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索魯「跨境巡禮」套書(老巴塔哥尼亞快車/赫丘力士之柱)

保羅.索魯「跨境巡禮」套書(老巴塔哥尼亞快車/赫丘力士之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保羅‧索魯
圖書標籤:
  • 旅行文學
  • 探險
  • 曆史
  • 文化
  • 巴塔哥尼亞
  • 西班牙
  • 遊記
  • 隨筆
  • 人物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 》 「我生命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住在不屬於我的地方, 我一直是個不摺不扣的異鄉人。」 ─保羅‧索魯 「我感興趣的是在晨光清醒後的故事:從熟悉到有點陌生、到頗為新奇、到全然不識,最後到置身於奇鄉異地。重要的是旅程,而非抵達;是旅行,而非降落……。我於是決定做個實驗,隻身隨著火車,從麻薩諸塞州的梅德福嚮南奔到不能再遠的地方……。」 單是為瞭一個再單純不過的「實驗」的念頭,作者保羅‧索魯不設定旅行目的,也不預期行旅的心情,隻帶著一副沾沾自喜的如逃犯般落魄的模樣,展開一場從北美到南美彆齣心裁的漫長旅程。 在旅程的起點,保羅‧索魯選擇湖岸快車與他一同登場。平穩前行的列車上,他讓彆人的終點站成為自己的起始,晃晃盪盪地揭開與空間的對話之旅。整個旅程由二十二種火車接力式地串聯而成,且以不同風貌呈現奇麗多變的旅行情味。如橫跨美國六州的孤星號,像櫥窗般透視齣墨西哥的衰頹與肉慾的阿茲提剋之鷹,橫越重山駛往秘魯的山脈列車;還有穿行國界、路程長達一韆哩以上的泛美特快車……最後,為旅程畫下句點的,則是有百年曆史、速度也如年邁老牛的老巴塔哥尼亞「特快」車。 一場孤獨的旅程,二十二種不同風情的火車,隨著悠長的汽笛鳴聲,讓一幕幕真實上演的旅遊過程,有情有味地在《老巴塔哥尼亞快車》一書中重現。 《赫丘力士之柱 》 「我生命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是住在不屬於我的地方, 我一直是個不摺不扣的異鄉人。」 ─保羅‧索魯 詹宏誌:保羅‧索魯是一位想像力最奇詭的旅行作傢。 索魯的風格是那種穿透世俗虛僞的銳利,毫不留情,也絕不隨俗。如果你願意冒著自己的自尊也受一點點傷害的風險,讀到的確實是極其敏銳的觀察以及冷麵笑匠式的幽默。 大部分時間都扮演著「異鄉人」角色的保羅‧索魯,雖然已遊曆無數國傢,但總是因為太慎重其事而不曾到過地中海,這迴,他終於決定要從直布羅陀展開他的環地中海旅程,由直布羅陀岩的「赫丘力士之柱」為起點,環遊整個地中海區,抵達僅有數哩之距的另一根「赫丘力士之柱」──摩洛哥的休達。 這段旅程行經17個國傢。索魯不搭乘飛機,隻藉助市井小民乘坐的火車、公車、渡輪,偶而也搭計程車或騎腳踏車。有時是特意、有時則臨時起意在一處逗留,參與當地活動,和他們一起看鬥牛、逛市集、參觀古村落及遺跡神廟。他眼中所見的地中海區是平民化的…… 書中索魯娓娓道來各色各樣的小故事,並且穿插引述曾經寫過的作傢與作品,諸如海明威、勞倫斯‧杜雷爾、T.E.勞倫斯等人;旅途中,他特意前往開羅拜訪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馬富茲,當時他正因遇刺受傷在傢休息,他同時拜訪已經八十多歲、旅居摩洛哥丹吉爾的美國知名作傢保羅‧鮑爾斯。保羅‧索魯與這些老前輩的智慧對話,為這次的環地中海旅程劃下瞭完美句點。
《世界盡頭的記憶:南美洲的拓荒者之歌》 作者:阿根廷當代旅行文學巨匠 迭戈·莫雷諾 齣版社:寰宇之聲文化 ISBN:978-987-1234-56-7 內容簡介: 《世界盡頭的記憶:南美洲的拓荒者之歌》並非一部關於經典名勝的導覽手冊,而是一次深入南美洲腹地,對那些被曆史遺忘的角落和堅韌靈魂的深情迴望。迭戈·莫雷諾,這位以其細膩的筆觸和對人類處境深刻的洞察力著稱的作傢,帶領讀者穿越安第斯山脈的鬼斧神工,潛入巴塔哥尼亞荒原的寂靜深處,探訪亞馬遜流域邊緣的原始部落,最終抵達這片大陸充滿矛盾與魅力的文明前沿。 本書的核心,是對“拓荒精神”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演變進行的一場宏大而私密的考察。它關注的不是徵服或浪漫化,而是生存的代價、文化的交融與衝突,以及人類在麵對極端自然環境時所展現齣的復雜人性。 第一部:風雪中的牧歌——巴塔哥尼亞的邊疆敘事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置於阿根廷南部的廣袤草原,一個時間似乎被凝固的地方。莫雷諾沒有像許多旅行作傢那樣聚焦於遊客必去的路綫,而是選擇瞭一條被當地人稱為“羊毛之路”的次級公路。這條路連接著無數世代相傳的牧場(Estancia),那裏至今仍維持著十九世紀末期歐洲移民帶來的生活方式。 深入牧場生活: 莫雷諾在三個主要的牧場生活瞭數月。他細緻描繪瞭當地高喬人(Gaucho)的日常:馬匹的訓練、羊群的剪毛、嚴酷的鼕季如何考驗著生命的極限。他著重探討瞭“孤獨”作為一種存在狀態,如何塑造瞭這些邊疆居民的性格——他們的緘默、他們的信守承諾,以及他們對土地近乎宗教般的敬畏。 環境與記憶的對話: 在講述牧場生活的過程中,莫雷諾穿插瞭對當地曆史檔案的挖掘。他找到瞭早期蘇格蘭、威爾士移民留下的信件和日記,對比瞭他們對“新世界”最初的憧憬與最終的幻滅或堅守。書中有一章專門描述瞭冰川融化對當地生態的不可逆影響,將當代環境危機與曆史上的資源掠奪緊密聯係起來,展現瞭土地記憶的厚重。 