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大自然(第二版)

笔记大自然(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然观察
  • 博物学
  • 野外生存
  • 动植物
  • 科学普及
  • 自然笔记
  • 绘画
  • 手绘
  • 户外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初学者可能对画画、写作或是学习自然事物带有恐惧,但是《笔记大自然》以平易近人、闲散不拘的型式,配合朴实无华的素写,让人觉得这种栩栩如生的记录极其自然、无需畏惧,就像拍快照或写明信片给友人一样自然。如果想发现自然并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这绝对是本入门好书。作者 Clare Walker Leslie 是美国知名的野生动植物画家、自然观察家和教育家,目前已有七本着作。 Charles E. Roth 教授环境科学,致力于环境教育,曾获多次奖项,是20本着作的作者。两人已经利用发展多年的方法去教导人们如何记录自然事物。

  借由创作自己的自然笔记,你可以经历一趟生机无限却宁静安稳的冒险之旅。不论哪个季节、天气如何,或是身在何处,它都能使我们放慢脚步,去观察、省思、并重新投入那彷彿活生生镶嵌画的大自然怀抱。

  在《笔记大自然》书中,处处可见结合实用和乐趣的图画。数百年来,这样的绘画一直是呈现自然世界的主要方式。
  自然史这门艺术,在《笔记大自然》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显示另一种功能──将绘图者和他的观察融合在一起。这是它比摄影更重要的地方,绘图者「再造」所见事物,而不只是单纯地记录而已。
  ── Edward O. Wilson
 
  在自然学习领域里,
  对各地各种年龄的人来说,
  克莱儿的作品价值是无法衡量的。
  我们运用它在「根与芽计画」中,
  协助年青人磨鍊观察技艺,并深度融入自然。
  ──珍古德
探寻未知秘境:现代探险与自然保护的史诗 一部关于人类勇气、科学探索与地球脉动交织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园艺、植物学或个人生活记录的笔记汇编,它是一部横跨五大洲,深入人类文明边缘地带与地球未触及角落的探险实录。它聚焦于二十一世纪初,在全球化加速背景下,个体探险家、独立科学家以及民间环保组织如何面对新的挑战,重新定义“发现”的意义。 第一部分:冰封世界的呼唤——极地科学的拓荒者 我们将跟随一支由语言学家、冰川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进入格陵兰冰盖深处和南极洲罗斯冰架的边缘地带。这部分内容详尽记录了他们在极端气候下建立临时研究站的艰辛过程,重点描绘了前沿的地球物理学研究:如何利用地质雷达穿透数公里厚的冰层,探查隐藏在冰盖之下的古老岩石结构,以及冰层融化速度对全球洋流模式的潜在颠覆性影响。 书中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对失落的北极原住民狩猎路线的考古学追踪。探险家们不仅要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搏斗,更要与时间赛跑,抢救性地记录那些因气候变化而迅速消逝的文化印记。我们看到的是,科学研究如何与人文学科的紧密结合,共同构建一幅关于地球历史的立体图景。这里没有对日常花草的描摹,而是对数万年地质演变的深思。 第二部分:亚马逊雨林深处的生物多样性“黑匣子” 本书的第二卷将读者带入南美洲未被充分勘探的热带雨林腹地,特别是巴西与秘鲁边境交界处,一个长期被原住民社区保护的“禁区”。重点不在于对已知物种的简单罗列,而是关于极端环境下的“隐秘生物学”。 作者深入记录了一次为期八个月的昆虫学和微生物学考察。团队的目标是收集和分析生活在特定树冠层(Canopy)中的共生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对于理解植物如何适应高湿高热环境至关重要。书中详细描述了定制的攀爬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在潮湿环境下保持精密电子设备和培养基无菌的复杂技术。 同时,章节着重探讨了人类学与生态学的冲突与合作。探险队如何与世代居住于此的土著部落建立信任,学习他们对环境的复杂认知,并共同对抗非法伐木和采矿活动。这不是一本关于植物图鉴的记录,而是关于在人类活动压力下,如何挽救地球生物基因库的实战策略。我们看到的是对未命名物种的科学记录,以及保护这些栖息地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阻力。 第三部分:深海的寂静与挑战——人类的最后边疆 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地球表面下方70%的领域——深海。本书详细记录了一次利用载人深潜器(HOV)对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热液喷口区域的考察。这不是一次轻松的海洋观光,而是对极端物理化学环境的探索。 书中详尽地介绍了深潜器的技术规格、生命维持系统及其在数千米水压下的工作原理。科学考察的目标是研究极端嗜热古细菌的生命机制,这些生物可能为理解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线索。描述的场景包括:在完全黑暗中,依靠声呐和机械臂进行精确取样,以及如何应对突发的设备故障。 此外,探险的另一层意义在于海洋资源勘探的伦理困境。考察队在记录深海生态系统的同时,也记录了区域内潜在的深海采矿活动留下的初步痕迹,引发了关于人类向海洋深处索取的界限的严肃讨论。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工程学细节、海洋地质学理论以及对生命极限的哲学反思。 第四部分:荒漠重生:气候变化下的水文与历史追踪 最后一章将我们引向中亚和非洲的干旱地带。探险队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和古气候模型,试图重建数千年来沙漠地区的水文变迁史。任务是定位那些因气候干燥而从地图上消失的古代河流路径。 内容侧重于水资源管理和地质年代学。探险家们使用同位素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古湖泊沉积物中的微小化石和化学指纹,来推断季风带的迁移对人类定居模式的影响。书中穿插了对当地游牧民族在日益严峻的沙化威胁下,如何调整其传统知识体系以适应生存的观察。 总结 《探寻未知秘境》是一部关于现代探险精神的颂歌,它融合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与人类面对未知时的不屈意志。全书的核心,在于展示当代科学探险家如何在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中,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去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它记录的,是人类在地球的“未尽之地”所进行的一系列高风险、高回报的知识拓荒行动。全书充满了对科学方法的尊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忧虑,是一部严肃的、面向未来的非虚构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Clare Walker Leslie & Charles E. Roth


