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灵魂的撞击:缪斯与超人

孤独灵魂的撞击:缪斯与超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心理学
  • 文学
  • 存在主义
  • 孤独
  • 自我救赎
  • 缪斯
  • 超人
  • 精神成长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九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世界里头存在一个饶富趣味的议题:缪斯之于艺术「超人」到底扮演何种角色?缪斯是否可能扮演诱发巨人创作动机的角色?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是十九世纪西方重要的音乐发展,此一发展使得音乐的情感表达臻于高峰。一直以来,教科书里鲜少探讨创作者的动机,也使得缪斯与「超人」的关系成为历史的隐晦题材。

  本书以建立西方第一部联篇歌曲的贝多芬为始,切入音乐与情感表达的主题,借由窥探贝多芬的缪斯(贝蒂纳),深入分析克拉拉、布拉姆斯与舒曼的创作世界。尽管克拉拉的作品不及30部,但一致地透过种种音乐符码勾勒出丰沛的情感。克拉拉与布拉姆斯、舒曼三人之间的音乐密码是探究十九世纪音乐符码的重要标竿。作者透过创作者彼此的书信往来、作品交流,及文献记载,从音乐学、作曲、理论、音乐诠释与表达等学科领域,抽丝剥茧,娓娓述说作曲家创作动机以及音乐与情感表达的关联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世姬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作曲教授,详见Grove Dictionary(2000版)。着有《电脑环境的均衡性音高结构》(青潭出版,1998);《电脑环境的一个可能视唱听写系统》(青潭出版,1999);《卢炎──如诗的乡愁之旅》(时报出版,2004);《周文中乐展》(家威出版,2004);《周文中口述历史 I》(上海音乐学院出版,2016)以及个人诗集《福尔摩沙的天空》(个人出版,2003)。

图书目录

序 3
谢词 7


前奏 音乐与文学 13
第一节 情感与想像 vs. 理想与幻想 15
第二节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 18

第一乐章 贝蒂纳 25
第一节 贝蒂纳 27
第二节 贝蒂纳与贝多芬 28
分析一 贝多芬〈迷娘〉 32
分析二 贝多芬〈忧伤之喜〉 35
第三节 贝蒂纳与舒曼 38
分析三 舒曼《清晨之歌》 40
第四节 贝蒂纳与布拉姆斯 41
分析四 布拉姆斯〈忠贞之爱〉 42

第二乐章 布伦塔诺 49
第一节 不朽的爱人 51
第二节 安东尼.布伦塔诺与贝多芬 53
分析五 贝多芬《给挚爱》 54
第三节 玛西.布伦塔诺 56
分析六 贝多芬《致远方的爱人》 56
间奏 莎乐美 65

第三乐章 克拉拉 71
第一节 克拉拉 73
第二节 克拉拉与舒曼 77
分析七 舒曼《桃金娘》?〈献词〉 82
第三节 克拉拉与布拉姆斯 85
分析八 布拉姆斯〈雨之歌〉 91

第四乐章 缪斯与超人的音乐游戏 97
第一节 有关「借鑑」 99
第二节 克拉拉作品特色介绍 107
第三节 克拉拉与舒曼作品的借鑑 118
第四节 克拉拉、舒曼与布拉姆斯 131

终章 145

分析曲目乐谱 151
参考文献 211

图书序言

自序

  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在《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1906)一书中,将艺术的创造力与性取得艺术与生理的结合。他说:「一个人在艺术构思中所消耗的力与性行为中所消耗的力是同一种力。」这是一种接近「醉迷」(intoxication)的力。

  然而,十九世纪以来有多少才华横溢的超人之爱是以幸福告终?从作曲家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萧邦(Fr?d?ric Chopin, 1810-1849)、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华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 到德布西(Claude-Achille Debussy, 1862-1918),从文学家或哲学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 1797-1856)、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到尼采,这些超人的灵魂为何得不到幸福爱情的眷顾?难不成,创作者一心一意追求「醉迷」的力,是阻挠爱情与艺术创作和平共处的原因吗?

  此时,虽然女性已经可以进入大学念书,但十九世纪的社会依旧是一个尚未容许女性创作者纵横艺坛的时代。从几位与上述这些超人过往甚密的红粉知己身上,我们发现她们当中不乏才华辈出的女性,如贝蒂纳(Bettina von Arnim [Elisabeth Catharina Ludovica Magdalena Brentano], 1785-1859)、克拉拉(Clara Schumann, 1819-1896) 与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 1861-1937)!

  而翻开历史的浪漫史诗,我们有了更不得了的发现,原来这些超越时代的新女性们,贝蒂纳与歌德、贝多芬,克拉拉与舒曼、布拉姆斯,莎乐美与安德列亚斯、尼采、保罗.李(Paul Ludwig Carl Heinrich R?e, 1849-1901)、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就是那个时代的缪斯!其中,贝蒂纳、克拉拉与莎乐美这三位女性都以异于他人的方式,书写她们自己的生命史。再仔细翻阅历史不同的章节,你会赫然发现,她们正是这些超人创作的灵感来源,也是孕育划时代声音与风格最重要的幕后推手。

  天啊!这怎么可能?难道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笔下所谓「软弱,你的名字是女人」,要重重地赏哈姆雷特一个大巴掌吗?

  到底女人的软弱是一个跨越时代的议题?还是个时代的特殊产物?抑或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s, 382-322 BC)眼中残缺不全的性别显现?母性是人性中最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旦被唤醒,就没有人能够抵挡。那么,雄性的力量一旦被唤醒,又会是如何呢?

