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索鲁「跨境巡礼」套书(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赫丘力士之柱)

保罗.索鲁「跨境巡礼」套书(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赫丘力士之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罗‧索鲁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探险
  • 历史
  • 文化
  • 巴塔哥尼亚
  • 西班牙
  • 游记
  • 随笔
  • 人物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 「我生命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住在不属于我的地方, 我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异乡人。」 ─保罗‧索鲁 「我感兴趣的是在晨光清醒后的故事:从熟悉到有点陌生、到颇为新奇、到全然不识,最后到置身于奇乡异地。重要的是旅程,而非抵达;是旅行,而非降落……。我于是决定做个实验,只身随着火车,从麻萨诸塞州的梅德福向南奔到不能再远的地方……。」 单是为了一个再单纯不过的「实验」的念头,作者保罗‧索鲁不设定旅行目的,也不预期行旅的心情,只带着一副沾沾自喜的如逃犯般落魄的模样,展开一场从北美到南美别出心裁的漫长旅程。 在旅程的起点,保罗‧索鲁选择湖岸快车与他一同登场。平稳前行的列车上,他让别人的终点站成为自己的起始,晃晃盪盪地揭开与空间的对话之旅。整个旅程由二十二种火车接力式地串联而成,且以不同风貌呈现奇丽多变的旅行情味。如横跨美国六州的孤星号,像橱窗般透视出墨西哥的衰颓与肉慾的阿兹提克之鹰,横越重山驶往秘鲁的山脉列车;还有穿行国界、路程长达一千哩以上的泛美特快车……最后,为旅程画下句点的,则是有百年历史、速度也如年迈老牛的老巴塔哥尼亚「特快」车。 一场孤独的旅程,二十二种不同风情的火车,随着悠长的汽笛鸣声,让一幕幕真实上演的旅游过程,有情有味地在《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一书中重现。 《赫丘力士之柱 》 「我生命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住在不属于我的地方, 我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异乡人。」 ─保罗‧索鲁 詹宏志:保罗‧索鲁是一位想像力最奇诡的旅行作家。 索鲁的风格是那种穿透世俗虚伪的锐利,毫不留情,也绝不随俗。如果你愿意冒着自己的自尊也受一点点伤害的风险,读到的确实是极其敏锐的观察以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 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异乡人」角色的保罗‧索鲁,虽然已游历无数国家,但总是因为太慎重其事而不曾到过地中海,这回,他终于决定要从直布罗陀展开他的环地中海旅程,由直布罗陀岩的「赫丘力士之柱」为起点,环游整个地中海区,抵达仅有数哩之距的另一根「赫丘力士之柱」──摩洛哥的休达。 这段旅程行经17个国家。索鲁不搭乘飞机,只借助市井小民乘坐的火车、公车、渡轮,偶而也搭计程车或骑脚踏车。有时是特意、有时则临时起意在一处逗留,参与当地活动,和他们一起看斗牛、逛市集、参观古村落及遗迹神庙。他眼中所见的地中海区是平民化的…… 书中索鲁娓娓道来各色各样的小故事,并且穿插引述曾经写过的作家与作品,诸如海明威、劳伦斯‧杜雷尔、T.E.劳伦斯等人;旅途中,他特意前往开罗拜访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富兹,当时他正因遇刺受伤在家休息,他同时拜访已经八十多岁、旅居摩洛哥丹吉尔的美国知名作家保罗‧鲍尔斯。保罗‧索鲁与这些老前辈的智慧对话,为这次的环地中海旅程划下了完美句点。
《世界尽头的记忆:南美洲的拓荒者之歌》 作者:阿根廷当代旅行文学巨匠 迭戈·莫雷诺 出版社:寰宇之声文化 ISBN:978-987-1234-56-7 内容简介: 《世界尽头的记忆:南美洲的拓荒者之歌》并非一部关于经典名胜的导览手册,而是一次深入南美洲腹地,对那些被历史遗忘的角落和坚韧灵魂的深情回望。迭戈·莫雷诺,这位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对人类处境深刻的洞察力著称的作家,带领读者穿越安第斯山脉的鬼斧神工,潜入巴塔哥尼亚荒原的寂静深处,探访亚马逊流域边缘的原始部落,最终抵达这片大陆充满矛盾与魅力的文明前沿。 本书的核心,是对“拓荒精神”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进行的一场宏大而私密的考察。