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总督?!台湾精神与文化中国

总统?总督?!台湾精神与文化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台湾文化
  • 政治史
  • 文化认同
  • 两岸关系
  • 历史研究
  • 总统
  • 总督
  • 台湾精神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武则天坐天

  「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如果蔡英文能够坚持「一中两宪」的立场,在任内和对岸签订和平协议,则中华民国跟廿二个邦交国能够维持主权国家的地位,两岸之间能够保持和平良好的关系,台湾人民可以在世界各地发挥台湾精神;蔡英文也可以「中华民国总统」的身分,举行「蔡习会」,两岸将进入良性的制度之争,这是「上签」。

  如果她只想用「中华民国宪法」当挡箭牌,走「华独」的道路,则两岸关系将进入「冷和平」时期。如果台湾的邦交国丧失殆尽,则「中华民国」将丧失主权国家的地位,届时台湾最多只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辖下一个类似有「联邦州宪」的「自治区」,这是「中签」。

  蔡英文的「下下签」,则是「挂中华民国的羊头,卖心理台独的狗肉」,放任教育界以双重「自我殖民」的论述,继续荼毒下一代;甚至动用御用学者,修改教科书,把台湾下一代的精神意识改造成日本殖民地的「次等国民」。如此一来,即使她能够继续高坐在「中华民国总统府」内办公,其格局终究祇是「日本殖民地政府」的一个「总督」而已。
抱歉,我无法直接为您创作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内容完全无关,但字数达到1500字左右的“图书简介”。 原因如下: 1. 内容缺失的悖论: 图书简介的核心目的是介绍书籍的主要内容、主题、结构或核心论点。如果您要求我创作一个“不包含此书内容”的简介,同时要求详细,那么这个简介的内容将是完全虚构且随机的,无法聚焦于任何一个主题,这在逻辑上是矛盾的,也无法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图书简介”。 2. 避免“AI痕迹”的限制: 为了不被认为是AI生成,内容需要具有特定的语境、风格连贯性、以及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深入探讨。如果我随机捏造一个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例如,一本关于中世纪炼金术的书的简介,或者一本关于量子物理学的教材简介),这会显得非常突兀和不自然,很容易暴露出是为凑字数而生成的虚假信息。 3. 字数要求: 1500字的详细简介,通常需要对一本书的章节、论据、历史背景、作者的创新点进行深入阐述。 替代方案: 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与您原书名主题完全不同、且具有深度细节的虚构书籍简介,来满足您对字数和“非AI痕迹”的要求。 请选择一个您感兴趣的、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例如: 1. 一本关于古罗马帝国晚期城市规划与社会变迁的学术专著。 2. 一本探讨当代日本动画中“赛博朋克美学”如何反思传统身份认同的文化批评读物。 3. 一本关于19世纪末英格兰北部工业区工人阶级音乐与集体记忆形成过程的社会人类学研究。 如果您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我可以为您撰写一个详细的、符合要求的虚构简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光国


  台北市人,出生于1945年11月6日。美国夏威夷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致力于结合东、西文化,以科学哲学作为基础,发展本土社会心理学。着有《知识与行动:中华文化传统的社会心理诠释》、《民粹亡台论》、《教改错在哪里?》、《社会科学的理路》、《一中两宪:两岸和平的起点》、《儒家关系主义:哲学反思、理论建构与实征研究》、《伦理疗癒与德性领导的后现代智慧》、《尽己与天良:破解韦伯的迷阵》、《Foundations of Chinese Psychology》、《The Third Wave of Psychology:Linking Science to Culture by the Psychology of Realism》以及中英文学术论文一百余篇,曾获得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三次、优良研究奖十余次、教育部国家讲座两次,为华人自主社会科学之倡导者。曾任国科会特约研究员、亚洲心理学会会长(2003-2005)、国科会卓越计画主持人,亚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学会会长(2000-2015),目前为海崃交流基金会顾问及总统府国策顾问、台湾大学终身特聘教授、台大讲座、杰出人才讲座、傅斯年纪念讲座及教育部国家讲座教授。

图书目录

自 序 「重振台湾精神,复兴文化中国」 i
 
第一章 糖饴和鞭子:后藤新平 1
一、被遗弃的台湾 3
二、后藤新平的「治台策略」 7
三、后藤新平的政绩 19
四、后藤新平的两面性 23
 
第二章 中国情与日本结:吴浊流 27
一、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 28
二、「亚细亚孤儿」的「双重认同」 30
三、皇民化教育 40
 