  Clare Walker Leslie 是美国知名的野生动植画家、自然观察家、教育家。她有七本着作,包括《自然绘画》(Natural Drawing)、《田野素描之艺术》(The Art of Field Sketching)等。Clare 在大学及自然中心带领研习营和学校课程,包括缅因州的奥杜邦社团、威廉斯学院以及麻萨诸塞州艺术学院。Charles E. Roth 教授环境科学,有20本着作,他身兼麻萨诸塞州奥杜邦社团教育执行长多年,从地方到全国性的环保团体中,都可见到 Charles 活跃的身影。Charles 得过不少奖,包括美国环保署颁发的环保有功奖。 
   
  Clare 和 Charles 已经利用发展多年的方法去教导人们如何记录自然事物。不论哪个季节,也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笔记大自然》这本书都将指引你如何为大自然写日记,你也可以从其他业余者或专业的作品中学习各项技巧。借由创作自己的自然笔记,你可以经历一趟生机无限却宁静安稳的冒险之旅。不论哪个季节、天气如何,或是身在何处,它都能使我们放慢脚步,去观察、省思、并重新投入那彷彿活生生镶嵌画的大自然怀抱。

译者简介

罗幸惠


  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自由时报、联合晚报记者,目前窝居台南。

图书目录

再版序......................................... 6
原序..................................... 7
作者序....................................... 8
 
第一篇:开始动手
1. 找寻自然日记..............................13
2. 动手写自然日记............................27
3. 自然日记范本..............................47
 
第二篇:记录四季
4. 永不间断的自然日记........................75
5. 秋天自然日记..............................83
6. 冬天自然日记............................. 99
7. 春天自然日记.............................115
8. 夏天自然日记............................. 131
 