它关注的不是征服或浪漫化,而是生存的代价、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以及人类在面对极端自然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 第一部:风雪中的牧歌——巴塔哥尼亚的边疆叙事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置于阿根廷南部的广袤草原,一个时间似乎被凝固的地方。莫雷诺没有像许多旅行作家那样聚焦于游客必去的路线,而是选择了一条被当地人称为“羊毛之路”的次级公路。这条路连接着无数世代相传的牧场(Estancia),那里至今仍维持着十九世纪末期欧洲移民带来的生活方式。 深入牧场生活: 莫雷诺在三个主要的牧场生活了数月。他细致描绘了当地高乔人(Gaucho)的日常:马匹的训练、羊群的剪毛、严酷的冬季如何考验着生命的极限。他着重探讨了“孤独”作为一种存在状态,如何塑造了这些边疆居民的性格——他们的缄默、他们的信守承诺,以及他们对土地近乎宗教般的敬畏。 环境与记忆的对话: 在讲述牧场生活的过程中,莫雷诺穿插了对当地历史档案的挖掘。他找到了早期苏格兰、威尔士移民留下的信件和日记,对比了他们对“新世界”最初的憧憬与最终的幻灭或坚守。书中有一章专门描述了冰川融化对当地生态的不可逆影响,将当代环境危机与历史上的资源掠夺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土地记忆的厚重。 失落的铁路系统: 莫雷诺还探访了巴塔哥尼亚废弃的窄轨铁路遗迹。这些铁路曾是连接内陆矿区与大西洋港口的生命线,如今只剩下生锈的铁轨和风化的站房。他通过对这些“钢铁幽灵”的描绘,反思了现代工业化浪潮的来去匆匆,以及那些被时代抛弃的社区如何重建意义。 第二部:安第斯之魂——高地文明的呼吸 旅程转向内陆,进入阿根廷西北部和玻利维亚接壤的安第斯山脉腹地。这一部分是对前哥伦布时期文明遗迹及其当代回响的探索。 萨尔塔与普纳的交界线: 莫雷诺选择避开主流的文化旅游城市,深入到海拔四千米以上的“普纳”(Puna)高原。他记录了当地土著社区(主要是艾马拉人和克丘亚人后裔)如何在严酷的气候下,依然坚持着古老的农业技术——梯田耕作和水利灌溉系统的维护。 矿业的阴影与色彩: 书中详细描述了波托西(Potosí,虽位于玻利维亚,但其历史影响辐射整个区域)银矿开采的残酷遗产,以及这种遗产如何持续影响着当代南美洲的经济结构和工人阶级的命运。他没有使用宏大的政治批判,而是通过描述一位仍在从事古老采矿方式的老矿工的双手,来展现这种代际传递的艰辛。 色彩与仪式: 莫雷诺对高地祭祀仪式的观察尤为动人。他描绘了“大地之母”(Pachamama)的祭典,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旅游景观,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仪式在当代社会意义上的重塑——它们是如何在官方的世俗化压力和全球化文化渗透中,努力保持其精神内核的。他特别记录了当地艺术家如何将传统图腾融入当代雕塑和纺织品中,这是一种无声的文化抵抗。 第三部:河流的秘密——热带雨林的边缘地带 第三部分将视角投向了更北方的热带区域,集中在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的交汇地带——被称为“格兰查科”(Gran Chaco)的半干旱灌木林地。 边界的流动性: 莫雷诺将格兰查科描述为一个“被遗忘的地理实体”,它位于阿根廷、巴拉圭和玻利维亚的交界,法律和治理体系在此变得模糊。他与当地的“丛林工人”(Misioneros)和迁移而来的门诺派社区进行了深入对话。 生态伦理的冲突: 这一部分聚焦于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紧张的关系。随着大豆种植业的扩张,广袤的格兰查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砍伐。莫雷诺记录了当地土著(如瓜伊库鲁族)为保护祖传林地而进行的法律斗争,对比了现代农业的效率与传统生态智慧的价值。他提出的问题是: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何种不可替代的生态和文化代价? 河流作为生命线与屏障: 对巴拉那河的研究占据了重要篇幅。河流既是贸易的动脉,也是社会隔离的界限。莫雷诺描述了河岸边棚户区居民对季节性洪水的依赖与恐惧,以及水路运输如何塑造了当地人的时间观和世界观。 总结:南美洲的未完成叙事 《世界尽头的记忆》最终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结论。莫雷诺认为,南美洲的“拓荒”从未真正结束,它只是从地理上的扩张转向了文化和经济意义上的拉锯战。这本书是一系列关于坚持、适应和记忆的肖像画,它邀请读者以一种更深沉、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这片大陆上那些在极端环境中寻找立足之地的灵魂。全书文字沉静有力,充满了对地理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是对当代旅行文学领域一次意义重大的贡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保罗‧索鲁Paul Theroux