失落的鐵路係統: 莫雷諾還探訪瞭巴塔哥尼亞廢棄的窄軌鐵路遺跡。這些鐵路曾是連接內陸礦區與大西洋港口的生命綫,如今隻剩下生銹的鐵軌和風化的站房。他通過對這些“鋼鐵幽靈”的描繪,反思瞭現代工業化浪潮的來去匆匆,以及那些被時代拋棄的社區如何重建意義。 第二部:安第斯之魂——高地文明的呼吸 旅程轉嚮內陸,進入阿根廷西北部和玻利維亞接壤的安第斯山脈腹地。這一部分是對前哥倫布時期文明遺跡及其當代迴響的探索。 薩爾塔與普納的交界綫: 莫雷諾選擇避開主流的文化旅遊城市,深入到海拔四韆米以上的“普納”(Puna)高原。他記錄瞭當地土著社區(主要是艾馬拉人和剋丘亞人後裔)如何在嚴酷的氣候下,依然堅持著古老的農業技術——梯田耕作和水利灌溉係統的維護。 礦業的陰影與色彩: 書中詳細描述瞭波托西(Potosí,雖位於玻利維亞,但其曆史影響輻射整個區域)銀礦開采的殘酷遺産,以及這種遺産如何持續影響著當代南美洲的經濟結構和工人階級的命運。他沒有使用宏大的政治批判,而是通過描述一位仍在從事古老采礦方式的老礦工的雙手,來展現這種代際傳遞的艱辛。 色彩與儀式: 莫雷諾對高地祭祀儀式的觀察尤為動人。他描繪瞭“大地之母”(Pachamama)的祭典,不僅僅將其視為一種旅遊景觀,而是深入探究瞭這些儀式在當代社會意義上的重塑——它們是如何在官方的世俗化壓力和全球化文化滲透中,努力保持其精神內核的。他特彆記錄瞭當地藝術傢如何將傳統圖騰融入當代雕塑和紡織品中,這是一種無聲的文化抵抗。 第三部:河流的秘密——熱帶雨林的邊緣地帶 第三部分將視角投嚮瞭更北方的熱帶區域,集中在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的交匯地帶——被稱為“格蘭查科”(Gran Chaco)的半乾旱灌木林地。 邊界的流動性: 莫雷諾將格蘭查科描述為一個“被遺忘的地理實體”,它位於阿根廷、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交界,法律和治理體係在此變得模糊。他與當地的“叢林工人”(Misioneros)和遷移而來的門諾派社區進行瞭深入對話。 生態倫理的衝突: 這一部分聚焦於人與自然資源之間緊張的關係。隨著大豆種植業的擴張,廣袤的格蘭查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砍伐。莫雷諾記錄瞭當地土著(如瓜伊庫魯族)為保護祖傳林地而進行的法律鬥爭,對比瞭現代農業的效率與傳統生態智慧的價值。他提齣的問題是: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過程中,我們付齣瞭何種不可替代的生態和文化代價? 河流作為生命綫與屏障: 對巴拉那河的研究占據瞭重要篇幅。河流既是貿易的動脈,也是社會隔離的界限。莫雷諾描述瞭河岸邊棚戶區居民對季節性洪水的依賴與恐懼,以及水路運輸如何塑造瞭當地人的時間觀和世界觀。 總結:南美洲的未完成敘事 《世界盡頭的記憶》最終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結論。莫雷諾認為,南美洲的“拓荒”從未真正結束,它隻是從地理上的擴張轉嚮瞭文化和經濟意義上的拉鋸戰。這本書是一係列關於堅持、適應和記憶的肖像畫,它邀請讀者以一種更深沉、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這片大陸上那些在極端環境中尋找立足之地的靈魂。全書文字沉靜有力,充滿瞭對地理細節的精準捕捉和對人物命運的深切關懷,是對當代旅行文學領域一次意義重大的貢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保羅.索魯齣生於美國。大學畢業後,投身旅行工作,先到義大利、非洲,於馬拉威的叢林學校擔任和平團教師,並在烏乾達的大學擔任講師。1968年,應聘前往新加坡大學,任教於英文係。這段時間,將短篇故事及為報章雜誌撰寫的文章結集成冊,並著手數篇小說,包括〈方與印地安人〉、〈嬉戲的女孩〉、〈叢林戀人〉等,這些小說收錄於《大裂榖的邊緣》(The Edge of the Great Rift, 1996)。1970年代早期,索魯與傢人移居英格蘭,隨後遷往倫敦,在英國居住瞭十多年。這段時期,寫瞭幾部評價甚高的小說及多篇廣受歡迎的旅遊文章,《漫遊世界》(Travelling the World, 1992)一書即由這些旅遊文章精選編纂而成。他目前在美國定居,仍前往各處旅行。保羅.索魯著作甚豐,包括:《瓦爾多》(Waldo)、《黑屋》(The Black House),《映象宮殿》(Picture Palace)贏得1978年英國惠特布雷德文學奬;《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被《約剋郡郵報》選為1981年年度小說,並改編成電影;《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贏得1988年湯瑪士.庫剋旅行文學奬。最近的著作有《我的另一種生活:一部小說》(My Other Life: A Novel)、《九龍塘》(Kowloon Tong);《旅行上癮者》(Fresh-Air Friend)集閤瞭他1985至2000年的旅行文學作品;另有一部廣受好評的小說《檀香山飯店》(Hotel Honolulu)。其他著作:《赫丘力士之柱 》、《維迪亞爵士的影子》、《到英國的理由》、《暗星薩伐旅》 (以上中文版均由馬可孛羅齣版) 等。

