,期间历经千辛万苦,全程纪录南方澳渔民「要生存.护渔权」的抗议行动,一○五年他将南方澳的鱼、渔人、渔村的纪录,出版这本《鱻鱼の味》,十年修得同船渡,有此缘份,一起为南方澳努力,乐而为序。
 
苏澳区渔会理事长
陈春生

自序

为什么写鱻鱼の味?


  谈到鱼市场,台湾人想得到并且最熟知的应该是东京「筑地」鱼市场,他是全日本最大、历史悠久的鱼市场,台湾除了一般观光旅游杂志经常介绍,我认为二○○三年日本漫画书《筑地鱼河岸三代目》在台湾发行中文版是主要推手。

  我从第一集开始,就被两位作者(原作/九和一人、漫画/桥本光男)渊博的鱼学与食鱼文化吸引、沉迷而无法自拔,连载的《筑地鱼河岸三代目》成为我固定蒐藏的漫画书之一,怕有漏网之鱼遗珠之憾,我在纪伊国书屋预约订购,只要中文书出版,能立即拥有并且先睹为快《筑地鱼河岸三代目》漫画书,一直持续出版至二○一五年,十二年来共计出版四十二集,在六月收到完结篇,虽知无不散宴席,仍感到怅然若失。

  二○○五年我开始拍摄台湾鱼图鑑月历,一开始就近到基隆崁仔顶鱼市场,半夜两点冲去找鱼,崁仔顶为消费性鱼市场,大部分为餐桌经济性鱼种,听过很多研究鱼的朋友经常跑渔港找鱼,为蒐集更多鱼种,留下牠们美丽的身影,我狂跑南方澳,对比日本漫画里介绍的鱼种大部分在南方澳都能看见,而且更为鲜明,举例来说漫画第一集中提到正鲣,书里画的只是黑白线条,在南方澳看到的正鲣大多为现流仔,腹部黑白条纹中泛着金属色蓝光,圆圆胖胖的身体就像他的俗名—炸弹鱼。

  南方澳因为渔业资源丰富,渔具渔法多元,渔民捕鱼技术高超,这里有些鱼种连漫画里都没有介绍,一开始目标单纯追鱼、拍鱼,但是受不了漫画主角天天吃鱼的引诱,我开始着手了解南方澳食鱼特色、在地小吃,偶尔拍照后的鱼也自己简单料理,其滋味真的是如同渔民常说的一句话:「鱼只要新鲜就好吃。」拍了鱼、吃了鱼,当然也认识在南方澳讨海讨生活的一群人,既然要着手记录南方澳,人是在地最美的风景,当然不能漏掉,于是鱻鱼の味这本书的轮廓就清楚了,鱼、渔人、渔村生活,最后加入的是鱼艺术,二○一五年四月我邀请国内外三十位鱼艺术家,在台北长荣海事博物馆策画展出「水蓝之舞─ 2015 鲸彩台湾‧ 艺鱼特展」本书征得艺术家的同意,艺鱼得以载入书中,丰富了南方澳。南方澳建港九十二年,精彩无比,轻轻一晃过了十二年,南方澳是我的渔乐园这本书是我的海海人生,希望你会喜欢和我一样「鱻鱼の味」。
 
林文集

前言

人就是来自于鱼


  人类是陆地的动物,这样的说法普遍为大众接受,如果说人类最早从鱼类演化而来,你相信吗?

  Your Inner Fisf 的作者美国芝加哥大学解剖学教授尼尔说:「人就是来自于鱼」,这么多年来,关于鱼我们总是围绕在能不能吃,好不好吃的议题上。

  过去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类从陆地以一叶扁舟疯狂探索海洋,人类回到大海的行为和鲸豚集体搁浅冲回陆地的返祖论,我认为是一样的。讨海在台湾习惯用于渔业,被简化为生活所需而冒险,渔民选择讨海,捕鱼为业,面对出海风险,无情风浪,总有些许无奈。过去的渔民是搏鱼也是搏命。大多人看待鱼好像只是食物观点,这让我想起一本着名的海洋科幻小说(群)内容讲的是被人类竭泽而渔的海洋生物忍无可忍集体反扑消灭人类的故事。用这两本书开头,是告诉自己每一尾被捕捞上岸的鱼,都有值得探索的奥秘在此我们享受渔人搏斗的成果,也希望更多的海洋生命的密码得以揭露。
 

图书试读

海中鱼如何到餐桌上

食材溯源的理念正夯,想知道茫茫大海中鱼躲在哪里,用什么渔具渔法?谁抓的?上岸如何处理?多久才到餐桌上,想知鱼事当问渔夫,谈到食鱼文化为甚么需要建立鱼的产销履历,因为渔产海鲜有了产地溯源、产销履历,消费大众可以知道鲜鱼来历,也可以了解渔村故事、渔业文化和海洋生态的精彩。

目前台湾水产养殖已有业者导入产销履历,强调无毒生态养殖,通过各项食品安全验证让消费者安心选用,只是从一○二年至今台湾爆发一连串的食安问题,连拿到国家级认证标志的厂商,产品都出事,面对层出不穷的食安问题,消费者对于产销履历认证普遍信心不足,但还是有许多农渔民坚持为消费者的三餐努力为食安把关,沿近海渔业和养殖渔业不同,渔民出海捕鱼,鱼在大海游来游去,有时渔获满载、有时网内空空白忙一场,变数多的近海渔业也可以生产履历吗?