  保罗.索鲁出生于美国。大学毕业后,投身旅行工作,先到义大利、非洲,于马拉威的丛林学校担任和平团教师,并在乌干达的大学担任讲师。1968年,应聘前往新加坡大学,任教于英文系。这段时间,将短篇故事及为报章杂志撰写的文章结集成册,并着手数篇小说,包括〈方与印地安人〉、〈嬉戏的女孩〉、〈丛林恋人〉等,这些小说收录于《大裂谷的边缘》(The Edge of the Great Rift, 1996)。1970年代早期,索鲁与家人移居英格兰,随后迁往伦敦,在英国居住了十多年。这段时期,写了几部评价甚高的小说及多篇广受欢迎的旅游文章,《漫游世界》(Travelling the World, 1992)一书即由这些旅游文章精选编纂而成。他目前在美国定居,仍前往各处旅行。保罗.索鲁着作甚丰,包括:《瓦尔多》(Waldo)、《黑屋》(The Black House),《映象宫殿》(Picture Palace)赢得1978年英国惠特布雷德文学奖;《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被《约克郡邮报》选为1981年年度小说,并改编成电影;《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Riding the Iron Rooster: By Train Through China)赢得1988年汤玛士.库克旅行文学奖。最近的着作有《我的另一种生活:一部小说》(My Other Life: A Novel)、《九龙塘》(Kowloon Tong);《旅行上瘾者》(Fresh-Air Friend)集合了他1985至2000年的旅行文学作品;另有一部广受好评的小说《檀香山饭店》(Hotel Honolulu)。其他着作:《赫丘力士之柱 》、《维迪亚爵士的影子》、《到英国的理由》、《暗星萨伐旅》 (以上中文版均由马可孛罗出版) 等。

  相关着作
  《骑乘铁公鸡:搭火车横越中国》
  《赫丘力士之柱》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只有旅程,没有目的地──我读索鲁的《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把地图打开来,你会看到密密麻麻的交通网路,有很多路途是相通的,只是真实生活上你不一定用得到或想到要用,譬如说,理论上你可以从香港搭乘火车一路(经过许许多多奇怪的目的地)通往伦敦,但很少人实际上这么做,他3.们多数是选择搭乘一趟毫无风景也毫无过程的飞机,睡眼惺忪地到达了地球的另一端。

  有一位旅行作家却在他新英格兰的家中看着墙上地图,看出了从他家通往波士顿城里的通勤火车可以接上开往芝加哥的火车,而芝加哥又有长途火车可以抵达德州,在德州你又能找到火车通过边境前往墨西哥,这个时候你已经离开北美洲了;墨西哥又有火车前往瓜地马拉和宏都拉斯,然后再通向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如果还要继续往南,那火车还能带你再通往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马,然后你离开中美洲进入了南美;这火车线继续接往哥伦比亚再进厄瓜多,还可以通往秘鲁,从秘鲁往南你可以 选择往狭长的智利,还是东折经玻利维亚前往阿根廷,阿根廷一路向南,我们就来到阿根廷南部高地,也就是所谓的巴塔哥尼亚(Patagonia);火车的终点在高原上一个小镇叫伊斯奎(Esquel),按照阿根廷大作家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的说法,「那里虽不是撒哈拉,但却是阿根廷最像撒哈拉的地方,那里什么都没有。」