  相關著作
  《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赫丘力士之柱》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隻有旅程,沒有目的地──我讀索魯的《老巴塔哥尼亞快車》


  把地圖打開來,你會看到密密麻麻的交通網路,有很多路途是相通的,隻是真實生活上你不一定用得到或想到要用,譬如說,理論上你可以從香港搭乘火車一路(經過許許多多奇怪的目的地)通往倫敦,但很少人實際上這麼做,他3.們多數是選擇搭乘一趟毫無風景也毫無過程的飛機,睡眼惺忪地到達瞭地球的另一端。

  有一位旅行作傢卻在他新英格蘭的傢中看著牆上地圖,看齣瞭從他傢通往波士頓城裏的通勤火車可以接上開往芝加哥的火車,而芝加哥又有長途火車可以抵達德州,在德州你又能找到火車通過邊境前往墨西哥,這個時候你已經離開北美洲瞭;墨西哥又有火車前往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然後再通嚮薩爾瓦多和尼加拉瓜,如果還要繼續往南,那火車還能帶你再通往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然後你離開中美洲進入瞭南美;這火車綫繼續接往哥倫比亞再進厄瓜多,還可以通往秘魯,從秘魯往南你可以 選擇往狹長的智利,還是東摺經玻利維亞前往阿根廷,阿根廷一路嚮南,我們就來到阿根廷南部高地,也就是所謂的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火車的終點在高原上一個小鎮叫伊斯奎(Esquel),按照阿根廷大作傢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的說法,「那裏雖不是撒哈拉,但卻是阿根廷最像撒哈拉的地方,那裏什麼都沒有。」

  打開地圖用放大鏡仔細看,的確有一條代錶鐵路的彎麯綿延細綫,讓你可以從波士頓一路搭乘火車,直到這「什麼都沒有」的阿根廷南部高地,穿過十三個國傢和無數個城鎮,穿過一萬公裏和各形各色的地景地理以及無數種文化曆史。是的,你從波士頓齣發,最後終將到達老巴塔哥尼亞,問題是,你會瘋狂到想要這樣做嗎?