渔民在海上辛苦捕获的鱼,当然也该有简单产销履历,简单这里的指的是捕获的鱼种、地点、时间、船名、使用渔法、销售店家,这个让鱼产品生产者有名字,让消费者清楚鱼的来源,是一个值得努力台湾渔业努力的愿景。

这本书以南方澳渔港为背景,将鱼市场贩售的鱼种拍摄出美丽的型态与鲜度,再辅以当地俗称和简单的生产履历,这是食鱼教育也是发展海洋知识经济的基础,虽然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透过渔会协助整合船长、承销人、超市和港边餐厅的配合,但是看了日本发行四十二本筑地鱼市场漫画书,给自己冲击很大,台湾食鱼教育已经慢半拍,蒐集鱼的相关资源不比从前,但不管是多么的困难都要努力去挑战,值得高兴的是十年来我们将蒐集的鱼图鑑架设台湾艺鱼工厂网站,公开分享让鱼艺术家参考创作,让料理长知道台湾鱼食材的丰富,因为推广鱼艺术、食鱼文化是永续渔业中最重要的部分。

忘掉杀鱼这件事吧!

看到标题读者是否有深深的疑惑呢?因为坊间出版只要是和鱼料理有关的书,大多参考日本,介绍刀具,食材处理步骤和料理方式…等,本书出版的重点,主要介绍南方澳季节鲜鱼和自家简单料理,我的想法是,读者到南方澳渔村生态旅游,尽情体验渔港风情、享味在地,就像到台中后里树生酒庄喝到冠军埔桃酒,不需要大费周章去学酿酒的道理是一样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鱻鱼の味:到南方澳吃鱼、买鱼、认识鱼》,光看书名就觉得,哇,这绝对是一本让我这个在台湾生活了大半辈子,却依旧对家乡的美食和文化充满好奇心的人,会爱不释手的宝藏!南方澳,那三个字一出来,我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那片碧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以及堆满了活蹦乱跳海鲜的渔港。书名里“吃鱼”、“买鱼”、“认识鱼”这三个词,简直就是精准打击了我对南方澳的所有期待!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有很多值得被挖掘的在地文化,而渔港文化绝对是其中最生动、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介绍一些我之前可能忽略的,关于南方澳渔业的独特之处?比如,有哪些古老的捕鱼技巧?有哪些只在南方澳才能看到的特殊鱼种?或者,那些在市场里卖鱼的阿姨叔叔们,他们手上拿着的那些鱼,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我一直认为,了解一种食材,就必须从它的源头开始,所以“认识鱼”这个部分,对我来说吸引力十足。我想像着,作者会不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配上精美的图片,带我们认识那些名字好听,但我们可能只吃过鱼肉,却不知道它长什么样的鱼?以及,在南方澳买鱼,一定有大学问吧?如何挑选最新鲜的鱼?有哪些在地人才知道的“私房”买鱼地点?这些细节,才是真正能让我感受到南方澳生活气息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亲切的导游,带我深入南方澳的每一个角落,感受那份最原始、最纯粹的海洋魅力,用味蕾和知识,全方位地去拥抱这片土地的馈赠。

评分

《鱻鱼の味:到南方澳吃鱼、买鱼、认识鱼》这个书名,简直就是对我这个在台湾土生土长、却又对家乡的美食和在地文化充满好奇的“吃货”而言,一个强烈的信号!南方澳,那可是多少人心中的海鲜圣地啊!书名里的“吃鱼、买鱼、认识鱼”,这三个词,像一条条诱人的鱼线,把我牢牢地拉向这本书。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台湾味,就藏在那些最接地气的市场和港口里,而南方澳,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会带我“吃”出怎样的新高度?是那些在海鲜餐厅里精致的摆盘,还是藏在渔港边,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最朴实却最鲜美的滋味?光是想到那画面,我的口水就忍不住往下流。而“买鱼”这个环节,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在渔市场里,不只是买鱼,更是一种生活文化的体验。跟鱼贩们讨价还价,听他们聊聊今天的天气和渔获,然后自己精心挑选,那种参与感,是现代超市购物无法比拟的。最让我心动的是“认识鱼”这个部分。我一直觉得,我们吃的每一条鱼,都应该被尊重,了解它们的故事,认识它们的样子,这不仅能让我们吃得更安心,更能体会到海洋的馈赠有多么珍贵。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充满智慧的海洋图鉴,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我揭示那些我可能只在餐桌上见过的鱼儿,它们的真实面貌和故事。我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次与南方澳大海的深度对话。