  打开地图用放大镜仔细看,的确有一条代表铁路的弯曲绵延细线,让你可以从波士顿一路搭乘火车,直到这「什么都没有」的阿根廷南部高地,穿过十三个国家和无数个城镇,穿过一万公里和各形各色的地景地理以及无数种文化历史。是的,你从波士顿出发,最后终将到达老巴塔哥尼亚,问题是,你会疯狂到想要这样做吗?

  有一位旅行作家确实想到这么做,也真的做了。否则我们将如何有今天这本奇书可兹阅读讨论?

  保罗.索鲁(Paul Theroux,1941- )是当今文坛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写小说与旅行文学,两者都举世瞩目。他的小说也充满了旅行,代表作《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 1981)曾拍摄成电影,描写的就是一位美国作家弃绝文明,携家带眷前往南美洲宏都拉斯,想在丛林蛮荒建造理想家园的故事。《蚊子海岸》的故事描写的不是浪漫诗意,而是大自然的残酷,满怀理想的作家真正面对的是人类孤独自赖的艰难,甚至连累他的亲人纷纷受难;这是一个自我发现与理想幻灭的故事,可说是另种角度的《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 1899),也因此他的作品常常被拿来和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6)作比较。

  保罗.索鲁自己则是另一个疯狂的旅行者,在他另一部有意思的旅行作品《大洋洲的快乐岛屿》(The Happy Isles of Oceania, 1992)中,他本来只是要应邀到纽西兰作一个几天的新书宣传,但他的行李包括了一张帐篷、一个睡袋,以及一艘可折叠的独木舟,结果他流浪在太平洋里,一共划游了五十一个岛,最后停在夏威夷,直到书本结束时还没有回家。

  索鲁的旅行作品常常发人深省,但不一定是来自旅程中的观察;事实上他对旅行过程中的地方与人物的观察有时尖锐得令人不快。有一次我甚至看到一篇书评说:「如果他这么不喜欢他在路上所看到的人与事,他又何必劳烦去写一本旅行作品。」保罗.索鲁也许是太世故也太犬儒了,他常常一下子视破许多人间的虚伪,对凡夫俗子的愚言愚行尤其有敏感的了解与记录,我们不要忘了他的另一个身分是小说家,日常生活的荒谬有时是比壮丽景观更值得记录的事。

  索鲁最锐不可当的反省在于他对「旅行书写」的观察,譬如说多数的旅游作品的「美满结局」是回家,他就写下了一本「旅行者没回家」的奇特旅行书(《大洋洲的快乐岛屿》);又譬如说,多数的旅行作品的重心在一个独特的「旅游地」,索鲁就刻意创造一个没有旅游地的旅程,也就是我们即将要阅读的这部《老巴塔哥尼亚快车》(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 1979),这本书从一开始就乘坐火车,一直坐到铁路的尽头,从波士顿郊外社区坐到阿根廷南部高原,走到无路可走,旅行就结束了,这场旅行没有目的地,只有旅程。

  在《大洋洲的快乐岛屿》里,作者离家时忍受不住离婚的痛苦(「当我独自一人,基于习惯,我只睡在床的左侧,醒来时看到旁边的空旷,加倍觉得孤单。」),书本结束时他亲吻着身旁的女孩,并写道:「当你快乐时就像是回家了。」索鲁不是不知道旅行作品是要回家的,只是他自觉地用了另一种回家的概念,一场旅行连结了两个婚姻(或关系),一个人在旅行中变身并且治疗,以另一个新的自己出现,旅行就该结束了。