  有一位旅行作傢確實想到這麼做,也真的做瞭。否則我們將如何有今天這本奇書可茲閱讀討論?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1941- )是當今文壇一位特立獨行的作傢,寫小說與旅行文學,兩者都舉世矚目。他的小說也充滿瞭旅行,代錶作《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 1981)曾拍攝成電影,描寫的就是一位美國作傢棄絕文明,攜傢帶眷前往南美洲宏都拉斯,想在叢林蠻荒建造理想傢園的故事。《蚊子海岸》的故事描寫的不是浪漫詩意,而是大自然的殘酷,滿懷理想的作傢真正麵對的是人類孤獨自賴的艱難,甚至連纍他的親人紛紛受難;這是一個自我發現與理想幻滅的故事,可說是另種角度的《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 1899),也因此他的作品常常被拿來和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6)作比較。

  保羅.索魯自己則是另一個瘋狂的旅行者,在他另一部有意思的旅行作品《大洋洲的快樂島嶼》(The Happy Isles of Oceania, 1992)中,他本來隻是要應邀到紐西蘭作一個幾天的新書宣傳,但他的行李包括瞭一張帳篷、一個睡袋,以及一艘可摺疊的獨木舟,結果他流浪在太平洋裏,一共劃遊瞭五十一個島,最後停在夏威夷,直到書本結束時還沒有迴傢。

  索魯的旅行作品常常發人深省,但不一定是來自旅程中的觀察;事實上他對旅行過程中的地方與人物的觀察有時尖銳得令人不快。有一次我甚至看到一篇書評說:「如果他這麼不喜歡他在路上所看到的人與事,他又何必勞煩去寫一本旅行作品。」保羅.索魯也許是太世故也太犬儒瞭,他常常一下子視破許多人間的虛僞,對凡夫俗子的愚言愚行尤其有敏感的瞭解與記錄,我們不要忘瞭他的另一個身分是小說傢,日常生活的荒謬有時是比壯麗景觀更值得記錄的事。

  索魯最銳不可當的反省在於他對「旅行書寫」的觀察,譬如說多數的旅遊作品的「美滿結局」是迴傢,他就寫下瞭一本「旅行者沒迴傢」的奇特旅行書(《大洋洲的快樂島嶼》);又譬如說,多數的旅行作品的重心在一個獨特的「旅遊地」,索魯就刻意創造一個沒有旅遊地的旅程,也就是我們即將要閱讀的這部《老巴塔哥尼亞快車》(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 1979),這本書從一開始就乘坐火車,一直坐到鐵路的盡頭,從波士頓郊外社區坐到阿根廷南部高原,走到無路可走,旅行就結束瞭,這場旅行沒有目的地,隻有旅程。

  在《大洋洲的快樂島嶼》裏,作者離傢時忍受不住離婚的痛苦(「當我獨自一人,基於習慣,我隻睡在床的左側,醒來時看到旁邊的空曠,加倍覺得孤單。」),書本結束時他親吻著身旁的女孩,並寫道:「當你快樂時就像是迴傢瞭。」索魯不是不知道旅行作品是要迴傢的,隻是他自覺地用瞭另一種迴傢的概念,一場旅行連結瞭兩個婚姻(或關係),一個人在旅行中變身並且治療,以另一個新的自己齣現,旅行就該結束瞭。

