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地图2:羊毛、纺线、古文明织出的秘鲁纤维工艺

织物地图2:羊毛、纺线、古文明织出的秘鲁纤维工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秘鲁
  • 纺织
  • 羊毛
  • 纤维工艺
  • 古文明
  • 织物地图
  • 手工艺
  • 文化
  • 历史
  • 南美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艺术家深入秘鲁.找寻纤维艺术的起源 
古印加文明 × 染织工艺 × 南美洲旅行
 
  当我们提到南美洲的「秘鲁」,你想到的是什么?
 
  或许是印加文明和木乃伊、与外星传说有关的巨石遗迹,也可能是安地斯山的毛料织物,以及鲜艳的高帽与圆蓬裙⋯⋯
 
  秘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安地斯山区的植物种类相当多元,不仅可作为天然染材,也有助于绵羊、骆马与羊驼生长,使当地手作纺织业十分兴盛。不同于《织物地图》第一集广泛记载八个国家的染织文化,作者此次专注于秘鲁,她深入安地斯山区探访古印加文明,接着在科卡崃谷目睹野生的黄金小羊驼,并在的的喀喀湖区见识了手织技艺以及用芦苇茎秆盖成的浮岛,最后到亚马逊河流域体验截然不同的热带雨林风貌⋯⋯
 
  世界各地的传统工艺大多取材于自然,因此不同文化之间也常有相似的元素与符号。秘鲁的干燥气候保存了超过千年的古文明,使印染纺织技术得以流传至今,于是我们可以从这些保存完善的古老织物,一窥纺织工艺的历史,找寻纤维艺术的源头。

各界推荐

  林平/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
  徐秋宜/亚东技术学院材料与纤维系副教授
  黄文英/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纤维组副教授
  建筑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Taipei 1/2》作者
  苏素敏/花莲日日创办人
 
  共同推荐  按姓名笔划序排列

  作者衷情于织物材料的创作,同时也持续以探索者的角度,勾描常民工艺的世界。透过平易的游记叙事文字,引领我们进入迷人的印加织绣匠艺与风俗文化。──徐秋宜/亚东技术学院材料与纤维系副教授

  借由艺术家纯真又专业的眼光,神游染织的世外桃源,让人认识到祕鲁丰厚的染织传统依然存在当下,充满活力。──黄文英/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纤维组副教授

  当一种文化能被传承下来并存在于日常中,那绝对是玩真的!织布村中的产业、环境与生活紧密依存,让生活于都市、感到支离破碎的我们,同时产生了向往与陌生的乡愁。──建筑大叔/《不用工作的城市》、《Taipei 1/2》作者

  书中文字借由地理方位穿越时空,以刺绣和编织的技艺带领大家走入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串起祕鲁人的过去和现在是那一条条充满色彩与温度的织线。──苏素敏/花莲日日创办人

