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诗集III:2006-2013

陈黎诗集III:2006-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黎
图书标签:
  • 诗歌
  • 当代诗歌
  • 陈黎
  • 诗集
  • 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
  • 现代诗
  • 文化
  • 艺术
  • 2006-2013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陈黎四本「斜线」诗集《轻/慢》、《我/城》、《妖/冶》、《朝/圣》于一帙,密集呈现圆熟期陈黎特色独具,风姿万千之诗作。书末并附原有之前言、后记及相关评论。 诗人学者陈义芝说「陈黎熟悉中西文学,是当代台湾最能糅杂新元素,化用新语法,创发新形式,既超逸常轨表现又不失中文语言习惯的诗人。……《轻/慢》展露了他滑步舞蹈的美感,……《我/城》重现台湾不同时代欢忻悲切情景,如同身历,同样具有上天入地的巧思。斜线是一奇妙符号,约莫掩映陈黎构设、抨击、改造、增殖的繁复诗风。」着名的现代诗学者奚密说:「陈黎是当今中文诗界最能创新且令人惊喜的诗人之一。从深切抒情到社会嘲讽,他的作品一方面见证了主导台湾蜕变的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则表现了诗人蓬勃的实验精神。陈黎的诗不但勾勒出台湾文化认同甘苦参半的追寻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为个人和政治,艺术至上的前卫主义和良心文学的适切结合提出了动人的实证。」
陈黎诗集 I:1983-1991 一部诗歌的初啼与探索 作者: 陈黎 出版社: [此处请填写您希望的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请填写您希望的出版日期] 定价: [此处请填写您希望的定价] --- 内容简介 《陈黎诗集 I:1983-1991》是诗人陈黎创作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早期记录,它完整收录了诗人自1983年至1991年间创作的主要诗歌作品。这一时期,正值中国当代诗歌经历深刻变革、思想边界不断拓宽的“后朦胧诗”时代,陈黎以其独特的观察视角、精妙的语言雕琢和对日常事物细致入微的体察,奠定了其日后“智性抒情”的诗学风格基础。 本书不仅是诗人的第一部重要结集,更是我们理解中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知识分子精神面貌与文学探索的一个缩影。 一、诗歌的底色:日常的陌生化与哲思的介入 陈黎的早期诗歌,并未沉溺于宏大叙事或纯粹的情感宣泄,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最平凡的日常景物:一把椅子、一盏灯、一块石头、一片云、一次散步的经过。然而,在他的笔下,这些寻常之物被赋予了异质的、近乎冷峻的审视光芒。 1. 对“物”的重新命名: 诗人擅长于对具体名词进行解构与重组。例如,在描绘城市景观时,他不是简单地记录建筑的高度或街道的宽度,而是追溯物体本身的材料、历史和被遗忘的用途。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熟悉的场景时,产生一种强烈的“陌生感”——我们似乎重新第一次看见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 2. 隐秘的智性迷宫: 诗歌中充满了逻辑上的跳跃和哲理的暗线。陈黎的抒情往往是克制的、内敛的,情感的波动被精密的意象链条所包裹。他频繁使用比喻和类比,但这些连接并非是感性的冲动,而更像是数学公式的推演。读者需要穿过这些理性的外壳,才能触碰到深藏于其后的对时间、存在、意义的追问。 二、语言的实验:精确与稀疏的张力 这一时期的陈黎,对语言的边界进行着大胆而审慎的探索。他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制之美”。 1. 极简的密度: 诗行往往非常精炼,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他摒弃了冗余的形容词和副词,倾向于使用名词和动词的硬性碰撞,营造出一种雕塑般的质感。这种追求“有效词汇”的倾向,使得诗篇在视觉上显得疏朗,但在阅读时却需要反复咀嚼。 2. 声音的建筑学: 尽管文字看似冷峻,但陈黎对汉语的音韵结构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他巧妙地运用叠词、同音异义词的并置,以及句末停顿的处理,使得诗歌在朗读时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既有古典诗词的内敛韵味,又充满现代白话的跳跃性。 三、主题的聚焦:内在的风景与异乡感 1983年至1991年,是陈黎个人生命经验和外部世界剧烈变化的交汇点。诗集中的主题并非集中于单一事件,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的内在景观展开: 1. 记忆的碎片化: 诗人对过去的追忆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像打捞水底的物件,零星而珍贵。这些记忆往往与特定的气候、光线或某种气味相关联,共同构筑了一个私密的、难以被他人完全理解的精神家园。 2. 观察者的孤独: 诗集展现了一种坚定的“旁观者”姿态。诗人以一种近乎科学家的冷静,记录着人间的悲欢离合,但这种距离感恰恰是其深刻的来源——他选择退后一步,以便更清晰地洞察事物运行的法则。这种疏离感,构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面对的个体性与时代洪流之间的张力。 3. 对“真实”的探寻: 在一个意义可能被过度阐释的时代,陈黎的早期诗歌是对“当下”和“在场”的执着。他试图捕捉那些尚未被标签化、尚未被完全驯服的瞬间,为它们找到最精准、最不带偏见的表达方式。 结语 《陈黎诗集 I:1983-1991》是陈黎诗歌森林中最早的几棵树木,它们可能还带着初生的稚嫩,却已经显露出未来宏伟树冠的雏形。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入口,去认识一位如何将哲学思辨、语言的精确训练与对日常的深沉爱意,熔铸成一种独特而富有持久生命力的中文诗篇的诗人。对于研究中国当代诗歌史,特别是八十年代末“知识分子写作”转向的读者而言,本书是不可或缺的文献。 --- (本书收录了《某日清晨》、《无题书简》、《几何的重量》等重要组诗及独立篇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黎


