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滥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现代瘟疫的蔓延

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滥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现代瘟疫的蔓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tin J. Blaser, MD
图书标签:
  • 抗生素滥用
  • 耐药性
  • 微生物学
  • 公共卫生
  • 传染病
  • 现代瘟疫
  • 医学
  • 健康
  • 细菌
  • 病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不能不知道的事实……

  滥用抗生素改变了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相,
  抗生素的冬天正袭击而来。
  无论是幼年用药或是从食物链而来的抗生素残留,
  都造成我们体内维生误失去平衡。
  我们的孩子正经历现代瘟疫:
  青少年气喘、肥胖、新陈代谢疾病发生率愈来愈早,也愈来愈多。


  人体细胞和细菌在这里和平「共生」(symbiosis)已有数十万年之久。它们的共生维护了人体的平衡与健康。但是现在这个伊甸园却因为我们过度依赖抗生素、剖腹产等现代医药、医术而备受干扰,成为一片荒野,那些无可取代的微生物似有灭绝之势,且将引发人类严重的健康问题。

  马丁・布雷瑟博士回溯发现抗生素的经过。抗生素的发现曾带来医学的黄金时代,改变医学的面貌,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然而抗生素却也一视同仁地扫荡我们身体里的细菌,无论好菌或是坏菌。然而,对于抗生素在这几十年来戏剧化地被大幅滥用,直到最近科学家才对其严重结果有真正的了解。

  作者历数滥用抗生素这种神奇药物,怎样在我们人体的系统中留下踪迹,引发了他所说的「现代瘟疫」: 肥胖、气喘、过敏、糖尿病,以及几种癌症。布雷瑟的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期服用抗生素,会对人长期的健康形成最重大的风险;然而,令人闻之心惊的却是,美国儿童二十岁前平均接受了十七次疗程的抗生素。

  除了抗生素,剖腹产也剥夺了宝宝和母亲的微生物群落做重要接触的机会。千百年来,哺乳类的婴儿通过母亲阴道时取得了「创建期」的细菌群落。对人类而言,这种微生物的传承是婴儿健康的关键面向。但这个面向如今已岌岌可危。剖腹产对于母子之间微生物的传承是一大威胁,因为剖腹产必须施打须抗生素,加上孩子一出生就施打抗生素,这种集体过度治疗让婴儿微生物组成产生改变,从而影响了婴儿的新陈代谢、免疫力以及认知发展。从实验结果看,这种担心并非无的放失。

  布雷瑟也带领我们进入他的实验室,叙述他的开创性研究给我们听;他不但用坚强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故事,也指导我们尽己所能採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日后将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本书读来有趣且具说服力。是本关心健康和解决当前人类问题的人们杰作,绝不能错过。

名人推荐

  陈俊尧(慈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

  为什么人人都要读Missing Microbes?

  「为什么你会肥胖,你儿子有气喘,你女儿长了足足有六呎高?布雷瑟博士说那是因为你的身体失去了重要的有益菌的关系。我敢保证,你要是读了这本书,一定会同意他的话。丢掉抗生素吧!赶紧来读《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全球健康项目的高级研究员、普立兹奖得主萝莉・加瑞特(Laurie Garrett)

  「身为医师兼世界级的科学家,布雷瑟的公信力使得这一次对人体微生物世界的探索变得特别挑动人心。《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会使你回头重新思考传染病的一些基本观念。布雷瑟有一种天分,能够做清晰的撰述,带领读者开展迷人的旅程,和我们大家一起经历我们体内丰富世界种种诡异情事及发见。」――Cutting for Stone 作者亚伯拉罕・味吉斯(Abraham Verghese)医学博士

  「我一直很纳闷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经常罹患气喘、耳部感染、过敏、胃食道逆流等等状况。我们小时候本很少有人罹患这些疾病。现在,布雷瑟博士的研究工作终于解开了谜题,而且还在《消失的微生物》里面叙述得非常清楚。这本书对你本身、你的孩子、你的孙子,乃至于我们这个国家的健康非常重要—这一点我再怎么强调都觉得不够。《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确实是必读书目。」――The South Beach Diet作者亚瑟・阿格茨顿(Arthur Agatston)医学博士