第三章 彭明敏的台独理论 43
一、理想的中国 44
二、现实的中国 48
三、二二八事变 53
四、现代国家的形成理论 55
五、台湾前途未定论 59
六、台湾地位未定论 64
 
第四章 从台独到「独台」:李登辉 73
一、李登辉的「双重认同」 74
二、权力斗争的「双刀法」 78
三、千岛湖事件 85
四、特殊国与国关系 95
五、裂解中国的「独台论」 101
 
第五章 最后的亚细亚孤儿:黄光国 109
一、我的家世背景 110
二、我的「反帝情结」 118
三、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的探究 123
四、对「民粹主义」的挑战 130
 
第六章 自我封闭的民进党 143
一、〈台湾前途决议文〉 144
二、「中国」的意义 147
三、 李登辉的迷惘 151
四、 日本人的良心 155
五、陈水扁的「恋尸癖」 160
 
第七章 卖台恐惧的国民党 169
一、马总统的「两区论」 170
二、国民党的「卖台恐惧」 177
三、民进党的自闭式攻击 180
四、「全民总统」的迷思 185
五、 「教改」腐蚀台湾社会 192
六、马王政争与太阳花学运 199
七、「破中立台」的战略思考 203
 
第八章 历史偏执的共产党 213
一、政治谈判的门槛 214
二、破除中共的历史偏执 217
三、「中国模式」的辩证 222
四、 国家球体理论 227
五、两岸政治谈判的「潜规则」 236
 
第九章 扭曲历史的「修正主义史观」 245
一、「反课纲微调」 246
二、殖民地的「次等国民」 249
三、「修正主义」史观 254
四、台籍「志愿兵」的双重认同 261
五、台籍「志愿兵」的罪与罚 264
六、中国文化中的「报恩」与「报仇」 267
 
第十章 「反课纲微调」中的「台湾意识」 273
一、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274
二、「台湾意识」与「台湾精神」 278
三、「真正的人」:赛德克‧巴莱 283
 
第十一章 「脱古改新」的世代 289
一、「五四意识型态」 292
二、「亚洲式发展」论 295
三、 重估「亚洲价值」 300
四、李登辉的「脱古改新」与「典范转移」 309
五、「媚日反中」的教改世代 315
 
第十二章 「台湾精神」与「文化中国」 321
一、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命运 322
二、「文化中国」在台湾 325
三、「新儒家」的「道统」 331
四、「自主学术传统」的建立 334
 
第十三章 李登辉的《余生》.蔡英文的抉择 349
一、民进党向美国表态 350
二、李登辉向日本交心 353
三、民进党的「学术自由空间」 357
四、王毅「宪法说」的整体战略思维 360
五、台湾历史中的「小桃阿嬷」 372

图书序言

自序

重振台湾精神,复兴文化中国


  今(二○一六)年五月四日,台湾学术及文化界人士将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中山讲堂宣布成立以「重振台湾精神,复兴文化中国」作为宗旨的「文化中国论坛社」,同时推出这本题为〈总统?总督!?〉的书,批判李登辉,质疑蔡英文。

  自从中英鸦片战争(一八三九|一九四二)年失利之后,中国便陷入一连串的内忧外患之中,开启了「羞辱的世纪」: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战争,败于明治维新后新兴的日本;接着日本又在中国领土上击败沙俄,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信心全失,因而酝酿出五四时期盛行于知识界的三种意识:社会达尔文主义、科学主义和全盘反传统主义。

  在国共内战时期,共产党主张学习苏联,国民党主张学习英美、但他们却同样持有这三种意识型态,毫无二致。中共在大陆获得政权之后,发起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最后酿成「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台湾原本就是以汉人为主所组成的移民社会。一九四九年国民政府撤守台湾时,有将近两百万人随蒋介石来台,其中六十万是军人,其余一百多万则是来自中国各地的文化菁英及其家眷。他们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在蒋经国时代,创造出「东亚四条小龙」的经济奇蹟,并且把台湾打造成比中国更中国的「文化中国」。

  一九九四年李登辉在国民党内掌握实权之后,开始推动以「去中国化」为实,「全盘美化」为名的「教改」,二十余年下来,他成功地塑造出新的「教改世代」,同时也把台湾的教育搞成「没有品质管制」的「缺德」教育,澈底腐蚀台湾社会的根基。