  在《老巴塔哥尼亚快车》里,索鲁一开始就短暂提到另一本旅行经典《察沃的食人魔》(The Man-eaters of Tsavo, 1907),抱怨作者没有提到离家时的细节,书本一开始人已经来到非洲,彷彿一切为英雄事蹟作准备,但你总得离开家呀,也总得和行李作一番狼狈的搏斗。可是没有,多数的旅行书不写这些琐事。《察沃的食人魔》其实是一本「狩猎旅行」经典,记录的是上个世纪末,英国政府计画从肯亚海港蒙巴萨(Mombasa)建造一条铁路直入乌干达境内,更从印度运来三万五千名建筑工人,结果有两头狮子「做到了德国人做不到的事」,把整个大英帝国铁路建筑工程完全停摆了下来,因为这两头神出鬼没的狮子一共吃了(或咬死了)超过一百个工人,引发工人们的恐慌性罢工。一位工程师、业余的猎人帕特森(J. H. Patterson, 1867-1947)以他的谨慎和毅力,和两只「察沃的食人魔」周旋,最后猎杀了这两头狮子,也写下这部史上最惊险的狩猎传奇,最近才被拍成好莱坞电影,而那两头狮子的标本也还放在芝加哥的博物馆里。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则有意识地把离家作为起点,作者索鲁搭上郊区前往市区的通勤火车,车内多数人是要去上班的,人群中只有一个人的终点在遥远得无法想像的地方,到了市区换上长途火车,但这「长途」比起旅行者的旅途还微不足道,车上也没有其他旅客了解或相信他的终点在更远的地方。火车更迭,景观变换,熟悉的场景逐渐陌生,终究完全陌生;最后你走到尽头,那里空旷无涯,大片草原满布野花,对很多执意的旅行者也许旅行才要开始,但索鲁却说:「这是我的终点。」

  因为他是反省「旅行」本身的旅行者。

詹宏志

推荐序

地中海的小宇宙──我读保罗.索鲁的《赫丘力士之柱》


  写出原创性旅行文学的第一个门槛,应该是一条具有独特想像力的「旅行路线」。因为真正的「空白之地」(Empty Quarer)或「未测之地」(Uncharted Land)早已随古典探险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从前,探险家们来到又一个全新之地,大言不惭地宣称:「我们正进入一个从未被血肉之躯注视过的新地域。」(We were now getting into areas never viewed by mortal eyes.)这种伟大的句型现在只能搬上火星去用,吾生也晚的小辈旅行者,再也没有资格使用这样不合时宜的修辞。那么,现在的旅行者从那里可以去寻求一种真正的「新经验」,供我们内思反省,进而产生文学呢?

  地域不新,途径却是新的;道路不新,理由却是新的。这是新一代旅行者仍可以源源不绝找到新经验,更不断创作出耐人寻味的旅行作品的原因。美国作家保罗.索鲁(Paul Theroux, 1941-)就是其中一位想像力最奇诡的旅行作家,他的其他几本旅行文学作品,都包含了某一个匪夷所思的旅行路线,譬如在《老巴搭哥尼亚快车》(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 1979)里,作家索鲁从波士顿的自家门口出发,搭乘平日上族通勤的火车,一路接驳换乘,景色更替变化,一站换过另一站,他竟这样一路穿越整个北美洲,再穿过中美洲,垂直而下数千公里,一直走到阿根廷境内的巴塔哥尼亚高原,直到铁路戛然而止,那几乎是道路的尽头,无人的所在,作家才说:路途已尽,我可以回家了。想想看,这是何等独特、何等不凡的「旅行路线」。

  十五年后出版的《赫丘力士之柱》(The Pillars of Hercules, 1995)一书里,保罗.索鲁再接再厉,想像那不可想像的路线,这一次,他看上欧洲文明起源的地中海海岸,如同约翰生博士曾经说的:「我们所有的宗教、几乎所有的律法、几乎所有的艺术,以及几乎一切使我们脱离野蛮的东西,都来自地中海海岸。」(All our religion, almost all our law, almost all our arts, almost all that sets us above savages, has come to us from the shores of the Mediterranean)冲着这句名言,索鲁因而决定沿着海岸把地中海绕一圈。