  「在这个一碰到耳部、鼻腔、皮肤等感染病就使用抗生素的世界,布雷瑟博士一想到要给自己的孩子吃抗生素,就成了最紧张的父母,总是要考虑再三。布雷瑟博士认为,气喘、食物过敏、肥胖、几种癌症等种种现代新兴恶疾,根本原因就在于滥用抗生素。他带领我们经历他理论背后的科学场景,审视微生物的双重性格――亦即既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因素,又是人类疾病的肇事者。在这个连疾病控制预防中心都在推动明智使用抗生素运动的时代,布雷瑟博士以深思熟虑及良好的文笔呈现出吾人不得不正视的案例,显示医生若是要开抗生素,必须更为谨慎;消费者服用前也应该先考虑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代替。」――纽约州健康部专员,医学博士、公卫硕士尼拉夫・夏(Nirav R.Shah)

  「今天我们大家都生活在『现代瘟疫』的世界,也就是气喘、糖尿病、肥胖、食物过敏、代谢失调等疾病大增的世界。着名的医学研究员布雷瑟博士说,这一点都不意外:这些疾病的共同成因就是我们滥用广谱抗生素毁灭了我们体内重要的细菌。《消失的微生物》是最优良的科学论述:论据清晰,文笔优美;对于人体微生物见解精辟,也对这一迫切的全球危机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普立兹奖得奖着作Polio: An American Story作者大卫・奥辛斯基(David M. Oshinsky)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滥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现代瘟疫的蔓延》的图书简介,该简介将聚焦于微生物世界的复杂性、抗生素滥用的深远影响以及我们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内容力求详实,避免任何人工痕迹。 --- 图书名称:《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滥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现代瘟疫的蔓延》 简介:被遗忘的盟友,被误解的敌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微生物无形统治的世界。它们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命演化的驱动力,也是我们身体内部最勤勉的“房客”。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场由人类主导的“化学战争”——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正在无情地重塑这个微观宇宙,其后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和危险。 《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滥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现代瘟疫的蔓延》是一部深刻剖析抗生素时代危机与悖论的力作。它不再仅仅停留在讨论“超级细菌”的出现这一层面,而是带领读者深入探究,当我们用广谱、不加区分的火力去“消毒”我们的世界时,究竟杀死了哪些至关重要的生命形式,以及这种行为如何反噬人类自身。 一、微生物的“隐形帝国”与生态位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宏大且精密的微生物图景。在我们的肠道、土壤、海洋乃至空气中,存在着一个比人类历史悠久亿万年的生命网络。这些微生物并非都是病原体,事实上,绝大多数是中性甚至极为有益的。它们参与营养物质的循环、帮助我们消化食物、训练我们的免疫系统,甚至调节我们的情绪和认知。 作者细致描绘了“微生物群落”(Microbiome)的概念,解释了不同菌群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及它们在维护宿主健康中的关键作用。在这里,微生物不是单一的“敌人”,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体系,每一个成员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生态位。例如,那些耐药菌株本身也可能在某些环境下扮演着平衡生态的保守角色,而我们对它们的“歼灭”行动,反而可能为更具攻击性的病原体腾出了空间。 二、抗生素的“霍乱”效应:生态失调的链式反应 抗生素的诞生无疑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它将无数曾经的绝症拉下了神坛。然而,这种“万能药”的标签正在成为致命的错觉。本书的核心论点之一是: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仅是培养耐药细菌,它更是一场针对整个微生物群落的“生态浩劫”。 书中详尽分析了抗生素在人类、动物和农业系统中的非治疗性使用如何对环境造成污染。当抗生素被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时,它们像无差别的炸弹一样,在土壤和水体中筛选出最顽强的幸存者——那些最有可能演化出多重耐药性的基因携带者。更令人不安的是,耐药基因的传播并非局限于细菌内部,而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在不同物种间广泛扩散,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耐药基因库。 作者强调,我们正在目睹一场从“单一耐药性”向“多重耐药性”的加速转变。许多本应被无害共生菌压制的机会致病菌,在优势群落被清除后,获得了爆发性增长的机会,这才是现代瘟疫蔓延的隐秘推手。 三、现代瘟疫的隐秘路径:从医院到餐桌 本书深入追踪了滥用抗生素如何具体加速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公共卫生危机。它剖析了医院环境中“生物安全陷阱”的形成过程,解释了为何重症监护室(ICU)会成为多重耐药菌的温床。同时,书中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中为了促进生长和预防疾病而进行的预防性抗生素投喂,如何构建了与人类世界相连的“耐药性传输带”。 一个关键的章节探讨了“被杀掉的微生物”的缺失对人体自身防御机制的影响。现代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儿童,暴露于过度清洁的环境和过早或过度的抗生素治疗中,导致其免疫系统“训练不足”,对新的病原体反应迟钝,更容易遭受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困扰。微生物的“失业”直接导致了免疫系统的“失调”。 四、重塑与未来:从“杀戮”到“调和”的范式转变 面对日益逼近的“后抗生素时代”,本书没有止步于危言耸听,而是提出了基于生态学思维的解决方案。作者呼吁进行一场深刻的范式转变:从对微生物的无差别“清除”转向审慎的“管理”与“调和”。 这包括: 1. 精确医疗: 发展更精准的诊断技术,确保抗生素只在绝对必要时、针对特定病原体使用。 2. 微生物组疗法: 探索益生菌、粪便微生物移植(FMT)以及噬菌体疗法等,利用我们体内现有的“好菌”来对抗“坏菌”,重建生态平衡。 3. 环境监管: 建立严格的抗生素在农业和环境中的使用限制和监测体系,切断耐药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渠道。 《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提醒我们,微生物世界不是一个需要被征服的战场,而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尊重的复杂系统。我们对这些微小生命的每一次轻率干预,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为下一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埋下伏笔。理解它们,尊重它们,才是保障人类未来健康的关键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马丁・布雷瑟医学博士(Martin J. Blaser, MD)