第三篇:四季庆典
由克莱儿的自然笔记中新选取的篇章 . . . . . 147
 
第四篇:学习与教授自然日记
9. 动笔涂鸦 . . . . . . . . . . . . . . . . 181
10. 教授各年龄层的人写自然日记 . . . . . . 197
11. 在学校和学生一起写自然日记 . . . . . . 205
 
建议书单 . . . . . . . . . . . . . . . . . . . 214
相关资源 . . . . . . . . . . . . . . . . . . . 218
评估自然日记写作技巧的评量表 . . . . .221
台湾自然史相关名录 . . . . . . . . . . . . . . . . . . . 222
致谢.........................................224

图书序言

出版序

  十年前出版的书不断接到读书来电,查询是否还有库存书,让我们决定要再版《笔记大自然》,因为它的价值一直存在着。在决定再版后,重新阅读《笔记大自然》,发现它的确是一本经典的自然史记录教学书:教师可以拿它当课本,自学者可以当范本,喜爱自然者可以卧游,因为书中不只按步就班教导如何进行自然观察与记录,作者精彩的画作除了可以欣赏外,还会引领读者神游大自然。

  《笔记大自然》从入门开始叙述,先帮读者卸除「不敢画」的心理障碍,再逐步介绍观察记录的技巧与重点,接着以四时变化的实例,教导读者如何写作自己的自然日记,最后谈到带领小朋友进入自然观察的上课技法,使读者可以「照表操课」,开始自己的自然笔记以外,也是学校教师带领自然观察课程的重要教材。书末附录提供一份丰富的参考书单,虽然都是外文书,有许多国内已有中文译本。为使中文读者更方便使用本书,我们另外提供一些中文的参考书单,以及早期在台湾活动的自然观察者(或採集者)名单。

  两位作者实务上的经验十分丰富,平常就带领许多学生从事自然观察和记录,各别都有不同的着作。两人各尽所长合写《笔记大自然》, 确实造福喜爱大自然的读者,使读者在一本书中同时获得两位专家的精华知识。

  再版内容新增32 页作者克莱儿的作品26 幅,主要选材自她在各季节的精彩观察与自然笔记,幅幅栩栩如生,让读者深入了解作者的画作心境,既可做为临摹对象,又可在赏读之际,跟随作者卧游,同时提供进阶的读者许多思索的方向。为节约纸张,我们把索引删除,但保留在电子版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透过网路下载使用。

  再版过程本身十分精彩。很感谢罗幸惠百忙中,以使命感来完成增订部分的翻译。新增图版的手写字很多,李庚谆书写第一次时,为考量搭配原着的笔迹,用心使用多种不同特性的笔来书写,但却无法在印刷上获得预期的效果,只好舍爱改用笔迹清楚的笔重新书写过。经过十余年的物换星移,原使用的电脑软体几乎找不到印刷厂还留着,好不容易找到有早期电脑的印刷厂却发现备份的档案有许多读不出来,花了许多力气,从众多备份中找到零星四散的可用档案,才拼回原形。而初版採用的再生纸张已经停产,幸好在环保意识下,现时有不少「森林友善」的FSC纸品,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希望再版《笔记大自然》能引导更多读者进入自然观察与记录的行列,把美好留下,展望更佳的未来。更希望透过自然笔记,让我们的环境更宜人,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

  最后,我们感谢众多读者的鼓励和耐心的等待,让乡宇文化把《笔记大自然》再版出来。普生陈达得的一段话帮我们解决电脑的转档问题、华品文创陈秋玲提供优良的行销建议、好友赖子文帮忙比对原文新旧版的差异,这些帮助让《笔记大自然》顺利出版,我们要特别感谢。
 
罗宏仁

推荐序

  什么是自然史(natural history)?其实,它就在你四周,恰似由山顶了望到的大片山林,或是都市里人行道上冒出的一行杂草,也可能是冲出海面的鲸鱼,或是在池水中藻类上丰富的浮游生物。这世上处处生机无限,随时等待喜爱者去探险,在不时的造访当中,找到既真实又虚拟的世界。如果你觉得现代科技已经足够令人惊奇,你可能不知道,人行道上的杂草或是池水中的浮游生物可比任何人类所发明的器物都来得复杂。
   