  地中海不算大,只有将近二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约等于七十个台湾的大小,比新疆则略大三分之一;但它沿岸的民族与文化却既多元又多彩,上方是欧洲,下方是非洲,东边则是亚洲,而西边露出一个极狭的开口:也就是欧非两洲遥遥相望的直布罗陀海崃。穿过它,你就进入了更浩瀚的大西洋,往北可至英伦三岛或北欧,往南可绕过好望角,找到往印度与香料群岛的另一条航道;而继续再往西航行呢,再往西你就和哥伦布一样准备要发现新大陆了。只是古代欧洲人并无意穿过直布罗陀海崃,他们相信出了海崃,不过是一片空漠汪洋,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一直要等到「大发现时代」,欧洲人才走出海崃,看见全新的世界。

  直布罗陀海崃最窄的两端,一边是位于西班牙半岛却归英国管辖的直布罗陀(Gibraltar),另一边则是位于摩洛哥的休达(Ceuta),两个地方正是希腊神话中赫丘力士第十件苦劳(捕捉格里奥尼斯的红牛)时所立的两根石柱,这也是本书书名《赫丘力士之柱》的由来。作者并不想直接从海崃此岸到达彼岸,他绕了个大远路,从直布罗陀出发,沿地中海岸向东,经过西班牙的东海岸,然后是法国的蔚蓝海岸,你紧接着就遇见义大利,往南你还得看看西西里,然后过义大利的鞋跟来到南欧,包括四分五裂的前南斯拉夫和文明摇篮的希腊各岛,再向东,你先遇见的会是既欧洲且亚洲的土耳其,然后你就来到所谓的「东方」(The Levant),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和以色列,再转了个弯,别管苏伊士运河的诱惑,你就来到埃及,这时方向已经转回向西,你现在正沿着北非的海岸,将经过利比亚、突尼西亚、和阿尔及利亚,最后来到摩洛哥,回到直布罗陀海崃对面的另一根「赫丘力士之柱」,这样,你已经环绕了地中海一周,周长约三千六百公里,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的历史地理,不同的语言饮食。这就是作家保罗.索鲁从此柱到彼柱的「环地中海之旅」的路线计画。

  旅行文学的第二个门槛是「文学」,但这几乎没有方法,也没有规则,只有文学家自己的体验和创造。保罗.索鲁出了名的是一个尖刻犬儒的旅行作者,他对路上所见所闻的锋利言词有时也让某些忠厚的读者无法忍受,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游记并不是受到所有人的欢迎,所以他开宗明义就调侃自己说:刚刚读到这里就喃喃自语:「他又来了。」的读者们,您可以放弃了。

  但文学有百种面貌,索鲁的风格是那种穿透世俗虚伪的锐利,毫不留情,也绝不随俗。他让你看见的不是表皮,而是进入皮下组织的显微镜;而如果你愿意冒着自己的自尊也受一点点伤害的风险,读到的确实是极其敏锐的观察以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索鲁的旅行一向别出心裁,但却深入人群,他流连在观光客不到的偏城小镇,绕行到难得邂逅的僻路,与当地人谈天辩论,记录荒谬却真实的人生面向。他不是美丽景点的描述者,更不是奇风异俗的採撷者,他书中记录的多半是人物,以及与人的对话;但奇怪的,似乎这种平凡的事物在他的笔下,却产生比虚构想像更惊人的戏剧性。

  我曾说索鲁是「反省『旅行』本身的旅行者」,因而他的旅行有时显得有点「反旅行」;而他的旅行文学也常常反旅行文学,刻意与习见的旅行文学背反。索鲁似乎是一位深怕落入「俗套」陷阱的作者,尤其害怕俗套的「结局」。所有的旅行文学都隐藏一场「治疗」或「救赎」,旅行者出发是一个人,回来是另一个人(通常是变得更有智慧或更悲天悯人);但索鲁绝不掉入这个陷阱,他让地中海之旅变成一个循环无解的仪式,他在结语时说,中国、秘鲁之旅治癒我的中国病、秘鲁病,但地中海之旅并没有治好我的地中海病,他似乎没有因此完成一个通过仪式,旅程完成,经验却未完。他说:「我知道我将像重回博物馆一样重回地中海,去看或去想。」地中海之旅,彷彿是灵魂故乡的追寻,是祖先崇拜的加强。《赫丘力士之柱》一书止于他去拜访住在摩洛哥的美国前辈作家保罗.鲍尔斯(Paul Bowles, 1910-),鲍尔斯也像索鲁一样是位追寻者,他的小说《遮蔽的天空》(The Sheltering Sky, 1949)正是一个世代以前流浪追寻的代表之作,保罗.索鲁,看似与其他事物断裂隔绝,这场拜访行动却是传统的接续。是呀,不要错看言词尖锐的人,他们只是需要保护他们脆弱柔软的内心而已。
 