  在动物的世界,雄性往往需要透过争夺雌性来达到交配与繁殖的目的。这个过程是极其野蛮与兽性的。人的世界,或许也是如此。只是在人的世界,这种充满兽性的争夺战,除了繁殖的目的之外,还多了爱情与性慾的滋润。

  如果说,性慾是兽性的,艺术是神性与圣洁的,那么爱情就是统摄这两者的关键因素。尼采在他的《偶像的黄昏》(G?tzen-d?mmerung, 1888)说:「所有形式的美都可以激起生殖慾……包括性慾以及最精神性的创造。」英国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4-1965)在他的《月亮与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 1919)小说中则说:「艺术也是性本能的一种流露。」这些话真是一语中的,直指爱情本质的悲剧性。兽性追求占有与肉慾的满足,而神性追求圣洁美与灵魂的满足,爱情所包含的这两种矛盾特质往往也是造成悲剧的主因。

  因此,最炽热的爱情往往导向最令人恐惧的毁灭,最强烈的爱情往往根源于绝望。试想,尼采如果没有莎乐美的离弃而感到痛不欲生,怎么可能写出旷世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883-1885)?歌德如果没有玛丽恩巴德母亲的阻挠而被迫离开,又怎么可能写出《玛丽恩巴德悲歌》(Die Marienbader Elegie, 1827)?海涅在热烈追求他的堂妹时,所写下的那首被数十位作曲家谱曲的爱情诗歌《妳好像一朵鲜花》(Du bist wie eine Blume, 1827),以及失恋多年后所写的恶毒的《老蔷薇》(Alte Rose, 1851),谁会想得到这两首诗歌中的对象会是同一个人。所以,美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何其没有理性。对照之下,布拉姆斯终其一生未娶,在他死前的最后一首作品里,我们都还能够看到他对克拉拉圣洁的爱,这种绝世的美又何尝不令人感动。

  另外,艺术所具有的神性与圣洁特质,也让艺术灵魂的爱情撞击比一般人更为悲壮与凄美。终究,他们了解爱情的对象并非目的,他们视爱情为通往无限美的神性与灵性世界之道路。

  或许超人与缪斯的灵魂世界是註定孤独的,如同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与玛格丽特,他们的爱情必然以悲剧收场。在这浮华世界中,要找到被另一颗艺术灵魂撞击的机会微乎极微,以致当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出现时,彼此都会奋力一击,极其凄美,随后便如陨星般短暂地划过天际,令人留下无限的遗憾。

  无论是超人还是常人,我们看到爱情作为人性多种面貌的彰显,它忠实反映出人类内在的种种矛盾。一方面爱情要求圣洁与占有,二方面爱情又像比才笔下的卡门,善变而无法保证全然的圣洁与被占有。或许爱情的最大痛苦就来自于无法满足的慾望,以及人性与超越人性之间的多重矛盾。因此,贝蒂纳比起克拉拉是更有智慧地处理爱情,而克拉拉对布拉姆斯的爱让我们看见圣洁美的崇高境界,而莎乐美对于爱情的处理则显得大胆与超越时代。

  如同歌德在浮士德中所揭橥的,「永恆之女性,引我们上升」。作为大文豪的他,一世风流,这句话应该是他对同时代女性观察的总结。上述的这些奇女子在十九世纪的出现,适时地扮演缪斯的角色。她们靠着直觉且极其敏感的艺术能力推进着艺术,她们就像是夜空的星星闪烁在男性创作者的天地,也让我们见证到孤独灵魂彼此撞击时所迸发出来的划时代作品。

图书试读

情感与想像 vs. 理想与幻想
 
早在十八世纪的后半叶,西方的思想圈与文艺圈就为浪漫精神的散播埋下了种子。随着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艺术家的个性与情感开始被解放出来,情感与想像力自由地翱翔,音乐与文学终于有机会可以更进一步擦出灿烂的火花。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在浪漫主义时代到达发展的高峰。音乐原本就是最能够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经验的艺术媒介之一,在文字的协助妆点下,音乐得以将抽象的内容相对具体化,进而得到更明确的表现力。如同黑格尔所言:「要使音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抽象的声音在时间里运行是不够的,还要加上第二个要素,那就是内容,即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的这种内容的精华表现」(黑格尔,1979)。这样的精神表现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表现是不同的,古典主义时期美学的追求是视音乐作品为自身存在的客体,追求思想逻辑的清晰与形式的完美,而浪漫时期的音乐则是追求更强烈的情感表达。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有了不同的崭新面貌。
 
首先,在德国,歌德书写了大量的抒情诗与着名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 1774)。歌德的抒情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对爱情的丰富体验以及对自然无比的崇敬,他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歌德作为这场新美学运动的实践家,顺势也带动了其他文学家的加入,尤以霍夫曼(E.T.A. Hoffmann, 1776-1822)与施莱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 1772-1829)为代表,他们二人率先提出浪漫主义艺术运动的思想纲领,他们反对古典主义的理性,强调创作自由、情感与想像的意义,并主张「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朱立元,2000)。这对当时的社会及艺术界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自此,作家们纷纷提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侧重表达理想与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透过对理想世界和大自然的描绘,这些作品传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挑战。
 
霍夫曼本身也是一位作曲家与音乐评论家,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最浪漫的艺术,这种浪漫是一种世界观,它代表永恆与和谐,对过去的美好与理想的未来充满憧憬,然而,却对现实世界充满失落感。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