  研究细菌在人类疾病中扮演的角色凡三十余年。他是纽约大学「人体微生物计画」(Human Microbiome Program)主任,曾任纽大医学主席、美国传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主席;也一直是国家健康研究院的顾问。他是Bellevue Literary Review的共同创办人;《纽约客》、《自然》、《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刊物经常论及他的研究工作。他在The Today Show, Good Morning America, NPR, the BBC, The O‘Reilly Factor, CNN等媒体接受过一百多次访问;目前住在纽约。

译者简介

廖世德


  专业译者。译有《物理之舞》、《宝瓶同谋》(84年优良译书)、《心灵自由之路》、《论自由》(85年优良译书)、《论关系》、《论上帝》、《生与死》、《谋生之道》、《自然与生态》(85年优良译书)、《新灵魂观》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第一章    现代瘟疫
第二章    我们这个微生物行星
第三章    人体微生物系
第四章    病原菌崛起
第五章    神药
第六章    滥用抗生素
第七章    现代农夫
第八章    母与子
第九章    遗忘的世界
第十章    胃灼热
第十一章     唿吸困难
第十二章     长高
第十三章     长胖
第十四章     再论现代瘟疫
第十五章     抗生素的冬天第十六章     解答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想念曾经併肩作战的老朋友


  请想像下面这个状况。你有一些工作上的伙伴,都是认识很久的老战友。这些人能力强但难搞,不过你知道怎么和他们相处。阿权龟毛得要死,你知道要留时间放手让他做、别管太多。丁丁敢冲但是漏东漏西,合作时要多替他注意细节。小杜害羞内向但是细心,该让他留守不要去找客户谈。在一个团队里待久了,你知道每个人的脾气,也知道在遭遇不同状况时该由谁出来搞定。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团队,有战力的团队,跟你们同期的公司倒了很多,唯独这个团队经过风风雨雨,不但撑过来了,而且成员们的互补还让战力变得更强。

  但是突如其来的挖角,把一些成员带走了。虽然也有不错的新人补位,但毕竟不是老班底。你开始担心,这个团队还能不能维持原来的战力,会不会走不下去了?