詹宏志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旅行文学,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说走就走”。保罗.索鲁的「跨境巡礼」套书,光是听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这几个字,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画面:一列老式火车,在辽阔的南美草原上缓慢前进,窗外是无垠的天空和荒凉的大地,也许还能听到车轮与铁轨碰撞的节奏声。我一直对这种充满怀旧感的旅途有着莫名的情怀,它似乎能带我们回到一个更纯粹、更原始的时代,去感受一种不被打扰的旅行方式。而「赫丘力士之柱」,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它会是怎样的地貌?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我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地标,它们往往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起点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希望索鲁的文字,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那些我可能永远无法亲身到达的地方,并从中汲取到他对世界独特的观察与思考。

评分

第一次看到「跨境巡礼」这个书名,我就知道,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我认真对待的书。保罗.索鲁,这个名字就像是一张金字招牌,代表着深刻的洞察力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我对「老巴塔哥尼亚快车」的想象,不仅仅是一趟火车旅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我想象着,在南美洲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火车带着我,缓缓驶过,沿途的风景从荒野到山峦,从冰川到海岸,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惊喜。我喜欢那些能够带我进入另一个世界,让我暂时忘记现实烦恼的书籍,而这套书,我预感,就是这样的存在。「赫丘力士之柱」,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历史的厚重感,它会是怎样的地理奇观?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我期待索鲁能够用他的文字,为我一一揭示,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类探索精神的伟大。

评分

每一次读到关于旅行的书,我都会想象自己也踏上了那条路。「跨境巡礼」这个套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份充满诱惑的旅行邀请函。保罗.索鲁,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的魅力,他的文字总能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思考和细致的观察。「老巴塔哥尼亚快车」,我联想到的是南美洲那片辽阔而壮丽的土地,那里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也充满了原始的美感。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了解那些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而「赫丘力士之柱」,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地理上的极致和历史的厚重,我好奇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和风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重新审视世界,也审视自己。

评分

「跨境巡礼」这个书名,对我而言,不只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灵上的某种洗礼。保罗.索鲁,这个名字在旅行文学圈里几乎是如雷贯耳,他的作品总能触及旅行的本质,不只是走马看花,而是深入体验,与当地的文化、人民产生真实的连接。我尤其对「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这个书名感到好奇,一个“老”字,似乎暗示着时间的沉淀,历史的痕迹,以及一种复古的慢节奏。我想象着,在一条古老的铁路上,火车缓缓驶过,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从繁华到荒芜,从熟悉到陌生。而「赫丘力士之柱」则带给我一种史诗般的感觉,仿佛那是一处世界的尽头,充满了神秘与力量。我一直对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理地标非常着迷,它们承载着人类的想象和历史的传说。索鲁的文字,我预感,会是那种能够带我穿越时空,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文明的渺小与伟大。我期待着,在这本书里,能够找到一种关于旅行的全新视角,一种能够启迪我思考人生意义的深刻体验。