  本名陈膺文,1954生,台湾花莲人,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毕业。着有诗集,散文集,音乐评介集凡二十余种。译有《拉丁美洲现代诗选》等十多种。曾获国家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台湾文学奖新诗金典奖,时报文学奖叙事诗首奖、新诗首奖,联合报文学奖新诗首奖,梁实秋文学奖诗翻译奖以及金鼎奖等。2005年获选「台湾当代十大诗人」,2012 年获邀代表台湾参加伦敦奥林匹克诗歌节。2014年受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画」。2015年受邀参加雅典世界诗歌节,新加坡作家节及香港国际诗歌之夜。2016年受邀参加法国「诗人之春」。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陈黎诗集III:2006-2013》,感觉像是走进了一座精心打磨过的文学迷宫,每一个转角都可能遇见惊喜,每一处细节都值得驻足细品。陈黎先生的文字,如同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散发出内敛而又耀眼的光芒。我尤其着迷于他如何将日常生活的点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光影、声音、气味,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意体验。比如,读到那些描绘清晨露珠的诗句,我仿佛能感受到指尖触碰到的冰凉湿润,听到远方传来鸡鸣的悠远回响;而当他笔下的人物在巷口偶遇,一句简单的问候,在陈黎先生的语境下,便承载了岁月沉淀的况味,以及人与人之间难以言说的羁绊。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极致捕捉,让他的诗歌拥有了一种“见微知著”的力量,仿佛能瞬间将读者拉入那个具体的场景,与之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评分

阅读《陈黎诗集III:2006-2013》的过程,就像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谈。陈黎先生的诗歌,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他能够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触及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特别喜欢他诗中对“故乡”的描绘,那些关于童年记忆、成长经历的片段,总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并不只是描绘一个物理上的地点,而是将故乡转化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情感寄托。读他的诗,我仿佛能回到自己的年少时光,重新感受到那些被岁月冲淡的温暖与忧伤。

评分

《陈黎诗集III:2006-2013》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一种“诗意栖居”的美学。陈黎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宁静而又悠远的特质,仿佛能将浮躁的内心抚平。他对于自然的描绘,尤其细腻动人。无论是春日里初生的嫩芽,还是秋日里飘落的黄叶,在他笔下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他能够捕捉到自然界最细微的变化,并将之转化为具有哲学意味的思考。读他的诗,我常常会放慢脚步,去感受周围的世界,去体会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评分

我最近在读《陈黎诗集III:2006-2013》,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庭院里漫步,每一株花草、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故事。陈黎先生的诗,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呐喊,也不是刻意的炫技,而是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入人心。他对于语言的运用,有一种近乎虔诚的匠心,每一个词语都仿佛是经过反复掂量,恰如其分地安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读他的诗,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个句子,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那些关于时间、记忆、人生况味的描绘,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叠加,构建出一种悠远而又深沉的氛围。有时,我会觉得他像一个饱经风霜的智者,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哲理。

评分

《陈黎诗集III:2006-2013》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心灵的远足。陈黎先生的诗,有一种强大的“在场感”,即使是描写遥远的过去,抑或是抽象的概念,读来都丝丝入扣,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他在处理历史与现实关系时的独到视角。他并不只是简单地回顾过去,而是将历史的痕迹巧妙地融入当下的生活场景,让古老的回声在现代的都市中响起。这种时空交错的写法,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环境。他笔下的文字,常常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但这种忧伤并非绝望,而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理解与接纳,以及一种对美好事物依旧怀有的深情。

评分

《陈黎诗集III:2006-2013》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许多关于“存在”的哲学思考。陈黎先生的诗,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思考。他对于人生的困惑、存在的荒谬,以及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都有着深刻的洞察。然而,他的诗歌并非一味地沉溺于悲观,而是在那些看似绝望的角落,依然能捕捉到一丝微弱的光明。他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描绘出人生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无奈。这种坦诚而又深刻的剖析,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懂得如何去珍惜当下。

评分

在我看来,《陈黎诗集III:2006-2013》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诗集。陈黎先生的文字,常常闪烁着思想的火花,他用诗歌的方式,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化进行着深刻的探讨。他并不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用一种审慎而又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我特别欣赏他在诗中展现出的那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他对既定观念的质疑,以及他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这种思考性的诗歌,让我不仅仅是在欣赏文字的美,更是在进行一次思想的启迪。

评分

《陈黎诗集III:2006-2013》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诗歌之门。陈黎先生的诗歌,有一种独特的“陌生化”效果,他能够用一种出人意料的组合,打破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他对于语言的实验性,以及对传统诗歌形式的突破,都让我耳目一新。然而,这种实验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读他的诗,我常常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理解那种超越常规的表达。

评分

当我拿到《陈黎诗集III:2006-2013》这本书时,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被陈黎先生的诗歌所吸引。他有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并非直线条的讲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意象、零散的思绪,勾勒出一个完整而又饱满的诗歌世界。这种写法,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我在阅读中主动参与到诗歌的构建中来。我常常会被他诗中那些出人意料的联想所震撼,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他手中却能完美地结合,产生出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他对待文字的态度,如同对待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让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精致而又耐人寻味的魅力。

评分

我最近沉浸在《陈黎诗集III:2006-2013》的诗意之中,感受颇多。陈黎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并不夸张,也不煽情,但却能在一字一句间,拨动心弦。他对于“时间”的理解,尤为深刻。他笔下的时间,并非冰冷的刻度,而是充满了质感和温度。他能够捕捉到时间流逝中的细微痕迹,以及这些痕迹所承载的情感与记忆。读他的诗,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沉思,去回味那些曾经的过往,去体味生命的厚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