  其实我也担心,人类族群会不会也走不下去。

  这本书的标题明确地指出问题的核心,要我们注意那些曾经存在人体内的微生物。在过去的观念里,微生物都不是好东西,我们巴不得看到它们全部消失。但是这些逐渐消失的微生物,都是在演化长河里跟着我们的动物祖先们一路奋斗过来的伙伴,在我们骄傲地使用抗生素武器、无差别地消灭胆敢接近我们身体的病原菌时,却没注意到过去的伙伴也同时在这些毒药的攻击下死去,一个一个从人类身体里撤守消失。

  而本书作者马丁.布雷瑟医师在研究上的丰富资历,让我们相信这份担忧是必要。布雷瑟医师是这个领域里顶尖的研究者,名字出现在超过六百篇的研究论文上,从弯曲桿菌研究到幽门螺旋桿菌,近年关注低剂量抗生素对肠道菌相及宿主的影响,到 2016 年的研究都还是走在浪潮的前端。这位资深的研究者还写了你手上的这本书,要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个问题。一些近年众所瞩目的细菌议题,例如多重抗药性超级细菌、饲料添加抗生素促进动物生长、肥胖菌相等议题都包含在这本书的范围里。

  人类的肠道里住着数百种细菌,但到目前为止能在实验室里培养,而有机会被仔细研究的种类,大概仅有一半,所以我们对肠道菌所知有限。这些借居在我们体内的微生物种,可能也曾经住过我们祖先的肠道里,并且以它们特殊的代谢能力,帮助人类甚至动物的祖先在这个星球上活了下来。这些我们身体天天亲密接触的异种生命,和人类的细胞系统早就熟识,但是我们在科学上对他们的了解却很少。

  多年来的默契让我们的细胞在知道细菌要来前,就先帮它们留点什么或备点什么等着。就像你从经验知道,室友回到寝室看到你的宵夜一定会分走一半,所以你早有准备,买了双份鸡排等着卖他。不过万一你什么都准备好了,那个跟你生活在一起的家伙却没有出现呢?双份鸡排自己吃掉就好,但是少了细菌后我们身体过头的反应就可能变成疾病。抗生素的出现大幅延长了人类的寿命,不过抗生素无差别式的杀菌效果却是不分敌友,这样一来也就增加了晚上等不到「室友」回家的机会。糖尿病、气喘、肥胖、过敏、胃食道逆流、发炎性肠道病这些现代疾病,或许都跟抗生素的使用有点关系。

  团体里有的人是刀子嘴豆腐心,看起来冷漠甚至带有敌意,但却是会默默帮别人瞻前顾后的低调救世主。你工作的团体里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许你的肚子里会有。作者提出证据说明,这些过去被我们认定的病原菌,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评断它们的功过。拿会住在我们胃部的幽门螺旋桿菌为例。幽门螺旋桿菌被证实是造成胃溃疡的病原菌,但是带有幽门螺旋桿菌的人,胃食道逆流罹患率竟然比较低,罹患气喘的可能性也比较低。是不是有一种可能,我们的祖先在长年的演化筛选中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幽门螺旋桿菌的人反倒过得比较好。我们这些后代子孙自以为发现了祸害根源,用抗生素除掉了这些被祖先保留下来的细菌。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在过去被细菌封印的(我们还不知道的)恶魔,是不是就变成了缠住我们的现代瘟疫呢?这样的看法可能会在未来改变医学治疗的面貌,让我们得以更细致地去处理细菌与我们细胞间的互动关系,而不是拿抗生素来粗暴地大屠杀。

  你或许被作者说服了,了解服用抗生素可能会有失去微生物伙伴的风险,但是当你躺在医院里,知道细菌在你血液里游来游去时,你还是希望医生赶快用抗生素来帮你战胜病原菌。作者在最后一章告诉我们,在这个我们必须重新学习跟体内细菌相处的时代,该怎么做才能降低不小心消灭这些肉眼看不见的盟友。