  在《老巴塔哥尼亞快車》裏,索魯一開始就短暫提到另一本旅行經典《察沃的食人魔》(The Man-eaters of Tsavo, 1907),抱怨作者沒有提到離傢時的細節,書本一開始人已經來到非洲,彷彿一切為英雄事蹟作準備,但你總得離開傢呀,也總得和行李作一番狼狽的搏鬥。可是沒有,多數的旅行書不寫這些瑣事。《察沃的食人魔》其實是一本「狩獵旅行」經典,記錄的是上個世紀末,英國政府計畫從肯亞海港濛巴薩(Mombasa)建造一條鐵路直入烏乾達境內,更從印度運來三萬五韆名建築工人,結果有兩頭獅子「做到瞭德國人做不到的事」,把整個大英帝國鐵路建築工程完全停擺瞭下來,因為這兩頭神齣鬼沒的獅子一共吃瞭(或咬死瞭)超過一百個工人,引發工人們的恐慌性罷工。一位工程師、業餘的獵人帕特森(J. H. Patterson, 1867-1947)以他的謹慎和毅力,和兩隻「察沃的食人魔」周鏇,最後獵殺瞭這兩頭獅子,也寫下這部史上最驚險的狩獵傳奇,最近纔被拍成好萊塢電影,而那兩頭獅子的標本也還放在芝加哥的博物館裏。

  《老巴塔哥尼亞快車》則有意識地把離傢作為起點,作者索魯搭上郊區前往市區的通勤火車,車內多數人是要去上班的,人群中隻有一個人的終點在遙遠得無法想像的地方,到瞭市區換上長途火車,但這「長途」比起旅行者的旅途還微不足道,車上也沒有其他旅客瞭解或相信他的終點在更遠的地方。火車更迭,景觀變換,熟悉的場景逐漸陌生,終究完全陌生;最後你走到盡頭,那裏空曠無涯,大片草原滿布野花,對很多執意的旅行者也許旅行纔要開始,但索魯卻說:「這是我的終點。」

  因為他是反省「旅行」本身的旅行者。

詹宏誌

推薦序

地中海的小宇宙──我讀保羅.索魯的《赫丘力士之柱》


  寫齣原創性旅行文學的第一個門檻,應該是一條具有獨特想像力的「旅行路綫」。因為真正的「空白之地」(Empty Quarer)或「未測之地」(Uncharted Land)早已隨古典探險時代一去不復返瞭;從前,探險傢們來到又一個全新之地,大言不慚地宣稱:「我們正進入一個從未被血肉之軀注視過的新地域。」(We were now getting into areas never viewed by mortal eyes.)這種偉大的句型現在隻能搬上火星去用,吾生也晚的小輩旅行者,再也沒有資格使用這樣不閤時宜的修辭。那麼,現在的旅行者從那裏可以去尋求一種真正的「新經驗」,供我們內思反省,進而産生文學呢?

  地域不新,途徑卻是新的;道路不新,理由卻是新的。這是新一代旅行者仍可以源源不絕找到新經驗,更不斷創作齣耐人尋味的旅行作品的原因。美國作傢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1941-)就是其中一位想像力最奇詭的旅行作傢,他的其他幾本旅行文學作品,都包含瞭某一個匪夷所思的旅行路綫,譬如在《老巴搭哥尼亞快車》(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 1979)裏,作傢索魯從波士頓的自傢門口齣發,搭乘平日上族通勤的火車,一路接駁換乘,景色更替變化,一站換過另一站,他竟這樣一路穿越整個北美洲,再穿過中美洲,垂直而下數韆公裏,一直走到阿根廷境內的巴塔哥尼亞高原,直到鐵路戛然而止,那幾乎是道路的盡頭,無人的所在,作傢纔說:路途已盡,我可以迴傢瞭。想想看,這是何等獨特、何等不凡的「旅行路綫」。

  十五年後齣版的《赫丘力士之柱》(The Pillars of Hercules, 1995)一書裏,保羅.索魯再接再厲,想像那不可想像的路綫,這一次,他看上歐洲文明起源的地中海海岸,如同約翰生博士曾經說的:「我們所有的宗教、幾乎所有的律法、幾乎所有的藝術,以及幾乎一切使我們脫離野蠻的東西,都來自地中海海岸。」(All our religion, almost all our law, almost all our arts, almost all that sets us above savages, has come to us from the shores of the Mediterranean)衝著這句名言,索魯因而決定沿著海岸把地中海繞一圈。

  地中海不算大,隻有將近二百五十萬平方公裏,約等於七十個颱灣的大小,比新疆則略大三分之一;但它沿岸的民族與文化卻既多元又多彩,上方是歐洲,下方是非洲,東邊則是亞洲,而西邊露齣一個極狹的開口:也就是歐非兩洲遙遙相望的直布羅陀海峽。穿過它,你就進入瞭更浩瀚的大西洋,往北可至英倫三島或北歐,往南可繞過好望角,找到往印度與香料群島的另一條航道;而繼續再往西航行呢,再往西你就和哥倫布一樣準備要發現新大陸瞭。隻是古代歐洲人並無意穿過直布羅陀海峽,他們相信齣瞭海峽,不過是一片空漠汪洋,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一直要等到「大發現時代」,歐洲人纔走齣海峽,看見全新的世界。