  按姓名笔划序排列
织物地图2:羊毛、纺线、古文明织出的秘鲁纤维工艺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秘鲁丰富而古老的纺织工艺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它聚焦于安第斯山脉地区,特别是秘鲁高原上的社区,如何通过代代相传的技艺,将羊驼毛、羊毛等天然纤维转化为具有深刻文化意义和精湛工艺水平的织物。 全书结构围绕着纤维的生命周期、传统技术的传承以及纺织品在社会结构中的核心作用展开。 第一部分:安第斯纤维的源头——驯养与采集 本部分详细考察了秘鲁高地赖以生存的动物资源。重点分析了骆马(Llama)、羊驼(Alpaca)、小羊驼(Vicuña)以及绵羊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这些动物在安第斯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物种毛发的物理特性,例如羊驼毛的保暖性、小羊驼毛的稀有与奢华,以及绵羊毛在殖民时期引入后的适应性变化。 内容包括: 驯养史与基因演化: 追溯骆马和羊驼在哥伦布前时代就被驯化的历史轨迹,结合考古发现和遗传学研究,论证其在早期安第斯文明,如瓦里(Wari)和印加帝国(Inca)中的经济和仪式价值。 采集与初级处理: 详述牧民如何通过季节性剪毛(Ch’uyu)技术,在不伤害动物的前提下获取纤维。细致描述了清洗、去脂(Scouring)和梳理(Combing/Carding)的过程,这些步骤对后续纺纱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关注传统上使用天然碱性物质或特定植物进行的清洁方法。 第二部分:从纤维到线——纺纱的技艺与知识 纺纱是连接原材料与最终织物的关键桥梁,也是体现织工精细技艺的第一道考验。本部分致力于解构秘鲁纺纱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传统工具的运用: 详细介绍了指纺锤(Pushka/Warka)的结构、使用方法及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纤维上的适应性。探讨了纺锤的重量、形状如何影响纱线的粗细和均匀度。 纺线技法: 区分了“上纺”(Z-twist)和“下纺”(S-twist)的应用场景,以及如何通过调整捻度来控制织物的密度和手感。分析了如何将多股纱线捻合(Plying)以增加强度和纹理复杂性,例如制作粗犷的绳索还是精细的纱线。 色彩的秘密: 深入探讨了天然染料的采集、提取与应用。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胭脂虫(Cochineal,用于红色)、靛蓝(Indigo,用于蓝色)以及从植物如茜草(Madder)和当地苔藓中提取黄、棕、绿色的传统配方和熬制过程。强调了特定颜色在印加宇宙观和地域身份认同中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织物的语言——编织与结构 这是全书的核心,侧重于织机和编织技术的文化解读。秘鲁的织机系统被誉为世界上最复杂、最精密的机械之一。 织机系统解析: 详细描述了水平地轴织机(Backstrap Loom,腰机)的安装、张紧和操作原理。分析了织工如何利用身体动作来控制经线张力,以及这种亲密的人机关系如何塑造了织物的形态。同时也对比了垂直立式织机在特定大型挂毯制作中的应用。 组织结构(Weave Structures): 不仅仅罗列技术名称,而是将技术与功能和美学联系起来。详尽分析了平纹(Plain Weave)、斜纹(Twill)、以及最为重要的“提花”(Supplementary Weft/Tapestry Weave)技术。特别关注了如何通过控制引纬(Weft Insertion)和断纬(Displacement)来构建复杂的几何图案和具象图像。 图腾与符号学: 深入解读安第斯织物上的视觉符号。这些图案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神话故事、社会等级、农业周期和宇宙秩序的“文本”。分析了“帕查库蒂”(Pachakuti,世界颠覆)、“托卡布”(Tocapu,几何标志)以及动物形象(如美洲狮、蛇、神鹰)在不同时代和社群间的含义演变。 第四部分:纺织品的社会角色与当代挑战 本部分将历史和技术置于当代社会背景下考察,关注纤维制品在秘鲁社会中的持续生命力与面临的危机。 身份与等级的标记: 探讨了传统服饰(如 Unku 束腰外衣、Lliclla 披肩)如何通过颜色、图案和质量来明确佩戴者的地域归属、婚姻状态乃至政治权力。 仪式与生命周期: 记录了纺织品在关键生命节点——出生、成人礼、婚礼和葬礼——中的功能。例如,用于包裹婴儿的包裹布(Manta)与用于覆盖死者的裹尸布之间的工艺差异与精神关联。 遗产保护与商业化: 审视全球化和快速时尚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讨论了社区合作社为保护濒危技术所做的努力,以及公平贸易认证在维持手工艺者生计中的作用。分析了如何平衡对外展示(旅游与出口)的商业需求与维护文化真实性之间的张力。 本书通过详实的田野调查、对口述历史的记录,以及对博物馆馆藏的深入比对,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有温度的秘鲁纤维世界。它不仅仅是工艺指南,更是一部关于时间、土地和人类创造力的编年史。