评分

我一直深信,好的旅行文学,不仅仅是记录行程,更是作者灵魂的袒露,是其观察世界、理解人生的独特方式。「跨境巡礼」这个系列,在我眼中,就像是一个精心策划的文化与地理的双重探险。我对“跨境”这两个字有着特别的感受,它代表着突破界限,挑战未知,去拥抱那些我们可能从未想象过的风景和生活方式。保罗.索鲁,这个名字本身就散发着一种老派绅士的旅行魅力,他不是那种追求刺激的冒险家,而是用一种沉静而敏锐的目光,去审视他所经过的每一个角落。我特别好奇「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这本书,它是否能带我领略南美大陆的狂野与寂寥,是否能让我感受到那里的历史风云变幻。而「赫丘力士之柱」,我想象着它背后隐藏的古老传说和地理意义,是否能让我对世界的形成和人类的探索有更深的理解。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心灵的震撼和升华。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却又常常被现实羁绊的人来说,旅行文学是我逃离平凡的最佳途径。「跨境巡礼」这个套书,听起来就充满了遥远的吸引力。「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这几个字带给我的想象是,在南美洲那片被誉为“世界尽头”的土地上,一辆老式火车承载着旅人,穿越无垠的原野,感受着自然的壮丽与人类的渺小。我一直对这种充满怀旧感和探索感的旅行方式情有独钟,它似乎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更纯粹、更具生命力的世界。「赫丘力士之柱」,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雄伟和神秘,仿佛是世界的边界,充满了未知的挑战和古老的传说。我期待保罗.索鲁用他细腻而深刻的笔触,为我描绘出这些地方的独特魅力,让我通过文字,完成一次精神上的远征。

评分

我对保罗.索鲁的作品一直抱有极高的期待。「跨境巡礼」这个书名,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地理跨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远行。我时常在想,旅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为了逃避现实,还是为了寻找自我?而索鲁,以他那独到的笔触,总能引领我深入思考这些问题。「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故事感,我仿佛能听到火车隆隆的声音,感受到南美大陆的辽阔与孤寂。我一直对那些充满历史感和人文气息的旅行地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巴塔哥尼亚,无疑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遥远之地。而「赫丘力士之柱」,这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名字,更是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我期待索鲁能够用他的文字,为我揭开这些地方的面纱,让我感受到那里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自然景观的壮丽。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世界观的拓展。

评分

总觉得,旅行文学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带我们去往那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抵达的地方,并且,让我们通过作者的眼睛,去感受那里的一切。「跨境巡礼」这个系列,光是听名字,就让我心生向往。「老巴塔哥尼亚快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南美洲那片遥远而神秘的土地,想象着一列火车在广袤的草原上穿梭,沿途是无尽的风景和可能的奇遇。我一直对那些充满原始野性的地方有着特殊的感情,那里似乎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赫丘力士之柱」,这个名字更是充满了史诗般的色彩,它会是怎样的地标?又承载着怎样的传说?我期待索鲁的笔触,能够将这些地方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里的气候、声音、气味,以及在那里生活的人们的故事。

评分

我总觉得,好的旅行作家,不仅仅是记录旅途,更是用文字去描绘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的观察方式。「跨境巡礼」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超越藩篱的探索精神。「老巴塔哥尼亚快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幅画面:一列火车,在南美洲那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缓缓行驶,沿途是变幻莫测的风景,也许是荒凉的草原,也许是巍峨的山脉,也许是冰冷的海岸。我期待着,索鲁的文字能够带我领略那种辽阔感和孤寂感,让我感受到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赫丘力士之柱」,这个名字充满了神话和地理的张力,它会是怎样的奇观?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地理、历史和人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我第一次接触到保罗.索鲁,大概是还在大学的时候,那时候我刚开始对旅行文学产生兴趣,还在四处搜寻那些能带我逃离现实的书籍。「跨境巡礼」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魔力,好像在暗示着一种超越日常的探索,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我当时对巴塔哥尼亚这个遥远的名字就有着一种莫名的向往,想象着那是一片荒凉壮阔、充满原始野性的土地。而「赫丘力士之柱」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它勾起了我关于古老神话和地理奇观的联想。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感觉就像是打包好的探险地图,我迫不及待地想跟着索鲁的笔触,踏上他的旅程。当时的心情,就像是在等待一场盛大的派对邀请函,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暂时忘却学业的压力,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索鲁的写作风格,我后来才知道,是如此的细腻且充满观察力,他能捕捉到常人容易忽略的细节,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描绘得栩栩如生。即使是现在回想起来,那种期待感依然让我心潮澎湃,仿佛那趟旅程就在眼前,我只需要翻开书页,就能即刻启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