评分

看到《鱻鱼の味:到南方澳吃鱼、买鱼、认识鱼》这个书名,我这个在台湾住了大半辈子的人,心里顿时涌起一股熟悉又期待的激动!南方澳,光是这名字,就带着一股海风特有的咸鲜味,还有那忙碌却充满生机的渔港景象。书名里的“吃鱼、买鱼、认识鱼”,这三个词,简直就像三个指向南方澳最迷人之处的箭头,准确无误地击中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相信,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就必须从它最根本、最接地气的东西入手,而对南方澳来说,这“鱻”味,绝对是它的灵魂所在。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把我带入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角落,去品尝那些最地道的鱼料理?是那些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店,还是那些刚上岸就被立刻烹调的,连名字都叫不上来的小鱼?光是想想那鲜甜的滋味,我就已经迫不及待了。而且,“买鱼”这个部分,对我来说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一直觉得,在台湾的渔市场里,藏着最原始的交易智慧和人情味。如何挑选最新鲜的鱼?和鱼贩子们怎么沟通?这些细节,才是真正能让我感受到在地生活气息的关键。而最让我觉得惊喜的,是“认识鱼”这个层面。我一直觉得,我们吃的每一条鱼,都应该被赋予生命和故事,而不是仅仅被看作一道菜。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耐心又专业的向导,用最有趣的方式,带我认识那些我可能只在餐桌上见过,却从未真正了解过的鱼类。它们长什么样?生活在哪里?又有哪些特别的习性?这些知识,不仅能满足我的好奇心,更能让我对这片孕育了无数美味的海域,多一份敬畏和感激。我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鱼的书,更是一次深入台湾海洋文化的旅行,一次与南方澳这片土地最真挚的对话。

评分

哇!光看书名《鱻鱼の味:到南方澳吃鱼、买鱼、认识鱼》,就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口水都要流下来了!南方澳,那可是多少人心中的海鲜天堂啊!这书名就充满了一种直白的诱惑,好像可以直接把我拉到南方的海边,闻到那股咸咸的海风,听到渔船进港的声响,还有最重要的,那刚从海里捞上来的、鲜活得不得了的鱼!我一直都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就是要从它最接地气的东西开始,而对南方澳来说,毫无疑问就是它那丰富到令人眼花缭乱的鱼类和海鲜了。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在那些琳琅满目的鱼摊背后,藏着多少故事?那些名字听起来就很有趣的鱼,它们究竟是什么模样?在南方澳吃鱼,那可不是随便找家餐厅就能满足的,一定得是那种最地道的,连渔民自己都会去吃的味道!我脑海里已经开始勾勒出抱着一盘刚炸好的鬼头刀,配上一碗白饭,那种简单却极致的幸福感了。而且,我一直对渔业文化很感兴趣,这书名暗示着不只是吃,还有“买鱼”和“认识鱼”,这简直太对我胃口了!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的渔业历史和文化,其实很少被好好地呈现出来,如果这本书能把我带入那个充满活力的渔港生活,让我看见那些辛勤的渔民,了解他们捕鱼的智慧,甚至认识到我们餐桌上出现的每一条鱼,都是经过多少努力才来到我们面前的,那绝对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感受南方澳那份最真实、最鲜活的“鱻”味!

评分

看到《鱻鱼の味:到南方澳吃鱼、买鱼、认识鱼》这个书名,我简直要拍案叫绝!这不就是我一直梦寐以求的,一本关于台湾最迷人渔港之一的深度指南吗?南方澳,光是念出这名字,就带着一股海风特有的咸湿和扑面而来的鲜活气息。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虽然小,但却藏着无数的宝藏,而南方澳的海鲜,绝对是其中最闪耀的宝石之一。这本书名很聪明,它不只是“吃鱼”,还加上了“买鱼”和“认识鱼”,这三个层次,简直把一个完整的渔港体验都给涵盖进去了!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个老饕一样,带我“吃”遍南方澳最地道的鲜味?那些隐藏在巷弄之间,连游客都未必知道的美味小店,或者那些直接在渔船旁就能享用到的最新鲜的海产,这些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味道。而且,“买鱼”这个环节,对我来说更是充满探索的乐趣。我总觉得,在渔市场里讨价还价,和鱼贩子们闲聊几句,然后选购一条当天捕捞上来的新鲜渔获,那种参与感和成就感,是超市里永远无法提供的。最重要的是,“认识鱼”这个部分,这绝对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我一直对各种鱼类的名字感到好奇,比如鬼头刀、乌鱼、马鲛鱼……它们长什么样子?有什么特别的习性?不同的鱼适合用什么样的方式烹饪?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本活生生的海洋百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秒懂,那简直太棒了!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不仅仅是品尝美味,更能理解这些海洋精灵背后的故事,真正地走进南方澳,感受那份最纯粹的在地生活和海洋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