著者信息

作、绘者简介

康雅筑

  生于台北,毕业于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纤维组、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雕塑系,现专职于艺术创作。从小家里就充满了父亲的篆刻书法与母亲的编织毛衣,长期熏陶下,对艺术充满了热情与想像。大四那年,收到父亲送的电动缝纫机,带领她展开创作的旅程,此后轰隆轰隆运转的声音就没有停过了。
 
  二○○七年获得美国佛蒙特艺术中心奖助计画,展开两个月的驻村生活,这就像是掀开了创作视野的篷幕般,给予她很大的启发与冲击。纤维织品宛如人生的魔毯,载她飞行万里、游历各国。除了创作外,康雅筑也从事纤维艺术教育的工作,希望让大众对纤维织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运用艺术的思维来回应生活。2015年出版第一本着作《织物地图:一位艺术家的纤维染织行旅》(田园城市)。
 
  康雅筑艺术作品网站:www.yachukang.com
 
  重要创作经历
  2016 波兰「罗兹国际壁挂三年展」
  2016 「某处的边界之间」双人展/台南绝对空间
  2015 印度「行走西浦那艺术计画」、「全球游牧艺术驻地计画」驻村
  2015 芬兰「Äkkigalleria驻地计画」驻村
  2015 泰国孔敬大学艺术展──杰出人气奖
  2015 「过境」双个展/台北国际艺术村百里厅
  2014 龙应台文化基金会「思想地图青年培训计画」文化类获奖
  2014 台北艺术进驻:国内人才出访计画──泰国Silpakorn AIR PSG驻村
  2014 泰国孔敬大学「国际艺术与设计工作营」
  2014 「倒火」双人展/温哥华伊尼胥画廊
  2013 「涨跌循环」双人展/香港艺术创库画廊
  2013 「日和.纸ISSUE」个展/台南32ISSUE艺术空间
  2013 云林「成龙溼地国际环境艺术节驻地计画」
  2013 「动墙」双人展/加拿大市立枫树岭艺术中心
  2012 美国波特兰美术馆北美影像中心40秒短片获评审奖
  2012 「文化野餐」个展/国光国小艺廊
  2011 「边界渡口」个展/树火纪念纸博物馆
  2010 「之于盖覆」个展/土思艺廊
  2010 美国尤里卡市意外艺廊「迎向绿世代展驻地计画」
  2010 「无形的身居」个展/日本岐阜文化中心
  2009 屏东「国立海洋生态博物馆环境艺术驻馆计画」
  2009 温哥华「冬奥文化活动驻地交流计画」
  2008 日本「ACC亚洲艺术协会奖助计画」驻村
  2008 约旦「夏塔那国际艺术家创作营」驻村
  2008 孟加拉「布里托国际艺术家创作营」驻村
  2007 美国佛蒙特艺术中心2006/2007驻村奖助

图书目录

作者序──从古老的织物故事开始
 
西南沿海区域
利马Lima──既传统又现代的首都
纳兹卡Nazca──古文明与地下墓穴
 
安地斯山脉中部与支脉
万卡约Huancayo──露天市集与织布村
阿亚库乔Ayacucho──取材自然的刺绣
瓦拉斯Huaraz──高山妇女的彩色布巾
 
印加文明腹地
库斯科Cuzco──古印加文明与当代织物艺术
皮萨克Písac──高山河谷中的小镇
欧兰泰坦博Ollantaytambo──公平贸易组织与织布人家
琴伽罗Chinchero──植物染色的传统织带
 
安地斯山崃谷
阿雷基帕Arequipa──白色城市中的羊驼展示馆
科卡崃谷Cañón del Colca──安地斯山黄金小羊驼
 
的的喀喀湖周边
普诺Puno──盛大的二月圣烛节
乌罗斯岛Isla de Uros──芦苇茎秆盖成的岛屿
塔奎利岛Isla de Taquile──凯楚阿手织技艺
印卡诺达威Inkanutawi──秘鲁与玻利维亚边界小镇
太阳岛Isla de Sol──科帕卡瓦纳旁的神圣之地
拉巴斯La Paz──探访玻利维亚的首都
 
