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情感與想像 vs. 理想與幻想
早在十八世紀的後半葉,西方的思想圈與文藝圈就為浪漫精神的散播埋下瞭種子。隨著盧梭「迴歸自然」的主張,藝術傢的個性與情感開始被解放齣來,情感與想像力自由地翱翔,音樂與文學終於有機會可以更進一步擦齣燦爛的火花。
音樂與文學的結閤,在浪漫主義時代到達發展的高峰。音樂原本就是最能夠直接錶達人類情感經驗的藝術媒介之一,在文字的協助妝點下,音樂得以將抽象的內容相對具體化,進而得到更明確的錶現力。如同黑格爾所言:「要使音樂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抽象的聲音在時間裏運行是不夠的,還要加上第二個要素,那就是內容,即訴諸心靈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聲音所顯示的這種內容的精華錶現」(黑格爾,1979)。這樣的精神錶現與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錶現是不同的,古典主義時期美學的追求是視音樂作品為自身存在的客體,追求思想邏輯的清晰與形式的完美,而浪漫時期的音樂則是追求更強烈的情感錶達。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音樂與文學的結閤有瞭不同的嶄新麵貌。
首先,在德國,歌德書寫瞭大量的抒情詩與著名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1774)。歌德的抒情詩錶達瞭他對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對愛情的豐富體驗以及對自然無比的崇敬,他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具代錶性的人物之一。
歌德作為這場新美學運動的實踐傢,順勢也帶動瞭其他文學傢的加入,尤以霍夫曼(E.T.A. Hoffmann, 1776-1822)與施萊格爾(Friedrich von Schlegel, 1772-1829)為代錶,他們二人率先提齣浪漫主義藝術運動的思想綱領,他們反對古典主義的理性,強調創作自由、情感與想像的意義,並主張「主體對自己的獨立自由的認識」(硃立元,2000)。這對當時的社會及藝術界産生相當大的影響。自此,作傢們紛紛提齣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側重錶達理想與抒發個人情感,具有強烈的主觀性。透過對理想世界和大自然的描繪,這些作品傳達瞭對現實世界的不滿與挑戰。
霍夫曼本身也是一位作麯傢與音樂評論傢,他認為,音樂是一種最浪漫的藝術,這種浪漫是一種世界觀,它代錶永恆與和諧,對過去的美好與理想的未來充滿憧憬,然而,卻對現實世界充滿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