  由于人类已经跟随自然演化超过数百万年,我们必然认为自己拥有天赋本能,能够从体验大自然中获得深度的兴奋和愉悦。再者,由于人类在演化过程中早已绝妙地适应这星球上微薄的生物圈,因此,我们的生存端赖了解与保护人类以外的生命。一个洁净、健全的自然环境最符合人类的利益,同时也是我们最大的享受。
   
  在《笔记大自然》书中,处处可见结合实用和乐趣的图画。数百年来,这样的绘画一直是呈现自然世界的主要方式。有一段时间,许多人相信自然史和科学绘画会被摄影和图表取代。但这两者只能表达人类眼光所看到的两个极端──一边把细微的阐述框架起来,另一边再把资料摘要出来。自然绘画即是介于这两者之间。毕竟,经过观察画出生物最重要和最有趣的部分是摄影和图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其实,自然绘画非常有弹性,从为专业书籍设计的科学图像,到传达美感乐趣的创作艺术都包括在内。
   
  自然史这门艺术,在《笔记大自然》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显示另一种功能    将绘图者和他的观察融合在一起。这是它比摄影更重要的地方,绘图者「再造」所见事物,而不只是单纯地记录而已。他表现出自认为重要的部分,因此将值得强调的部位以独立而令人激赏的图象来表达,把自己获得的印象用文字叙述或註解来加以强化。这种创作过程是自然观察的核心,对任何想享受其中乐趣的人来说,它会让你拥有一段美好的经验,也是最长久的回忆。

Edward O. Wilson  哈佛大学教授  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学荣誉馆长

作者序

  当我还小的时候,总是镇日在野外嬉游,大自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我的姐妹和朋友而言也是如此。我们发现树木是可以攀爬的高塔,灌木丛就像山洞,林木蓊郁的小径可以任脚踏车驰骋,更在河岸边玩过数不清的游戏,可是,我们从不知道这些花草树木的名字。而现在,森林消失了,我却因为当年戏耍的神奇时光及与大自然建立的情谊而成为自然观察者和画家。
   
  我在自然观察之余也从事教学、绘画与写作,人们总喜欢问我是怎么开始的?我无法在这里详述一个长篇故事,一切都由那片森林开始。我从学校毕业后便开始教画,同时继续学习演奏大提琴,但是大自然总让我着迷,我开始试着在教课时结合绘画和自然两门学问,可惜并不成功,只好放弃自我,学习做个自然观察者和自然画家。有一天,我跟一位朋友划独木舟通过辽阔无际的大海,在麻萨诸塞州的海岸,数算着我们经过的海鸟……我知道我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们经历一趟孤独的旅程,一大群滨鹬在岸边觅食,当时我带着活页画纸与望远镜,在颠簸的独木舟内自然挥动画笔──我仍保有那次奇妙事件的画作。
  
  很多自然观察者都是自学而来的,努力找寻一些适合的课程、书籍以及心灵导师。我很幸运地寻得自己需要的良师益友,像英国的Eric Ennion、John Busby、瑞典的Gunnar Brosewitz,还有美国的Marie Henry、Libby  Darlington和Don Stokes。他们认为,我应该更积极地在美国本土推广生态绘画以及记录自然日记,这在欧洲早已成为学习科学的传统和方式之一。             
   
  25年后,我已婚,育有两名子女,出版了六本书,同时生活在佛蒙特乡间和剑桥这个大学城(哈佛大学)。我没有画室,巡回全国的教画生活都是以历年的自然日记为蓝本。我的自然日记和大自然的脉动紧密相连,我的余生也将如此。
   
  在我家地板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我从1978年起开始涂写的日记。我有两个小孩:艾力克和安娜,从第一波产前阵痛来袭,我就开始写有关他们的日记。人们问我如何能够持之以恆地写了这么多年的日记;我的答案是:它们早已成为我的职业、崇敬的根本、写书的灵感泉源,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我的挚友。
   