亚马逊河流域与北部沙漠
普卡尔帕Pucallpa──亚马逊河流域的原住民族
杜鲁希略Trujillo──北部沙漠中的古文明
奇克拉约Chiclayo──猫头鹰守护的灵地
 
后记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衣橱的角落里,躺着一块有着好多只不同动物造型的织毯,看来像是鸟、豹,还有我无法判定的动物。编织技术使然,这些动物都以几何图形呈现。这是十多年前在一间古董店收藏的织毯,上面的兽形图案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后来看了一些关于南美洲古文明的文献,才进一步认识这来自秘鲁安地斯山的织品。由于气候与地理因素,有些古老的织物得以被保存,使当地的印染纺织技术源远流传。我开始梦想,有朝一日要踏上旅途,一访古文明的奥祕与传说。
 
  秘鲁的气候与地理

  秘鲁是南美洲第三大国,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的中央,西临太平洋、北接厄瓜多尔与哥伦比亚、东接巴西与玻利维亚、南边则与智利为邻。秘鲁的总面积为一百二十八万五千两百二十平方公里,因国境辽阔且地形多变,在地理上区分为西南沿海平原、安地斯山区与高原,以及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三种区域的气候形态截然不同,但一般来说,每年的五至九月是干季、十月至隔年四月是雨季。
 
  秘鲁西南沿海区域是溼度高但几乎不下雨的温暖气候,平均气温为摄氏十四至二十七度;东部的热带雨林炎热多雨,约佔全国面积六成,平均温度多在摄氏二十五至二十八度以上;中部则是与海岸平行、南北向的安地斯山区,这里温差较大,平均温度是摄氏九到十八度之间,北部属降雨少的沙漠气候,往中南部的高原区夏季多雨,海拔随高度增加而越显干燥而寒冷。正因为狭长的国土跨越了不同气候与地形,因此矿产、农业以及畜牧,皆有很多元的样貌;高地的生活模式亦造就了优良的农业技术与建筑功力,宛如露天的文化艺术博物馆。尤其古文明的兴衰繁荣都被沙漠和高山阻隔于不同地区,导致艺术风格产生众多分支,直到印加帝国时期才趋于整合统一。所以要了解秘鲁文化,得先了解安地斯山发迹的古文明。
 
  印加与其他古文明

  这些古文明就像是不同的国族与朝代,其崛起的时间地点、战事或交流,都像是王朝兴衰般复杂而高潮迭起。大家最熟知的印加文明,其实是最接近当代的最后一个文明,也因为印加人有优秀的整合能力,因此集结了不同文化的优点与专长,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印加文明。这些印加文明遗址的史蹟,不见得全然都创建于印加王朝,也有可能是灭绝了先前的王朝而原地重建发展而来,许多遗址的确切源头至今仍是考古、地质与历史学家研究的谜题。
 
  帝国的兴衰不会是一个接着一个、按照顺序,而是有部分交叠、在不同地点兴建扩展,继而衰败消失。随着考古不断研究,这些埋藏在地底下的神祕故事,也一再地局部重写。西元前约一千年左右,北部高原地区出现了查文(Chavín)文化,南部沿海地区稍晚出现了帕拉卡斯文化(Paracas),而北部沿海在此时也出现莫切文化(Moche),并于西元前两百年左右暴富强盛,与莫切文化时期并存的还有南部沿海地区的纳兹卡文化(Nazca),后来衰败演变成为奇穆文化(Chimú),于西元一四○○年达到极盛。
 
  在莫切文化演变成奇穆文化的这段时间里,西元两百年在的的喀喀湖附近的高原,山现了蒂瓦那科文化(Tiahuanaco),西元六五○年左右又出现瓦里文化(Wari),最后于西元一四五○年,印加人战胜奇穆文化的首府昌昌(Chan Chan)与莫切王朝的土库美(Túcume),最终整个秘鲁被印加人征服,印加就从一个小王国转变成大帝国,成为秘鲁最重要的印加文化时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印加文明。
 