  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还有两个值得特别推荐的地方。第一是这本书由浅入深带领读者认识微生物和人的关系,从简单的微生物概念谈起,一路谈到深入的研究里去。另一个让我很喜欢的特点是作者引入非常多研究上得到的实证,让读者像是跟在他身边的小徒弟一样,从每个实验结果里推得往下一步走的线索,而在一连串实验后,能由各个面向的数据推出重要结论。这一个特点对有志成为科学家的高中生或大学生来说,能一步一步跟着大师解谜,必定是个很棒的阅读经验。

  这本书并不只是科学证据和论述,其实读起来更像是听风趣的老教授在讲故事。书中有作者在孟买染上沙门氏桿菌死里逃生的经历,也有几个研究重要转捩点出现时的感动现场还原,甚至带着读者穿梭时空回到二十世纪初或十九世纪初去看看当时的人和细菌。拿杯咖啡跟着这本书坐下来跟着作者解谜办案,你会舍不得放下它的。

陈俊尧(慈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试读

第十五章  抗生素冬天

佩姬.李丽丝(Peggy Lillis),五十六岁,布鲁克林本地人。她养两个儿子,有好几份工作,有时候同一时间上两个班。人生的最后几年,她是幼稚园老师,是那种你想起来会觉得很喜爱的老师。二○一○年三月下旬,她去牙科诊所做了一次小小的治疗,四月中,人就走了。

她的牙医开给她一个礼拜的抗生素克林达霉素(clindamycin)。牙医常常开这种药给病患吃,预防感染。那一个礼拜的週末,她开始拉肚子。因为她的工作都是接触小孩子,所以她认为自己得了「胃流感」(stomach flu),所以就请假待在家里。可是腹泻过了四天还不停。家人认为她应该要留住身上的水分才对,于是週末时她联络了她的医生,医生安排她星期二去看肠胃科医师。但是到了星期二,她已经衰弱到下不了床。她的家人赶紧叫救护车。医护人员到达她家时,她已经快要休克。

到了医院,结肠镜检查发现她严重感染了厌氧菌困难梭状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困难梭状感菌,菌如其名,在健康的人身上看到的是少量集结在结肠内。困难桿菌通常只顾自己,不管别人;但是要是肠道中与之竞存的细菌被抗生素消灭,它也会造成重大的伤害。结肠一旦「退让」,困难梭菌就会像野火一般迅速扩散,每十二分钟增加一倍,一个小时便主宰整个肠道。困难梭菌会制造两三种毒素,用来哄骗结肠壁上的上皮细胞替它做事。这有利于它自己生存,但是却会伤害人体细胞。毒素一溢出,结肠就会变成像吐司面包一样透水透气。

没有人知道她是在哪里感染困难梭菌的。那也许是她自己的困难梭菌,或是从身边的人得到的。医院里有很多病人都是从另外的病人那里感染,或是从照护人员的手部感染。但是她发病前并没有住院。如果你的结肠是健康的,困难梭菌就会被你肠道内的正常细菌堵住。

她吃进去的抗生素驱除了很多正常细菌。所以困难梭菌便繁盛起来,损伤了她的肠壁。粪便内容物穿过肠壁渗漏到身体内通常没有细菌的地方。她的身体变成败血,开始发高烧。讽刺的是,要治疗她、清理她的败血,就需要再用抗生素。只是,她的医生一急之下,又把她送进手术室割掉了她大半坏掉的结肠。医生固然果断英勇,术后她却死在医院里;距她去看牙医不到两个礼拜,发病不到一个礼拜。这个原本健康、积极又充满活力的女人,为什么这个快就走了?