  我在脑海中构思此书已有数年,但写远比教困难多了。专业的自然观察家、教育家、作家和艺术家,同时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恰克(查尔斯的别名)同意与我合作,加入一些重要的观点。这本书已成为一次令人感动的合作经验:我若是艺术家,他就是科学家;我绘画,他写作;我用铅笔,他用电脑,我们传达的讯息来自共同的理念,也源于我们的学生和同事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素材和作品。

克莱儿‧沃克 ‧莱斯利    1997年于麻萨诸塞州剑桥市

作者序

  我是家中独子,在乡下长大,大自然就是我的玩伴和玩物,它们是我童年生活中最亲密的一部分。那时候,没有人可以理解我的想法,他们也不清楚大自然的一切。我一直记得春天时有一种鸣叫声很令人着迷,却没有一个人能告诉我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大人们总是含煳地说,那是乌龟、蛇或鸟的叫声。 
   
  我开始自己找答案。后来发现这声音竟来自体型娇小、只有一吋大的青蛙,当牠像吹泡泡糖般鼓着喉咙发出声音时,我以为自己看错或是听错了。我抓了几只带回家放在瓶子里,爸爸妈妈最初也不肯相信,这么一丁点儿小东西竟然可以发出像合唱般的噪音;但是当晚十点左右,震耳欲聋的声音从瓶子里传出,他们不得不信,还很快地把我叫醒,要我立刻把罐子拿到屋外,并保证永远不让这些小东西进屋。 
   
  这次事件令我记忆深刻,而且还不只这些,可惜的是多数细节早已淡忘。我真心希望自己有写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记录儿时在大自然中的种种惊奇发现,以及人们对它的反应。我画了很多观察事物的草图,早已不知去向。 
   
  大学时期,我开始记录观察大自然的细节,虽然使用的是很传统、正式而且科学的形式,但对回顾各种观察很有用。后来,我学会在这种正统、科学的形式之外加入许多非正式的观察、日后观察时可能遭遇的问题、观察所得意义的哲学冥思,以及对周遭环境的种种感觉。过去这些日记成为我写作或绘画的素材,事实上,未来也将是如此。 
   
  我一生的志业主要是传授教师和青年干部自然史,也帮助一般民众培养并记录所处环境。我和克莱儿过去在自然观察研习活动中合作过,她已经促使成千上百的人开始写自己的自然日记。我比较着重文 字记录; 克莱儿恰好相反,她透过图像记事记物。我觉得仔细且用心地观察非常重要,稍后再把观察所得写进去日记,并思考其意义;不过对克莱儿来说,户外的绘画工作有助于她专心观察。克莱儿注重细节,我比较重视轮廓、重大的关键,以及事情的来龙去脉。虽然方法各有不同,却都一样是在了解大自然。 

查尔斯‧伊‧罗斯   1997年于麻萨诸塞州立托顿(Littleton)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笔记大自然(第二版)》真的太讓我驚喜了!老實說,我平常不太容易被自然類的書籍吸引,總覺得內容會比較枯燥,或是太過專業,但這本書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敘事方式非常生動有趣,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用文字說故事,把那些原本可能很學術的知識,變得像在聽朋友分享他的冒險經歷一樣引人入勝。我特別喜歡書中穿插的一些個人經驗和觀察筆記,那種親身經歷的溫度,真的不是冰冷的文字可以取代的。有幾段描寫在不同季節、不同地點遇到特定生物的細節,讓我彷彿也身歷其境,跟著作者一起屏息以待、驚嘆不已。而且,我發現這本書對於「如何觀察」這件事情,給予了很多實用的指導,不像我以前只是走馬看花,現在我開始會留意一些小細節,比如一棵樹的葉脈紋路,一隻鳥的叫聲,或是地上的足跡,這些都讓我的戶外體驗變得更加豐富。這不只是一本關於大自然的書,更像是一本教你如何與自然對話、如何用心去感受它的生活指南。