  秘鲁的主要城市与遗址发迹处都有博物馆,让观者可以了解这些古文明,从壮硕的巨石建筑与庙宇、神祕木乃伊、看得到故事的仪礼陶器、包裹着历史的残骸织片⋯⋯可以彼此串联,构筑出千年以来的文化地图。我假想自己是追随织物的印地安那.琼斯,在这些古文明遗物中找寻历史的线索。
 
  当代秘鲁社会

  安地斯山原住民的生活与美洲驼密不可分,负重力佳的羊驼与骆马成为他们的好伙伴。不仅在祭祀礼仪中,可见到将羊驼与骆马作为祭品,陶瓷器皿上也经常看见牠们的身影;羊驼毛纺织品更是延续他们生命的象征,连骆马骨也制成打纬棒工具,运用在编织的过程里。在此次安地斯山旅程之前,我对羊驼与骆马的认识并不多,直到深入科卡崃谷,才了解牠们各自的特色。这不是摸一摸、看一看就可以了解的,反倒增加了许多后续研究的动力。
 
  秘鲁至今仍有许多部落维持着传统的生活模式,织品在安地斯山具有重要的地位。市区广场周围经常可见各种摆售手工艺品的摊商,从早到晚,这些原住民们依旧持续进行捻纺纤维以及编织的工作,朴实的生活态度与厚实的羊毛质地,勾勒出迷人的景致。
 
  每当我抵达一个新的城镇,总是到处寻找可以拜访的纺织工作室,但又因为语言的关系,不得其门而入。秘鲁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安地斯山区也使用凯楚阿(Quechua)原住民语,若更深入山区,有些凯楚阿族人也不会说西班牙语。我只能仗着出发前恶补的西班牙文单字,比手画脚地与他们沟通。安地斯山区有许多传统服饰风格都受到西班牙殖民的影响,当时由于部落众多,西班牙人以不同的衣饰来区分各部落,原住民也不断加入各自的特色,渐渐发展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传统服饰。
 
  关于本书

  在我的第一本着作《织物地图:一位艺术家的纤维染织行旅》中,记载了八个国家的纤维工艺,而本书则是深入一个国家、聚焦于安地斯山区,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研究,这同时也可以与第一本书中的欧亚美各国对照,找出各自的染织特色。
 
  书中以旅途的不同地点区分章节,针对不同的文化发展、织品艺术、古文明遗址与地理关系,以非线性的方式介绍。还记得旅程刚开始时,手札本还是空白的,随着一天一天过去,这些纸张也一页一页被写满了。书写本书时,我整理着所有的纪录与资料,试着将思绪编列成一经一纬的织物,时间与空间的印象在脑海中重组,彷彿又再次开启了旅程,像是灵魂出窍般搭上了行驶的列车,难以停止。而我对于安地斯山织品文化的认知,就像是看着逐渐放大解析度的格子,逐步了解的同时,也有更多未知的知识陆续被开启。有太多无穷无尽的编织技艺等着我深入探索,同时也更觉得自己学识浅薄、渺小无知。不过,无论世界各地的旅人是因着什么原因造访此地,在唿息与步伐之间,总会找到自己的方向与目标,或许这也是那游走于未知与事实之间的神祕力量所隐隐带给人们的指引。那么,就待我以纤维铺陈出安地斯山脉的原野路径,与我一同想像踏行在这古文明与现代交织的缤纷地毯。

  回归创作与生活
 
  研究这些历史文化就像是侦探调查一般,必须对所有事物抽丝剥茧,寻找其核心价值。至今我仍处在消化、沉淀的状态,并沉醉于这宛如考古研究般的过程。还记得刚回台湾时,因为突然从古老文明中坠入繁忙的都市生活,带给我的冲击与不适感竟然比出发之前还要强烈。或许是在安地斯山看到许多妇女的结穗式发辫,使我开始思考头发与文化的关系,因应不同的身分、信仰与社会地位,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因此我在二○一五年的台北儿童艺术节展览中,以「剪发结辫」计画回应了秘鲁这趟旅程带给我的灵感。此作品先是广邀民众捐发,让「剪」这件事,从身体上的失去,转化为实质的付出。展览结束后,将募集到的头发制成癌症化疗者需佩戴的假发,以捐赠来延续头发的价值,试图引导儿童对头发与生命有更多想像。
 