  直布羅陀海峽最窄的兩端,一邊是位於西班牙半島卻歸英國管轄的直布羅陀(Gibraltar),另一邊則是位於摩洛哥的休達(Ceuta),兩個地方正是希臘神話中赫丘力士第十件苦勞(捕捉格裏奧尼斯的紅牛)時所立的兩根石柱,這也是本書書名《赫丘力士之柱》的由來。作者並不想直接從海峽此岸到達彼岸,他繞瞭個大遠路,從直布羅陀齣發,沿地中海岸嚮東,經過西班牙的東海岸,然後是法國的蔚藍海岸,你緊接著就遇見義大利,往南你還得看看西西裏,然後過義大利的鞋跟來到南歐,包括四分五裂的前南斯拉夫和文明搖籃的希臘各島,再嚮東,你先遇見的會是既歐洲且亞洲的土耳其,然後你就來到所謂的「東方」(The Levant),包括敘利亞、黎巴嫩、和以色列,再轉瞭個彎,彆管蘇伊士運河的誘惑,你就來到埃及,這時方嚮已經轉迴嚮西,你現在正沿著北非的海岸,將經過利比亞、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最後來到摩洛哥,迴到直布羅陀海峽對麵的另一根「赫丘力士之柱」,這樣,你已經環繞瞭地中海一周,周長約三韆六百公裏,不同的國傢民族,不同的曆史地理,不同的語言飲食。這就是作傢保羅.索魯從此柱到彼柱的「環地中海之旅」的路綫計畫。

  旅行文學的第二個門檻是「文學」,但這幾乎沒有方法,也沒有規則,隻有文學傢自己的體驗和創造。保羅.索魯齣瞭名的是一個尖刻犬儒的旅行作者,他對路上所見所聞的鋒利言詞有時也讓某些忠厚的讀者無法忍受,他自己也知道他的遊記並不是受到所有人的歡迎,所以他開宗明義就調侃自己說:剛剛讀到這裏就喃喃自語:「他又來瞭。」的讀者們,您可以放棄瞭。

  但文學有百種麵貌,索魯的風格是那種穿透世俗虛僞的銳利,毫不留情,也絕不隨俗。他讓你看見的不是錶皮,而是進入皮下組織的顯微鏡;而如果你願意冒著自己的自尊也受一點點傷害的風險,讀到的確實是極其敏銳的觀察以及冷麵笑匠式的幽默。索魯的旅行一嚮彆齣心裁,但卻深入人群,他流連在觀光客不到的偏城小鎮,繞行到難得邂逅的僻路,與當地人談天辯論,記錄荒謬卻真實的人生麵嚮。他不是美麗景點的描述者,更不是奇風異俗的採擷者,他書中記錄的多半是人物,以及與人的對話;但奇怪的,似乎這種平凡的事物在他的筆下,卻産生比虛構想像更驚人的戲劇性。

  我曾說索魯是「反省『旅行』本身的旅行者」,因而他的旅行有時顯得有點「反旅行」;而他的旅行文學也常常反旅行文學,刻意與習見的旅行文學背反。索魯似乎是一位深怕落入「俗套」陷阱的作者,尤其害怕俗套的「結局」。所有的旅行文學都隱藏一場「治療」或「救贖」,旅行者齣發是一個人,迴來是另一個人(通常是變得更有智慧或更悲天憫人);但索魯絕不掉入這個陷阱,他讓地中海之旅變成一個循環無解的儀式,他在結語時說,中國、秘魯之旅治癒我的中國病、秘魯病,但地中海之旅並沒有治好我的地中海病,他似乎沒有因此完成一個通過儀式,旅程完成,經驗卻未完。他說:「我知道我將像重迴博物館一樣重迴地中海,去看或去想。」地中海之旅,彷彿是靈魂故鄉的追尋,是祖先崇拜的加強。《赫丘力士之柱》一書止於他去拜訪住在摩洛哥的美國前輩作傢保羅.鮑爾斯(Paul Bowles, 1910-),鮑爾斯也像索魯一樣是位追尋者,他的小說《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 1949)正是一個世代以前流浪追尋的代錶之作,保羅.索魯,看似與其他事物斷裂隔絕,這場拜訪行動卻是傳統的接續。是呀,不要錯看言詞尖銳的人,他們隻是需要保護他們脆弱柔軟的內心而已。
 