评分

哇!終於等到《笔记大自然(第二版)》上市了!身為一個從小就熱愛戶外活動、對台灣這片土地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每次看到跟自然生態有關的書籍,都忍不住想立刻翻開,這次更是迫不及待。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細膩又充滿生命力的插圖,有些我甚至在野外觀察過,作者的筆觸彷彿能將當時的心情、現場的氣味都捕捉進來,讓人瞬間就能進入那個情境。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台灣特有種的介紹,有時候在山上走,看到一些熟悉的植物或昆蟲,但總叫不出名字,也說不出牠們的習性,《笔记大自然(第二版)》就像一個隨身的導遊,幫我一一解惑,而且資訊都寫得非常淺顯易懂,不像有些學術型的書籍,看了就頭昏腦脹。更讚的是,它不只介紹「看得到」的東西,還會深入探討「看不到」的生物鏈、生態系之間的關聯,讓我對大自然的運作有更深一層的理解。真心覺得這本書不只適合愛登山健行的人,就算是住在城市裡,對自然有嚮往的朋友,也絕對值得入手,它能喚醒你對周遭環境的觀察力,讓你重新認識這個美麗的家園。

评分

《笔记大自然(第二版)》這本書,我必須說,它帶給我的感受非常微妙且深刻。閱讀的過程,不像一般讀書那樣有明確的進展,反而像是在一片寧靜的森林裡漫步,每翻過一頁,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驚喜。作者的文字功力極佳,常常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比喻,將複雜的生態概念解釋得非常到位,而且語氣中帶著一種哲學的思考,引導讀者去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時間」在自然界中的意義的描寫,那種緩慢而堅定的演變過程,讓人感到渺小,卻又充滿敬畏。我發現自己讀這本書的速度很慢,因為我總是忍不住在讀完一個段落後,就停下來,望著窗外,思考作者所描寫的畫面,或是回憶自己曾經有過的類似經驗。這本書不是要你去記住多少知識點,而是要你去感受,去體會,去建立一種內在的連結。它就像一首悠揚的樂曲,讓你沉浸其中,久久無法自拔。

评分

說實話,我是一個對自然知識有點「霧煞煞」的人,但《笔记大自然(第二版)》卻讓我讀得津津有味,甚至還會主動跟身邊的朋友推薦。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親切,就像在跟一位很懂自然的朋友聊天一樣,沒有過多的術語,也沒有艱澀的學術理論,一切都講得非常接地氣。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針對一些常見的野外現象所做的解釋,例如為什麼有些鳥類會有特定的遷徙路線,或是為什麼某些植物會在特定季節開花結果,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書中都得到了非常有趣的闡述,讓我恍然大悟。而且,作者還會分享一些觀察的「小撇步」,像是如何辨識不同的鳥鳴聲,或是如何在草叢中找到隱藏的小動物,這些都非常實用,讓我下次去戶外的時候,能夠更有方向感,也更能發現平常忽略的美好。這本書的確是一本能讓「門外漢」也能輕鬆入門,進而愛上大自然的優質讀物。

评分

老實說,我對《笔记大自然(第二版)》的期待並沒有那麼高,畢竟市面上關於自然生態的書籍不少,想要脫穎而出真的不容易。但是,當我收到這本書時,我立刻就被它的質感吸引住了。厚實的紙張,精美的印刷,還有那充滿藝術感的封面設計,都讓它看起來非常「有價值」。打開書頁,裡面的插畫更是讓人愛不釋手,那種細膩的繪畫技巧,彷彿能感受到作者對每一筆每一畫的用心,每一個細節都處理得非常到位,顏色搭配也很舒服。更重要的是,書中的內容並沒有因為精美的外觀而變得空洞,反而充滿了紮實的知識。作者的筆觸雖然溫和,但卻能精準地傳達出大自然的美妙與奧秘。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台灣各地生態景觀的描寫,那種對土地的深情,透過文字和圖像,深刻地感染了我。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讓我對台灣這片土地的熱愛又加深了一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