  同年十一月,我在印度参与「全球游牧艺术计画」(Global Nomadic Art Project)时,亦结合古文明遗址中的木乃伊,呈现于《与途行》这件录像作品之中。其中还包含了我在印度捡拾到的牛头骨,以及古吉拉特邦辖县当地的织毯,我将头骨眼穴塞满棉花,就像是古墓穴出土的木乃伊坐姿,然后揹着步行,穿梭在山林之间,越过围篱与溪河,进行一场心灵与自然的对话。
 
  安地斯山的织物容纳了璀璨的古文明遗迹,以及悠然浩瀚的高山与原野,因为太动人、太深刻了,迫不及待将这份感动分享给更多人,向大家诉说关于秘鲁的故事。在历经这趟旅程之后,期许自己在接下来的人生道途中,能更顺应宇宙的定律,时时感谢大地之母带给我们的启示与生命能量;继续在日常生活中,以发掘神祕之物的好奇心来观察所有细节,并透过纤维艺术的创作,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温暖。

图书试读

阿雷基帕Arequipa──白色城市中的羊驼展示馆
 
来到位于戚里河谷流域(Valle del Chili)的阿雷基帕,可以感受到当地的建筑格外不同,除了有许多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印欧麦士蒂索(Mestizo)风格,还有许多由火山凝灰岩(Sillar)盖成的房子。这是火山爆发后的产物,多呈白色,因此阿雷基帕又有「白色城市」之称。这里的海拔为两千三百五十五公尺,由北而南的三座火山查查尼(El Chachani)、米斯蒂(El Misti)和比丘比丘(El Pichu Pichu)皆位于城市的东边,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一部分,因此地震频繁。
 
集团经营的羊驼世界
 
羊驼是秘鲁珍贵的国宝级动物,生长于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地气候,羊驼毛与羊毛两种毛的纤维鳞片排列与密度极为相似。由于羊驼纤维的鳞片边缘比羊毛来得光滑,边缘鳞片张开的程度不如细种羊毛,因此羊驼毛摸起来较平顺、毛质柔软且色泽优雅,尤其小羊驼的毛色呈金黄,又有「软金」或「安地斯山脉走动的黄金」之称。座落在阿雷基帕市中心广场不远处的「羊驼世界」(Mundo Alpaca)是秘鲁最大的毛纺织集团──米歇尔集团(Michell Group)旗下的展示馆,在秘鲁的羊驼毛产业中具有领先地位。米歇尔集团从羊驼与骆马养殖(Mallkini集饲牧场)、纤维分级处理与整合、精炼、梳理、纺纱、印染、针织、编织与手工簇绒地毯的生产均有涉及。馆中不仅介绍羊驼毛纺织业发展历史,也展示羊驼原毛纤维处理的过程、羊驼线染色材料样本、处理纤维的机具、传统安地斯山织品的制作过程。现场还有来自库斯科的妇女示范传统腰机编织(Backstrap Weaving Loom),非常详尽。这种将织机的另一端固定以撑张经线织布的技术,源自古印加时期的不同织布文化,许多织品至今仍旧难以重制,难度很高。台湾原住民也有类似的传统织布机,称为「腰式水平织布机」,当中腰机所使用的卷布轴、打纬板、隔棒与提综棒的使用方式极为相似。馆内贩售与毛纺织集团的基金会(Awana Kancha)合作的原住民家庭的手工编织成品,以及旗下的品牌SOL所生产的羊驼毛时装,因此在这里可看到相当完整的羊驼毛织品产业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真正深入到“古文明”的部分。秘鲁,尤其是安第斯地区,孕育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文明,像是纳斯卡、莫切、瓦里、印加等等。而这些文明,在纺织技术上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介绍一些基本的织法和材料,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这些织物与古文明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日常生活、甚至政治权力之间的联系。比如,不同图案的意义是什么?某种颜色的使用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不同材质的纤维在当时是否有着社会等级的区分?这些织物是否曾经作为重要的祭祀用品,或者用来记录历史事件?我非常想知道,那些看似简单的毛线,是如何被赋予了如此厚重的文化意义,又是如何成为古文明与我们沟通的桥梁。如果这本书能够揭示出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密码,那就真的太有价值了,它将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纺织工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史的精彩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猜想一定会充满艺术感。也许是某种古老的壁画风格,或者是某种图腾式的纹样,那种独特的民族色彩和几何构图,一定能瞬间抓住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封面就像是通往书中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它能最直接地传达出书籍的灵魂。而“秘鲁纤维工艺”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视觉冲击力,那些鲜艳的色彩、繁复的图案、精细的编织手法,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大量的精美图片,能够近距离地展现出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织物细节,比如羊驼毛的天然光泽,不同植物染料所呈现出的独特色彩,以及那些手工编织时留下的细微痕迹,都希望能通过图片得到最直观的呈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篇文字的叙述,更是一次视觉的旅程,能够让我仿佛置身于秘鲁的某个传统工坊,亲眼目睹那些巧夺天工的技艺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能够通过书中精美的插图,了解到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族群的秘鲁纤维工艺特点,那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