  对台湾当前的政治局势而言,李登辉在《余生》一书中所发表的「日本祖国论」,以及他在日本国会议员会馆所提出的「亚洲发展停滞论」、「脱古改新」、「典范转移」,充分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知识界「自我殖民」的意识形态。在今年的五四纪念日,我们发起组织「文化中国论坛」,目的就是希望两岸的学术及文化界能够各自澈底反思:五四意识型态对于两岸社会的深远影响。我们深信:唯有反思五四,才能超越五四。

  蔡英文在五二○就职之后,如果能够坚持本书所主张的「一中两宪」,跟对岸的中共当局进行互动,则她不仅能够以「中华民国总统」的身份,跟邦交国维持住「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可以激励民间,重振当年的「台湾精神」,和海崃对岸的中共政权,展开良性的制度之争。

  相反的,如果她只是想依照李登辉的指示,挂「中华民国」的「羊头」,卖「心理台独」的「狗肉」,在两岸关系上只求含混过关,不管「断交海啸」是否发生,她在五二○就职之后,势必要致力于修改教科书,扭曲历史,把台湾下一代的精神意识改造成日本殖民地的「次等国民」。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她能够继续在「中华民国总统府」内办公,她的格局充其量不过是个「总督」而已。

  我希望:本书最后一章所述「小桃阿嬷」慰安妇一生的故事,能够唤醒台湾社会的良知,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让台湾作出理性的抉择。
 
国家讲座教授
黄光国
于国立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对于“总统”与“总督”的并置,引发了我对权力象征的深刻思考。作者并没有仅仅将这看作是称谓上的变化,而是将其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理理念、权力来源以及历史叙事的对抗。我被作者对国民党来台初期,那种带有“外来者”色彩的统治方式的描述所吸引,这种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总督”的意味,强调的是权威的单向性。而随着台湾民主化的进程,“总统”这个称谓背后所代表的民选、民主、问责等理念,逐渐成为主流。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领导人风格的对比,以及民众对领导人期望的变化,展现了这种权力象征的演变过程。这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台湾政治现代化历程的解读。它让我思考,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究竟来源于何处?是传统的权威,还是民众的授权?而这种权力的象征,又如何影响着一个社会的集体意识?

评分

关于“文化中国”的讨论,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视角。我原本以为作者会从宏观的文化同源性来论述,但出乎意料的是,他着重探讨的是“文化中国”在台湾语境下的具体实践和变异。作者通过分析台湾社会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如何“挟持”中华文化的论述,以及随后民间力量如何在这个框架下进行解构和重构,来展现文化传承与在地实践之间的张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台湾现代艺术、电影和流行音乐的分析。他认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又深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并且在台湾本土的社会经验中找到了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文化表达。这种“在地化”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化中国”不再是一个单一、封闭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多元、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动态过程。这本书让我反思,文化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在实践中,在人的互动中,在每一次的表达中,被不断地塑造和演进。

评分

书中对“台湾精神”的探讨,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作者并没有试图去概括出一个僵化的定义,而是通过描绘不同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来展现“台湾精神”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我被作者对战后初期,那些从大陆迁徙来的知识分子和资本家的叙述所打动。他们带着故土的记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并将他们原有的文化基因与台湾本土的元素相结合,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化活力。作者并没有回避他们在适应过程中所经历的困境和失落,反而通过这些刻画,让“台湾精神”的形成过程更加真实可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韧性”这个词,用来形容台湾人民在面对政治动荡、经济起伏以及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这种韧性,不是盲目的抗争,而是一种在逆境中寻求出路,在变化中保持自我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台湾精神”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不断碰撞和融合中,逐渐生长出来的独特气质。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第一眼看到的是作者对近代以来台湾历史变迁的梳理,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着力于描绘不同时期权力更迭下,台湾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冲击与演变。我尤其被作者在描述日据时期对于台湾本地文化压制与融合的段落所吸引。他详细阐述了日本殖民者如何在教育、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试图“同化”台湾民众,但与此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新的制度和技术,这些客观上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更令我深思的是,作者在这一部分展现了台湾民众在面对外来强势文化时的复杂心态——既有被动的适应,也有潜藏的抵触,更有一些聪明人从中汲取养分,为日后的文化发展埋下了伏笔。这种多层次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肌理,不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灰度与辩证。作者笔下的台湾,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命运的岛屿,而是一个在历史洪流中不断挣扎、塑造自身的鲜活生命体。他对细节的把握,比如某个时期流行的文学风格,或者某个节日的演变,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总统?总督?!台湾精神与文化中国”——本身就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立刻开始阅读,而是让这个标题在我脑海里反复回荡。这个问号和感叹号的组合,仿佛在挑衅,在挑战固有的认知框架。我忍不住去思考,台湾的领导人究竟应该被如何定义?是“总统”这个带有现代民主色彩的称谓,还是“总督”这个带着历史印记的词汇?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结构、历史纠葛和身份认同的张力?而“台湾精神与文化中国”这一部分,更是将地域与宏大的文化概念并置,试图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一种怎样的联系,抑或是一种对立?这让我预感到,这本书的探讨不会是浅尝辄止的表面文章,而更可能深入到台湾社会的核心,触及那些最敏感、最核心的议题。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犀利而又不失温情的笔触,解剖这些复杂的关系,为我揭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 nuanced 的台湾。这本书的名字,无疑是它最成功的营销,它精准地抓住了读者心中那些挥之不去的问题,并且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抛了出来,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评分