用户评价

评分

《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在书店翻到的最吸引我的一本。书名就自带了一种戏剧张力,仿佛在揭露一个被我们忽视已久的秘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健康资讯轰炸,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去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似乎正好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它提出的“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绝对是一个颠覆性的概念。 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我们与微生物之间复杂的关系。是不是就像一场微妙的生态平衡,我们的一步不慎,就可能打破这个平衡,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而抗生素,这个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神奇药丸”,在这场失衡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抗生素滥用”的泥沼,并且这个滥用又是如何间接或直接地助长了“现代瘟疫”的蔓延?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清晰的解答,理解那些“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它们的价值和重要性究竟在哪里。

评分

这本《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光看书名就足够引人深思了,尤其是在经历了几波疫情的冲击后,大家对“微生物”这个词多少都有点敏感。我一直觉得,我们好像总把微生物当成敌人,只要看到就想方设法地消灭,尤其是那些引起疾病的坏家伙。但这本书却点出了一个我们可能忽略的重点:我们对“该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似乎做了太多“不该”的决定,尤其是在抗生素的使用上。 我是在社群媒体上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说它深刻揭示了我们对“微生物”的认知误区,以及这种误区是如何一步步把我们推向一个更危险的境地。我很好奇,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医学高度发达的时代,抗生素几乎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怎么会跟“瘟疫蔓延”扯上关系呢?而且,“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听起来就很矛盾,难道还有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吗?这本书会不会颠覆我一直以来对抗生素的认知?我很期待能从中了解,我们究竟“滥用”了什么,又是如何“加速”了现代瘟疫的形成。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我希望它能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穿过微生物的迷雾,看见隐藏在抗生素洪流之下的真相。

评分

近几年来,全球各地频频出现令人担忧的健康危机,像是突如其来的病毒大流行,或是难以控制的超级细菌感染,都让我们对“瘟疫”这个词有了前所未有的警觉。而《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种集体的焦虑,并试图提供一个更宏观、更深层的视角。我看到它的书名时,脑海里瞬间浮现出小时候生病,父母总会毫不犹豫地给我吃抗生素的情景。那时候,我们觉得抗生素就是救命的,是消灭病菌最有效的武器。但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真的这么简单? 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如何阐述“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这是否意味着,有些微生物虽然在某种情况下会致病,但它们在我们体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我们过度或不当的抗生素使用,是否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反而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这本书有没有提到,如果我们能更温和、更智慧地与这些微生物相处,是否能让我们更有效地对抗未来的疾病威胁?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一些实际的观察和思考,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对待感冒、流感,甚至是更严重的感染时,能够有更审慎的态度。

评分

读到《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这本书名,立刻就联想到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以及它们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经历了这几年全球性的健康危机之后,我们对“瘟疫”这个词汇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也更渴望了解其背后的根源。而这本书副标题中“滥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现代瘟疫的蔓延”,更是直接点出了一个我们可能长期以来都忽视的关键问题。 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这个概念。是不是就像我们人体内的菌群平衡一样,有些微生物虽然不被我们所“喜欢”,但它们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甚至在我们自身健康方面,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我们过度依赖,甚至滥用抗生素的行为,究竟是如何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进而加速了某些疾病的传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和数据,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对微生物的认知误区,以及这种误区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场令人担忧的“瘟疫”。

评分

坦白说,当我第一次瞥见《不该被杀掉的微生物》这本书的书名时,内心是有点抗拒的。毕竟,我们从小被灌输的观念就是“病从口入”,遇到细菌、病毒就是敌人,要斩草除根。而“不该被杀掉”这个说法,挑战了我根深蒂固的认知,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挑战,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让我想要一探究竟。特别是“滥用抗生素如何加速现代瘟疫的蔓延”这个副标题,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也触及了我们当下最关心的一些健康议题。 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介绍我们所熟知的“好”与“坏”微生物,然后再慢慢揭示,当我们过度依赖抗生素时,到底“杀掉”了什么,又“放纵”了什么?会不会有科学的论证,解释为什么某些微生物不应该被轻易消灭?以及,这种“滥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医生开药过猛,还是我们自行购药、不遵医嘱?这本书会不会也探讨一些非药物的替代疗法,或者更精细化的诊断方式,来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伤害?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一个更复杂、也更微妙的微生物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