评分

读到“织物地图”这个词,我总会联想到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故事。这本书会不会讲述一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秘鲁织物的故事?比如,某一件出土的古老纺织品,它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它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它又向我们揭示了关于那个时代怎样的信息?我喜欢通过具体的事例来理解抽象的知识,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案例研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秘鲁纤维工艺品,并且详细解析它们的织法、图案、颜色、以及它们可能存在的文化意义,那一定会非常引人入胜。这样,我不仅仅是了解一种工艺,更是通过这些织物,去“读懂”一段历史,去“触摸”一段文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纤维中的宝藏,去倾听那些无声讲述的千年故事。

评分

哇,看到《织物地图2:羊毛、纺线、古文明织出的秘鲁纤维工艺》这本书的书名,就觉得一股浓厚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光是“织物地图”这四个字,就让人联想到无数交织的线条、色彩斑斓的图案,仿佛一张古老的藏宝图,指引着我们去探索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纺织智慧。而“羊毛、纺线、古文明”更是直接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一直对秘鲁那些古老的文明,像是印加文明,充满了好奇,而他们留下的纺织品,那种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是让我着迷。想象一下,那些用柔软的羊毛,经过细心纺织出的纱线,最终变成了承载着历史故事和祖先信仰的织物,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事情。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像一首悠扬的史诗,光是读一遍,脑海里就浮现出安第斯山脉的高耸云端,以及那里人民世代传承的匠心独运。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待,就是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关于秘鲁纤维工艺的奇妙世界,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些古老的织法,那些隐藏在每一根纤维里的秘密,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存和延续下来的。我非常想知道,这些古老的织物,究竟是如何体现出古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评分

这本书的“羊毛、纺线”部分,我希望能有非常详实和专业的讲解。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纺织从业者,但对天然纤维的特性和加工过程一直很有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秘鲁地区主要的羊毛来源,比如美洲驼毛(Alpaca)和羊驼毛(Llama),它们在质地、保暖性、光泽度等方面有什么区别?如何从动物身上获取羊毛?传统的纺线方法是怎样的?是不是有许多古老的纺车和织布机的模型或者图示?我对那些古老的工具和技术非常着迷,觉得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了解到,这些羊毛在被制成纺线后,又是如何被染色的。秘鲁的植物染料非常有名,书中能否介绍一些常见的染料植物,以及它们能染出怎样的色彩?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创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纤维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