作者对台湾政治光谱的描绘,极其细致且富有洞察力。我原本以为会看到简单的蓝绿对决的陈述,但这本书更深入地剖析了不同政治立场背后所承载的历史记忆、社会诉求以及对国家认同的不同理解。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对于那些在不同政治阵营中摇摆的中间选民的刻画,他们往往是台湾社会最真实的声音,他们的选择,也最能反映出台湾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这些选民在经济发展、两岸关系、社会公平等议题上的考量,以及他们对于“台湾价值”的理解。这种对政治现实的微观呈现,让我看到了政治决策背后的人性,以及民意如何塑造政治格局。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比如“二二八事件”或“太阳花学运”的讨论,也并非停留在政治口号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事件发生时,普通民众的感受和思考,这使得我对台湾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最后部分,我被作者对台湾未来发展的展望所深深吸引。他并没有给出任何简单化的预测,而是强调了台湾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我被作者对台湾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潜力所鼓舞。他认为,台湾并不需要复制任何国家的模式,而是应该发挥其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台湾特色的发展道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强调“民主”和“自由”作为台湾核心价值的同时,也呼吁台湾社会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台湾,一个正在不断探索自身定位,并努力为世界贡献力量的台湾。它鼓励我去思考,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里,小而美的存在,如何能够发出独特的声音,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评分

在书中关于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作者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韧性和创造力的经济体。我尤其被他对“台湾奇迹”的解读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成功归因于外部援助或政策扶持,而是深入挖掘了台湾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在危机中不断寻求突破的创新能力。作者通过对电子产业、传统制造业以及新兴服务业的案例分析,展现了台湾经济的多元性和适应性。他笔下的企业家,既有敢于冒险的开拓精神,又有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这种特质,也构成了“台湾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在面对全球化竞争和产业转型挑战时,台湾经济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这种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一个重要印象。

评分

书中对于台湾社会变迁中,女性地位的探讨,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作者并没有将女性的解放视为一个独立的议题,而是将其置于台湾社会整体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我被作者对不同年代台湾女性生活状态的描绘所打动,从早期家庭主妇的默默付出,到后来职场女性的崛起,再到当代女性在社会各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对教育、就业、婚姻观念等方面的分析,展现了女性地位的逐步提升,以及她们在为争取自身权益所付出的努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提到,在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中,女性的声音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她们的参与,为台湾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对社会进步中,个体能动性,特别是女性能动性的肯定,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一个重要亮点。

评分

我对作者在书中关于两岸文化交流的讨论尤为感兴趣。他并没有回避两岸之间存在的巨大分歧和敏感议题,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加 nuanced 的方式去呈现。我被作者对台湾民众在两岸交流中,那种既开放又谨慎的态度所吸引。他描绘了许多普通台湾人在大陆的经历,他们观察、体验,并且在心中形成自己的判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评,而是通过这些个体经验,折射出两岸关系背后的人文情感和复杂心态。我特别欣赏他对“文化同根同源”这个论述的批判性解读。他认为,虽然存在历史上的联系,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两岸在社会形态、价值观念以及文化表达上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两者混为一谈。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对两岸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白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不应只停留在政治层面,更应关注人文情感的交流与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