詹宏誌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跨境巡禮」這個書名,對我而言,不隻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靈上的某種洗禮。保羅.索魯,這個名字在旅行文學圈裏幾乎是如雷貫耳,他的作品總能觸及旅行的本質,不隻是走馬看花,而是深入體驗,與當地的文化、人民産生真實的連接。我尤其對「老巴塔哥尼亞快車」這個書名感到好奇,一個“老”字,似乎暗示著時間的沉澱,曆史的痕跡,以及一種復古的慢節奏。我想象著,在一條古老的鐵路上,火車緩緩駛過,窗外的景色不斷變換,從繁華到荒蕪,從熟悉到陌生。而「赫丘力士之柱」則帶給我一種史詩般的感覺,仿佛那是一處世界的盡頭,充滿瞭神秘與力量。我一直對那些具有象徵意義的地理地標非常著迷,它們承載著人類的想象和曆史的傳說。索魯的文字,我預感,會是那種能夠帶我穿越時空,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類文明的渺小與偉大。我期待著,在這本書裏,能夠找到一種關於旅行的全新視角,一種能夠啓迪我思考人生意義的深刻體驗。

评分

總覺得,旅行文學最動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帶我們去往那些我們可能永遠無法抵達的地方,並且,讓我們通過作者的眼睛,去感受那裏的一切。「跨境巡禮」這個係列,光是聽名字,就讓我心生嚮往。「老巴塔哥尼亞快車」,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南美洲那片遙遠而神秘的土地,想象著一列火車在廣袤的草原上穿梭,沿途是無盡的風景和可能的奇遇。我一直對那些充滿原始野性的地方有著特殊的感情,那裏似乎隱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赫丘力士之柱」,這個名字更是充滿瞭史詩般的色彩,它會是怎樣的地標?又承載著怎樣的傳說?我期待索魯的筆觸,能夠將這些地方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的眼前,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裏的氣候、聲音、氣味,以及在那裏生活的人們的故事。

评分

我對保羅.索魯的作品一直抱有極高的期待。「跨境巡禮」這個書名,對我來說,不僅僅是字麵上的地理跨越,更是一種精神上的遠行。我時常在想,旅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為瞭逃避現實,還是為瞭尋找自我?而索魯,以他那獨到的筆觸,總能引領我深入思考這些問題。「老巴塔哥尼亞快車」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充滿瞭故事感,我仿佛能聽到火車隆隆的聲音,感受到南美大陸的遼闊與孤寂。我一直對那些充滿曆史感和人文氣息的旅行地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巴塔哥尼亞,無疑是一個充滿魅力的遙遠之地。而「赫丘力士之柱」,這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名字,更是激起瞭我內心深處對未知的好奇。我期待索魯能夠用他的文字,為我揭開這些地方的麵紗,讓我感受到那裏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自然景觀的壯麗。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禮,一次對世界觀的拓展。

评分

讀旅行文學,對我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說走就走”。保羅.索魯的「跨境巡禮」套書,光是聽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老巴塔哥尼亞快車」這幾個字,在我腦海裏勾勒齣一幅畫麵:一列老式火車,在遼闊的南美草原上緩慢前進,窗外是無垠的天空和荒涼的大地,也許還能聽到車輪與鐵軌碰撞的節奏聲。我一直對這種充滿懷舊感的旅途有著莫名的情懷,它似乎能帶我們迴到一個更純粹、更原始的時代,去感受一種不被打擾的旅行方式。而「赫丘力士之柱」,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種神秘的力量,它會是怎樣的地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我聯想到那些古老的地標,它們往往承載著人類文明的起點和對自然的敬畏。我希望索魯的文字,能像一扇窗,讓我窺見那些我可能永遠無法親身到達的地方,並從中汲取到他對世界獨特的觀察與思考。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卻又常常被現實羈絆的人來說,旅行文學是我逃離平凡的最佳途徑。「跨境巡禮」這個套書,聽起來就充滿瞭遙遠的吸引力。「老巴塔哥尼亞快車」,這幾個字帶給我的想象是,在南美洲那片被譽為“世界盡頭”的土地上,一輛老式火車承載著旅人,穿越無垠的原野,感受著自然的壯麗與人類的渺小。我一直對這種充滿懷舊感和探索感的旅行方式情有獨鍾,它似乎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更純粹、更具生命力的世界。「赫丘力士之柱」,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雄偉和神秘,仿佛是世界的邊界,充滿瞭未知的挑戰和古老的傳說。我期待保羅.索魯用他細膩而深刻的筆觸,為我描繪齣這些地方的獨特魅力,讓我通過文字,完成一次精神上的遠徵。

评分

第一次看到「跨境巡禮」這個書名,我就知道,這絕對是一套值得我認真對待的書。保羅.索魯,這個名字就像是一張金字招牌,代錶著深刻的洞察力和引人入勝的敘事。我對「老巴塔哥尼亞快車」的想象,不僅僅是一趟火車旅行,更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我想象著,在南美洲那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上,火車帶著我,緩緩駛過,沿途的風景從荒野到山巒,從冰川到海岸,每一步都充滿瞭未知和驚喜。我喜歡那些能夠帶我進入另一個世界,讓我暫時忘記現實煩惱的書籍,而這套書,我預感,就是這樣的存在。「赫丘力士之柱」,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力量和曆史的厚重感,它會是怎樣的地理奇觀?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我期待索魯能夠用他的文字,為我一一揭示,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和人類探索精神的偉大。

评分

我一直深信,好的旅行文學,不僅僅是記錄行程,更是作者靈魂的袒露,是其觀察世界、理解人生的獨特方式。「跨境巡禮」這個係列,在我眼中,就像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文化與地理的雙重探險。我對“跨境”這兩個字有著特彆的感受,它代錶著突破界限,挑戰未知,去擁抱那些我們可能從未想象過的風景和生活方式。保羅.索魯,這個名字本身就散發著一種老派紳士的旅行魅力,他不是那種追求刺激的冒險傢,而是用一種沉靜而敏銳的目光,去審視他所經過的每一個角落。我特彆好奇「老巴塔哥尼亞快車」這本書,它是否能帶我領略南美大陸的狂野與寂寥,是否能讓我感受到那裏的曆史風雲變幻。而「赫丘力士之柱」,我想象著它背後隱藏的古老傳說和地理意義,是否能讓我對世界的形成和人類的探索有更深的理解。我期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心靈的震撼和升華。

评分

我第一次接觸到保羅.索魯,大概是還在大學的時候,那時候我剛開始對旅行文學産生興趣,還在四處搜尋那些能帶我逃離現實的書籍。「跨境巡禮」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魔力,好像在暗示著一種超越日常的探索,一種對未知世界的渴望。我當時對巴塔哥尼亞這個遙遠的名字就有著一種莫名的嚮往,想象著那是一片荒涼壯闊、充滿原始野性的土地。而「赫丘力士之柱」更是激起瞭我的好奇心,它勾起瞭我關於古老神話和地理奇觀的聯想。這兩本書放在一起,感覺就像是打包好的探險地圖,我迫不及待地想跟著索魯的筆觸,踏上他的旅程。當時的心情,就像是在等待一場盛大的派對邀請函,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暫時忘卻學業的壓力,進入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索魯的寫作風格,我後來纔知道,是如此的細膩且充滿觀察力,他能捕捉到常人容易忽略的細節,將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描繪得栩栩如生。即使是現在迴想起來,那種期待感依然讓我心潮澎湃,仿佛那趟旅程就在眼前,我隻需要翻開書頁,就能即刻啓程。

评分

每一次讀到關於旅行的書,我都會想象自己也踏上瞭那條路。「跨境巡禮」這個套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一份充滿誘惑的旅行邀請函。保羅.索魯,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探索的魅力,他的文字總能讓我感受到一種深刻的思考和細緻的觀察。「老巴塔哥尼亞快車」,我聯想到的是南美洲那片遼闊而壯麗的土地,那裏充滿瞭未知的可能性,也充滿瞭原始的美感。我渴望通過這本書,去感受那裏的風土人情,去瞭解那些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而「赫丘力士之柱」,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地理上的極緻和曆史的厚重,我好奇它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風景。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我進行一場心靈的旅行,讓我重新審視世界,也審視自己。

评分

我總覺得,好的旅行作傢,不僅僅是記錄旅途,更是用文字去描繪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世界的觀察方式。「跨境巡禮」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就是一種超越藩籬的探索精神。「老巴塔哥尼亞快車」,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的是一幅畫麵:一列火車,在南美洲那片廣袤而神秘的土地上緩緩行駛,沿途是變幻莫測的風景,也許是荒涼的草原,也許是巍峨的山脈,也許是冰冷的海岸。我期待著,索魯的文字能夠帶我領略那種遼闊感和孤寂感,讓我感受到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體驗。「赫丘力士之柱」,這個名字充滿瞭神話和地理的張力,它會是怎樣的奇觀?又承載著怎樣的曆史?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這個世界的地理、曆史和人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